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摄大乘论 第105讲

  第105讲:非梵行教诫与梵行教授

  (1998年6月14日)

  上次正讲菩萨利益安乐有情的三十二法,讲到遍净治梵住,当时对四梵住我也记忆不太清了,所以没有讲。后来回到宿舍里来,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四梵住,或四梵行,对的是非梵行,非梵住。

  这梵行、梵住的问题,据我看的经论里头,尤其讲非梵行不太多。因此我想到,非梵行跟梵行的问题,在我们人类里头,由于是胎生,欲界里咱们人的众生,跟欲界天,都是用非梵行来传宗接代,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里头,就有入胎,有受欲,有逾城出家这三相。其实在我们欲界众生,非梵行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因此我自己对梵行、非梵行这两个礼拜来,自个作了些个分析。

  我想,青少年是要给他们讲性教育,好象咱们中年、老年的人对这个问题不大讲。青少年是对这个还没接触,还没实践,给他一个预先的指导。可我觉得,中年跟老年人对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分析跟总结的。因此,我今天打算讲一下非梵行的教诫问题,跟梵行的教授问题。

  非梵行的教诫,在我自个来说,也就是自己对于所谓非梵行的一种实践总结,在座的有些个在家的居士,也是对这个有一定的实践,有一定的总结。出家人对这个也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象释迦牟尼受欲以后逾城出家,有的出家人没受欲就出家了,但是对于这个非梵行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个对自个的教育,自个对于自个的一个教诫。

  所以我今天就想讲这个非梵行的教诫,跟梵行的教授。这个课题比较新颖,我个人的看法,就在以下要表示一下,表示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也就是在咱们欲界众生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作一个自个的教育,自个的非梵行的教诫。这非梵行对我们是非常之重要的,因为咱们传宗接代都是靠了非梵行,尤其我们华夏的这个民族,就是汉族,特别注意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非梵行的问题,是最古老、最原始,而且最普遍,还好象有点神秘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在现在来讲,有人把它当成一个个人的私事来看,当成个人的隐私,这样好象是完全注意它这个欲的问题,性欲问题,而不注意两性的恋爱,爱的问题,现在有这个趋势。这跟中国的,咱们的华夏民族,跟儒家哲学不同,儒家讲“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人伦的最主要的一伦,可以说是人生之始。所以儒家非常注意,并且说是,有许多仁义啊,忠恕啊,都是以夫妇为端绪,然后再发展,于是乎甚至普通的夫妇也可能成为圣贤也很难达到的一种成就。

  所以儒家是把传宗接代的问题当作一个整个孝的德,是道德,是伦常,儒家特别注意,而且我们整个的历史也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可是现在有些人受西洋非梵行的看法的影响,已经走到好象把这个事情当作个人的一个私欲,不是两个人的问题,好象都互相拿它作为私欲的一件事情,个人的事情,个体的事情,不是集体的事情。

  所以由我近两个星期的想法,我觉得很重要,我们应该再把我们儒家哲学里头,以家庭作为一个细胞,发展到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温习一下。拿儒家来说吧,格物、至知、正心、诚意,然后底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这些个层次、伦序,修身、齐家占着一个很中坚的地位,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可以说修身跟齐家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在集体主义来看,拿家庭作为一个细胞,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也就是儒家它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都是从家庭作一个中心,然后扩张出去,成为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枢纽。

  家庭也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处所,非梵行也是培养人才一个必修课程,这么说好象有点怎么……,实际上是这样子的。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由自己的分析,作为个人的一种教诫,非梵行的教诫,提出来跟大家商榷。每个人跟这个问题发生很深切的关系,可是每个人都对这个问题,很少把它彻底分析一下的。太古老了,所谓有人类以来,就有这件事,熏习非常久,成了习惯了。所以由现在一般的人一种看法,跟咱们原来儒家的看法,慢慢有些疏远了。尤其我们大乘佛教、大乘佛法,也是把人跟人的关系,人的自益利跟他益利,由共同的自觉、觉他,成为共同能够成佛,共同能够觉悟解脱,这件事在我们大乘佛法里头是最主要的。自益利跟他益利在成佛的过程里头,是密不可分的,就是自他并不是要严格分开的,为要自己成佛,必须引的大家也一块儿成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一种学佛的人应该具有的胸怀。

