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入不二法门品 第九卷

  (十七)喜见菩萨──喜金刚成就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本经的排列次序是很严密的,刚才电天菩萨的光明境界之后,就是喜见菩萨,就得喜了。以密宗来讲,是喜乐金刚的境界,喜是心理上的喜悦,没有忧悲苦恼,当然也没有那讨债的面孔。乐就一定轻松,是快乐。

  喜见菩萨讲的这一段很严重,到这一步,已经是菩萨地的初步欢喜地。大欢喜境是很难达到的,喜乐金刚是很难修的。这一段话,等于把二百六十字的《心经》解释完了。色,包括了物质世界,地水火风四大,都是色,这是有形的。无形的呢?唯识上的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所生的色,意境上所生的色(法处所摄色),也包括在内。例如男女之爱,好色,觉得漂亮或不漂亮,就是色法,虽然不是四大,但也不离开四大。喜欢艺术,喜欢山水也是好色。

  「色空」,能够把色证到了空,真是太难了,不要吹牛了。但是色法的本性是空,不相信吗?有个办法,你找个喜欢看的人,整天跟着看,包你看不到半个钟头就厌。世界上谁最漂亮?自己最漂亮,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已愈看愈美(有同学不同意),不是?那你是菩萨了。你试试,只要在镜子里看自己看上三分钟,那个就不是你了。你不要害怕,有时好像身体都没有了,是很恐怖的。但是有人会利用这个方法,进入空定的境界,不过要赶快把眼睛闭了,不要再看镜子,再看下去会疯了的。不疯至少也灵魂出窍,很严重的。实际上,这有科学根据,透过注意力集中一点会使你空掉,要注视自己,不要动,也不要去分析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盯住看,这一下就没有了。不但镜中的影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

  做到了这一步,你就可以了解到色空无我,就晓得色即是空。色的本性自然就是空的,不用你去想办法让它变空,所以色即是空。《心经》上又加一句「空即是色」,也是非色灭空。不是把物质毁坏了,变成空,而是色相的本身就是空。有一句流行的古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一点都没有错。你说花好看,同花本身有什么关系?是你自己着迷。因此庙子里的菩萨都塑得很庄严,你为什么不着迷呢?因为你有恭敬心在。换了是位小姐,男生看了就着迷了。

  受(感觉)想(思想)行(生命本能活动)识(意识),也同色一样,合起来叫作五阴。五阴都是一念变出来的,是意识变出来的。所以接下来讲识空为二,意识是有,空是没有,看来是对立的,其实识即是空。为什么叫你们修白骨观?要解脱成道非修不可,是了色阴境界很快的法门。色阴境界一了,下面四阴很快可以跟着了啦。

  「非识灭空」,不是用意识境界造出来一个空,如果用意识境界灭了一切妄念达到空,那是非究境的。因为意识本身自然就是空的。如果修证的功夫集中而通达的话,自然达到喜金刚的成就,心中会有无比的喜,比你中了什么彩票都要开心。所以,要能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得喜。

  (十八)明相菩萨──种性转变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相不是指光明相,是明白、悟了一切相的意思。

  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没有固定的,它本性是空的,为什么?因为种性与心念的作用是一样的。念头分成前中后,在教理上也叫三心,是出自《金刚经》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是前际,未来心是后际,现在心是中际,所以又叫三际。学禅宗的人讲三际托空,就是讲把这三个念头的边际解脱了,在这中间呈现一段空灵,就是当下即空,也是此地说的「中际亦空」。

  所谓四大种性是跟着意识观念来的,意识就是一念。假定这个人当下一念空了,那么色身四大种性就空了。所以说色身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无法用外力帮助。必须自己内心见道,一念之间了知四大种性的空相,如此叫作入不二法门。

  (十九)妙意菩萨──眼与色妙观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是讲修持的境界。前面已经有位菩萨讲意识境界,现在又来一位,讲悟道以后的境界,第六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

  凡夫不能成道,是因为意识被妄念思想遮蔽、困住了。那么,诸佛菩萨悟道了,还有意识吗?照样有的。有位学唯识的师父问六祖,这八识转成四智证得三身,要如何转?这个一转太难了!凡夫顺着转,所以轮回,能反着转,就成佛。六祖告诉他,「但用名言无实性」,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名相转了,东西的作用不同了,但还是这个东西。等于一把刀,医生用了可以救人,凡夫拿了可以杀人,它的分别在于意识。所以悟道以后的菩萨还有没有意识?有的。可是悟道以后的菩萨,是否还有困扰凡夫的贪嗔痴?贪嗔痴是凡夫意根上的三业,我们看妙意菩萨怎么说。

