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列仙传 卷上

  赤松子

  【原文】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飞,泠然双举。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司雨。

  【译文】赤松子是神农时主管雨的官。他服食水晶,把它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火烧烤。赤松子常常去昆仑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里歇息,随风雨自由上下。炎帝(神农)的小女儿追随他学道,也成了神仙,和赤松子一起飞去。到高辛帝的时候,赤松子又重新成为掌管雨的官。如今的雨师之职,就是据此设置的。精妙赤松子,飘飘炎帝女。携手游霄汉,轻盈双飞举。纵身驾长风,展翅昆仑圃。神通又广大,为民掌管雨。

  宁封子

  【原文】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

  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质洪炉,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人睹其迹,恶识其玄。

  【译文】宁封子是黄帝时人,是黄帝时世代相袭掌制陶之事的官。有人来拜访他,替他烧陶窑的火,能够冒出带五种色彩的烟。后来那人把这个方法教给了封子,封子把柴火聚集在一起来烧自己,身体能随烟升降。人们观看烧剩的灰烬,还可见到封子的骸骨。当时人们便一起把封子的骸骨葬在宁北山中,因此后人称他为宁封子。

  神奇宁封子,玄妙出自然。身熔大火炉,气畅五彩烟。灰中存残骨,坟寄宁北山。人只见遗迹,哪知其事玄。

  马师皇

  【原文】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数有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龙负皇而去。

  师皇典马,厩无残驷。精感群龙,术兼殊类。灵虬报德,弥鳞衔辔。振跃天汉,粲有遗蔚。

  【译文】马师皇是黄帝时的马医。他熟悉马的形体结构,能使马起死回生,经他治过的马,没有不痊愈的。后来,有龙从天而降,向马师皇垂着耳朵,张着大口。马师皇说:“这条龙有病,知道我能治好它。”于是,马师皇对龙的下唇内侧进行针灸,又用甘草熬汤让龙喝下,很快就治好了龙的病。后来,屡屡有龙下来,请求马师皇治病。一天早上,有条病愈的龙载着师皇游向天宇。

  马师皇主管医马,厩内无病残马匹。精湛医术惊群龙,救死扶伤兼异类。灵龙有心报恩德,收敛鳞甲供驾驭。奋力腾跃入云霄,美名长存留芳菲。

  赤将子舆

  【原文】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噉百草花。至尧帝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时于市中卖缴,亦谓之缴父云。

  蒸民粒食,熟享遐祚。子舆拔俗,餐葩饮露。托身风雨,遥然矫步。云中可游,性命可度。

  【译文】赤将子舆是黄帝时候的人。他不吃五谷,而专吃百草的鲜花。到尧帝时,担任木工之职。他能随风雨上下自如,常常在集市上卖生丝绳,因此,人们又称他为“缴父”。

  百姓吃五谷,熟食祈长福。子舆独脱俗,食花饮清露。纵身风雨中,远行又高步。云天可任游,寿岂可计度?

  黄帝

  【原文】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

  神圣渊玄,邈哉帝皇。蹔莅万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数通无方。假葬桥山,超升昊苍。

  【译文】黄帝号为轩辕,能审断各种神灵的功过,百神都朝拜黄帝并听从黄帝的调遣。黄帝初生就会说话,聪慧特达能预见未来,知道万物的兴衰更替之数。他自称是云师。形体像天上的龙。自己选择死亡的日期,向朝中的群臣辞别。黄帝死后,被安葬在桥山中,不久桥山崩塌,黄帝的棺中却没有尸体,只有他的佩剑和鞋子在里面。神仙书说:黄帝在首山上采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了,有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于是骑龙升天。群臣百官都抓住龙须和黄帝的大弓,想跟从黄帝升天,但龙须脱落了,弓也掉下地来,因此,群臣不能跟从,就在地上仰望黄帝而悲痛地号哭。后世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把黄帝的弓叫做乌号。

  圣明深邃玄妙,悠悠远古帝皇。暂时君临万物,名列百王之上。变化周遍天下,理数精通微芒。假身托葬桥山,真灵升入上苍。

  偓佺

  【原文】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也。松者,简松也。时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岁焉。

  偓佺饵松,体逸眸方。足蹑鸾凤,走超腾骧。遗赠尧门,贻此神方。尽性可辞,中智宜将。

  【译文】偓佺者是槐山中采药的人,爱吃松子,遍身长毛,长达数寸,两眼变成方形,能疾步如飞追逐奔马。他拿松子赠给尧帝,可尧帝没功夫服用它。所采松子,出自简松,当时人们凡吃了这种松子的,都能活到二三百岁。

  采食松子,身体轻眼珠方。脚踏鸾鸟彩凤,奔走超越腾骧。遗赠尧帝松实,留此神奇医方。保全天性者自可不用,常人当服此调养。

  容成公

  【原文】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

  亹亹容成,专气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独游。道贯黄庭,伯阳仰俦。玄牝之门,庶几可求。