  所以非梵行,两个人能共同成为爱情,成为欲情,成为互相满足的、互相的喜乐的一件事情,好象是一种在人来说,这个人性应该保持、应该发扬,不应该拿对方当作一种器具来看。尤其现在这种情况,好象随便结婚、随便离婚,这种情况实际是有悖于非梵行的意义的。男女两性相亲相爱,共同成立一种好象大伙都高兴的事情,这并没有坏处,这也可以说是有漏的善,当然不是无漏的。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我个人对所谓非梵行跟梵行,也就是非梵住跟梵住这种看法,也可以说是自个杜撰儿,没有太大的根据,当然也有些根据,把这个想法今天介绍给大家。

  非梵行的教诫,也就是咱们自己对自己的性教育,我分几方面来讲吧。第一,非梵行的基础。非梵行以什么作基础呢?主要是以身根,身根的有两性的分别,这身根的两性的分别,都是过去起惑造业的关系,使得我们这个身体有两性的不同。并且两个性不同,又造成了互需、互缺,互缺又互需,生起一种快感,在佛教里就说细滑欲,在儒家说就是肉欲。结果呢,性行为完了以后,还有赤白的问题,精虫跟卵子的问题,精虫、卵子两个结合,就成为胎了,在佛教里讲有八个阶段。人的在赤白和合的时候,那就是第三者的阿赖耶识就进行执受了,这赤白和合就变成胎了,成为第三者的执受,第三者的生命的开始。

  所以非梵行由业异熟成为男女两身,然后再赤白和合来生起第三者的身体,那就是在儒家讲,它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中国把非梵行的生殖传递的问题,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不是看得它只是个欲的问题,看它是一个仁爱的问题。不是讲的欲爱,不注重它的欲爱,欲爱可以说是陪衬,主要是仁爱,或者相亲相爱,然后再把这相亲相爱扩大,扩大成为治国、平天下。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是把男女居室,称为伦常的开始,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所以男女两性的关系,并不是两个人私自的关系,可以说从历史上,从社会上,都是一种共同的行为,两个人共同的行为。不但是两个人的共同行为,还牵涉到祖祖父父、子子孙孙的行为。不能看作它是个人的一时的爱好,一时的自由。

  这种看法,我觉得是咱们在家的人都应该考虑考虑。尤其在现在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那种堕落成为狭小、狭隘、很丑恶的那种一杯水主义,以至于象儒家发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咱们中国的集体主义的家庭,来扩大成为全世界都能够和平共处,这个理想是一个,依我看是个自然的发展进程,是个自然的伦常,自然的规律应该是这样。否则,倒退成互相利用的看法,那比禽兽还不如。动物还有鸳鸯啊等等的说法,它这个儒家特别注意男女有别,互相守贞,贞玉于一,这种在西洋真正恋爱的过程里头,也是能忘却自己的利益,完成对方利益。这种的还是一个是人性的,否则呢,倒退的那种,就是比兽性还不如。

  我为什么今天讲这个问题,也就是要对这种错误的、堕落的看法,应该大家想法子能够把它拨乱反正,至少我们不提倡,并且要反对。男女两性的经过身体的共同的行为,增加互亲互爱,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所谓这爱,不是就是欲的爱,它也是仁爱,儒家说二人才能是人,一个人不能算人,这种看法,实际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爱。

  释迦牟尼也是要入胎,将来慈氏菩萨他也得八相成道,也要有入胎这一个步骤。所以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很好地注意,尤其我们要学佛的人。学佛的人还不但是把夫妻之爱扩大,还要进一步由集体为体来走到无体为体。那咱们怎么能成佛呢?主要是要以无体为体,就是没有自体,没有遍计所执性,那就是把自益利跟他益利完全合起来了,合二为一,共同一个目标。这个共同目标是什么?一起成佛,成为无上菩提,成为最好的解脱。这是我们大乘佛教一个中心问题,要把有漏善改变成无漏善。

  第二,我就想讲非梵行一般的表现。现在讲什么呢?就是讲第六意识。刚才那个基础是讲身识,现在讲意识。因为非梵行来说,它是最全面的,不但是身识,身识经过很长时期的阿赖耶识传递,我们这个非梵行最古老、最原始,有人类就有,那要按阿赖耶识里头来说,它熏习的最久。而且非梵行它不但是身识的问题,还是意识,身识最主要就是一种安乐受,意识它就是喜乐受,那么意识它更全面。它把两个人的过去的交往,恋爱过程都包括在内了。

  所以第六意识的一般的表现,我总的指出四个行相,就是恩、爱、喜、足。恩,多半是互相能够在有困难的时候一同来解决;爱就是能够使它共同地能够制造性;喜呢,就是指的喜受,两个人一种最幸福的一种快感;再来,足就是非常满足。当然非梵行,它是以不满足为本性的,但是它每一次它都有一个满足感。所以分成四行相,恩、爱、喜、足。

