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净宗信愿行2
二、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信是深植心地的根,是生命体的动力机制。信亦是吾人生存的基础,是修行世出世间法的先决前提。信之内涵与力用,深广浩博,兹略标有四:
1、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四根。大乘圆教五十五个修证阶位,亦以十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华严经》中,文殊师利等十大菩萨表信门,以信为首,具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阶位。于生死海中创发信心,最为妙吉祥(文殊又称妙吉祥)。《华严经》极赞信心功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为法藏第一财,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赅果海,果彻信源。信心如师子频申制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见浊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烦恼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门。
2、净宗起信,难中之难
与通途佛法相比,净宗念佛法门更为重信,亦更难起信。《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称赞释迦本师不可思议功德,能为二项甚难希有之事:一是于娑婆五浊恶世得菩提佛果,二是为娑婆众生演说净宗难信之法。难中之难,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莲池大师曾以譬喻比况这二项难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刹鱼王、毒龙,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刹等,比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3]。”于此五浊恶世,勇猛精进得成佛果,此属难事;复于此浊染世间,宣说念佛法门,俾令一切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谓难中之难。《无量寿经》亦云:“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净宗难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辈凡夫难于窥测佛菩萨不可思议悲智善巧。净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质。阿弥陀佛因地彻证真空理体,以无尽大悲称性发起四十八愿,由愿导行,无央数劫,住真实慧(空慧),积功累德,圆成大愿,自致成佛。是故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与无量寿名号是由真空藉助愿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蕅益大师赞云:“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4]意谓:举实相(无量光寿)之全体作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说的释尊与所说的净土法门、能度的阿弥陀佛与所度的九界众生、能信的众生与所信的名号光明、能发愿求生的行人与所愿生的安养净土、能住持的弥陀教主与所主持的安泰佛刹、能往生的念佛人与所往生的西方净土、能赞的十方诸佛与所赞的释尊甚难希有的功德,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持。此实相即是吾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弥陀佛的愿心。凡夫众生以生灭心,于此妙境奥义不得其门而入,故云难信。
对净土念佛法门的难信,还来自两种具体的原由。其一,认知水平的狭劣。吾辈凡夫情执坚固、心量窄小、见闻有限,因而久居浊染的娑婆秽土,便难信界外严净的西方净土;此土种种逼迫、苦乐参半,便难信彼土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纯乐;此土精血胎生,便难信彼土莲花化生;此土寿命不过百年,便难信彼土寿命无量;此土辛勤营务方得温饱,便难信彼土衣食宫殿应念而至……。总之,吾辈娑婆众生,乍闻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每以子虚乌有视之,或闻之稍生欢喜心者,继思又觉渺茫,无足凭信,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的胜心。其二,骄慢怀疑的烦恼。娑婆众生无明坚厚、贡高我慢、骋驰狂慧、目空一切,闻说他力救度,不生信乐,甚或轻谈净土,蔑视往生。另有一类众生,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净宗念佛法门,用时行的科学怀疑精神、逻辑思维来求证念佛的理则,用以作为是否采信的依据。然净宗圆顿法门,肇立于佛地果觉,本自不可思议、难信难解,如果执着一定须用科学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证明,其结局或永远难以信入净宗。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益超胜,唯信能入;信为万善之母,疑是众罪之根。
由上可见,念佛法门的难信,来自吾辈凡夫内在的业力障难。业障厚重难以消解,故而多数众生听闻念佛法门,或漠然,或半信半疑,或冷言诽谤,或用通途佛理评判净宗特别法门,将横超法作竖出用,等等。这些在众生分上,亦属正常现象。宿有净土善根者,方能谛信无疑。难信而能信,实为希有难得,功德亦不可思议。净业行人一念净信,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便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相接,得佛力加持,当下成就往生。经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5]一念净信,即得往生,如此圆顿妙益,难思难议。印光大师亦云:“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6]佛言祖语,千里同风;信之妙德,何可思议!吾人应将净宗不思议法门置于不思议本地加以认同。经云:“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不可思议。”[7]能如是闻信者,皆是净宗有缘之人。净宗难信之疑结在仰遵佛意、认同祖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代之以渗入佛力的信根信力,钧陶净宗法器。
3、祖师诠信,隐显互成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净宗不共的诠释。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这种信心诠释与实践自初祖慧远大师到近代印光大师一脉相承,灯灯续焰。净宗十三祖是古印净土教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里程碑,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在震旦国人心灵中孕育的德慧之华。十三位祖师对信心内涵的诠释,随着当时的修学背景与众生根机,或有契入角度与详略缓急的差异,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质点上,并无二致。
