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心经 | 作者:竺摩法师 [投稿]

六、圣者的自在生活

  观自在菩萨

  凡是佛经,都有序、正、流通三分,等于普通论文的绪论、本论、结论。本经没有头尾,开始就先提出「观自在菩萨」的圣号,那 本经究竟是谁说的呢?是观音菩萨说的?抑是佛陀说的?若是佛陀说的,为何经首不安「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文句?若是菩萨说的,那 全部般若经(包括小品、放光、光赞、道行、仁王、金刚、天王、文殊等八种般若)共有七百四十七卷,都是佛陀说的(佛讲般若经达二十二年的长时间),为何这般若心经却是菩萨说的呢?有关这一问题,在上节「译本与译者略历」中已作三种说明:法月译本谓此经是菩萨请佛说的;般若及法成译本,谓佛入甚深三昧时舍利子等要听般若法,请观音菩萨说的;施护译本谓佛入三昧时,以威神力令观自在菩萨说的。如云:「于是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予!若欲修般若波罗密深妙法门者,作何修习?于是菩萨始呼其名而告之」。是则此经是佛加被菩萨所说,亦等于佛陀自己之所说。况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其中有文句完全与心经相同,可见心经是佛说的。因心经是从大般若经中的学观品抽出来,是大般若经的心要,大般若经既是佛说的,心经自然也是佛说无疑。而讲此经者,有以为是菩萨所说,是因什奘二译仅译正宗分,略去序分与流通分,没有首尾,所以看起来好似菩萨说的,其实是佛说的。如「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都是佛呼弟子的口气,不是菩萨呼罗汉的语气。况佛是诸部般若的说主,本经是佛说是最合情理的。「观自在」是唐时新译,旧译「观世音」或「光世音」。八十华严探玄记说:译观世音是偏重语业立名,因说法或称念时,以用语言为多,有语言才听到音声;「光世音」是偏重身业立名,因菩萨度人常放身光;译「观自在」是从修证解脱得名,三业清净,成为三轮不思议化,摄物无碍,得大自在。又简称「观音」,据说是因唐太宗名李世民。为避讳,略去世字;或中国人性喜简厌繁,观音简称,呼及顺口,便把世字略去了。观世音的梵名,阿缚庐枳帝湿伐罗(avalokitesvara)。又梵语「毗钵舍那」,华译为「观」。观深般若,性空无碍,故能得其自在。华严三八卷说菩萨有十种(璎珞谓之十明)自在:

  1.寿命自在:菩萨超出三界烦恼,已无生死寿夭,长短不拘,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

  2.心自在:凡夫妄识用事,心随境转,不得自在;菩萨真心无碍,已融其境,故得自在。坛经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菩萨功同如来,故能于心得其自在。

  3.财自在:即资具自在。菩萨于境无碍,随所乐欲,于诸资具,得大自在。如搅长江为酥酡,变大地为黄金,不算什么一回事。凡夫贪财,不得自在。如吕洞宾参黄龙禅师悟道后,为化世人病在何处,看见一个小孩,试问他要什么?他说要钱。吕就以指头点一石成金,给他;谁知小孩贪财,不要黄金,而要指头,你看贪得多么好笑。

  4.业自在:业指净业,才能自在;垢业缠缚,不得自在。菩萨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应机设化,利济自如。

  5.受生自在:菩萨随类受生,广度有情,随缘示现,人或非人,随意所作,自在无碍。

  6.胜解自在:菩萨于佛法中自得胜解,了彻胜义;亦为他说,令他普得胜解,了彻胜义。

  7.愿自在:凡夫有愿,难得自在做到,就成虚愿;而菩萨发愿要做的事,必得圆满成遂,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

  8.如意自在:亦作神力自在,菩萨具大神通,随意生身,意到何处,即生到何处,变化自如了无障碍。

  9.法自在:菩萨能修行一切法,亦能演说一切法,普令众生,受法圆满。

  10.智自在:菩萨具大智慧,善说法要,辩才无碍,众生爱乐,欢喜受化。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华译「觉有情」,或「大心众生」。三觉具足,自利利他。奉行三戒,圆成佛道:持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以自利;持饶益有情戒以利他。自他两利,福慧庄严,究竟佛道,得大解脱。观自在可作二解:

