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威德自在菩萨先赞叹佛之前的开示。「承佛圆音」,佛说法的音声叫圆音,就是圆满周遍的音声,分别开来有八种音,这里不讲八音,只讲圆音。佛前面以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得解,「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佛前面的开示,妄心顿证,次第,即是无次第。你能一念不生,顿超佛境,随顺觉性,已经识得自己的心,即是圆觉,不因修观行,而得到如斯善利。这里威德自在菩萨赞叹了还要请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譬如有一个大城,外面有四个城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随着东西南北四方入城的人,不止是一条路。由东方来的,就入东门;由西方来的,就入西门;由南方北方来的,也是如此。城不能只开一个门,使各方来的人在那打转,非转到那个门才能进来。这就是《楞严经》上说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悟道,悟道没有两条路,但是方便有多种门,其目的都在悟道。诸方来的众生,根机不同,得有各种方便。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一切菩萨想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来庄严佛的净土,及成就自己的菩提大道,一切菩萨根性不一样,不能只有一种方便。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请佛再跟我们说方便、渐次的法门。「并修行人总有几种?」都是修圆觉妙行,但是修行人的根性不一,究竟有几种人呢?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令现在法会的菩萨及末世学大乘众生,快速求得开悟佛理。「游戏如来大寂灭海」,「大寂灭海」就是如来的大涅槃、圆觉的境界,能到如来圆觉境界之中游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先赞叹威德自在菩萨。「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为初发心的菩萨,就是为我们请问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答应说给他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下面佛就开示了。
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善男子!」佛叫一声当机者。「无上妙觉」,就是佛的觉,佛的觉没有再上的叫「无上」,佛的觉不可思议叫「妙觉」。「徧诸十方」,如来的无上妙觉,遍满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一切佛、一切法,都从无上妙觉生出来。
「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一切佛统统从妙觉性流出来,妙觉性平等,十方佛都是平等。一切法都是从妙觉性里生出来,妙觉性跟一切法没有差别,也是平等。这是开示我们修行的法门,哪有差别?哪有渐次?如是修行,实实在在没有二,就是没有差别,没有两个样子。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佛的无上妙觉平等无二,一切法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方便随顺」,是随顺众生之机,在众生方面就有差别,「其数无量」,所以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还是总其大数,实实在在无量数。因为众生无量,根机无量,佛的法门也无量。
「圆摄所归」,把无量数方便,圆满收摄、归纳起来。「循性差别,当有三种。」「循」者顺也。顺着一切方便法门的差别性,归纳起来应当有三种:一、奢摩他,修止。二、三摩钵提,《大乘起信论》叫做毗钵舍那,修观,就是修如幻的三昧。三、禅那。这一章就是讲这三种,先说第一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善男子!若诸菩萨」,包括末世学大乘的众生在内。「悟净圆觉」,这句记着!下面统统是从这里开始,先悟清净圆觉之理,悟后再起修。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以净觉心」,先求开悟,悟到清净的圆觉心,依着清净的圆觉心,再去修行。「取静为行」,前面是悟理,这是事修,在事相上,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得取静的相,要静下来。就是在无量数差别之中,归纳起来有一类众生欢喜静,以静为他的行门,记着!取静为行,不怕着相,因为他晓得这是方便,他开悟悟到圆觉之理才起的事修,在事相上,不能讲一空一切空,还是脚踏实地修行,你欢喜静,不妨从静入手,要取静为行门。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三个观,圆瑛法师《讲义》上用三个科目,都是依着圭峰大师取的名字,这叫泯相澄神观,泯是灭除,泯一切相。《大乘起信论》上修止,止一切境界相。众生的心念,本来浑浊不清,要把它静下来、澄清。众生这一盆水,本来有泥沙,叫做浑水,你把它静下来就澄清了,取静为行,就是为澄清诸念。我们众生的苦恼在哪里?苦恼本是一盆浑水,天天用手搅,当然浑浊不清;你天天动新的贪瞋痴,等于用手搅浑水,越搅越浑。这个时候,他用功修行,把一切妄念都停止下来,用这个静功。
要「取静为行」,不是简单的事,你最初打坐静不下来,要强制叫它静,所以我们现在上早殿,叫你打坐三十分钟,有的同学不耐烦,大众的规矩不好意思不坐,腿盘不上去就不盘,因为盘上去会痛,怕痛就把它放下来,你什么时候才学会盘腿呢?出家人连半点钟都不能坐,你不惭愧,那千佛出世也没有办法,不要说我道源了。谁的腿不是娘生的,都是肉造的,哪个人的腿不疼!你练习就不疼了。出家人双腿不能盘,盘单腿总要能坐两个小时腿不疼。现在台湾打禅七的很少,打佛七的很多,参加佛七,出家人是僧宝,居士很多要来打佛七,请出家人领导,你腿盘不上去,或盘上去连三十分钟都不能坐,你不惭愧吗?所以要练习,练久不疼了,这是调身。还要学会调息、调心。
这是第三步调心的功夫,把妄念停止下来,打我们闲岔的烦恼很多,最大的两个烦恼,一个是掉举,一个是昏沉,你不用功不知道,你一用功就掉举,就是打妄想,东想西想,很多事都想起来。刚刚不想了,昏沉,瞌睡来了,这样能了生死、成佛道吗?这个时候,悟净圆觉的菩萨,他已经开过悟,他会调身、调息,现在就是调心,他要把妄念澄清下来,找到自己的妄想心。
「觉识烦动」,我前面跟诸位说过,念念生灭,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都是妄想心,我们坐下来回光返照,一刹那九百个生灭,观照不出来;一念九十刹那,也观照不出来,就是念念生灭的粗念头还观照不到。为什么观照不到呢?我们的妄想心,攀缘外面的六尘境界习惯了!你坐那儿打坐,闭着眼睛,没有看到外面的境,耳朵也没听到声音,还是要打妄想,想的不是法尘吗?你得用功,把听到的法相都对上,你说没有对着五尘境界,你的分别妄想却是法尘,妄想心缘的法尘还是外境,没有观照到自己的心。这个时候观照到了,「由澄诸念」,把妄念降伏下去,「觉识烦动」,觉到自己的妄想心,就是第六识在那儿「烦动」,一觉到它,它就没有了。再对照《大乘起信论》,你觉到异相无明,念无异相;觉到住相无明,念无住相;觉到生相无明,心无初相,没有初相可得。就怕你没有觉照,觉照到它,就被你观空了,妄想心本来是六尘缘影,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等你觉到妄识在那烦动的时候,它就空了。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妄想心一空,「静慧发生」,佛法学的是心法,般若智慧不是佛给我们,是本来具有的,这时因为修静功,所以静慧就发生出来了,学佛法能学到这里,才得到真正的法乐,才晓得佛说的法,都是我们的心法,般若智慧本来现成。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前面讲过了,四大假合的身体,把它执着是自己的身相;六尘缘影,把它执着是自己的心相,不晓得四大种以及六尘都是客尘,客,不是主人、不是我,是我圆觉自性以外的东西,客是从外面来的。你不「静慧发生」,灭它不掉,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所以我们学佛法,不脚踏实地用功,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尽在那里说,打你一巴掌,你就受不了,还没有拿刀子刺你一下呢!你说身相是假的,打你一下,就假不了,没有打你,人家骂你两句就受不了,心里面就起了分别,虽然知道心是六尘缘影,心还是我的心。他说你的坏话,你听见还是起烦恼,因为客尘没有灭。
你要是用功修行,把身心客尘都灭掉,「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身心得一种自在的法乐,你不用功,不晓得身体之重,不晓得心里之烦。等到你用功,才知道身体这个臭皮囊一百多斤,你天天背着它走路,是多么苦恼!心里面你越叫它安,它越不安;你越不叫它打妄想,它越打妄想;身不轻,则心不安。
到这个时候,心里不动,身体轻飘飘的,好像腾云驾雾到天空那样的境界,叫做「寂静轻安」。从哪儿来的呢?这是内发的智慧,不是佛给我们的,这是一种定功,定功的前方便,叫做轻安,是内发的。
前面说你能自己内发般若智慧,就能得到真正的法乐,还没有得到轻安的享受,自在解脱,解脱自在,那都是法乐的形容词。怎么解脱?把身体粗重的烦恼解脱掉了,把心里烦动的烦恼解脱掉了。身体不重,变成轻的,心里面不动,变成安了,身轻心安,就是解脱、自在。佛法不尽讲空理,得兑现,你得脚踏实地用功,佛只是告诉我们他走过的路,不能替我们修行。这话跟诸位讲够多了,修行你自己修,才能得到真正的法乐。在家当居士没有修行,那真是可怜!他得去顾生活,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有了饭吃才能修行。他不是一个人吃饭,一大家人生活的重担,担不动也得担。我们出家人,上不养老,下不养小,就你一个人,吃大众饭,不要买米买菜,就有饭吃了,好修行!你以为有饭吃了正好睡觉,不要奔忙了!有生活了,还奔个啥劲?那么完了,刚才说千佛住世也没有办法,你的目的就是吃饭,那还有什么好商量呢?所以我们不要去奔忙生活,靠三宝加被,我们有饭吃,不好好修行用功,对不起自己的善根,你听到圆顿大教,开示得多清楚,你怎么不好好用功,打坐、修静,这有什么弄不清楚,你不修有什么办法呢?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三步功夫,第一步、内发智慧,第二步、内发轻安,第三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的心,跟你的心相通。所以前面我引证大珠和尚的语录:「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愚痴的人,求佛不求心。」天天去求佛,不知道求自己的心,求来求去佛还在心外。在佛门里学外道,心外求道,名曰外道。你求自己的心,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无二无别,没有两个样子。怎么有两个样子呢?被无明烦恼障蔽到。这个时候用静功,把那一盆浑水澄清,跟十方诸佛的心相通了。
「于中显现,如镜中像。」于我自己的心中显现出来,如镜中现出来的像。这个时候看见一个特别境界,不先给你说清楚,你打坐时,忽然有这个境界不知道是佛境、魔境?你修静功修到这时候,就是佛境现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个方便叫修止、修静,哪一个同学根性欢喜修静,就照这一段用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这是开悟以后,悟了理再修。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这是第二种,总摄归纳起来,有人欢喜修行,要弘法利生行菩萨道,先度众生,有这一种根性照这个修。「以净觉心」,他用所悟的清净圆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觉知自己妄心六识之性,及觉知六根、六尘,统统是幻化的。因为根、尘、识三法,都是从无明迷真如而生起,所以皆因幻化。
他明白这个理,「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即起诸幻智,以除无明之幻者。要行菩萨道,他就起幻化的行门,除一切幻化的境界。这就是前面普贤菩萨问过的:「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怎么依着如幻的身心,来修幻行呢?「变化诸幻」,于是他就随众生的根机,变化诸幻之身,「而开幻众」,他要去教化众生,说如幻之法,开示如幻如化的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妄。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妄。」他起幻化的行门,得到一种轻安的境界,叫「大悲轻安」,他是由大悲心来行菩萨道,天天为众生辛苦,是由他的大悲心而起的菩提心。《普贤行愿品》有一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观众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起菩提心,就要讲经说法利益一切众生。他知道一切如幻如化,广设一切道场,安处一切徒众,开大道场,建大丛林。众生出家,有多有少,统统收来。不能出家的,先皈依三宝、受五戒,受在家菩萨戒,天天做如幻如化的事。古人说:「广开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开了道场,我知道就像水中的月亮,我还要广开,不但开第一个道场,还要开第二、第三个道场,就怕我因缘、福报不够开不了。像民国初年,有很多大善知识,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他去修鼓山涌泉寺,修好了就走,又到曹溪修六祖的道场南华寺,修好又走了,再去中兴云门,这就是给我们作榜样。还有一位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记载,他出家就到宁波观宗寺,亲近谛闲老法师上佛学院,天天吃臭冬瓜,真是苦得要命。他在那里住三年,毕业出来就修营口楞严寺,他是营口人,他要报地方恩,楞严寺修好,请人当住持,他就走了。再去修长春般若寺,修好了又到青岛修湛山寺,后来时局乱了不能住,才到香港。这都是给我们作榜样,「广开水月道场」,就怕没有因缘,有因缘你尽量去开。「大作梦中佛事」,菩萨修行如梦渡大河,梦中还要大做佛事,不做这个梦不会醒呢!你天天讲经说法,度如幻的众生,度来度去,自己得了利益,由大悲心而得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指修毗钵舍那,如幻三昧的菩萨,天天讲经说法,度如幻众生。他天天去做度如幻众生的行门,越做越多。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能观的智慧,不同于所观的幻法,这二句是先拂除幻法。他是悟净圆觉的人,知道一切幻化不实,他是观幻术的人,人家在变戏法,他在那儿看,他不是变戏法的人,也不是被变的戏法,他不跟众生一起幻化。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这不同于幻法的能观智慧,也都是幻化,这二句是拂去幻智。因为梦中的病是幻化,药也是幻化。能观的智慧,是对着幻法而成立,幻法既然已经没有,能观的智慧,哪里需要存在呢?如果仍存着能观的智慧,还是没有离开幻法。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幻相永离」,幻法、幻智永远离开。现在能观的智慧,和所观的幻法,都是幻化,也就是能所双亡,只有唯一绝待的圆觉真心。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这个譬喻真实在!菩萨所修的圆觉妙行,像种菩提苗,菩提苗得种在好的土里面,才能长出好的菩提苗来。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翻成「等至」,等持一切法,能至无上菩提。但是《圆觉经》讲的功夫,跟普通梵语的翻译不一样,所以圆瑛法师不翻译,他消文释义不消这句文,跟普通讲的等至不一样,他叫做「如幻三昧」。圆瑛法师《讲义》,还是用三个观行的名字,名字是圭峯大师取的,第一、泯相澄神观,把一切相都泯灭,把你的心神澄清起来,开发智慧,内发轻安,就与十方诸佛的心相通。第二、起幻销尘观,你起如幻的行门,结果把自己的尘劳烦恼消灭了。第三、绝待灵心观,绝诸对待,自己的灵性现前。就是把第三种归纳圆摄起来,下面解为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这也是悟了圆觉之理之后,悟后起修。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以净觉心」,你悟了清净圆觉之理的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不取着第二个观门,不取着幻化的三昧,也不取着第一个观门「奢摩他」,修止,这里叫做「静相」,前面两个观行都不要。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能了知的智慧,是罣碍;所了知的身心,也是罣碍。「无知觉明」,能了知的智慧,所了知的身心,既然都拂除了,所以叫「无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现前。这时候,无知之圆觉妙明之心现前。「不依诸碍」,圆觉妙明,不依能所诸碍,不依能了知的智慧,所了知的幻法诸碍,就是能观的智慧和所观的幻法,能所双亡,所以能超过碍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碍者与无碍者是对待的,这是第三个行门的高明,不但超过碍境,也超过无碍境,所以圭峯大师叫绝待灵心观,碍与无碍都要超过。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你所受用的依报世界,以及你正报的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他知道身心如幻如化,是一种尘劳妄想,可是我身心之内,有一个灵知灵觉的心。这就是第三种修禅那观的人,相是在尘域之中,等于器中锽,器是乐器,乐器中发出声音的东西叫做锽。例如:笙是一根一根小竹竿组成的乐器,里面有个小铜片,叫做锽。我学过吹笙,你把小铜片弄掉,吹不响了。钢琴里面有一个滑轮也叫做锽,这是个譬喻,锽在乐器之内,它的声音超出乐器外,不被乐器障碍住。笙里面锽的声音,不会被小竹竿给障碍,你弹钢琴,里面的锽也不会被钢琴障碍。「声出于外」,就是我们灵知灵觉的心,在尘劳幻相之中,但是它的功用可以发出尘域之外。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凡夫为烦恼所留碍,二乘为涅槃所留碍,都是着相着出来的。凡夫,不执着烦恼,就不叫做凡夫;二乘,不执着涅槃,就不叫做二乘,所以烦恼与涅槃,你一执着,它就留碍;你不执着,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前面叫做「寂静轻安」,这里叫做「寂灭轻安」。寂灭连静相也要灭掉,都是幻化之相,前面两个观想都把它灭掉。寂灭这个名词,梵语叫做禅那,翻成中国话叫静虑,跟《圆觉经》讲得不同,就叫做寂灭。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这个时候与妙圆觉性相随顺,寂灭、不生不灭的境界现前了。「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是自己的身心之相,达不到这个境界;「他」是指一切众生的身心之相,也达不到这个境界。这就是像「器中锽,声出于外」,一切身心之相,障碍不住灵心。「众生寿命皆为浮想。」一切众生寿命相,又叫做寿者相,都是不实在的妄想,叫做「浮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解释第三种观想的名词,禅那翻成中国话叫做静虑,跟前面讲的功夫不一样,而且下面讲到二十五轮的时候,很多地方指静观,叫静虑更不对,所以不能翻译,要翻译就翻成寂灭。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分开大类归纳圆摄起来,有这三种方便行门。「善男子!此三法门」,第一、奢摩他,第二、三摩钵提,第三、禅那。「皆是圆觉亲近随顺」,这三个行门,各自适合一类根机,实实在在这三个法门,都是圆觉的亲近随顺。你一用功就证圆觉,不叫你绕远路,都是圆觉的亲近随顺,就是已经走到城门口,再一迈步,就进城门。
「十方如来因此成佛」,也是十方如来的因地法行,如来是众生成的佛,他的根性归纳起来,不出这三大类,都是因这三个行门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一切菩萨行菩萨道,他的方便法门很多,他要度无量众生,就有无量种种的方便,有同的、有异的,这个菩萨与那个菩萨相同,这个菩萨与那个菩萨不相同。但是归纳起来,都依这三种法门为根本方便,其他都是枝末方便。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这三个方便,无论你用哪一个,因为亲近随顺,你只要精进用功,都能成就你的圆觉。这就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无论你从哪一个城门进来,结果都进到城里面。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假若有人发心要修佛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你发心要弘扬佛的圣道,但是你没有依着前面三个法门来教化众生。你依着四谛、十二因缘法门来教化众生,结果很好,有百千万亿众生,都成了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你的功德没有我们的功德大,「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前面开示这三种法门,你都听到了,「闻」就是听,听了相信,叫闻慧;听了如实思惟,叫思慧;如是修行,叫修慧。「一刹那顷随顺修习」,不是长时间修习,很短的时间,一刹那顷中,随顺修习。你没有违背教理,讲到哪里,你信到哪里,这就是随顺修习用功,你的功德超过教化百千万亿众生成阿多汉、辟支佛果,那个人的功德。因为你种了成佛的种子,你去弘法利生,决定不会弘扬小乘佛法,皆能令众生成佛。前面那个人,教化百千万亿众生,证了阿多汉、辟支佛,没有一个成佛,他入到偏空涅槃,掉到死水坑里,就是禅宗说的:「死水里面不藏龙」,永远不会成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威德汝当知」,威德自在菩萨,你应该知道。「无上大觉心」,就是无上妙觉心,也就是圆觉心。「本际无二相」,在圆觉妙心的本位上,没有差别相,没有两个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随顺众生的根机,就有无量数方便。「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把它归纳圆摄起来,便有三种种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寂静奢摩他」,这是第一种修止,「如镜照诸像」,结果能得到十方诸佛的心,就像镜子里现出影像。「如幻三摩提」,这是第二种,他修如幻三昧,三摩钵提。「如苗渐增长」,像土里面种的种子生苗,菩提苗渐渐地增长。「禅那唯寂灭」,这是第三种,修不生不灭的行门,是不生不灭的寂灭,不是小乘家的偏空寂灭。「如彼器中锽」,像乐器里面的锽,声音超出器外。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这三种微妙的法门,皆是圆觉的亲近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十方如来因这三种行门成佛道;一切诸大菩萨,将来也是依着这三种行门成佛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这三种观想圆满证得,叫做究竟涅槃,得了佛的大涅槃。
