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断诸愁炽燃 正念心解脱
能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住此于此学 不惧后世死
今此颂中言胜类者。即是四种胜上姓类。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吠舍。四戍达罗。以法以正以制以导教胜类生故。名为奖。此中显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导教胜类生。由此因缘。世尊自显唯我独为真奖导者。故为彼天作如是说。具戒具慧以自薰修。又唯世尊能为四种胜上类生。宣说出离一切众苦圣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显示是真说者。云何具戒。谓佛世尊昔菩萨时。弃上妙欲舍离居家。受持身语所有律仪。云何具慧。谓即于彼受持身语律仪。住者。起如是相。内正思惟。深心筹量。审谛观察。今此世间多遭艰苦。所谓若生若老。如经广说。云何自薰修。谓于往昔无量余生。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于六波罗蜜多修习善修习。由彼因缘。今无师自然心趣出离。又于众缘所生诸行。以微妙智能随悟入。云何具定。谓能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云何具念。谓依如是所得胜定。为断见断诸烦恼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所修念住为其导首。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云何正直。谓彼生起逆流正直圣八支道。能断见断所有烦恼。于逆流道得预随流。云何永断一切愁忧炽燃。谓从谛现观俱得成不还者。又能永断五下分结瞋恚似顺愁忧。贪欲似顺炽燃。于如是等皆已永断。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云何心解脱。谓已永断上分结。故于二种障心善解脱。谓烦恼障及所知障。其心如是善解脱故。得成如来应正等觉。广说如经。由此故能奖胜类生。开出离道。诸有四种胜类随一。于此圣教爱乐正行。为欲证得圣八支道于三学中勤修学者。彼定能证圣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证彼故。不惧当来生老病死复次今当略办上所说义。谓略显示唯佛世尊能令四类速得清净。彼若于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又复示现如来圣教。善说正法及毗柰耶。又复示现佛是天人无上大师。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云何擅名誉 云何具珍财
云何获美称 云何摄亲友
持戒擅名誉 布施具珍财
谛实获美称 惠舍摄亲友
云何持戒能擅名誉。谓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尸罗及贤善法。乃至命终断除杀罪远离杀生。如经广说。乃至十方所有沙门婆罗门等常所称叹。由是因缘。为诸国王群臣长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养。云何布施能具珍财。谓如有一昔余生中作及增长施福业事。由此因缘。今生巨富大财宝家。乃至众多府库盈积。云何谛实能获美称。谓如有一不以假伪斗秤函等谄诳陵蔑妄言等事而致财宝。但以如法作业伎能。依法不暴而致财宝。彼既如是众咸唱言。贤哉儒士。乃能如法作业伎能引致财宝。云何惠舍能摄亲友。谓如有一现前多有种种家产。远离悭垢不吝资具。以正安乐而自欢娱乃至友朋。亲戚。耆长。彼诸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财宝守护滋息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恭敬利养二种因缘。持戒擅名誉者。显恭敬因缘。所余诸句显利养因缘。谓因力故。士用力故。助伴力故。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齐何泉止息 于何迳不通
世间诸苦乐 何处无余灭
若于是处所 眼耳及与鼻
舌身意名色 永灭尽无余
齐此泉止息 于斯迳不通
世间诸苦乐 是处无余灭
云何为泉。谓六触处。何以故。譬如泉池能生诸水。水所系属堪任触用。又能存养男女大小。下及禽兽。乃至一切未尽枯竭。六内触处亦复如是。一切愚夫六境界触之所触用。又能存养。乃至是中诸贪爱水未尽枯竭。云何为迳。迳有二种。一烦恼迳。二者业迳。此中迳者。意明因义。云何苦乐。谓或于现法六种触处为缘所生。或安受受所摄。或不安受受所摄。或于后法烦恼摄持妙行恶行为缘所生。或安受受所摄。或不安受受所摄。于何处所如是六处及名色等无余灭尽。谓无余依涅槃界中。若诸异生泉迳苦乐一切无缺亦未有舍。若诸有学缺而未舍若诸无学迳及当来所有苦乐。亦缺亦舍不复现行。泉及现法所有苦乐。亦缺亦舍。有余依故犹复现行。是故无余涅槃界中。说彼一切无余尽灭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于现法中因及苦乐。于后法中因及苦乐。于无余依涅槃界中。皆悉永灭。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谁能越暴流 谁能超大海
谁能舍众苦 谁能得清净
正信越暴流 无逸超大海
精进舍众苦 智慧得清净