  妙意菩萨在这里,先教我们从眼睛上了,刚才我们讲过看镜子的比喻。假如眼睛看一切色相,能见色不是色,不起贪欲,不起恚念(恚是怒气由内发到外在,怨天尤人都是恚念),不起迷恋,这样就是寂灭。密宗有很多用眼境界的修持方法,当下进入不贪不嗔不痴的境界。不是密宗快,而是他能够利用有为法来修。但是究竟成就不成就,还是靠自己,不是靠方法。

  你也可以拿一尊佛像放在眼前观,看久了绝对就看不到前面的色相,一片空了。我们前面讲过三祖的《信心铭》上面一句:「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利用眼观色,也是一种法门。有同学问我,他瞪起眼睛来就一片空灵,可以这样修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但是你瞪起眼睛来可不要看,如果用看的,很快眼睛就会瞎了。虽然张开眼,但是没有在看,没有用到眼的机能,就没有关系。否则你会用眼过度伤了眼,那我可不负责的,话先讲明,你要开眼闭眼是自己的方便。

  妙意菩萨教我们用眼来观色的法门,马上达到离贪嗔痴的境界,不需要跳出世间,当下就是寂灭道场。接着是耳、鼻、舌、身、意五根的修法也一样。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舌头对于味觉,身体对于触觉,意识对于思想,这都是相对的。但是如果同样运用眼观色的修法,你这五根也都可以得到解脱。

  他的结论是「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因为归纳起来,贪嗔痴都是心理行为,是意识发出来的。那么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有没有贪嗔痴呢?有的。但是从唯识来讲,前五识的贪嗔痴是助伴作用,像是帮凶,而主犯是意识。例如眼睛也有恚,意识恨某人,眼睛就发出来瞪着他,跟随意识做帮凶。如果意识喜欢某人,眼睛就会笑咪咪的,帮着意识做。借用法律的话来讲,从犯帮凶的罪较轻,主犯的罪较重。所以若是意识对外境不起贪嗔痴,那么前面的五根就自然对境心不起,自然就寂灭。

  讲错了,对境心不起还是另外一念,应该说:对境心数起,而自然寂灭。这个道理就是入不二法门。这个故事出自六祖《坛经》,广东韶关的曹溪(因为曹操的后人辗转迁徙到此地定居,因此叫曹溪。)风水很好。后来六祖在这里说法,他说法的庙子后世叫作南华寺,当时禅宗就有了南北二系,并不能算派别,只是风气稍稍不同。在北方当然是六祖的师兄,神秀这一系。我们可不要看不起神秀,他的影响比六祖大。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有很多有修持的大师都在北方。不过神秀走的是渐修的路子,也是禅宗的正统。不要认为神秀不是正统的禅宗,那就完全错了。唐代当时的大文人如李白、杜甫,后世的白居易,这一班名人的禅,都是受神秀这一支的影响。南方的禅影响中国,要到唐末五代才开始。

  当时神秀那一系有一位卧轮禅师,他打坐时常有魔鬼来磨他,诱惑他,他都置之不理,还作了一首偈: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这是真功夫啊!你不要轻视他。很多学禅的人,就依这个偈子修行,后来传到了广东。卧轮禅师的辈份自然比六祖低,有人拿了这偈子去问六祖,六祖就说了另一个偈子: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菩提作么长这句话妙得很,是问语,你说菩提怎么长?一边也是答案,菩提无长也无灭,哪里能长?卧轮禅师的偈子是学禅的根本,根本做到了,有了卧轮禅师的境界,你再来谈六祖的境界。后世学禅的拿了六祖的鸡毛当今箭,那是六祖揩屁股的草纸,你不要拿来当帽子戴!他可以拿帽子来揩屁股,你不能,你还是要从卧轮的方法做起。