远公大师从深信神识不灭、生死轮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启建莲社,焚修净业。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敬荐立誓。《西方发愿文》云:“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莲社同仁深感人生无常、朝不保夕,精勤诵经念佛,借莲华以明志,期生西方净土。远公大师亦唯以净土克勤于念,澄心系想,三睹阿弥陀佛圣相。往生前七日,又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阿弥陀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至期,远公端坐往生。《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云:“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以此推知,三睹弥陀圣相的远公大师必定深契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了达念佛之殊胜,并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莲社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皆有往生瑞相,临终多是称念佛号往生。远公大师神理之迹,未可测度。鸠摩罗什大师称誉为东方护法菩萨,莲池、印光二位祖师咸谓远公大师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当时西域僧众,亦称汉地有大乘开士,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莲池大师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8]以此证知,远公大师随顺当时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学背景,以禅观念佛的善巧方便,将众生导入阿弥陀佛弘誓愿海,往生净土,出离生死险道。我们应如是体会慧远大师的悲心权智。远公真可谓善体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远者也。
昙鸾大师是阐扬净宗“他力本愿”理念的承前启后者。他上继古印龙树、天亲二尊菩萨的净土教义,下开道绰、善导二位大师的思想先河。其净宗力作《往生论注》首以龙树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作为立论依据,开衍净宗“但以信佛因缘,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便得往生彼土,入大乘正定之聚”[9]的他力果教理念,勖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10]昙鸾大师立足弥陀本愿立场,展示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威神愿力,俾令行人生起决定的他力信心。这种超越凡情的净宗思想确实是一道惊心动魄的奇丽景观,直接影响着道绰、善导净宗思想的形成,并渗入中国人的修行实践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绕,动人襟怀。印光大师曾赞云:“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11]昙鸾大师亦乃不测之人,梁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昙鸾大师生前尊龙树菩萨为本师,临终蒙龙树梦示往生时辰,往生瑞相昭著。以此证知,昙鸾大师“他力本愿”的信心诠释,彰显弥陀愿心,堪称末法慧炬。《往生论注》想必亦是一位净土菩萨回入娑婆所留下的一颗摩尼宝珠。
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从机教相应的角度,力倡净土念佛法门乃末法众生出离生死之要道。道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则莲风普扇于中外。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偈文,令后代净业行人信心倍增,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12](印光大师语)。自后莲池、蕅益、截流、省庵、梦东、印光等诸大祖师,无不因时制宜,随机彰显净宗“他力本愿”的核心理念,传达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威神愿力。祖师们的信心诠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兹拟撷取善导与蕅益二位祖师的诠信文句,用作对比性讨论。
(1)善导二种深信
善导继承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思想体系。其对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恍若劫外之音,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请看大师二种深信之文: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13]。
二种深信乃善导大师心灵体验的写照,同时亦表述着娑婆众生净宗起信的带有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善导大师将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层面,予以深广的理性观照。众生虽具真如体性,无奈无明厚重,烦惑炽盛;业力幻身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故而无量劫来,汩没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恶道备受剧苦,或暂升三善道略作喘息,总不离三界六道,常没常流转。于中亦曾发心修道,然终因障深慧浅,自力怯弱,难以伏断浩浩见思烦恼,复又沉入生死湍流,永无出离之缘。在广阔的生命时空中观照罪恶生死凡夫的轮转惨况,是多么的悲痛哀戚呀!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慢心高的吾人来说,不啻当头棒喝。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罪恶生死凡夫吗?!生在末法娑婆秽土中的众生,悉是业障深重、根机陋劣之人。《悲华经》云:释迦本师於贤劫人寿百岁时,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于时,烦恼具足的众生充满其中,受其卑陋。这些众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摈弃,善根深厚者之所远离。须知经中所述的业重众生,即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吾人应如是决定深信。
