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唐上

唐起自太原,先定关右。

【史略】初,炀帝南巡江都,命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渊,西凉王?七世孙。祖虎于宇文周有佐命功,封唐国公。渊袭爵后,遂以唐为国号。大业十三年,天下骚乱,渊子世民,劝渊起兵,渊从之。先取西河郡今汾州府,遂定入关之计,进克霍邑今平阳府霍州,入临汾即平阳府,时为临汾郡,拔绛郡今绛州,见前,遂至龙门在今山西汾阴县,见前。别将亦徇下离石今山西永宁州,见前、龙泉今平阳府隰县、文成今平阳府吉州等郡。隋将屈突通将重兵屯河东即今平阳府蒲州,渊引军围之。任?襄等说渊勿攻河东,自梁山济河梁山,在陕西韩城县东南十八里,自龙门济河必由之道也,指韩城,逼?城韩城、?阳,俱今西安府同州属县,鼓行而进,直据永丰永丰仓,在陕西华阴县城东,隋积粟于此,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定也。渊遂分军围河东,渡河而西,关中望风降附。渊舍于长春宫在今同州朝邑县治西北,遣子建成等屯永丰仓,守潼关见前,以备东方兵,世民等徇渭北,营于泾阳今县,见前。既而诸军并进,遂克长安,略定平凉、安定等郡平凉郡时治高平,故原州也。安定郡时治安定,即今泾州,东取新安以西今河南府新安县,初置郡,今改置?州于此,南收巴蜀,受隋禅,灭秦见前薛举并凉见前李轨,尽平陇右河西地。

次奠洛阳,遂清江表,进扫河朔。

【史略】武德二年,刘武周陷并、晋诸州,西至龙门,关中震动初,义师入关,使元吉留守太原。武周南侵,元吉遁还长安,贼势遂炽。上欲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秦王世民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臣请平殄武周,克复汾晋。从之。武周败遁,并州复定。三年,命世民东讨世充。世民自新安进军慈涧在新安县东,见前,分遣史万宝自信阳南据龙门宜阳,见前。龙门,即阙塞山也,在今河南府城西南三十里,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时君汉为怀州总管,军于河北,大军屯于北邙在今河南府城北,见前,连营以迫之。世充屡败,遂围东都,远近州县,次第归附。世民又遣王君廓袭?辕に辕山,在今巩县西南,见前,拔之,河阳来降。既又克其虎牢,世充益窘,数求救于窦建德。建德方营河南,取曹、戴即孟海公之地,遂引而西,自滑州进屯酸枣今开封府延津县北十五里有故城,见前,陷管州、荥阳、阳翟俱见前,水陆并进,营于成皋东原成皋,即虎牢也,遣使与世充相闻。诸将皆请避其锋,薛收等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世充自江都引兵西援洛阳,故云,但乏粮食,故为我所持。建德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混一无期。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慎勿与战。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使齐王元吉等围守东都,遂东据虎牢,建德不得进。世民又遣精骑抄其粮运,破之。凌敬言于建德曰:大王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趋蒲津蒲津,即山西蒲州临晋关。见前,蹈无人之境,拓地收兵,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矣。建德妻曹氏亦曰:大王自滏口乘唐国之虚滏口,在河南武安县滏山。见前高欢东出滏口,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建德都洛州,在山南。并、代、汾、晋,皆山北也,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不听。及战,为世民所擒。师还洛阳,世充惧,遂降。于是河南北州郡悉定。既又发巴蜀兵,使行军总管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等自夔州东下,分遣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黔州,时治彭水县,今四川重庆府涪州属县也。辰州,治沅陵县,今湖广辰州府,黄州刺史周法明出夏口道,以击萧铣。孝恭克荆门、宜都二镇,进至夷陵荆门,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夷陵又在荆门西北四十里。孝恭盖遣前军先克其荆门、宜都,而后引大军至夷陵也。宜都,今夷陵州属县,破铣兵于清江在宜都县城东,又北合于大江,追败之于百里洲在今荆州府枝江县东北大江中,进入北江江水过百里洲而支分,在洲北者为北江,即江陵之南境矣,直抵江陵。铣兵败,出降。靖因安抚岭南,交、广诸州,相率顺命,林士弘亦穷蹙请降。和州总管杜伏威复讨平李子通等,岭海江淮悉定。会刘黑闼复起河北,据窦建德故地,高开道、徐圆朗等亦叛应之。世民讨败黑闼,黑闼北遁,继而复炽,寻败死。圆朗等亦次第夷灭。六年,辅公┙复据丹阳叛,诏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自襄州趣江州时孝恭为襄州道行台仆射,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趣宣州时靖为岭南道大使。宣州,即宣城郡,黄君汉出谯、亳君汉时为怀州总管。谯,即亳也,李世?出淮、泗世?时为齐州总管。盖使之自泗入淮,讨之。七年,孝恭败辅公┙之兵于枞阳今安庆府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有故城,进拔其鹊头镇今池州府铜陵县北十里有鹊头山,即置镇处,又破之于芜湖,拔梁山等三镇梁山,在今和州南七十里。时公┙遣兵屯梁山、博望、青林三处,故曰三镇。博望,亦曰东梁山,在太平府西南三十里。今俱详南直名山梁山。青林,亦曰青山,在太平府东南三十里,进至丹阳,公┙走死。贞观二年,柴绍讨梁师都于朔方,复平之。于是天下大定。

绍汉法周,建都关内。【都邑考】高祖因隋之旧,定都长安,时谓长安为京城。太宗修洛阳宫,时巡幸焉。高宗尝言:两京,朕东西二宅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武后都洛阳光宅初,号曰神都。中宗神龙初,复曰东都。玄宗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开元元年,定制。九年,又改东京曰东都。天宝初复故。又开元九年,以蒲州为河中府,建中都,未几复罢为州。乾元三年,复曰河中府,置中都。元和三年,罢中都为府如故。肃宗更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蜀郡以上皇南幸之地,凤翔以中兴驻驿之所,故并建为京,而西京为中京至德二载,建三京。上元初,复置南都于荆州,曰江陵府。寻又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所谓五都也《唐志》: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与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并罢京都之号。明年,诏曰:五都之号,其来自久,因以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太原,并建为都。其后复罢。《六典》:京兆、河南、太原,时谓之三都。又昭宗天?元年,朱全忠复劫迁车驾于洛阳,而唐祚以移。

文轨混同,分天下为十道隋季群雄竞起,互相分割,建置纷然。唐兴,因而不改,其纳地来归者,亦往往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间。贞观元年,以民少官多,思革其弊,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

东距河,西抵陇坂陇坂,即陇坻。见七国秦陇蜀注,南据终南终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详陕西名山终南,北边沙漠,曰关内道统州二十二。贞观十三年,始簿天下州县之数,自是数有损益。今略以《六典》为据,而贞观以后所增置之州,以次附焉。又《唐志》:武德初,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而雍州置牧。天宝初,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至德二载复故。今举郡名及随时改易诸名,俱汇见于此,以便参考。

雍州汉曰京兆尹。隋曰雍州。唐因之。开元三年,曰京兆府。领万年等县十八。万年,即今西安府治附郭咸宁县。又乾宁初,增置乾州,治奉天县,今乾州仍属西安府。

华州汉属京兆尹。魏曰华州。隋、唐因之。垂拱初,改泰州,寻复故。亦曰华阴郡。领郑县等县三。乾宁五年,改华州曰兴德府,时驻驿于此也。天?三年,复曰华州。今仍曰华州,属西安府。同州汉曰左冯翊。西魏曰同州。隋、唐因之,亦曰冯翊郡,领冯翊等县九。今仍曰同州,属西安府。

岐州汉曰右扶风。后魏曰岐州。隋、唐因之,亦曰扶风郡,领雍县等县八。至德三载,改凤翔府。今仍曰凤翔府。

陇州汉属右扶风。西魏曰陇州。隋、唐因之,亦曰?阳郡,领?源等县五。今陇州属凤翔府。

?州汉扶风等郡地。西魏置豳州。隋、唐因之。开元十三年,改豳曰?,亦曰新平郡,领新平等县四。今?州属西安府。

泾州汉曰安定郡。后魏置泾州。隋、唐因之,亦曰安定郡,领安定等县五。今属平凉府。

宁州汉为北地等郡地。西魏曰宁州。隋、唐因之,亦曰彭原郡,领定安等县七。今属庆阳府。大中间,又置衍州,治定平县,今宁州南六十里废定平县是也。

坊州汉上郡地。唐武德二年置坊州,亦曰中部郡,领中部等县三。今?州中部县,即故州治。又天?初,置翟州,治?城县。朱梁改曰禧州。今?州洛川县东南三十里有废?城县,盖李茂贞所置州也。?州汉上郡地。后周曰敷州。唐改曰?州,亦曰洛交郡,领洛交等县五。今属延安府。