  【译文】容成公,自称是黄帝的老师。后又出现于周穆王时期,善于辅助、劝导之事。他从天地万物的本源中获取精髓,其要领是使心性空虚,以达到不老不死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守生养气。容成公头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可出新牙。他的事迹与老子的故事大致相同,也有人说他是老子的老师。

  勤勉不倦容成公,固守纯气达顺柔。早早修得纯道后,藏匿才智独遨游。道气贯通天地中,伯阳仰慕随其后。天地万物的本源,或许真能够追求。

  方回

  【原文】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炼食云母,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回颐生,隐身五柞。咀嚼云英,栖心隙漠。劫闭幽室。重关自廓。印改掩封,终焉不落。

  【译文】方回是尧时的隐士,尧请他掌管闾中政令。他烧炼并吞食云母,也替百姓治病。后来隐居在五柞山中。夏启末年,在宫廷中任小官,一次有人劫持他,把他关在密室里,要求他传道。方回却化身走出密室,并用自己名字为印,改封了密室的门。当时人们传言,只要用方回的一粒泥丸涂在门上,门就永远打不开。

  方回善养生,隐居五柞山。咀嚼云母片,栖神空荒间。被劫闭幽室,开锁若等闲。改印将门封,永世不可开。

  老子

  【原文】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函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

  【译文】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人。生于殷代,以后任周的柱下史。喜欢保养精气,注重吸纳而不外泄。后从柱下史转为守藏史,供职八十多年。史书记载说,老子二百多岁时被称作隐君子,谥号为聃。孔子到周见到老子,知道他是圣人,就拜他为师。后来周德衰颓,老子就乘青牛车离开周,去大秦国。途经西关,守卫西关的令官尹喜早就等候在那里迎接他,知道他是得道的真人,就强求他著书,老子就作《道德经》上下两卷。

  老子追求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用道齐一生死,形迹出神入奇。闭目塞听内修,无上境界无思。得道合乎元气,长寿同于天地。

  关令尹

  【原文】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

  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候气真人,介焉独悟。俱济流沙,同归妙处。

  【译文】西关的令守尹喜,是周朝大夫,擅长神仙方术,常服天地间精华之气,涵养德性修持操行,当时没有人了解他。老子西游,尹喜事先就望见天空中气有异色,知道有得道真人要经过此地,望见异色之气拦住这位真人,果然遇见老子。老子也知道尹喜与众不同,就著书授给他。后来,尹喜和老子同游流沙,成佛,同吃胡麻籽,但没有人知道他们最终去了什么地方。尹喜自己也著书九篇,称之为《关令子》。

  尹喜把守西关,修养道德作为己务。下取太阳精华服食,仰头赏玩月中玉兔。望气迎候得道真人,玄机一人独悟。一起渡过流沙,同归玄妙之处。

  涓子

  【原文】涓子者齐人也,好饵朮,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于齐,着《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淮南山安,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

  涓老饵朮,享兹遐纪。九仙既传,三才乃理。赤鲤投符,风雨是使。拊琴幽岩,高栖遐峙。

  【译文】涓子是齐国人。喜欢服食养气之术,吸食日月精华。过了三百年,竟在齐国出现,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来在荷泽钓鱼,在鲤鱼腹中得一符,于是隐居到宕山中,能呼风吹雨。受学老子的《九仙法》。淮南有个叫山安的人,年轻时得到《九仙法》一书,但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涓子著的《琴心》三篇很有条理。

  涓子喜食气,享此无穷年。九仙经既传,三才始可研。红鲤送符?,风雨听呼唤。弹琴幽岩上,高隐深山巅。

  吕尚

  【原文】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适西周,匿于南山,钓于溪。三年不获鱼,比闾皆曰:“可已矣。”尚曰:“非尔所及也。”已而,果得兵钤于鱼腹中。文王梦得圣人,闻尚,遂载而归。至武王伐纣,尝作阴谋百余篇。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难而不葬,后子葬之,无尸,唯有《玉钤》六篇在棺中云。

  吕尚隐钓,瑞得赪鳞。通梦西伯,同乘入臣。沈谋籍世,芝体炼身。远代所称,美哉天人。

  【译文】吕尚是冀州人,生下来就聪明睿智,能预见存亡大事。为躲避商纣时的乱世,他在辽东隐居了四十年。后来西行到了周的封地,隐居终南山中,在溪边钓鱼。他几年没有钓到一条鱼,邻居们劝他说:“应该作罢了。”他却回答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不久,果然钓到鱼,并在鱼腹中得到兵书。周文王梦见得到圣人,听说了吕尚其人,就用车把他载回朝中。武王伐纣时,吕尚曾著用兵计谋一百多篇。他服食荷花枸杞等植物,活了二百岁才死。死后遇意外之事不能下葬,后来他的儿子吕安葬他。发现没有尸体,只有兵书六篇在棺中。

