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果报第一出地狱第二解怨释结第三发愿第四
显果报第一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已具述罪恶过患。以过患故乖于胜业。以不善业。所以坠堕三途备历恶趣。及生人间受诸苦报。皆由过去宿对因缘。舍身受身无暂停息。是以诸佛诸大菩萨。神通天眼。见三界内一切众生。福尽随业堕于苦处。见无色界乐着定心。不觉命终堕于欲界。以福尽故受禽兽形。色界诸天亦复如是。从清净处堕在欲界。既在不净还受欲乐。六天福尽退堕地狱。于地狱中受无量苦。又见人道。就人道中以十善力资得人身。恶缘杂染复有多苦。寿尽多堕诸恶趣中。又见畜生道一切众生受诸苦恼。鞭杖驱驰负重致远困苦疲剧。项领穿破热铁烧烙。又见饿鬼常苦饥渴。恒被火烧犹如劫尽。若无微善永不解脱。有片福者劣得人身。多病短命以自庄严。大众当知。善恶二轮未曾暂辍。果报连环初无休息。贫富贵贱随行所生。非有无因而妄招果。所以经言。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忍辱中来。为人勤修无有懈怠。从精进中来。为人才明远达。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为人长大恭敬人故。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为人丑陋。喜瞋恚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为人颛愚。不教他故。为人瘖瘂。谤毁人故。为人下使。负他债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生在裸国。轻衣搪揬。胜己故。生马蹄国着屐。胜己前行故。生穿胸国。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麞鹿中。惊怖人故。生堕龙中。喜调戏故。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人见欢喜。见人欢喜故。喜遭县官。笼系众生故。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悭贪独食。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恶食饲人。后堕猪[狂-王+屯]蜣蜋之中。劫夺人物。后堕羊中。人生剥皮食噉其肉。喜偷盗人。后生牛马。为人下使喜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毕得出生鸲[名*鸟]中。人闻其声无不惊怖。皆言变怪呪令其死。喜饮酒醉。后堕沸屎泥梨之中罪毕得出生猩猩中。猩猩业毕后得为人。顽无所知人不齿录。贪人力者。后生象中。夫处富贵。为人上者鞭杖捶打告诉无地。如是等人死入地狱。数干万岁受诸苦报。从地狱出堕水牛中。贯穿鼻口挽船牵车。还复受彼大杖打扑偿往宿殃。为人不净。从猪中来悭贪不恕己者。从狗中来。佷戾自用。从羊中来。为人轻躁不能忍事。从猕猴中来。身体鯹臭。从鱼鳖中来。为人含毒。从蛇中来。人无慈心。从虎狼中来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人生世间多病短命。种种痛苦不可具说。皆由三业搆造所得能令行人婴三途报。所以有三途者。人有三毒贪恚愚痴。又复三恶。口常言恶。心常念恶。身常行恶。以此六事。能灭人身常苦常恼无有休息。于此命终孤魂独逝。慈亲孝子不能相救。倏忽之间到阎罗所。地狱狱卒不问尊卑。但案罪录检挍生时善恶多少。神识自首不敢隐匿。以是因缘随业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杳杳冥冥别离长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又诸天神记人善恶。乃至毛发无片遗漏。善人行善获倍亿寿。恶人行恶命短苦长。如是轮转又堕饿鬼。从饿鬼脱生畜生中。罪苦难忍。受之无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各自觉悟起惭愧心。经言。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而五浊恶世不可作恶。善不失善报。为恶自招殃。莫言轻脱。立此忏法。经言。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大众当知。吉凶祸福皆由心作。若不作因亦不得果。殃积罪大肉眼不见。诸佛所说谁敢不信。我等相与生世强健。复不勤学自力行善。临穷方悔亦何所及。今已共见一切过患。如经所说。自知其罪岂得不思舍恶从善。今生若复不能用心。判舍此形必堕地狱。何以知之。今见为罪之时。未甞不以含毒猛烈怀恨深重。若瞋一人必欲令死。若嫉一人恶见其好。若毁一人必陷苦处。若鞭一人穷天楚毒。忿恚暴害不避尊卑。恶骂丑言无复高下。声震若雷。眼中火现。至于为福之时。善心微劣。始欲为多末遂减少。初欲速营续后且住。心既不至日月推迁。如是进退遂就忘失。是为作罪之时心气刚强。为福之时志意劣弱。今以弱善之因。求离强恶之报。岂可妄得。经云。忏悔无罪不灭。每至忏悔之时。必须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此云不惜身命。为灭罪因缘故。殷勤督励。(某甲)等相与各省。今生已来已曾几过。作此忿责。不惜身命捍劳忍苦。作此忏悔。暂时礼拜已。言气力不堪。或暂端坐。复言。应须消息。或言。四体不可过劳宜应将养。不可使困。一伸脚眠差如不死。何处复忆我应礼佛。扫塔涂地办所难办。且经教所明。未见一善从懒堕懈怠中生。亦未曾见有一善法从憍慢自恣中得。(某甲)等今日虽有其形。心多背道。何以知然。今试捡挍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顷。