丹州汉上郡地。西魏曰丹州。隋、唐因之,亦曰咸宁郡,领义川等县五。今延安府宜川县是其治。

延州汉上郡地。后魏曰延州。唐因之,亦曰延安郡,领肤施等县九。即今延安府。

庆州汉曰北地郡。隋曰庆州。唐因之,亦曰安化郡。至德初,又改顺化郡。领安化等县八。今庆阳府是也。

原州汉安定郡地。后魏曰原州。唐因之,亦曰平凉郡,领高平等县三。今平凉府镇原县是其治。又大中五年,增置武州,治萧关县,今平凉府镇原县西北百四十里萧关城是。

盐州汉北地郡地。西魏曰盐州。唐因之,亦曰五原郡,领五原等县二。今宁夏后卫是。灵州汉北地郡地。后魏置灵州。隋、唐因之,亦曰灵武郡,领回乐等县五。今宁夏卫灵州所是。又大中三年,置威州,领鸣沙等县二。鸣沙,今宁夏中卫东西百五十里鸣沙故城是。又景福二年,增置警州,治定远城,在今宁夏卫北六十里。

会州汉金城等郡地。西魏置会州。唐因之,亦曰会宁郡,领会宁等县二。今靖虏卫是。

夏州汉曰朔方郡。后魏曰夏州。隋、唐因之,亦曰朔方郡,领朔方等县四。今榆林镇西北废夏州是。又开元二十六年,增置宥州,亦曰宁朔郡。至德二载,又曰怀德郡,领延恩等县三。今榆林镇西废宥州是。

丰州汉五原郡地。隋置丰州。唐因之,亦曰九原郡,领九原等县三。今榆林镇西北有废丰州。

胜州汉云中等郡地。隋置胜州。唐因之,亦曰榆林郡,领榆林等县二。今榆林镇东北四百五十里有废胜州。

绥州汉曰上郡。西魏置绥州。隋、唐因之,亦曰上郡,领龙泉等县五。今延安府绥德州。

银州汉西河郡地。后周置银州。隋、唐因之,亦曰银川郡,领儒林等县四。儒林故城,在今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西北百八十里。又开元九年,分银、胜二州地置麟州,亦曰新秦郡,领新秦等县二。今延安府葭州神木县北四十里有新秦故城。

东尽海,西距函谷函谷,见前,南滨淮,北薄于河,曰河南道统州二十八。

洛州汉河南郡。北齐曰洛州。隋、唐因之。开元初,曰河南府,领河南等县二十六。即今河南府。陕州汉弘农郡地。后魏曰陕州。隋、唐因之。天宝初,曰陕府,亦曰陕郡,领陕县等县五。天?初迁洛,改为兴唐府。哀帝初复故。今属河南府。

虢州汉曰弘农郡。唐置虢州,亦曰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六。今陕州灵宝县西南三十里故弘农城是。《唐志》云:开元初,改隶河东道。

汝州汉河南等郡地。隋大业初,曰汝州。唐因之,亦曰临汝郡,领梁县等县三,即今汝州。又开元三年,置仙州,领叶县等县五。二十五年,州废。叶县,今属南阳府裕州。

郑州汉河南郡地。后周曰郑州。隋、唐因之,亦曰荥阳郡,领管城等县八。今开封府是。

汴州汉曰陈留郡。后周曰汴州。隋、唐因之,亦曰陈留郡,领浚仪等县五。今开封府是。豫州汉曰汝南郡。刘宋为豫州治。后魏、后周因之。隋曰蔡州。唐复为豫州,亦曰汝南郡。宝应初,复改蔡州。领汝阳等县十。今汝宁府。许州汉曰颍川郡。后周曰许州。隋、唐因之,亦曰颍川郡,领长社等县九。今属开封府。又建中二年,置溵州,治郾城县。长庆三年废。郾城,今许州属县。

陈州汉淮阳、汝南郡地。隋曰陈州。唐因之,亦曰淮阳郡,领宛丘等县四。今属开封府。

颍州汉汝南郡地。唐武德六年,始曰颍州,亦曰汝阴郡,领汝阴等县三。今属凤阳府。

亳州汉沛郡地。后周曰亳州。隋、唐因之,亦曰谯郡,领谯县等县八。今属凤阳府。

宋州汉曰梁国。隋置宋州。唐因之,亦曰睢阳郡,领宋城等县七。今归德府。又光启中,增置单州,领单父等县四。光化二年,朱全忠奏改为辉州,移治砀山,以温生于砀山也。后唐复曰单州,仍治单父。单父,今山东单县。砀山,今南直徐州属县。曹州汉曰济阴郡。后周曰曹州。隋、唐因之,亦曰济阴郡,领济阴等县五。今山东巢县西北七十里废济阴县是其治。

滑州汉曰东郡。隋曰滑州。唐因之,亦曰灵昌郡,领白马等县七。今为大名府滑县。

濮州汉东郡、济阴等郡地。隋曰濮州。唐因之,亦曰濮阳郡,领鄄城等县二。今属东昌府。

郓州汉曰东平国。隋曰郓州。唐因之,亦曰东平郡,领须昌等县三。今为兖州府东平州。

济州汉济北东平等郡国地。隋曰济州。唐因之,亦曰济阳郡,领卢县等县五。天宝十三年,废济州入郓州。卢县,见汉泰山郡注。

齐州汉济南等郡地。后魏曰齐州。隋、唐因之,亦曰济南郡,领历城等县八。即今济南府。

淄州汉安乐等国地。隋曰淄州。唐因之,亦曰淄川郡,领淄川等县五。今济南府淄川县是其治。

徐州汉楚国沛郡地。晋为徐州治。后魏及隋、唐因之。亦曰彭城郡,领彭城等县六。今仍曰徐州。又元和四年,增置宿州,领符离等县四。今属凤阳府。

兖州汉曰鲁郡。刘宋时,兖州治此。隋曰兖州。唐因之,亦曰鲁郡,领瑕丘等县八。今为兖州府。泗州汉临淮等郡地。后周曰泗州。隋、唐因之,亦曰临淮郡,领临淮等县五。今属凤阳府。

沂州汉琅邪等郡地。后周曰沂州。隋、唐因之,亦曰琅邪郡,领临沂等县五。今属兖州府。

青州汉曰北海郡。东晋为青州治。刘宋因之。隋仍曰青州。唐因之,亦曰北海郡,领益都等县七。即今青州府。莱州汉曰东莱郡。隋曰莱州。唐因之,亦曰东莱郡,领掖县等县六。今莱州府。又如意初,置登州,亦曰东牟郡,初治文登县。神龙三年,移治蓬莱,领县四。今为登州府。棣州汉平原、勃海等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棣州,亦曰乐安郡,领厌次等县五。今济南府武定州。

密州汉高密等郡国地。隋置密州。唐因之,亦曰高密郡,领诸城等县四。诸城县,今属青州府。

海州汉曰东海郡。东魏曰海州。隋、唐因之,亦曰东海郡,领朐山等县四。今属淮安府。

东距常山常山,即恒山。见前,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首阳山,在今山西蒲州东南十五里。太行山,今怀庆府北。见前,北边匈奴,曰河东道领州十八。

并州汉太原郡。后汉为并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亦曰并州,又为太原府,领太原等县十四。今太原府太原县是其治。又龙纪初,置宪州,领楼烦等县二。今太原府静乐县西北七十里有故楼烦城,李克用所奏置。

潞州汉上党郡。后周曰潞州。唐因之,亦曰上党郡,领上党等县五。今潞安府。泽州汉上党、河东等郡地。隋曰泽州。唐因之,亦曰高平郡,领晋城等县六。即今泽州是。晋州汉河东郡地。后魏曰晋州。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平阳郡,领临汾等县七。今平阳府。

绛州汉河东郡地。后周曰绛州。隋、唐因之,亦曰绛郡,领正平等县五。今属平阳府。

蒲州汉河东郡。后周曰蒲州。隋、唐因之,亦曰河中府,又为河东郡,领河东等县五。今属平阳府。

汾州汉西河、太原二郡地。后魏置汾州。唐因之,亦曰西河郡,领隰城等县五。今汾州府。

慈州汉河东郡地。隋曰汾州。唐武德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曰慈州,亦曰文成郡,领吉昌等县五。今平阳府吉州也。

隰州汉河东郡地。隋曰隰州。唐因之,亦曰大宁郡,领隰川等县六。今属平阳府。

石州汉西河郡地。后周曰石州。隋、唐因之,亦曰昌化郡,领离石等县五。今汾州府永宁州。

沁州汉上党郡地。隋置沁州。唐因之,亦曰阳城郡,领沁源等县三。即今沁州。

箕州汉上党郡地。唐武德三年置辽州,八年曰箕州。先天初曰仪州,亦曰东平郡。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辽山等县四。即今辽州。