  要按真正人的本性来讲,现在说应当互相恋爱有个过程,现在自由恋爱,有个过程,互相了解,志同道合,然后再结婚,有种喜乐感,有一种满足,性欲的满足。这可以总结成一般的爱情的生活。所谓非梵行不但是身体的……,也有意识的……,是个全面的,这种举动出现的时候,身心整个都是一个全面的。你象历来男女两性的这种相亲相爱,也造成许多故事情节,也造成许多可歌可颂的文学,所以应该把光明面要特别扩大,那黑暗面要特别缩小。所以这好象是人的发展应有的一个轮序。尤其我们在家学佛的人,不但是要拿爱扩大,还要加强共同成佛、共同要证无上正等正觉,拿这个来互相勉励,互相支持。

  所以非梵行将来能够变成了梵行,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家学佛,将来一定是要走出家的、象释迦那样发展的道路上,以至未来佛也是这样子,阿逸多如来也有受欲,也有出家的程序。这种轮序,应该是共同的,应该是是成为我们共同的一个发展的规律,应当是这样子的。这是第二点,讲的四个行相。在第六意识里头的表现。

  再来,第三项,我就想把非梵行的特点讲一讲。非梵行有许多特点,就拿我说它有五性,讲到五性。第一性是什么?冲动性,它来得很暴烈;第二是鲁莽性;第三是刻画性,双方种种的刻画,脑子非常注意把它形象化;第四是无足性,没有满足性;第五呢,就是粘着性,也是爱著性。

  贪爱跟仁爱、跟慈爱,它有时候在翻译的用语来说,有时候也很难把它分开。实际在非梵行这件事情上,它就有暧昧性,到底是仁爱啊?到底欲爱呀?连当事人他也弄不清楚。就拿五种别境里头有个欲,那个欲按说应该翻成乐欲,跟这贪欲、贪著是两回事情。可是,过去翻五十三种心所法里有邪欲、邪胜解,那邪欲实际是应该邪乐,不是邪贪欲,邪贪欲,贪欲本来是邪的,乐欲是指的那个别境心所。这地方有时候不但名词上,有时候有混同,实际上在实际行动上,也是有点暧昧。到底你指的是贪爱、贪著?还是互相乐欲,有兴趣、有特别兴趣?这很难分的,在事实上讲。

  所以这种非梵行是有非常的特点、特色,所以这种行为也造成了古往今来许多的故事情节,那么也造成了许多志士仁人在这里头的生活中,造成了离奇的、千变万化的故事,有时非常融混,你分不清它到底是善?到底是恶?有时候它的目的也不大明确,朦胧之感。所以这个里边,非梵行的一种特点,咱们从一起初,有这个烦恼以来,就有这个问题。最初的烦恼是所谓的客尘烦恼,也就是咱们说的有点飘忽不定的一种float。

  所以非梵行又是最古老、最原始,我们每一个人过去不定经过多少次,反反复复在上头造业,达到咱们现在的情况,很复杂的情况。所以难怪咱们,就拿我自己来说,自己真正在这个方面受教育还受得不多,自个教育自个也很差。今天咱们怎么讲这个呢?我也是讲完以后,请大家共同地把这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自个的教育,总结一下自己的生活,总结一下自己的实践,以至对他人的看法,对社会的有些个问题也都可以总结。

  我觉得这件事情,不是非常神秘莫测的,不应该把它当作只是个人的隐私,应该把它公开化,叫它有一个正常的一个轮序,一个有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扩大的自益利跟他益利一个必须有的一个过程,你要自个家庭和美,和乐且忱,再扩大对外面的家庭也是这样子,那多好啊。再扩大到全世界。我觉得咱们中国的儒家哲学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彻底,我还劝咱们学佛的人,也应该把儒家的对于非梵行的看法,它所谓的这个孝,这个非梵行最表示祖祖父父、子子孙孙传世不绝的一件大事叫做孝。想想咱们怎么有这个身?怎么来的?也想想儿女的身体怎么去的?不能净为自个身体一时的私欲所障碍,要有一个整个人类的责任感,那并不是减少了恩、爱、乐欲的满足,不是只是满足快感,它那个快乐,和乐起来,那个乐法儿的确比那一时的喝一杯水的乐法儿好得多。是不是这样子?