无有片心念三宝四谛。无有片心报父母恩。无有片心报师长恩。无有片心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无有片心欲学禅定修智慧业。清白之法。无一可论。烦恼重障。森然满目若不作此捡察。亦自言我功德不少有小。片善。而生恃赖言我能作他不能作。言我能行他不能行。意气高傲傍若无人。追此而言实可羞耻。今于大众前披诚发露忏悔众罪。愿布施欢喜将来无障。大众亦宜自浣身心。果报之征具如向说。岂得自宽不求舍离。大众莫言。我无是罪。我既无罪。何须忏悔。若有此念。愿即除灭。且几微小失已成大咎。瞥然之恨瞋恚便起。性与习成难可改革。心不可纵。意不可逞。若能抑忍则烦恼可除。如其怠惰未见济度。(某甲)等今日仰承诸佛慈悲念力诸大菩萨本誓愿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宜各静虑一心谛听。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眷属俱。亦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皆悉集会。尔时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有地狱饿鬼畜生奴婢贫富贵贱种类若干。凡有众生闻佛说法。如孩子得母。如病得医。如裸得衣。如闇得灯。世尊说法利益众生。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观时已至。知诸菩萨劝请殷勤。即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于十方无量世界。地狱休息苦病安宁。尔时一切受罪众生。寻佛光明来诣佛所。遶佛七匝至心作礼。劝请世尊。广宣道化。令诸众生得蒙解脱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我今至诚劝请诸佛。亦复如是。愿诸众生同得解脱。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劝请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愿以慈悲力。救诸苦恼令得安乐。又复劝请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梵天佛南无不退转轮成首佛南无大兴光王佛南无法种尊佛南无日月灯明佛南无须弥佛南无大须弥佛南无超出须弥佛南无香像佛南无围绕香勋佛南无净光佛南无香自在王佛南无大集佛南无香光明佛南无大光佛南无无量光明佛南无师子游戏菩萨南无师子奋迅菩萨南无坚勇精进菩萨南无金刚慧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一拜)
大慈大悲。唯愿救拔一切苦恼。令诸众生即得解脱。改往修来不复为恶。从今日去。毕竟不复堕于三途。身口意净不念人恶。离诸业障得清净业。一切众邪不复更动。常行四等精进勇猛。植众德本所为无量。舍身受身恒生福地。念三途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休不息。六度四等常得现前。三明六通如意自在。出入游戏诸佛境界。等与菩萨俱成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起怖畏心。起慈悲心。一心一意摄耳谛听。尔时世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六道一切众生。时信相菩萨为愍念诸众生故。即从座起前至佛所。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有众生。为诸狱卒锉碓斩身。从足斩之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还复斩之。受此苦报无有休息。何罪所致。佛言。是诸众生以前世时不信三尊。不知供养。不孝父母。兴恶逆心。屠儿魁脍斩害众生。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断绝。亲族弃舍人不喜见。如是恶报名之癞病。以何因缘故得此罪。佛言。以前世时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塔坏寺。剥夺道人。斫射圣贤。伤害师长。甞无反覆。背恩忘义。常行狗犬。玷污所尊。不避亲疎。无有惭愧。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噆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为人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达戾反逆。或为地主。及作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里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民穷苦。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两目失明都无所见。或抵树木。或堕沟坑。于是死已更复受身。既得生已还复如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不信罪福。障佛光明。缝闇他眼笼闭众生。皮囊盛头不得所见。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大可怖畏。我等亦可已作是罪。无明所覆不自忆知。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于未来世方受苦报。今日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稽颡求哀。