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迦利哩城。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今有陀罗尼能除一切暴恶雷电。汝当受持。此随求如意宝经。过去如来应正等觉亲所宣说。我今亦说。于其世间行大悲愍。利益安乐天上人间一切有情。阿难白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我今受持。佛告阿难汝等。当知东方有雷电名曰阿伽。南方有雷电名曰设帝噜。西方有雷电名曰哆钵啰(二合)婆。北方有雷电名曰扫那摩儞。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此雷电名号及住处方位。一切雷电不怖彼人。若所在之处书写此雷电名号。受持供养。一切雷电而不能伤。尔时世尊说此拥护真言章句。
怛儞也(二合)他(引)儞弥儞弥儞弥孕(二合)驮哩(引)怛哩(二合)路(引)迦(引)路吉儞输罗播(引)尼儞啰乞叉(二合)[牟*含](切身)萨哩嚩(二合)尾儞用(二合)婆曳(引)毗药(二合)娑嚩(二合)贺(引)
尔时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此正法。亦说拥护真言章句。
怛儞也(二合)他(引)尾曩(引)舍钵啰(二合)怛也(二合)体迦钵啰(二合)怛也(二合)弥怛哩(二合)输弟目讫帝(二合)尾摩隶(引)钵啰(二合)婆(引)娑迦(二合)哩(引)桉拏哩(引)半拏哩(引)湿尾(二合引)帝(引)半拏啰嚩(引)悉儞么(引)帝(引)迦啰(引)罗迦闭罗宾誐罗(引)乞史(二合)那地目乞史(二合)啰乞史(二合)啰乞史(二合)[牟*含](切身引)萨哩嚩(二合引)迦(引)罗没哩(二合)底喻(二合)婆曳(引)毗药(二合)么(引)弥(引)钵舍满(二合)睹萨哩嚩(二合引)迦(引)罗没哩(二合)怛也(二合)嚩(入)阿哩也(二合引)嚩路(引)吉帝(引)湿嚩(二合)啰帝(引)惹娑(引)娑嚩(二合引)贺。
尔时秘密主金刚手菩萨。往诣佛前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此正法之中。亦说陀罗尼真言章句。
怛儞也(二合)他(引)母儞母儞母儞摩帝母儞摩帝苏摩帝摩贺(引)摩帝贺(引)贺(引)贺(引)贺(引)摩带(引)哩曩(二合引)悉底(二合)帝(引)播(引)半嚩日啰(二合)播(引)尼啰憾涅哩(二合)茶娑嚩(二合引)贺(引)
世尊我此陀罗尼。名无能胜拥护有情。若人书写忆念。所有一切恐怖及其中夭悉令解脱。
尔时大梵天王索诃世界主。白佛言世尊。我为利益一切众生。于此正法亦说陀罗尼真言章句。
怛儞也(二合)他(引)呬隶弥隶唧隶娑嚩(二合引)贺(引)没啰(二合)憾摩(二合)布哩(引)摩贺(引)没啰(二合)憾摩(二合引)尼(引)没啰(二合)憾摩(二合)誐哩鼻(二合引)补瑟波(二合)设娑哆(二合)哩娑嚩(二合引)贺。
世尊我此陀罗尼名梵天杖。拥护一切有情。远离中夭不生恐怖亦能除灭一切罪业。尔时帝释天主。诣佛前立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此正法。亦说陀罗尼真言章句。
怛儞也(二合)他(引)没驮么(引)旦腻(引)么(引)儞儞憍(引)哩巘(引)驮(引)哩赞拏隶摩(引)邓诣布讫嚩(二合)悉娑(引)罗没啰(二合)帝(引)呬曩末驮用(二合)哆罗尼满睹(引)隶儞计(引)作迦啰(二合)嚩(引)枳舍嚩哩舍(引)嚩哩娑嚩(二合引)贺(引)
世尊我此陀罗尼名金刚座。解脱一切怖畏。远离一切中夭。
尔时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俱诣佛前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正法。亦说陀罗尼真言章句。
怛儞也(二合)他补瑟闭(二合引)苏补瑟闭(二合引)度波波哩贺(引)哩(引)阿(引)哩也(二合)钵啰(二合)设悉帝(二合引)扇(引)帝(引)儞哩目(二合)讫帝(二合引)梦誐隶曳(二合)呬啰拏也(二合)誐哩鼻(二合引)娑睹(二合)帝(引)娑哆(二合)尾帝(引)娑嚩(二合引)贺。
世尊我等四大天王作说陀罗尼名为无怖。于其恐怖能施无畏。远离中夭增延寿命。
尔时复有大海龙王。所谓大意龙王雷光龙王。无热恼龙王电舌龙王百光龙王。俱诣佛所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有陀罗尼名如意宝。拥护有情。若人书写读诵。能除一切雷电怖畏。一切中夭一切诸毒一切恶病。及不吉祥鬼神亦不得便。世尊若持此真言。我等龙类悉皆悲愍不生嫉妒。于意云何龙趣之类行嫉妒心。若闻此法而无嫉妒。陀罗尼曰。
怛儞也(二合)他(引)阿惹哩(引)摩摩哩(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讫叉(二合)曳(引)阿尾也(二合)曳(引)奔尼也(二合)钵哩也(二合)曳(引)萨哩嚩(二合)播(引)波钵啰(二合)舍摩儞娑嚩(二合引)贺(引)阿哩也(二合)奔拏燥(引)播(引)枳曳(引)娑嚩(二合引)贺印捺啰(二合引)舍儞曳(引)娑嚩(二合引)贺(引)弥(引)伽(引)舍儞曳(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尔时世尊闻彼大梵天王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龙王等说此陀罗尼。赞言善哉善哉。能令多人得大安药。汝等护持流行正法。佛说此经已。一切大众天龙阿修罗干达婆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除阿难陀独居学地得预流果,大迦叶波而为上首。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朕闻:天之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纪;地之为大也广,纵横之数可推。则知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拯沉沦于沙劫,救焚灼于尘区。毒龙惧其威光,醉象惮其神力。其大则包于宇宙,其小则隐于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钧之内;万八千载,即为俄顷之间。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