威德自在菩萨章讲完,这一章是总开示三种亲近随顺的妙行,第一、奢摩他,第二、三摩钵提,第三禅那。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下面是辩音菩萨,替我们出来请问。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先赞叹世尊说法说得好,「希有」,就是少有,闻所未闻,从来没听见过。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归纳起来有这三种法门,修行用功的时候,还要有方便,「此诸方便」,就是这三种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一切菩萨于圆觉法门之中,有几种修习?这三种观行,是一个人要修三种?还是三种人,一人只修一种?是不是有前、有后?三种要依次第修,还是可以越级修呢?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问这些修习的方便,好令法会大众和末法的众生知道,使众生开悟圆觉妙性是真实之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还是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下面如来就开示了。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佛赞叹辩音菩萨。「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问如来修这三种观行的时候,是怎么修?是一个人三种观行都要修?或是三种人,各修一种观行?或是三种观行依次第修,或是可以越级修呢?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下面佛就开示了。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叫一声当机者辩音菩萨。「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先说根本道理,怕我们着相。一切如来圆觉清净的妙行,怎么叫做清净呢?远离诸相,才叫清净。「修习」指所修习的法,「修习者」指能修习的人。没有所修行的法,也没有能修行的人,没有能所之相,才叫圆觉清净。「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求大乘法的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还没有证得圆觉之前,他修习用功,都是依着幻化之力修习。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三种观门,交络起来有二十五种圆觉的行门。圆觉清净没有相,这二十五种*轮也没有相。这二十五种观行,观就是定,也叫定轮。「轮」字有二种义,一种摧辗义,轮就是车轮,辗平地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二种运载义,车有车轮,能运载物品、众生,由此地到彼地。如来的法叫*轮,观行也叫*轮,它能摧辗一切烦恼。你修这观行能把烦恼摧辗掉,能运载你由凡夫位到佛位。虽然二十五种定轮都是清净的,都是圆觉随顺,圆觉无相,定轮也不能着相。这二十五种定轮,是前面三种观门套起来的。三种观门,不是一个人修三种观门,一个人修一种观门就可以,可以单修奢摩他、三摩钵提,或者禅那。
下面第一大段,依奢摩他、静观为首,交络起来有七种。第二大段,依三摩钵提、幻观为首,交络起来有七种。第三大段,依禅那、寂灭为首,交络起来有七种,共二十一种,加前面单修三种,共二十四种,最后圆修三观,一共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就是二十五种观门,都有一个名字,圆瑛法师《讲义》都把它定成一个科目。这二十五个科目是依着圭峯大师《圆觉经》疏钞抄过来的,是古人举出来的二十五种譬喻。
现在就说二十五种定轮,因为我眼睛看不见科目,不能讲科,只好依文解义,把文消过去。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极静」就是奢摩他,「由静力故,永断烦恼」,三种行门方法不一样,目的只有一种,都是断烦恼。它有极静之力,静到极处,发生一种力量,把烦恼永远断掉。「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究竟成就,不要起座,就入大涅槃,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没有起坐,很快就成佛。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是第一个定轮,单修奢摩他,不是一个人要修三种,修一种就够了。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这是三摩钵提的意思,不能翻成「等至」,他是观察如幻,修如幻三昧。「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他是悟了清净圆觉的人去修观行,再趁佛力的加被,所以依着佛力,能变化世界种种的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备」是完备,就是菩萨的清净妙行,他都修行圆满。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在陀罗尼总持法门之中,他的寂静之念,并不为外面如幻的境界而失掉,他是观幻者,不同于幻化,他度如幻的众生,不被众生所转。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学着发心弘法利生,这个功夫要记得,你弘法利生是去度众生成佛,结果被众生转了,你没有度到众生,众生把你度到三恶道里去。「及诸静慧」,他修的是三摩钵提如幻三昧,但是他修如幻三昧是总持法门,这陀罗尼门,不失于寂念,不失于禅那之念,也不失于奢摩他的静行,他动中有静。「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他一切幻化都灭,「不取作用」,他不去行幻化法门,去度幻化众生。「独断烦恼」,就是一门深入,专为断烦恼,先把烦恼断掉,再来度众生。「烦恼断尽」,他独断烦恼,把烦恼断尽了。「便证实相」,结果证得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二十五种定轮有三种了,单修,看你是什么根机?你跟哪个相应,就修那一种。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下面有七种定轮,都是依奢摩他为第一,中国话的意思叫「至静」,先取于至静,由至静就发生了智慧,静中得慧。「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以静慧之心,再去照诸幻者,再去度如幻的众生。「便于是中起菩萨行」,起了菩萨行度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先修至静的功夫,开了智慧,再修如幻三昧,度如幻的众生,这是一个人修二种。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记着,都是以静慧为首,一共有七种,这是第二种。「证至静性」,证得了至静之性,也就是内发轻安。「便断烦恼,永出生死。」独断烦恼是禅那的功夫,他有至静的功夫,把烦恼断掉,超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还是以寂静为首,以寂静之慧。「复现幻力」,再现出来第二种如幻三昧之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变化种种世界,变化种种如幻的法门,度如幻的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这就是第三种观门禅那,后来断烦恼,而入于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先修奢摩他,中间修三摩钵提,后来再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以静力为首,「断烦恼巳,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把烦恼断了,再修菩萨清净妙行,度如幻如化的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以静力为首。「心断烦恼」,把烦恼断掉,就属于禅那了。「复度众生」,同时断烦恼度众生。「建立世界」,要度众生,就建立种种变化的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先修静功。「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修了静功,再一起修三摩钵提、禅那,就是一方面断烦恼,一方面度众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先修静功。「资发变化」,「资」是助,助发了变化,助发了如幻三昧。「后断烦恼」,断烦恼是禅那的功夫。以他的静慧,至静的力量,来助发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二种一起修,「后修禅那」,最后才断烦恼。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以静力为首。「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两种一起修,用至静力,来资助寂灭禅那之力,后再起变化的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二十五轮,前面单修的三种讲完,以至静为首的七种也讲完,共讲了十种。接着讲以三摩钵提为首,有七种定轮,看着经文。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下面七种定轮,统统以三摩钵提为首,三摩钵提修的是如幻三昧,他由神通变化力来教化众生,他能变化世界、变化道场,以种种方便随顺至静,至静就是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是七种的第一种。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还是以三摩钵提为首,以变化力变化出来「种种境界」。「而取寂灭」,寂灭就是禅那。「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所谓:「广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种种都是变化出来的,做出来度众生的事,都叫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中修寂静,就是奢摩他,断烦恼是禅那的功用。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他有种种神通妙用,没有障碍的作用。「断烦恼故」,他断烦恼也不起障碍,就是禅那。「安住至静」,安住在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他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这是三摩钵提的作用,同时修至静,就是奢摩他,寂灭就是禅那。「二俱随顺」,「至静」的奢摩他,「寂灭」的禅那,二种观门统统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齐修」,后面二种观门:奢摩他、禅那,是一起修的。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以三摩钵提,种种变化的作用,来资发奢摩他的至静,后来再修禅那,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他是以变化力资助奢摩他,所以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再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以三摩钵提的变化力,来资发禅那的寂灭,这二种一起修。「后住清净」,后住于清净的境界,「无作静虑」,清净到没有作为的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三摩钵提、禅那,这二种一起修,「后修奢摩他」。
前面讲了七种,第二种观行,以三摩钵提、变化力为首,讲完了。接着讲第三种观行,以禅那为首,禅那就是寂灭。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以禅那寂灭之力。「而取至静」,这个定轮发出来奢摩他的至静力。「住于清净」,这个至静,叫无所作为清净的境界。「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还是以禅那为首。「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以寂灭力的「种种自性」。「安于静虑」,「静虑」指奢摩他。「而起变化」,就是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这是没有作为的自性。「起于作用」,起了作用就是妙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清净的境界,归到奢摩他上。「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这就是以禅那寂灭之力,住于奢摩他的清净静虑的境界,再起变化,起三摩钵提的神通妙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再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这是齐修禅那、奢摩他,资发至静,就是奢摩他。「而起变化」,最后修三摩钵提,起变化妙用。「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再修三摩钵提。」一起修禅那、奢摩他,最后再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至静就是清净,也就是清明,清明境界的静虑之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以禅那为首的七种讲完了,上面一共二十四种。最后讲到圆修三观,是二十五轮的最后一种。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把这三种观门,也就是三种定轮圆合起来。「于诸性相」,这三种观门的法性、法相,「无离觉性」,统统不远离圆觉妙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就是三种观门的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这是总结,前面二十五种定轮说完了。「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过去的一切菩萨都是这样修行的。
先向诸位道歉,这二十五轮,只有消文,没有释义。为什么没有释义?前面那一章,三种观行的意思都讲过了,所以这二十五轮,只需顺着文消一消,不必再解释其义。这样等于把经文念过去,要是公开跟四众弟子,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你连释义都没有就念过去,他们跟着经文看不来,不晓得你念到哪里。而且听一座经,听了一个半小时,听不出来一点兴趣,可能第二天他不来了,所以在公开演讲的时候,不可以这样讲。
以前我跟诸位讲讲经的方法:消文、释义、显理、劝修、举证,这是五个大纲。消文、释义,字句要清楚,开合要显明,还有一种技巧,你讲的要能启发听众的兴趣。那么这二十五轮怎样消文释义呢?依着科文当作注解来解释。我没有依着科文给诸位解释,因为我眼睛看不见,只好跟诸位道歉。你们将来讲《圆觉经》得消文,还得释义。前面那一章,一种一种观都释义释好了,这里古代的大祖师,给我们举出来二十五个譬喻,你就依着科文解释,这二十五个科文,是二十五个故事,你看哪一个故事有趣,把故事发挥一下,你能挑出来三到五个故事,详细解释,听经的人就会启发兴趣,而且你讲得很热闹,这是个技巧。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就是现在初发心,以及末法时代修大乘的众生。「依此轮者」,想依着这二十五种定轮来修行,告诉我们下手的方便。「当持梵行」,先持戒,「寂静思惟」,再修定,这二十五种定轮,本来是定,但是里面包括有观慧,你修这观慧的二十五轮,必须先持戒后修定。前面都讲过了,这里再告诉我们,下手非持戒修定不行。「梵行」,最严重的是不可以犯淫戒,因为在戒律上,淫戒,叫做不净行;梵行,才是清净行,那是立即相违背,绝对不能犯淫戒。在家二众弟子,平常持不邪淫戒,但是你要是发心修这二十五轮,你得持不淫戒,不然不叫梵行,这是的的确确指不许犯淫戒,再广持一切戒。你出家,受比丘、比丘尼戒,一条不能犯,犯了就不清净,一切戒律,都要严格守持。戒律的功用,就是防非止恶,你犯了戒,你一方面为非作恶,一方面想修观行,怎么能修成功呢?你不修还好,一修,非着魔不行,因为戒律不清净,你无始劫来的冤家对头看得很清楚,不要说天上的魔王来魔你,那鬼神魔很厉害,都有五通。他看见你戒律不清净,非魔你不行,所以你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就着魔。
「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这一句更要紧,在你没有修二十五轮之前,你要先打三个忏悔七。忏悔者,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愆就是罪过,以前造的罪过都要忏掉,以后的新罪业不要再造。这样忏悔二十一天,你再去修二十五定轮,这是很要紧的下手方法。你要修楞严大定也是这样,也得先二十一天求忏悔。有人问:要怎么忏悔呢?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晚课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是最好的忏悔法,而且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一共八十八佛,你犯五逆大罪,都能给你忏掉;犯四根本大戒,当然也能忏掉,其他的轻罪,更能忏掉。《八十八, 佛大忏悔文》,最后一个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是八十九佛,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除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十六观经》上有明文,佛的金口良言会错误吗?不过你真想修二十五轮,你拜忏拜八十八佛,不要像作晚课跪着念,每一尊佛你都拜。一尊佛名,拜一拜,拜八十八佛,连阿弥陀佛一共八十九佛,拜完跪下来,再念忏悔文。一天最少拜六枝香,就是拜六次,拜二十一天。除了《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外,什么忏都可以,古时候作忏,都是给我们求忏悔用功的,拜《水忏》、《梁皇忏》、《大悲忏》都可以,看你对哪一种忏有兴趣,就拜哪一种忏。
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我们出家人很可怜,过去祖师费了好多心血,给我们作忏本,教我们求忏悔,我们现在为人家天天拜、天天念,赚几个钱回来,真是对不起过去的祖师。你自己不去求忏悔,天天为人家求忏悔,求习惯了,有人请你拜忏,你才拜,拜梁皇忏,一拜七天,拜三个梁皇忏二十一天。没有人请你拜,一天也不拜,因为拜忏就是为拿钱,拜完累死了,这样不是太对不起自己宝贵的光阴吗?所以你依着哪一部忏法都可以,这是用功的前方便,最要紧的是:持戒、修定、求忏悔。
我在大陆不懂这个方便,当时要闭关,闭的是阅藏关,看《大藏经》三年,结果看不到三个月,就得吐血病,差一点断了气。把吐血病治好了,《大藏经》根本不能看,一看就头疼!才想起来要求忏悔,连拜佛也不能拜,一拜下去,头疼得仿佛要炸开。我才知道不但业障现前,魔魔倒我了,我就跟佛菩萨求哀忏悔,我说:「弟子藏经不能看,拜佛不能拜,忏悔不能忏,就等着堕地狱吗?三宝,一定要加被我,让我拜佛求忏悔。」祷告后拜下去,头还是疼!我的关房地板上铺席子,在席子上拜,拜着头就疼,我想着忏悔不能忏,要等着堕地狱,堕到地狱,恐怕比头疼还要厉害!唉!这个臭皮囊我不要了,疼死吧!我就把头磕在地板上,鼓咚!鼓咚!撞下去,疼得要死。等到疼一阵子,好一点站起来,再拜下去,再疼,再撞下去。撞了几天,三宝加被我,好像把魔赶走了,看经还是疼,拜佛不疼了。于是我最初一天拜十二拜,拜三回。后来我阅藏关,改成拜佛关,越加越多,后来一次拜三百拜,一天拜四回,共一千二百拜。可能是真实求忏悔,业障消除,我的身体本来不健康,二十几岁就病奄奄,等我闭关圆满,身体反而好了。一直活到现在八十一岁,可能是那时候拜佛的功德。我说给诸位听,就是当时我不知道要先忏悔二十一天,要是先忏悔二十一天,可能闭关阅藏不会发生病魔。诸位要记着:你用功的时候,一定要先打三个忏悔七,拜完二十一天忏悔七,以后怎么样呢?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你把二十五轮的名字,用纸条写上卷成卷,叫「结」,或「阄」。「至心求哀」,以至诚心,求哀忏悔,求佛加被:弟子我不晓得修哪一轮合我的机。「随手取结」,信手取一个阄出来。