岚州汉太原郡地。后魏曰岚州。隋唐因之,亦曰楼烦郡,领宜芳等县四。今太原府岢岚州岚县是其治。

忻州汉太原郡地。隋曰忻州。唐因之,亦曰定襄郡,领秀容等县二。今属太原府。

代州汉雁门、太原二郡地,隋曰代州。唐因之,亦曰雁门郡,领雁门等县五。今属太原府。朔州汉定襄、雁门二郡地。后魏置朔州。北齐及隋唐因之,亦曰马邑郡,领善阳等县二。今属大同府。

蔚州汉代郡地。后周置蔚州。隋、唐因之,亦曰安边郡,领灵丘等县三。灵丘,即今蔚州灵丘县。云州汉云中、雁门等郡地。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改置云州于此,亦曰云中郡,领云中县一,今大同府治是也。唐末,又置应州,领金城等县二,今属大同府。

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俱见前,曰河北道统州二十三。

怀州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州。隋唐因之,亦曰河内郡,领河内等县九。今为怀庆府。又会昌三年,置孟州,领河阳等县五。河阳,今怀庆府之孟县。卫州汉河内及魏郡地。后周曰卫州。隋、唐因之,亦曰汲郡,领汲县等县五。今为卫辉府。

相州汉曰魏郡。后魏曰相州。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邺郡,领安阳等县九。今为彰德府。又武德初,置磁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领滏阳等县四。即今彰德府滋州。

?州汉曰广平国。后周曰?州。隋、唐因之,亦曰广平郡,领永年等县七。即今广平府。

邢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隋曰邢州。唐因之,亦曰巨鹿郡,领龙固等县九。即今顺德府。

赵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北齐曰赵州。隋、唐因之,亦曰赵郡,领平棘等县九。今属真定府。

冀州汉曰信都国。晋尝为冀州治。后魏以后因之。唐亦曰冀州。龙朔二年改魏州,寻复故。亦曰信都郡,领信都等县六。今属真定府。

恒州汉常山郡。后周置恒州。隋、唐因之,亦曰常山郡。元和十五年,改曰镇州,领真定等县六。即今真定府。

定州汉曰中山郡。后魏曰定州。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博陵郡,领安喜等县十一。今属真定府。又景福二年置祁州,领无极等县二。无极,今真定府属县。

易州汉涿郡地。隋曰易州。唐因之,亦曰上谷郡,领易县等县五。今属保定府。

幽州汉曰燕国。后汉为幽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仍曰幽州,亦曰范阳郡,领蓟县等县十,今顺天府。又开元十八年,新置蓟州,亦曰渔阳郡,领渔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又天宝初,置顺义郡,亦曰顺州,领宾义县一,寄治范阳郡城内。又大历四年置涿州,领范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又唐末置儒州,领缙山县一,今延庆州也。深州汉涿郡地。隋曰深州。唐因之。贞观十七年废,先天二年复置。亦曰饶阳郡,领饶阳等县四。饶阳,今真定府晋州属县。

瀛州汉涿郡地。后魏曰瀛州。隋、唐因之,亦曰河间郡,领河间等县十,即今河间府。又景云二年置郑州,开元十三年曰莫州,亦曰文安郡,领莫阝县等县六。今河间府任丘县北三十里有废莫州城。贝州汉曰清河郡。后周置贝州。隋、唐因之,亦曰清河郡,领清河等县九。今广平府清河县是。

魏州汉魏郡及东郡地。后周置魏州。隋唐因之。龙朔二年,改曰冀州,寻复故。亦曰魏郡,领贵乡等县十。贵乡,今大名府大名县是。又武德四年,置澶州,贞观初废。大历七年复置,领顿丘等县四。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五十五里有故城。

博州汉东郡、平原等郡地。隋曰博州。唐因之,亦曰博平郡,领聊城等县六。今为东昌府。德州汉曰平原郡。隋置德州。唐因之,亦曰平原郡,领安德等县八。今济南府陵县,故安德县也。

沧州汉曰勃海郡。后魏置沧州。隋、唐因之,亦曰景城郡,领清池等县十,今属河间府。又武德四年置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贞元五年,改置景州,领弓高等县四。今景州东北四十里有故弓高城。

妫州汉上谷郡也。唐武德七年,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妫州,亦曰妫川郡,领怀戎等县二。怀戎,今宣府镇怀来卫是。又唐末,幽州镇增置武州,领文德县一,今宣府镇是也。又增置新州,领永兴等县四。永兴,今保安州治是。或曰皆光启中置。檀州汉渔阳郡地。隋曰檀州。唐因之,亦曰密云郡,领密云等县二。密云,今顺天府昌平州属县。天宝初,又置归化郡,亦曰归顺州,领怀柔县一,后亦谓之顺州。怀柔,今昌平州属县。

营州汉属辽西郡。后魏曰营州。隋、唐因之,亦曰柳城郡,领柳城县一,今大宁废卫东故营州城是也。平州汉右北平及辽西等郡地。隋曰平州。唐因之,亦曰北平郡,领卢龙等县三,即今永平府。

燕州汉燕国地。隋曰顺州。唐曰燕州,亦曰归德郡,领辽西县一,今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是。

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商山,见七国韩商阪。华山,见前,曰山南道统州三十三。

荆州汉曰南郡。晋为荆州治,后因之。唐仍曰荆州,亦曰江陵郡。上元初,曰江陵府,领江陵等县八。即今荆州府。

襄州汉南郡及南阳郡地。西魏曰襄州。隋、唐因之,亦曰襄阳郡,领襄阳等县七。今襄阳府。

邓州汉曰南阳郡。隋曰邓州。唐因之,亦曰南阳郡,领穰县等县六。今属南阳府。

唐州汉南阳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唐州,亦曰淮安郡,领比阳等县六,今南阳府唐县。刘?句曰:本属河南道,至德后,割属山南东道。随州汉南阳郡地。西魏曰随州。隋、唐因之,亦曰汉东郡,领随县等县三。今属德安府。

郢州汉江夏郡地。西魏曰郢州。隋、唐因之,亦曰富水郡,领长寿等县三。今为承天府。复州汉江夏及南郡地。后周曰复州。隋、唐因之,亦曰竟陵郡,领沔阳等县三。今安陆府沔阳州。

均州汉南阳、汉中二郡地。隋曰均州。唐因之,亦曰武当郡,领武当等县三。今属襄阳府。

房州汉汉中郡地。唐武德初,置房州,亦曰房陵郡,领房陵等县四。今郧阳府房县。

峡州汉南郡地。后周曰峡州。隋、唐因之,亦曰夷陵郡,领夷陵等县五,今荆州府夷陵州是。

归州汉南郡地。唐武德二年曰巴州,亦曰巴东郡,领秭归等县三。今属荆州府。

夔州汉巴郡地。梁曰信州。唐武德三年,改曰夔州,亦曰云安郡,领奉节等县四。今夔州府。

万州汉巴郡地。唐武德二年,置南蒲州,八年曰蒲州。贞观八年曰万州,亦曰南浦郡,领南浦等县三。今夔州府万县。

忠州汉巴郡地。后周曰临州。唐贞观八年曰忠州,亦曰南宾郡,领临江等县五。今属夔州府。

梁州汉曰汉中郡。三国汉为梁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亦曰梁州。开元十三年曰褒州,寻复故,亦曰汉中郡。兴元初,又为兴元府,领南郑等县五。今汉中府。洋州汉汉中郡地。西魏曰洋州。隋、唐因之,亦曰洋州郡,领西乡等县四。西乡,今汉中府属县。

金州汉汉中郡地。西魏曰金州。隋、唐因之,亦曰安康郡。至德二载,曰汉南郡,领西城等县六。今属汉中府。

商州汉弘农郡地。后周曰商州。隋、唐因之,亦曰上谷郡,领上谷等县五。今为西安府。

凤州汉武都郡地。后周曰凤州。隋、唐因之,亦曰河池郡,领梁泉等县四。今汉中府凤县。

兴州汉武都郡地。西魏曰兴州。隋、唐因之,亦曰顺政郡,领顺政等县三。今为汉中府宁羌州略阳县。

利州汉广汉郡地。西魏曰利州。隋、唐因之,亦曰益昌郡,领绵谷等县六。今保宁府广元县。

阆州汉巴郡地。唐初置隆州,先天中曰阆州,亦曰阆中郡,领阆中等县九。今保宁府。开州汉巴郡地。唐武德初,置开州,亦曰盛山郡,领盛山等县三。今夔州府开县。

果州汉巴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果州,亦曰南充郡,领南充等县六。今顺庆府。

合州汉巴郡地。西魏置合州。唐因之,亦曰巴川郡,领石镜等县六。今属重庆府。渝州汉巴郡地。隋曰渝州。唐因之,亦曰南平郡,领巴县等县四。今重庆府。

涪州汉巴郡地。唐武德初,置涪州,亦曰涪陵郡,领涪陵等县四。今属重庆府。

渠州汉巴郡地。唐武德初,曰渠州,亦曰?山郡,领流江等县四。今顺庆府广安州渠县。蓬州汉巴郡地。后周置蓬州。隋唐因之,亦曰咸安郡,领大寅等县六。大寅,今顺庆府蓬州仪陇县南三十里蓬池故城是。

