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31、孝亲

  安士全书原文
  清朝·怀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孝亲

  [发明]甚矣!孝之难言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之所以致于亲者,其能胜于天乎?古今劝孝书,所在多有,姑述其罕见罕闻者。
  人而不知有后世,不信有因果,是犹盲而无见,聋而不闻,真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何则?自己不知后世,则亦不知亲有后世,而所以欲致其爱敬者,暂矣。自己不信因果,则亦不知亲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余见母鸡之伏雏,而尝惕然自凛也。方其舒翼而护子也,子母甚相爱也。曾几何时,而次第被杀,子母各不相顾矣。吾辈为人,亦复如是。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时,则难割难舍。一到生死分途,则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亦不能相代。甚有冥间方万苦千愁,而阳世正欢呼畅饮者矣。锦衾徒在,欲扇枕以无从。双鲤空陈,卧寒冰而何用?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亲。"正以吾亲实未尝死耳,岂特虚设此想乎?
  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能报。又使尽世间珍羞,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由是观之,然则佛门之所以报亲者,必有道矣。

  下附征事(六则)

  五母悲哀(《五母子经》)

  昔有沙弥,年七岁,出家得道,自识宿命。因叹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恼。为第一世母子时,邻家亦生,我独短命,母见邻子长成,即生悲恼。为第二母子时,我复早夭,母若见人乳儿,即生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即亡,母见他儿饮食类吾,即生悲恼。为第四母子时,未娶而死,母见同辈娶妇,即生悲恼。今当第五世,七岁出家,我母忆念,复生悲恼。五母聚会,各说其子,咸增哀苦。吾念生死轮回如此,当勤精进修道。"
  [按]父母一生精血,大半为人子耗尽。而怀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湿之苦,则为母者尤甚。自顾不肖形骸,遗累于亲者甚多,报答于亲者甚少。吾从无量劫来,所饮母乳,多于大海之水。大小便利,污及于亲者,多于大海之水。甚至生而不寿,累亲哭泣,所出目泪,亦多于大海之水。凡此皆因生死轮回,展转投胎之故也。纵使世世尽孝,得亲欢心,终不若不累其亲之为愈矣。孔子谓听讼犹人,必使无讼。不其然乎?

  举国孝养(《杂宝藏经》)

  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尽心供养。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问国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国安。不然,吾当灭汝。"王甚忧虑,遍访在廷,无有识者。大臣私问其父,父言:"置彼细软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复问:"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大臣问父,父曰:"此谓比丘。较之凡夫,名之为寤。比诸罗汉,名之为睡。"天神指王大象,问若干重,众复惘然。臣归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称大石,以齐其水痕,便知斤两。"天神又问:"何以使一掬水,多于大海?"臣父传言:"若能具至诚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无穷。海水虽多,不过一劫。"天神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有饿人,更惨于我否?"众莫能对。父言:"人若悭贪、嫉妒,后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举动骨节火燃。如此饥火,当胜汝百千万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脚杻械,项复枷锁,身中出火,举体焦烂,而来问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当惨于今百千万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无比,而来问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汝较之,如瞎猕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问曰:"谁为根,谁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騲马形色无异者〖騲(cǎo),雌马〗,问曰:"谁母?谁子?"臣父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让草与子。"如是数问,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许以拥护国土。时王大悦,而问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实告。王乃迎养其父,尊之为师。大臣言:"王当普告天下,不许弃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恶法遂除,人知孝养。
  [按]佛言:"尔时父者,则我身是。尔时大臣,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阇世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异香远闻(《法苑珠林》)

  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沉谨称,尤精内典。贞观六年,丁父忧,哀毁过节,负土成坟,庐墓左,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其处恒闻击磬,音甚清彻,异香遥闻数里。
  [按]新死之人,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慞,其苦无量,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孙,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并欲使父母之神识得所。譬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诚必信。而于父母之神识,反不使之安放得所。岂非护其壳而弃其仁乎?

  出家报父(《缁门崇行录》)

  唐谢某,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念父杀业甚多,必生恶趣,遂剃发为僧,法名师备,苦志修持,行头陀行。一日携众出岭,伤足流血,忽然大悟。后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报耳。"
  [按]《贤愚因缘经》云:"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虽无量,犹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则子能出家,父母生天,又何疑乎?

  修忏遇母(《梦溪笔谈》)

  宋朱寿昌,刑部侍郎朱巽(xùn)之子,其母刘氏微〖微,出身贫贱〗。寿昌七岁,父守雍,出其母嫁民间。及长,哀慕不已,乃解官访母,遍走四方,备历艰苦。刺血书《水忏》一部,印施流通,昼夜诵持不辍。后行次同州,忽然会遇,相持大哭,感动行路,遂迎归孝养。复出为司农少卿。士大夫为之传者甚众。
  [按]刺血书忏,昼夜诵持,何等精诚,宜其忽然会遇也。乃《小学》所引,反将此事略过,何哉?

  树德资亲(《感应篇广疏》)

  福建林承美,幼丧父,其母守节抚养。承美旦暮号泣,患莫能报。一禅师告云:"孝子思亲,痛泣无益,当求所以报之之道。语云: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子欲报亲,惟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乃可报耳。"承美省悟,誓戒杀放生,广修善事。后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于闽中。
  [按]世有善用其孝者,有不善用其孝者。吾尽其诚,能使亲实受其惠,此善用其孝者也。吾尽其诚,不能使亲实受其惠,此不善用其孝者也。若云哭泣尽哀,即名为孝,纵使两目涌泪,若决江河,于亲何益?若云衰麻在身,即名为孝,任汝积麻成山,坐卧其内,于亲何益?夫衰麻哭泣,原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qú)劳之父母,得沾实惠,则在彼而不在此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