  (二十)无尽意菩萨──六度回向一切智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无尽是无量无边,在凡夫,意是第六意识,成佛了也用意,不过意识这么一转,转凡夫的妄念为菩提。根据唯识,意在凡夫是分别心,转识成智之后,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无尽意菩萨报告的内容是六度,就是大乘修行的六个次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梵文叫六波罗蜜。波罗蜜的原义就是由这里到那里,人如何超脱人世的苦海,到达清凉自在的那一边。中文翻译是翻义,就用了一个字:度。佛教常说要度人,如何叫度?就是使人能够解脱,能够大彻大悟才叫度,不是说叫人信佛就算度了。

  根据教理,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修福德资粮;般若是修智慧资粮。福德和智慧圆满了,就可以成佛。这是从修行次第(就是层次)而说的,是渐修。

  《维摩诘经》上所讲的六度,不是讲渐修的次序,是讲顿悟的。顿悟什么呢?一乘道。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六度所有的修持,乃至小乘大乘所有的修持,就是为了一件事,为了得一切智而成佛。不过要注意,一切智是教理的名称,或者称为根本智,是见到本性,也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见性。

  无尽意菩萨怎么讲六度呢?他先用第一条举例,修布施就是为了回向一切智。普通把布施和回向一切智分成两边,事实上布施这个

  行为的自性,就是回向一切智。《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是对形而上道第一义而讲,不是第二义的境界。

  教理上讲布施有外布施、内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我们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这就是学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时,让一步路给人家先走都是布施。中国文化也讲「施恩不望报」,给人家好处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反过来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一点点帮助,永远不要忘记。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接受,因为它同我们本位文化完全一样。

  清朝的蒲松龄写了部《聊斋志异》,借鬼来骂人,他自比司马迁,《聊斋志异》也被称作中国的鬼史。文字非常好,是我们小时候必看的,又怕又爱读。这小说的第一篇,写的是阴间的考城隍,城隍好比是阴间的县长级长官,文中讲到有位读书人,在夜里梦见被鬼擒去阴间的考场,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出了个题目,「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所以中国人做好事叫积阴德,做了不说的叫阴德。无犯意而作错了事,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不用处罚。关公看了这读书人所答的卷子,就派他作城隍。读书人说这县长作不得,因为他还有妈妈在世要养,死不得。关公就调卷看看他的妈妈还有几年的阳寿,让读书人先回去尽孝,等妈妈的阳寿尽了再回来。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聊斋志异》第一篇写考城隍,就是要教人为善。蒲松龄把书写完了之后,送给一位当时的名士王渔洋过目,王渔洋当场出一万两银子,要蒲松龄卖给他,也就是想买著作权。蒲松龄不干,王渔洋只好帮他写一篇序,其中有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你看这首诗很美,实际上是骂人,人比鬼可怕可恶多了,听听讲鬼话远比听人话好。

  布施的道理,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这是学佛的人应该有的心理。最近有两位出家的同学要远行,来跟我辞行,我为他们准备了一点钱,装在信封中,写上供养二字。他们虽然是我的学生辈,可是这里就要抛开老师的立场,尊敬三宝。布施同供养意义有何不同?都是出钱,可是心理是两样的。供养是下面对上面恭敬供献,让上面滋养之用,同样的行为,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假如出钱帮助穷苦的人,可不可以认为自己在供养?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供养一切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一切佛。

  布施就是舍,是学佛的第一步,因此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名利一切都放下。常有人说责任放不下,你真学佛连责任也要放下。像我的责任也很重,就算我这一秒钟死了,世人还是活下去的。所以要放下!放下就是布施。有人说打坐时思想放不下,你布施嘛!把思想给狗吃了,就放下了。假使我死在路旁,这个肉体给狗吃了也蛮好,跟狗结个缘嘛。一辈子鸡鸭鱼肉吃了那么多,死了这个肉体给蚂蚁吃给狗吃,一样也是布施。如果发不起布施的心,也就不用想有什么成就。像时下很多年轻人,帮人家一个忙都不肯,我要班上同学告诉缺席的同学,下一堂课带些什么书来,结果连这一句话都不肯传,就是不肯布施。

  除了财布施法布施之外,还有无畏布施。给人精神支持就是一种无畏布施,例如有人遭受到很大的挫折,我对他说:没有问题的,我看了你的相,马上就一切顺利了。其实我是信口说说,但是他很可能因为听了这番话而得到鼓舞,这只是无畏布施的一种方便,其实布施方法是很多的。