  另外,我们学大乘佛教的人,也是希望有这种,所谓孟子说偕乐,孟子分一种独乐,一种偕乐,所谓偕乐呢,就是偕同之乐,就是同乐。非梵行里头不只是独乐,应该是同乐,而且把这同乐扩张成为人类的共同之乐。所以所谓文明跟野蛮,现在到底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是为个人一时的满足来结合呀,还是有这种真正的偕乐、大孝,不但孝祖孝父,也使得子子孙孙都孝起来,都仁爱起来,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为什么要把两个人共同的生活,非要看成一个个人的欲乐呢?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实际上也是两个人都应该负责,都应该自我教育、提高,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为什么不想法把这事情做得更好呢?为什么非要走到跟禽兽一样的一时的那种私欲呢?那种欲乐是不是很乐呀?而且互相毁呀,毁到对方的生活。我虽然没亲眼看过,但是听过些个,我觉得这是不但是大悖咱们祖先的、儒家的最好的温柔敦厚的教育,而且走到人类应该鄙弃的丑恶……。(休息)

  同时希望大家也把儒家的《四书》,跟《老子》、《庄子》,有时候也好好看一看,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嘛,对于古代的文明、文化应该有了解。因为什么?孟子就提到独乐,偕乐,就是同乐的意思,孟子也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是独乐乐呀?还是与众乐乐?大家一块儿乐的那个乐,跟自个自己独乐的乐,哪个乐?提出这样的问题。儒家也有个“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民爱物”,不但对人要有仁爱,对物呢,也要爱,不要乱浪费东西。“民胞物与”,跟民一样同胞一样,跟东西也看齐,那就是格物、至知……。

  虽然这个地方,咱们佛教里讲“同体大悲”,那我们有这个非梵行,男女两根不同,而又互相补充,有这样一个可以同乐、可以偕乐这个基础,这很难得呀,难得不难得?不是补足你不同的希欲、快感就完了,最主要还是同乐。佛教讲同体大悲,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两个人能同体,很难得。在人海世间来说,从古到今来说,这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那也是多少代的一种特别的情况,也是不定经过多少大劫才能走到一起。

  所以我觉得大伙应该珍惜这个不同的同,能够不但在婚前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婚后也应该这样子,自个也应该努力对人间的问题能够继续深入了解,对对方也是这样子,自己要努力,也对于对方帮助,互相努力,互相了解,互相体贴,这不只是婚前应该这样,婚后也应该这样,老夫老妻也应该这样子,不能觉得我们多少年了,就这样了,还应该创造新的生活,开拓新的领域,把同乐乐更提高一步。因为这很难得的这两个人,求同存异,是不是难得呀?非要把这事情看成一个很狭小的,我们有时候觉得结婚以后,这就完了,结婚这就解决问题了。不要把这互相理解、互相体贴这个问题还是自个把它划地为牢了,不再往前走了,我觉得这个也不对。

  真正大乘佛教自个的利益跟他人的利益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求上进,共同求解脱,共同求无上菩提,这种就是一个同乐的问题,与众乐比独乐高得多了。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男女两方,应该不但是婚前要互相体贴,互相促进,还得婚后也是这样,时时刻刻到老也是这样,这才是能够真正觉得这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容易,能够同体,应该更要有大悲。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好条件,为什么不利用它?这个世间有漏善,我觉得应该也是要发展,这个发展不但你自个家庭是非常和乐且忱,也能引得其他人也共同地发展,这何乐而不为呢?有这条件了,要进一步能够一块儿要求到无上菩提,那时候更是,那个乐更不是人间所能比况的,那才是真乐的乐。

  所以我奉劝大家,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都是华夏汉族,应该把儒家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淫为万恶之首,孝为百行之先”,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能够发展得两个人的爱情,更加体贴,这就是真正的孝子,不但回答了祖祖父父,也给子子孙孙树立了榜样。不但这个,也可以拿我们这个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那有多好啊!那有多快乐、多幸福、多美满呀!比较只是完成禽兽之仪的,一两天就分居的,那高得多了。要在价值观上来说,价值论上来说,你要比较比较,今天跟这个走,明天跟那个混,那差得有多远哪。你说他乐吗?他不乐。他独乐,不是与众乐,不是偕乐,不是同乐。不是与天同庆,自己来自庆。

  所以我们现在自体体、集体体、无体体,我分了三体。只以自体为体,这是世间的恶;集体体呢,就是世间的有漏善;无体体,这就是为要大家一块儿成无上菩提,把自益利、他益利混到一起了,以至将来那个乐,无上法乐。那个过去翻作受用身,咱们现在翻作享用身,不但享用,还翻圆满享用身,那就是佛跟大菩萨都一起享受,最圆满享受身。

