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心经 | 作者:竺摩法师 [投稿]

九、融相归性的正观法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法有证法与教法,证法离言,不可思议;教法有言可说,亦不外说有说空,显相显性。说有是属于显相的,说空是属于显性的。现在本经所说的要义,亦不外说有说空,显相显性;或融相即性,或泯相证性。现在这一节文,说「色即是空」,是融相即性;后面一节「是诸法空相」,是说泯相证性的道理。但这融相有于性空,是本经说空的张本,由此而开展引申下文广说蕴、处、界三科法,乃至谛、缘、度诸法皆空的教义。舍利子是人名,梵语具言「舍利弗多罗」,罗什法师简译为舍利弗,略去多罗二字。「弗多罗」、华言是「子」的意思,故奘师译作舍利子。「舍利」华译「身」、亦译「子」。 是鸟名,鹙鹭之类,眼极锋利,舌最灵巧。舍利弗的母亲,用 为名, 之子,得名舍利子。相传舍利弗的母亲,本来多通佛法,辩才亦不很好,但自怀胎后,聪颖异常,才辩倍增。她的哥哥俱 罗,即舍利弗的舅父,本具智辩,比她超胜。兄妹每次辩论,其妹皆负输;但自从怀孕了舍利弗,每次辩论,皆胜其兄。因此得名舍利,象徵她的智辩锋利,兄不能及。舍利弗为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年始八岁,能与大论师高座论辩,才智出众。十五岁遇到马胜比丘,闻法欢喜,后与目犍连,相率皈依佛教,从佛剃度出家。经十五日,便证阿罗汉果,能入甚深的金刚三昧。有大力鬼,能拳击须弥山,使之粉碎。曾击舍利弗头一拳,他定起感到头痛,问佛是何原因?佛说:若非你的金刚三昧定力,此头早已粉碎了。上面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的工夫,已能「照见五蕴皆空」;现在菩萨呼告舍利弗,是为伸展五蕴皆空的义理,及解释五蕴既然皆空,那么五蕴中色蕴的色与空,到底是一?是异?换句话说,就是色空两者是一个东西呢?还是两个东西呢?菩萨知道舍利弗他们心中一定会怀疑这个问题,所以就把问题提出来,并作答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部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先举色蕴为例,阐明色蕴的色相与空性是一非异,融相归性,然后例知其他受想行识四蕴与空是一非异、融相归性的道理,亦是一样的。现在先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用几个意思来说明:

