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复有四种法嗢拖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何等为四。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槃寂静。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诸佛菩萨多为有情宣说如是法相应义。是故说名法嗢拖南。又从曩昔其心寂静诸牟尼尊。于一切时展转宣说。是故说此名嗢拖南。又此行迹能趣大生。亦复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说此名嗢拖南云何菩萨等随观察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谓诸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故名无常。又即观彼离言说事。由不了知彼真实故。无知为因生灭可得。如是诸行离言自性有生有灭。故名无常。又诸菩萨观过去行已生已灭。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是故观彼因性自性皆无所有。观现在行已生未灭。由彼诸行因不可得已与果故。自性可得犹未灭故。是故观彼自性是有而无有因。观未来行未生未灭。由彼诸行有因可得未与果故。无有自性犹未生故。是故观彼唯有因性而无自性。菩萨如是见三世中分段诸行相续转已。等随观见一一刹那有为诸行。皆有三种有为之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即于此中前刹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刹那自性生起。正观为生。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灭诸行。刹那自性别异。正观为老。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正观为灭。菩萨观此已生刹那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见生等别有自性。如实观见生刹那后即此生等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无别有性。如是四种有为之相。总摄诸行。以要言之。二分所显。一者有分所显。二者无分所显。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种有为之相。依于无分建立第二有为之相。住异二种俱是诸行有分所显。建立第三有为之相。此中菩萨观一切时唯有诸行除此更无生住老灭。恒有实物自性成就。何以故。诸行生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如是诸行住老灭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又诸菩萨以理推求生等实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谓若离彼色等诸行别有生法。是即应如色等诸行自体有生。如是此生亦应有生。如是即应有二种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与彼生生。为一为异。若言一者计生实有。即为唐捐。言别有生。是实物有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如是即应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应道理。如说生相。如是广说住。老灭相当知亦尔。谓若灭法别有自性是实成就。即应此灭有生有灭。若灭生时一切诸行皆应同灭。如是即应少用功力如入灭定诸心心所一切皆灭。若灭灭时一切诸行虽皆已灭。复应还生。以灭无故。是故言灭有生有灭。不应道理。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时恒有实物自性成就。观为假有。而能修厌离欲解脱。不应道理。与此相违是应道理。由此行相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是无常又诸菩萨观无常行相续转时。能为三种苦所依止。一者行苦。二者坏苦。三者苦苦。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性。二者法无我性。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槃。当知涅槃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如是未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未见圣谛。诸声闻乘虽于涅槃发起胜解如是说言涅槃寂静。而于涅槃未如实解。未能如实正智见转。然彼亦有如理作意。譬如王子或长者子。生育已来未出王宫长者内室。王及长者各为幼童假作种种诸戏乐具鹿车牛车马车象车。而赐与之。尔时王子及长者子。用为嬉戏欢娱游佚。即于如是假所造作鹿牛马象。发起真实鹿想牛想马想象想。后于一时王及长者。各知其子渐已长大诸根成熟。赞说真实鹿牛马象。尔时王子及长者子。闻父赞说作是念言。今者父王及父长者。将非赞说我等所有鹿牛马象四种车耶。复于后时王及长者知子转大。从内宫室引出外游。示其真实鹿牛马象。时彼见已内自发生如实慧解。此为实义鹿车牛车马车象车。父于长夜尝为我等赞说斯事。然唯我等以无智故。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鹿等胜解。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起羞愧。如是宫室。喻于生死。其所生育诸幼童子。喻未证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及未见谛诸声闻乘。父喻诸佛及已证入大地菩萨。先为假作鹿牛等车。喻为宣说涅槃鹿相。次为赞说真实鹿等。喻佛菩萨自现证见真实涅槃。如其所见于彼菩萨及声闻前。赞说涅槃真实功德。所余喻彼既闻是已但用随顺音声觉慧于涅槃德长夜胜解。若于是时资粮成熟。渐次增长成净增上意乐。菩萨见谛。声闻于真涅槃生现证智。即于尔时发生自内如实慧解。如是涅槃。一切声闻独觉所证。诸佛菩萨先所赞说。我等先以愚夫觉慧。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涅槃胜解。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生羞愧。依止于后如实胜解。又如病者往大医所。为除病故求随顺药得已常服。彼于是药深生胜解深生爱乐唯见为实。由是因缘先病除愈。复起余病应服余药。尔时大医知先病愈后病复生。更须余药。劝舍前药令服余药。时彼病者愚痴无识。于前所服深生胜解。起所宜想不肯弃舍。时大良医为其宣说前后药性于现所病前药匪宜后药为胜。时有病者虽闻是语不生胜解。犹未深信良医所言。如是病者。喻诸凡夫菩萨声闻为烦恼病之所执持。大良医者喻诸如来。其良药等。喻为宣说若上上胜及以上极。若深深胜及以深极。若劣若胜。及以胜极法教正教。教授教诫。彼虽闻已不能悟入不生胜解。不能修行法随法行诸有净信。菩萨声闻于佛所说不生疑惑。乘佛所说喻如一切支具圆满妙庄严车。无上法乘如善御者。随所行地随所应到。疾疾进趣无所稽留
菩萨功德品第十八云何菩萨所有功德。嗢拖南曰
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饶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加行性
