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心经 | 作者:蔡惠明 [投稿]

三、关于“以世智为般若”

  大乘思想的源流,可从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两方面来分析。从历史根源看,它是从部派佛学发展而来,各部派对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家部的几派影响较为突出。当然这并非说由部派转化为大乘,而是说大乘吸收了各部派的特长,得到独立发展。从社会根源看,大乘思想发生并流行在案达罗和笈多两王朝也不是偶然的。当时两王朝已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但佛教内部矛盾重重,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朝统一方向发展,于是出现了新兴的大乘。一般认为,般若类大乘经最先出现,这是因为:

  一、‘般若经”内容主要讲法无自性,不可执着,也就是“法空”。部派中有部学说认为佛说法都有自性,都是实在,走向极端,因而出现“缘起性空”思想加以破斥。

  二、很多大乘圣典如‘法华’,‘华严’的主要思想都是以般若为基础,因此由般若经先行。

  三、大乘流行前,诸经按内容和分类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中有“方广’,是指它说理方正、范围广阔。唐玄奘编译‘大般若经’,有十六会。前五会是根本般若经,文字虽有广暑,但内容却相似。以后各会称杂类,谓杂般若经。即第六会胜天王般若,第七会曼殊室利般若,第八会那伽室利般若,第九会金刚般若,第十合理趣般若,第十一至十六会分别说六度般若。依‘现观庄严论’说:“前五会是专谈从发菩提心直到成佛阶位与观行。”第六会胜天王别说他初发心修行的自证境界。第七、八两会则特明般若的“无所得”的宗趣。第九会金刚般若专述见道与究竟道的无分别智的无相境界。第十理智般若专述佛智境。这样十六会般若依行位判,前五会是谈从初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全部境、行、果,第六会是遍说初发心资粮道的般若,第七、八会文殊和那伽则是逼谈加行道。第九会金刚般若遍谈见道,第十会理趣般若专说佛果。第十一至十六会则为专述修道般若。其中“杂类般若’的内容很不相同,如我国佛弟于极为熟悉的‘金刚经’,在十六会中,份量最小,只三百颂,可看作般若的一个暑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据无着、世亲分析,认为经中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式,较大品、小品,更接近于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后来的‘阿含’形式。例如此经一开始就讲释尊住王舍城,僧团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并叙述讲道的过程等,这些都是原始经典形式,而根本般若(小品)却讲此丘五千人,并说他们都具有种种功德成就,同后来大乘经的夸张说法相类似。说明‘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比“小品”还要早些。其次,南传学者觉音,在解释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时说,“方广”是问答体,在一个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后,继续追究,步步深入,他还毕巴利文的五部为证。对照‘金刚经’的体裁,也是一个问题结束后,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一直到二十七处为止。又‘金刚经’的问题是由须菩提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解空第一”,得了无诤三昧。

  通过‘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更易掌握般若的要点。认识般若思想不外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是讲佛说一切法郎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法虽自性空,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称为“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 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它不是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观,它的产生是有因缘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对范畴性空,幻有构成的,不能执着某一个方面。应当指出:上座部在讲人空外也讲法空,不过他们的性空进一层发展就成了方广,趋向极端,连幻有也否定了,龙树破斥它为“恶趣空”。这种否定一切的“恶趣空”与般若性空说是本质不同的。‘金刚经’最后归结为一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全经的精髓。可见般若思想反对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极端态度,主张佛说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佛法并非实有,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分类而成的假有。套用‘金刚经’的公式,即:“佛说般若,郎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名)。关于般若这词,是梵文Prajna的音译,一译“波若”,慧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的一切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所以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印顺导师为接引初机,在讲记中对般若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用心良苦。惜评文作者把阐述般若意义搁置一边,笼统地给扣上“以世智为般若”的帽子,正是欲盖弥彰,强词夺理。请详读一下印顺导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就不致会如此“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四、三法印是依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

