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莊子集釋卷十上

雜篇說劍第三十【一】

【一】【釋文】以事名篇。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一】

【一】【疏】趙惠王,名何,趙武靈王之子也。好擊劍之士,養客三千,好無厭足。其國衰敝,故諸侯知其無道,共相謀議,欲將伐之也。

【釋文】《趙文王》司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靈王子,後莊子三百五十年。洞紀云: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長曆推惠文王與莊子相值,恐彪之言誤。《喜劍》許紀反。下同。《夾門》郭李音協,又古洽反。《好之》呼報反。下同。《無厭》於鹽反,又於豔反。◎盧文弨曰:今書作不厭。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一】

【一】【疏】悝,趙太子名也。厭患其父喜好干戈,故欲千金以募說士。莊子大賢,當能止劍也。

【釋文】《悝》苦回反,太子名。◎俞樾曰:惠文王之後為孝成王丹,則此太子蓋不立。《募》音慕,又音務。《說王》如字,解也。又音悅。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

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一)何敢言!」【一】

【一】【疏】欲教我何事,乃賜千金?既見金多,故問。太子曰:「聞(莊)〔夫〕子賢哲聖明故,所以贈(于)〔千〕金以充從(車)〔者〕之幣帛也。」

【釋文】《與使》所吏反。《以幣從》才用反。一本作以幣從者。◎盧文弨曰:舊者訛軍,今改正。今書有者字。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尚作當。

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莊子曰:「諾。周善為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一】」

【一】【疏】髮亂如蓬,鬢毛突出,鐵為冠,垂下露面。曼胡之纓,謂屯項抹額也。短後之衣,便於武事。瞋目怒眼,勇者之容,憤然窴胸,故語聲難澀。斯劍士之形服也。

【釋文】《上說》如字,又始銳反。下同。《蓬》步公反。本或作纄,同。《頭》蓬頭,謂著兜鉾也。有毛,故如蓬。《突鬢》必刃反。司馬本作賓,云:賓讀為鬢。《垂冠》將欲鬥,故冠低傾也。《曼胡》莫干反。司馬云: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短後之衣》為便於事也。《瞋目》赤夷赤真二反。《語難》如字。艱難也;勇士憤氣積於心胸,言不流利也。又乃旦反,既怒而語,為人所畏難。司馬云:說相擊也。《乃說》音悅。下大說同。

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一】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二】?」

【一】【疏】夫自得者,內無懼心,故不趨走也。

【釋文】《與見》賢遍反。下劍見同。又如字。《王脫》一本作說,同。土活反。

【二】【疏】汝欲用何術以教諫於我,而使太子先言於我乎?

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一】

【一】【疏】其劍十步殺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銳快如是,寧有敵乎!

【釋文】《千里不留行》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俞樾曰:十步之內,輒殺一人,則歷千里之遠,所殺多矣,而劍鋒不缺,所當無撓者,是謂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極言其劍之利也。行以劍言,非以人言,下文所謂行以秋冬是也。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未得其義。

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一】。」

【一】【疏】夫為劍者道也,是以忘己虛心,開通利物,感而後應,機照物先,莊子之用劍也。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一)設戲請夫子【一】。」

【一】【疏】詞旨清遠,感動王心,故令休息,屈就館舍,待設劍戲,然後邀延也。

【校】(一)張君房本無令字。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一】。」

【一】【疏】敦,斷也。試陳劍士,使考校敦斷以定勝劣。

【釋文】《乃校》司馬云:考校取其勝者也。校,本或作教。《士敦》如字。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斷截也。一音丁回反。◎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截斷也。邶風詩箋王事敦我,敦,猶投擲也。魯頌詩箋敦商之旅,敦,治也。敦劍即治劍之意。說文:敦,怒也,一曰誰何也。誰何,猶言莫我何,亦即兩相比較之意。兩相比較,故怒也。

莊子曰:「望之久矣【一】。」

【一】【疏】企望日久,請早試之。

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一】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一】【疏】御,用也。謂莊實可擊劍,故問之。

【釋文】《御杖》直亮反。《所奉》司馬本作所奏。

王曰:「願聞三劍。」

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一)。」

【校】(一)高山寺本三劍字上均有之字。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

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一】,晉魏(一)為脊,周宋為鐔【二】,韓魏(二)為夾【三】;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四】;繞以渤海,帶以常山【五】;制以五行,論以刑德【六】;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七】。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八】。此天子之劍也。」

【一】【疏】鋒,劍端也。鍔,刃也。燕谿,在燕國,石城,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齊國岱岳在東,為劍刃也。

【釋文】《燕》音煙。《谿》燕谿,地名,在燕國。《石城》在塞外。《鍔》五各反。司馬云:劍刃也。一云:劍稜也。

【二】【疏】鐔,環也。晉魏二國近乎趙地,故以為脊也。周宋二國近南,故以為環也。

【釋文】《鐔》音淫。三蒼云:徒感反,劍口也。徐徒南反,又徒各反,謂劍鐶也。司馬云:劍珥也。

【三】【疏】鋏,把也。韓魏二國在趙之西,故以為把也。

【釋文】《為夾》古協反。司馬云:把也。一本作鋏,同。一云:鐔,從稜向背;鋏,從稜向刃也。

【四】【疏】懷四夷以道德,順四時以生化。

【釋文】《裹以》音果。

【五】【疏】渤海,滄洲也。常山,北岳也。造化之中,以山海鎮其地也。

【六】【疏】五行,金木水火土。刑,刑罰;德,德化也。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論其刑德,以御群生。

【七】【疏】夫陰陽開闢,春夏維持,秋冬肅殺,自然之道也。

【釋文】《行以秋冬》隨天道以行止也。

【八】【疏】夫以道為劍,則無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礙者;浮雲地紀,豈足言哉!既以造化為功,故無不服也。