惭愧改悔。已作之罪因忏除灭。未作之罪从今清净。仰愿十方一切诸佛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开光明佛南无月灯光佛南无月光佛南无日月光明佛南无火光明佛南无集音佛南无最威仪佛南无光明尊佛南无莲华军佛南无莲华响佛南无多宝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师子音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金刚踊跃佛南无度一切禅绝众疑佛南无宝大侍从佛南无无忧佛南无地力持勇佛南无最踊跃佛南无师子作菩萨南无弃阴盖菩萨南无寂根菩萨南无常不离世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大慈大悲救护拯接。令诸众生即得解脱。为诸众生灭除地狱饿鬼畜生等业。令诸众生毕竟不复受诸恶报。令诸众生舍三途苦。悉到智地令得安隐究竟乐处。以大光明灭诸痴闇。广为分别甚深妙法。使得具足。无上菩提成等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一心谛听。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复有众生。謇吃瘖瘂口不能言。若有所说不能明了。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诽谤三尊。轻毁圣道。论他好恶。求人长短。强诬良善。憎嫉贤人。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腹大颈细不能下食。若有所食变为脓血。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偷盗众食。或为大会施设肴饍。私取麻米屏处食之。悭惜己物但贪他有。常行恶心与人毒药气息不通。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常为狱卒之所烧炙。热铁灌身。铁钉钉之。钉之既讫自然火起。焚烧其身悉皆焦烂。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针师。伤人身体不能差病。诳他取物令他痛苦。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常在镬中。牛头阿旁手捉铁叉。叉着镬中煮之令烂。还即吹活而复煮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屠杀众生。汤灌搣毛不可限量。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大可怖畏。我等不知在何道中。已作如是无量恶业。于未来世方婴剧报。亦可即身应见此苦。謇吃瘖瘂口不能言。或复大腹小颈不能下食。人生何定。今日虽安明亦难保。果报一来不可得脱。宜各人人觉悟此意。直心正念莫复余想。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普为今日四生六道一切众生已受苦者未受苦者。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自在王佛南无无量音佛南无定光明佛南无宝光明佛南无宝盖照空佛南无妙宝佛南无谛幢佛南无梵幢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殊胜佛南无集音佛南无金刚步精进佛南无自在王神通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净月幢称光明佛南无妙乐佛南无无量幢幡佛南无无量幡佛南无大光普遍佛南无宝幢佛南无慧上菩萨南无常不离世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仰愿诸佛诸大菩萨大慈大悲。救护一切受苦众生。以神通力灭除恶业。令诸众生毕竟不复堕于苦处。得清净趣得清净生。功德满足不可穷尽。舍身受身恒值诸佛。同诸菩萨俱登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加心力摄耳谛听。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复有众生。在火城中煻煨齐心。四门虽开到则自闭。东西驰走不能得出。为火烧尽。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焚烧山泽。决撤陂池。火炮鸡子。使诸众生淤煨而死。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常在雪山。寒风所吹皮肉剥裂。求死不得求生不得。苦毒万端不可堪忍。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横道作贼。剥夺人衣以自资养。冬月隆寒裸他冻死。皮剥牛羊苦痛难忍。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常在刀山剑树之上。若有所捉。即便割伤支节断坏。痛毒辛酸不可堪忍。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屠杀为业。烹害众生屠割剥裂。骨肉分离头脚星散。悬于高格称量而卖。或复生悬痛不可忍。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五根不具。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飞鹰走狗弹射鸟兽。或破其头。或断其足。生搣其翼使受痛苦。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大可怖畏。