「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你依着结里面的开示,教你修哪一种,你就修哪一种,你就知道是顿修、渐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这时候不能起疑惑,完全靠信仰力,相信三宝会指示我,开示修哪一种,就修哪一个。就像藕益大师一样,他祷告:我要弘扬佛法,中国有大乘八宗,我应该依着哪一宗来弘扬?他把八个宗,写成八个纸条,把它卷成卷,就是准备了八个结。他祷告后,随手拈一个结,是天台宗,所以藕益大师的注解,完全依着天台宗解释,因为是三宝开示的。藕益大师那时候,门户之见很重,尤其是天台宗跟贤首宗,互相毁谤。他注解、讲经、写文章,统统依着天台宗,但是他不承认自己是天台宗的子孙,就是只弘扬佛法,不参加毁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长行说完,说偈颂。「辩音汝当知!」佛叫一声当机者辩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一切诸菩萨的智慧清净,都不起障碍。「皆依禅定生」,学佛法不是依文解义求学问,你的学问大了,以前不会作文章,现在会作了;以前不会讲经,现在会讲了,你没有开悟,那智慧叫世智辩聪,切不可执着,你一执着,变成八难之一,学佛法遭了难,所以你要晓得清净无碍的智慧,是依着禅定生出来的。《楞严经》说:「依戒生定,因定发慧。」没有禅定,你发的智慧叫狂慧。什么是禅定呢?「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是偈颂,所以省略一个「钵」字。禅定都依这三种定轮、定功生的。「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或顿或渐,交络起来,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轮。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过去十方诸佛,过去的菩萨、现在的菩萨、未来的菩萨,还没有成佛以前,没有一个不是依着这个法,得了菩提大道。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有两种人不必用这二十五轮,一种是顿超的根机:「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用不着这二十五轮。普贤菩萨章说了四个次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还是顿超的人,也用不着这二十五轮。除了上根利智的人,顿时可以觉悟,不必用这二十五轮,其他修行的人都得用。「并法不随顺」,还有一种人,他不相信这个法,叫一阐提,又叫信不具,根本不相信,当然把他除开。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除了顿超根机,都得依着这二十五轮拈个结出来作开示,随顺开示精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成了佛得两个果,一个叫菩提果,一个叫涅槃果,菩提果,叫智果、智慧果;涅槃果,叫理果、理性果,实际就是一个佛果。那么你依着这二十五轮精勤修习,还有佛的大悲力加持你,一定会成功。讲到这里,辩音菩萨章讲完。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下面这一章是净诸业障菩萨当机,这些菩萨的名字,都是他的德号,他一切业障都净除了,才成为一位菩萨,他的德号也是开示我们,要想成为菩萨,得净诸业障。你懂得这个道理,这一句话就够你修行成为菩萨了。这就是说,你为非作恶,旧的业没除,天天造新业,怎么当菩萨?新业不造,前生前世无始劫带来的业,都把它净除,这个时候成菩萨道,成菩萨道后还要成佛呢!「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净诸业障菩萨出来,替我们请问。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覩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辈」者类也,就是为我们,「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来只有三种观门听得很清楚,辗转交络起来有二十五轮,真是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你广说不思议事,也就是广说一切如来在因地中,所修的行门相貌,一切如来最初也是凡夫,他在本因地中,最初发心修什么行门?「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大众从来没有听过,今天才听到。
「覩见」,就是看见,我们今天听到,等于看到了。「调御」,佛称为调御师,是十个德号之一,佛能调顺驾御一切众生,等于调御师。「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佛成佛是长时间苦修出来,经历过恒河沙数的长劫,勤苦修行的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怎么用功修行?恒河沙数劫长时间勤苦修行的境界,犹如一念之间,我们今天在短短的时间,都听明白了。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我们今天都很欢喜,很庆幸自己得了大安慰。出家以来没有听过《圆觉经》,不知圆顿大法什么样子?《圆觉经》讲的才真正是佛法,我们今天听到了,真是深自庆幸!赞叹世尊说的法,使我们都得到大法的利益,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替众生请问。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净诸业障菩萨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听明白了,一切众生本具有清净圆觉妙性,圆觉妙性本来清净,到众生份上是什么因缘把它染污了呢?第二个问题,末法时代初发心学佛法的菩萨,悟圆觉悟不到,想开悟悟不来,为什么我们迷闷不入,不能悟入圆觉境界呢?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我们没有开悟,请佛多说,使我们悟到诸法的本性,也就是圆觉妙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佛开示,就是开发我们的智慧眼,使初发心菩萨不会走错路,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离佛太远,想修行,得先开智慧眼,作将来眼,也就是慧眼。你想修行,像走路,由凡夫的此地,走到佛的涅槃宝所,到达目的地。走路你得先睁开眼睛,闭着眼睛走路,盲修瞎练,堕坑落堑。外道不是不用功,还真不怕苦,结果都没有开真智慧,不会成佛,因为没有开智慧眼,他修行,都在盲修瞎练。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说是语已」,不是净诸业障菩萨不知道,他明知故问,是替我们问的。「五体投地,如是三请」,表示恭敬。「终而复始」,请求三遍。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先赞叹净诸业障菩萨。「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你能为现在初发心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谘问」,有所谋而问。请问如来清净圆觉,是什么因缘染污?众生想开悟悟不到,怎么迷闷不入?这就是请问开示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们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们解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下面佛就开示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里的「寿命」,就是《金刚经》说的「寿者相」。但是你要注意看《讲义》的科文「开示迷识四相」、「开示迷智四相」,先讲迷识四相,后面还是这四个相,意义高深了,叫做迷智四相。你不看科文,只看净诸业障菩萨章,佛的开示你弄不明白,觉得怎么前后讲得不一样?这四个相,前面是从我们凡夫份上说起,我们是迷识,第六意识是妄想心,我们不知道起了迷,就生这四个相,叫迷识四相。下面讲的是修行的菩萨,他起了始觉智慧,没成佛还有迷,是迷智四相,浅深大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你要注意科文,先讲迷识四相,清净圆觉怎样染污?先答复这个问题。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以来就迷,找不出开始的时间,今生迷,前生也迷,再前生也迷,推不出个开始,所以叫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一样,不是这一个迷,那一个不迷,一切众生统统迷。「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因为众生一开始就执着这四个相,四个相都是妄想出来。「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这四个相本来没有,他妄想执着实在有,这就是颠倒执着,本来是空的,他妄想执着有。
把迷识四相解释一下:
一、我相:他执着身心,以为有个我,就是前面讲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外面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合成的假相,他认为是真实的身体;里面的心,是六尘缘影,有受、想、行、识四种作用,他认为是真实的心,这么身心组合起来叫五蕴,《心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功:「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本来是空的,我们凡夫执着有,就执着五蕴和合的假相为我。把受、想、行、识合起来叫心,里面执着个心,外面执着个身,身心合起来的假相,认为有一个我。
二、人相:他执着一个我,也知道有六道轮回,认为六道轮回都是我在那儿转生,我升天堂,我堕地狱,对着我,流转于诸趣的相,就叫做人相。
三、众生相:譬如有的人升官发财,这就是盛;有的人贫穷下贱,这就是衰,富贵则生乐,贫贱则生苦。人在那儿流转诸趣,有盛、衰、苦、乐差别的感受,种种差别相,就是众生相。
四、寿命:一期命根不断,叫做寿命相,他执着生命执着得厉害,我要活着,这就是寿命相。一期人生不过百年,执着这一期命根住世不断。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认为要活一千年,这就是寿命相。我们是依着佛经解释的道理,才懂得这四个相不应当执着,实际我们无始劫来执着惯了,人家一见面,跟我们说:「你会活一百二十岁!」你听见了很欢喜,是不是能活到一百二十岁不知道,但是你喜欢听顺耳的话。要是有人说:「恐怕你快死了!」你听这话高兴吗?本来是假的,本来寿命相本空,无始劫来执着习惯了,人家说你能活得寿命长远,你就爱听。要是说你马上会死,就不高兴,你就知道这是无始劫来的执着。
这四个相都是妄想出来的,本来没有,本来空,他执空为有,这就是四个颠倒相。把这四个颠倒相合起来就是我执。本来没有我,妄执有我,执四颠倒为真实的我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要是顺着前文讲是「憎爱二心」,这里讲「憎爱二境」,因为境界都是从心里生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境界都是《大乘起信论》三种细相:业识、转识、现识,这三个细相都在心里,可是有了现识现出相来,就变到心外去了。外面的境界,都是我们唯识变现的,但是众生不知,他里面执着一个我,外面执着一个我所,就是我所有。外面五欲的境界,顺他的妄想心,他就爱;不顺他的妄想心,他就憎。眼睛看见色,顺他的妄想心,他认为是好色,就起爱心;不顺他的妄想心,他认为是恶色,就起憎心。耳朵听见的声音,顺他的妄想心,他就爱;不顺他的妄想心,他就憎。如此类推,五欲六尘的境界,合起来就是憎爱二境。这就是执着有个实实在在的我,又执着外面有实实在在可爱的境、可憎的境。
初听大乘佛法听不懂,听习惯了很平常,除了心没有外面的境界,你把这些名相听懂了,要深一步研究。听懂了是闻慧,深一步研究要起思慧,为什么境界由我的心生出来呢?这样追究一下,就追究到你心里去了。外面的境界没有可爱、不可爱,可爱、不可爱是由你心里起的分别。比如同是一个人,你认为他可爱,就变成你的爱境;你认为他很讨厌,就起憎恶心。实际是你心里面有憎恶心,外面还是那一个人!所以外面的境界,完全是由我们的心生出来的。再拿社会来说,社会上的人穿衣服,时常变颜色、变花纹,今年流行什么颜色、花纹,你看人家都穿这种衣服,就起了爱心,你认为这种颜色、花纹很可爱,就认为去年的衣服不合时代、不流行,觉得那些衣服讨厌,这就是境由心生。境界没有憎爱二境,是心里有憎爱二心,你把憎爱二心降伏住,境界不是没有憎爱二境了吗?所以我们修行用功都从这里开始,不然,大乘佛法听了再熟,这些名相都懂,没有听到心里,不能降伏烦恼。烦恼先伏后断,伏都不能伏,还能断吗?再接着讲,因为起了四个颠倒,这四个颠倒合起来就是个我执,心里面有了我执,外面就生出来憎爱二境,「便生」二字你要注意,是由你心里生出来的。
「于虚妄体重(ㄔㄨˊㄥ)执虚妄」,你认为有个真实的我体,结果是虚妄不实的,由虚妄不实的我体起分别心,生出来憎爱二境,憎爱二境是虚妄的,执着当成真的,这就是虚妄上加虚妄,心里面的虚妄是我,外面的虚妄是境,于是越来妄想越深。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两个虚妄相依起来,由虚妄之体,执着起来虚妄之境;由虚妄之境,再资发你虚妄之心,于是这二妄相依,属于起惑,起惑要造业,可爱的境界,我要取得;憎恶的境界,我要除掉。于是要造业,一造业就生出来虚妄不实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本来没有我,你执着有个我;本来没有外境,你执着有个外境,这就迷惑,起惑就要造业,造了业要受报,流转生死,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众生在这个圈套里面出不去。在流转生死,你还起惑,起惑还要造业,造了业还得流转下去,尽未来际永远没完没了,这叫做惑、业、苦三法流转,就是苦报。惑业苦三法流转,只有三个法,三个法都是虚妄的。你把它观空,不是天下太平了吗?但是众生观不空,起惑、造业,受流转生死的苦果。「妄」字是释迦佛加上的,叫我们警觉,实际众生根本不知道是虚妄的。如果知道是虚妄的,又何必造业呢?他不造业,还受什么流转之报呢?《圆觉经》要叫我们成佛,从凡夫的性说起,处处加上一个「妄」字,处处叫你开悟。你知道圆觉的心清净,怎么会染污呢?就是你执着有个实实在在的我,再执着心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境界,这样清净圆觉就染污了。
再讲到为什么迷闷不入,想开悟,悟不了呢?再由凡夫,讲到二乘的境界。「厌流转者,妄见涅槃。」二乘人看见生死流转太苦了,厌恶流转生死,要了生脱死,他就取得一个涅槃。他不晓得涅槃跟生死,是对待的假名言相。前面讲到,「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是假的,等于作梦;证得涅槃,还是假的,等于作梦。但是凡夫不知,二乘人也不知,妄见一个涅槃可得,于是他要厌恶生死,要求证涅槃。
佛答复净诸业障菩萨的问题,叫我们明白,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圆觉自性,圆觉自性本来清净,何因缘故把它染污了呢?你先执着一个我,再执着一个我所。我所就是外面我所有的可爱、不可爱境界,就造业、受报,这样把它染污了。二乘人高明一点,妄见生死,再妄见涅槃,本来没有涅槃,妄见涅槃,圆觉自性还是不清净。到「妄见涅槃」这里,佛答复他,何因缘故,不能入清净圆觉?下面两句是结词,就是佛答复第二个问题,怎样不能入清净圆觉,想悟不能悟入,想证不能证入?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他怎么迷闷不入呢?起了虚妄的知见,本来虚妄不实的境界,他都当成真实的。凡夫执着生死,二乘人执着涅槃,一起执着,想悟清净圆觉,不能入了,下面解释为何不能入?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再反过来解释,你说圆觉妙性本来都有,怎么迷闷不入?圆觉清净自性没有分别,不是清净圆觉拒绝你,把门关起来,不让你进去。「诸能入者」,包括凡夫、二乘。不是凡夫、二乘人要入圆觉,圆觉不叫他入,清净圆觉没有相,没有生死之相,也没有涅槃之相,它才叫清净;也没有出相,也没有入相,它才清净,不是圆觉拒绝你不要入。那么怎样入?怎样不入呢?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消这两句文,可要注意,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要负责任,看了好多种注解,看过圆瑛法师的《讲义》、憨山大师的《直解》,跟我体会的意思不大一样,心里不踏实。我又看圭峯大师的疏钞,找出根据了,「有诸能入」,有能入的那个人,才入圆觉,就是你有能入圆觉的本事,你才入圆觉。「非觉入故」,既不是圆觉拒绝你入,也不是圆觉牵引你入。圆觉是个理体,它没有出入之相,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入圆觉呢?「有诸能入」者,有信、解、行、证本事,就是依着前面的开示,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一定能入圆觉。信、解、行、证,不说证,证就是入了,信解行等入圆觉。看谛闲大师《讲义》,更找出根据,「有诸能入」,是有能入的人,这个人有入圆觉的本事,什么本事呢?圆修三观,就是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能圆修三个观而不着相这个人,是个能入者,一定入圆觉。「非是觉入」,是这个能修行的人能入,不是圆觉把他牵引进来。就是你不入圆觉,或者你入圆觉,入不入都跟圆觉没有关系。不入是你自己着了凡夫相,着了二乘相,凡夫着生死的相,二乘人着涅槃的相,都不能入。你是大乘权教菩萨,你修三观,着了三观的相,也不能入。修三个观想,无论你单修一观,或者圆修三观,而不着相,都能入圆觉。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众生怎么迷闷不入呢?你动念,想入圆觉,迷闷不入;你息念,想入圆觉,也是迷闷不入。动念是凡夫,息念是二乘,圆觉本来没有念,并不是息念没有念。息念,是动了念才息念,圆觉根本没有动念,也没有息念,它是清净圆觉,所以凡夫动念迷闷不入,二乘息念也迷闷不入。
进一步解释,凡夫天天打妄想、动念头,当然不能入圆觉。二乘人要息灭念头,修灭尽定,一念不生,灰身泯智。灰身,证得四果的时候,觉得身体很讨厌,入了三昧,放了三昧火把身体烧掉。泯智,能证四果的智慧,也把它灭掉。这个众生没有了,归入偏空涅槃,二乘人以为他得了大涅槃,那叫「息念」。凡夫你动念,迷闷不入;二乘你息念,也迷闷不入,不是圆觉叫你迷闷不入,是你自己迷闷不入。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这再推到你无始以来,妄执有我,因为由你无始以来本起的生相无明,最初生起的无明给你作的主。「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你动念是怎么动的?由你根本无明动的,根本无明,无始以来就起的,说个一念妄动,起了无明,一念从什么时候妄动?还是无始。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当凡夫,凡夫就有无明,无明无始,无始以来本起的生相无明,就是《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九个相,第一个相业识。由业识、转识而现识,这三个细相还是八识的本体。再转到智识、相续识,转到心外去,变成心外的境界。可是为己作主的主宰,在众生份上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它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生死流转就是无明,第八识就是本起无明,替你作主。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众生有的是生盲,生出来就是瞎子,天地日月都看不见,五颜六色怎么分辨?我们众生的眼睛不好使唤,生来就没有智慧眼。「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因为生无慧目,我们身体的性,我们心里的性,都是虚妄之性,不是圆觉之性。虚妄己性,统统是由根本无明,再起枝末无明,这么起出来身相、心相,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统统是无明,但是众生不知道。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譬如有个人五欲六尘,他都贪心执着,但是没有执着自己的命厉害。拿佛经来对照,你看见社会上贫苦下贱的人,已经没有人生的乐趣,但是依然爱他的命,他不肯死,要活下去。命就是他的命根子,所以什么都可以不贪,命得活着,这就是众生以无明为主宰,什么都可以舍掉,舍不掉他的无明,因为众生不知道命是假的,当成真的,他才执着。我们不晓得无明没有自性,本体是空,所以被无明所转,不肯断无明。我们用功修行,不知道观照无明,来破无明,以无明作主来用功,什么时候能证到圆觉呢?可是无明最难断,等于众生不自断命一样。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当知!」怎么知道你有我执呢?「有爱我者,我与随顺」,你本来有爱心要爱人,人家要是爱了你,你就跟他随顺。你没有个我,怎么跟人家随顺?这一试验,就试验出来有个我。再试验一下,「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对方不爱你,就不是随顺者,你就憎恶、怨恨他,你没有个我,怎么恨?憎爱二境,就试验你有憎爱二心,就证明你有我执。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这就讲到心里了,你天天依着无明作主来用功,由憎爱心养你的无明,你依着憎爱心来用功修行,越养无明越高,越养无明越深。「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你用无明心来用功,来求证圆觉,怎么能成就?