【校】(一)(二)高山寺本魏作衛。

文王芒然自失【一】,曰:「諸侯之劍何如?」

【一】【疏】夫才小聞大,不相承領,故芒然若涉海,失其所謂,類魏惠王之聞韶樂也。

【釋文】《芒然》莫剛反。

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一)。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一】。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二】。」

【一】【疏】四鄉,猶四方也。夫能法象天地而知萬物之情,謂諸侯所以為異也。但能依用此劍而御於邦國,亦宇內無敵。

【二】【疏】易以震卦為諸侯,故雷霆為諸侯之劍也。

【校】(一)趙諫議本賢良作賢聖,世德堂本及趙本忠聖作忠勝,世德堂本豪桀作豪傑。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

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一】

【一】【疏】莊子雄辯,冠絕古今,故能說化趙王,去其所好,而結會旨歸,在於此矣。

【釋文】《肝肺》芳廢反。《竊為》于偽反。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一】。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一】【疏】環,繞也。王覺己非,深懷慚惡,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繞食三周,不能安坐,氣急心懣,豈復能飧乎!

【釋文】《而上》時掌反。下同。《三環》如字。又音患,繞也。聞義而愧,繞(饒)〔饌〕(一)三周,不能坐食。

【校】(一)饌字依世德堂本改。

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一)【一】。

【一】【疏】不復受賞,故恨而致死也。

【釋文】《服斃》婢世反。司馬云:忿不見禮,皆自殺也。

【校】(一)高山寺本及卷子本服斃其處也並作伏斃其處矣。

雜篇漁父第三十一【一】

【一】【釋文】以人名篇。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一】。

【一】【疏】緇,黑也。尼父游行天下,讀講詩書,時於江濱,休息林籟。其林鬱茂,蔽日陰沈,布葉垂條,又如帷幕,故謂之緇帷之林也。壇,澤中之高處也。其處多杏,謂之杏壇也。琴者,和也,可以和心養性,故奏之。

【釋文】《緇帷》司馬云:黑林名也。本或作惟。《杏壇》司馬云:澤中高處也。李云:壇名。

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一)眉交(二)白,被髮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一】。

【一】【疏】漁父,越相范蠡也;輔佐越王句踐,平吳事訖,乃乘扁舟,游三江五湖,變易姓名,號曰漁父,即屈原所逢者也。既而汎海至齊,號曰鴟夷子;至魯,號曰白珪先生;至陶,號曰朱公。晦跡韜光,隨時變化,仍遺大夫種書云。揄,揮也。袂,袖也。原,高平也。距,至也。鬢眉交白,壽者之容;散髮無冠,野人之貌。於是遙望平原,以手揮袂,至於高陸,維舟而止,(拓)〔托〕頤抱膝,以聽琴歌也。

【釋文】《有漁父者》音甫,取魚父也。一云是范蠡。元嘉本作有漁者父,則如字。《須眉》本亦作鬚眉。《交白》如字。李云:俱也。一本作皎。《揄》音遙,又音俞,又褚由反,謂垂手衣內而行也。李音投,投,揮也。又士由反。《袂》面世反,李音芮。《以上》時掌反。《距陸》李云:距,至也。

【校】(一)趙諫議本須作鬢。(二)闕誤引張君房本交作皎。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一】?」

【一】【疏】詢問仲尼是何爵命之人。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一】」

【一】【疏】答云是魯國賢人君子也。

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一】。」

【一】【疏】問其氏族,答云姓孔。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一】?」

【一】【疏】又問孔氏以何法術脩理其身。

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一】」

【一】【疏】率姓謙和,服行聖跡,修飾禮樂,簡選人倫,忠誠事君,化物齊等,將欲利群品,此孔氏之心乎!

【釋文】《飾禮》如字。本又作飭,音敕。《下以化齊民》李云:齊,等也。許慎云:齊等之民也。如淳云:齊民,猶平民。元嘉本作化於齊民後。(句如)〔向本〕(一)無於字 。

【校】(一)世德堂本句作向,如應為本字之誤。

又問曰:「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非也。」

「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非也。」【一】

【一】【疏】為是有茅土五等之君?為是王侯輔佐卿相乎?皆答云非也。

【釋文】《君與》音餘。下同。

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一】」

【一】【疏】夫勞苦心形,危忘真性,偏行仁愛者,去本迢遰而分離於玄道也,是以嗤笑徘徊,嗚呼歎之也。

【釋文】《以危》危,或作偽。《其分》如字。本又作介,音界。司馬云:離也。◎慶藩案分釋文作介,音界,是也。隸書介作(),俗書分作(

),二形相似,往往溷亂。莊三十年穀梁傳周之分子也。釋文:分,本作介。漢書杜周傳執進退之分,師古注:分,或作介。是其證。◎藩又案界與介古字通。漢書揚雄傳界(溼)〔涇〕(一)陽抵穰侯而代之,文選界作介。史記晉世家號曰介山,續漢書郡國志作界山。春秋繁露立元神(碑)〔篇〕(二)介障險阻,淮南覽冥篇介作界。

【校】(一)涇字依漢書改。(二)篇字依春秋繁露改。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進。【一】

【一】【疏】拏,橈也。反走前進,是虔敬之容也。

【釋文】《杖》直亮反。《拏》女居反。司馬云:橈也,音餘。《鄉而》香亮反。或作嚮,同。

客曰:「子將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一)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一】!」

【一】【疏】曩,向也。緒言,餘論也。卒,終也。相,助也。向者先生有清言餘論,丘不敏,未識所由之故。竊聽下風,庶承謦欬,卒用此言,助丘不逮。

【釋文】《緒言》猶先言也。◎俞樾曰:楚辭九章款秋冬之緒風,王注曰:緒,餘也。讓王篇曰:其緒餘以為國家。是緒與餘同義。緒言者,餘言也。先生之言未畢而去,是有不盡之言,故曰緒言。釋文曰:猶先言也。非是。《竊待》待,或作侍。《咳》苦代反。《唾》吐臥反。《相丘》息亮反。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待作侍。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一】

【一】【疏】嘻,笑聲也。丘少年已來,脩學仁義,逮乎耆艾,未聞至道,所以恭謹虔恪虛心矣。

【釋文】《曰嘻》香其反。《之好》呼報反。下同。《丘少》詩召反。下同。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一】。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一)其事,乃無所陵【二】。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徵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三】;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四】;廷(二)無忠臣,國家昏亂,工(三)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後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五】;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六】。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四)泰多事乎【七】!

