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杂谈 养生误区 食疗养生 瑜伽 有氧运动 太极拳 其他运动

不同人群如何健康吃杂粮

食疗养生 | 作者: [投稿]

  平时工作太忙,只能吃快餐充饥;好容易到了周末,不去吃顿大餐犒劳犒劳自己的胃怎么行?这样的饮食 状态,相信很多都市人都不会觉得陌生。然而,摄入过多营养、吃得过于精细,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的疾病如今日益增多。如何避免吃下去的食物最终在我们的体 内“酿毒成疾”?建议不妨做个“杂食动物”,多吃五谷杂粮。

  周末做个“杂食动物”

  “要想远离这些饮食结构不当引起的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五谷杂粮。”所指的“五谷杂粮”不是狭义上的几种谷物和粮食,而是指谷类、豆类、粗粮、野菜等广义上的各种“杂食”。

  “地瓜、南瓜等粗粮,番薯叶、辣椒叶等野菜,对平时吃得太精细的都市人而言,都是很好的促进消化的食物;在暑湿重的夏天,煲汤时放些薏米扁豆眉豆赤小豆等,还能起到健脾祛湿、清热祛暑的作用。”平时煮粥、煮饭时不要只用大米,而是适当加点玉米等谷类或豆类混在一起煮,既好看又增加营养。

  快餐+饭局 营养超量 过于精细

  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快餐文化的盛行,使许多白领经常摄入超量的营养;各种饭局也使不少忙于应酬 的人长期吃得过于精细;加上现代人往往运动太少,消化能力变差,吃下去的“好东西”吸收不了,反而在体内变成有毒物质,最终“酿毒成疾”。

  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受到重视。“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知道,吃得太精、太好,同样会生大病。如今,糖尿病等与饮食关系密切的疾病非常普遍,足以证明老祖宗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提醒:特殊人群要有所选择

  同时提醒,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在食用杂粮时要有所选择。“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杂粮,如地瓜、南瓜等;肾病患者则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在选择豆类时应减少黄豆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杂粮不吃不好,但也不能多吃。”吕雄提醒,不同的杂粮功效、作用各不相同,适合的人群也不一样。“中医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黑色入肾,红色入血,黄色入脾,青色入肝,白色入肺。因此,红枣等食物较适合女性,绿豆等则有疏肝清热的作用。”

  杂粮怎么吃 男女老幼各不同

  1.儿童: 以稀为主

  推荐:绿豆粥、淮山粉、茯苓

  小儿“脾常不足”、“形而未全”,这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加全面的营养。除了母乳、粥等主食之外,适当给婴幼儿喂些杂粮,可以补充不同的营养。“如果孩子开始喝粥了,可以在粥里加点绿豆、海带、赤小豆等,在天热的时候既可以解暑,又可以提供多种微量元素。”

  “不过,小儿吃杂粮一定要少量,而且要煮得稀一些。”吕雄提醒说,由于小儿脾胃功能不好,因此在添加杂粮时应以健脾为主,“比如,淮山粉很容易冲泡,也有健脾的功效;茯苓饼也很适合小儿吃,在古代宫廷,它还是皇子、公主们的零食”。

  2.女性:以养血为主

  推荐:红枣、黑豆、艾饼

  女性最大的生理特点就是有月经。因此,在主食之外,女性可适当多吃红枣、枸杞子、赤小豆、熟地、黑豆等有补血功效的食物,将它们用来煲汤、煲粥都可以。

  3.男性:养胃为主

  推荐:山楂陈皮、苦荞茶

  男性为“阳刚之体”,比较热气,加上一般男性活动量较大,长时间处于较紧张的状态,因此身体也容易亏损。“现代男性应酬多,吃得虽杂,但多是大鱼大肉,因此更需要吃些杂粮。”

  吕雄认为男性应注意养胃,他推荐应酬多的男士可吃些消食健脾的食物,比如山楂饼、苦荞茶或是陈皮等果脯。

  4.老人:以烂为主

  推荐:小米粥、黍米饼

  老年人“气血不足”、“形体衰退”,身体各项功能开始减弱,脾胃也不好。因此,在吃杂粮时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为便于消化吸收,还要注意尽量将食物煮得熟一些、烂一些。

  老人通常活动量不大,吕雄建议可在一日三餐之外的时间吃些杂粮,“比如吃几粒花生、几块黍米饼、喝点小米粥等。”此外,老人心脑血管疾病较多,也可适当吃些桃仁、杏仁等有益心脏的食物。

  了解更多五谷杂粮的营养功效:
  竹荪的营养价值    猴头菇的营养价值
  高粱的营养价值    夏威夷果的营养价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