  一、约相性合一说:这「色不异空」的色是指什么色呢?我们要先了解,这色不是指名、色、财、食、睡五欲中色欲的色,也不是指酒、色、财、气那色情的色,而是指现象界所有形形色色的诸法的法相;空、是指诸法的本体,缘起性空的理性。这现象的法相与本体的空性,到底是一?是异?本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用「不异」二字来阐明色空合一、融相即性的道理。不异是不离义,无差别义。因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色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其性平等,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大般若经卷四,佛答舍利子云:「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可证明色空二法是互不相离的,而又是合一相成的,因离空,色无从说起;离色,空亦无处可显。色相是有,性空是无,两者却是不相离,又是不相异的道理,可借一个比喻来说明:如木头与桌子,从它的相貌看,是一张桌子,从他的性质看,是几块木头凑成的。木头与桌子好像是两样东西,其实两者是不相异,也是不相离性的;因桌子离了木头,那里还有什么桌子呢?反之,木头因桌子而显,离了桌子,自然木头也不可得了。所以桌子的相状和木头的体性,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不相离的,不相异的;色蕴与空性的道理,亦是如此,空因色相而得见,色相因空而显现,色离空则色无所托,空离色则空无所名。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二、约有空不二说:有人听了色与空是不离的、不异的道理,或亦相信;但在心理上,终以为色是有的,空是无的,虽说两者不相离,而其实还是各别的,色仍是色,空仍是空的吧?为了扫除这种疑情,所以接上来就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表示色的有,空的无,不但不相异而且当体相即不二,决不是有两个不同的东西合拢来的。这个道理,如仍不明白,可举一个公案来显明:昔有学人跟随禅师在外行脚,谈起色空不二的道理,学人不明。禅师叫学人道:「你把虚空捉住我看!」学人说:「我没有本领,捉不住虚空,还请和尚捉住来看!」禅师即用力捉住学人的鼻子。学人叫痛!痛!禅师说:「虚空如是捉住。」学人即于言下省悟了色空不二的道理。因色空之理平等,捉住有色的鼻子,等于捉住无相的虚空一样,利根的人一省悟,便理会了「色即是空」的道理。三、约断常破执说:佛陀讲经,不外两个道理,一为破执,二为显理。执不破则理不显,理不显则行不修,行不修则苦难脱。所以讲诸经为破邪显正,讲本经亦为破邪显正。众生的邪见很多,多至有六十二见,归纳之不出执断执常的二种邪见。执常见的人,说一切东西都是常住不变的。如现在做人,将来亦做人,现在做畜生,将来亦做畜生。执断见的人,则说世间一切东西都会变坏的。到变坏就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如说「人死如灯灭」,灯息了就没有,人死了也就什么生命、因果也都没有了。所以本经以「色即是空」,破执有的常见;以「空即是色」,破执无的断见。不落断常两边,使可悟入中道的理性,本经说二空般若,就是为了显示中道理性,使人从迷得悟,离苦得乐。四、约生灭无别说:生即生死的烦恼,灭部灭度的涅槃。龙树菩萨在大论里,引中论「生死涅槃无别」的道理,来解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生死是有,涅槃是空,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生死性空即涅槃,涅槃如幻即生死,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从悟证染净诸法皆如幻化,法性本空,生死涅槃,犹如作梦,在毕竟空中,理性平等,色空不二,相离不离,相即相成,其理相等,故作此解。五、约智悲出生说?智慧与慈悲,是佛法两大理性的结晶;但这两大理性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可以从色空不二,性相一致的修养中体悟出来。日本的古德有说:「若见色即是空,则成大智;若见空即是色,则成大悲。」这个道理,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而深思的!因这大智,不是偏空的权智,而是二空平等的实智;这大悲!也不是爱见的慈悲,而是无缘的大悲,同体的大悲。然而,这大智大悲从那里来的呢?简单地说一句:是从般若的母胎中生长出来的。故说:「般若为三世佛母」。你修般若,见到色即是空,才会出生生佛一如大智;见到「空即是色」,才能产生冤亲平等的大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一般人没有大智,所以不知色即是空,在一切森罗万有的色法上,认识不够,执为实有,造诸业障,绑住自己,不得自在;而于佛法有深切修养的行者,理解色即是空,所以能得大智慧,解黏去缚。超脱自在。同时知道不但色即是空,而且还知道空即是色,这空不是空了一切东西都没有,而是一切如幻如化的色法都是有的,尽管诸法性空,而一切如幻如化的因缘果报之法,并非是没有的;只可惜众生著迷不悟,于中执著造业,轮回流转不息,枉受生死的痛苦,所以激发了菩萨的大悲心,要不惜牺牲,大声疾呼,宣扬佛法,拔济众生的痛苦。这便是「若见空即是色,则成大悲」的道理。由此可知佛法谈空,或般若说无,不光是谈空无的空理空论,开出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而是必须要配合实践的修养,与理论作实际的相应,才能出生自利德的大智。由这大智再产生利他德的大悲胜用。本经非常重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空字。因色即是空,还容易明白;而空即是色,就比较费解了!故在解空的根机利钝、程度浅深、知见正邪的差别上,对于所理解的空,作五种不同的分说:

  一、冥顽空:这是空洞无物的呆滞的空,死板的空,空到什么都没有,不再生起作用的。如叹空歌云?「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人在手中?妻也空来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这就是说,一死什么都空了完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未明佛经所讲的空义,是以遮拨为空。把什么都加以否定遮拨,好像「扫把星」出现,什么都给她扫得精光了。这样的空,如虚空一样死寂,冥顽不灵,亦如「死水不藏龙」,一点活泼的胜用都没有,使人听来伤心万分,不去自杀,也要消极厌世了。这是不善解空,把空义搞错了,是最要不得的。