【一】【疏】夫虎嘯風馳,龍興雲布,自然之理也,固其然乎!是以漁父大賢,宣尼至聖,賢聖相感,斯同聲相應也。故釋吾之所有方外之道,經營子之所以方內之業也。

【釋文】《而經子之所以》經,經營也。司馬云:經,理也。

【二】【疏】陵,亦亂也。夫人倫之事,抑乃多端,切要而言,無過此四者。若四者守位,乃教治盛美,若上下相冒,則亂莫大焉。是以百官各司其職,庶人自憂其務,不相陵亂,斯不易之道者也。

【釋文】《正治》直吏反。下官事不治同。

【三】【疏】田畝荒蕪,屋室漏露,追徵賦稅,不相係屬,妻妾既失尊卑,長幼曾無次序,庶人之憂患也。◎慶藩案荒露,謂荒蕪敗露。方言曰:露,敗也。古本或作路,路露古通用。淮南臣道篇路亶者也,王念孫曰:路亶,猶羸憊也。亦通作潞。秦策士民潞病,高注云:潞,羸也。皆與敗義相近。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云:是導率天下之人以羸路也。《不屬》音燭。《長少》丁丈反。後遇長同。

【四】【疏】職任不勝,物務不理,百姓荒亂,四民不勤,大夫之憂也。

【釋文】《不勝》音升。《行不》下孟反。

【五】【疏】陪臣不忠,苞茅不貢,春秋盟會,落朋倫之後,五等之憂也。

【釋文】《工技》其綺反。◎盧文弨曰:今書作國技。《貢職》職,或作賦。《春秋後倫》朝覲不及等比也。

【六】【疏】攘,除也。陰陽不調,日時愆度,兵戈荐起,萬物夭傷,三公九卿之憂也。

【釋文】《不飭》音敕。

【七】【疏】上非天子諸侯,下非宰輔卿相,而擅修飾禮樂,選擇人倫,教化蒼生,正齊群物,乃是多事之人。

【釋文】《不泰》本又作大,音同。徐敕佐反。後同。

【校】(一)高山寺本憂作處。(二)高山寺本廷作朝。(三)世德堂本工作國,此蓋依釋文改。(四)高山寺本不下有亦字。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一】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二】;希意道言,謂之諂【三】;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五】;析交離親,謂之賊【六】;稱譽詐偽以敗惡(一)人,謂之慝【七】;不擇善否,兩容頰(二)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八】。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九】。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一○】;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一一】;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一二】;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三),雖善不善,謂之矜【一三】。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一】【疏】摠,濫也。非是己事而強知之,謂之叨濫也。

【釋文】《八疵》祀知反。《之摠》李云:謂監也。

【二】【疏】強進忠言,人不采顧,謂之佞也。

【三】【疏】希望前人意氣而導達其言,斯諂也。

【釋文】《道言》音導。

【四】【疏】苟且順物,不簡是非,謂之諛也。

【五】【疏】聞人之過,好揚敗之。

【六】【疏】人有親情交故,輒欲離而析之,斯賊害也。

【七】【疏】與己親者,雖惡而(舉)〔譽〕(四);與己疏者,雖善而毀;以斯詐偽,好敗傷人,可謂姦慝之人也。

【釋文】《稱譽》音餘。《以敗》補邁反。《惡人》烏路反。下同。《之慝》他得反。

【八】【疏】否,惡也。善惡二邊,兩皆容納,和顏悅色,偷拔其意之所欲,隨而佞之,斯險詖之人也。

【釋文】《善否》悲美反,惡也。又方九反。《兩容頰適》善惡皆容,顏貌調適也。頰,或作顏。

【九】【疏】外則惑亂於百姓,內則傷敗於一身,是以君子不與為友朋,明君不將為臣佐也。

【一○】【疏】伺候安危,經營大事,變改之際,建立功名,謂叨濫之人也。

【釋文】《以挂》音卦,別也。又音圭。《之叨》吐刀反。

【一一】【疏】事己獨擅,自用陵人,謂之貪也。

【一二】【疏】有過不改,聞諫彌增,很戾之人。

【釋文】《很》胡懇反。◎慶藩案說文:很,言不聽從也。逸周書諡法篇愎很遂過者曰刺。荀子成相篇愎很遂過不肯悔。

【一三】【疏】物同乎己,雖惡而善,物異乎己,雖善而惡,謂之矜夸之人。

【釋文】《能去》起呂及。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惡作德。(二)趙諫議本頰作顏,高山寺本道藏本並同。(三)高山寺本己下有則字。(四)譽字依劉文典補正本改。

孔子愀然而歎,再拜而起曰:「丘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一】

【一】【疏】愀然,慚竦貌也。罹(離),遭也。丘無罪失而遭罹四謗。未悟前旨,故發此疑。

【釋文】《愀然》在九反,又七小反。

客悽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一),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於不免矣【一】。謹脩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二】。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二),不亦外乎【三】!」

【一】【疏】留停仁義之間以招門徒,伺察同異之際以候機宜,觀動靜之變,睎其僥倖,適受與之度,望著功名,理好惡之情,而是非堅執,和喜怒之節,用為達道,以己誨人,矜矯天性,近於不免也。

【釋文】《難語》魚據反。下同。本或作悟。◎盧文弨曰:今書作難悟。《愈數》音朔。《不離》力智反。

【二】【疏】謹慎形體,修守真性,所有功名,還歸人物,則物我俱全,故無患累也。

【三】【疏】不能脩其身而求之他人者,豈非疏外乎!

