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
过去仙人[尾*耶](切身)娑等典籍章句无不说
我今自咏悦愚怀略诵伽他为百喻
行恩行义行贤德无我无慢无怯弱
真实慈悲可重师堪作上人出离行
虽然贫下存刚志设身富贵亦柔和
若遇强敌而勇力此即名为大人相
少年行善人希有人来求者欢喜与
若人称赞我羞闻彼等之人亦难得
欲求美称先求法法上精心德自生
一切戒行坚持密彼人世间甚希有
天然性善言亦善善人恶人各尽知
他或有过与藏盖此等智人世难得
火性暖兮本自热月性清凉亦复然
刹帝利族名称上彼等下族何得怪
亲眷难危须救济他人有难亦复然
竭力为人情不二此中活命名正命
布施忍辱及明力调伏诸根语言善
此为圣者真庄严金宝庄严如担重
世间未曾有一物不被无常破坏空
唯有无为寂静德经劫凝然得常住
善哉形色身端正而具崇修德行光
譬如明月在当空清净光明照楼阁
富贵行檀一切人识心成就无边法
勇力救护劣弱者善哉此德真良善
德者重德愍无德愚者轻德而舍去
智如红日放炎光愚似星光而掩耀
贤人能护身诸过一向修崇德行高
少若纵心犯一过积修多德亦皆失
恶人远离于戒德常欲亲近不善人
如舍清凉功德池而入稠浊不净水
涂油身上要除垢除垢复须洗去油
譬如作事要成功若得功成舍所作
恶人恒恶喻黑蛇恶人迷逸如醉象
善人怖畏心伤痛恶人颠倒情忻悦
大火亘天难便灭深崖无底莫能知
审慧善观危恶事深行信善无疑谤
落崖入火大危崄或有身存复起行
若人堕入恶趣中恶趣深泉不可出
大水洪波不可漂大火炽焰不可烧
强恶群贼不可夺是彼世间最上财
下劣之人恃有财中品之人无所恃
中人见财略悦心劣人恃财世最上
一切种族形色德同行亲眷与朋友
一一不知何所来唯务贪愚好财利
富者妄言人为实贫人实语却为非
谄诳顺恃无真行贤善之人闻愧耻
有财豪贵而无德喻如有德人称赞
无财贫下德行全愚者无知却谤毁
勇猛德行有如无是彼善人真觉观
离财安道处清贫亲眷轻贫实作妄
屠儿富贵赞真实上人无财为下劣
亲眷朋友顺世情只奉屠酤无善恶
众知恶趣沉沦崄受罪中间苦百般
乞者往来希济给全无辍惠固违情
乞人不遂逆其情忿意含嗔叹所恨
此人心硬语言悭舍利不如而舍命
此人悭鄙痴迷重拯救行檀总不知
藏贮财帛终散坏若行惠施永坚牢
一人如是护多财愚迷转厚无思虑
受苦宁知虚妄悭多人护物苦平等
不使不用不与人殊无知此善好事
金银积聚满屋中坑盛不净有何别
贫穷行施真檀度说彼名为最上人
富贵微舍少财帛如河涓滴谁不解
若人依法行不乏好施如同好女色
若施余财行间续感果亏盈亦如是
清净心田事法王少年戒德喻花香
慈心柔软如闺女适悦庄严大行芳
礼参圣境行檀施精进多闻受苦辛
轨则若亏无戒行前修多善并捐功
今时名称人知重来世生天众所钦
福寿远延恒快乐皆从持戒得成功
常闻极苦三涂狱恒守威仪戒德圆
寿尽浮生舍命时焰魔恶趣我无怖
城隍聚落与林间或有愚迷或智慧
假使知法不知法若求善逝须持戒
坚持禁戒令清净恒须亲近善知识
如法熏修善业圆一切功德皆集聚
持戒法利获安乐若意愚迷有毁伤
德命刹那即便灭智者何缘而饮酒
彼或饮酒彰愚劣究竟为非无善名
忽然倒地喻无常染污盈身成不净
虽然亲眷同欢饮醉了相违便害命
如是过失刹那间说此酒毒胜毒药
得罪多因淫欲行直如舍命尚牵心
一切欲情无善益何用痴迷募女人
若乐自妻求适悦由常贪爱可合宜
于他妻妾妄追求当感孤单心怖畏
血肉筋髓皮肤盖内外都来不净身
自身妻子犹非分他人妇女岂合贪
若人洁志无淫欲知此和合如幻梦
是故远离于女人而得心安离迷妄
女人实可为适悦富贵娇奢亦复然
亲眷共同生爱恋命当不久即无常
愚人一向增贪爱智者思惟总是虚
如向爱尘而乐住何时出离得菩提
修行勿惮于勤苦彼后还招安乐身
应是善言真利益服行可喻妙良药
一切事行多明了过失危亡尽可知
若是合行彼可行善事云何有盖覆
若人修作前程事先除邪乱正思惟
决定后时无过咎自然安隐苦不生
若修善业令增长一心寂静离浮嚣
如有冤家烦恼病自然除舍绝愚痴
恶口两舌心下劣愚人纵意任情行
岂知孔雀色严德可喻狼狗乌鹊噪
呵责愚痴无正解赞扬精进戒施门
我说有人行此行集福安身而最上
汝等有情若弃背为是傍生为是人
为利非利都不悟是实无实俱不知
如是暝然无了别虽具人形同畜生
不分贤善与愚痴岂辩野干异师子
并无胜劣一般看智者暂时勿共住
不言自圣不愚痴不作两舌不我慢
难知理上有所知说是婆罗门庄严
一心细意修真行过失恒时不受行
我慢恶人兴斗诤如是色德我非有
愚痴心内怀颠倒慈忍全无凶猛多
以此豪强诸过失执为自德胜他人
出家胜道无心重善友全然不敬亲
师教未曾申供养唯亲斗诤大愚痴
天边圆月终须缺山下花芳不久凋