  所以我一方面希望大家能把象《孔子》、《论语》、《四书》看一下,一方面对于这个独乐,只是想法独乐的这些人,要想法打击,要不把这个邪乐把它去掉,那正的正乐就没法显出来。所以一方面咱们要发展同乐,一方面要打击那种邪说、乱行,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的大同之路。由同体到同体大悲,我觉得那种乐更了不起。

  现在已经讲到第三项了,就是非梵行的一种特点,它这特点是,你说它是好啊,还是坏呀,里头都有,也可能好,也可能坏,有点暧昧不清,连他自己有时候陷到这里头,自个也莫明其妙。所以这问题,这不是我自己一时的想法,是要有自己有一套非梵行的教诫,对自个,每个人都有,只有能把非梵行的质量提高,不能把非梵行的质量下降。

  非梵行提高也就是把人类的善,你象最好的互相都可以同体一块儿发展,你说这个很难得的一个事情,自益利跟他益利已经合在一起了,你为什么不想法把这个两个利益更进一步发展?所以刚才我提出,无论是两个人刚相爱,还是已经结婚,以至结婚多年,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非梵行教诫,把幸福的生活只能延长,不能削弱,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意见。

  再来讲,书归正传了,就是讲身识的了别识。现在又把了别识提出来了。这是第四了,就是身识的了别识。什么叫身识的了别识呢?就是咱们大伙都学习无著的《总摄大乘纲领论》,前六识都可以体现在了别识里。身识固然有男根的识,跟女根的识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也可以体现在了别识里头。怎么体现呢?这个问题就是大了。咱们前头讲到唯识无义,唯了别识的时候,就主要是只有能,没有所,没有义,没有二我,人我法我,没有所取能取。

  那这个非梵行正是有能取所取,男的以为自己是能取,以女的为所取,女的以自己为能取,对方为所取。这个能取所取很难把它不增益出来。世间的恋爱生活也是很难拔足的,也有象前头五性里头,它有点粘着性太大,而且不足性,老觉得不满,满足了他也不满。

  而且这种世间的两性生活,它是不定多少万年,多少大劫这样地熏习下来,到我们现在。这个熏习是非常厉害的,粘着性很强啊,它不足性很强啊,离不开呀。所以这个里头它体现了能取所取、人我法我、体现得更清楚。这真是美中不足,可以说,和乐中不足,也可以说是善中不足。讲价值论上来讲,还是低层儿的,味道还不那么浓烈,这级别还是比较在下的。

  所以怎么样地把它更提高一步?这也是在价值论上来说有必要的。那种乐法也还是狭隘的,还离不开人我法我,离不开所取能取。所以我们要身识能体现在了别识里头,那就是男身、女身都可以各自体现在了别识里头,那都是把这个执着的遍计所执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是以无体为体,不是以集体为体,就是咱们说的有无平等,同时遍计所执性的无,在依他起性上就是圆成实性的有,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在无著菩萨这么讲的时候,那就把大乘的法乐完全(证悟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真正把人的问题,人的根本问题提高一大步,由有漏善变成无漏善,怎么变法呢?就是要把身识,不管是男身、女身来体现在了别识里头。了别识最主要的是无义,没有自性,没有遍计所执性,没有人我法我,本来这东西不存在。这样就成为非真正的能遍计,在意识里头,在了别识里头,就把你男身、女身都变成了、都体现成了非真正的能遍计。这又回到本行了,就是慈氏菩萨在《辨别中边颂》的第一个颂子,第一句,就是“非真正能遍计有”,这个句就包含了,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不管男身、女身的了别识。这就是我们走向大乘法乐一个别开生面的一条大路,那就是现在不管男身、女身,它可以共同地都成为非真正能遍计,就是它本身呢,已经没有了能取所取,已经不存在这能取所取了。这两个人要是这么同登觉域,那是怎么一个给各自开了一条大路,一条最光明的路线。这互相爱,那就提高了,不是个人的爱,不是集体的爱,是无体的爱,无体的慈爱。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了,要按价值论上来说,这个价值更高。

  而且要按现在咱们讲慈氏学、开发慈氏学,这个事情也并不是很远的、很难得,很不能碰到的事情。不是的。所以今天在座的,有人应该不但完成了共同和乐的美满的生活,而要更进一步成为法乐。

  还有一点儿,咱们下次再讲一讲四种无量、无能量,四无能量。今天有机会把我最近对于非梵行的总结,提供大家,好象这个问题是个人问题,实际不是,好象是隐私,实际上不是,咱们应该看成一个普遍的共同的问题。现在讲到这儿,下次再讲一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