【校】(一)高山寺本離下無身字。(二)高山寺本作今不脩身而求之於人。

孔子愀然【一】曰:「請問何謂真?」

【一】【疏】自竦也。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一】。故強哭者雖悲(一)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二)而威,真親未(三)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二】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三】。事親以適,不論(四)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四】。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五】。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六】。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七】。惜哉,子之蚤湛於人(五)偽而晚聞大道也【八】!」

【一】【疏】夫真者不偽,精者不雜,誠者不矯也。故矯情偽性者,不能動於人也。

【二】【疏】夫道無不在,所在皆通,故施於人倫,有此四事。〔四事〕之義,(以)〔具〕列下文。

【釋文】《故強》其丈反。下同。《歡樂》音洛。下同。

【三】【疏】貞者,事之幹也。故以功績為主;飲酒陶蕩性情,故以樂為主。是以功在其美,故不可一其事跡也。

【四】【疏】此覆釋前四義者也。

【五】【疏】節文之禮,世俗為之,真實之性,稟乎大素,自然而然,故不可改易也。

【六】【疏】法效自然,寶貴真道,故不拘束於俗禮也。

【七】【疏】恤,憂也。祿祿,貴貌也。愚迷之人,反於聖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適,貴道德而逍遙,翻復溺人事而憂慮,滯囂塵而遷貿,徇物無厭,故心恆不足也。

【釋文】《祿祿》如字,又音錄,謂形見為禮也。司馬云:錄,領錄也。◎慶藩案祿司馬本作錄。文選劉公幹雜詩注引司馬云:領(祿)〔錄〕(六)也。領上無(祿)〔錄〕字,與釋文異。

【八】【疏】惜孔子之雄才,久迷情於聖跡,耽人間之浮偽,不早聞於玄道。

【釋文】《蚤》音早。字亦作早。《湛》丁南反,下同。

【校】(一)高山寺本悲作疾。(二)又未發作不嚴。(三)又未作不。(四)又論下有其字。(五)世德堂本無人字。(六)兩錄字依文選改。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一)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一】

【一】【疏】尼父喜歡,自嗟慶幸,得逢漁父,欣若登天。必其不恥訓誨,尋當服勤驅役,庶為門人,身稟教授,問舍所在,終學大道。

【釋文】《丘得過也》謂得過失也。過,或作遇(二)。◎慶藩案釋文過或作遇者是也。遇過形似,致易互訛,說見前。《而比》如字,謂親見比數也。又毗志反。

【校】(一)高山寺本不下有為字。(二)今書作遇。

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一】。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二】。

【一】【疏】從迷適悟為往也。妙道。真本也。知,分別也,若逢上智之士,可與言於妙本,若遇下根之人,不可語其玄極,觀機吐照。方乃無疵。

【二】【疏】戒約孔子,令其勉勵。延緣止蘆葦之間。重言去子,殷勤訓勗也。

【釋文】《乃刺》七亦反。

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一】。

【一】【疏】仲尼既見異人告以至道,故仰之彌甚,喜懼交懷,門人授綏,猶不顧盼,船遠波定,不聞橈響,方敢乘車。

【釋文】《波定》李云:謂戰如波也。案謂船行故水波,去遠則波定。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一】」

【一】【疏】天子萬乘,諸侯千乘。伉,對也。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位望相似,無階降也。仲尼遇天子諸侯,尚懷倨傲,一逢漁父,盡禮曲腰,并受言詞,必拜而應,漁父威嚴,遂至於此。孔丘重方外之道,子路是方內之人,故致驚疑,旁車而問也。

【釋文】《旁車》步浪反。《萬乘》繩證反。下同。《倨》音據。《敖》五報反。《曲要》一遙反。《磬折》之設反。

孔子伏軾而歎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於禮義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一】。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一)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二】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三】」

【一】【疏】湛著禮義,時間固久,嗟其鄙拙,故憑軾歎之也。

【釋文】《湛於》湛,或作其。

【二】【疏】召由令前,示其進趨,夫遇長老不敬,則失於禮儀;見可貴不尊,則心無仁愛。若非至德之人,則不能使人謙下;謙下或不精誠,則不造於玄極。不仁不愛,乃禍敗之基。惜哉仲由,專擅於此也!

【釋文】《下人》遐嫁反。下及注同。

【三】【注】此篇言無江海而閒者,能下江海之士也。夫孔子之所放任,豈直漁父而已哉?將周流六虛,旁通無外,蝡動之類,咸得盡其所懷,而窮理致命,(因)〔固〕(二)所以為至人之道也。

【疏】由,從也。庶,眾也。夫道生萬物,則謂之道,故知眾庶從道而生。是以順而得者則生而成,逆而失者則死而敗,物無貴賤,道在則尊。漁父既其懷道,孔子何能不敬耶!

【釋文】《而閒》音閑。《蝡》如兗反。

【校】(一)高山寺本賢作貴。(二)固字依世德堂本改。

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一】

【一】【釋文】以人名篇。或無列字。

列禦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一】。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二】?」

