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心经 | 作者:竺摩法师 [投稿]

五、译本与译者略历(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1.译本的略史

  本经从梵文译成华文,自南北朝至宋朝,大约共有九种译本。今略列于左,并叙其内容的同异:

  一、摩词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西历402姚秦(弘始四年)鸠摩罗什译

  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649唐(贞观二三)玄奘译

  三、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700唐(中宗时)义净译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733唐(开元二六)法月译

  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790唐(贞元六年)般若等译

  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850唐(大中时)智慧轮译

  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法成译

  八、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西历980宋施护译

  现存以上八种译本(唐菩提流志及实叉难陀二译今缺不存)的异同,据今人所考,约有三说:

  (a)依译文大概分别:玄奘与义净译本,文字全同;唯净师于本经末增「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等五十三字,是说诵此经的功德,乃属于流通分;般若译本与法成译本,文字亦大略相同。

  (b)依三分具缺分别:什译本与奘译本,皆只译正宗分;而略去序分及流通分;余六译本,三分具足,但文字亦详略不一。

  (c)依说经者分别:法月译本谓此经乃观自在菩萨,请佛向大众宣示般若深法,所以此经为佛所亲说;般若及法成译本,谓此经乃佛深入甚深三昧时,舍利弗欲闻般若深法,就请观自在菩萨为他宣说这部心经;施护为密宗高僧,故其译本谓此经乃在佛入三昧时,以威神力,令观自在菩萨说此经。这样说来,此经虽为观音菩萨所说,亦等于佛陀授意而说的。且经中直呼「舍利子」名字,皆为佛呼弟子的口气,非菩萨语气,亦足证明此经为佛所说。诸译中以奘师译本最正确、最稳妥,文字亦最简明工整,故特别单行流通,为人所爱读,历来各宗法师,亦多以此译为讲本及注释;现在我所讲解,亦不例外。

  2.译者的简历

  唐、是朝代。李渊三世仕隋有功,至隋恭帝将中国天下禅让于李渊,为唐高祖,建都长安,国号曰唐。三藏,是指全部佛法有经、律、论三藏。经为佛说,律是佛制,论有佛在经中所议论的,但多数是佛弟子所造,分有宗经之论和释经之论。法师、是以三藏法自师,亦以三藏法师人,上弘下化,称为法师。今出家者,目不识丁,愚不可及,未明佛理,亦称之为法师,或自称法师,以误为正,正是末法现象。今奘公博通三藏,译讲利人,才能当此嘉号。其平生轶事甚多,略志于下:

  (a)考官赏识:奘师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师十三岁正逢国家度僧,以不足岁数,徘徊考场不去。考官郑善果问其故,及出家志愿为何?彼答:「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嘉其志,破例许度为僧。

  (b)遍访明师:俗语谓:「出家不参访,菩萨未开光」;但出家后,须从剃度师学戒究理五年有得,才可出外参访。奘师随其兄长捷,出家于净土寺,继之参访国内名德,于经论犹多问题,非求梵文原本,难以解决,乃于贞观三年,适逢年荒;开放难民出关,乃随之出国,潜行觅食,西游求经,取道哈蜜,越天山,渡流沙,过雪岭,经七年抵北印,遍访明师,学习唯识,入那烂陀,亲近戒贤,尽传其法。

  (c)生烹祭天:师由中印东南行,将过?,被贼所俘,贼欲选相貌英俊庄严者,生烹祭天。师美中选,自分必死,唯诵梵本心经,及观想弥勒菩萨,忽飓风四起,贼船覆没,余贼恐怖,不敢害师,忏悔顶礼,亲释其缚,得以重生。

  (d)师徒因缘:师所参访的善知识甚多,而以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为最。时戒贤论师,年已百六岁。当师未抵印度,戒公患病如刀刺者三年,欲不食而死,梦文殊菩萨告之曰:「汝夙为国王,多害物命,故得此报。将有中国僧人来此求学,汝当以法尽授之,使彼东归流通大法,汝罪可灭,其病可愈。」戒公因此忍痛相待。奘师既至,喜极而泣,拥奘师曰:「吾忍死以待子久矣」。

  (e)十师之一:戒公主讲那烂陀寺,门下数千人,精通三藏者十人,师为十人中之一。为授瑜伽师地论,历十五个月方毕;再讲九月,深究五年,犹不欲东归。其为学之苦心孤诣,令人五体投地!后复东行经十余国,谒龙猛所造古寺,拜观音菩萨住处,参礼胜军论师,再学唯识二年,一夕得菩萨示现,告以十年后戒日王崩,印度将乱,始决意作东旋之计。

  (f)战败为僧:时南印度有小乘论师,造破大乘七百颂,呈戒日王,愿与大乘论师辩议决胜,王乃致书戒贤,请派四人赴会。戒公因派海慧、智光、师子光及奘师共往。未行,忽有外道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来求论难,倘论不胜,当斩首以谢。奘师挺身而出,与之诘辩,外道词穷,愿自斩首。奘师谓吾教慈悲,不随便杀害,乃命皈依为僧,免其自死。外道生大感激,乃为奘师述破大乘七百颂的内容。师既知其说,乃作「破恶见论」三千颂破之。

  (g)拜大乘天:戒日为普扬奘师之论辩,乃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敕告天下。当时到会者万余人,沙门外道,悉共与会。奘师升座标宗曰:「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意谓:「本体界之真,乃因极微堆积而成物质;定中的境界,仍须仗眼识始能观看」。牌悬十八天,无有能问难者,与会论师,尽皆箝口,大乘佛法于是大盛印度,奘师亦名布五天,被尊为「大乘天」。

  (h)松知东归:奘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十九年回长安,其中十七年,在印游访一百三十多国,学其文字语言。归得梵文经本共六百五十七部,太宗欢喜赞叹,乃敕令于弘福寺大开译场,历二十年,先后于弘福寺、玉华宫,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闻其赴印时,众问何日归来?师笑指屋旁之松树说:待此松首东向之时,吾即归矣。至其归时??贞观十九年,松首果然东向。大众皆嚷师将归矣,果然于是年归来了。

  (i)痛失国宝:高宗麟德元年,师示疾。于二月十五日中夜疾重,师口尚诵心经之「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后命左右同称弥勒如来佛号,右胁安卧而逝,世寿六十有五。帝闻其逝,三日不朝,悲叹曰:「朕失国宝!」奉安陕西白鹿原,满朝文武百官及百姓送殓者逾百万人,法缘希有,千古景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