今此颂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谓如有一为欲了知诸欲过患。听佛所说若弟子说所有正法。闻是法已获得正信便生欲乐。为断事欲及烦恼欲。遂能弃舍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为欲断除烦恼诸欲。远离而住。彼由炽燃勤精进故。乃至修习正思惟故。断烦恼诸欲。得离欲定地如是正信为依为导。便能越度诸欲暴流。云何无逸能超大海。谓于彼定终不爱味。乃至亦无坚着安住。唯除为证诸漏尽智专注其心。由此定心清净鲜白正直调柔。于四圣谛能入现观。乃至证得诸漏永尽。如是由不放逸为依为导。能断色无色系二有暴流及断一切无明与见二种暴流。是故名为超渡大海。云何精进能舍众苦。谓如有一有学见迹作是思惟。我应当证三界离欲。诸结永尽。便臻远离于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贪欲缠心。又能如实了知现在诸欲贪缠所有出离。于贪欲盖净修其心。遂能断灭诸贪欲缠及贪欲缠为缘所生心诸忧苦。如贪欲盖乃至疑盖当知亦尔。如是精进为依为导能舍众苦。云何智慧能得清净。谓彼除灭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种盖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灭道诸无漏智。于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于道思惟真道。便得无余三界离欲诸漏永尽。如是由先所得智慧为依为导。能证清净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异生先已离欲。后于圣谛现观清净。及显有学于诸圣谛现观为先。离欲清净。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谁超越暴流 昼夜无惛昧
于无攀无住 甚深无减劣
圆满众尸罗 具慧善安定
内思惟系念 能度极难度
诸欲想离染 亦超色界结
彼无攀无住 甚深无减劣
今此颂中。云何暴流。所谓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云何无攀无住。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诸烦恼缠。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于彼处所二种俱无是故说言无攀无住。此谓涅槃无攀无住。又想名攀受名为住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如是显示灭想受定无攀无住。今此义中意取灭定。云何圆满众尸罗。谓善安住身语律仪。修治净命。云何具慧。谓于苦圣谛如实了知。乃至于道圣谛亦复如是。云何善安定。谓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或第一有三摩钵底。云何内思惟。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言我今者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广说如经。云何系念。谓于二十二处数观察时。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由此因缘为断余结修四念住。云何能度极难度。谓一切结无余断故。能度最极难度有顶。彼非一切愚夫异生可能度故。云何于诸欲想而得离染。谓于下分诸结已断已知。云何超于色界诸结。谓于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云何于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谓于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学与无学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无色结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能得最究竟道。及显能证第一住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贪恚何因缘 由何故欣戚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润所生自生 如诺瞿陀树
别缚于诸欲 犹摩迦处林
是贪恚因缘 由斯故欣戚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缘 生已寻除灭
超昔未超海 暴流无后有
今此颂中。云何贪恚。谓如有一处在居家。于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会遇而生贪着。于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会遇而生瞋恚。云何欣戚。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忽然自励便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或复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励往趣非家。然或为王之所驱迫。乃至或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舍离居家。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深生爱味。