讲到这儿,我们要回光返照,闻慧要起思慧,我是不是天天生憎爱二心?天天生憎爱二心,你怎样用功?不管你天天念多少阿弥陀佛,念多少观世音菩萨,拜多少忏,念多少经,持多少咒。用功修行是要破烦恼、断无明,才能证菩提、入圆觉。你以无明为主宰,一着相,结果不是在用功修行,都在养无明,越养越高,越养越深,你用无明心来求道,才真正是可怜愍者!不懂佛法的人,他天天贪图五欲之乐,起惑、造业、受报,因为他不懂佛法。我们懂了佛法,五欲之乐不贪,要出家、要修行,五欲之乐没有得到,天天修行用功,却在养无明,你看冤不冤枉!大陆上佛门有两句土话:「当法师的架子大,老修行的鼻子长!」这是经验之谈,讲经说法的法师,不好款待,一听说请法师讲经都头疼,招待不好,法师发脾气,因为讲经的法师架子大!老修行不会讲经,会用功,或者参禅,或者念佛,或者拜佛,或者持咒,老修行的鼻子长,碰到他的身体,他不发脾气,碰到他的鼻子,发起脾气来,无明火烧了三十三天,怎样跟他求忏悔,他都不原谅!当法师不是在讲经说法,怎么越讲架子越大,架子大不是贡高我慢的烦恼吗?我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你天天贡高我慢,不是养无明是什么?越养架子越大,越养我慢越高,就是你在那里养无明。老修行修行烦恼会减少,怎么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他在养无明,越养无明火越大,发起来,你向他求忏悔,他还不原谅,你看看无明火多大?都是不会用功,真是可怜!所以听了《圆觉经》,你反省反省,佛法听了一年,是不是比没听佛法以前,贪瞋痴减少了一点?各人的烦恼不一样,或者贪心重,或者瞋心重,或者愚痴心重。你的贪心重,是不是听了一年佛法,贪心减少了一点,减少,那就进步了。越来贪心越大,这就颠倒了!你的瞋恨心重,动不动发脾气,管不了自己。现在听了大乘经,你求忏悔,再不要动瞋恨了,听了一年,比去年瞋恨心减轻一点,这就进步了。你越来瞋恨心越大,这不是在养无明,是什么?学佛法不要学颠倒,听到这些经文,要听到心里去,要会用功,怎么用功?天天修行,不要着相;不着相,还要天天修行,这样就对了。你天天养无明,无明相续不断,你修什么法,求什么道,皆不成就。
所以修行要降伏憎爱二心,怎么降伏呢?我们凡夫外面的境界要观空,这个人可爱,我不要爱;这个人讨厌,我不要讨厌,慢慢会用功,就把心降伏住了。先伏后断,能降伏住不起憎爱二心,慢慢就把生相无明断掉了。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这里讲到迷智四相,前面起憎爱二心,以无明为主宰,都是迷识四相,从凡夫的境界,讲到二乘。大乘菩萨呢?大乘菩萨起了始觉智,他没有究竟觉还是迷,所以《大乘起信论》始觉智,分四个阶级:名字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他起了智慧怎么还迷呢?这是讲到高深的地方,末法时代的众生,去佛渐远,想亲近善知识,亲近不到,《圆觉经》看看你就明白了,不然得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就认为你成佛了,不是打自己闲岔吗?所以这里说的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预先告诉我们,用功可能会起境界,菩萨的我相是什么呢?他心有所证。你不用功则已,用功就有所得,就现一个特别的境界。譬如说我们念佛,要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样子呢?按事相上讲,一心不乱,不念自念,我没有念,心里好像有个录音机,放出来阿弥陀佛的佛号,外面什么境界都走不进来,打不了我的闲岔,这就是事一心不乱。念着念着,忽然间明白:我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这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开悟了,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现前。这就有所证,你一起执着,就不对。但是凡夫执着惯了,得了好境界,参禅,坐了一枝好香,就认为大彻大悟,这就是心有所证,这就是我相。你要是没有个我,谁能证得?这个道理虽然高深,但是很容易明白,你要是没有个我,哪有我所?哪有我所证的?你得有个能证的心,能证的心不就是个我。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譬如有人」,心有所证,证得我空,这是初步的境界,你的我相没有断,再给你说个譬喻你就知道。「百骸调适」,「骸」是身体,「百骸」就是全身,「调适」,很舒服。「忽忘我身」,忽然间把我的身体忘记了,他以为没有我了。
「四肢弦缓」,忽然筋紧起来,双手双脚迟缓,手脚出了毛病。「摄养乖方」,平常你饮食起居,不调养饮食、睡觉不照规矩,就出毛病了。
「微加针艾,即知有我」,「针」是中医扎针,「艾」是艾灸,扎针讲穴道,按身体的穴道扎针,扎错了不得了。艾灸也讲穴道,艾灸怎么灸呢?譬如你的腿走路不方便,医生叫你躺下来,把艾草揉碎,粗的茎不要,单要艾绒,把艾绒揉成药丸,搁在生姜片上,贴在穴道上,点上火烧,这就叫灸法。
现在考验你有没有我?扎你一针,你疼了;用艾点火,灸你一下,你疼了,知道有我。这是个比方,这就是说你用功修行,你有所证,证得我空,把我相伏住,我没有断,给你考验一下就知道,你还有我在。「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样给你证明一下,叫你知道,你还有我体在,才能把我体现出来。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我们证得如来清净涅槃,有所证,就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所以真正证得如来的涅槃,他不会起我执,也不会起法执,我法二执都空掉,才能证得清净涅槃。你认为现在证得如来清净涅槃,实际你是我执执着出来的,这就是有所证,一定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未除。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这是对待的名词,对着我相,名叫人相,不是有一个人对待我,叫做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是两步功夫,人相是他悟到前面能证不对,因为能证是我相未除。但是你心里存着能悟之心,就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你已经悟知能证之智,即是我相,便不再认能证之智是我。「所悟非我」,你既然知道所悟的能「证」之智,即是我相,不是我。「悟亦如是」,那么能「悟」之智,也应该不是我,因为能「悟」之智,了不可得。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你知道能悟之智,已经超过能证之智,可是你执着能悟之智,则变成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再进一步说,你的心乃至圆悟到涅槃,都是我相。前面你证得如来清净涅槃,有所证必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现在你悟到涅槃,也是我相。「心存少悟」,你心里存了一点点悟在,悟的相没有去掉。「备殚证理」,「殚」是尽,把前面有所证必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那个道理完全悟尽。「皆名人相」,都是人相,因为错误在心里存了悟在。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第三步功夫,你能「了」知前面的若「证」、若「悟」,都是不对,能「了」之智,为以前的「证」、「悟」所不及,就是比前面的「证」、「悟」智慧高。然而此「所不及者」,便是众生相。你的心里用功到这里,超过了第一步的「证」、第二步的「悟」,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众生相。众生相费解释,下面先说个譬喻,为什么超过前面两步功夫,叫做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这个人他说:我是个众生,那就知道,说自己是众生这个人,不是我不是人。「云何非我?」怎么说他不是我呢?「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他说:他是众生,就不是能证之我,这就超过第一步证的我相。「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他既然说:他是众生,就不是能悟之人,这就超过第二步悟的人相,所以给它取名叫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这个菩萨用功用到第三步,他明了第一步的证,叫我相;第二步的悟,叫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这个菩萨用功用得很高,他能「了」之智,超过前面「证」、「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他不是我相,也不是人相,但是他心里面存了一个所「了」,就叫做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这是迷智的第四个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他用功再用功,精进再精进,到心里面最高深、最精细的地方,认为自己的心已经很清净,心里起了能「觉」之智。觉知前面存个「了」,还是要不得。「觉」是能觉,「了者」是所觉,觉知以前所了之众生相,还是错误的。
「一切业智」,就是最细的一个智相,还是个相,就是三细六粗的第一个相,叫做业相,业相就是生相无明,虽然是智,但是它还属于业,叫「业智」。但是这个业智,只有能觉,已经没有所觉。「所不自见,犹如命根」,我们人人都爱命,什么都舍了,舍不了命,命根你看见了吗?谁也没有看见,因为人的命根,只有能觉,没有所觉,人不觉知。就是起第四个「觉」,还是个业智,自己见不到,因为这个相太细了。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用功用到这里,能用智慧照见一切觉者,这个时候完全是觉悟的境界,超过前面三步功夫,第一超过「证」,第二超过「悟」,第三超过「了」,有「觉」还是尘垢,为什么还是尘垢呢?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因为你最后还有能所分别。上面的「觉」是能觉,有能觉有所觉,前面的证、悟、了,是自己所觉的。你现在有能觉,统统不离尘,所以还是尘垢,垢是染污,你的圆觉不清净。譬如:「金屑虽贵,入眼成尘。」我们人身上六根,眼根最清净,一尘不染,不能放进一粒沙子,放进一粒很小的微尘,就受不了。金屑是黄金的细粉,虽然很名贵,把它放进眼睛里,还是受不了,跟沙尘一样。用功用到这里,用到证、悟、了、觉,最高的觉,你存能觉所觉,还是尘垢,下面再说个譬喻,怎样存觉,还是尘垢?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有一块冰,我用热汤来销化。这一块冰销化就没有了,没有另外一块冰,知道这块冰销化了,因为总共只有一块冰,销化了就没有冰了。
「存我觉我,亦复如是。」现在你要破「我」,人我执、法我执,这里就是要破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你存「我」,你觉「我」,上面的「我」是所觉,下面的「觉」是能觉,你有能觉所觉,「亦复如是」,也和冰一样,总共只有一块冰销了,哪里另外还有一块冰,知道冰销呢?总共只有一个我,把我空掉了,哪里另外还有知道空我的我呢?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一切圣果」,就是佛果。不是说你不用功、不修行,但是你不会用功、不会修行,虽然勤苦修行,经过很长的时间,都不出有为法。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是有为的心没有完全空掉,你终究不能成就佛果。毛病就出在你不明了迷智四相,就是证、悟、了、觉这四个相。这四个相是菩萨的境界,先说给我们听。不说给我们听,你难得小小的证得,就起执着,证,还是我相;悟,更深一步,还是人相;了证了悟的「了」,更高深,还是众生相;最后一个「觉」相,高深到极点,还是寿命相。这是说到最高深的地方,我们学大乘法,你只要细心一思惟,很容易了解,因为它都是尘垢之相。圆觉是清净的本体,清净本体上面放了「证」,放了「悟」,放了「了」,放了「觉」,堆了一堆好名词,却把清净理体染污了,这个道理很容易懂,我时常讲,清净的觉体,等于一面镜子,我们起贪瞋痴、我憎、我爱,这是往上擦黑墨,要不得。证、悟、了、觉,是好的佛法,你起执着,还是个相。你现在不往镜子上抹黑墨,往上面抹白粉,抹一个证,抹一个悟,抹一个了,再抹一个觉,你抹了证、悟、了、觉一大堆白粉,镜子还是不清净。所以不学《圆觉经》,你不了解最高四相,勤苦修道,终不成就。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末法时代的众生,谁能修圆觉行呢?你想求圆觉,修的是正法,然而你不了四相,起执着,就是法执。你在正法之中,又变成末世,所以叫可怜愍者。不知道修圆觉行的人,不足挂齿,不要谈他。修圆觉行,修末法时代的正法,因为你不了四相,正法你又变成末法。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如来的涅槃,是清净的圆觉,没有一点点相。你把四个相合起来就是我相,这叫做迷智四相,就是法我执。证、悟、了、觉合起来还是我相,你把它当成涅槃,不是正法的末世吗?
「有证有悟名成就故。」你以前没有证得,今天证得圣人的境界,今天开了悟,你执着有一个悟,你以为成就如来的大涅槃,实际你还是执着一个我。
下面再说个譬喻,「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譬如有个人,把贼当成自己的儿子,那他家的财宝,能不失去吗?他本来是贼,你把他当成儿子,家里财宝都交给他,结果都被他盗光。你把我当成涅槃,怎么能成佛呢?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恨,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这是对二乘讲的开示,二乘超过凡夫,他怎么落到二乘,不能成佛呢?因为爱有深有浅,三界以内都是凡夫,爱为凡夫的生死本。欲界的爱,是爱淫欲、爱五欲。上二界的爱,是爱禅定、爱空定,你能说它不是爱吗?所以前面说「弃爱乐舍,还滋爱本」,因为你有爱,滋养你爱的根本,出不了三界。大乘是讲理的,讲得最高最深最究竟,你爱涅槃,还不是我爱?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所以我爱是生死之本,你爱心没有除掉,才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你用功修行,把我爱根降伏住,你认为清净了,实际里面潜伏有我爱的根,你却以为证得涅槃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憎爱二心是与生俱来的根本烦恼,凡夫的憎爱二心,是憎爱心外之境。现在你有憎心没有除掉,你里面有憎心,才会去憎恶、讨厌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你爱涅槃,真正是爱根,那是真生死。「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先有爱后有憎,你不去断除爱涅槃的爱心,别去憎恶生死,永远得不到解脱,二乘人虽然证了阿罗汉、辟支佛,还是不能成佛。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我法二执,「法不解脱」,就是法我执,为何知道我对于佛法不得解脱呢?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不说当时的菩萨,单开示末世的众生,因末世的众生去佛太远,亲近不到善知识,所以《圆觉经》详细说明末世众生都起惑造业,哪有一个修习菩提的呢?「习菩提」就是修菩提,「以己微证为自清净」,末世众生,没有佛在身边,也没有善知识在身边,自己修行用功苦修,小小一点证得,就以为得了清净圆觉。
这样的人我碰见不少,比方参禅的人,用功见到特别的境界。在禅堂叫坐一枝好香,禅堂的香,短的三刻钟,长的五板香,一点三刻钟。止静,三板一钟,叩三槌木鱼止静,一槌引磬开静,不要说坐一点三刻钟,就是坐一点钟,也是时间很长。碰!碰!碰!叩三槌木鱼,止静了,这一止静自己就入定。当……一槌引磬开静,刚刚止静,怎么就开静了?这就是有微证,你证得时间相空,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个时间,一枝香、一点钟,刹那之间过去,就以为了不得,自己参禅开悟了。这样的同参,我碰见很多,都是生自己的障碍。你坐了一枝好香,就以为开悟,你第二枝香还有这个境界吗?在禅堂,还有句话叫做透消息,给你透这么一点消息,告诉你时间性是空的,不是你真正证得的功夫。你每一枝香都是这样,才是得到了功夫,没有得到功夫,起执着就不进步了。末法时代修习菩提大道的人,小小一点微证,就以为得了清净的圆觉。
「犹未能尽我相根本」,他的我相的根本没有断尽,他已经得到清净的境界,怎么知道他还有我相没有断呢?考验考验他,前面那个人,百骸调适,忽然忘了我,他以为没有我了,扎他一针,艾灸一下,耶!痛,不是我是谁?你我完全存在,怎么考验呢?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譬如他是参禅的,有一个人赞叹他:「哎呀!你参禅太好啦!明心见性,顿时就成佛道。」他心里生欢喜,就觉得这个人真正有善根。「好啊!你也跟我参禅好不好?」就要度他。「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假若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不顺人情,看见他在参禅用功,说:「哈!这是末法时代,你还参禅用功?自己着了魔还不知道呢!」毁谤他所得的法,他当时就生了瞋恨。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有人赞叹你,就生欢喜;有人毁谤你,就动瞋恨,里面不是有我吗?这就是扎你一针,艾灸你一下,我相就现出来,所以你就晓得,你的我相没有除掉,而且坚固执持着。「潜伏藏识」,你用功修行,怎么有微少的证得呢?是你用功精进把它伏住,它没有起现行,我根没有拔除掉,等于石头把草压住了,石头一搬动,草就生出来。拔草要除根,你草根没有除掉,潜伏于藏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有种子,有我的种子起现行。这时候用功修行,把我降伏住不起现行,你以为把我断掉,其实在第八识潜伏住,遇见境界就起现行。有人赞叹你,就生欢喜;有人毁谤你,就动瞋恨。「游戏于诸根,曾不间断。」就是它又起现行,在你的六根表现欢喜,表现瞋恨,从来没有间断,因为草根没有除掉,随时可以发现。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彼修道者」,末法时代要修道的人。「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佛再答复净诸业障菩萨问的,怎样不能入清净觉呢?我相,包括我法二执的相。凡夫的我相要除,二乘的我相、菩萨的我相也要除。凡夫是我执,二乘的我执去掉,还有法执,菩萨的法执没有完全断尽,还是法执,不能把我相完全除掉。你不能入清净觉,是我相未除,不是圆觉拒绝你,不叫你入。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假若你真正了知到「我空」,我也空,法也空,谁毁谤你呢?没有我,他毁谤虚空啊!有人毁谤你,你动瞋恨,就证明你的我相存在。「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你存了一个我相,你在那儿说法,就证明我相根本没有断。「众生寿命,亦复如是。」我相不断,包括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都是这样。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末法时代的众生讲经说法,不是讲佛法,说来说去都是增加我执、增加法执,天天说病,当成是说佛法。释迦牟尼佛怎么说法呢?《金刚经》有明文:「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天天说法,年年说法,我不起我执,不起法执,这才叫说法。你一执着有我、有法,你在那儿说的不是法,说的是病,增加我执、法执,所以叫做可怜愍者。怎么叫可怜愍者?因为末法时代众生,谁闻到佛法呢?闻到佛法就不容易,谁能讲经说法呢?你居然能在末法时代讲经说法,不是稀有中的稀有吗?可是你不了解我等四相,起我执、起法执,天天在那说法,结果在那里养无明,所以叫做法师的架子大,难侍候难招待,因为你说法犯了过,天天说病,当成说法,所以真正是可怜愍者。这是勉励诸位同学,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末法时代要能讲经说法,你天天说、年年说,不起我执、不起法执,才叫说法。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法师不容易当,得勤劳精进,你不研究,不看注解,怎么能讲经说法呢?如此类推,就是念佛要精进用功,参禅也要精进用功,但是你不除我等四相,都是增加诸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才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这几句话更要注意,各位同学没有学过大乘经,不晓得如来的境界是什么样子,你最初听不懂,听久了什么你都懂了。你能说会道,也能讲经说法,可是你不了解我等四相,以如来的解释,为自己的解释;以如来的修行,为自己的修行。你不晓得你所解释的道理,都是圣人所说的言语,以圣言量解释,并不是我们开悟。如来的修行是经上说的,不是我们修行得到的。但是末法的众生,看了经学得多,说得很流利,以为自己开悟证道,所以以如来的解为自己的解,以如来的行为自己的行,你怎么能成就呢?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妬。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是另外一类打大妄语的众生,他没有得到圣人之法,他说他得到了;他没有证到圣人之果,他说证到了。譬如念佛,没有得到一心不乱,他说得到了;没有得到不退转,他说得到了。参禅,没有开悟,他说开悟了;没有证到菩萨果位,他说证得了。修密宗,天天吃众生肉,说他断了贪瞋痴,都在大打妄语。
「见胜进者,心生嫉妬。」有一个人超过你的功夫,就生嫉妬心。这位法师讲经比你讲得好,嫉妬、障碍、破坏,叫他讲不成功。嫉妬就生障碍,念佛比你念得好,参禅比你参得好,修密宗比你修得好,见有胜进的,一定嫉妬、障碍他。
「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怎么见人超过你的功夫,就生嫉妬障碍?因为没有断我爱,才起我憎,嫉妬是由我憎生出来的,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这更是开导同学,你学了大乘佛法,教理通了,你要求开悟,悟到自己的心。禅宗专门求悟,学教的人叫大开圆解,解就是悟,大开圆悟。你要求悟,不然你所说的道理,都是如来的解,不是你自己的解;你所说的功夫,都是如来的行,不是你自己的修行。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不求开悟,单单增加多闻,天天研究文字,结果增加我见,我见越来越大。所以当法师的人,起了邪见,难以挽救,等于水里面生火,起了火应该用水来浇灭,水里生火,怎么浇灭?他什么都懂,起了邪见,你跟他辩论,辩不过他,他能说会道,这就是增加我见。所以一定要用功修行,但是不要另外走一条错路,中国禅宗,一下手用功要破相、扫相,扫就是扫除,尤其扫除文字相。他们说:「你天天研究经,等于钻故纸,你为什么悟不到自己的心呢?」扫文字相,扫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一个大字不认识,硬要开悟,这简直拿六祖大师顿教禅宗开玩笑。他说:六祖大师也不认识字,请问你跟六祖大师的善根一样吗?有一个人念《法华经》几十年,见六祖大师顶礼,头不着地,六祖大师一看,就晓得他的毛病,问他:「你见我顶礼,为什么头不着地呢?你一定有点功夫生起障碍,你平常用的什么功夫呢?」他回答说:「我《法华经》念了三十年了!」「那你功夫不错啊!《法华经》里面讲的什么道理呢?」他说不来,念了几十年《法华经》,就执着贡高我慢,这能学到佛法吗?六祖说:「《法华经》你会念,念给我听听!」这个人会背,背了一段,六祖说:「好,够了!」六祖大师虽然不认识字,但是《法华经》上讲的道理,他都能清楚说出来,你不认识字,虽然会念《法华经》,但是你懂吗?所以弄到不认识字,还要冒充六祖,禅宗怎么会兴盛呢?中国大乘佛教,禅宗是一个核心,现在禅宗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有文字相,就扫文字相,不认得一个字,还在那儿扫,真是盲修瞎练。我们现在学教的人,「唯益多闻,增加我见。」你要求大开圆解,要求有个悟处,不能以如来的解,为自己的解;以如来的行,为自己的行,这样是不对的。不是不叫你多闻,不多闻你怎么知道有如来的解、如来的行呢?你不要把如来的解,当成自己的解;把如来的行,当成自己的行,这样你就不会起我见。应该怎样呢?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末法时代用功,要把这一段经文记住,从前面说起,一直说到成佛的功夫,是告诉我们地图。把这一段经文,当成你开步走的方法,就不会走错路,不然你以如来的解为自己的解,就发狂解。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末法时代的众生,应该精勤用功,要降伏你的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我爱、我慢等。「起大勇猛」,精进再精进。「未得令得」,要求悟处,你没有开悟,要求开悟;你没有大开圆解,要求大开圆解;你没有证得,要求证得。「未断令断」,你应该要断烦恼,天天学教理,烦恼不断,会生障碍,佛法学不到心里,所以你天天研究佛法,天天要修行用功,你的烦恼应该断,什么是你应该断的?下面再说清楚。