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普为十方一切众生已受苦者当受苦者。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净光佛南无宝王佛南无树根华王佛南无维卫庄严佛南无开化菩萨佛南无见无恐惧佛南无一乘度佛南无德内丰严王佛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明佛南无贤最佛南无宝莲华步佛南无坏魔罗网独步佛南无师子吼力佛南无悲精进佛南无金宝光明佛南无无量尊丰佛南无无量尊离垢王佛南无德首佛南无药王菩萨南无药上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大慈大悲。救拔十方一切众生。令现受苦者即得解脱。当受苦者毕竟断除。毕竟不复堕于恶趣。从今日去至于道场。除三障业。灭五怖畏。功德智慧具足庄严。摄取一切众生。同共回向无上菩提。成等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增到一心谛听。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复有众生。[病-丙+恋]躄背偻腰宽不随。脚跛手折不能行步。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为人憯克。行道安枪。或施射戈陷坠众生。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为诸狱卒絷系其身。枷桁苦厄不能得免。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网捕众生。笼系六畜。或为宰主令长贪取民物。抂系良善。冤诉无所。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或颠或痴或狂或騃。不别好丑。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饮酒醉乱。犯三十六失。后得痴身。犹如醉人不别尊卑。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复有众生。其形短小阴藏甚大。挽之身疲。皆复进引。行步坐卧以之为妨。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持生贩卖。自誉己物毁他财宝。巧弄升斗蹑秤前后。以是恶业故获斯罪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佛所说大可怖畏。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为今日现受苦一切众生。当受苦一切众生。乃至六道现受当受一切众生。又奉为父母师长信施檀越善恶知识广及十方一切众生。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无数精进兴丰佛南无无言胜佛南无无愚丰佛南无月英丰佛南无无异光丰佛南无逆空光明佛南无最清净无量幡佛南无好谛住唯王佛南无成就一切诸刹丰佛南无净慧德丰佛南无净轮幡佛南无瑠璃光最丰佛南无宝德步佛南无最清净德宝佛南无度宝光明塔佛南无无量惭愧金最丰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某甲)等今日承佛力法力诸菩萨力。为其稽颡求哀忏悔。若已受苦者。以佛菩萨大慈悲力。令即解脱。未受苦者。从今日去至于道场。毕竟不复堕于恶趣。离八难苦。受八福生。得诸善根。成就平等。具足智慧。清净自在。同与如来俱登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宜加用心摄耳谛德。信相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复有众生。其形极丑身黑如漆。两耳复青。高颊俱阜。皰面平鼻。两眼黄赤。牙齿疎缺。口气鯹臭。矬短拥肿。大腹小腰。脚复缭戾。偻脊凸肋。费衣健食。恶疮脓血。水肿干消疥癞痈疽。种种诸恶集在其身。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横罗其殃。永不见佛。永不闻法。不识菩萨。贤圣。从苦入苦不得休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为子不孝父母。为臣不忠其君。为上不敬其下。为不下恭其上。朋友不赏其信。乡党不以义从。朝廷不以其爵。断事不以其道。心意颠倒无有其度。杀害君臣。轻凌尊长。罚国掠民。攻城破坞。偷劫盗窃。恶业非一。美己恶人。侵凌孤老。诬谤贤善。轻慢师长。欺诳下贱。一切罪业悉具犯之。众罪业故故获斯罪
尔时诸受罪人。闻佛世尊作如是说。号泣动地泪下如雨。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久住说法。化我等辈令得解脱。佛言。若我久住此世。薄福之人不种善根。谓我常在不念无常。善男子。譬如婴儿母常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若母去时便生渴仰思恋之心。母方还来悉乃生喜。善男子。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善恶业缘受报好丑。故般涅槃。于时世尊即于受罪众生。而说偈言