壁州汉巴郡地。唐武德八年置壁州,亦曰始宁郡,领诺水等县三。诺水,今巴州之通江县。

巴州汉巴郡地。梁曰巴州。隋、唐因之,亦曰清化郡,领化成等县七。今属保宁府。通州汉巴郡地。西魏曰通州。隋、唐因之,亦曰通州郡,领通川等县七,即今夔州府达州。

集州汉广汉、巴二郡地。梁曰集州。隋、唐因之,亦曰符阳郡,领难江等县三。难江,今保宁府巴州之南江县。

东接秦州,西逾流沙流沙,见前,南连蜀及吐蕃吐蕃,今西蕃地,北界沙漠,曰陇右道统州二十。

秦州汉曰天水郡。晋置秦州。唐因之,亦曰天水郡,领上わ等县五。今属巩昌府。

渭州汉曰陇西郡。后魏曰渭州。唐因之,亦曰陇西郡,领襄武等县四。今巩昌府。上元以后,为吐蕃所陷。元和四年,侨置行渭州于平凉县,寻复陷没。中和四年,复置渭州于平凉,即今平凉府。

成州汉武都郡地。西魏曰成州。隋、唐因之,亦曰同谷郡,领上禄等县三。上禄,今巩昌府成县西百三十里有故城。

武州汉曰武都郡。西魏置武州。隋、唐因之,亦曰武都郡。景福初,改曰阶州,领将利等县三,今巩昌府阶州北三百十里有废将利县。兰州汉金城等郡地。隋曰兰州。唐因之,亦曰金城郡,领五泉等县三,今属临洮府。又天宝三载,置狄道郡,乾元初,亦曰临州,领狄道等县二,即今临洮府。或曰:临州,开元初置。

河州汉金城等郡地。苻秦置河州。后魏及隋、唐因之。亦曰安乡郡,领χ罕等县三。今属临洮府。

洮州本西戎地。后周置洮州。隋、唐因之,亦曰临洮郡,领临潭等县二。今为洮州卫。

岷州汉陇西郡地。西魏置岷州。隋、唐因之,亦曰和政郡,领溢乐等县四。今属岷州卫。

叠州本羌戎地。后周置叠州。隋、唐因之,亦曰合州郡,领合州等县二。今洮州卫南百八十里有叠州故城。

宕州本羌戎地。后周置宕州。隋、唐因之,亦曰怀道郡,领怀道等县二。今岷州卫南百二十里有宕州故城。

鄯州汉金城郡地。后魏置鄯州。隋、唐因之,亦曰西平郡,领湟水等县三。今为西宁卫。廓州本西羌地。后周置廓州。隋、唐因之,亦曰宁塞郡,领广威等县三。今西宁卫西二百里有廓州故城。

凉州汉曰武威郡。曹魏为凉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仍为凉州,亦曰武威郡,领姑臧等县五。今为凉州卫。

甘州汉曰张掖郡。西魏曰甘州。唐因之,亦曰张掖郡,领张掖等县二。今甘州卫。

肃州汉曰酒泉郡。隋置肃州。唐因之,亦曰酒泉郡,领酒泉等县三。今肃州卫。瓜州汉敦煌郡地。唐武德五年,置瓜州,亦曰晋昌郡,领晋昌等县二。今废沙州卫东有瓜州故城。

沙州汉曰敦煌郡。唐武德五年,曰西沙州。贞观七年,曰沙州,亦曰敦煌郡,领敦煌等县二。今废沙州卫。伊州汉西域伊吾卢地。唐贞观四年,内属,置西伊州。六年,曰伊州,亦曰伊吾郡,领伊吾等县二,即今西域哈密卫。

西州汉西域车师前王庭也。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始置西州,亦曰交河郡,又为金山都督府,领高昌等县五,即今西域火州。庭州汉车师后王庭也。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并得其地,因置庭州。长安二年曰北庭都护府,天宝初曰北庭节度使,领金蒲等县三。今火州北有废庭州。上元以后,河西军镇多为回鹘所陷。

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曰淮南道统州十四。扬州汉曰广陵国。隋曰扬州。唐因之,亦曰广陵郡,领江都等县四。今扬州府。

楚州汉临淮郡地。隋置楚州。唐因之,亦曰淮阴郡,领山阳等县四。今淮安府。

和州汉九江郡地。北齐曰和州。隋唐因之,亦曰历阳郡,领历阳等县二。今仍曰和州。

滁州汉九江郡地。隋曰滁州。唐因之,亦曰永阳郡,领清流等县二。今仍曰滁州。濠州汉九江郡地。隋曰豪州。唐改曰濠州,亦曰钟离郡,领钟离等县三。今凤阳府。寿州汉曰九江郡。隋曰寿州。唐因之,亦曰寿春郡,领寿春等县四。今属凤阳府。

庐州汉庐江等郡地。隋初曰庐江州。唐曰庐州,亦曰庐江郡,领合肥等县四。今庐州府。

舒州汉庐江郡地。唐武德四年曰舒州,亦曰同安郡。至德二载,又曰盛唐郡。领怀宁等县五,即今安庆府。

蕲州汉江夏郡地。后周曰蕲州。隋、唐因之,亦曰蕲春郡,领蕲春等县四。今属黄州府。

黄州汉曰江夏郡。后周曰黄州。隋、唐因之,亦曰齐安郡,领黄冈等县三。今黄州府。

沔州汉江夏郡地。隋曰沔州。唐因之,亦曰汉阳郡,领汉阳等县二。今汉阳府。

安州汉江夏郡地。西魏曰安州。唐因之,亦曰安陆郡,领安陆等县六。今德安府。申州汉南阳、江夏二郡地。后周曰申州。隋、唐因之,亦曰义阳郡,领义阳等县三,即今汝宁府信阳州。

光州汉汝南等郡地。梁末置光州。唐因之,亦曰弋阳郡,领定城等县五。今属汝宁府。

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岭即五岭,北带江,曰江南道统州四十二。

润州汉丹阳等郡地。隋置润州。唐因之,亦曰丹阳郡,领丹徒等县五,即今镇江府。又至德二载,置江宁郡,乾元初曰升州,上元二年废,大顺初复置,领上元等县四,今应天府。

常州汉会稽郡地。隋置常州。唐因之,亦曰晋陵郡,领武进等县四。今常州府。

苏州汉会稽郡。隋曰苏州。唐因之,亦曰吴郡,领吴县等县四。今苏州府。

湖州汉会稽及丹阳郡地。隋曰湖州。唐因之,亦曰吴兴郡,领乌程等县五。今湖州府。

杭州汉会稽郡地。隋置杭州。唐因之,亦曰余杭郡,领钱唐等县五。今杭州府。

睦州汉丹阳郡地。隋置睦州。唐因之,亦曰新定郡,领建德等县七。今严州府。

歙州汉丹阳郡地。隋置歙州。唐因之,亦曰新安郡,领歙县等县三。今徽州府。

婺州汉会稽郡地。隋曰婺州。唐因之,亦曰东阳郡,领金华等县五,今金华府。又武德四年置衢州,七年废,垂拱三年复置,亦曰信安郡,领信安等县六,今衢州府。

越州汉会稽郡地。隋置越州。唐因之,亦曰会稽郡,领会稽等县五,今绍兴府。又开元二十六年置明州,亦曰余姚郡,领贸阝县等县四,今宁波府。

台州汉会稽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亦曰临海郡,领临海等县六。今台州府。

括州汉会稽郡地。隋曰处州,寻改括州。唐因之,亦曰缙云郡。大历十四年,复曰处州,领括苍等县五,今处州府。又上元二年,分置温州,亦曰永嘉郡,领永嘉等县四,今温州府。

建州汉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亦曰建安郡,领建安等县六。今建宁府。福州汉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于此置泉州。景云二年,曰闽州。开元十三年,曰福州,亦曰长乐郡,领闽县等县八,今福州府。又圣历二年,分置武荣州,三年废,久视初复置。景云二年,改为泉州,亦曰清源郡,领晋江等县四,今泉州府。又垂拱二年置漳州,亦曰漳浦郡,领漳浦等县二,今漳州府。又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亦曰临汀郡,领长汀等县三,今汀州府。

宣州汉曰丹阳郡。隋置宣州。唐因之,亦曰宣城郡,领宣城等县八,今宁国府。又武德四年置池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亦曰秋浦郡,领秋浦等县四,今池州府。