窃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无劳稼穑。不事商贾。少致艰辛足堪活命。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云何毛竖及意寻思。谓如有一非由自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然由正信捐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与道俗共相杂住。便臻远离寂静闲居。彼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师子虎豹。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妙欲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如经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润名爱水。由此为缘能生诸取。彼贪恚等一切皆用此为共缘。自者。即是贪恚为先寻思为后。各各差别种子界性。云何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犹如世间摩鲁迦条缠绕林树。谓略说有六种别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谓居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或有过去未来事欲。谓忽自励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忧戚。或有所余诸烦恼欲。略有二种。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谓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静闲居于尘夜分所遭众事。于此境界用此为缘便生惊怖身毛为竖。或有未断妄分别贪。所谓即此补特伽罗至昼日分。于外色声香味触境。用此为缘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又有沙门若婆罗门。如实了知如前所说贪与恚等及彼因缘。又能了知众缘生法无常性已。随其所生不起贪着。即便弃舍变吐断灭。离色无色二界贪故。度有暴流。离欲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终无有退。复次今当略办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远离位。又略显示共与不共。因缘所生。若爱若恚。于诸欲中二种别缚。及断方便并断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又于此中若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寻思。当知爱品。若恚若戚。及与惊怖。当知恚品
应作婆罗门 谓断无纵逸
求弃舍诸欲 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 非真婆罗门
当知婆罗门 于所作已办
诸身分劬劳 未极底未度
已得度住陆 无勤到彼岸
天汝今当知 此喻真梵志
谓永尽诸漏 得常委静虑
彼永断一切 愁忧及炽燃
恒住于正念 亦常心解脱
今此颂中。显示彼天依于世俗诸婆罗门为世尊说。谓有种姓诸婆罗门。自号我为真实梵志。计梵世间为最究竟。悕求梵世安住于色常勤精进。心无懈倦。恒乐远离寂静闲居。减省睡眠修习静定。为断事欲及烦恼欲。由彼种姓诸婆罗门计梵世间以为究竟。悕望梵世不求欲有。又显如来依第一义诸婆罗门而报彼天。若婆罗门作所作已数复应作。更有胜上所应作事。当知此非真婆罗门。若婆罗门证婆罗门所应作事。超登一切萨迦耶岸。安住陆地。当知此是真婆罗门。由此显示学与无学皆婆罗门。学有二种。谓于欲界或未离欲或已离欲。未离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于二种法犹未具足。一未得内心胜奢摩他。二虽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善清净。由阙内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圣道浮囊。为证内心奢摩他故。运动如足勇猛精进。又复为令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善清净故。运动如手勇猛精进。彼于如是勤精进时。离欲界欲如得源底。证阿罗汉如到彼岸。已离欲者。证得内心胜奢摩他。亦得善净毗钵舍那。唯为进断上分诸结。发勤精进非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罗汉。所作已办离勤功用。名住陆地已到彼岸。此则显示诸婆罗门依第一义略有三种。二是有学。一是无学。若已究竟到于彼岸诸婆罗门。名永尽漏。若未离欲一切身分勤精进者。名得常委。若已离欲得源底者。名得静虑。得静虑者。永断一切下分结故。已断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忧炽燃。永尽漏者。永断修断诸烦恼故。已善修习四种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脱。彼非作已数数更作。亦无增胜所应作事。是故说彼名第一义真婆罗门苾刍苾刍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无攀无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苾刍汝今。犹如何等。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如如我劬劳 如是如是劣