【一】【疏】伯昏,楚之賢士,號曰伯昏瞀人,隱者之徒也。禦寇既師壺子,又事伯昏,方欲適齊,行於化道,自驚行淺,中路而還,適逢瞀人,問其所以。

【釋文】《瞀人》音茂,又音務。

【二】【疏】方,道也。奚,何也。汝行何道?欲往何方?問其所由中塗反意也。

【釋文】《奚方》李云:方,道也。

曰:「吾驚焉【一】。」

【一】【疏】自覺己非,驚懼而反,此略答前問意。

【釋文】《吾驚焉》李云:見人感己即遠驚也。◎盧文弨曰:舊感作惑,訛。今書音義作見人感己即違道,故驚也。此似有脫誤。

曰:「惡乎驚【一】?」

【一】【疏】重問禦寇於何事跡而起驚心。

【釋文】《惡乎》音烏。

曰:「吾嘗食於十{將食}(一)【一】,而五{將食}先饋【二】。」

【一】【注】賣漿之家。

【釋文】《十{將食}》子祥反。本亦作漿也。司馬云:{將食}讀曰漿,十家並賣漿也。

【二】【注】言其敬己。

【疏】饋,遺也。十漿,謂有十家賣漿飲也。列子因行渴,於逆旅十家賣飲,而五家先遺,睹其容觀,競起(驚)〔敬〕(二)心,未能冥混,是以驚懼也。

【釋文】《五{將食}先饋》饋,遺也,謂十家中五家先見遺。王云,皆先饋進於己。

【校】(一)趙諫議本{將食}作漿,下同。(二)敬字依注文改。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為驚己【一】?」

【一】【疏】更問驚由,庶陳己失。

曰:「夫內誠不解【一】,形諜成光【二】,以外鎮人心【三】,使人輕乎貴老【四】,而()其所患【五】。夫{將食}人特為食羹之貨,〔無〕(一)多餘之贏,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六】,而況於萬乘之主乎【七】!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八】。」

【一】【注】外自矜飾。

【疏】自覺內心實智,未能懸解,為物所敬,是以驚而歸。

【釋文】《不解》音蟹。司馬音懈。

【二】【注】舉動便辟而成光儀也。

【釋文】《形諜》徒協反。郭云:便辟也。說文云:閒也。《成光》司馬云:形諜於衷,成光華也。《便辟》婢亦反。

【三】【注】其內實不足以服物。

【疏】諜,便辟貌也。鎮,服也。儀容便辟,動成光華,用此外形,鎮服人物。

【四】【注】若鎮物由乎內實,則使人貴老之情篤也。

【釋文】《貴老》謂重禦寇過於老人。

【五】【注】言以美形動物,則所患亂生也。

【疏】(),亂也。未能混俗同塵而為物標杓,使人敬貴於己而輕老人,良恐禍患方亂生矣。

【釋文】《而()》子兮反,亂也。◎盧文弨曰:舊作{敕韭},訛。今改正。卷內同。(二)

【六】【注】權輕利薄,可(三)無求於人。

【釋文】《為食》音嗣。《贏》音盈。

【七】【疏】特,獨也。贏,利也。夫賣漿之人,獨有羹食為貨,所盈之物,蓋亦不多。為利既薄,權亦非重,尚能敬己,競走獻漿,況在君王,權高利厚,奔馳尊貴,不亦宜乎!

【釋文】《萬乘》繩證反。

【八】【疏】夫君人者,位總萬機,威跨四海,故躬疲倦於邦國,心盡慮於世事,則思賢若渴以代己勞,必將任我以物務而驗我以功績,徇外喪內,逐偽忘真。驚之所由,具陳如是也。

【釋文】《而效》如字。本又作校,古孝反。

【校】(一)無字依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文如海張君房本補,據成疏亦當有無字。(二){敕韭},{敕韭},說文作()。(三)趙諫議本無可字。

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一】!女處己(一),人將保女矣!【二】」

【一】【疏】汝能觀察己身,審知得喪,嘉其自覺,故歎善哉。

【二】【注】苟不遺形,則所在見保。保者,聚守之謂也。

【疏】保,守也。汝安處己身,不能忘我,猶顯形德,為物所歸,門人請益,聚守之矣。

【釋文】《保女》司馬云:保,附也。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李氏本俱音紀。

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屨滿矣【一】。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立有間,不言而出【二】。

【一】【疏】無幾何,謂無多時也。俄頃之間,伯昏往禦寇之所,適見脫屨戶外,跣足升堂,請益者多矣。

【釋文】《無幾》居豈反。

【二】【疏】敦,豎也。以杖柱頤,聽其言說,倚立閒久,忘言而歸也。

【釋文】《敦杖》音頓。司馬云:豎也。《蹙之》子六反。

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一】?」

【一】【疏】賓者,謂通賓客人也。禦寇聞師久立,不言而歸,於是竦息慚惕,不暇納屨,跣足馳走,至門而(反)〔及〕。高人既來,庶蒙鍼艾,不嘗開發藥石,遺棄而還。誠心欽渴,有此固請也。

【釋文】《賓者》本亦作儐,同。必刃反。謂通客之人。《跣而》先典反。《暨乎》其器反。《發藥》如字。司馬本作廢,云:置也。◎慶藩案發,司馬作廢。發廢,古同聲通用字。爾雅:廢,稅,舍也。方言:發,稅,舍車也。是發與廢同。漢書貨殖傳子贛發貯鬻(則)〔財〕曹魯之間,史記作廢者。(徐廣曰:著,讀音如貯。)荀子禮論篇大昏之未發齊也,史記禮書發作廢。史記扁鵲傳色廢脈亂,徐廣曰:一作發。皆其例。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一】。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二】,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三】!必且有感,搖而本才(一),又無謂也【四】。與汝遊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五】。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六】!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七】。」

【一】【疏】已,止也。我已於先固告汝,汝不能韜光晦跡,必為物所歸依。今果見汝門人滿室,吾昔語汝,諒非虛言。宜止所請,無勞辭費。◎慶藩案保汝,謂依汝也。僖二年左傳保於逆旅,杜注:保,依也。史記周本紀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保歸,謂依歸也。司馬訓保為附,附亦依也。王逸注七諫曰:依,保也。

【二】【注】任平而化,則無感無求,無感無求,乃不相保。

【疏】顯跡於外,故為人保之;未能忘德,故不能無守也。

【三】【注】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則異也。

【疏】而,汝也。焉,何也。夫物我兩忘,亦何須物來感己!必有機來,感而後應,不勞預出異端,先物施惠。

【釋文】《而焉》於虔反。

【四】【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

【疏】搖,動也。必固有感迫而後起,率其本性,搖而應之,滅跡匿端,有何稱謂也!