「贪瞋爱慢,谄曲嫉妬」,这就是应该断的,最粗重的烦恼是贪心、瞋恨心、爱心、慢心。谄曲心,直心是道场,你心里不直,弯弯曲曲,见了有钱有势的人就谄媚,都是弯曲心。嫉妬心,看到有人胜进,你就嫉妬障碍。这些境界现前,你用功要断。「对境不生」,贪境现前,不动贪心;瞋境现前,不动瞋;可爱的境界,不起爱心;会起我慢的境界,不起我慢;会起谄曲的境界,不起谄曲;会起嫉妬的境界,不起嫉妬,这样功夫进步,对着境界降伏烦恼,烦恼都是境界引生,凡夫用功,外面境界观不空,先降伏它,对着境界,不要被境界转,境界本来是空的,你为什么把它当成真实的?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前面说彼我的恩爱,是生死的根本,把恩爱心都寂灭下来,我要求佛法。「佛说是人渐次成就。」你不是顿超的根机,才跟你详细说,你渐次就可以成就了。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这是开示我们末世的众生,应该勇猛精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妬,这一切烦恼都应该断掉,还有一切恩恩爱爱都要断掉。这是发心,发了心你得寻访善知识,也就是所谓善友。求善知识作什么呢?因为恐怕自己修不好,堕落于邪见,所以要求善知识,才不堕邪见。
你亲近善知识,一切听善知识的指导。「若于所求」,你对于这个善知识,「别生憎爱」,不要另外生起憎爱之心,「则不能入清净觉海」,这样就不能进入清净觉海,这就是不得观法师的种姓,《梵网经菩萨戒本》有这一条,你亲近善知识、亲近法师,你不能看他的相貌丑陋、不丑陋,出身高明、不高明,你只问他有没有德?知见正不正?他的知见正,就是善知识。怎样知见正呢?他所修皆不住相,一住相就落于有为,他既不偏堕于凡夫,也不偏堕于二乘,这个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你算是寻到了,不要看他的鼻子、眼睛长得好不好,另外生憎爱之心,他在说法就不耐烦听。
寻访善知识,在没有亲近他之前,你要用抉择智慧,得用分别心,看他是不是正知见,是不是善知识?不是,我不亲近他。这个原则要记着,要是你打斋供众斋僧,得用平等心,不可以用抉择智慧。抉择者,抉断拣择,你不可以抉断拣择哪一个出家人应该受我的供养,哪个出家人不应该受我的供养,那样你今天斋就供不好。你对于打斋供众斋僧,都发平等心,把他们都当成僧宝来供养,甚至于把他们都当成活佛来供养,你才能求到福。打斋是求福,斋僧要用平等心,你不可以较量哪一个出家人有修行?哪一个出家人没有修行?这完全错误。甚至你打斋供众,有你亲近的善知识在应供,也得平等,不可以给他另外弄点好菜,另外加点供养,这样你就求不到福。有的居士起分别心,他的皈依师父应供,就多给他一份,譬如打斋,他多挑两块冬菇,挟到师父碗里;分水果,一个人分一个苹果,他给师父二个;或者他不敢给师父两个,给师父挑一个最大的,这都求不到福,一定要发平等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净诸业障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圆觉本来清净,怎么会染污呢?皆由无始劫来执着有我,由执着我而起爱,由爱而起憎,本来没有我,妄执有我,就妄造一切业,虚妄流转。本来一切皆空,在凡夫份上,他一点都不空,我不空,业不空,流转也不空,受生死大苦。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你想成菩提大果,先把迷识四相除掉,再除迷智四相,有我相,才有人相;有我相、人相,才有众生相;执着不舍,才有寿命相,这四个相合起来就是我执。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爱憎生于心」,这是开导凡夫,因为你执着一个我,外面就有境界,有我就有我所,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境界。可爱的,生爱心;不可爱的,生憎心,爱憎二个烦恼,生于心里。
「谄曲存诸念」,谄曲则嫉妬,心曲不直,对于有权有势的人,你要谄媚他。对于胜过你的,不耐他荣,而生嫉妬心,谄曲嫉妬这些烦恼,存于你的心念之中。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圆觉譬喻是个城,你想入圆觉大城,入不了。为什么清净圆觉会染污呢?你执着有我就染污了。为什么迷闷不入?你四相不除,生出来憎爱二心,再谄曲嫉妬,这样你不能入圆觉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刹」是世界,就是境界,对照前面的「觉城」。你假若要回到开悟圆觉的境界,得先去掉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法爱不存心」,把我执去掉,你不要起法执,认为佛法太好了,这是起法爱。爱为生死本,你当凡夫就从爱字起,这样就流转生死。二乘厌生死爱涅槃,还是个爱。菩萨怎么没有成佛呢?法爱还没有断尽。所以彻始彻终,就是一个爱,爱为生死本,不但是分段生死之本,也是变易生死之本。超出三界以外的菩萨,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有什么烦恼呢?法爱。佛法难学就在这里,最初告诉你佛可爱,法可爱,换掉你凡夫的爱、二乘的爱。等到你凡夫的爱、二乘的爱统统去掉,还有一个法爱,法爱也不能存于心。「渐次可成就」,你要是顿超的根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立即成就;不是顿超的根机,你一样渐次可以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听了佛法,你要起思惟、要观想:我的身体没有,憎爱从哪里生出来?因为你执着我,顺着我,才起爱心;与我不顺,则生憎心。我本来没有,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六尘缘影。身心本空,怎么会生出憎爱烦恼呢?你这样思惟,就是修空观,把我空观成就,还生什么憎爱烦恼呢?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你发心修行,要破我执,破憎爱,这样你求到善知识给你作依止,开导你修行,就不会堕落于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你求到善知识,死心塌地舍生命供养善知识,不要观善知识的种性,别生憎爱之心,否则他开导你,你不爱听。到这里,净诸业障菩萨章讲完。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普觉菩萨还有些问题要替众生请问。「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还是先赞叹后请问。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快说」是很畅快,没有滞碍。「禅病」,就是迷识四相、迷智四相,都是参禅的病,不然你想开悟,开不了悟。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过去只听说有迷识四相,没有听说有迷智四相:证、悟、了、觉,这四个相都是凡夫求之不得的,我们现在想证,证不得;想悟,悟不得;想了,了不得;想觉,觉不得。可是你求得了,一起执着就是法爱,就成了病,过去没有听见这么畅快的说法,今天听到了,真是得未曾有。
因为佛说得畅快,我们听得畅快,我们这些听法的菩萨,「心意荡然」,一点怀疑都没有。「获大安隐(ㄨˇㄣ)」,「隐」古时同「稳」,就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都可以了脱了。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世尊!末世众生」,普觉菩萨悲心特别重,他不是为现前在法会的菩萨请问,这是跟前面不同的地方。前面是「令诸现前诸菩萨以及末世众生」,为诸菩萨和末世众生请问。这里单为末世众生请问,因为佛在世时,那些大菩萨没有这些问题。怎样悯念到末世的众生呢?「去佛渐远」,末世众生离开佛越来越远,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按中国佛教历史,佛入涅槃已经三千多年,不是离开佛渐渐远吗?
「贤圣隐伏,邪法增炽。」现在贤圣这些大菩萨都隐伏,因为他们出来说法没有人听,众生的善根不够,不容易看见善知识,你得去寻求。「邪法增炽」,外道增强炽盛,拿现在台湾来说,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有几个人?天主教、基督教合起来称耶稣教,民国三十八年我们到台湾时,信耶稣教的人很少,现在信耶稣教的人越来越多,这还是公开传外道。秘密传外道的一贯道,也叫鸭蛋教,增炽得更是厉害,甚至到佛教寺院来传道,有出家人去信一贯道,想起来真是悲痛!出家人怎么相信一贯道呢?因为佛法没有人讲,他虽然出了家,他想求道,没有道。现在好的道场,早晚功课还在做,出了家,学早课、晚课,学好会背,一句也不懂。还有什么修行?没有了,做早晚课就是修行。剩下来的时间擦桌子、扫地、煮饭、洗衣,就做这些事,修行用功没有人开导。来了一贯道,根本没有经,把中国儒教好的话抄一段,道家好的话抄一段,佛经偷一段去,一贯道能讲,一听很有道理就相信,真是害人无边,这叫做「邪法增炽」。诸位同学要发菩提心,讲佛法给别人听,要讲给出家人听,这样有人来寺院传一贯道,出家人绝不会相信。
「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一连串有五个问题:第一问「求何等人?」末法时代的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他自己没有智慧,不晓得哪个是善知识,碰见一贯道就认为是善知识,所以普觉菩萨替我们请问:要求什么样的善知识?第二问「依何等法?」要修什么法呢?第三问「行(ㄒ一ˊㄥ)何等行(ㄏˋㄣ)?」要修行,修什么观行、法行?第四问「除去何病」?末法时代的众生,要修行用功,要去什么病?第五问「云何发心?」发心最要紧,怎样发心呢?
「令彼群盲不堕邪见」,这是总结发问,普觉菩萨问五个问题,下面世尊告诉他求什么样的善知识?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这三个问题是总答复。最后再答复怎样发心?佛说明白这五个问题,令末世众生开智慧眼,才不会堕坑落堑,堕落于邪见。
作是诸己,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下面如来就开示了。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世尊先赞叹普觉菩萨问得好。「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如是修行」,就是前面五个问题。「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普觉菩萨专为末世众生请问,佛答复等于在行法布施,能布施给末世一切众生,对于修佛道不惊、不怖、不畏,他怎样能不惊、不怖、不畏?因为他开了智慧眼。这是对着前面群盲说的,群盲没有得到无畏道眼,现在得到无畏道眼,就是看见正道了。「令彼众生得成圣道」,使末世的众生,得成于佛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将说给你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下面佛就答复他的问题。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普觉菩萨单为末世众生请问,佛也就专为末世众生开示,末世众生将要发大菩提心,想求佛的圣道,先去求善知识,答复他第一个问题:「求何等人?」求善知识。「欲修行者」,欲就是愿意,他愿意修行。「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应当求一切正知正见的人,正知正见的人就是善知识。怎样是正知正见呢?「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第一、他不住相,这个善知识给我们讲修行用功的方法,不住相用功。修行用功住相不是很好吗?你一住相就落于有为,得一些人天福报,三界都超不出去,何况成佛呢?所以修行用功,第一要不住相,就是不着相,不着有为相,不着凡夫相,还不着声闻、缘觉的境界。善知识开导你用功,没有开导你不住相,这个人不够资格当善知识。再者,善知识开导你自己了生死,叫你不要行菩萨道,不要去弘法利生,这就着了声闻、缘觉的境界。他说:你去弘法利生,令众生了生死,你自己的生死了脱了吗?这一句话就把你问倒,你就跟他修小乘法。所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是菩萨发心,看看他是不是住于声闻缘觉境界?他不住有为之相,不落于凡夫,又不落于二乘,这就是正知正见。下面再开导我们,对于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不要另外生憎爱之心。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善知识,有出家善知识、在家善知识。「尘劳」是尘垢劳虑。虽然他现的是居士身,示现在尘垢劳虑之中,可是他心里面恒常清净。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讲到亲近善知识,要看他的知见正不正?只要他的知见正,行为上,亲近了以后,你得用拣择佛法的眼睛看善知识。他示现一个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法师,他对于戒律不完全清净,但是他赞叹清净的行门,不引导你去做罪过事。「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善知识不使亲近他的众生,入于不合戒律威仪之中。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求得这种善知识,一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能成就佛的菩提大道。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你要是见到这种善知识,他虽然有点小毛病,但他开示你,决不教你犯小毛病。「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你遇到这种善知识,应该不惜身命来供养他。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你得具择法眼,拣择善知识,他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常示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虽然示现种种小毛病,有不合戒律的地方。「心无憍慢」,但是他没有憍傲、我慢之心。
「况复抟(ㄊㄨˊㄢ)财、妻子、眷属?」搏是梵语,应该翻为食,因为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抓著吃。假若他是在家善知识,或者他贪吃,或者贪财,或者爱染妻子眷属,他是示现种种过患,你只看他是不是心裡恆常清淨,是不是讚叹梵行,是不是叫你贪吃,叫你贪财,叫你爱染太太、眷属,他没有叫你做过患的事,那就是善知识。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善友」就是善知识,你亲近了善知识,你已经抉择过他的知见正确,等你一亲近,发现他有小小的毛病,但是你对于这个善知识不起恶念,还是照常亲近他。「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就能究竟成就无上正觉,也就是一定能成就佛的大道。
这一段是开示末法众生,怎样去寻访善知识,考究他的正知正见,你亲近他以后,发现他有种种过患,你不要起恶念,只要他不起邪见,不引导你去犯斋破戒,就是真正的善知识。诸位同学都要学讲经说法,你们都要给众生当善知识,你能把戒律持得完全清淨,没有一点过患,最是难得。假若你有一条戒、二条戒,还不清淨,你不要护短,不要讲这一条戒,是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制定,已不合时代应该取消,这就是引导众生过患。我们怎麽学当善知识?譬如出家人不能持银钱戒,你没有银钱,公车就坐不上,怎麽去台北呢?你到基隆,坐市内公车,还得五块钱,所以现在没有钱寸步难行。还得买米、买菜,托鉢乞食在中国没有行通,没有钱怎麽生活呢?你需要用钱,银钱戒不能持清淨,你就依著莲池大师《沙弥律仪要略》的开导:「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蓄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就是破了银钱戒,已经不得了!你再破见,说佛制戒错误,不合时代,那你得的罪重了!
还有持午戒,你能持午持得清淨去开导学人,引导他们过午不食。假如你不能持午,不要护短,犯了戒,应该依著莲池大师《沙弥律仪要略》的开导:「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逸食,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你说佛制这一条戒是在印度,印度叫出家人过午不食,是因为托鉢乞食,上午托鉢,下午也托鉢,惹得众生生烦恼,吃一顿可以修行办道,下午不要出去托鉢。现在中国根本不托鉢,在寺裡煮点晚饭吃,有什麽不对呢?这就是破见,讲些歪理。他还说戒律上每一条戒,都有制戒的因缘,有一位大德写文章登在香港佛教杂志,说过午不食制戒的因缘,是因为迦留陀夷尊者长得漆黑亮光,叫做黑光尊者,有一天晚上他肚子饿,天已经很暗,他到信徒家化饭,这信徒是位孕妇,怀了几个月的身孕,听见外面有人叫门,就去开门,天黑得厉害,这个时候快下雨,打了雷,掣了一道电光,电光照到黑光尊者,黑得发亮,孕妇当成是来了鬼,惊倒地上,受惊小产了。信徒就骂出家人不应该晚上出来化饭,比丘听见了报告世尊,世尊才制过午不食戒,他说我们现在不必出去托鉢化饭,寺院煮点晚饭,就不会吓到信徒,这是引导众生入不律仪,跟佛结冤仇,跟戒律作对头,认为佛制的戒律都不对,他为什麽说佛制银钱戒不对?贪财;他为什麽说佛制过午不食戒不对?贪吃,根本就是恶知识,实际过午不食对于修行办道,尤其参禅打坐有种种利益。
出家人是僧宝,尤其男众同学,要给人家当戒师父,你去传戒,因为你不能持午,就讲这一条戒,佛制戒制错了,这样说,你不是去传戒,是去破坏戒律,引导新戒去吃晚饭,不能给新戒种持戒的善根,你引导新戒破戒,罪过不是很重吗?所以你吃晚饭,一定要知道这是违背佛制,要生大惭愧,决不能说:佛制戒制错。你去传戒,要开导新戒,叫他过午不食,他出了戒期不能持午,那是他的事,他知道应该过午不食,善根是你给他种的。你在戒期当戒师父不讲,受戒的戒子糊里糊涂受戒,根本不知道有过午不食这一条戒,他怎麽能产生过午不食的道心,所以你有了过患,不要令众生入于不律仪。
这是劝导诸位同学:你们要给众生当善知识,你自己有什麽戒律不清淨,切不可以护短,破了戒,不要再破见,一定要引导众生起持戒的心,叫他要持清淨戒,行、住、坐、卧要合威仪。
《维摩诘经》上引证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具有正知正见,示现在抟财、妻子、眷属方面,维摩居士有妻子眷属,而常行梵行,完全是示现的。要有择法眼,我就拣择出来一个善知识,在北平我遇见一位胡居士,我称他现代维摩。他没有出家,却过着清淨梵行,长年过午不食。我劝他:你当居士,不必持出家戒。他说:今天没有别人在,我跟你说,我持的是沙弥戒。我说你为什麽持沙弥戒?他说到日本高野山去学密宗,高野山的规矩很严,在家人只传结缘灌顶,随便教你一个咒子、一个印名,跟你结个法缘。只出家人,或者沙弥、沙弥尼灌顶。他想受大灌顶,于是在高野山受沙弥戒,沙弥戒有非时食戒,从那时他就过午不食。现在出家人晚上吃饭的很多,他是个居士,他受了戒就不犯,他的三个女儿都出家,还有个孙子也出家。除了他和太太,没有现出家相,等于全家人都出了家,他虽示现搏财、妻子、眷属,却心常清淨,而且讚歎梵行。
「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求善知识,要求开悟,等于心裡面开了花,忽然间启发出来智慧,大彻大悟,普照十方世界。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前面是答覆「求何等人?」佛接着答覆「依何等法?行何等行?去何等病?」这三个问题是综合答覆。善知识修的是妙法,应该离四种病,这四种病,叫作、任、止、灭,只有《圆觉经》讲,其他经都讲得不具足,只有讲一、二种。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假如有善知识说这样的话,就不成善知识,他就是说病为法。「作」是有所作为,就是他心里面分别妄想,打妄想打出来的道理。他这样讲:他要「作」种种行,他自己认为是对的,也是这样开示别人。「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因为圆觉性是无为法,不是有所作为,能得到圆觉,所以叫做「作病」。
这种病很不容易了解,现在我们听的大乘法,都是开导诸位同学,要弘法利生,要建立道场,要安处徒众,《圆觉经》前面也有这些经文,和这种病怎么会通,毛病出在哪里?威德自在菩萨章「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为三摩钵提。」是依着前面三摩钵提作的如幻三昧来的,三摩钵提要作,作的结果成就圆觉。他不晓得三摩钵提,建立种种道场,以如幻的法门,度如幻的众生,结果成就圆觉,是悟入净圆觉,开悟以后才来作的,他的作没有执着,决不着相。你看他有所作为,其实他是无所作为,他是悟了净圆觉以后作的事。现在他的毛病,出在没有开悟去作。《圆觉经》上也有说,没有开悟之前,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要去行种种菩萨道,但是不要着相。他的毛病出在着相,作种种行,比方修塔建寺、造佛像、供佛、斋僧,乃至于讲经说法,都着相去作。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将来能成就圆觉,结果是有所作为。不能说他作了坏事,只是作些人天福报,是分别妄想的作为,他没有空相。我们现在要去作,不要作出病来,你建立寺院,尽管建立;建立宝塔,尽管建立;造佛像,尽管造;供佛斋僧,尽管供佛斋僧;讲经说法,尽管讲经说法,不要着相。这样做来做去,你就会悟净圆觉,就会开悟,开悟了再来打坐,才能成就圆觉。你没有悟净圆觉就不能作,你一住相来作,就成了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病好了解,就是前面普眼菩萨章「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修观行成就,顿时与佛的境界相同,他误解了这一段经文,他不晓得那是观行成就以后的佛境界,以凡夫滥同圣人,以佛的见解,为自己的见解;以佛的行持,为自己的行持,他以为了解了大乘佛法。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任」是任意,听凭自然,就这样过下去,也就是随它去。有这一类人,他这样开示给众生听。「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本空,断什么生死?涅槃也是本空,求什么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涅槃之念生起,生死之念灭除,我对于生死涅槃,没有起灭的念头。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这样过下去就对了,随一切法的差别性,比方火本来热,水本来湿,饿了该吃饭,我就吃饭;该睡觉,我就睡觉,用什么功?修什么行?