如如我劣已 如是如是住
如如我住已 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舍劬劳 如是如是无减劣
如是广说鲜白品 此中只焰颂应知
今此颂中。无攀无住者。谓涅槃灭定。如前已说。世尊依昔示现修习菩萨行时所有最极难行苦行非方便摄勇猛精进。又依示现坐菩提座非方便摄勇猛精进。断遍知故。说如是言。天汝当知我昔如如虚设劬劳。如是如是我便减劣。如如减劣如是如是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与此相违。应知白品。此中显示修苦行时非方便摄勇猛精进。名曰劬劳。行邪方便善法退失。名为减劣。既知退失诸善法已息邪方便。说名止住。舍诸苦行更求余师。遂于嗢达洛迦。阿逻茶等邪所执处。随顺观察故名漂溺。复于后时坐菩提座。弃舍一切非方便摄勇猛精进。所有善法遂得增长。如如善法既增长已。如是如是于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于所修断展转寻求胜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更求余外道师。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名大觉者。此中四义舍劬劳等四句经文如其次第配释应知云何复依涅槃无依无住以显差别。谓不能度诸烦恼缠随眠暴流。略由四因。何等为四。谓最初有依耽嗜寻。依耽嗜寻为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为依止故。住异生分。住异生分为依止故。顺生死流贪爱势力。令于五趣生死河中顺流漂溺。与此相违四种因故。能度暴流。如应当知。云何复依想受灭定以显差别。谓如有一先已证得想受灭定复住放逸。多住想受。而不多住诸想受灭。由此因缘。退失灭定。由退失故。还复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与此相违。应知白品四句差别
独臻阿练若 静虑弃珍财
为别有方求 为穷窬封邑
何不与人交 而绝无徒侣
得义心寂静 摧妙色魔军
我独处思惟 受最胜安乐
故不与人交 而绝无徒侣
此因天女所问伽他。言得义者。略有二种。一者证得沙门果义。二者证得圣神通义。由初得义。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义证八解脱寂静思惟现法乐住。又初得义降伏可爱妙色魔军第二得义独处思惟受胜安乐。此中意辩圣神通义所以者何。谓如有一为欲成办圣神通义为令解脱清净圆满依十遍处方便修行。由此因缘。令遍处定清净圆满。亦令解脱转得清净圆满鲜白。亦能成办圣神通义。彼既了知此成办已。便自通达我义已办。沙门果义亦得成就。是真沙门。于求财者深修厌毁。于诸城邑交游等处。了知其初。了知过患。了知出离。亦能了知趣出离行。生彼因缘说名为初。无常众苦变坏法性。是名过患。欲贪调伏断除超越。名为出离。圣八支道名趣出离行。若有于彼不见其初。乃至不见趣出离行。由是因缘。于具珍财有情等处。不能厌毁。城邑交游周旋不绝。而谓彼为心得寂静。于出居家证八解脱静虑定者内心寂静。反生诽谤。由是彼于内心寂静。则不堪能善见善知善鉴善达。若第一义内心寂静与此相违。则能善见乃至善达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略示诸受欲者乐杂住者。非第一义内心寂静若有证得八解脱定。离诸爱味。名第一义内心寂静。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诸行无常 有生灭法
由生灭故 彼寂为乐
今此颂中。蕴及取蕴皆名诸行。此中义者意在取蕴。是五取蕴略有三种。谓去来今。诸行无常者。谓彼诸行本无而生生已寻灭。若过去生。过去所得诸自体中所有诸蕴。皆过去故。已谢灭故。生已没故。体是无常。若未来生。未来所得诸自体中所有诸蕴。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灭没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现在生。现在所得诸自体中所有暂住支持存活。有情诸蕴皆死法故可为殒灭之所灭故。是有灭法。若彼诸蕴。在于未来所得自体是有生法。于中都无所得自体。是常是恒。乃至即当如是正住。唯除才生生已寻灭。若诸有情于现法中永尽未来诸蕴因者。一切未来自体诸蕴皆不生故。说名彼寂。又复此寂由二因缘说之为乐。一者一切苦因灭故。一切粗重永止息故。于现法中安乐住。故说之为乐。二者当来生老病等所有众苦永解脱故。说之为乐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说正见依处及正见果。复有差别。谓略显示遍知依处及彼断灭。又略显示所遍知法及与遍知。又略显示三世诸行所有杂染及彼寂故所有清净。又略显示诸缘起法及缘起灭。又略显示苦谛灭谛。又略显示空与无愿二解脱门所依处所。及显无相一解脱门所依处所。又略显示圣谛现观相违二法断所依处。言二法者。一随顺戏论。二怖无戏论。又略显示不共外道二对治法。何等为二。一者所知无颠倒性。二者所证无颠倒性
无逸不死迹 放逸为死迹
无逸者不死 纵逸者常死