  吕尚隐居垂钓,遇祥瑞得赤鳞。通梦西伯姬昌,同归入朝作臣。谋略流传后世,服食泽芝养身。世世代代赞美,简直天上仙人。

  啸父

  【原文】啸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周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也。后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术,不能得也。唯梁母得其作火法。临上三亮,上与梁母别,列数十火而升西,邑多奉祀之。

  啸父驻形,年衰不迈。梁母遇之,历虚启会。丹火翼辉,紫烟成盖。眇企升云,抑绝华泰。

  【译文】啸父是冀州人。年轻时在西周集市上以补鞋为生,几十年来不被人们所了解。后来,人们发现他总不老,觉得十分奇怪,于是就有好事的人登门访求他的长生术,但都没能得到啸父的指点。只有一个叫梁母的人,得到了他的作火升天法。作火时,只见亮光闪烁几下,人便随光而起。他在空中与梁母告别,周围排列着数十道火光向西天而去。后来,当地百姓多把他当作神奉祀。

  啸父青春常驻,年老身体不衰。梁母遇他作火,凌空壶盖启开。红火放射光辉,紫烟集成车盖。徐徐升入云端,高高超出华泰。

  师门

  【原文】师门者,啸父弟子也,亦能使火,食桃李葩。为夏孔甲龙师,孔甲不能顺其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讫,则山木皆焚。孔甲祠而祷之,还而道死。

  师门使火,赫炎其势。乃豢虬龙,潜灵隐惠。夏王虐之,神存质毙。风雨既降,肃尔高逝。

  【译文】师门是啸父的弟子,也能够作火升空,吃桃李的鲜花。后来替夏王孔甲养龙,孔甲对他不满意,就把他杀了埋在郊野。一天早上,风雨来迎接他,他走后,山上的草木便烧光了。孔甲去山上立祠祭祀他,在回来的路上就死了。

  师门善使火,焰烈火势旺。养龙事孔甲,聪慧却隐藏。夏王施暴虐,体毙神未亡。一旦风雨降,倏忽以高翔。

  务光

  【原文】务光者,夏时人也。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殷汤将伐桀,因光而谋。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它。”汤既克桀,以天下让于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遂之!”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人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非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位,况于尊我,我不忍久见也。”遂负石自沉于蓼水,已而自匿。后四百余岁,至武丁时,复见。武丁欲以为相,不从。逼不以礼,遂投浮梁山,后游尚父山。

  务光自仁,服食养真。冥游方外,独步常均。武丁虽高,让位不臣。负石自沉,虚无其身。

  【译文】务光是夏朝时候人。耳朵长七寸,喜爱弹琴,吃菖蒲和韭菜的根。汤将要讨伐夏桀,同务光商议谋划。务光说:“这不是我应做的事。”汤说:“谁可以胜任?”务光说:“我不知道。”汤说:“伊尹怎么样?”务光回答说:“伊尹勉强自己忍受耻辱,别的我就不知道了。”汤战胜夏桀以后,要把天下让给务光,说:“有智慧的人谋划占有天下,有武力的人实现这一计划,有仁德的人统治天下,这是古来就有的道理,您何不顺其自然呢!”务光拒绝说:“废掉君主是不义之举,屠杀百姓非仁德之功,别人作事犯难,我坐享其利,是不知廉耻。我听说,不合道义的奉禄不能接受,身处无道乱世不能居职做官,何况要使我高居尊位,我不忍心久活于世。”于是身背大石自沉到蓼水里,随即消失了。四百多年以后,到商王武丁时,务光又出现了。武丁想请他为相,务光不愿意。武丁不以礼相请而硬逼,务光就逃到浮梁山中,后来又漫游在尚父山中。

  务光怀抱仁德,服食修养真性。远离世俗之外,造化之中独行。武丁贵为君王,让位不愿作臣。负石自沉蓼水,务光匿迹灭身。

  仇生

  【原文】仇生者,不知何所人也。当殷汤时,为木正三十余年,而更壮。皆知其奇人也,咸共师奉之。常食松脂,在尸乡北山上,自作石室。至周武王,幸其室而祀之。

  异哉仇生,靡究其向。治身事君,老而更壮。灼灼容颜,怡怡德量。武王祠之,北山之上。

  【译文】仇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在殷汤的时候,做了三十多年管理匠作的官,年老了却变得更加健壮。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一齐尊奉他为老师。他常吃松脂,在尸乡的北山上,自己开凿了一个石室居住。到周武王时,武王亲临石室察看,并奉祀仇生。

  仇生这人真奇异,一生行踪从不定。修身养性事君王,年老精力更旺盛。神彩奕奕好容颜,和颜悦色有德行。武王尊崇亲祭祀,尸乡故地北山顶。

  彭祖

  【原文】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籛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佳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遐哉硕仙,时唯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着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

  【译文】彭祖是殷朝的大夫,姓名铿,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氏的第三子。他经历了夏朝直到殷朝末年,活了八百多岁。常吃桂花和芝草,善于运气内修等养生之术。历阳山中有彭祖的仙室,历代人们在室前祈求风雨,没有不立时应验的。常有两只虎在室门左右奉侍着,人们祭祀完毕,就能看到虎的脚印。听说后来两只虎也成仙升天了。

  远古大神仙,其名叫彭祖。道行与造化日新,经历悠悠千古。隐居幽深的石室,显灵在祈风求雨。祠前两虎常咆哮,谁敢猜疑轻侮?