人世无常何异此须诤人我拟何为
女人本性终无实障碍人修善业因
阿末罗果有其核此是世间三种过
尊重法师参圣迹心行知足怀悲智
如是五种世间事若言难作亦易作
若人知法恒行善复能寻访善朋友
喻如砂内拣真金一切有情皆知重
愚劣同行不自由自然无德无知重
设复出家必暴恶纵然活命无善名
何以不信于朋友何以不知于天人
何以不行于方便何以自作于难学
悭人何处解布施流砂何处而有水
不净何处有馨香恶人何处有恩义
憎爱之人何有德冤家何处有善人
快乐何人解知足寿命何人得久长
淫女嚣浮无厚信痴人愚钝无分别
富贵暂荣谁得久业因决定难破坏
婆罗门得食欢喜孔雀闻雷声欢喜
善人救护他欢喜愚迷破坏时欢喜
愚迷爱乐行斗诤如贫得宝心欢喜
贤人闻彼善言词如蜂闻彼花香气
有德之人德是亲有过之人过是冤
贱使之人贱是苦知足之人足是乐
何惮巡门持钵化岂辞力役在他方
终不于身着我见恒调心行善柔和
底心无爱无人我似鹿无家住野林
住是富豪及尊贵应无少事向他求
弃舍妄缘诸快乐都无系碍自由闲
活命性同于鹅鸭长于清净水中行
王城聚落人居止八德多无一二存
悲羞清净机嫌耻知法无我快乐力
连山溪涧岩峦窟食果皮衣伏五根
寂静野林堪适悦何须聚落要求人
居山不见他门户自在无拘快乐行
住彼心中所得利降伏根识命长生
我今教化汝等已合掌调柔心意听
一切法藏真安乐彼须忻乐一心求
汝知善报一人身若要刹那不可得
得后愚痴不作福依前自赚自沉沦
水滴地上非久住可喻人生命不坚
三种无碍谁能作若是智者方能行
如是彼若随其力作意三种少分知
喻如野鸽观自身孔雀庄严非胜我
无常生死谁人爱智慧何曾观五根
此身虽住终无久说彼虚生在世间
如是焰魔人尽见众生受苦几人逃
老死无侵安乐处云何汝等不能行
无常情物应皆定唯务贪生并不知
前路无凭光影速缘何兀兀不思惟
父母妻子朋友等和合虚幻暂时间
正法亲眷此堪依能去无常生死苦
多求生得烦恼实护身生得怖畏实
破坏生得忧愁实智者若求有何利
彼若不修真如行轮回生死几时休
智者恒观此世间都成幻化愚痴力
戏言伎唱皆无实贪欲追求喻疥疮
损命不坚如幻梦何如佛法用身心
但是为非所作罪并皆平等坏其身
世间何彼心愚暗不解思惟罪恶生
所怀善恶心中事护世天人并总知
心若不能思惟此何时意地消诸罪
随缘坐住受用具稍可身依得暂时
此假助缘行善利其余资具人烦恼
虽睹庄严宫殿等唯便粗恶床卧具
知足自然心喜乐如观丑女胜天女
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
如是欲求他世福莫求此等不坚财
论义工商农种士不依法则勿须行
应知此事合如然离福自然不成就
若能作善作不善应知非是别余人
并是自身业所造由是众生一切得
如是一切所作业若能后有不复生
生老病苦及无常续续未委从何来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浮帝。慧命难陀斯那。如是等二万二千人俱。共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六万二千人俱。其名曰弥帝隶菩提萨埵。一切勇菩提萨埵。
暂无简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菩萨万二千人俱,及诸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会说法。尔时世尊,于其面门,以佛神力,放种种光,其光五色,青黄赤白,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能作佛事,不可思议,一一化佛,有无量化菩萨赞颂佛德。其光微妙,难可测量,上至非非想天,下至阿鼻地狱,遍匝八万,无不普照。
起世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阎浮洲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
起世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所居国土天地。云何成立。云何散坏。云何坏已而复成立。云何立已而得安住