今此颂中。云何无放逸是不死迹耶。谓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种护。谓命护。身护。心杂染护。正方便护。是名不放逸。此不放逸为依为持。涅槃资粮未圆满者。令速圆满。已圆满者。令于现法得般涅槃。云何放逸为死迹耶。谓如有一居家白衣于诸欲境耽着受用造不善业。或有出家现四无护。谓命无护乃至正方便无护。如是放逸通于二品。谓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为依为持。乐生本行造生本业。因此故生。生已寿终。生已夭没。云何无纵逸者不死。纵逸者常死耶。谓死有五种。一者调善死。二者不调善死。三者过去死。四者现在死。五者未来死。若善修习此无纵逸补特伽罗。于现在世由调善死而正死时。由过去死已死。于过去世亦由不调善死。于现在世不由不调善死而死。于未来世不由调善死。不由不调善死而死。故名不死。若有纵逸补特伽罗。于现在世由不调善死而正死时。于过去世亦由不调善死已死。于现在世即由不调善死而死。于未来世亦由不调善死当死。故名常死复次今当略办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无纵逸者道谛灭谛。有纵逸者集谛苦谛。又略显示处非处性自业作性。前半显示处非处性。后半显示自业作性。又前半显示师于弟子作所应作。后半显示诸弟子等自所作义
众生寻思所钻摇 猛利贪欲随观妙
倍增染爱而流转 便能自为坚固缚
今此颂中云何寻思之所钻摇。谓如有一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发生不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云何猛利贪欲。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由是因缘。令此生中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虽正作意。而被贪欲散坏其心。云何随观净妙。谓如有一不善护身。不摄诸根。不住正念。游行聚落。见甚少年可爱美色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净妙相。由此因缘。身心烧恼。云何倍增染爱。谓由五种相貌。当知染爱增长。何等为五。谓如有一虽于下劣诸欲境界。尚生猛利诸贪欲缠。耽着不舍。何况上妙。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积集珍财。不以正法。亦常摄受增上众具。又于轻贱无所用物尚不欲舍。何况贵重。虽为追求少劣财物。尚行众多身语意恶。何况多胜。又于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无趣向爱乐。何况广大。又于涅槃尚不乐闻。何况欲得。云何坚固缚。谓由三种相知坚固缚。一坚牢故。二苦所触故。三长时随逐故。于现法中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知缚坚牢。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依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何等名为二失坏因。谓不正思惟力及因力。云何名为二种失坏。谓方求失坏及受用失坏。云何不正思惟力。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云何因力。谓于可爱境界宿习欲贪云何方求失坏。谓如有一成就二种失坏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积集所有邪财。云何受用失坏。谓如有一于先所得顺乐顺苦顺非苦乐诸境界中。或有于一生染生着。广说乃至。不知出离而受用之。或有于一发生憎恚憎恚所蔽。或有于一发生愚痴愚痴所蔽。彼由如是贪染所蔽。乃至愚痴之所蔽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为贪瞋痴三坚固缚之所缠缚。亦为那落迦傍生鬼等诸缚所缚。又有差别。谓爱结所系。补特伽罗略有七种杂染。当知皆是贪爱所作。谓随念杂染。不自在杂染。境界杂染。热恼杂染。善趣相应杂染。恶趣相应杂染。诸见杂染。云何随念杂染。谓如有一不正随念先所受用可爱境界。悕望追求令心散坏。云何不自在杂染。谓如有一宿世串习贪欲法故。今世贪欲为性猛利。虽复如理于可爱境随念作意。而有悕望追求贪欲散坏其心。彼由贪欲极猛利故。心不自在。云何境界杂染。谓如有一游城邑等。现前会遇容色端严可爱境界。由彼境界极端严故。随美妙相心识缠绵。因此发生悕望追求种种贪爱。云何热恼杂染。谓如有一由是三种能长贪爱诸杂染故。令已贪爱展转增盛。追恋过去已受用境。悕求未来当受用境。耽着现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遍热恼。云何善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于乐受耽着不舍。醉闷而住专行放逸。云何恶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那落迦等。于彼生已便为种种极重忧苦恶心愤心之所扰恼。云何诸见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会遇恶友说颠倒法为令杂染得解脱故。彼虽悕求杂染解脱。由遇如是倒说法故。不证解脱。于六十二诸见趣中。随令一种邪见增长。于诸缘起法愚痴增上故。彼由如是见结所系。于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脱
住法具尸罗 有惭言谛实
能保爱自身 亦令他所爱