【釋文】《搖而本才》一本才作性。◎家世父曰:釋文,一本才作性。郭象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感者人心,所感之〔者〕又出於感人心之心。爾雅釋詁:搖,作也。搖而本才,謂舍其本心之自然而作而致之。《又無謂也》動搖本才以致求者,又非道德之謂也。

【五】【注】細巧入人為小言。

【疏】共汝同遊,行解相類,唯事浮辯細巧之言,佞媚於人,盡為鴆毒,詎能用道以告汝也!

【釋文】《小言》言不入道,故曰小言。《人毒》以其多患,故曰人毒。

【六】【疏】孰,誰也。彼此迷塗,無能覺,無能悟,何誰獨曉以相告乎?

【釋文】《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彼不敢告汝,汝又不自覺,何期相孰哉!王云:小言為毒,曾無告語也。孰,誰也。謂誰相親愛者。既無告語,此不相親愛之至也。◎家世父曰:釋文引王云:孰,誰也,謂誰相親愛也。疑莊子本旨在蠲親愛之意。說文:孰,食餘也。孰食曰孰,假借為詳審之義。漢書本紀其孰計之,賈誼傳日夜念此至孰也,鄒陽傳願大王孰察之,顏師古注:孰,審也。言莫之覺悟而終不自審也。

【七】【注】夫無其能者,唯聖人耳。過此以下,至於昆蟲,未有自忘其能而任眾人者也。

【疏】夫物未嘗為,無用憂勞,而必以智巧困弊,唯聖人汎然無係,泊爾忘心,譬彼虛舟,任運逍遙。

【釋文】《而知》音智。《食而》一本作飽食而。《敖遊》本又作遨,五刀反。下同。《汎若》芳劍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性,依郭注及成疏似均作性。

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一】。祇三年而緩為儒【二】,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弟墨【三】。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四】。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胡(一)嘗視其良,既為秋柏之實矣【五】?」

【一】【注】呻吟,吟詠之謂。

【釋文】《緩也》司馬云:緩,名也。《呻》音申,謂吟詠學問之聲也。崔云:呻,誦也。本或作呻吟。《裘氏》地名。崔云:裘,儒服也。《之地》崔本作之地蛇,云:地蛇者,山田荼種也。◎盧文弨曰:宋本荼字空。

【二】【注】祇,適也。

【疏】呻吟,詠讀也。裘氏,地名也。祇,適也。鄭人名緩,於裘地學問,適經三年而成儒道。

【釋文】《祇》音支。郭李云:適也。言適三年而成也。司馬云:巨移反,謂神祇祐之也。

【三】【疏】三族,謂父母妻族也。能使弟成於墨教也。

【釋文】《河潤九里》河從乾位來,乾,陽數九也。《使其弟墨》謂使緩弟翟成墨也。

【四】【注】翟,緩弟名。

【疏】翟,緩弟名也。儒則憲章文武,祖述堯舜,甚固吝,好多言。墨乃遵於禹道,勤儉好施。儒墨塗別,志尚不同,各執是非,互相爭辯,父黨小兒,遂助於翟矣。

【五】【注】緩怨其父之助弟,故感激自殺,死而見夢,謂己既能自化為儒,又化弟令墨,弟由己化而不能順己,己以良師而便怨死,精誠之至,故為秋柏之實。

【疏】闔,何不也。秋柏,勁木也。父既助翟,而緩恨之,經由十年,感激自殺,仍見夢於父,以申怨言云:「使汝子為墨者,我之功力也。何不看視我為賢良之師而更朋助弟?我怨恨之甚,化為異物秋柏子實,生於墓上。」亦有作垠字者,垠,冢也。云:「汝何不看我冢上,已化為秋柏之木而生實也?」

【釋文】《闔胡嘗視其良》闔,語助也。胡,何也。良者,良人,斥緩也。言何不試視緩墓上,已化為秋柏之實。良或作埌,音浪,冢也。◎俞樾曰:釋文曰,良者良人,謂緩也。此與下句之義不屬。又云,良或作埌,冢也。此說近之。埌,猶壙也。壙埌本叠韻字,應帝王篇以處壙埌之野是也。故壙亦得謂之埌。管子度地篇郭外為之土閬,閬與埌同。外物篇胞有重閬,郭注曰:閬,空曠也。其義亦相近。《而見》賢遍反。《令墨》力呈反。

【校】(一)闕誤引文成李三本胡俱作□。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一】。彼故使彼。【二】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三】,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四】。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五】!古者謂之遁天之刑【六】。

【一】【注】自此以下,莊子辭也。夫積習之功為報,報其性,不報其為也。然則學習之功,成性而已,豈為之哉!

【疏】造物者,自然之洪鑪也,而造物者無物也,能造化萬物,故謂之造物也。夫物之智能,稟乎造化,非由從師而學成也。故假於學習,輔道自然,報其天性,不報人功也。是知翟有墨性,不從緩得。緩言我教,不亦繆乎!

【二】【注】彼有彼性,故使習彼。

【疏】彼翟(先)者〔先〕有墨性,故成墨,若率性素無,學終不成也。豈唯墨翟,庶物皆然。

【三】【注】言緩自美其儒,謂己能有積學之功,不知其性之自然也。夫有功以賤物者,不避其親也,無其身以平(往)〔性〕(一)者,貴賤不失其倫也。

【疏】言緩自恃於己有學植之功,異於常人,故輕賤其親而汝於父也。人之迷滯,而至於斯乎!

【四】【注】夫穿井所以通泉,吟詠所以通性。無泉則無所穿,無性則無所詠,而世皆忘其泉性之自然,徒識穿詠之末功,因欲矜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學以成術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學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而矜之以為己功者,故世皆緩之流也。齊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飲之,井主護水,捽頭而休,莊生聞之,故引為(諭)〔喻〕。

【釋文】《相捽》才骨反。言穿井之人,為己有造泉之功而捽飲者,不知泉之天然也。喻緩不知翟天然之墨而忿之。捽,一音子晦反。

【五】【注】觀緩之繆以為學,父故能任其自爾而知,故無為其間也。

【疏】觀緩之迷,以為己誠有德之人,從是之後,忘知任物,不復自矜,況體道之人,豈視其功耶!