这样去求圆觉,怎么能证到圆觉呢?任病是误解大乘的空理,误解佛境界的法门,《永嘉大师证道歌》:「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他把因果都拨掉,禅门里叫做莽荡汉,就是依着《证道歌》说的莽莽荡荡遭殃祸,你不去了生死,生死永远在;你不去求涅槃,涅槃永远不能证得。你随着凡夫法性,永远当凡夫,尽造业,你不要堕落三途吗?这一种病是学大乘法犯了过,容易犯,但是很容易了解,就是你不要发狂就对了。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这一种病也不大好了解,「止」,就是前面的奢摩他。你修止,得到至静的功夫,就证到圆觉,是悟了净圆觉以后的止。我们现在没有开悟,要不要止呢?要止,但是你一着相就生病,你不要着相,尽管止。因为你不止,一天到晚生烦恼,怎么能修行呢?所以你要持戒、修定,才能成就观慧。要持戒、修定,不止怎么行呢?但是你一着相,就成了病。你说:我应该永息诸念,得一切法寂然平等的本性,求得圆觉。你这样求圆觉,错误在你着相,你这一止,得不到奢摩他,因为这是前方便,你开了悟再来止,才能得到,你止尽管止,不要着相。「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圆觉自性本来远离诸妄念,何必用止念来合圆觉,所以就成了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我要断除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是空的,无所有;心也是空的,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六根、六尘是由身心生出来,身心都是空的,六根六尘更是虚妄的境界,我应该把一切虚妄境界永远寂灭,以求证圆觉。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他不知道圆觉妙性,不完全是寂相,圆觉妙性大用现前,妙用无方,「说名为病」,所以称为灭病。这个病从哪里出来呢?他以为修禅那,永断烦恼,就证得圆觉。他不晓得是先悟净圆觉之后,再修禅那,永远的寂,才能证得圆觉。我们没有悟净圆觉以前要断烦恼,前面结词有开示,你应该勇猛精进,未得的令它得,未断的令它断,但是断烦恼你要持戒,你一着相,先起贡高我慢,就自赞毁他,你看到别人都不持戒,只有你持戒;别人出家不知断烦恼,只有你知道断烦恼,这样怎么能证圆觉呢?你一着相就成了病,烦恼要断,不可以着相,着相就生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你能远离作、任、止、灭四种病,就是修清净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前面开示三种观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里说,你一切不能着相,离开了作、任、止、灭四种病,再去修观想,就是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末世众生要修行的话,「应当尽命供养善友」,应当尽你的生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应当尽你的生命承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善知识,你要请求他,他才给你说法。善知识有时候作不请之友,会来找你说法,这时候你应该庆幸自己有善根,善知识来找你开示,不要起憍慢心。「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有其他的因缘要离开你,你不要动瞋恨心:善知识怎么舍弃我呢?善知识有他的弘法因缘,他应该远离就远离,你不要生瞋恨心。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善知识,有顺境的善知识、逆境的善知识。顺境的善知识,教你怎样持戒、怎样修定、怎样修观慧;逆境的善知识,示现犯斋破戒,种种不顺的境界,跟你为冤作仇。你要晓得,这都好像虚空,没有实在的相可以执着。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应该明了知道身心之相都如空中花,而且本来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与诸众生本来同一个体性,没有差别相。「如是修行,方入圆觉。」你要这样修行,才能悟入、证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末世有修行的众生,但是为什么成就佛道的人很少呢?「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憎爱这两个烦恼,要有种子,才起现行。我们的八识等于一个田地,叫做八识田。从无始以来,有一切憎爱的种子,遇着境界就起现行,遇见顺境,就起爱;遇见逆境,就起憎。你学了《圆觉经》,应该防护自己八识田里憎爱一切种子,不叫它起现行,你使它起憎爱心,起了烦恼,永远不得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这是告诉我们观想,要怨亲平等,怨家,是有冤仇的人;父母,是有恩爱的人,对于父母应该起爱,对于怨家应该起憎。「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不起憎、不起爱,你就远离诸病。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对于冤家父母,不起憎、不起爱。如此类推,对于一切诸法,不起憎、不起爱,要这样观想。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最后再开示我们就这样发心,就这样发愿。「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我自己要求证圆觉,我要先发大愿:尽于虚空的一切众生,我都把他度成佛。换句话讲:愿一切众生成佛。地藏菩萨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入究竟圆觉,愿一切众生都成佛。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你还不要着相,对于圆觉妙性之中,没有能取,没有所取,没有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除掉。「如是发心,不堕邪见。」你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发菩提心,就不会堕于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
「普觉汝当知!」叫一声普觉菩萨。「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先开示求何等人?末世各众生,想求善知识,应当求正知正见的人。「心远二乘者」,这个善知识修行不住相,不偏堕于二乘。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他跟你讲经说法,没有作任止灭四种病,长行文「作任止灭」,偈颂颠倒为「作止任灭」,意思一样。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亲近无憍慢」,善知识来亲近你,你不要起憍慢心。「远离无瞋恨」,善知识远离你,你不要动瞋恨心。「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善知识有时候现顺境,有时候现逆境,见到种种境界,顺境界,不起爱心;逆境界,不起憎心,你心中都作希有想,难逢难遇,「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你亲近的善知识,纵然有小的毛病,等于活佛出世一样看待,行住坐卧你自己不要犯一切律仪。「戒根永清净」,「戒根」,就是根本戒,永远清净不犯。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要发愿度一切众生,都叫他入净圆觉。「无彼我人相」,你去度众生不要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依正智慧」,依着正智慧,远离我人等相。「便得超邪见」,就不堕于邪见,超出于邪见。「证觉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入涅槃,证得圆觉入于大涅槃。讲到这里,普觉菩萨章讲完。
《圆觉经》一共有十二位菩萨当机出来请问,圆觉菩萨是第十一位菩萨。全经分三大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正宗分剩圆觉菩萨章,把这一章讲完,正宗分就讲完了,第十二位贤善首菩萨,判到流通分。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圆觉菩萨还是先赞叹以前的开示,再请问。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前面说了再说,说了很多叫「广说」,广说清净圆觉如何能悟入,如何能证入,有种种的方便法门。前面的菩萨都没有忘记末世众生,不过是兼带着替末世众生请问。普觉菩萨章,专为末世众生请问,所以这里圆觉菩萨接着赞叹,「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使末世的众生,能大大的增长利益,下面再请开示。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我们现在圆觉法会的菩萨都已经开悟,悟到清净圆觉。「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这里还是专为末世众生请问,世尊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世有一万年的法运,二千年过去了,末世的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而且邪说横行,外道猖獗。到了末世众生想学《圆觉经》,他还没有开悟,请佛开示末世众生怎么修行?这里要注意:你想证入圆觉妙性,必须先悟入圆觉妙性,这是第一步功夫,非开悟不可。前面讲到三种观行: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都是悟后起修,悟了净圆觉以后的修行。那么第一步先叫他开悟,他没有开悟,得用什么方法叫他开悟呢?「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怎样叫他安住道场,修加行的功夫?「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首」是最先,圆觉三种净观,最先要修什么方便法门?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为诸大众」这一句是附带说的,实在是专为「末世众生」请问,不为现前的大众。前面说圆觉法会的菩萨已经开悟,只是翻译经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就附带说为大众。希望世尊,为各位大众和末世众生,行法布施,布施最大最多的利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下面如来就开示了。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世尊赞叹圆觉菩萨。「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你们问如来过去是怎么修的?请佛开示没有开悟,有什么方便法门,可使他开悟?修这三种净观,前面有什么方便法门?「以大饶益施诸众生」,以最大的利益布施各位众生。在经文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前面是菩萨赞叹如来,「施大饶益」,这里佛反过来赞叹菩萨,你们请我开示方便法门,我一开示众生得了大饶益,虽然是我行的法布施,实际是大菩萨你们请我说,我说了众生得大饶益,就是你们布施的大饶益。这就是徒弟赞叹师父,师父赞叹徒弟,互相赞叹,佛门里流行一句话:「要得佛法兴,还得僧赞僧!」佛法怎样兴盛呢?要出家人赞叹出家人,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佛法就兴盛起来了。现在末法时代的现象,互相毁谤,你说我的坏话,我说你的坏话,不赞叹别人的功德,尽说别人的坏话,佛教怎么不衰落?所以这是一个大病。「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世尊答应跟他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下面佛开始答复圆觉菩萨的问题。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佛讲开示,要是佛住世的时候,现前大众都跟佛同时住世。「若佛灭后」,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一共说法四十九年。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若法末时」,佛灭度二千年以后,佛法到了末尾。正法时代,与佛住世无二无别;像法时代,与佛住世差一点,叫相似正法。到二千年以后,佛法不兴,慢慢衰落,这是法末时,也就是末世众生的时候。
「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佛教一万二千年法运,你要了解清楚,不是世间批八字算命的定命论,定命论是一定的,八字给你算好,你的命运应该富贵,你决定会富贵,因为你是富贵命;你的命运应该贫贱,你决定吃苦,因为你是贫贱命。佛教不是定命论,讲因缘生法,到了末法时代,虽然佛法不兴,还有佛法在,我们都具有大乘性,看你对于圆觉妙行是否起信仰,要勉励自己。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佛教无所谓秘密,不像外道:「法不传六耳,不能见三光。」外道鬼鬼祟祟,只有他一个人传,你一个人听;白天有日光不能传,晚上有月光不能传,在房间里有灯光不能传,把灯关起来才传,这都是外道变鬼把戏、做鬼事,不能见光明。佛教的秘密,就是九法界的众生皆不了知,唯佛了知。信佛的秘密大圆觉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我们不知,所以现在听了《圆觉经》,相信自己有圆觉妙性,要发心修行。「欲修行者」,愿意发愿修行,他是末世众生,具足大乘善根,他发心要修圆觉妙行。
「若在伽蓝」,伽蓝是梵语,「伽」是僧伽,「蓝」是园,大众僧住的道场叫做僧伽园。僧伽中国话翻成众,《金刚经》「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翻译为众。《阿弥陀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翻译为僧,「伽蓝」就是僧伽园、众园,就是在出家人住的寺院里。「安处徒众」,寺院里不只你一个人,有徒众,就是大众僧。你是比丘,与大众比丘共修;你是比丘尼,与大众比丘尼共修。
「有缘事故」,你住在寺院里,虽然出家,还是凡夫,衣食住、三宝的事都免不了。譬如供佛,你得造佛殿、造佛像,还得买香、买花。供养法宝,得盖藏经楼,印藏经,印其他的经。供养僧宝,你得买米、买菜、买油、买盐,这些事都要办,不能专门修行用功。
「随分思察」,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但去佛渐远,去善知识也远,出家住在寺院里,尽被事务打岔,成了一个变相的在家人。大家要注意:一天到晚柴米盐油酱醋茶,就忙这些事,没有空用功,何必出家呢!所以你不能把道心忙掉,要随分思察,就是你空下来的时候,要思察思察圆觉妙性。佛说话不死板,不说你出家当圆觉菩萨,非得专门用功不行,用功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跟吃饭有什么关系?不要管。这还像佛说的话吗?佛说的话圆融无碍,有缘事,你去办,不过你不要被事务所转,你要随力随分用功,不要把道心忙掉了。我们都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出家都有一点道心,古人形容为露水道心,像树叶上一滴露水,还没有念珠大,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我们出家都有一点露水道心,但是经不得事务打岔,都给打掉,天天忙事务去了。当住持、当当家、当清众,忙着赶经忏,把那点露水道心忙干掉,所以要随分思察,忙里偷闲,还是要用功,思察圆觉妙性,不要对不起自己出家的善根。
「如我已说」,怎样思察?照我前面跟十位大菩萨已经讲过的来思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没有其他事因缘打闲岔,正好用功,你就建立一个道场。道场,是精进用功的办道场所,现在常常举行的打七,就是建立道场。刚才说有事被事务打岔,把道心忙掉了。你到社会上天天忙生活,生活担子很重,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你怎么用功修行?出家没有家庭之累,生活很简单,不是得修行用功吗?有人说,我们现在要起大殿,有事不能随分思察。大殿起好了,休息休息吧!这样你一辈子不就完了吗?有事忙事,没有事休息,根本没有用功,你出家是有善根,能闻见圆顿大教,更证明自己具有大乘根性,没有其他事因缘,你应该建立道场。
佛跟我们讲开示,我也带着跟诸位讲开示,「建立道场」,叫加行,加功用行,就是要加点功夫,要精进修行。「当立期限」,有了办道场所,你应当定立一个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长期定一百二十天,打一百二十天的长七。「中期百日」,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日」,下期八十天,自己定期限出来。「安置净居」,安排清净处,既然打七,住的房子、修行的佛堂,都得安置好。宿舍、饭厅,叫斋堂,参禅的地方叫禅堂,拜佛叫佛堂,都属于净居,你都得安置好。下面告诉我们怎么安置?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要是佛还在世,你应该起正当的思惟,思惟到佛,也就是观想到佛。「若佛灭后,施设形像」,佛灭度了,正法、像法过去以后,你一定要在你的道场里面供一尊佛像,供佛像作什么?「心存目想」,你心里面要存想佛,眼睛看到佛,不是叫你起分别,眼睛看到,心里也想到。「生正忆念」,供佛像对我们修行用功有大帮助,耶稣教毁谤我们拜偶像,因为他们的十戒里面,有一条不许拜偶像,拿他们的规矩套到我们头上,说我们是拜泥塑木雕的假神。不明白我们不但不拜假神,我们拜的是佛。他们说:你要拜真佛,拜泥塑木雕的假佛作什么?这有妙用,心存目想,能引发你的正观念、正意念。譬如你正打妄想,到大殿一看见佛像,你的妄想就歇落下来,妙用就在这里。「还同如来常住之日」,等于活佛住世一样,把泥塑木雕的佛像,当成活佛在那儿坐着,这样你的意念就正了。
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还要挂供养品,「悬诸幡华」,「幡」就是幢幡宝盖之类。「华」包括香、花、灯、涂、果,这些供养品,就是尽你的力量,随力随分,悬挂幡盖,献上香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你建立道场加行,修圆觉观行,要先求二十一天的忏悔。
前面我拿我的例证讲过,你求哀忏悔的阶段略过去,你用功用不好,而且还会遭魔事,第一、病魔,我在大陆闭关时,没有经过忏悔的阶段就生病。第二、事务魔,你不用功修行没有事,要用功修行事多了。我闭关到二年时,河南的净严法师、性彻法师,写信请我出关,到察哈尔省涿鹿县的观音寺,有两千亩麦田,不靠外缘,可以养活三十个学生。观音寺还有两部大藏经,一部明藏,一部清藏,要请我去作住持。我回信说:「我好不容易闭关两年,还有一年就圆满,等我出了关再商量,现在不能出关。」过了不久,这两位法师到我关房来,说有人送我们道场,不要化缘可以招三十个学生,上哪儿去找!河南佛学院办不起来,就是因为没有钱供养学生吃饭,你非去不行!说什么我都不答应,我关房锁着门,他们要把锁拉开,要我非出关不行。我说:「请我出去开道场、办佛学院,这样勉强,我没有发心,事情办不好。三年关,闭了两年,我吃了很大的苦,差一点死了,现在还有一年,我决不能放弃,可能一辈子就闭这一次关,我一定要求圆满。」他们还是非叫我出关不行,我说:「我在武昌闭关,回河南得经过汉口,你们要是强迫我,过江我就跳江。」他们说:「不要紧,我们一个人捉住你一只手,叫你跳不下去。」我说:「过江要不了一点钟,可是由汉口上了火车,到河南开封,要坐二天二夜的火车,我要跳火车,非死不行,我死了是你们害死的,你们不是叫我去开道场,是要我的命!」闹得这么僵,没有办法,他们两人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又有一次,太虚大师接奉化雪窦寺,写信给我叫我去当家,我回信给他:「我不能出关。」第二天太虚大师派两个同学来说:「太虚大师佛学院办不好,就是没有道场,没有钱吃饭,现在接雪窦寺有道场,可以做教育的根据地,可是太虚大师的学生,写文章的人有的是,会当家的人没有,大家都知道你会打算盘、会记帐,你非去不可。」说什么我也不答应,我写信请他们带回去。第三天太虚大师亲自上山,我临时想了一个办法,白圣法师跟我一同闭关,我请他为我招待,说我有病不见客,太虚大师没有见到我的面,也没有办法。
逆境的魔容易观察到,上面说的是顺境的魔,如果被境界转动,闭关就不圆满,所以我闭了三年关很不容易,这些魔事都是自己没有诚心求忏悔。要求悟圆觉、证圆觉,无论你用什么功都可以,比如念佛,你打七长期念佛;参禅,你起七参禅,一定要经过二十一天求忏悔。怎么忏悔呢?拜忏,你可以依着《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拜,或者祖师作的忏拜,都是叫我们求忏悔的。这里佛开示:拜十方诸佛的名字,现在流通《千佛忏》、《万佛忏》,《千佛忏》实际是《三千佛名经》编出来的忏法,不是一千个佛名,是三千个佛名,你就去拜《千佛忏》。《万佛忏》里面,有一万一千一百多句,不是一句一佛,比如说,顶礼同名同号二十亿释迦牟尼佛,一句就是二十亿佛,那里面有无量数佛。你拜《千佛忏》也好,拜《万佛忏》也好,可是要求哀忏悔,要求世尊哀怜我、怜悯我,要至诚恳切。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你在求忏悔的时候,忏其前愆,悔其后过,你就会遇到好的境界,或者见佛现相、听佛说法;或者见佛放光,或者看见天花乱坠,身心得轻安的境界,这都是好的境界。我们无始劫来的罪业深重,又天天犯斋破戒,加些新的罪业上去,不知道求忏悔,罪业无形无相,可是它压人压得厉害,罪业深重的人,身体粗重,好像担了一百二十斤的重担一样,心里烦乱,一点事务都没有,心里却乱七八糟,昏烦恼乱,你现在求哀忏悔,虽然烦恼没有断,可是降伏住了。你在求哀忏悔的时候,当然是新的罪业不造,旧的罪业要求忏悔,就等于我们穿的衣服,你天天在上面擦脏的东西,衣服越来越脏。现在不擦新的污垢到衣服上,还不断地洗,把旧的污垢都洗掉,衣服不是清净了吗?求哀忏悔,当下就得利益。第一、遇到善境界、好的境界,或者见佛,或者听法,或者见光明,或者见到天花。身体、心里得轻安,叫做身轻心安。身体,粗重的烦恼忏悔掉了,好像把一百二十斤的重担丢掉,走路很轻松,心里面没有乱七八糟的妄想,心里面很安定,就好用功。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过三七日」,过了三七日,你忏悔二十一天。「一向摄念」,一向者,一直往前。以后你八十天、一百天、一百二十天,要收摄你的妄念,不要打妄想。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夏首」,是夏天的开始,就是阴历四月十六日。中国一年分四季,春天三个月,夏天三个月,四月初一是夏首,为什么结夏安居要在四月十六日?因为印度一年只有春、夏、冬三季,没有秋季。春天有四个月,从十二月十六日起,到四月十五日。四月十六日夏季开始,有前安居、后安居,要到八月十五日,夏令才圆满。
