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佛祖历代通载
⊙(庚申)宋(姓刘氏都建康)雷氏曰(高少文武前明后顺宋朝八主合六十年)高祖武皇帝。裕改永初(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弟。楚元王交二十世孙。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帝仕晋为太尉。有雄才大略而清简寡欲。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受禅晋室。幸建康宫。六十七岁崩于西殿。葬建康县蒋山初宁陵。治三年)
西秦改建弘。
西凉冠军恂。改永建。
(壬戌)四月上殂。
(癸亥)营阳王义符。改景平(小字车兵。武帝长子。所为多乘失。皇太后令废为营阳王。年十九终。治一年)
(甲子五一)文帝义隆。改元嘉(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身长七尺五寸。聪明仁厚躬勤政事。江左之政未尝有也。寿四十七。为张超之杀于合殿。葬长宁陵。在位三十年)
魏世祖太武帝焘。改始光(明元长子。寿四十五崩于永安宫。在位二十九年)
(乙丑)夏赫连昌改承光。
北燕有女人化男子○魏崔浩自比张良。
⊙(丙寅)元嘉三年。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十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焉。尝自孟津乘杯绝岸至金陵。时年四十许。状寒窭喜怒不常。遇盛寒辄穴冰而浴或着屐登山。或跣足市中行。荷一芦圈。时造延贤寺。沙门法意遇之尤勤。忽弃去行瓜步欲登舟。舟人不即应。遂乘杯绝北岸。广陵村有李氏。方饭僧。渡径入以芦圈置庭中坐席上。众环目之。渡自若座有怒者。见芦圈碍道移之。饶力不能动。渡食毕挈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时有童子。窃见圈中。有四小儿。皆长数寸。眉目如画。及追之失所在。由此显迹。及卒后复时时有人见之云。
(戊辰)西秦慕末改永弘。二年夏灭之。
夏赫连定立二年改胜光。次年魏灭之(昌之弟也)北凉改丞玄○魏改神麚。
⊙(己巳)天竺求那跋陀罗至金陵。文帝遣使郊迎。跋陀神情爽迈。帝见之大悦。命居只桓寺。屡延入内供养。仆射何尚之彭城王义康。南谯王义宣。并师事之。请讲华严。跋陀以未通华言。乞观音为增智力。夜梦神力士易其头。旦起犹觉痛甚。遂遍晓华言。即为众讲之。时以跋陀妙大乘宗旨。因号摩诃衍。
(辛未)北凉改义和。
北燕冯弘。改大兴(跋之弟。杀跋之子翼。自立七年)
(壬申)魏改延和。
⊙九年文帝幸大庄严寺设大会。亲同四众地坐。及斋众疑日过午。不敢下箸。帝曰。日才午耳。法师道生在席。即曰。白日丽天。今天言方中。何谓过耶。举钵便食。一众从之。帝大悦。下诏。留生止都下。一时巨公王弘范泰颜延之等。皆造门结友。生每以经文未能达诸佛之旨而学者多滞闻见因着善不报论。顿悟成佛论。二谛论。佛性有常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皆网罗旧说发其渊奥皎如日星。又明年正月庚子升法座。词音朗润听者悟悦。俄麈尾堕地隐几而化。
(癸酉)北凉牧虔(蒙逊子立六年改永和)
⊙是岁谢灵运以谋叛弃市。初灵运与颜延之齐名。其文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邃则弗及。袭封康乐侯。居会稽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放荡为娱。太守孟顗事佛精恳。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须惠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语。及顗入朝。屡为裁抑不得召用。晚为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法。为有司所纠。司徒遣随州从事郑望生收之。运即兴兵叛逸。遂有逆志。望生追擒之送廷尉。帝怜其才减死徙广州。既而复叛。有旨弃市。年四十九。
⊙(甲戌)十一年。天竺三藏求那跋摩。初让国出家。解四阿含。精贯三藏诵数百万言。属国诸王皆从之禀受归戒。每谓诸王曰。道在精通。遇缘即应但依慈悲。勿故发害意足矣。游阇婆国。其王欲出家事跋摩。群臣固请不可。乃令国中曰。若率土奉大和尚归戒。勿杀害赈给贫乏。即从尔请。于是群臣士民稽首遵命。朝廷雅闻其名。沙门惠观等白于文帝。请遣使致之。有诏交州刺史津遣。沙门道冲等航海邀之。冲至跋摩欣然附舶抵广。诏听乘驿诣阙。道由始兴。爱其山类灵鹫。为留周期。寺有宝月殿。跋摩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极妙。夜辄有光。尝在定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弥候之。见白狮子仰蹑柱而戏弥空皆青莲花沙弥惊走大呼。寺僧争至。豁无所有。至金陵引对。帝迓劳殊勤。因从容问曰。寡人每欲持斋。以身应物不获所愿。法师远来。陋邦之幸。何以教寡人。对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微。言今不威。倘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臣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若寒暑应节。百谷滋繁桑柘郁茂。以此为持斋。不杀亦大矣。安在辄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如法师之言。可与论天人际矣。命居只桓寺。讲法华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法席之盛前此未闻也。摩即于寺译菩萨善戒经等十八卷。
(乙亥)魏改太延。
⊙十二年京尹萧谟之请制建寺铸像。帝以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读经不多。比日弥复无暇。因果之事昧然未究。所以不敢立异者。以卿辈时秀率皆信敬耳。范泰谢灵运皆言。六经法度本任济世。必求妙道。当以佛经为指南。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其说汪洋大明至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昨萧谟之请制。即以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戒遏浮[泳-永+(炙-火+(午/一))]。无伤弘奖者。以当着尔。尚之对曰。横目之俗闻不敬信。以臣庸陋独有愚勤。实惧缺薄上玷大法。更蒙奖论重有愧耳。然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自渡江而来。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尚戴逵许询及亡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凯。或宰辅冠冕。或人伦羽仪。或致情天人之际。或抗迹云霞之表。靡不倒心归依。其闲比对如兰护开潜渊遁崇邃。并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近世道俗较论便尔。若悉举者。夷夏汉魏奇杰辈出不可胜数。惠远云。释迦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齐物亦为要务窃味此言。有契至理。何则百家之乡千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故图澄适赵二石减暴。灵塔放光符健损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观。谟之请制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本在无行僧尼。然而情伪难分。去取未易耳。至土木之工。虽若靡费。且植福报恩不可顿绝。臣比斟酌进退未安。今日面奉德音实用忻挕Q蛐?=?弧4颂父翘烊酥?А7浅加匏?嗽の拧G锌智爻?矍勘??酢K镂饩⊥滩⒅?啤N奕∮诖恕5墼弧4朔钦焦??摺A既缜溲浴I兄?弧7蚶褚?菰蛘绞肯ⅰ9笕实略虮???I幸运镂馕?尽6?谕滩ⅰT蚪?奕∮谝⑺粗?馈F裉厥徒潭?言铡5墼谩N缴兄?弧J兔胖?星洹S炭资现?屑韭芬病W允堑哿羯袷偷湟嬷匦??<把昭又?爬胧堵奂奥奂臁k贩ㄊ?菅媳嫫渫?臁3牾≈杖铡5坌υ弧G涞却?焕⒅?硪印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