【釋文】《不知》音智,注同。◎家世父曰:彼故使彼,彼者,儒墨也。有儒墨矣,因而有儒墨之辯立。夫儒墨之名,所以使之辯也。既成乎儒墨之辯,則貴其同己者而賤其異己者,因其親也亦賤之,執其所辯之異而忘其受於天性之同也。知儒墨之為德以自是其德,謂之不知德。所謂德者,可而可之,然而然之。所謂道者,無物不可,無物不然。◎俞樾曰:自是二字絕句。若緩之自美其儒,是自是也。有德者已不知有此,有道者更無論矣。故曰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以讀為已。郭注所說,殊未明了。《學父》本或作久。

【六】【注】仍自然之能以為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刑戮及之。

【疏】不知物性自爾,矜為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既乖造化,故刑戮及之。

【釋文】《仍自》而證反。本又作認,同。

【校】(一)性字依世德堂本改。

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一】;眾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二】。

【一】【注】夫聖人無安無不安,順百姓之心也。

【疏】安,任也。任群生之性,不引物從己,性之無者,不強安之,故所以為聖人也。

【二】【注】所安相與異,故所以為眾人也。

【疏】學己所不能,安其所不安也;不安其素分,不安其所安也。

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一】。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二】;古之(一)人,天而不人【三】。」

【一】【疏】玄道窅冥,言象斯絕,運知則易,忘言實難。

【釋文】《道易》以豉反。

【二】【疏】妙悟玄道,無法可言,故詣於自然之境,雖知至極而猶存言辯,斯未離於人倫矣。

【三】【注】知雖落天地,未嘗開言以引物也,應其至分而已。

【疏】復古真人,知道之士,天然淳素,無復人情。

【釋文】《知雖》音智。《應其》如字,當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人上有至字。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一】

【一】【注】事在於適,無貴於遠功。

【疏】姓朱,名泙漫。姓支離,名益。殫,盡也。罄千金之產,學殺龍之術,伏膺三歲,其道方成,技雖巧妙,卒為無用。屠龍之事,於世稍稀,欲明處涉人間,貴在適中,苟不當機,雖大無益也。

【釋文】《朱泙》李音平,郭敷音反。徐敷耕反。◎慶藩案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云:泙,普彭反。釋文闕。《漫》末旦反,又末干反。司馬云:朱泙漫,支離益,皆人姓名。◎慶藩案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云:朱,姓也;泙漫,名也。益,人名也。與釋文小異。◎俞樾曰:支離,複姓,說在人間世篇。朱泙,亦複姓。廣韻十虞朱字注:莊子有朱泙漫,郭注:朱泙,姓也。今象注無此文。《屠》音徒。《單》音丹,盡也。《千金之家》如字。本亦作賈,又作價,皆音嫁。《三》絕句。崔云:用千金者三也。一本作三年,則上句至家絕。◎盧文弨曰:今書作三年。《技成》其綺反。

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一】;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二】;順於兵,故行有求【三】。兵,恃之則亡【四】。

【一】【注】理雖必然,猶不必之,斯至順矣,兵其安有!

【疏】達道之士,隨逐物情,理雖必然,猶不固執,故無交爭也。

【二】【注】理雖未必,抑而必之,各必其所見,則乖逆生也。

【疏】庸庶之類,妄為封執,理不必爾而固必之,既忤物情,則多乖矣。

【三】【注】物各順性則足,足則無求。

【疏】心有貪求,故任於執固之情也。

【釋文】《慎於兵》慎或作順。◎盧文弨曰:今書慎作順。

【四】【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惔(一)為上者,未之亡也。

【疏】不能大順群命,而好乖逆物情者,則幾亡吾寶矣。

【釋文】《恬》徒謙反。《惔》徒暫反。本亦作淡。

【校】(一)趙諫議本惔作淡。

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一】,敝精神乎蹇淺【二】,而欲兼濟道(一)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三】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二)乎無何有之鄉【四】。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五】。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六】,而不知大寧【七】!

【一】【注】苞苴以遺,竿牘以問,遺問之具,小知所殉。

【疏】小夫,猶匹夫也。苞苴,香草也。竿牘,竹簡也。夫搴芳草以相贈,折簡牘以相問者,斯蓋俗中細務,固非丈夫之所忍為。

【釋文】《之知》音智。注及下為知同。《不離》力智反。《苞苴》子餘反。司馬云:苞苴,有苞裹也。《竿》音干。《牘》音獨。司馬云:謂竹簡為書,以相問遺,脩意氣也。《以遺》唯季反。下同。

【二】【注】昏於小務,所得者淺。

【疏】好為遺問,徇於小務,可謂勞精神於跛蹇淺薄之事,不能遊虛涉遠矣。

【釋文】《敝精神》郭婢世反,一音必世反。

【三】【注】小夫之知,而欲兼濟導物,經虛涉遠,志大神敝,形為之累,則迷惑而失致也。

【疏】以蹇淺之知,而欲兼濟群物,導達群生,望得虛空其形,合太一之玄道者,終不可也。此人迷於古今,形累於六合,何能照知太初之妙理耶!