这个无力自救的常没众生,在绝望的峡谷,转而企盼外力的救援。当他的目光刚一开始搜寻,便惊喜地发现云梯原本就在手边。他紧紧地抓住云梯,倏尔便升到风光无限的妙高峰顶。绝处逢生,惊奇异常。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须知阿弥陀佛慈母般地愍念着吾辈常没众生,永劫以来,垂手深渊。吾人在深刻凝视自身罪恶、绝望于自力解脱之余,便向阿弥陀佛愿力救助惊险一跳。正是这惊险一跳,罪恶生死凡夫得救了!母子相逢,悲喜交集,空中自然响彻生命的凯旋曲,表现着南无阿弥陀佛“生佛一体”的永恒主题。罪恶凡夫的一念求救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诚可谓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时!这种由自力向他力的反弹,体现着生佛同体的微妙,亦突显出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伟大。善导大师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的悲愿之互动关系中,开显出净宗他力信心的奥旨,称佛本怀,功德无量。
这种深信自力断惑之难与深信佛力易成道业的思想,在中国净宗教理与实践中,源远流长,不绝如缕。中国净宗祖师们或显或隐,随机阐扬,施设种种权巧方便,导引众生归投阿弥陀佛大愿之海。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14]此类开示甚多,其义理与善导二种深信若合符节。以此证知,仰托弥陀弘愿救度的信心诠释,在我国一脉相承,如中天杲日,普辉寰宇。豁人心目,导启正信。
(2)蕅益六信
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六信则缜密详确、理事圆融,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总不失为亲见庐山真境。是故讨论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对净宗信藏的理解,了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六信分为三对范畴,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兹分述如下:
A. 信自与信他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15]。
信自即是信自性常住真心(或曰真如、本觉等),此真心既不是肉团假心,也不是攀缘六尘分别影事之妄心。真心在时间上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始无终(无量寿);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无有边际(无量光)。自性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虽随形六道,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真心包裹太虚,无量刹土皆是真心所现之景物,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在自性之外。吾人若能一念回光,归投弥陀愿海,就路还家,决定得生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诚所谓“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净业行人于此信入,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即是相信佛的悲智,仰信释尊所宣说的念佛法门真实不虚;坚信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威神愿力不可思议;相信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的证诚与护念,因而随顺佛的真实教敕,决志求生净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是修持佛法的前提,深信即心即佛,方能勇猛精进地作佛。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世音即自性悲,大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西方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信自具足,方能真切地信他。内重己灵,外慕诸圣,托彼依正,显我自心,以阿弥陀佛大愿作增上缘,往生彼土,花开见佛,方悟阿弥陀佛即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净业行人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速疾成就佛果。净宗正信首在了他即自,生佛不二。距此十万亿佛刹之遥的阿弥陀佛,原在吾人心中结跏趺坐,弥陀光明,每常在我等面门放光动地。但能不随外境,返照心源,则佛法一时具足。
B. 信因与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16]。
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此乃净宗因果理则。妙因妙果,不可思议。以散乱心称念佛名,犹如播入神识中的金刚种子,将来终有发芽、开花、结果之日。况以深信切愿,一心系念弥陀名号,安得不往生西方净土?十方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之因,阿弥陀佛以大悲弘愿为所应之缘。因缘际会,业事成办。西方莲池海会菩萨圣众,悉由念佛三昧得遂往生,如是因果,似水赴水,以空印空,自然所牵随。持名念佛,因果同时,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往生时即度生时。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同时,更无前后。下凡众生带业往生皆得阿鞞跋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如是因果,迥出通途教理之外。通途法门偏重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名坚出法门。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之因果法则。净宗念佛法门,仰凭佛力。譬如劣夫跨驴不上,然搭上转轮圣王的轮宝而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名横超法门。所谓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因心果觉,如影随形,如响答声。持名妙德,不可思议。
C. 信事与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吾现前介尔一念之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17]。