  邛疏

  【原文】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气炼形。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至数百年,往来入太室山中,有卧石牀枕焉。

  八珍促寿,五石延生。邛疏得之,炼髓饵精。人以百年,行迈身轻。寝息中岳,游步仙庭。

  【译文】邛疏,是周朝的史官,能够运内气修炼身体。他烧煮石髓服食,这种石髓被称作石钟乳。几百年后,他往来于太室山中,山中有他的石床和石枕。

  八珍使人短寿,五石可以延生。邛疏得此道理,煮石服食其精。虽逾百岁高龄,步履矫捷身轻。养息嵩山之中,游戏漫步仙庭。

  介子推

  【原文】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晋人也。隐而无名,悦赵成子,与游。旦有黄雀在门上,晋公子重耳异之。与出居外十余年,劳苦不辞。及还,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

  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处契玄友。推禄让勤,何求何取。遯影介山,浪迹海右。

  【译文】介子推,姓王名光,春秋时晋国人。隐居不仕而不为人知。他喜欢赵成子,常与他来往。每天早上都有黄雀停在他家的门上,晋公子重耳觉得介子推是个不平常的人。后来,介子推跟随重耳出亡十几年,不辞劳苦。等到回国以后,有一天早晨介山的伯子常来叫他说:“可以离去了。”介子推就辞别母亲到介山去了,跟伯子常一道往来。后来,晋文公派了几千人,带着玉帛,对他以礼相待,介子推坚持不出山。此后又过了三十年,出现在东海边,替一个叫王俗的人卖扇子。又过了几十年,再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了。

  介推深沉幽居,享有久远年寿。离家辅佐霸业,隐居契合道友。推让利禄功劳,于世无所取求。隐身遁形介山,浪迹东海之滨。

  马丹

  【原文】马丹者,晋耿之人也。当文侯时,为大夫。至献公时,复为幕府正。献公灭耿,杀恭太子,丹乃去。至赵宣子时,乘安车入晋都,候诸大夫。灵公欲仕之,逼不以礼,有迅风发屋,丹入回风中而去。北方人尊而祠之。

  马丹官晋,与时污隆。事文去献,显没不穷。密网将设,从礼迅风。杳然独上,绝迹玄宫。

  【译文】马丹是春秋时晋国的耿地人。在晋文侯时是个大夫。到晋献公时,重新做官,为幕府衙署的长官。晋献公灭掉耿国,杀害了太子申生,马丹就辞官而去。到赵宣子执政时,他乘坐独马小车进入晋都城,拜访故旧同僚。灵公想让他做官,对他强逼,不以礼请,突然有一阵疾风掀开了屋顶,马丹走进旋风,乘风而去。北方百姓都尊崇奉祀他。

  马丹在晋国为官,随时世进退衰荣。事文王离献公,或仕或隐身不窘。罗网将要张设,依礼遁入疾风。杳渺长空独上,踪迹不留玄宫。

  平常生

  【原文】谷城乡平常生者,不知何所人也。数死复生,时人以为不然。后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平辄在缺门山头大呼言:“平常生在此!”云复水雨五日必止。止则上山求祠之,但见平衣帔革带。后数十年,复为华阴门卒。

  谷城妙匹,谲达奇逸。出生入死,不恒其质。玄化忘形,贵贱奚恤。暂降尘污,终腾云室。

  【译文】住在谷城乡的平常生,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几次死而复生,当时人们都不相信有这种事。后来发大水,被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平常生却在缺门山顶上大声呼喊:“平常生在此!”并说再有五天雨水必然停止。水退后,人们上山寻找平常生,要祭祀他,却只发现平常生的衣服、披风和皮带。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平常生又做了戍守华阴城门的士卒。

  谷城奇异士,多变妙达神。人死又复生,身体无定形。变化忘形骸,贵贱何足论。暂临人世间,最终升入云。

  陆通

  【原文】陆通者,云楚狂接舆也。好养生,食橐庐木实及芜菁子。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见之,历数百年去。