【釋文】《道物》音導。注同。◎盧文弨曰:今書作導物。

【四】【疏】無始,妙本也。無何有之鄉,道境也。至德之人,動而常寂,雖復兼濟道物,而神凝無始,故能和光混俗而恆寢道鄉也。

【釋文】《甘冥》如字。本亦作瞑。又音眠。◎俞樾曰:釋文,冥如字。又云本亦作瞑,又音眠,當從之。瞑眠,古今字。文選養生論達旦不瞑,李善注曰:瞑,古眠字。是也。甘瞑即甘眠。徐無鬼篇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司馬云:言叔敖願安寢恬臥以養德於廟堂之上,折衝於千里之外。此云甘瞑,彼云甘寢,其義一也,並謂安寢恬臥也。釋文讀冥如字,失之。淮南子俶真篇曰,甘瞑於溷澖之域,即本之此。

【五】【注】泊然無為而任其天行也。

【疏】無以順物,如水流行,隨時適變,不守形跡。跡不離本,故雖應動,恆發泄於太清之極也。

【釋文】《發泄》息列反。徐以世反。《泊然》步各反。

【六】【注】為知所得者細。

【釋文】《悲哉乎》一本作悲哉悲哉。《為》于偽反。

【七】【注】任性大寧而至。

【疏】苞苴竿牘,何異毫毛!如斯運智,深可悲歎。精神淺薄,詎知乎至寂之道耶!

【校】(一)趙諫議本作導。(二)趙本作瞑。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一】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二】。」

【一】【疏】姓曹,名商,宋人也。為宋偃王使秦,應對得所,秦王愛之,遂賜車百乘。乘,駟馬也。

【釋文】《宋王》司馬云:偃王也。《使秦》所吏反。《數》所主反。《乘》繩證反。下同。《王說》音悅。

【二】【疏】窘,急也。言貧窮困急,織履以自供,頸項枯槁而顦顇,頭面黃瘦而馘厲,當爾之際,是商之所短也。一使強秦,遂使秦王驚悟,遺車百乘者,是商之智數長也。以此自多,矜夸莊子也。

【釋文】《阨》於懈反。◎慶藩案廣雅:閭,居也。古謂里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廣雅:衖,凥也(凥,今通作居。)衖巷,古字通。閭巷皆居也。故窮閭或曰窮巷。《窘》與隕反,又巨韻反。《槁》苦老反,又袪矯反。本亦作矯,居表反。《項》李云:槁項,羸瘦貌。司馬云:項槁立也。《黃馘》古獲反,徐況璧反。爾雅云:獲也。司馬云:謂面黃熟也。◎俞樾曰:馘者,俘馘也,非所施於此。馘疑〈疒或〉之假字。說文疒部,〈疒或〉,頭痛也。黃〈疒或〉,謂頭痛而色黃。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一】」

【一】【注】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祿重,故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疏】癕,痒熱毒腫也。痔,下漏病也。莊生風神俊悟,志尚清遠,既而縱此奇辯以挫曹商。故郭注云,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祿重,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釋文】《秦王》司馬云:惠王也。《痤》徂禾反。《舐》字又作〈舌也〉,食紙反。《痔》治紀反。《愈下》本亦作俞,同。

魯哀公問乎顏闔曰:「吾以仲尼為貞幹,國其有瘳乎【一】?」

【一】【疏】言仲尼有忠貞幹濟之德,欲命為卿相,魯邦亂病庶瘳差矣。

【釋文】《瘳》敕由反。

曰:「殆哉圾(一)乎仲尼【一】!方且飾羽而畫【二】,從事華辭,以支為旨【三】,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四】,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五】!彼宜女與【六】?予頤與【七】?誤而可矣【八】。今使民離實學偽,非所以視民也,為後世慮,不若休之【九】。難治也【一○】。」

【一】【注】圾,危也。夫至人以民靜為安。今一為貞幹,則遺高跡於萬世,令飾競於仁義而彫畫其毛彩,百姓既危,至人亦無以為安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以貞幹跡率物,物既失性,仲尼何以安也!

【釋文】《汲》魚及反,又五臘反,危也。《令飾》力呈反。下同。

【二】【注】凡言方且,皆謂後世,(將然)〔從事〕(二)飾畫,非任真也。

【疏】方將貞幹輔相魯廷,萬代奔逐,修飾羽儀,喪其真性也。

【三】【注】將令後世之從事者無實,而意趣橫出也。

【疏】聖跡既彰,令從政任事,情偽辭華,析派分流為意旨也。

【四】【注】後世人君,將慕仲尼之遐軌,而遂忍性自矯偽以臨民,上下相習,遂不自知也。

【疏】後代人君,慕仲尼遐軌,安忍情性,用之臨人,上下相習,矯偽黔黎,而不知已無信實也。以華偽之跡教云蒼生,稟承心靈,宰割真性,用此居人之上,何足稱哉!

【釋文】《以視》音示。下同。

【五】【注】今以上民,則後世百姓非直外形從之而已,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於體中也。

【疏】後代百姓,非直外形從之,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之性,以此居民上,何足可安哉!

【釋文】《能復》扶又反。

【六】【注】彼,百姓也。女,哀公也。彼與女各自有所宜,相效則失真,此即今之見驗。

【疏】彼,百姓也。女,哀公也。百姓與汝各有所宜,若將汝所宜與百姓,不可也。

【釋文】《女與》音餘,又如字。下頤與同。《之見》賢遍反。

【七】【注】效彼非所以養己也。

【疏】予,我也。頤,養也。我與百姓怡養不同,譬如魚鳥,升沈各異,若以汝所養衛物,物我俱失也。

【八】【注】正不可也。

【疏】以貞幹之跡錯誤行之,正不可也。◎家世父曰:彼宜汝與,言仲尼之道果有宜於汝者乎?予頤與,言將待我以養者乎?周易序卦曰:頤者,養也。以為宜與而待養之,若謂國可以有瘳則誤矣,意以哀公之所云可者誤也。

【九】【注】明不謂當時也。

【疏】離實性,學偽法,不可教示黎民,慮後世荒亂,不如休止也。

【釋文】《離實》力智反。

【一○】【注】治(不)〔之〕(三)則偽,故聖人不治也。

【疏】捨己效物,聖人不治也。

【校】(一)趙諫議本世德堂本圾作汲,注同。釋文亦作汲。(二)從事二字依世德堂本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