谓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觉乘勤修学时。应知有五甚希奇法。何等为五。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者于多烦恼难复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如是五种。菩萨所有甚希奇法。不与一切余有情共又诸菩萨成就五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自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萨成就第一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过失涅槃功德。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誓受生死。是名菩萨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为说正法。是名菩萨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积集六波罗蜜多所有善根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净意乐施诸有情。然不希求施果异熟。是名菩萨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以利他事为自利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菩萨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又诸菩萨由五种相。于诸有情能作一切饶益之事。何等为五。一者说授正命以为饶益。二者于不随顺能引义利所作事业。说授随顺以为饶益。三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善能为彼作依怙等以为饶益。四者说授能往善趣之道以为饶益。五者说授三乘以为饶益又诸菩萨由五种相。于其有恩诸有情所现前酬报。何等为五。一者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者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随力随能作依怙等。四者劝令供养诸佛如来。五者令于如来所说正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又诸菩萨于五种处常当欣赞。何等为五。一者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者于诸佛所常闻六种波罗蜜多菩萨藏法。三者于一切种成熟有情常有势力。四者能于无上正等菩提堪任速证。五者证菩提已诸弟子众常和无诤又诸菩萨由五因缘于诸有情能作不虚饶益加行。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于诸有情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如是一切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中所说。应知其相复次嗢拖南曰
无颠倒加行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谓诸菩萨有五加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无倒加行。何等为五。一随护加行。二无罪加行。三思择力加行。四清净增上意乐加行。五堕决定加行。云何菩萨随护加行。当知此复略有五种。一者随护聪睿。谓由俱生智速疾摄法。二者随护正念。谓由此正念随所摄法持令不忘。三者随护正智。谓由此正智于所持法善观察义。正慧通达远离随顺聪睿正念觉慧退分诸因缘故。习近随顺住分胜分诸因缘故。四者随护自心。能善防守诸根门故。五者随护他心。能于他心正随转故。云何菩萨无罪加行。谓诸菩萨于诸善法。无倒炽然无量无间回向菩提。云何菩萨思择力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胜解行地。应知其相。云何菩萨清净增上意乐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净胜意乐地及行正行地。应知其相。云何菩萨堕决定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应知其相。如是五种菩萨加行。普摄一切无倒加行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二者放逸懈怠。三者于诸烦恼亲近执着。四者于诸恶行亲近执着。五者与余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又诸菩萨顺胜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谓与前五黑品诸法。次第相违应知其相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当知实是菩萨过失。何等为五。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三者于顺世间文词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何等为五。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起胜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三者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五者开示正法遮灭一切像似正法又诸菩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有情。何等十处。一者远离恶行处。二者远离诸欲处。三者专精无犯犯已能出处。四者密护一切诸根门处。五者正知住处。六者离愦闹处。七者于远离处远离一切恶寻思处。八是远离障处。九者远离一切烦恼缠处。十者远离一切诸烦恼品诸粗重处复次嗢拖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中
定作常应作 最胜最为后
谓诸菩萨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授与记别。何等为六。一者安住种性未发心位。二者已发心位。三者现在前位。四者不现前位。五者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何等为三。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安住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名为堕决定菩萨。何以故。由此菩萨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谓有一类诸菩萨众。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不虚修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普于一切利有情行。如其所欲随所造修终无空过。于此三种堕决定中。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又诸菩萨略有五处定所应作。若不作已终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何等为五。一者发菩提心。二者于诸有情深生哀愍。三者炽然精进。四者于诸明处方便修习。五者无有厌倦。又诸菩萨于其五处常所应作。何等为五。一者于不放逸常所应作。二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诸有情所。常应为作依怙等事。三者于诸如来常应供养。四者常应遍知有失无失。五者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大菩提心恒为导首。如是五种是诸菩萨常所应作又诸菩萨有十种法。一切菩萨许为最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何等为十。一者菩萨种性。诸种性中最为殊胜。二者最初发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三者精进般若。普于一切波罗蜜多最为殊胜。四者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五者如来世尊。于诸有情最为殊胜。六者悲愍有情。于诸无量最为殊胜。七者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八者空三摩地。于三等持最为殊胜。九者灭尽等至。于诸等至最为殊胜。十者如前所说所有清净方便善巧。普于一切方便善巧最为殊胜复次嗢拖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如是诸无量