  关于“以声闻三法印为般若”一段,这也是评文作者昕设的“帽子”用以扣人的。拙作‘关于佛教研究几个问题’中第二节“根本法义被逐步改变”中指出:

  “三法印正是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缘起支包括两个方面:来与去。来是指苦的产生,去是指还灭趋向涅槃。释算常说,懂得椽起说就懂得了‘法’,寸见缘起说是佛教的最高原理。而三法印是缘起说的体现,不论南传、北传、大乘、小乘都是通用的。现在有人竟把二二法印’称为‘声闻法’,提倡所谓‘常、乐,我,净’,在惫义上恰恰相反。溯其原因,起始于有部。有部认为一切法通过时间三相,法的形状改变,但体(自性)不变,强调物质的体,在过去、未来、现在都不变动。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把‘无常”的理论从深处否定了,同时在最后超越佛陀十四无记(其中有一条世间是有常还是无常?)大谈其形而上的论调。同时‘我’的理论也告复活,有部居然承认有一个‘假我’的存在,到了犊子部就公然主张有一不灭的轮回主体(补特迦罗)了,三法印就剩一个‘涅槃寂静’末受破坏。

  大乘空宗的创始人龙树针对有部的二二世实有’、“法体恒有’,以空总破。他的方法有二种:一是‘中观论’的辩证法,将自性论抹除;一是‘大智度论’的直观,直接洞观诸法如幻如化,一切归于空。他的遣除境相不但否定有形的外色,甚至是空间、运动、时间皆戍如幻如化,最俊连空也空,一叨归于灭绝。”法印亦译法本、本末、优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世俗印玺,意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反法印的则非佛法。三法印不但晃于早期的小乘经、律、论,也见于大乘经论。‘杂阿含经’卷十作二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载:“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r法印经’则别说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为三法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说:“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八中,列举实相的十二异名,郎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指出一实相印可总摄缘起、无常、无我、寂灭等。未见破斥所谓“声闻三法印”。

  评文作者硬说印顺导师说“宇宙人生真理要从三法印去了解一是“以声闻三法印释般若第一空义”,“不亦谬乎。”这种“想当然”的推理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即使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没有否定三法印或后来发展的四法印、五法印,眨称为“小乘法”。他不过以一实相印总摄。而评文作者还盛气凌人地说:“声闻三法印中之涅槃,不过身智永灭,不复更受三界生死,名为寂静。‘般若经’中所说涅槃,虽云三乘共证,其实香象渡河:水异冤马。大乘涅槃,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常、乐、我、净四德,岂遽同于灰身灭智,声闻所证的涅槃乎!”一副傲骨看不起阿罗汉的样子,其实是夜郎自大,可怜得很!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的意思。二译“应供”,这亦是如来十号之一,当受人天供养的意思。‘杂阿含经’说阿罗汉与如来果德不同,但解脱相同。三译“不生”,惫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郎如‘杂阿合经’称:“所作已作,不受俊有。”中国佛教徒长期以来贬低阿罗汉,这是不应该的。实际上阿罗汉毕竟是超脱生死输回的圣人,郎使依天台教义而言,亦相当于七住阶位的菩萨,而我们还是在生死流转中的凡夫,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声闻圣人呢?

  ‘瑜伽菩萨戒乙中有这样的一条:小乘学人诽谤大乘,是为犯戒;同样,大乘学人诽谤小乘,也为犯戒。”这体现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精神。我们主张南传上座部佛教应承认大乘是佛说,而北传大乘佛教应停止对小乘的攻击,贯彻互相尊重,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十共同提高的原则。评文作者对印顺导师的不敬,横一个“谬论”,竖一个“邪妄”,应当认识过错,自己发露忏悔。药无贵贱,治病的是良药;法无高下,契机的是妙法。信仰是自由的,但同时应当尊重别人的信仰。佛教四家要团结一致,兴利除弊,涤瑕荡垢,促使佛日增辉,*轮常转,功德无量!

  摘自《内明》第242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