  但是,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回向一切智。这又是什么个讲法呢?我们放下一切,舍掉一切,是为了成佛。一念放不下,所以不能得道。你打坐在那里搞气脉,任脉通了没有,督脉通了没有……为什么?气脉通了身体会好吗?这就是放不下身见,这一念放不下,怎么能够得一切智?四大皆空,身见先要放下。所以布施是为了回向一切智,得了一切智就成佛了。

  怎么样是回向呢?这个问题严重了,连好几位老前辈都问过我,关于回向的意义。他们的学问都很好,不是不认得这两个字。古人为什么翻译成回向?意义是非常深刻的。你若是懂了轮回,就会懂回向。宇宙万物是旋转的,起点也是终点,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回向也是这个道理。布施出去,我就没有了,其实正是你的有。你觉得什么都牺牲了,正是你的成就。不过你如果因此存着要回收的心理去布施,那就糟糕了,反而不会回向的。如果你无心布施,它自然就回向。例如有人问我,要怎么念经回向给父母,这很简单,你只要起这一念就回向了,这就是心念的力量,不用再念出来这是为了谁为了谁的。

  学佛第一步要心念空灵,无所希求,只有施出去,只有帮忙人家的,不用希求拿什么,自然就回向了。

  我们学佛是求自己成佛,布施是一切放下,它的本质就是回向一切智。普通人不了解,把布施当作一段,回向当作一段,当作两个相对的。现在《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第一义谛,不要修别的法门,只修布施。你说我没钱,就内布施嘛,内心一切皆空,没有钱不能布施的这个念头也要空掉。一切放下,放下的念头也放下,自然成就一切智。所以说:「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中国有句老话:「为善最乐」,这是真的,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纯粹劝人的话。你可以就这个行为体会一下,我自己的体验是如此,你真做了一件善事,帮了人家解决了一件大事,那真舒服。这个道理是什么?善行是喜的,恶行是忧的。喜的东西是阳性的,忧愁的东西是阴性的。真做了好事,不只是精神上会感到非常愉快,身体都会舒服的。就有那么大的功效。所以我常说学佛的人还不如学童子军,童子军的教育要日行一善,善行不论大小。可是学佛的人恐怕十天都做不到一善,尽管满口佛话,人家碰他一下就气死了。

  同样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回向一切智。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靠智慧去做。我常说做好事非常难,是要有智慧去做的。没有智慧,你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实会增加别人的烦恼。所以六度万行以智慧为主,学佛法是智能之学,不是迷信。所以「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智慧是指普通的聪明,一切智是悟道的智慧。

  清楚了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世间的行为,就是修出世间法,修出世间法要能够入世。我今天还在说一位出家的同学,他光晓得出家修道,如果不懂世法的话,这道是白修了,不能起而行。只能空,空而不能起有之用。释迦牟尼成了佛也还是要出来教化众生,他什么事都懂,例如他也懂放牛,乃至也懂裁衣服。他是得一切智的,就是世法要通啊,这样就叫做入不二法门。

  总结无尽意菩萨的报告,在六度万行中,我们真修持做到了任何一点,都能够悟道,不需要再找别的法门。譬如内布施有一条,万缘放下。万缘慢慢放下多麻烦,一念放下就行了,打坐时连求静的这个心都放掉,内布施掉就行了,可以成就一切智。问题是讲得容易,你真能放下到什么程度很难。有人说,放下就昏沉,那你要把昏沉也放下!嘿,这就是问题了,你怎么把昏沉也放下?老实讲,昏沉是习气。例如佛也说过,人为什么要睡眠?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生理疲劳,所以进入昏沉需要睡眠;一种是心疲劳,用脑子用思想多了,心理上疲劳了,也想睡眠。这个睡眠是一个境界,就是个习气,能把这个习气检查出来,睡眠昏沉也放下,那是真放下了。放下了自然回向得一切智,这就是不二法门。

  (二十一)深慧菩萨──三解脱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现在是第二十一位菩萨,名号是深慧菩萨,由上一位无尽意,到这一位深深智慧的深慧菩萨。《维摩诘经》一共有三十二位菩萨,报告修行的不二法门,这好像是《楞严经》上有二十五位菩萨,报告修行的圆通法门。上一次提醒过你们,诸位有留心算过吗?