信事从事境起信。深信心无有尽头,依心所现之境相亦无有尽头。距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刹土之遥的西方,真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不同于虚构的寓言神话。信理乃从法界理体起信。吾人一念心性具足华严四法界。一念心性即是法界理体(理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皆吾现前一念心性所现之影(事法界),事依理成,理由事显,西方极乐世界一水一华,当体即是阿弥陀佛的妙明真心,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即具足法界的全体大用(理事无碍法界)。吾人常住真心,湛寂光明,遍周微尘佛刹,亦遍于西方净土中。吾辈众生,虽迷惑颠倒,苟能一念至诚发愿往生,安乐净土宝池已萌莲种。同样,阿弥陀佛的愿心光明,亦遍周十方无量世界,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心众生心,如大圆镜与摩尼珠,相渗互即。弥陀心内众生,念念归投极乐;众生心内弥陀,声声呼唤浪子。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此念,即便圆成。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相遍满,重重交相融摄,不相妨碍(事事无碍法界)。净宗事理乃不可思议境界,如能由事究理,由理成事;由不可思议心性契入净宗不可思议之事理,由此升华的信心,可谓金刚之信。
上述六信三对范畴,既内在关联,又相对独立。从六信的次第看,信自是净业修持的首要前提,信自为信他提供依托。深信弥陀净土的真实存在,顺从释迦本师的教敕与十方诸佛的证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了他即自,心境一如。极乐虽唯心之净土,实有可到之地;弥陀虽自性之弥陀,实有可觐之佛。信因信果,圆发三心,勤修三福,信愿持名,成就往生,速疾成佛,净土法门即是“行超普贤登彼岸”。信事信理,相得益彰,了达净宗奥理,增上事境之信。从念佛事相入手,即能加深对净宗玄理的悟解。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而佛心,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奉持念佛法门,深得法益;钝根劣智乃至五逆十恶之流颛蒙念佛,亦获横超三界、带业往生的实益。六信具足,上品上生;部分具信,念能相续,亦不虚入品之功。净土法门,因心果觉,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南无阿弥陀佛——注),顿证菩提, 岂非大事!”[18]信心功德何可思议。
综上所述,善导、蕅益二位祖师的诠信,彰显阿弥陀佛的悲智愿力,开示念佛法门的殊胜妙用,启人信心,功德无量。善导大师单刀直入,直揭净宗信心的本质内核,甚具深沉的宗教情怀,令人回肠荡气。蕅益大师周详圆融,诠释净宗信心的原始要终,与通途教理相衬互成,有高屋建瓴之势。善导、蕅益的二种诠信,在净宗的弘传过程中,随机隐显,相得益彰。近代印光大师,冰鉴众生机宜,明倡善导式的诠信,密护蕅益式的诠信;孤峰山脉相映成趣,捷径普门并行不悖,普启众生信根,厥功甚伟。
4、信人信法,滋培信种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顿信者乃是宿世净土善根的发露。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19]宿世的信种外显为悲喜泪流,一念归投弥陀愿海,信愿持名若决江河,沛然莫御。此属顿信,一信永信,决定得蒙弥陀愿力加持,往生净土。
顿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难得。然渐信乃是多数众生所由之路。《观经》中,释迦本师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宣说定善十三观之前,为令散动根机凡夫渐培净宗信根,慈悲自开三福之行。诚如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是故汝等闻斯义。”[20]释迦本师随机施教,以种种方便发起我等众生的净宗信心。于上根利智如文殊师利、舍利弗等,称性和盘托出,俾令直下担荷;于下根劣智如吾辈末法凡夫等,曲垂方便,循循善诱,婆心恳切,殷勤劝勉,亦欲令我等凡夫悉入弥陀愿海而后已。
渐信根机者从仰信契入最佳。仰信类分就人立信与就法立信二种。其一,就人立信。净土念佛法门乃阿弥陀佛所肇立,由释迦本师金口所说。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满足大悲人,弥陀决无虚愿,释迦亦不会说诳语。当我们对自身贪瞋烦恼无力对治,对浩渺无际的生死大海深感怖畏,对水火二河中四五寸的狭小白道(喻念佛往生法门)亦半信半疑的时候,忽闻东岸释迦佛的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阿弥陀佛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21]于此三面遇敌、别无退路时,吾人宜应一心唯信两土世尊的此遣彼唤,不顾身命,决定依循白道而行(喻信愿持名),由有两土世尊护念加持故,于水火二河(喻贪瞋烦恼)中,安然直过,须臾即到极乐西岸,永离三界六道一切诸难,亲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把手同行,庆乐无已。是为就人立信,成办净业。
其二,就法入信。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净宗念佛法门乃弥陀肇立,释迦开演,文殊、普贤之所指归,马鸣、龙树、天亲之所弘赞,慧远、善导、永明、莲池、蕅益、印光诸祖师之所赓续力行。古今贤哲,若圣若凡,如万水无不朝东,似群星悉皆拱北,法尔自然地归投弥陀愿海。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遍研经藏,特地抉择出这不断惑业、横超生死的殊胜妙法。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现成受用。正如身婴疾苦,恭请良医诊脉,立即按方服药得愈。如不仰信良医,非得自己遍阅医书,知其药性病原,案病情斟酌药方,然后方肯服药,其危疾或在这一耽搁延误中,或转重、或死亡。念佛法门乃现成的灵丹妙药,入口即治。释尊悲心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无请自说念佛法门,俾令众生由仰信而取用佛德,疾速了生死、成佛道。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凡夫在渐信念佛法门的过程中,若有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不断绝的修行,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接引此念佛人往生净土。若其人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其人寿命欲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心自悔过,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西方净土,不能得前至阿弥陀佛所,暂滞七宝疑城;忏除疑根,方得见佛闻法[22]。证知吾辈凡夫无论信心的程度如何,皆宜执持弥陀名号。因为阿弥陀佛深知凡夫众生障深慧浅,对念佛妙法难以生起决定信心,故在因地启建四十八大愿时,预先将令众生启信的功德注入名号光明中。闻名触光,“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23]吾辈净业行人应随顺佛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弥陀光明照摄下,吾人的信根信力自然成就。称念佛名,久之业消智朗,于西方净土之确据,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佛理,自有究畅了达之日,于时仰信即成智信。
综上所述,净宗果教他力法门,信为能入;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吾人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24]吾人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