饶州汉豫章郡地。隋曰饶州。唐因之,亦曰鄱阳郡,领鄱阳等县四,今饶州府。又乾元初,置信州,领上饶等县三,今广信府。

抚州汉豫章郡地。隋曰抚州。唐因之,亦曰临川郡,领临川等县三。今抚州府。

虔州汉豫章郡地。隋置虔州。唐因之,亦曰南康郡,领赣县等县四。今赣州府。

洪州汉曰豫章郡。隋置洪州。唐因之,亦曰豫章郡,领豫章等县四。今南昌府。

吉州汉豫章郡地。隋置吉州。唐因之,亦曰庐陵郡,领庐陵等县四。今吉安府。

袁州汉豫章郡地。隋置袁州。唐因之,亦曰宜春郡,领宜春等县三。今袁州府。

郴州汉曰桂阳郡。隋曰郴州。唐因之,亦曰桂阳郡,领郴县等县八。今仍曰郴州。

江州汉庐江、豫章二郡地。晋为江州治。宋、齐及隋、唐因之。亦曰浔阳郡,领浔阳等县三,即今九江府。

鄂州汉曰江夏郡。隋曰鄂州。唐因之,亦曰江夏郡,领江夏等县五。今武昌府。

岳州汉长沙郡地。隋曰巴州。唐因之,亦曰巴陵郡,领巴陵等县五。今岳州府。

潭州汉曰长沙国。隋曰潭州。唐因之,亦曰长沙郡,领长沙等县五。今长沙府。

衡州汉长沙、桂阳等郡国地。隋曰衡州。唐因之,亦曰衡阳郡,领衡阳等县五。今衡州府。

永州汉曰零陵郡。隋曰永州。唐因之,亦曰零陵郡,领零陵等县三。今永州府。

道州汉长沙国地。唐武德四年置营州。明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曰道州,亦曰江华郡,领营道等县三。今属永州府。

邵州汉长沙、零陵地。唐武德四年,置邵州,亦曰邵阳郡,领邵阳等县二。今宝庆府。朗州汉曰武陵郡。隋曰朗州。唐因之,亦曰武陵郡,领武陵等县二。今常德府。澧州汉武陵郡地。隋曰澧州。唐因之,亦曰澧阳郡,领澧阳等县五。今属岳州府。

辰州汉武陵、长沙郡地。隋曰辰州。唐因之,亦曰卢溪郡,领沅陵等县七。今辰州府。

巫州汉武陵、长沙郡地。唐贞观八年,置巫州。天授二年,曰沅州。开元十三年,复曰巫州,亦曰潭阳郡。大历五年,又改曰溆州,领龙标等县三,今辰州府沅州南五十里废龙标城是。又垂拱二年置锦州,亦曰卢阳郡,领卢阳等县二,今沅州麻阳县西三十里有废卢阳县。又长安四年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曰鹤州,二十年曰业州,亦曰龙标郡。大历五年,改曰奖州,领峨山等县三,今沅州西界有废峨山县。施州汉南郡地。隋义宁二年曰施州。唐因之,亦曰清江郡,领清江等县二,今为施州卫。又天授二年,分置溪州,亦曰灵溪郡,领大乡等县二,今为永顺宣慰司。

思州汉武陵郡地。唐武德初,置务州。贞观四年曰思州,亦曰宁夷郡,领务川等县四。务川,今贵州思南府属县。南州汉武陵郡地。武德二年置南州,三年曰楚州,明年复故,亦曰南川郡,领南川等县二。今重庆府南川县。

黔州汉武陵郡地。后周置黔州。隋、唐因之,亦曰黔中郡,领彭水等县五。今重庆府涪州彭水县。费州汉??郡地。后周置费州。唐因之,亦曰涪川郡,领涪川等县四。今思南府东北百里有废费州城。

夷州汉??郡地。武德四年置夷州,贞观初废,寻复置,亦曰义泉郡,领绥阳等县五。绥阳,今遵义府属县也。

溱州古南蛮地。贞观十六年置溱州,亦曰溱溪郡,领营懿等县二。今思南府西境废营懿县是也。

播州汉??郡地。贞观九年置朗州,十一年改置播州,亦曰播川郡,领播川等县四。今遵义府。

珍州汉??郡地。贞观十六年置珍州,亦曰夜郎郡,领营德等县四。今遵义府真安州西南四十里有故营德县。

东连????,见汉十三部益州,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曰剑南道统州二十有六。

益州汉曰蜀郡。晋以后皆为益州治。唐仍曰益州,亦曰蜀郡。至德二载,曰成都府,领成都等县十六,今仍曰成都府。又垂拱二年,分置蜀州,亦曰唐安郡,领晋原等县四,今成都府崇庆州也。又置彭州,亦曰彭阳郡,领九陇等县四,今成都府彭县也。又置汉州,亦曰德阳郡,领雒县等县五,今成都府汉州。

绵州汉广汉郡地。隋曰绵州。唐因之,亦曰巴西郡,领巴西等县九。今属成都府。

始州汉广汉郡地。西魏曰始州。唐初因之,先天二年改曰剑州,亦曰普安郡,领普安等县七。今保宁府剑州。

梓州汉广汉、巴西二郡地。隋曰梓州。唐因之,亦曰梓潼郡,领栖县等县八,即今潼川州。

遂州汉广汉郡地。后周置遂州。隋、唐因之,亦曰遂宁郡,领方义等县五,今潼川州遂宁县即州治也。

普州汉犍为郡及巴郡地。后周置普州。隋、唐因之,亦曰安岳郡,领安岳等县六,今潼川州安岳县即州治。

资州汉犍为郡地。西魏曰资州。隋、唐因之,亦曰资阳郡,领盘石等县八,即今成都府资县。又乾元初,置昌州,治昌元县。光启中,又移州治大足县。昌元,今为荥昌县,与大足县俱属重庆府,时属资州境内。简州汉犍为、广汉郡地。隋曰简州。唐因之,亦曰阳安郡,领阳安等县三。今属成都府。

陵州汉犍为、蜀郡二郡地。西魏曰陵州。隋、唐因之,亦曰仁寿郡,领仁寿等县四。今成都府仁寿县即其治。

邛州汉蜀郡地。西魏置邛州。唐因之,亦曰临邛郡,领临邛等县七。今仍曰邛州。

雅州汉蜀郡地。隋曰雅州。唐因之,亦曰庐山郡,领严道等县五,今仍曰雅州。又大足初,置黎州,亦曰洪源郡,领汉原等县三,今为黎州安抚司。

眉州汉犍为郡地。西魏曰眉州。隋、唐因之,亦曰通义郡,领通义等县五。今仍曰眉州。嘉州汉曰犍为郡。后周曰嘉州。隋、唐因之,亦为犍为郡,领海游等县四。今曰嘉定州。

荣州汉犍为郡地。唐武德初置荣州,亦曰和义郡,领旭川等县六。今嘉定州荣县是其治。泸州汉犍为郡地。梁置泸州。隋、唐因之,亦曰泸州郡,领泸川等县六。今仍曰泸州。

戎州汉属犍为郡。梁置戎州。隋、唐因之,亦曰南溪郡,领南溪等县五。即今叙州府。茂州汉汶山郡。隋曰汶州。唐武德初曰会州,四年曰南会州。贞观八年曰茂州,亦曰通化郡,领汶山等县四。今属成都府。

维州古羌夷地。唐武德初置维州,亦曰维川郡,领薛城等县三。即今成都府威州。

?州汉曰越?郡。隋曰?州。唐因之,亦曰越?郡,领越?等县七。今为建昌行都司。姚州汉益州郡。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亦曰云南郡,领姚成等县三。即今姚安军民府。

龙州古徼外地。西魏置龙州。隋因之。唐武德初,曰西龙门州。贞观初,曰龙门州,亦曰油江郡。乾元初曰龙州,领油江等县二。今为龙安府。文州汉广汉郡地。西魏曰文州。唐因之,亦曰阴平郡,领曲水等县二。即今巩昌府阶州文县。

扶州古西戎地。隋曰扶州。唐因之,亦曰同昌郡。领同昌等县四。今文县西北百六十里废扶州。

松州古西羌地。唐武德初,置松州,亦曰文川郡,领嘉诚等县三。今为松潘卫。

翼州汉蜀郡地。唐武德初,置翼州,亦曰临翼郡,领卫山等县四,今为叠溪所。又显庆初,置悉州,亦曰归诚郡,领左封等县三,今叠溪所西百九十里有左封废县。又天宝五年,置昭德郡,亦曰翼州,领真符等县三,今叠溪所西南百余里有废真符县。

当州古西羌地。后周置覃州。唐贞观二十一年,曰当州,亦曰江原郡,领通轨等县三。今叠溪所西北二百七十里有故当州城。又仪凤二年,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曰静州,亦曰静川郡,领悉唐等县二,今叠溪所西三百六十里有故静州城。又开元十二年置恭州,亦曰恭化郡,领和集等县三,今威州西北三百余里有废恭州城。永徽末,又置柘州,亦曰蓬山郡,领柘县等县二,今松潘卫西南废柘州是。又开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亦曰云山郡,天宝八载又曰天保郡,亦曰保州,领定廉等县二。定廉,今威州西北百三十里有废县。天宝初,又置静戎郡,亦曰霸州,领信安县一,今松潘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废霸州是。刘?句曰:自龙州以下,贞观初属陇右道,永徽以后,据梁州之境割属剑南。