  上一位菩萨讲的是六度,这一位菩萨报告的是大乘的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无作在有的经典上也翻成无愿。看到无愿有人就觉得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吗?学佛不是都要发愿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作而不作。我们能抓住这三解脱门,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学佛就是随时把握三解脱门。

  讲到空,例如《心经》说「诸法空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学佛想要进到空,有多难啊!密宗的,尤其是黄教一派,要得中观正见,才算见道得根本智。什么是中观?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观正见的前提,要先见空性,先见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说是见性空。了解了性空,自性本来空,学佛的第一步就迈开了,不是理论上了解,是要身心都进去。现在讲话都懂,这是理论,没有用的。你纵然能把佛经倒背如流,佛学好的不得了,生死来到时一点用都没有。不要讲生死,就算感冒来了你也挡不住,你空空看,喷嚏照打,肚子饿了你去空空看,还是饿得受不了。真得到空性的人,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证道?是身心整个投进去。就像这杯茶,白开水冲泡茶叶就有味道,你只讲空话,讲得再香再浓,白开水仍然是白开水。

  这个性空是要证得的,证得了性空还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还要知道缘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进一步了。但是这还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就是中观正见。

  这个空是不是究竟呢?绝对究竟。最后得中观正见,连中也不中了,彻底的空,所以讲是性宗般若毕竟空。这个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在座的同学打起坐来拚命想求空,求不到的道理在哪里?就因为你在忙着求空,真是空忙。要知道,是空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你懂了这个道理,很自然就空了。你现在在听讲,空不空?不空啊,这是有啊。但是你听到、感受到的,没有一点可以停留住的,它早跑掉了,当你一听到就已经没有了。所以是它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

  结果我们学佛的都走了反路,都在求空,岂不是背道而驰?它本空啊!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脱吗?用不着怕有个有的。你想把我们的思想、感觉停留住,那是停留不住的。不过有一样你感觉到好像停留住了,就是当你痛苦时,你硬是空不掉。其实还是空得掉的,那个感觉痛苦的就是受阴,就是业力的根本。业在哪里?就是被痛苦烦恼束缚,被这个力量捆住了,解脱不了,就是业。这是一个感受的作用,你打坐觉得静了,但是你里头还有一个静的境界,就是受阴,你就解脱不了。等你觉得空了,就又着相了,有个空相,这空相也要空掉。你说空了觉得清净,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又不空了。

  空,是彻底的无相。既然无相就当然无作无愿,我也不希望有个空来,它自然空的。你造出来个空的境界、光明境界,那就是有作。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证,无作是无修无证。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来是道,坐下来还是道,这肉身完了,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

  我们修持能达到空、无相、无作,则心意识自然空了,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入道了。学佛不论大小乘,不论任何宗派法门,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什么解脱呢?不是功夫,不是信仰,是智慧的解脱。所以学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境界,不是迷信,不是信仰,而是智慧的解脱。但是同时也包括了功夫,也包括了境界,也包括了正信。

  心意识是很难解脱的。心意识不是一个东西吗?为什么要分三层?佛经上常这么分,尤其是禅宗语录,在宋朝以后的大师们,常常提到要离心意识参话头。当年我跟显明法师二位,皈依虚云老和尚学禅(这里不应该说二位,应该说我们两个人,自称二位就大模大样了。顺便把中国礼数告诉你们年轻人),虚老一开示就叫我们离心意识参,我参了一分钟就不参了,因为离心意识我还参个鬼!那我已经成功了嘛!这句话到此为止,你们参参看,参我那句鬼话。

  现在不讲禅宗,讲教理。意,大家都知道,以六根来讲,佛学把我们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另一种分类,是分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你把五蕴研究通了,也可以悟道了。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把物理世界和我们的精神的生命合起来,分成八个识,这又是一个系统。这八个识当中,主要的中心在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根本,整个的叫作八识,就是唯心,所以叫作八识心王,心是主体。心起的作用就是意。把心意识三个层次勉强作个分类比方,心像大海;意像大海中起的波浪,一个一个思想不停;识像波涛面上的浪花。

  空、无相、无作与心、意、识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样配合呢?这个无作是指什么无作?无作配心。无相配意。空配识。因此深慧菩萨告诉我们,「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随便由那一个法门证入,一门深入,就彻底成功了。再归纳起来讲一句话,妄想就是般若。我的老师袁老师,给我讲过一句大名言,了不起的。他告诉我般若与妄想有什么差别,他说:「了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了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说得非常彻底。