  接舆乐道,养性潜辉。风讽尼父,谕以凤衰。纳气以和,存心以微。高步灵岳,长啸峨嵋。

  【译文】陆通,就是楚国狂人接舆。喜爱养生之道,吃橐庐木的果实和芜菁籽。他游历各大名山,在蜀地峨嵋山上,世代都能见到他,过了几百年才离去。

  陆通喜欢修道,养性收藏光辉。微言讽谏孔子,劝谕周德已衰。纳气调和体性,保存本心精微。游历仙山灵岳,放声长啸峨嵋。

  葛由

  【原文】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嵋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云。

  木可为羊,羊亦可灵。灵在葛由,一致无经。爰陟崇绥,舒翼扬声。知术者仙,得桃者荣。

  【译文】葛由是羌族人。周成王时,他喜欢雕刻木头羊去卖。一天,他骑着木刻的羊来到西蜀,蜀中的王侯以及其他达官贵人都跟着他上了绥山。绥山在峨嵋山的西南,非常高峻。跟着他的人没有再回来,都得道成仙。因此民间谚语说:“若得绥山一颗桃,不能成仙也称豪。”后人在绥山脚下为他建了几十处祠堂。

  刻木可以成羊,木羊也能通灵。通灵是因葛由,得道非一途径。登上高高的绥山,舒展肢体放歌声。精通道术者成仙,得到绥桃者身荣。

  江妃二女

  【原文】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

  灵妃艳逸,时见江湄。丽服微步,流盻生姿。交甫遇之,凭情言私。鸣佩虚掷,绝影焉追?

  【译文】江妃二女,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地方人。在江汉的岸边嬉游,遇上了郑交甫。郑交甫很喜欢她们,不知道她们是神女。交甫对自己的仆人说:“我想下车请求他们赠我玉佩。”仆人说:“这一带的人都善于言辞,恐怕你得不到玉佩,只落得后悔。”交甫不听劝告,就下车与二女搭话:“两位女子辛苦啦。”二女回答说:“客官您辛苦了,奴婢有什么辛苦的?”交甫接着说:“橘子柚子啊,我用方竹筐盛着,把它们浮在汉水上,它们将飘流而下。我沿着岸边,采食着一路的芝草。我知道我这样做不礼貌,但我实在想请求你们赐我玉佩。”二女回答说:“橘子啊柚子啊,我用圆竹筐盛着,让它们浮在汉水上,它们将顺流而下。我沿着岸边,采食着一路的芝草。”江妃说完就解下玉佩送给了交甫。交甫高兴地用手接了,把它藏在怀当中。转身刚走了几十步,再看玉佩,怀里已空,不见玉佩。回头看二女,忽然不见踪影了。

  神奇江妃美绝伦,不时出现江汉滨。华丽衣服轻盈步,明眸顾盼秋波生。交甫无意巧相遇,凭情爱将私愿请。锵锵玉佩虚相赠,踪影全无怎追寻?

  范蠡

  【原文】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

  范蠡御桂,心虚志远。受业师望,载潜载惋。龙见越乡,功遂身返。屣脱千金,与道舒卷。

  【译文】范蠡,字少伯,徐地人。他师事周文王、武王之师姜太公吕尚,喜好服用桂花和饮水。春秋末期,做越国的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来他乘小船入海,改换姓名,到了齐国,称为鸱夷子。又过了一百多年,出现于陶这个地方,称陶朱君。他经商致富,钱财累积上亿万,当时人称他为陶朱公。后来他又舍弃这些钱财,在兰陵卖药。后人世代都认识并碰见他。

  范蠡服用丹桂,心存清虚志远。受业周师姜尚,隐世真堪惋惜。潜龙出现古越地,大功告成便身返。抛弃千金如脱履,还身入道自舒卷。

  琴高

  【原文】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一作砀)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日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

  琴高晏晏,司乐宋宫。离世孤逸,浮沉涿中。出跃赪鳞,入藻清冲。是任水解,其乐无穷。

  【译文】琴高,是战国时赵国人。因善于弹琴做宋康王的宾客。他精通养生之道,浪游冀州和涿郡一带达二百多年。后来,他告别周围人们,说要入涿水里去取龙子,与他的弟子们约定说:“你们都洁身斋戒,在涿水岸边等我。”弟子在岸边立祠,琴高果然骑着红鲤从水中出来,坐到祠中,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琴高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入涿水中去了。

  琴高道存柔顺,在宋国做司乐臣。脱离世事独超逸,浪游冀州涿郡中。出水乘红鲤,入水修饰身。唯任水解成仙,其乐无穷尽。

  寇先

  【原文】寇先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着冠带,好种荔枝,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祀之。

  寇先惜道,术不虚传。景公戮之,尸解神迁。历载五十,抚琴来旋。夷俟宋门,畅意五弦。

  【译文】寇先是战国时宋国人。他以钓鱼为职业,在睢水岸边居住一百多年。他钓到鱼,有的放回水中,有的拿到集市上卖掉,有的自己吃。他经常戴着冠、系着腰带,喜爱栽荔枝,吃荔枝的花和果实。宋景公问他养生之道。他不告诉景公,景公就杀害了他。但此后几十年,人们却看见寇先一直在宋都的城门坐着,后来连续弹琴几十天才离去。宋国家家奉祀他。