  二、断灭空:亦名「恶趣空」,因知见不正,以为我们人的生命,死了就断灭了,也是什么都没有了。所谓「人死如灯灭,亦如汤浇雪」。灯一吹熄,不会再燃;热汤淋到雪上,雪溶化了就什么都没有。这种思想,是只有现世,没有来生,那 作善何为?作恶何惧?人生一切的善恶因果,他认为都是没有的,所以叫做断灭空。这样,人生在世,一切慈悲喜舍的善事做了也没有用、一切杀盗淫妄的恶事,尽量做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殊不知法性虽空,幻相不无,人生所造的业相,善恶分明,因果不爽,你如为善不良,一定要堕落恶道,故亦名「恶趣空」。这种过失,也由于一般人不善解空,迷昧空义所造成的。

  三、析法空:这种空是对小乘人说的,他们听了佛法,已知身体由于五蕴众缘所成,缘起性空,无我可得;但有此钝根的小乘人,还以为身体虽然五蕴所成,而明明是有的,如何说它是空的呢?因此要用分析的方法,才能使他知是空的。如拿五蕴来分析,五蕴已有五种法,而每种蕴里又有好多种法。如色蕴的色法,其中有长短方圆等形色、青黄赤白等显色的种种色法,乃至识蕴的识法,有八识主体的心王,还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的心理作用。把这些法一一加以分析,才知道它们是缘生空无实质的。好像这一间房屋,明明是有的,你说它是空的,他决定不会胡信,于是只有把这间房屋加以分析,把它拆开来,先把房顶上的瓦片拆掉,再将椽、栋、梁、柱子、墙壁等次第拆散,不见了这间房屋的样子,到这时,他才知房屋是空的。小乘钝根的人,不知诸法是空,要加分析,然后始知是空的道理,亦是如此。

  四当体空:这是大乘根利智深的菩萨,了知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即空。但当体空有两种:一是色法的当体空,色法经过分析以后,了知当体是空;二是观照的当体空,由于观照般若的工夫,到般若智现前,便知诸法当体是空。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当体知空的境界。五自性空: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不落于有;但空其性,不空其幻相,亦不落于无。有无不著,中道不居,便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大空。如本经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照触其相,属于妙有的一边;见到空理,是属于真空的一边。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中道实相,自然呈显无余。借禅宗的语气来说,就是把一头大白牛,露堂堂地牵出来,净裸裸、赤酒酒、一丝不挂,在大众面前亮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两句话,是承接上文说色蕴空而来的,但说得很简略。上面说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我们既了知色蕴的色性与空性,是平等不二的,那 其他的受、想、行、识四蕴与空性平等不二的道理,亦复如是。如果为明白起见,统统把它写出来,那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它们的不二平等,亦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如果再把它说明白一点,现在举出受蕴与空不二来的性质来说:受是感受,有苦、乐、忧、喜、舍五受。这感受的性质无定,也是空的,凡夫迷昧,执以为有吧了。比如我们今天吃斋后去吃一粒金山橙,感受到其味很甜;若吃一碗糖莲子再去吃橙,感受到橙的味道就很酸,不再是甜的了。其实同是一粒橙,只因吃的时间和因缘先后有异,便有甜酸不同的感受,可知受无定相,本性是空,所以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再拿想蕴的想来说吧,想性与空性,亦是一样的,因想随善缘想善,想便成好想,随恶缘想恶,便变为恶想,可知其性无定,亦是空的。如三国的曹操行军,一天行军太久,跑的路太长。中途兵士没有水饮,口渴得要命,路也几乎跑不动了。曹操很聪明,想出一个解渴的方法,就对兵士们说:「你们快跑,前面有很多梅林就要到了,可供你们大吃一顿。」每个兵士想到梅林,大家的口中自然都流出酸水,口也不渴了,如果口不渴,想到梅林,也不会即出酸水的。可知想无实性,与空一样,随缘而异,其性本空。受想如此,其他行蕴迁流不停,识蕴起伏不常,生灭无定,与空性相等的道理,亦是这样。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