  一、别指观音行深般若,以智洞达人生真谛,空有双照,于诸法中得其自在。

  二、通指一切高位菩萨,观空法性,解脱苦缚,无有障碍,都具十种自在。

  本经是指前一种,即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别名。观自在菩萨的能观自在或不能自在,完全在乎菩萨修观般若工夫的深浅不同,而有自在与不自在的境界差别。凡夫未悟,有障有业,名不自在;圣者悟道,无障无碍,故得大自在。在菩萨本行经里,记载过去印度在应现如来时代有一个坐禅比丘,工夫相当深,能与身上生的虱子谈话。他在坐禅时,虱子在身上爬来爬去咬他,他不堪骚扰,就与虱子订下条约,要他遵守法则:在他静坐时,要虱子隐身休息,不好出来活动打扰他,在他不坐禅时,它可出来活动,怎样咬他都听它自由。虱子守约,双方相安无事,而虱子因过的生活有规律,能守时,有秩序,又合卫生,所以养得又肥又白,好生高兴。不料一天忽然来了一只跳蚤,看到虱子养得又肥又白,而自己却又黑又瘦,心中非常羡慕地说:「虱子姊!到底你有何法,能把自己养得又肥又白?」虱子答说:「我遵守上人所订的条约:上人坐禅我休息,上人休息我出来活动,生活起居有时,合于卫生,所以养得又肥又白了。」跳蚤说:「我求求你,可怜我又黑又瘦,答应我加入你的团体,跟你学习,好吗?」虱子说:「跳蚤弟,只要你能守法,跟我一起生活是可以的。」到比丘坐禅时,谁知跳蚤消化力很强,已很饥饿,嗅到比丘阵阵肉香,垂涎欲滴,禁不住跳出来咬了几口,比丘定中惊起,以为虱子不守法,赶快把衣服脱下,要捉虱子定罪,谁知动作太快,太紧张了,把衣角触到身旁的火炉,燃烧起来,虱子和跳蚤,顿时都遭劫了。这也证明这个禅师虽有定通力,能与虱子订条约,教他守法,可是工夫不够,仍有触怒的烦恼,所以还不能观法自在,而得逍遥。现在再讲一个修观工夫能观自在的禅师。日本在德川时代,有一位白隐禅师,道行甚高,似已到了「行深般若,得其自在」的境界,名满全国,无不景仰。当时有一位权势高贵的将军,全家大小数十人都皈依白隐禅师座下,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次他的爱女和一青年恋爱相交而怀孕,父知其事,有败坏家风,怒不可忍,责问其女,此孽种到底是谁所为?女知其父秉性燥急凶猛,若说实话,必与青年俱被打死,想到师父慈悲,或能救命,就答:「是师父白隐所为的。」其父听了火冒三丈,大骂师父骗人,急奔寺中,不问皂白,把白隐打得头破血流而归。白隐莫明其妙,不知究竟是甚 一回事,一句话也不出,只是默默无言。后来小姐生了小孩,将军怒气末消,又去向白隐找麻烦,把婴儿丢与白隐说:「这是你的孽种,你拿回去养吧!」白隐慈心,不忍见婴儿死而不救,就把他抱过来养,但无奶可买,婴儿小命难保,只好朝晚抱出抱入,向人求奶,不顾名誉扫地,听尽冷讽热嘲,都不在乎,还是救活这条小生命要紧。当时那位留下孽种而逃走他方的青年,在外浑过了一个时期,静静回来暗中向小姐打听风声,问起那个胎儿如何处理?小姐把嫁祸白隐禅师的经过,具说一番。这青年也是皈依白隐禅师的弟子,听到师受冤枉,大哭呼冤,心中感激,又是惭愧,大叫对不起师父,良心发现,就与小姐同去向将军自首,承认那婴儿是自己所为。将军听了大惊失色,几乎晕过去,如何会冤枉师父,冤枉好人!乃率全家老少赴寺,跪在白隐禅师面前,痛哭流涕,哀求忏悔。一对青年夫妇,亦对禅师说:「孩儿是他俩的,不是师父的。」禅师就说:「孩儿既是你们的,快抱回去吧!」白隐交还了孩儿,如无其事。这因他的修养工夫很深,其心无碍,没有烦恼,故能得大自在;同时因他已体验到甚深般若,性空无相,故不动声色,如无其事,与上面说的那位和蚤虱相处而未能无相,心有所碍,不得自在的禅师,工夫深浅,自然有所不同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