  寇先珍惜道,道不随意传。宋景公杀掉他,形体化去精神变。经历五十年,弹琴又来还。踞坐宋国城门,尽情弹奏五弦。

  王子乔

  【原文】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译文】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喜欢吹笙,学凤凰的鸣叫。游戏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道士浮丘公牵着他的手上了嵩山,住了三十多年。后来,人们到山上来找他,他对桓良说:“请告诉我的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上等我。”到了那天,王子乔果然乘着白鹤飞来,停在山顶之上,人们只能望见他却不能上到山顶。他举手向当时来看他的人致意,过了几天才飞去。人们在缑氏山的脚下和嵩山的顶上同时立祠奉祀他。

  奇妙王子乔,神游天地气度爽朗。吹笙伊水洛水间,拟音如凤凰歌唱。浮丘公受到感应,携手同把嵩山上。挥鞭策于青崖处,乘仙鹤独来独往。

  幼伯子

  【原文】幼伯子者,周苏氏客也。冬常着单衣,盛暑着襦,形貌秽异。后数十年更壮,时人莫知。世世来诫佑,苏氏子孙得其福力也。

  周客戢容,泯迹泥盘。夏服重纩,冬振轻纨。作不背本,义不独安。乃眷周氏,佑其艰难。

  【译文】幼伯子,是周代一户姓苏人家的门客。他冬天常穿着单衣服,酷暑天却穿着棉袄和棉裤,形貌污秽怪异。几十年过后,身体变得越加健壮,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异人。他一心劝诫帮助苏氏家族,苏门世代受到他的恩惠和保佑。

  周客掩藏真相,敛迹尘俗之间。夏天穿着夹棉衣,寒冬身着轻纱绢。行动不忘根本,怀道义身不独安。一心顾念周家,帮他子孙度艰难。

  安期先生

  【原文】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海边十数处云。

  寥寥安期,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聊悟秦始,遗宝阜亭。将游蓬莱,绝影清泠。

  【译文】安期先生是琊阜乡人。在东海边卖药,当时人都说他是千岁老人。秦始皇东游,召见安期生并与他长谈了三天三夜,赐给他黄金和玉璧估计有几千万。安期先生走出阜乡亭,宝贝都放在亭内,留下一封信与一双赤玉鞋作答,信上写道:“几年以后到蓬莱山找我。”秦始皇就派使者徐市、卢生等几百人乘船下海,还没到蓬莱山,就遇大风大浪而被迫返回。后来人们在阜乡亭和海边建了十几处祠堂。

  空空渺渺安期生,除却尘累气高清。顺应时光随心性,保持和气延寿命。寄言点悟秦始皇,留下珍宝阜乡亭。将游仙境蓬莱山,苍茫大海灭踪影。

  桂父

  【原文】桂父者,象林人也。色黑而时白时黄时赤,南海人见而尊事之。常服桂及葵,以龟脑和之,千丸十斤桂,累世见之。今荆州之南尚有桂丸焉。

  伟哉桂父,挺直遐畿。灵葵内润,丹桂外绥。怡怡柔颜,代代同辉。道播东南,奕世莫违。

  【译文】桂父是象林人。他肤色黑,但有时变白,有时变黄,有时变赤,南海人一见就尊崇对待他。他常服食桂花和葵花,并用龟脑与它们配制成桂丸,制一千粒用桂十斤,多少代人都见过这种丸子。如今荆州以南地区还有桂丸。

  伟大的桂父,卓然挺立边远地。灵奇葵花内润泽,用丹桂安抚外体。和颜又悦色,世世代代放光辉。道术遍布东南,累世无人违背。

  瑕丘仲

  【原文】瑕丘仲者,宁人也。卖药于宁百余年,人以为寿矣。地动舍坏,仲及里中数十家屋临水,皆败。仲死,民人取仲尸,弃水中,收其药卖之。仲披裘而从,诣之取药。弃仲者惧,叩头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余胡王驿使,复来至宁。北方人谓之谪仙人焉。

  瑕丘通玄,谪脱其迹。人死亦死,泛焉言惜。遨步观化,岂劳胡驿。苟不睹本,谁知其谪。

  【译文】瑕丘仲是宁地人。在宁卖药一百多年,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寿星。后来地震房屋被损坏,瑕丘仲和乡邻几十家房进了水,都坍塌了。瑕丘仲死去,有人把他的尸体丢到水中,收拾到他制的药拿去卖。瑕丘仲披着毛皮衣跟在后面,到那人跟前取回药。那个抛弃尸体的人很害怕,叩头求饶,瑕丘仲说:“我只是恨你让别人知道了我的真象而已,我要离开这里了。”后来,瑕丘仲作了扶余国国王的使者,又来到了宁地。北方人称瑕丘仲为谪仙人。