  (二十二)寂根菩萨──佛与法众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一位寂根菩萨,是第二十二位菩萨,寂灭清静当然是空了。「根」,本院的出家同学,剃了头,穿了这一身衣服,分不清男的女的,只有什么不同?身根不同,就是男身女身生殖器官不同,因此有男女的差别。

  佛法僧在《维摩诘经》翻成佛法众,众就是僧。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早晚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伽。伽要读如「茄子」的茄,不要读成「嘎」。僧伽是僧团的意思。皈依僧是要皈依僧团,不是单一位僧,因为要随众而学,所以在这里翻成佛法众。僧伽是圣众,入圣人之位,是成佛得道的预备队,是后补佛。所以要对出家人恭敬,我对出家人是非常恭敬的,你不要看我常骂出家的学生,那是以另外一个立场骂他们。

  学佛要恭敬三宝。有人对我说,他看出家人好像与在家人没什么不同,言下有不尊敬之意。我说,当然没有不同,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可是人家剃了头就值得恭敬。告诉你,真的释迦牟尼佛今天来了,你看惯了也同我们差不多。真的肉身菩萨来了,你一定不知道,等他死了你才明白,慢慢去哭吧。拿破仑也说,他在两个人心目中当不了英雄,一个是他的贴身侍从,一个是他的太太。这是真的,英雄也有常人的一面。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常人也是佛。所以不只是恭敬僧人,你能够把一切众生、每一个人都看成佛一样,你就绝对成功了。有如此的精神去学佛,憍慢心没有了,没有不成功的。

  普通观念把佛法僧分开,觉得他们是出世的,我们是入世的。佛就是法,佛就在法中;法就是众,法就是僧;佛法僧三宝是一宝。我们出家同学是僧宝,手中这本《维摩诘经》就是法宝。所以寂根菩萨告诉我们,「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无为就是要放下,三宝就是一宝。真正佛法僧三宝在你那儿,在每个人心中。每人心中能万缘放下,一念皆空,你那儿就是三宝,与虚空相等。不止三宝,一切出世法、入世法,也都是一样。能够依这个理去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就是不二法门。即使是在家的同学,你能够一念之间证得空性,你已经入于僧伽圣众,也算是出家人了,所以庙上供奉的伽蓝圣众,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譬如中国佛教供奉的伽蓝神之中,有关公,也有韦驮,都是武将,是在家的。韦驮菩萨到中国唐代才开始有记载,这在前面说过了。有个说法是我们这一劫为贤圣劫,据说会有千佛出世,所以没有那么悲哀。韦驮菩萨的愿力,就是为前九百九十九尊佛护法,而自己成为第一千尊出世的佛,就是楼至佛。

  (二十三)心无碍菩萨──了生死问题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心无碍菩萨所报告的不二法门,就是我们所讲的了生死。世人最恐怖的就是生死。死了怎么办?死了就没有我了。有没有我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认为死了就没有我了,就是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在佛法上这是恶见,不是善见。身体不是我,是这一生借用的工具,是四大假合而成。一般人分生死,是以身体失去功用就叫作死亡。一般人的恐怖和悲哀就是怕死亡到来,我这个身体没有了,我到哪里去?

  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生命是永恒的,非断非常。一般人认为的生死,在佛学叫分段生死,所以凡夫的六道轮回是分段的,不论活多久,仅是整个生命中的一段。得了阿罗汉果的人,可以预知生死,乃至可以决定要活几百年几千年,因此认为自己没有生死,其实还是在生死中,在佛学上讲是变易生死。能离开分段生死,去掉变易生死,回到自己生命根本道体上,这样就是不生不灭,勉强可以叫作了生死。

  我们这个生命,不生不灭的根本,有一个名称,悟了道的人证得了这个叫法身。法身本来寂灭清净,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修它也寂灭清净,不修它也寂灭清净,所谓本性如然。譬如我们都市中盖了许多高楼,并不妨碍这虚空,以后如果都市回复到荒凉,这虚空还是一样。法身有如虚空,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自己在法身中,仅仅知道这个肉身?因为我们的习气,认小为大,抓住个小的当成是生命的根本。禅宗说明心见性,见的是这个心,不是思想的心。这个道理讲得最清楚的是《楞严经》,佛告诉阿难,我们的生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的,可是凡夫众生颠倒知见,不认这个生命,却只认身体。像是不认大海,反而只认大海上的一个小水泡当作是自身。《圆觉经》上也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把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为自己的思想是心,其实思想只是身体第二重、第三重的反映)。