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五岭,见前,曰岭南道统州六十八。

广州汉南海郡。三国吴为广州治,后因之。隋曰番州。唐复为广州,亦曰南海郡,领南海等县十,今广州府。刘?句曰:广管经略治此,管广、韶、循、潮、冈、恩、春、贺、端、康、藤、封、泷、高、义、新、勤、窦等州。

韶州汉桂阳郡地。武德四年置番州,贞观初曰韶州,亦曰始兴郡,领曲江等县四。今韶州府。

循州汉南海郡地。隋曰循州。唐因之,亦曰海丰郡,领归善等县五。今惠州府。潮州汉南海郡地。隋曰潮州。唐因之,亦曰潮阳郡,领海阳等县三。今潮州府。

连州汉属桂阳郡。唐武德四年,置连州,亦曰连山郡,领桂阳等县二。今属广州府。

端州汉苍梧郡地。隋置端州。唐因之,亦曰高要郡,领高要等县二。今肇庆府。

康州汉苍梧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康州,亦曰晋康郡,领端溪等县四。今肇庆府德庆州。

冈州汉南海郡地。隋曰冈州。唐因之,亦曰义宁郡,领新会等县二。新会,今广州府属县。

恩州汉合浦郡地。唐贞观二十三年,置恩州,亦曰恩平郡,领阳江等县二。阳江,今肇庆府属县。

春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春州,亦曰南陵郡,领阳春等县二。阳春,今属肇庆府。勤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勤州,亦曰铜陵郡,领富林等县二。富林,今阳春县西北废城。

新州汉合浦郡地。梁置新州。隋、唐因之,亦曰新兴郡,领新兴等县三。新兴,今肇庆府属县。封州汉苍梧郡地。隋曰封州。唐因之,亦曰临封郡,领封川等县二。封川,今德庆府属县。

潘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六年,曰潘州,亦曰南潘郡,领茂名等县三。茂名,即今高州府治。

高州汉苍梧郡地。梁置高州。隋、唐因之,亦曰高凉郡,领良德等县三。今高州府电白县西百二十七里有故城。

辨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南石州。贞观九年,曰辨州,亦曰陵水郡,领石龙等县四,今为高州府化州。又大历八年,置顺州,领龙化等县四,今化州西北有龙化废县。或曰南汉所置州也。

罗州汉合浦郡地。梁置罗州。陈及隋、唐因之。亦曰招义郡,领石城等县五。石城,今化州属县。

窦州汉苍梧郡地。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贞观八年,曰窦州,亦曰怀德郡,领信义等县四。信义,即今高州府信宜县。泷州汉苍梧郡地。梁置泷州。隋、唐因之,亦曰开阳郡,领泷水等县五。今为罗定州。

雷州汉合浦郡地。梁曰合州。隋因之。唐初曰南合州,贞观初曰东合州,八年改为雷州,亦曰海康郡,领海康等县三。今雷州府。

廉州汉曰合浦郡。宋为越州治。齐、梁因之。隋曰禄州,又为合州。唐武德五年,复曰越州。贞观八年,曰姜州。十二年,曰廉州,亦曰合浦郡,领合浦等县五。今廉州府。钦州汉合浦郡地。隋曰钦州。唐因之,亦曰宁越郡,领钦江等县五。钦江,今廉州府钦州北百三十里故县是。陆州汉交趾郡地。梁曰黄州。隋曰玉州。唐初因之,贞观二年废,上元二年复置,改曰陆州,亦曰玉山郡,领乌雷等县三。乌雷,今钦州西南百七十里废县是。

琼州汉珠崖郡地。贞观五年置琼州,亦曰琼山郡,领琼山等县五,即今琼州府。又开元初置万安州,亦曰万安郡,至德二载曰万全郡,领万安等县四,今琼州府万州。

振州汉珠崖郡地。唐武德五年置振州,亦曰延德郡,领宁远等县五。宁远,今崖州治是。

崖州汉曰珠崖郡。梁置崖州。隋、唐因之,亦曰朱崖郡,领舍城等县四。舍城,今琼州府东北二百六十里有废县。

儋州汉曰儋耳郡。唐武德五年,置儋州,亦曰昌化郡,领义伦等县五。今属琼州府。

桂州汉零陵、苍梧二郡地。梁置桂州。隋、唐因之,亦曰始安郡,至德二载曰建临州,领临桂等县十,即今桂林府。又乾封初置严州,亦曰修德郡,领来宾等县三。来宾,今柳州府属县。又开元中置淳州,亦曰永定郡,永贞初改曰峦州,领永定等县三,今南宁府永淳县是其治。刘?句曰:桂管经略治桂州,管桂、昭、蒙、富、梧、浔、龚、郁、林、平、琴、宾、澄、绣、象、柳、融等州。昭州汉苍梧郡地。唐武德四年,置乐川。贞观八年,曰昭州,亦曰平乐郡,领平乐等县三,即今平乐府。

富州汉苍梧郡地。陈置静州。唐因之。贞观八年,曰富州,亦曰富江郡,领龙平等县三。龙平,今平乐府昭平县。贺州汉苍梧郡地。隋曰贺州。唐因之,亦曰临贺郡,领临贺等县五。临贺,即今平乐府贺县。

蒙州汉苍梧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南蒙州。贞观八年,曰蒙州,亦曰蒙山郡,领立山等县三。今为平乐府永安州。

梧州汉曰苍梧郡。后汉为交州治。隋曰封州。唐曰梧州,亦曰苍梧郡,领苍梧等县三。今梧州府。

藤州汉苍梧郡地。隋曰藤州。唐因之,亦曰感义郡,领镡津等县三,今梧州府藤县是其治。

义州汉苍梧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南义州。贞观初废,寻复置,亦曰义州,亦曰连城郡,领岑溪等县三,今梧州府岑溪县是其治。郁林州汉曰郁林郡。隋曰郁林州。唐因之,亦曰郁林郡,领石南等县五。石南,今梧州府郁林州兴业县东北五十里废县是。平琴州汉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亦曰平琴郡,领容山等县四。今郁林州北百里有容山废县。

容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铜州。贞观八年,曰容州,亦曰普宁郡,领北流等县六。元和中徙治普宁县。北流,今郁林州属县。普宁,即今容县。刘?句曰:容管经略治此,管容、辨、白、牢、钦、岩、禺、汤、?、古等州,咸通初,并入邕管,五年复旧。

白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曰白州,亦曰南昌郡,领博白等县五。博白,今郁林州属县。

山州汉合浦郡地。唐贞观中,置山州,亦曰龙池郡,领龙池等县二。龙池,今博白县南有废县。牢州汉曰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义州。五年,曰智州。贞观十二年,曰牢州,亦曰定川郡,领南流等县三。今郁林州治即故南流县。

党州汉郁林郡地。唐曰党州,亦曰宁仁郡,领善劳等县四。善劳,今郁林州东北百二十里废县是其地也。

禺州汉合浦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岩州,总章初曰东峨州,明年曰禺州,亦曰温水郡,领峨石等县四。峨石,今郁林州陆川县东北百里废县是。

龚州汉苍梧、郁林二郡地。唐贞观三年,置燕州。七年,改置龚州,亦曰临江郡,领平南等县八。平南,今浔州府属县。

浔州汉郁林郡地。唐贞观七年,置浔州,亦曰浔江郡,领桂平等县三。今浔州府。

贵州汉郁林郡地。武德四年,置南尹州。贞观九年,曰贵州,亦曰怀泽郡,领郁平等县八,今浔州府贵县即其治。

绣州汉郁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林州。六年,曰绣州,亦曰常林郡,领常林等县三。常林,今浔州府贵县东南百里废县是。

横州汉郁林、合浦二郡地。隋置简州,亦曰缘州。唐复曰简州,寻曰南简州。贞观八年,曰横州,亦曰宁浦郡,领宁浦等县三。今属南宁府。

邕州汉郁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南晋州。贞观六年,改邕州,亦曰朗宁郡,领宣化等县五,即今南宁府。又开元初置田州,亦曰横山郡,领都救等县五,今仍曰田州。刘?句曰:邕管经略治邕州,管邕、桂、党、横、田、严、山、峦、罗、辨等州,元和十五年并入容管,长庆二年复旧。

宾州汉郁林郡地。唐贞观五年,置宾州,亦曰安城郡。至德二载,又为领方郡,领领方等县三。今仍曰宾州,属柳州府。澄州汉郁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方州。贞观八年,曰澄州,亦曰贺水郡,领上林等县四。上林,今宾州属县。

象州汉郁林郡地。隋置象州。唐因之,亦曰象郡,领武化等县六。武化,今柳州府来宾县东南废县是。

柳州汉郁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昆州,亦曰南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亦曰龙城郡,领马平等县四,即今柳州府。

融州汉郁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融州,亦曰融水郡,领融水等县三,今柳州府融县即其治。