  瑕丘通于幽玄,谪降人间隐藏真迹。别人死他也死,泛尸水中不必怜惜。游观天地变化,哪肯辛辛苦苦做个胡人驿使。如不洞察本源,谁知他是谪仙。

  酒客

  【原文】酒客者,梁市上酒家人也。作酒常美而售,日得万钱。有过而逐之,主人酒常酢败。穷贫,梁市中贾人多以女妻而迎之,或去或来。后百余岁来,为梁丞,使民益种芋菜,曰:“三年当大饥。”卒如其言,梁民不死。五年解印绶去,莫知其终焉。

  酒客萧綷,寄沽梁肆。何以标异,醇醴殊味。屈身佐时,民用不匮。解绂晨征,莫知所萃。

  【译文】酒客是大梁集市上酒家的佣工,他酿制的酒味道醇美容易销售,每天能给东家带来万钱的收入。后因过失而被赶走,从此这个酒家的酒就经常酸坏。酒客窘困贫穷。梁市上的商贾都愿把女儿嫁给他,接他去家中。酒客有时离开梁地,有时又回来。过了一百多年,他当了梁的郡丞。他让百姓多种芋头蔬菜,说:“三年之内要发生饥荒。”果然被他说中了,梁地的老百姓因此没有饿死。酒客任官五年就辞去,没有人知道他最终落到什么地方。

  酒客落魄困窘,寄身梁地酒肆中。以什么标奇立异?酒味醇厚与众不同。委身辅佐时世,百姓食用不穷。一旦辞官远行,没人知他所终。

  任光

  【原文】任光者,上蔡人也。善饵丹,卖于都市里间,积八十九年,乃知是故时任光也。皆说如数十岁面颜,后长老识之,赵简子聘与俱归。常在桓梯山上,三世不知所在。晋人常服其丹也。

  上蔡任光,能炼神丹。年涉期颐,晔尔朱颜。顷适赵子,纵任所安。升轨桓梯,高飞云端。

  【译文】任光是上蔡人,善于服食丹药。他在城市和乡村卖丹药,达八十九年,人们才知道他就是过去的任光,都说他容颜看上去只像几十岁的人,后来有老人认出了他,赵简子恭请他一同回府。他常游于桓梯山上,几代以后,人们又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晋国的人经常服用他炼的丹药。

  上蔡有个任光,善于炼制神丹。年纪超过百岁,鲜艳红润容颜。暂时往投赵鞅,纵情任性所安。游戏桓梯山上,高高飞升云端。

  箫史

  【原文】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箫史妙吹,凤雀舞庭。嬴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女祠寄想,遗音载清。

  【译文】箫史是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使孔雀、白鹤闻声飞落庭院。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箫史,穆公就把她嫁给了箫史。箫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这样过了几年,弄玉吹箫声与凤鸣声非常相似,凤凰听到箫声,都飞来停息在他们的屋上。穆公就替他们造了一座台,名为凤台。箫史夫妇居住台上达数年之久,一天早上,他们随着凤凰一同飞去。为此,秦国替弄玉在雍宫内造了一座祠堂,名为凤女祠,还时时能听到箫声在祠内回荡。

  箫史吹妙音,凤雀舞内庭。嬴女成佳配,秦宫学凤声。一旦攀凤翼,飞举入高冥。女祠寄遐想,遗音沥沥清。

  祝鸡翁

  【原文】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吴,作养鱼池。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云。

  人禽虽殊,道固相关。祝翁傍通,牧鸡寄驩。育鳞道洽,栖鸡树端。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译文】祝鸡翁是洛地人,住在尸乡北山脚下,养鸡一百多年。鸡有一千多只,每只鸡都起了名字。这些鸡晚上栖息在树上,白天分散各处。如果要招引鸡,只需叫名字,鸡就应声而来。祝鸡翁卖掉鸡和小鸡,得钱上千万。他便把钱留在尸乡,去了吴国,在那里挖池养鱼。后来他又上了吴山,白鹤、孔雀几百只,经常聚集在他的身旁。

  人与禽兽虽不同,道使他们紧相连。祝翁博识旁通,养鸡任性寄欢。养鱼道也相合,将鸡栖息树端。万物变化之道,永行而不改变。

  朱仲

  【原文】朱仲者,会稽人也,常于会稽市上贩珠。汉高后时,下书募三寸珠。仲读购书笑曰:“直值汝矣。”赍三寸珠诣阙上书。珠好过度,即赐五百金。鲁元公主复私以七百金,从仲购珠。仲献四寸珠,送置于阙即去。下书会稽征聘,不知所在。景帝时,复来献三寸珠数十枚,辄去,不知所之云。

