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是《心经》的总纲,第六讲是谁是观自在。我们要解释的经文是观自在菩萨,就这五个字。观自在菩萨,这五个字当中有四个重要的概念,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节点,经文的节点给它理解明白。因为《心经》从繁入简,简到不能再简,所以它里面的每一个字,你都要当回事。不能就这样念过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念经跟念咒语不一样,念咒语,闭着眼睛念,喇嘛念经,他还摇一摇,因为摇一摇有点醉醉的感觉,很舒服。我们早课的时候念《楞严咒》也是念着摇一摇,念好吃完早饭睡个回笼觉。但念经绝非如此。如果你想从《心经》《金刚经》,哪怕是《弥陀经》这样的经典当中要获得法义,虽然不至于扣字眼,但是经典当中暗含的每一个节点你都需要去弄明白。所以在这五个字当中就有四个节点,我们一一来说明。
第一个是观。观是什么?观是法门,我们前段时间讲过《金刚经》,《金刚经》当中,须菩提问佛,云何降伏其心?如何断他的烦恼?佛陀是怎么回答的?佛说,如是如是。不要断,也不是降服,看住它,让它自生自灭,知道它去哪里,让它去更好的地方,不骄不躁,不抗拒,不决绝,不用极端的心理去处理自己内心当中既已存在的乱象,或者说极端心理,不以暴制暴。
所以非降服,非断除,而是观。观自在是什么意思?观自在就如同一个妈妈带小孩子,任小孩子吃哭玩闹,对的事情奖励他,错的事情制止他。其他的时间不用去太多的干扰,他自己会成长。观,而不是人为地、主观地去改变。这里面暗含着另外一个原理,就是生命一旦获得了自由,而非主观有我执的驾驭的时候,它会迸发出生命自有的能量。这个能量具有它自我的修复性。一般的感冒,你看也是一个星期,不看也是一个星期,为什么?因为生命它自己会疗愈自己。但如果你错误地干预,时间干预得越长,你这感冒拖的时间就越长,方法越错,受害越深。
观本身是在于激发、显发,使得生命当中原来那个最好的生命力能够显发出来。这个是印度文化当中最精妙的一个基本原则叫观察不干预原则。佛陀与我们讲的禅定,实际上就是运用了这个原则,让自己安静下来,安静下来,直到问题自动解除。有很多人说了,我静都已经静了,难道我那个危机就能这样过去吗?你想到的是危机,当然过不去,因为危机在你的心里,你惦记它的时候,它会更深。
昨天有个朋友,晚上没事打电话给我:“师父啊,你叫我念的《金刚经》,我念了一下,好多了。”我说:“啊,佛法很殊胜啊,很好。”今天下午打电话给我:“师父啊,我是创业遇到了问题,融资没融到,我心里焦急得不得了。但我昨天晚上念了《金刚经》以后,今天下午融资拿到手了。”他还为了要印《金刚经》,给我微信转了5000块钱。这是真事。是读经这个过程,让他来钱的吗?菩萨会派钱来吗?不是,是读经这个过程,能够让他相信有彼岸。这是我们第一讲说的,读经刚开始的时候叫陌生行为干预疗法,使得自己的紧张在读经的专注力当中自然消除,没有了这种焦虑,而自己此前的付出又有因果,自然能够使得他能够做成自己的事情,是这样一回事。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观就是断,观就是智慧本身,不需要再有其他的任何智慧,只不过是观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就是观什么。第二个字,观自己。我们小伙伴开会的时候,说:“老周老周,你卫生为什么搞得不干净啊?”老周说:“他们也没做,为什么要我做?他们没做我也不做。”他观了吗?他观了。他观了谁?他观了,别人没做,他也不做。他的参照物是什么?他的参照物是别人,不是自己。
有个小朋友在家里做作业,我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做作业啊?小朋友说:“我不做作业,老师要批评我,所以我要做作业。”小朋友是在做作业,但是他观了吗?他观了什么?他观的是老师的威严,他观自己了吗?他没有观,他没有把学习当成乐趣,他是观外在的对象,不是观自己。
观自己有几个条件,第一,要有彼岸。第二,要有此岸。第三,要有到彼岸到此岸的方法。这句话就是,一个人观察自己的时候,你要有自己的明确的价值观,你要知道自己将来成为什么,又要知道自己缺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往什么方向去努力,如是之观,此名内观。
所以信仰给我们大部分人带来的帮助,是建立内循环机制。就是解决我们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世界观是知道哪里去,人生观是知道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价值观是知道怎么做,这样就是观自己。而世人的一切都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是观是观了,观了是自己,但是观自己是什么?观错误的自己、贪嗔痴的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就是我执。
还有,很多人是观人,观人是什么?是众生相,不是自己的,是世俗观念在我们自身身上的延伸。对于成年人,我们大部分生活习惯都是受身边人的同化,而非自己自愿。尽管这个行为本身看上去是我们自己做的决定,实际上都是共业所感,我们没有觉知力。要观自己,观自己怎么样?观自在。这个在是什么?在从时态上来讲,不是过去完成式,也不是未来进行时,也不是未来完成式,是现在进行时,是了解当下的自己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任何人、任何事,只要知道自己当下是什么状态,他永远不会做错。但是大部分人要不然后怕,要不然后悔,无论是后怕还是后悔,都是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做,都是机会主义者,都是一个不知因缘而稀里糊涂的投机者。而知法知因缘的人,在现在进行时的当下,他的做法一定是发挥了般若智慧。什么是般若智慧?恰好得当的行为,利人、利天、利自己,他一定有这个行为。这叫如法如实。
所以,能做到观自在的人,观是法门,自己是方向,在是现在进行时,是状态。然后菩萨呢?菩萨是当你能做到观自在的时候,你身上能表现出另外一种品格和品质,这种品格和品质被人称为是有益于他人的人,正在觉悟的人,这样的人被人们称为菩萨。
所以菩萨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啊,我从今天开始受菩萨戒了,我要修菩萨道,我要修行,我是佛弟子。标签不是自己贴上去的,而是别人向你竖起了大拇指。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我们总认为菩萨是天边的人,菩萨是坐在佛殿里面等着我们礼拜的人。实际上菩萨就是当下我们需要去成就的人,菩萨是正在觉悟的人。如果你能够觉悟,如果你能观自在,你就是菩萨,如果你不是,那你再是盲修瞎炼,也不是真正的菩萨。
所以,菩萨是正在觉悟的人,有因必有果,正在觉悟,直至成佛。这是这一讲,谁是观自在。我是观自在,自己每个人是观自在。这是不能忘记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去读诵经典,头上安头,置若罔闻,与法无益。
原标题:《心经的智慧》6 | 如何理解并真正做到观自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