水流不常满火猛不久然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得亏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念当勤精进顶礼无上尊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诸受罪人衔悲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作何善行得离斯苦。佛言善男子当勤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归奉三尊。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怨亲平等无有二相。不欺孤老。不轻下贱护人犹己。不起恶念。汝等若能如是修行。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永离三途无复众苦。佛说是经已。菩萨摩诃萨。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声闻缘觉即得六通三明具八解脱。其余大众皆得法眼净。若有众生得闻是经。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地狱休息苦痛安宁。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菩萨摩诃萨云何奉持。佛告信相菩萨。善男子。此经名为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当奉持。之广令流布。功德无量。时诸大众闻说此法。一心欢喜。顶戴奉行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佛所说。大可怖畏。相与今日起怖畏心。起慈悲心。承诸佛力行菩萨道。念地狱苦发菩提心。当为今日现受地狱道苦一切众生。现受饿鬼道苦一切众生。现受畜生道苦一切众生。乃至六道现受苦者。一心一意为其礼忏。令此众生悉得解脱。我等若不勤行方便转祸为福者。则于一一地狱皆有罪分。相与至心。当念父母师长亲戚眷属未来应受苦报。亦念自身未来现在方婴此苦。等一痛切五体投地。至诚恳恻至到用心。愿令一念感十方佛。一拜断除无量众苦。若六道中已受苦者。以佛力法力贤圣力。令此众生即蒙解脱。若六道中未受苦者。以佛力法力诸贤圣力。令此众生永得断除。从今日去。毕竟不复堕于恶趣。除三障业随念往生。灭五怖畏自在解脱。勤修道业不休不息。妙行庄严过法云地。入金刚心成等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用心。摄耳谛听。善思念之。杂藏经说时有一鬼。白目连言。我两肩有眼。胸有口鼻。而无有头。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恒作魁脍弟子。若杀人时汝常欢喜。以绳结挽。以是因缘故受此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此身形常如块肉。无有手足眼耳鼻等。恒为。虫鸟之所食噉。如是苦痛难堪难忍。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与他药。令诸众生命不全活。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腹极大咽喉如针。穷年卒岁不得饮食。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他人。夺其饮食。饥困一切。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一生来。有二热铁轮。在两腋下。举身焦烂。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作饼。盗取二番挟两腋下。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以物自蒙笼头。畏人来杀心常怖惧。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婬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夫主捉缚打杀。常怀恐怖故受此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岂得不人。人生大怖畏。相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已应作如是无量罪恶。如是等罪皆因无明无慈悲心。以强[夌*欠]弱伤害众生。作如是罪乃至盗窃他物。迷惑失道。谗谤贤善。作种种罪。如是罪报。于恶道中必受其苦。今日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普为六道已受苦者当受苦者。求哀礼忏。奉为父母师长一切眷属。求哀礼忏。亦为自身。求哀礼忏。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作。唯愿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莲华尊丰佛南无净宝兴丰佛南无电灯幡王佛南无法空灯佛南无一切众德成佛南无贤幡幢王佛南无一切宝致色持佛南无断疑拔欲除冥佛南无意无恐惧威毛不竖佛南无师子佛南无名称远闻佛南无法名号佛南无奉法佛南无法幢佛
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常精进菩萨南无不休息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以大慈大悲。救护六道现受苦当受苦一切众生。令此众生即得解脱。以神通力。断除恶道及地狱业。令诸众生从今日去至于道场。毕竟不复堕于恶趣。舍苦报身得金刚身。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四辩六通如意自在。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满十地行。还复度脱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