说法果胜利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谓诸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唯除闻已。何等为四。一者法施设建立。二者谛施设建立。三者理施设建立。四者乘施设建立云何名法施设建立。谓佛所说素呾缆等十二分教。次第结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为法施设建立云何名谛施设建立。谓无量种。或立一谛。谓不虚妄义。唯有一谛无第二故。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语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智谛。四境谛。五胜谛。或立六谛。一谛谛。二妄谛。三应遍知谛。四应永断谛。五应作证谛。六应修习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性谛。二坏苦性谛。三苦苦性谛。四流转谛。五还灭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加行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财位匮乏苦谛。三界不平和苦谛。四所爱变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等类名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当知无量云何名理施设建立。谓四道理。此广分别如前应知云何名乘施设建立。谓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如是三种一一各由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是名为乘施设建立。初声闻乘七行相者。一于四圣谛无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诸声闻乘无不周备。如声闻乘七种行相施设建立。其独觉乘当知亦尔。无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缘离言说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无分别平等性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无上大乘无不周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诸菩萨所有无倒施设建立。若曾所作若当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又诸菩萨为得四种如实遍知。于一切法起四寻思。何等为四。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性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如是四种若广分别应知如前真实义品又诸菩萨略有四种。于一切法如实遍知。一名寻思所引如实遍知。二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三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如是四种若广分别。应知如前真实义品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云何有情界无量。谓六十四诸有情众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若依相续差别无边。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一切皆当了知。云何法界无量。谓善不善无记诸法。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云何所调伏界无量。谓或有一种所调伏界。一切有情可调伏者同一类故。或有二种所调伏界。一具缚。二不具缚。或有三种所调伏界。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种所调伏界。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有五种所调伏界。一贪行。二瞋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思行。或有六种所调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脱。六已解脱。或有七种所调伏界。一轻毁。二中庸。三广显智。四略开智。五现所调伏。六当所调伏。七缘引调伏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有八种所调伏界。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乃至梵众。或有九种所调伏界。一如来所化。二声闻独觉所化。三菩萨所化。四难调伏。五易调伏。六软语调伏。七诃摈调伏。八远调伏。九近调伏。或有十种所调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无色。八有想。九无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说品类差别有五十五。若依相续差别道理。当知无量。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一切有情若住种性不住种性。无有差别。总名有情界无量。唯住种性彼彼位转。乃得名为所调伏界无量。云何调伏方便界无量。谓如前说。当知此中亦有无量品类差别问何故总说此五无量如是次第。答以诸菩萨专精修习饶益有情。是故最初说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说世界无量。是诸有情在彼彼界由种种法。或染或净差别可得。是故第三说法界无量。即观如是有情界中。有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堪能究竟解脱众苦。是故第四说所调伏界无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诸有情究竟解脱。是故第五说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说言菩萨于此五种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诸佛菩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当知有五大果胜利。何等为五。一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得尽诸漏。三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四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证得菩萨最胜法忍。五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已。受持读诵修习正行。展转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灭。如是五种。当知名为诸佛菩萨所说正法大果胜利。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何等为七。一者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摄方广之教。二者发心大性。谓有一类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三者胜解大性。谓有一类于法大性生胜信解。四者增上意乐大性。谓有一类已过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五者资粮大性。谓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修习圆满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时大性。谓经于三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七者圆证大性。谓即所证无上菩提。由此圆证菩提自体。比余圆证功德自体。尚无与等。何况得有若过若增。当知此中若法大性若发心大性。若胜解大性若增上意乐大性。若资粮大性若时大性。如是六种。皆是圆证大性之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之果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如是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名未净意乐。若已得入名已净意乐。即净意乐。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行地。名未决定。若已得入名已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照明最胜真子最胜任持普能降伏最胜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圣。亦名商主亦名大称。亦名怜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师。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无边菩萨。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假立想号。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