经过夏首,你这个菩萨想结期用功,正赶上四月十六日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这是声闻众的规矩,声闻平常一个人住,住茅蓬、住山、住洞都可以。到结夏安居这三个月得团体行动,结一个大界,大界以内的比丘、比丘尼都得集合起来,这样就安处徒众。到七月十五日,自恣以后才能自由行动,不然就是破夏。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你修圆觉行,不要去参加声闻的结夏安居,「心离声闻」你的心要离声闻。「不假徒众」,你不要假藉大众安居。
这里跟前面「安处徒众」的经文怎么消?这是两个菩萨,前面那个菩萨,是有徒众的菩萨,比如大寺院的住持,有徒众,你就安处徒众。这里是一个人,没有徒众,你不要假藉徒众,你不要参加声闻的安居,你一个人去安居就好;你自己没有徒众,你也不要去找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至安居日」,到四月十六日这一天。「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声闻就是比丘、比丘尼,他们安居要白安居文,今年大家都安居,都白过这个文。我这个菩萨,我不参加声闻徒众的安居方式,我自己对着佛像这样讲:「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某甲,就是自己的名字。譬如我比丘道源,就把某甲换成比丘道源。你是男居士优婆塞,或是女居士优婆夷,把某甲换成你的名字。
为什么前面说「不假徒众」,这里四众弟子都有呢?这是讲四众弟子都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叫通受。(声闻戒叫别受,是各别受持。各众受各众的戒,声闻一共有七众,出家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五众,五众的戒律各各不同,分别受持。在家有优婆塞、优婆夷二众,跟出家的戒律不同,也是各别受持。)出家、在家七众弟子都可以受菩萨戒,叫做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这不是四众弟子一块儿安居,是没有徒众的这个菩萨,或者是比丘,或者是男居士优婆塞,或者是女居士优婆夷,对着佛做白词,比方我比丘道源。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踞」是居住、根据的意思。我居住在菩萨乘里,我根据菩萨乘,修寂灭大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行行契真,叫做同入。我愿意安住摄持在清净实相之中,清净实相也就是清净圆觉。「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这就是另外一种菩萨,不参加声闻安居的规矩,自己找一个用功的道场,或者是茅蓬,或者是山洞,以大圆觉为伽蓝,遍法界都是道场。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身心安居在平等性智上,平等性智也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就是要空我、空法,要人我、法我都空,平等性智,叫做无差别的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涅槃叫做圆寂,圆满寂灭。涅槃的自性,就是涅槃的本体,本来没有系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今天请佛加被我,我不依声闻的制度安居,我不参加他们的团体,我跟谁安居呢?「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我安居期限,也是定三个月,我不假声闻的徒众,我要和十方如来、十方大菩萨安居,我不住声闻的道场,以圆觉为我的伽蓝,这样白词。
我为什么不参加声闻安居?怕他们打我的闲岔,因为用功的方法不同,受的戒不一样,他们受的是声闻戒,我受的是菩萨戒,修的行门不一样,在一起怎么修呢?「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系」是系属,所以我不系属于声闻大众僧。「徒众」就是大众,我不系属于大众。我一个人结夏安居三个月,这是对佛的白词,白完了你就好好用功三个月。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这叫菩萨示现安居,离开声闻之外,另外安居。「过三期日」,你定的期限三期,一百二十天,或者一百天、八十天。「随往无碍」,因为不是参加声闻结夏安居,你定的期限三期修圆满,就可以自由行动,不必等到声闻的结夏安居圆满才能离开。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末世的众生想行菩萨道,定期限入三期。「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你忏悔二十一天,就有好境界现前,看是不是《圆觉经》说过的?要是《圆觉经》说过的,这个境界是好境界;不是《圆觉经》说过的境界,你不可以取。
这里说三期日,你忏悔二十一天就有特别的境界出现,何况你八十天、一百天、一百二十天精进用功,一定有好境界现前。好境界现前,《圆觉经》说过这个境界,你就取;不是《圆觉经》说过的,可能是魔境,你不要取。这是警策的话,就是你不用功则已,一用功有特别的境界出现,要跟《圆觉经》对对看。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这是第一个观门,修奢摩他,佛答复他,入手方便先取至静为行,才能修奢摩他的正行。「不起思念」,你身体入道场,要身静、心静,心里打妄想不行,心里不起思念。「静极便觉」,你静到极处,忽然间就觉悟了,可是没有一定的时间,因为各人的根机不同。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初静」,是你最初静下来,这个时候入定了。你一个身定,乃至一个世界都入了定,忽然间开悟,你一个身开悟,一个世界都跟着开悟。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你能悟到觉悟的境界,遍满一个佛的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世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这是得了他心通,功用可大了!就是你修声闻的观行,入灭尽定,得六种神通,有他心通,知道众生的心念,他不必开口说话,心里一动念,你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可是只知道一个众生的心念。声闻的神通要假作意,不假作意神通不起,就是我一假作意起了观想,想到他心里动什么念,神通就来了。菩萨用功是任运自然,他开悟以后得了神通,不假作意,任运自然,不是知道一个、二个众生的心念,而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众生,每一个众生只要动一念统统知道。我讲到这里,特别找《金刚经》出来对,第十八分一体同观分,五眼圆明下面:「如来有肉眼否?有。如来有天眼否?有。如来有慧眼否?有。如来有法眼否?有。如来有佛眼否?有。」五眼圆明,这是佛的眼睛。下面接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世界无数,众生无数,众生的心念无数,如来悉知,跟这段经文正应证。你用功修奢摩他,修到这个时候顿同佛境,佛有这样的他心通,你也有,不过还没有《金刚经》说的恒河沙数世界的众生那么多。这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众生,他动一念你都知道。「百千世界,亦复如是。」「百千世界」,还没有《金刚经》恒河沙数那么多,不过既然说百千世界,当然可以推广下去。「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是说你得了神通,《圆觉经》说过的神通,你才能取;不是《圆觉经》说过的神通,你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彼非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这是修第二个观门,你修三摩钵提,修如幻三昧的观想,下手的方便,先观想十方如来,再观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因为你起如幻三昧,建立如幻的道场,度如幻的众生,不只假藉一个法门,凡是大乘的种种法门,你都可以依循,渐次去修行。「勤苦三昧」,用功下手,你不要怕吃苦头,精勤受苦,要修如幻三昧。「广发大愿」,你不怕勤苦,精进用功,还要发大愿。「自熏成种」,你自己熏习,熏起清净的种子,妙处就在这里。凡夫攀缘六尘境界的影子,落到第六识就结成妄想心,可是它熏到第八识成了种子。「种」是能生之意,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是个譬喻,你熏习到第八识里,种了种子,过去的事,我们怎么现在能想起来?就是过去把种子熏到八识田里,现在起了现行。会用功就利用自己的第八识熏习,想十方佛,想十方菩萨,想着修种种的行门,度无量众生。可是「彼非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上说过的境界,你可以取;不是《圆觉经》上说过的境界,你不可以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这是第三个观门,修禅那,先修数息观。「数门」是数息的法门。诸位一开学,我就教你们打坐,坐下来怎么用功修数息观?每一个人都发一本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你打坐怎么打?看《小止观》;数息观怎么数?看《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返、六静。第一个就是数门,先修数息观的法门。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我们的妄想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怎么有妄想心呢?就是生、住、异、灭生的,这里把「异」略掉了。「生住灭」,再简单说是一生一灭,一生一灭的念头是连续出来。我前面讲过,一念是粗念头,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九十刹那,观照不来;九百个生灭,更观照不来。佛经告诉我们,妄想心是生灭的念头,连续不断。它怎么生住异灭?你观想看看,观想不到。因为我们的心攀缘妄境习惯了,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所以生住异灭的念头观察不到。你修数息观,把心定下来,你就知道,喔!我的心生出来了;喔!我的心暂时停住;喔!我的心灭了,你观照了知,清清楚楚。「分齐头数」,「分齐」,这一个念头生出来,住一住,灭掉,它有一个分齐,就是有一个边际。那么一个生住灭、二个生住灭,过了多少生住灭,你统统了知。先是数鼻息,这个时候你可以数你的妄念,都了知得清清楚楚。
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先是打坐,坐下来修数息观,心里妄念生住灭、生住灭,分际都观察到,了知清楚。再进一步,四威仪行住坐卧中,都在修数息观,自己念头生住灭、生住灭,都能无不了知,清清楚楚。「渐次增进」,功夫再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不只是一个世界,百千世界下一滴一滴的雨点,下了多少雨点你统统知道。不是以算数算出来的,一观照统统知道,等于前面说百千世界的众生,动一个念头你就知道,不是你假作意,是任运自然知道。
「犹如目覩所受用物」,你了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很容易,好像你眼睛看见所受用的东西。你看茶杯并不费力,一目了然,你知道百千世界多少雨点,也是这么容易。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觉经》上说的境界,你可以取;不是《圆觉经》上说的境界,现些奇奇怪怪的境界,那是魔境,你不可以取。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这是教修三个观,最初下手先修什么行门?修奢摩他,先修至静。修三摩钵提,先起正忆念,念十方佛、十方菩萨。修禅那,先修数息观,这是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徧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假若你这个众生,遍修三种净观,精勤直进,不悟不休,等于释迦佛在印度出生一样,你决定成佛。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讲得再恳切、再慈悲一点,末世具大乘根性的众生,有上根、中根、下根。我们具大乘根性,我们的根机是钝根。「心欲求道,不得成就」,修观想,想修奢摩他,想修至静,至静不来。想修三摩钵提,想起正忆念,忆念不来。想修禅那,先修数息观,数息不来,不得成就,这就是根机迟钝,下等的根机。我既然想修大乘观行,一定具有大乘善根,我怎么修不成功呢?告诉你原因:「由昔业障,当勤忏悔」,不只忏悔二十一天,你得天天求忏悔,往昔造的恶业把你障到了,究竟有多少恶业呢?《普贤行愿品》上说,造的恶业没有形相,假设有形相,尽虚空容纳不下。怎么造那么多恶业呢?因为时间太久了,无始以来当众生就造恶业,众生当的时间久了,恶业当然造得多,你要勤求忏悔。
「常起希望」,不要放弃希望,不要认为自己业障太重,用功用不好,退了心。你要晓得:修行用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你后退,退到哪里去?你不是退到凡夫位上吗?无始劫来都在当凡夫,现在还当下去吗?希望心不要歇下来。「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前面讲过:你要先断烦恼,最根本的烦恼,就是憎爱二心。遇见逆境,不要憎;遇见顺境,不要爱。见到人家比我好,不要起嫉妬,嫉妬心是不耐他荣生起来的,人家有了荣华,我不要嫉妬;人家超过我,我不嫉妬。我不要谄曲,不要巴结人家。这些烦恼你都断掉,还要求胜进、要向上,一定要修三种净观,一定要成佛。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随你跟哪一种观想接近,你就修哪一个。「此观不得,复习彼观,」这一个观修行用功,勤苦一个阶段,修不成,跟它不相应,再修第二个观。第二观又修不成,再修第三个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总而言之,这一观修不成,再修那一个观,永远不要舍弃,一直修下去,渐次要求证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假若是末世的众生,想求无上的佛道,应该先结个期限,或者一百二十天,或者一百天,或者八十天。可是先要经过二十一天的忏悔,忏悔无始的罪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经过求忏悔的二十一日,然后起正忆念,修这三种净观。「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你在忏悔的时候,有特别的境界出现,你在正思惟,起正观的时候,有特别的境界出现,不是《圆觉经》里面所说的境界,你不可以取着。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奢摩他至静」,修这三种净观,有下手的方便,要修奢摩他,先修至静。「三摩正忆持」,修三摩钵提,先起正忆念,念十方佛、十方菩萨。「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修禅那观,先明数息法门。「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修上面三种净观,若能精勤修习,你就是活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末世的众生,没有修成就,因为无始劫来的罪业障到,要常常求忏悔,忏悔无始劫来的一切罪业。「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佛的境界你本来具有,我们跟佛无二无别,就是被这些罪业障给障碍住,你把罪业忏悔清净,佛境就现前了。
讲到这里,圆觉菩萨章讲完,也就是正宗分讲完了。全经分为三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正宗分讲演完毕,接着讲流通分,在三大分之中,一共有十二位大菩萨当机请问,已经讲了十一位大菩萨,现在讲最后一位,也就是第十二位,叫做贤善首菩萨。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章属于流通分,流通分有五大科,第一大科是「庆闻深法请问流通」,庆幸自己闻到甚深的圆觉妙法,请问如何流通?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叫做妙法,《圆觉经》处处叫我们开悟,就是要悟到圆觉妙法的理,悟后再起修,这一步功夫要记清楚。这就是当时大菩萨都开悟了,末世众生看见《圆觉经》也能开悟,「如是不思议事」,就是圆觉妙法。下面接着请问。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第一个问题:「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请问这部大乘经应该取什么名字?我们现在知道叫《圆觉经》,是由贤善首菩萨请问,世尊立的名字。第二个问题:「云何奉持?」有了教法,怎样奉行修持?第三个问题:「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众生修习圆觉妙法,能得何等功德?在前面《圆觉经》都讲不要住相、不要着相,你所修的功德不可住相,也不可着相,但是不住相、不着相,任运有功德。贤善首菩萨不是不知道不着相的道理,还要请问修习的功德,这是为利益初发心的众生。初发心的众生对于大乘教法还没有修习,先告诉他修习能得无量的功德,等他修习得无量功德的时候,再告诉他不可以着相,所以流通《圆觉经》,要把何等功德说清楚。第四个问题:「云何使我护持经人?」如何使我等辈,护持受持《圆觉经》的人,不要着魔,使他不要生退惧的心,一定得有佛菩萨来加护持经的人。第五个问题,「流布此教至于何地?」流通宣布此圆觉大教的功德,可至何等地位?一共有五个问题。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下面如来就开示了。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下面第二大科是「赞许静听交感流通」,「赞」是赞叹贤善首菩萨问得好,「许」是许可跟他讲,「静听」是和诸大众默然而听。「交感流通」,有说法的世尊,有听经的菩萨,互相交感,大法才能流通。没有法师讲经说法,大法不能流通;没有人静心听法,大法也不能流通,所以要师资道合,师是老师,资是弟子,师资之道相合,交感了,大法才能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如是经教功德名字」,问这一部经的教法,有何等功德?要立何等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是先赞叹贤善首菩萨问得好,再许可跟他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就是静听,听法必须要默然而听,要三业默然。身体不要乱动,身业默然;口里不要讲话,口业默然;心里不要打妄想,意业默然。身口意三业都静下来,再听法,每一句每一字都要听到耳朵里,听到心里。不然一面打妄想,一面讲话,身体乱动,讲的人舌惫唇焦,你没有听到心里,这样怎么能流通佛法呢?所以一定要默然而听,要静听,佛法才能流通。
下面是第三大科,「依问宣说内护流通」,依着贤善首菩萨所问,如来宣讲演说。「内护流通」,佛法要流通于世间,有内护、外护,内护是我们的责任,有人发心讲经说法,有人要发心听法,佛法才会流通,这叫内护。没有人发心讲,没有人发心听,佛法怎么流通呢?所以内护很要紧,就是我们都发心学讲经,学会了就去讲经;在没有学会讲之前,要发心听经,这样护持佛法,佛法才会流通。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要立经的名字,先要赞叹这部经了不起,这部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不是释迦佛这一尊佛说的,只要成佛都要说《圆觉经》,这部经是一部成佛的经典,可见《圆觉经》的重要性。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过去世的如来、现在世的如来、未来世的如来,都守护这部经,要是这部经不住在世间,众生没有法子成佛,可见这部经的重要。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学大乘法的菩萨,没有不皈依《圆觉经》。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世界的菩萨统统要皈依《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部」是部分,也叫十二分教,如来说的经,一共有十二个部分,就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记别或授记,以前说过,你要是不记得,去查《教乘法数》《佛学大辞典》。「十二部经」,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圆觉经》是一切经的清净眼目。我跟诸位同学一再说,每一部经都有经心,也叫做经眼,有最要紧的两句话,等于人的五官,最主要的是眼睛,眼睛看不见不行,眼睛不清净也不行,所以《圆觉经》是一切经的经眼。你要是把《圆觉经》研究好,一切经你都通了。开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判教把《圆觉经》判为顿教大乘,是依着释迦佛说的,叫做圆顿大法,在中国翻译的经典之中,只有《华严经》与《法华经》属于圆顿大法,《华严经》有六十万字,不容易摄持;《法华经》有七万字,也不容易摄持。只有《圆觉经》,经文很短,而且章法整齐。十二位大菩萨请问,一章一位,很容易了解圆顿大教。你把《圆觉经》研究好,很容易受持到心里,就是纳受于心,忆持不忘,这样你就得到一切经的清净眼目。你再去研究《华严经》《法华经》,容易了解、容易通达。最圆满顿超的法门,是《华严经》与《法华经》,你都能研究了达,其他有什么经不容易了达?所以《圆觉经》是一切经的清净眼目。赞叹了这部经的名字,再答复第一个问题:「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这是第一个名字,「大方广」,就是其体最大,其相最方,其用最广。「圆觉」是总持法门,梵语「陀罗尼」,翻成中国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一切法,一切法都在圆觉里面;持无量义,一切义理都在圆觉里面,叫做总持法门、陀罗尼法门。