  朱仲无欲,聊寄贾商。俯窥骊龙,扪此夜光。发迹会稽,曜奇咸阳。施而不德,历世弥彰。

  【译文】朱仲是会稽人,常在会稽的集市上贩卖宝珠。汉高后时,下诏书求购三寸大小的宝珠。朱仲读了诏书笑着说:“我的珠子正好遇上买主了。”他于是带着宝珠来到朝廷上书。朱仲的宝珠比规定的还好,高后当即赐他五百两黄金。鲁元公主又私下用七百两黄金,向朱仲购买宝珠。朱仲就献上四寸大的珠子,送去放在宫门就离去了。后来皇帝下诏书到会稽征聘朱仲,已经不知他的去向了。汉景帝时,朱仲又来到朝廷献三寸珠几十颗,献上就走了,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朱仲没有物欲,聊且寄迹贾商。俯身下视骊龙,手握宝珠夜光。发迹会稽集市,显奇西都咸阳。施德而不居德,历世名更显扬。

  修羊公

  【原文】修羊公者,魏人也。在华阴山上石室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略不食,时取黄精食之。后以道干景帝,帝礼之,使止王邸中。数岁道不可得。有诏问:“修羊公能何日发?”语未讫,牀上化为白羊,题其胁曰:“修羊公谢天子。”后置石羊于灵台上。羊后复去,不知所在。

  卓矣修羊,韬奇含灵。枕石太华,餐茹黄精。汉礼虽隆,道非所经。应变多质,忽尔隐形。

  【译文】修羊公是魏国故地人。在华阴山的石室中,有张悬空石床,修羊公睡在上面,石床都让他睡穿陷了。他不大吃东西,只是偶尔吃一点黄精。后来他凭道术干谒景帝,景帝对他以礼相待,让他住在诸侯王的官邸里。但过了几年仍未见他显道,景帝召道:“修羊公什么时候才能表现出道术?”话未说完,只见床上的修羊公化为白羊,并在胁部题有“修羊公谢天子”的字样,景帝命人将石羊放到灵台上面。后来石羊离去了,不知落在什么地方。

  卓越不凡修羊公,内藏神通灵性。太华山中睡石床,他只服食黄精。汉皇礼待虽隆重,道术不可经营。随机变化多方,瞬间隐去原形。

  稷丘君

  【原文】稷丘君者,泰山下道士也。武帝时,以道术受赏赐。髪白再黑,齿落更生。后罢去。上东巡泰山,稷丘君乃冠章甫,衣黄衣,拥琴来迎,拜武帝,指帝:“陛下勿上也,上必伤足指。”及数里,右足指果折。上讳之,故但祠而还。为稷丘君立祠焉,为稷承奉之云。

  稷丘洞彻,修道灵山。炼形濯质,变白还年。汉武行幸,携琴来延。戒以升陟,逆睹未然。

  【译文】稷丘君是泰山下的道士,汉武帝时,他因道术高明而受到赏赐。他头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能再生。后来他辞别武帝回到泰山下,武帝东巡泰山,稷丘君戴着缁布冠,穿着黄色道袍,抱着琴出迎武帝。他拜完武帝,手指点泰山对武帝说:“陛下请不要上山,上山必伤脚趾。”武帝不听,才上去几里路,右脚趾果然折伤了。皇上忌讳此事,因此只在山下祭祀一番就回驾了。后来替稷丘君在泰山下建了祠堂,设稷奉祀他。

  稷丘深明通达,修道神灵之山。炼形养身涤秽垢,肤色变白年寿延。武帝巡行泰山,稷丘抱琴出迎。谏阻登高攀险,事先已见祸患。

  崔文子

  【原文】崔文子者,太山人也。文子世好黄老事,居潜山下,后作黄散赤丸,成石父祠,卖药都市,自言三百岁。后有疫气,民死者万计,长吏之文所请救。文拥朱幡,系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蜀卖黄散。故世宝崔文子赤丸黄散,实近于神焉。

  崔子得道,术兼秘奥。气疠降丧,仁心攸悼。朱幡电麾,神药捷到。一时获全,永世作效。

  【译文】崔文子是泰山人,世代都喜欢道家的修炼之术。文子住在潜山之下,配制黄精散药和朱砂丹,并建了一座石父祠。他把制出的药拿到都市里去卖,自称已有三百岁的年纪。后来瘟疫流行,老百姓死亡数以万计,郡县长官到文子那里请他拯救百姓。崔文子手拿红色的小旗,系着黄精散药,巡行各家门户。吃了他的黄精散药的人,病很快就痊愈,被救活的人数以万计。后来,崔文子离开了潜山,在蜀地卖黄散。当时人们奉文子的赤丸和黄散为宝物,像敬奉神灵一样。

  崔文子修炼得道,道术秘密又深奥。瘟疫降下死亡灾,仁德之心忧伤悼。朱幡挥动迅如电,黄散神神药急送到。病人一时获痊愈,神药永世能奏效。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