今此颂中。云何住法。谓于如来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乐修梵行。云何具尸罗。谓如是出家如是爱乐故。于戒无缺。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于诸学处能受能学。云何有惭谓惭于可惭。惭于能生恶不善法。谓能顺恶戒穴戒因缘。即不正相。不正寻思。若诸烦恼。及随烦恼。云何言谛实。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谓能正受故。受已不穴故。远离穴因故。虽由无知放逸穴已。即便如法而对治故。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若见他恶业 能审谛思惟
自身终不为 由彼业能缚
今此颂中。云何见他恶业审谛思惟谓如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为性聪慧成就如理谛观法忍。见他现行恶行因故。便遭种种挫辱楚挞。又为王人执至王所。广说如经。乃至断命。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即彼又见屠羊鸡猪广说一切不律仪众。不由如是作业伎能活命方术。而乘象马车乘辇舆。又不因此能致广大财宝库藏令不散失。然为世间之所诃毁。凡在佣俗尚不以身暂相触受。而远避之。况余贤哲。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即彼又见他人巨富饶大财宝。然由懒惰多住纵逸。经过日夜淹积岁月。所有珍财僮仆基业及诸善法渐渐衰退。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即彼又见种种有情身相差别。或有生盲生聋生哑。或瞎或跛或癣或癞。或复短寿或恶形色。或多疾病或贫贱家。或少支属或弊恶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丑形类。余即不尔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先作种种恶不善业。今受如是苦恶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余如前说。即彼又见他人黠慧无有懒惰具足翘勇。所谓能作营农商贾行船等业。及能正作言论事业。彼虽具足如是翘勇。所作事业数渐衰损终无成办。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即彼又见二人出家趣于非家。同修梵行。一于衣服饮食等利有所匮乏。一则不尔。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即彼又见或有国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坚着不舍。但为一身一具骸骨。唯为现在少小安乐。身语意门现行无量广大恶行。损坏多生多身安乐。当受多生多身大苦。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王或是王等。甚为愚弊。唯知保爱一生一身。不知保爱多生多身。唯爱现在少时小乐。不爱当来多时大乐。亦非不爱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复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为性聪慧获得天眼。用此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如经广说。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令受后法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余如前说。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见他所作诸恶业已。由四种行谛善思惟谛善观察。何等为四。一者观察或因违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于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即现法受非爱果报。二者观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别。或有所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造恶不善业故。现法中各受如是非爱果报。三者观察或有国王或与王等。因现法中行诸恶业。比知当来定受种种非爱果报。四者观察诸有情类死时生时。因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后法中受非爱果报。彼由如是如实知故。终不自作。云何业缚。谓乐诸业故。由业重故。于业果报不自在故。乐诸业者。谓如有一串习恶故。爱乐诸恶。由此因缘。于诸善法心不能入。是初业缚。由业重者。谓如有一于无间业。或有具造或不具造。由此因缘。虽有欣乐于佛所证善说正法毗柰耶中。暂时出家。尚不能得。况当能获沙门果证。如是名为第二业缚。于业果报不自在者。谓如有一由身语意恶行因缘。生诸恶趣。生彼处已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长夜受苦。或生边地。于彼绝无四贤善众。所谓苾刍广说乃至邬波斯迦。如是名为第三业缚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略示依诸有情业业果报。如理思惟。及显如理思惟为先法随法行。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