粤州汉郁林郡地。唐曰粤州,乾封初曰宜州,亦曰龙水郡,领龙水等县四。今庆远府。

芝州汉郁林郡地。唐曰芝州,亦曰忻城郡,领忻城县一。今庆远府忻城县是。

笼州古蛮夷地。贞观十二年,置笼州,亦曰扶南郡,领武勒等县七。今为南宁府新宁州。

环州本南蛮地。唐贞观十年,置环州,亦曰正平郡,领正平等县八。今庆远府河池州思恩县西北有废环州。

环州本南蛮地。贞观十二年置,亦曰临潭郡,领临江等县四。今南宁府南二百里有废环州。

岩州汉合浦郡地。唐曰岩州,亦曰安乐郡。至德二载,又曰常乐郡,领常乐等县四。《新唐书》:调露三年,析横、贵二州地置岩州,因岩冈之北而名。杜佑曰其地与合浦郡同,似误。

古州本南蛮地。贞观十二年,置古州,亦曰乐古郡,领乐古等县三。今柳州府怀远县西北有古州蛮及古州、江州,当置于此。杜佑曰其地与临潭郡同,似误。

交州汉交趾、日南二郡地。后汉为交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亦曰交州,调露初曰安南都护府,至德二载曰镇南都护府,亦曰安南府,领宋平等县八,今安南国都也。刘?句曰:安南所管二十一州。盖自四管而外,皆安南所统。以下诸州,今俱没安南境内。

武峨州汉交趾郡地。唐曰武峨州,亦曰武峨郡,领武峨等县五。

爱州汉九真郡地。梁曰爱州。隋、唐因之,亦曰九真郡,领九真等县七。又总章二年,置福禄州,亦曰福禄郡,至德二载改为唐村郡,领柔远等县三。

长州汉九真郡地。唐曰长州,亦曰文阳郡,领文阳等县四。

?州汉九真郡地。隋曰?州。唐武德五年曰南德州,八年曰德州,贞观初曰?州,亦曰日南郡,领九德等县六。又武德五年,置?州于咸欢县。贞观九年,改曰演州。十六年,省入?州。广德二年,复分置演州,治怀?县,即故咸欢县也。

峰州汉交趾郡。陈曰兴州。隋曰峰州。唐因之,亦曰承化郡,领嘉宁等县三。汤州汉交趾郡。唐曰汤州,亦曰汤泉郡,领汤泉等县三。

共有州二百九十有三《唐史》:贞观十三年定簿,凡府州三百五十八。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会要》亦云: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今考《六典》所载,凡三百十有六州,其五十州皆贞观已后所置。王氏曰:诸州因革,既时代不同,而边远诸州,又在所略也。是时,既北殄突厥贞观四年,李靖讨突厥,大破之,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阴山,见前,西平吐谷浑、高昌贞观九年,李靖等讨吐谷浑,悉平其地,改立君长而还。又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下二十二城,置西州;又兼得西突厥、车师后王庭之地,置庭州以统之。吐谷浑,见前隋克吐谷浑。西、庭二州,见上,后又东伐高丽贞观十九年,亲征高丽,拔辽东数城而还。是后数遣兵伐之。显庆五年,时高丽、百济与新罗相攻,遣苏定方先平百济,因置熊津五都督府及带方州,以统其地。总章初,李?等伐高丽,平之,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百,又置安东都护于平壤城,以统高丽、百济之地。既而高丽余众复叛,其旧城多为新罗所窃据。辽东城,即隋炀帝所攻平壤城也。百济,今朝鲜国南境全罗道是其地,有熊津江口为险要处,唐因置府于此。新罗,今朝鲜东南境庆尚道是其地。平壤,今朝鲜之西京也,北灭薛延陀贞观二十年,李世?讨薛延陀,至郁督军山,尽降其众。薛延陀,本铁勒诸部,初附属突厥,突厥衰,乃掩有漠北之地。郁督军山,薛延陀建牙处也,西臣西域贞观十八年,郭孝恪平焉耆。二十年,阿史那社尔破西突厥,因复定焉耆,平龟兹。是年,王元策复击下天竺诸城邑。显庆二年,苏定方讨西突厥,悉定其地,所役属西域诸国悉归附。龙朔初,吐火罗等十六国复内属。焉耆,在火州西七百里,西去龟兹八百里。西突厥,时据有乌孙故地,在庭州以西北,西域皆臣属之。天竺,今西域西南印度国也。吐火罗国,在今西域哈烈东境。其地东至海,西逾葱岭葱岭,见前凉张氏西包葱岭,南尽林州林州,即林邑,见前炀帝平林邑,北被大漠,东西九千五百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睿宗时,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统诸州。

【史略】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以下善恶。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兖、魏、博、冀、蒲、绵、秦、洪、越十州为中都督,齐、?、泾、襄、安、潭、遂、通、梁、岐十州为下都督。寻以权重难制,罢之,惟四大都督如故。开元十七年,以潞、益、并、荆、扬为五大都督《五代会要》云:时以灵、陕、幽、扬、潞、魏、镇、徐八州为大都督,又更定上中下都督之制上都督府,即五大都督也。其中都督府凡十五,曰凉、秦、灵、延、代、兖、梁、安、越、洪、潭、桂、广、戎、福。下都督府凡二十,曰夏、原、庆、丰、胜、荣、松、洮、鄯、西、雅、泸、茂、?、姚、夔、黔、辰、容、邕。复自京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京都及都督即五大都督也、都护府六都护,见后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同、华、岐、蒲,余为六雄郑、陕、汴、绛、怀、魏、十望宋、亳、滑、许、汝、晋、洛、虢、魏、相、十紧秦、延、泾、?、陇、汾、隰、慈、唐、邓。后入紧者益多,不复具列及上中下之差诸州皆有上中下之目。而关内、陇右、河北、河东、剑南、江南、岭南沿边诸州,皆谓之边州又丰、胜、灵、夏、朔、代,曰河曲六州。广、桂、容、邕、安南,曰岭南五管。

明皇增饰旧章,分十五道《唐志》:景云二年,议者以山南所部阔远,乃分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未几,复罢。开元二十一年,始分天下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曰京畿治西京,京兆、岐、同、华、?、商、金等府州属焉。分关内道置,曰都畿治东都,河南、陕、汝、郑、怀等府州属焉。分河南道置,曰关内陇州至胜州皆属焉,多以京官遥领,曰河南治汴州,自许州至密州皆属焉,曰河东治河中府。《唐志》:时以河中为中都,亦曰中畿,曰河北治魏州,曰山南东治襄州,自荆州至万州皆属焉。以山南道分置,曰山南西治梁州,自梁州至渠州皆属焉,曰陇右治鄯州,曰淮南治扬州,曰江南东治苏州,自润州至漳州皆属焉。以江南道分置,曰江南西治洪州,自宣州至邵州皆属焉。又《唐纪》:天宝十五载,分江南为东西道,东道领余杭,西道领豫章等郡。盖分置节度使也,曰黔中治黔州,黔、思、辰、锦、朗、溪、巫、施、费、珍、播、夷、业、南、溱诸州皆属焉。分江南西道置,曰剑南治益州,曰岭南治广州。凡天下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会要》:贞观中,县千五百一十七。此盖又增于旧。《通典》:京都所理曰赤县,所统曰畿县,其余曰望,曰紧,及上、中、下之目,凡分七等。又元和六年,李吉甫奏列州三百,县千四百云,而羁縻府州统于六都护及边州都督者,不在其中。