  心无碍菩萨说,普通人把肉身看得很牢,等到肉身坏了,以为是两件事。庄子也讲过一个比喻,骊戎有位小姐骊姬长得很美,这个国家被灭,她被献给晋献公,当时的她怕得哭哭啼啼。在古代一旦进了宫中,就只有靠祖上积德,哪一天被皇上看中能选为妃子,否则可能一辈子老死宫中,连家都回不去。后来这位小姐果然被选为妃子,享受恩宠了,想想当时怕的心态,觉得很好笑。庄子就说,世人都怕死,可是如果死后比生前还好,就会觉得自己临死时怕得很没有道理。

  其实,生死不只是身体坏了才经历到,我们凡夫天天都经历生死,每晚睡觉,就是一次生死。再进一步讲,我们身上的细胞,因为新陈代谢作用随时都在生灭,因此这个身体也不断在变化,本身随时在生死中。所以生死没有什么可怕,就像换个房子住,修道成功了,就像是发财的人换新房子,对旧的房子毫不眷恋。那个没发财,被人赶出来的,对自己那个旧房子,不知道有多舍不得!

  真正了解我们的生命不是这个肉身,也就是悟道,见法身,见空性,见自性,见实相。若是没有悟道,那你所有学佛的功德都是在学加行,要见道以后才能修道。实相是什么相貌呢?本来清净,是无相,是空相。所以说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我们凡夫现有的身体是业报身。是善业来的,这一生福报好;是恶业来的,福报就不好。成佛得道了就是得圆满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圆满。见到空性清净法身,才好起修圆满报身。圆满报身成就了,千百万亿化身当然就有了。

  明心见性见到自身实相了,就「不起见身」,不会把肉体看得很牢,身见没有了。以小乘来讲,有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成道,就是见惑和思惑。思惑是我们带来的业报,就是贪、嗔、痴、慢、疑。见惑是观念的错误,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我们大家打坐念佛,搞了半天,实际上都是邪见。又想求通气脉,想自己健康长寿,身见也愈来愈重。《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寿者相,把这些观念拿掉才能见道。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的出家同学吃素修行,身体却愈来愈多病。好像佛法就是人寿保险,应该保证不生病似的,这是观念错误。其实人生以病苦为师,要遭遇痛苦和身体多病,才容易有道行。又健康又快活又功名富贵,一切都得意的话,是不会想修道的。因为有病所以不敢乱来,然后又当然有点私心,想把身体修好一点,就是这样才种进了善根。所以丛林规矩里,修行人不求无病,病还是善知识呢!

  所以要「不起见身」,还要「及见灭身」,不要看到肉体坏了就觉得生命死了,这好比只是工具坏了,换个工具就是。什么理由呢?「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这句话更严重了!我们学佛许多年了,几时见到过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在哪里?要把此身空掉了,把受阴想阴都空掉,好像连这个肉体都没有了,当然法身就清净了。所以法身就在你现在的肉身上。禅宗的云门祖师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这宝贝就在你肉体上:临济祖师也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无位真人就是生命本来,就在我们眼耳鼻舌身面前跑进跑出,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法身就在你这个肉体上找,你能把这个找清楚,也就对了。古德还有一首偈子:

  五蕴山头一段空 同门出入不相逢

  无量劫来赁屋住 到头不识主人翁

  我们这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上有一段空,这空就是法身,就在我们身体上,你怎么样去求证?为什么有人用观的或者用闻的就悟道了,而我们不行?法身就在你身上,能把这个找到了,才是悟道。