「亦名修多罗了义」,这是第二个名字,「修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契经,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简单翻成经。佛说的经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了是究竟圆满,义理究竟圆满叫了义经。佛说法为什么不都说了义经,还有不了义经呢?为应众生之机,必须说不了义经。修多罗指一切经,《圆觉经》是一切经中的了义经。现在我们取这部经,叫「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就是依着佛取的这两个名字,把「陀罗尼」略掉,合成经的题目。
「亦名秘密王三昧」,这是第三个名字,「三昧」翻成中国话叫正定,圆觉三昧是三昧之王,叫做王三昧。王三昧是九法界众生皆不能了知,等觉菩萨也不能了知,唯佛与佛才能了知,所以叫做「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这是第四个名字,《圆觉经》说如来的境界是决定的,就是不可动摇。如来的境界不能随便变动,所以叫做决定境界。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这是第五个名字,顿教大乘,也有渐次的道理,就是说些差别法、差别义,但是都是依着如来藏自性流出来,差别就是无差别,叫做「如来藏自性差别」。
「汝当奉持, 」,答复贤善首菩萨第二个问题,「云何奉持?」我们怎样奉持?你就依着经的名字,你就这样奉行、这样受持。这跟《金刚经》上答复的一样,「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你就依着经的名字,奉行受持就对了。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下面答复贤善首菩萨第五个问题:「流布此教至于何地?」「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显,就是唯独显明佛的境界。如来的境界什么样子?看《圆觉经》就知道佛的境界什么样子。「唯佛如来能尽宣说」,《圆觉经》的道理,只有佛与佛才能尽量地宣说、究竟地宣说。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天、仙、化人,这五种人都可以说经,但是必须经过佛印证许可,才可以流通,这叫做经。佛涅槃之后,只可以造论,不可以说经,这是佛教的大规矩。《圆觉经》不是其他四种人可以说的,只有诸佛如来才能究竟宣说。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假若当时的大菩萨,以及末世大乘根性的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佛答复贤善首菩萨说:依此修行决定成佛。佛说的经不全是叫众生成佛,了义经是成佛的,不了义经,不能成佛。譬如佛说人天乘的经,来生来世包许你转人,这叫做人乘法。你依着经修行,来生来世包许你升天,这叫做天乘法,合起来叫做人天乘法,这是不了义经。你依着这一部经,可以证阿罗汉果,可以证辟支佛果,这叫做二乘法,也叫小乘法,都不能成佛。唯有佛说的大乘法,才能至于佛地。《圆觉经》可以成佛,可是《圆觉经》属于顿教大乘,除了含摄顿超的根机,兼带含摄渐次的根机。你依着《圆觉经》修行,不能顿超,不要退惧,你渐次增进,一定成佛,因为《圆觉经》是成佛的法门。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羣品。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前面判教的时候,判《圆觉经》为顿教大乘,是依着佛说的,不敢给它改名为圆教大乘,实际它是顿圆之教,不是顿教禅宗。顿教禅宗根本不讲教法,《圆觉经》讲教法,是佛说的,怎么叫做顿教大乘呢?众生的根机不一,有「顿机的众生」,「顿机」就是顿超,像文殊师利菩萨章:「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就达到成佛的目的,那就是顿教的根机。普贤菩萨章请问渐次,说了四个渐次,还是结到顿超上:「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还是顿教大乘的道理。就是希望我们一超直入,身心如幻,一切都如幻。一切如幻如化,你知道了,不是一下子就成佛了吗?土话说一下子,实际就是顿超成佛。顿超的根机,就从此能够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羣品。」「摄」是摄持,「羣」是多,「品」是类,多种多类叫做「一切羣品」,渐次的根机,则不一样,有多种多类。只要你愿意成佛,发愿成佛,都可以摄持你。《圆觉经》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就怕你不发愿成佛,发愿成佛,你一定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及至蚊蝱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让」就是拒绝。大海广大甚深,但是小小的流水,大海并不拒绝,你是大江的水,它能容纳;你是大河的水,它能容纳;你是小水沟的水,就怕你不流到大海,流到大海,它也不拒绝。如此才见到大海之大,能容纳一切众流。《圆觉经》之大,能摄持一切众生。
「及至蚊蝱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蚊蝱」,大陆上的人都叫蚊子,台湾人叫蝱,是一种很小的虫,它的肚子、胃都很小,只能饮一点点水。「阿修罗」,身量大,肚子大,胃囊也大,多大呢?阿修罗跟帝释天打仗,帝释天住在须弥山顶,他抱住须弥山摇,把帝释天摇下来,他两个手臂抱住须弥山腰,足见身体有多大!阿修罗身体、肚子、胃囊都大,饮水很多,但是大海的水能满足他的愿,尽量饮,能令他充满,这就显出大海之大,能摄持一切众生。这就是说你是大根机,你学《圆觉经》,顿超直入;你是渐次的根机,慢慢地修,只要你肯修,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满你的愿,这就是答复他依法修行,至于佛地,皆成佛道。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这是答复贤善首菩萨第三个问题:「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众生修持这个法门,得什么样的功德?「假使有人」,这是假设之词,没有这个事实,作一个譬喻,假使有一个人。「纯以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把积聚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行布施,这个人得的功德甚多。
「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听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部经的名字,功德超过前面七宝布施的功德。听到一句《圆觉经》义理的功德,超过前面以七宝布施的功德。这个功德诸位在座都得到,你不但听到经名,听到一句义理,全部《圆觉经》都听到了。不是佛故意这么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佛说的都是真实的话,佛怎么会打妄语骗众生呢?你听一句经的义理就能成佛,什么功德能超过成佛的功德呢?你听到不了义经,受持三皈、五戒,来生不过转人,那有多少功德?你加修十种善法,不过升天上享点天福,天福享完还要堕落下来,那有多少功德?你听不了义的小乘经,能成阿罗汉、辟支佛,不过超出三界,结果证偏空涅槃,掉到死水坑里,那有多少功德?所以《圆觉经》是成佛的经,你听到经名就能种成佛的善根,听到一句义理决定叫你成佛,依着一句经文的义理修行,譬如:「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你明白这一句经文的道理,就能成佛。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再说个比喻,「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假使有这一个人单行小乘的教化,他教化一百个恒河沙的众生,都成阿罗汉果,这个法师功德甚多,但是没有一个人成佛。「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你能宣说这部《圆觉经》,讲两句这部经的义理,就令众生种成佛的善根。顿超的根机,现在就能成佛;不是顿超的根机,将来也决定成佛,你的功德大了。所以诸位同学听了经,得了无量功德,你学讲《圆觉经》,你的功德更不可思议!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注意「闻」字,你学讲经,得先听经?闻思修三慧,第一个就是闻慧,你不听,怎么能开智慧?现在闻经的人太少,因为讲经的人太少,实际有人讲经他也不闻,怎么能开智慧?怎么能得到功德?闻到《圆觉经》,不要说全部经文的义理,你都闻到,就是闻到《圆觉经》的经名,你发起来信心,不起疑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这个人的善根很大,不是在一个佛、二个佛的面前种的善根。你亲近佛,当然要供养佛,供养佛你就得到福;你听佛说法,就得到慧。大乘善根包括福慧两种,等你成了佛,福慧两足尊。
「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在恒河沙那样多的佛的所在,「种诸善根」,就是种诸福慧。「闻此经教」,他种福、种慧、种善根,亲近到佛,听佛讲经说法,讲的是《圆觉经》。前面说没有哪一个佛不讲《圆觉经》,所以他种善根,亲近恒河沙那么多的佛,都在佛的面前听过《圆觉经》。《金刚经》也有这样的经文:「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种诸善根,亦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听见这句话,你要是心里想:我怎么有这个善根?这就叫做自卑感,众生瞧不起自己,是大障碍。我们的佛性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十方诸佛都能成佛,我怎么不能成佛呢?你有自卑感,自认是薄地凡夫,心里想:「我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我怎么能成佛!」那你永远不会成佛。儒教也有这个道理,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大舜怎么成为大舜呢?他做了大舜的事啊!大舜是人,我也是人,我只要做大舜所做的事,我也可以成为大舜一样的伟人。佛经上也有一句话:「彼既丈夫我亦尔。」十方诸佛是大丈夫,他能成佛,我怎么不能成佛呢?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怎么能看不起自己呢?我们要是善根不深厚,现在是末法,并且是五欲炽盛的时代,我们怎么会坐到佛学讲堂里,天天学大乘佛法?你要相信自己的善根深厚,你曾亲近过无量诸佛,现在怎么还在末法时代当苦恼凡夫呢?你亲近是亲近了,闻此经是闻此经了,你没有顿超,你是渐次的根性,要慢慢地修,所以不要自暴自弃,闻到《圆觉经》,你应该庆幸自己有深厚的善根,努力增进,决定至于佛地。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答复贤善首菩萨第四个问题:「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我们怎样护持持经人?你们这些大菩萨都应当护持末世修持《圆觉经》的人,因为末法时代魔强法弱,环境恶劣,五欲炽盛,诱惑力太强。他刚刚发了一点露水道心,太阳一晒,把露水晒干了,不是太可惜了吗?末法时代,他难得发菩提心,你要护持,不让他退心。
刚才是勉励、鼓励诸位,不要轻视自己,同时不要粗心大意,我们的环境,不是好环境;时代,不是好时代,你不要害怕,谨慎就是了,因为有诸大菩萨护持你。「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不让恶魔、外道,来扰乱末世的修行人,使他昏烦恼乱,退屈大乘道心。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
接着讲第四科「禀命加卫外护流通」,禀受佛的慈命加以保卫,作为外护,这样才能流通《圆觉经》。前面是自己修行、自己闻法、自己讲法,内护流通,十方诸佛诸菩萨都来护持内护。外护流通分为一类一类,这是金刚类,也叫金刚神类。
「尔时」,这时候。「会中有火首金刚」,火首金刚头上会冒火,火首金刚的火从哪里来的呢?是淫欲心化的三昧火。这个众生的淫欲心特别重,他发心修圆通,结果淫欲之火变成三昧火,在头上放火苗出来,他头上的火,实际是三昧的光明。《圆觉经》前面讲:「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淫欲心太重怎么能成佛呢?就怕你不修行,你一修行,淫心变成三昧火,火首金刚就是给我们作榜样。金刚神类的众生,手里拿着金刚杵,是金刚宝做成的,金刚宝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它;它能摧碎一切物,一切物不能摧碎金刚宝。我们现在供的护法神,就是护法韦驮尊天,他手里拿的就是金刚杵。「摧碎金刚」,摧破粉碎一切邪魔的金刚。「尼蓝婆金刚」,「尼蓝婆」是梵语,没有翻译,同学看什么地方有翻译。「等八万金刚」,一共约八万个金刚。「并其眷属」,还带来很多眷属。
「即从座起」,就是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及其眷属,在法会听佛说法的时候,从本座而起,禀受佛的慈命,要护持末世的修行人,他们都发了心。「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向佛足顶礼,右绕三圈,仰白佛说:假若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决定大乘」,《圆觉经》叫决定大乘,就是实教大乘。大乘法有权教大乘、实教大乘,权教大乘不决定,是权巧方便的大乘,为接引二乘人,来学大乘法,很多都是方便说法。要是有能持此实教大乘、决定大乘者。「我当守护」,我们金刚神众要保卫、护持他。怎样守护?「如护眼目」,人的眼目最宝贵,身体上的部位可以碰一下,眼睛却碰不得,所以人最小心保护眼睛,我们保护持《圆觉经》的人,如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保护他。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让。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不但保护修行人,连他修行的道场我们都保护。「我等金刚自领徒众」,八万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让」,从早到晚守护他的道场,不会遭灾遭难,不会遭魔害,令他不退屈。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前面讲道场,这里怎么有家呢?因为修圆觉菩萨行有四众弟子,前面讲道场是出家二众,还有在家众修行,则保护他的家,叫他家里永远没有灾难、障碍。「疫病消灭」,不叫他得疾病,什么病都给它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叫他发财,在家菩萨可以有财宝,财宝充足,用不完。这是金刚神护法,下面是天众,天王护法。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天。佛教所说的天,分三界,一共二十八天,二十八天的天王都要出来护法。「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须弥山王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也叫帝释天的天王,他住在须弥山顶,叫做须弥山王。欲界第一层天,是四天王天,叫做护国天王。二十八天王是总说,为什么特别说大梵天王、须弥山王、护国天王呢?因为每一个佛出世,大梵天王与须弥山王,他们都是请法主,众生不知道如何请法,他们给众生作榜样,替众生请佛说法。护国天王的职务是护人护国,也护持三宝,所以特别说这三个天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我们二十八个天王,也要守护末法时代持《圆觉经》的人,叫他无灾无难,精进不会退转,这是天众出来护法。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尔时,有大力鬼王」,下面鬼王出来护法,鬼王有大力,叫做大力鬼王。「名吉盘茶」,吉盘茶也叫做鸠盘茶,翻成中国话叫瓮形鬼,也翻成冬瓜鬼,他的形相很丑陋,看不出头来,像瓮,瓮是装水、装菜,小口大肚的缸,大力鬼王像个大冬瓜。鬼王人看不见,普通鸠盘茶,人时常会看见,在我的家乡,这种鬼叫半截缸,只有缸一半高。你看见一个半截缸,一拐一拐的,那就是鸠盘茶,他没有事,常逗着狗玩,狗在那儿卧得好好的,忽然间好像发神经病,就是鸠盘茶逗的。这里不是普通的鸠盘茶,是大力鬼王,还有十万个鬼王。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我们这些鬼王也来守护持《圆觉经》的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我们从早到晚都来给他守卫,使他不会起退心。「其人所居一由旬内」,一由旬就是四十里,不但他住的道场,我们要守卫,他居住在那儿修圆觉行门,四十里路以内,我们都给他保卫。「若有鬼神侵其境界」,前面说的神鬼,都是护法神,是善神。还有恶神、恶鬼,他看你在修行故意来侵害你的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大力鬼王,会把这恶神、恶鬼粉碎得像微尘那样。这是第四科,你只要修行,不要害怕恶神、恶鬼来扰乱你。诸佛要护持你,诸菩萨要护持你,一切善神善鬼都要护持你。
下面是第五科,「时众受持总结流通」,当时听经的大众都要受持《圆觉经》,这样《圆觉经》就可以流通,叫总结流通。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此经已」,佛说完《圆觉经》。「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听圆觉大法的一切大菩萨,还有天众、龙众、鬼神等众,分开来说有八部眷属,就是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八部。天龙八部,不是八部以外有天龙,是八部以天龙为首,叫做天众、龙众,八部都是护法神。「及诸天王」,总说天众,有二十八天王。「梵王等」,前面说过,大梵天王也在二十八天王里面,因为大梵天王是请法主,特别指名出来。「一切大众」,一切听法的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听了法,得了法喜,信心坚定而不疑惑,就能受持圆觉大法,就要依教修行,《圆觉经》等着你流通于世了。
这个学期我要跟诸位同学讲《圆觉经》,却生起病来,病得很严重,不能吃饭,不断咳嗽吐痰,虽然吃药,却越来越厉害。诸位同学每天作课诵,或者念经拜忏以后,都要替我回向,有大感应,结果服一帖汤药,咳嗽止住了。要不是你们回向给我的功德,怎么病好得这么快呢!病好了我才能把《圆觉经》讲完,我心里面得了法乐,因为我发愿要跟诸位讲《圆觉经》,结果满了愿。今天讲圆满,如释重负,像一个重担子放下来了。讲经的时候,不断劝导诸位修行,在末法时代讲圆顿大法的人很少,《华严经》《法华经》是两部圆教大乘的经典,讲《华严经》,纵然有时间、有道场,每天讲二个小时,得三年才能讲一遍,谁能发心听你讲三年呢?讲《法华经》,每天讲二个小时,最短也得三个月,也不容易。所以最好是讲《圆觉经》,容易受持,它有十二章,文句章法很整齐、很清楚,有很多我们要问的问题,菩萨都替我们问出来,我们解除了疑惑,可以增加信心,所以诸位同学听了以后,要好好研究。发给诸位同学两部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直解》,在台湾流通的圭峰大师的《大疏》、《略疏》要看。还有谛闲法师的《法汇》里面,有两部《圆觉经》注解,一部《讲义》,一部《亲闻录》,都拿来参考研究。你把《圆觉经》越研究越熟,将来发心去讲,不要着相,我们不求功德,弘法是我们的责任,你们要负起弘法的责任,不要辜负你们的善根。这是劝各位先自修,把它研究好,再去讲。诸位同学听经听多了,自然这里面的道理都会料拣得很清楚,要是有同学还是听不太明白,认为一会儿说:没有生死,没有涅槃,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一会儿又说:要证得涅槃,证得菩提。怎么绕来绕去,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呢?这是你听大乘经听得太少,说到最高的地方,不着相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这是跟我们说,由凡夫到成佛什么样子,「不与法缚,不与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那是佛的境界。我们初发心的人,要坚持净戒,要持戒清净,要认识爱为生死根本,淫欲是我们的生命,你要先断淫欲,再除爱染,这样下手。不然你说佛的境界,就算你我的境界了吗?你我不吃饭,肚子会饿;不睡觉,会发困。我们是凡夫,看了佛的境界,那是地图,你走路,还是得从出发点开始走,譬如高雄是我们抵达的终点,你从八堵上车,还没有到高雄,所以一会儿这样讲,一会儿那样讲,讲道理,要讲到最高最圆的地方,修行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这是告诉诸位研究经典、修行的方法。
讲到这里,把《圆觉经》讲完了。
能仁佛学院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目
一、 何谓如来因地法行?
二、 何谓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三、 何谓二空观及法界观?
四、 在修观慧之前,应作何方便?
五、 什么是轮回根本?
六、 三界内外,共有几种爱?
七、 三种净观,以何为起行方便?
八、 何谓迷识四相及迷智四相?
九、 何谓善知识之正知见?
十、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在三期道场之前,应作何方便?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圆觉经讲解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圆觉经略说》是南怀瑾教授于1983年,在台北十方丛林书院讲述‘圆觉经’的记录,由古国治同学负责整理校对。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