【史略】唐贞观至开元,蛮夷多内属,即其部落为羁縻府州,多至八百五十有六。又于沿边诸道,设六都护分统之。曰安北都护府属关内道。永徽初,薛延陀既灭,铁勒诸部回纥等皆内附,复讨擒突厥遗种车鼻可汗于金山。于是北荒悉为封内,因置燕然都护府,领狼山等羁縻府州共二十有七。龙朔二年,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更名翰海,尽统碛以北州府。总章二年,又改为安北都护府。开元二年,移治中受降城。至德以后,谓之镇北。大历八年,徙治天德军。金山,在漠北,突厥建牙处也。狼山府,在郁督军山南,以车鼻部落置。明年,废狼山为州。中受降城,南去废夏州八百里,西去天德军二百里,并在今榆林塞外,曰单于都护府属关内道,亦永徽初置,领翰海等羁縻府州十有五。龙朔二年,更名燕然曰翰海,而徙翰海都护府于云中城,更名曰云中都护,以碛为界,碛北州府皆隶翰海,南隶云中。麟德初,又改为单于大都护府。垂拱二年,罢为镇守使。开元二年,复曰单于大都护府。天宝初,安北单于二都护并属朔方节度。大历八年,徙治镇武军。翰海府,在郁督军山东,以回纥部落置。云中城,在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振武军,即故魏之盛乐城也,曰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贞观中平高昌,即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显庆二年,龟兹国乱,杨胄讨平之,置龟兹都督府,移安西都护治焉。咸亨初,龟兹没于吐番。长寿初,唐休?复取之,仍置府于龟兹,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及西域月氏等府州九十有六。至德以后,亦曰镇西。交河城,在今火州西百里。龟兹、焉耆,见前。于阗,亦曰毗沙都督府,今西域属国。疏勒,亦在今火州西南。月氏,即西域吐火罗国,曰北庭都护府属陇右道。长安二年,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统盐冶等府州十有六。刘?句曰:十六州皆以戎胡部落寄治庭州界内,曰安东都护府属河北道。总章初平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高句丽府州以及百济、新罗,皆属焉。仪凤初,高丽余党复叛,徙安东都护于辽东故城。明年,又移于新城。圣历初,罢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初复故。开元二年徙平州。天宝二载,又移于辽西故郡城,属平卢节度。至德后遂废。新城,今沈阳卫西北百八十里故辽滨城是。辽西故郡城,在营州东二百七十里,曰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调露初,改交州都督府曰安南都护府,境内羁縻诸州及海南诸国皆属焉。至德二载,改曰镇南。大历三年复故。又安西、安北、单于,曰大都护。北庭、安东、安南,曰中都护府。其余则统于营州属河北道。武德以后,契丹、奚、室韦、??诸部落次第归附,前后置羁縻府州三十余,隶营州都督府。万岁通天二年,营州陷于契丹。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开元四年,还隶营州。刘?句曰:今营州有名之州,凡十有六。契丹、奚、室韦,俱在今大宁废卫东北。??,在今辽东东北塞外、松州初属陇右,永徽后属剑南道。《唐志》:贞观中,西羌别种党项等次第内属。于是河首、积石以东,皆为中国之境。开地三千余里,置州百,悉属松州都督府,其里道可据者,盖二十五州。又叠州都督府,分督降羌九州。茂州都督府,亦分督降羌九州,永徽初,尝析为三十一州。雅州都督府,亦分督生羌、生獠一十九州。黎州都督府,亦分督生獠五十五州,则仅有州名而已。河首,谓析支河首,在今西宁卫西南塞外,即党项所居。积石山,在西宁卫西南百七十里,见陕西名山、戎州属剑南道。武德初,南中诸蛮次第归附。四年,于姚州及南宁州皆置总管府,分统南蛮羁縻诸州。贞观四年,置戎州都督府,督羁縻三十六州。又泸州都督府,分督夷獠十州。南宁州,贞观八年改曰朗州,今为曲靖军民府、黔州属江南道。武德以后,诸蛮来附,有羁縻五十一州,悉隶黔州都督府等都督府。其地南北皆如前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时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安西节度使治安西都护府。开元六年,置四镇节度使,十二年改曰碛西,二十九年又改曰安西,至德初改曰镇西,大历三年仍曰安西,亦曰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兵志》云:统保大军一,鹰娑都督一,兰城等守捉八。保大军,在安西城内。鹰娑府,以西突厥鼠尼施部置,去西州千余里。兰城,亦在西州之西。《通典》云:统龟兹四镇。盖四镇之地悉属焉。北庭节度使治北庭都护府。开元二十九年置,亦曰伊西节度,亦曰伊西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默啜突骑施,西突厥别部也,在北庭府西北三千余里。坚昆,北狄别种,亦曰结骨,后更名黠戛斯,在北庭府北七千里。默啜,或曰铁勒别种也,在北庭府东北千七百里。统翰海等军三,沙钵等守捉十。翰海,在北庭城内。沙钵,亦曰莫贺城,在北庭西五百余里。盖西、伊二州之境皆属焉。河西节度使治凉州,景云元年置断隔羌胡统赤水等军十,乌城等守捉十四。赤水,在武威城内。乌城,在今凉州卫南二百里。盖凉、甘、肃、瓜、沙诸州之境,皆属焉。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亦开元二年置备御羌戎统镇西等军十八,平夷等守捉三。镇西军,在河州城内。平夷城,在河州西南四十里。盖鄯、廓、洮、河、兰、渭诸州之境,悉属焉。朔方节度使治灵州,开元九年置捍御北狄统经略等军九,三受降等城六,新泉守捉一。经略军,在灵州城内。三受降城,中城南直朔州,西城南直灵州,东城南直胜州,相距各四百余里,并在今榆林卫塞外。新泉城,在今靖虏卫西北二百余里。盖灵、夏、丰、盐诸州之境,俱属焉。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开元十一年置。《国史》云:开元初,以并州天兵军为天兵节度大使。十一年罢,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十八年,改曰河东节度使。大同军,今为朔方马邑县犄角朔方,以御北狄统天兵等军四。岢岚等守捉五。天兵军,在太原城内。岢岚城,今太原府岢岚州。盖太原忻、代、岚、朔、蔚、云诸州之境,皆属焉。范阳节度使治幽州。景云元年,置幽州节度大使,寻罢。开元二年复置,七年改曰平卢,天宝初又改曰范阳制临奚、契丹统横海等军十六。横海军,在沧州城内。盖幽、蓟、妫、檀、燕、易诸州之境,皆属焉。平卢节度使治营州,天宝初,分范阳节度置镇抚室韦、??统卢龙军一,渝关等守捉十一。卢龙军,在平州城内。渝关,亦曰临渝,即山海关也。见前。盖平、营诸州之境,皆属焉。剑南节度使治益州,开元五年置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威戎等军十,羊灌田等守捉十五,新安等城三十二,犍为等镇三十八。威戎军,亦作威武军,在今茂州西北。羊灌田,在今成都府灌县西。新安,在今建昌卫南境。犍为镇,今嘉定州犍为县也。盖自松、茂至?、姚诸州之境,皆属焉。岭南节度使治广州,开元中置,亦作五府经略使。五府,即广、桂、容、邕、安南五府也。按《六典》:天下节度有八,岭南与焉。诸志云至德二载始置岭南节度,误也绥静夷獠统经略军及清海军六。五管各有经略军,而清海军则置于恩州城内。盖五府诸州之境悉属焉。又有经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长乐经略,福州领之。东莱经略,莱州领之。东牟经略,登州领之。《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景云初,始有节度使之号。而方镇之患,实基于此。《会要》:凡天下之军四十,府六百三十四,镇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三十,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此唐盛时之兵制也。

吕氏曰:唐初边将,文武迭用,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种人不为大将。自十节度既置,天宝中初法尽坏,遂有渔阳之祸。及禄山之乱,两京失守。

【史略】安禄山本奚种禄山,本康姓,名阿荦山,营州杂胡也。随母再适突厥,冒姓安,诣幽州降,为边将,为帝所宠任,领范阳、河东、平卢三镇降胡杂种。天下精锐,悉集范阳。天宝十四载,发兵反,分其党守大同、平卢大同,见上河东节度注,引兵而南,河北州郡,望风瓦解。遂自灵昌济灵昌,在今北直滑县西,亦曰延津,旧为大河津济处,陷荥阳、陈留、武牢,进陷东京,分兵屯陕州,以逼关中,僭称大燕皇帝。是时,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共谋起兵,欲断禄山归路,以阻其西入之谋。贼将史思明攻常山,复陷之。有清河客李萼者,为郡人乞师于平原,因说真卿曰:今朝廷遣程千里将兵出崞口崞口,即壶口,今潞安府东南十三里壶关山是也。道出相、魏,最为冲要,贼据险拒之,不得前。今当先克魏郡,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即范阳,然后帅诸同盟,合兵十万,南临孟津今孟津,见前,分兵循河,据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朝廷但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真卿从之,果克魏郡,进取信都,军声大振。平卢将刘客奴杀贼守将,遣使降于真卿。李光弼自井陉出井陉,在今北直获鹿县西四十里,见前,下常山,屡败史思明兵,郭子仪亦自河东引兵与光弼合。于是河北响应,渔阳路绝,禄山大惧,子仪请北取范阳,覆其巢穴,潼关大兵,惟应固守拒之,不可轻出。会上从杨国忠谋,趣哥舒翰出战,败于灵宝西原灵宝,今陕州属县,贼将遂入潼关。上从凤翔走成都,西京旋陷,贼势遂张州郡名俱见前十道,不再释。后仿此。

赖中外同心,驱除大难。

【史略】初,肃宗自凤翔趋灵武,即帝位。李光弼、郭子仪等皆至,军威始震。上命光弼还守太原,征河西、陇右诸军来会。贼将守长安者,淫虐民间,皆思杀贼自效。陈仓令牛景仙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克扶风而守之,江淮贡献,悉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上津,即今郧阳府上津县,之蜀、之灵武。李泌劝上且幸彭原,俟西北兵至,进幸扶风以应之。时河北悉为贼陷,禄山在洛阳,又遣兵四出,攻略河东、颍川、睢阳诸郡。上以贼强为忧,李泌曰:观贼所虏获,悉输范阳,此岂有雄据四海之志?今贼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数人耳。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