  进一步说,你也不要看不起这个肉体,肉体就是法身。所以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也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根据大乘菩萨戒,自杀是犯了重戒,等于杀了佛、菩萨、罗汉。你的肉体就是佛的肉体,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无间地狱的罪。残害自己身体,任意糟踢自己,浪费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萨戒的。前面曾提过,儒家文化的《孝经》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儒家反对佛教,其实不是反对佛法,是反对出家人,父母都不养,剃了头发出家,认为是不孝。这个观念就是要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亲生育养育而来,他们希望我们能健康,你把身体毁伤了,就是不孝。又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这个道理。身体虽然要保重,但是儒家的道理是「死有轻如鸿毛,有重于泰山」,看情况,该牺牲时,也义无反顾。所以中国文化关于生死之间,是有很多道理的。

  懂了身与灭身不二的道理,肉身与法身一样,生与死一样,「于其中不惊不惧」,就是入不二法门。

  (二十四)上善菩萨──身口意三业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能够心无碍,自然能够有善行。这位是上善菩萨,最高的善,他来说明身口意三业的不二法门。我们每人每天身口意都在造业,我们来到这世界都是光屁股来的,什么都没带,活了一辈子,要吃要喝,要揩油要骗,骗不到就凶人家。所以这世界,没有哪一个众生不是偷盗人家来生存的。强盗暗抢,皇帝明抢;小偷暗偷,做生意明偷。所以不要说自己没有造业,哪一个没有造过业?身体、嘴巴、意识都在造业,自己检查看看。像我,不要说是在弘法利世了,我为了要吃饭,只好靠卖嘴巴赚钱,比歌星还不如,也造了很多口业。你们将来也不要自以为在讲经弘法,都是活见鬼,有这观念就是造意业。自己尽量向好处做,少一点过错就了不起了,不要自命不凡。所以在我看来,诸大善人和大菩萨都和我一样,是吃开口饭的,开口饭就是卖唱的。

  什么时候身口意才在造善业呢?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得定了。身不动,也不用吃,身就没有造业;口不动,连阿弥陀佛的阿字都不阿了,口就不造业了;意念动也不动,清净圆明,也不造业了,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身口意三业向善。常有人来对我说:老师,我没别的,只有对你诚心身口意供养。去你的身口意!我真答应就签个约去公证,你身子是我的了,没有你自主的份了。所以那都是骗人的,说这个话哄人就是造业。我当年跟老师学法,从来不讲这种妄语,我手边有现成的就一定供养。当年学密宗,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今天传个法,送红包,明天传个法,又送,这供养才是真的,什么身口意供养!真正的大供养是法供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个时候才叫身口意供养,供养佛菩萨三宝。

  身口意三业,表面上与善是相对的,但是你真悟道的人,三业皆无着相。身口意自性本空的,三业本来是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白居易有首诗说,「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这个身体本来就是空的,他用了几句诗就把佛学讲完了。

  身体到了无作相境界,当然就不会造口业,不会说是非。身口意三业中,嘴巴造业的机会最多。身业只有杀盗淫三种,意业也只有贪嗔痴三种。口业有四种,妄语(譬如不想和某人打交道,他来找你,就随口说没有空,就是妄语)、恶口(骂人、挖苦人)、两舌(造是非,像是同人讲,这话只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就是两舌)、绮语(像是说些不相干、不由衷、敷衍的话,或者是说没有意义、言不及义的话,像聊天就是)。

  不造口业就意无作相,这一点是很难说的。例如有人以为不说话、禁语,就可以不造口业了,可是他虽然不说话,见了别人有什么过失,那难看的脸色就摆出来了。这不仍然是在说话吗?真正禁语是要从意上去禁的。

  能真正身口意三业清净了,就不止是戒了,比戒还进一步,是无作慧,是智慧的解脱。用上面的例子,看到人家做什么事,心中也不会动念,这才是解脱,是要有智慧才做得到的。这是大乘三法印的无作,前念已灭,后念不起,起了就丢,这样才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上善菩萨的境界,是真行善。你懂了上善,就会懂了密宗的上乐金刚和禅悦的道理。

  一个人想要得到身体上的快感,是有好多方法的,按摩是一种方法,乃至有人捏香港脚也无比舒服。但真正的得至乐是为善最乐,上善成就了,它由内而外发出的快感是永远不退,昼夜都在快感中。那种快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就是经上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是登地以后菩萨的境界。有上善、上乐、上喜的境界,才算是福报的成就。做点好事只能算是在培养福报,是福报的资粮。你想得到上乐境界,要问自己福报够吗?一身都是业怎么能得到?接下来是福田菩萨,是真正福报的成就了。这个次序排列得非常严谨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