尔时。阿难陀尊者。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人俱。阿难顶礼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足。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是何果报。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谛听。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
《洗髓经》总义篇主要讲内丹之静功,里面直写内丹心法,调息、调身法,并练功得药之时间与火候次第,可谓直透天机。一云丹丰选其中练功心法,并参以自身练功体悟注解分享。练习"洗髓经"要在习"易筋经"功夫有基础后,于夜静子时,即晚十一点到早一点中时段。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跳-兆+(辙-车)】。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诣造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又称《八十八佛忏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诸比丘。昔者有王名婆罗奈。王有一太子字名墓魄。生有无穷之明。端正妙洁无有双比。父母奇之供养瞻视。须其长大当为立字。然太子结舌不语十有三岁。恬惔质朴志若死灰意如枯木。目不视色耳不听音。状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万,色天子七十万,遍净天子六十那术,梵天一亿,皆随佛住。神通飞化弟子,名曰知本际贤者、马师贤者、大力贤者、安详贤者、能赞贤者、满愿臂贤者、无尘贤者、氏聚迦叶贤者、牛齝贤者、上时迦叶贤者、治恒迦叶贤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千人俱。无量菩萨众。尔时彼大菩萨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集彼菩萨大众中。尔时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舍莲花台往至佛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大乘比丘住大乘比丘者。何故名住大乘比丘。复以何义故此大乘名曰大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只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其名曰弥勒菩萨。得大势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相菩萨。大相菩萨如是上首一万人俱。尔时世尊。大众围绕恭敬为发大乘意众生演说经典。尔时众中有菩萨。名自在王。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若蒙听许乃敢发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优楼频蠡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栴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等。皆大阿罗汉。而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忉利天上昼度树下无垢白石。愍哀其母度脱之故。正夏三月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得大神足。威曜无极生死悉断。无复尘垢弃捐重担。所作已办。逮得己利。心即从计致平等忍。心已得解度于智慧。普则正士。于世福地多所祐安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元讲经律论习密教,土番译主聂崖沙门释智译,(梵语阿耶曼祖悉哩捺麻捺机碇 此云诵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敬礼孺童相妙吉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