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5月29日北京汉唐华夏美术馆
请翻到经本第159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
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
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
这就是这一品的关键,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功德,就能够成就自然智,才能够快速地得到一切种智。
164页的第二段。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犹见干燥土知去水尚远
这是凿井喻,来形容受持《法华经》的利益,要坚持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你就会得到种种的利益。接下来:
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
不读诵、参悟《法华经》很难开佛知见,很难达到佛的智慧高度。
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
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我们有一句话叫作“登堂入室”,经常演说《妙法莲华经》就是于佛法宝藏,不仅登堂而且入室,作如来的入室弟子,最近弟子。入室弟子在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就是能够得师承、师传。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着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
处聚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
这是获得衣钵真传的一种境界。什么叫入如来室?大慈悲。什么是得如来衣钵真传?柔和忍辱为衣。登座说法,以什么为座?以诸法空为座。
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
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
佛祖灭度后,如有人能够坚持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经的话,佛祖遣化四众护持,很像我们现在的状况,大家互相带动,借《法华经》之缘,我们聚集在一起,读诵、参悟、修学。
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
变化人来作护法神。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
这点出了独处净修的时候,也应该读诵这部经典,比如闭关或者净修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够与法相应?要读此经典。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
若人在空闲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为作听法众
是人乐说法分别无挂碍诸佛护念故能令大众喜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清闲处读诵此经,也是利益众生,不仅自利,自己会身心清净、身心光明,同时也是利他。以清虚为体的众生,夜叉、鬼神等,我们读诵,他们会来听。为什么读诵佛经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呢?这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他两利的事。不仅能够清净自己身、口、意,三业,得佛智慧,同时通过我们的转述,我们起到中转、转化的作用。这部经典作为文字,其他的众生不见得能够受益,因为他不一定会去翻书、去读书。文字很有局限,是针对我们的思维意识,是我们人的东西。而我们一旦把经典读诵出来,经过我们的思维意识,经过语言,这就不一样了,其他以清虚为体的众生就能够接受,能够从中受益,我们读诵就起到一个转化的作用。从这点意义上说,我们读诵经典回向自己的历代宗亲、一切冤亲债主,回向法界的一切有缘众生,他们确实能够受益。因为通过读诵的转化就能够接受,读诵就是把书面上死的知识读活了,语言是法的玄妙的体现。
这一品为什么叫“法师品”?广义上“法师”的概念,就指的是读诵、修行、受持、解说乃至书写此经典的人,称为“法师”,没有严格的限定。不一定是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师,概念是针对佛的出家众里面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也就是在自己修行的同时,能够讲经说法的僧人,我们把他称为“法师”。这一品里面法师的概念,是指能够以此经为参悟、修学的法宝,受持,按此经修行,并依此经广为人说之人,是这一品中法师的概念。
这一品佛祖为何要针对药王菩萨而说?这是不是一个疑问?佛法是法药,以《妙法莲华经》的法,佛的知见、佛的智慧、自然智、无上智、一切种智,这是法药,以法为药,能够对治众生不觉悟、迷惑、愚痴之病。我们今天都能在寺庙里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会去找寺庙里的修行人、法师去治病,这恐怕最初跟《法华经》的以法为药、以法为医,对治众生的贪、嗔、痴之病,跟这个譬喻有关系。我们知道佛法为法药,他不是治头痛、感冒身体病。
这一品里面提到的凿井之喻,从干土到湿土、到泥土,最后到找到水源,需要坚持!《法华经》处处用譬喻,令众生能够方便理解。以法为药,不是治头痛感冒,法作为法药,对治的是众生的不觉悟,贪、嗔、痴,但具体用《法华经》上佛祖的理念来说的话,六道众生的通病是什么?至少是两个方面,我们以前也经常提到。一个是智慧不够、悟性不够,也就是思想境界,众生要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现前,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悟性、智慧,这一点是指学识;第二点是众生的见识不够,胸怀不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气度、度量,这是众生所以在六道中轮回、沉沦六道,不单是愚痴、智慧不够,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气度不够、气量小,不成法器。对真正能提升生命品质的方法、妙法他认识不到、接受不了。这是气度问题,不光是智慧问题。
在上一品中提到授记,佛祖勉励弟子每一位将来都能成佛,而且对于宿缘比较深的弟子,都很具体地点明了将来在什么方位成佛,成什么样的佛,以及成佛的种种状况,都说得很清楚、很具体。并没有具体实质的妙法的法语,来说明妙法究竟体现在哪儿,就是一个鼓励、授记。
“法师品”关键是“法师”两个字,“法师”怎么解释?首先是“以法为师”。以什么法为师,以《妙法莲华经》的法为师,要坚持读诵、受持、书写;第二个是在自己坚持修行的同时,还要广为人演说,这就是“法师”。这是广义上法师的概念,不是称僧人为法师的概念。有一些居士自己受持经典,又广为人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为“法师”。但是,佛法两千多年来传到我们今天,有一些概念比较定型了,一般意义上的“法师”是指僧人、佛的出家众,这是随着时间而形成的现在法师的概念。
“法师品”里面,佛弟子的代表是药王菩萨,只要能够修学、读诵、演说此经,此经法即是无上药,能够对治众生种种沉沦六道最根本的毛病。
究竟以什么法为师?他贯穿整部《法华经》的理念,就是坚持读诵此经。我们总结《法华经》,他是提升本身的悟性跟气度,这是妙法的微妙之处。佛祖没有用直接的语言来说,他用种种的比喻,间接地,用形象的讲故事的方式,没有直接地说妙理在什么地方。我们只要反复地读诵,去体悟,自然就能够悟到其中的妙理、妙义。作为法,尤其是妙法,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简单的概论,真正的“妙”在语言文字之外。
我们读《六祖坛经》都知道,法达比丘读诵《法华经》三千遍,他去请教六祖,六祖跟他说,是你在转法华,还是法华在读你?(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就是读诵经典我们要体悟语言文字之外的意思,从语言文字的理,然后悟到语言文字之外的意思,才是妙法。
我们反复地说过,从教理到教法,或者从佛理到佛法,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的两个大的方面。不管修行什么宗派、是什么修法,毫无例外,必须要从“理”上升到“法”,这就是提升的问题,通过有限的理,体悟无限的法,从“死理”悟到“活的法”。《妙法莲华经》,全经文以妙法之“法”为主线贯穿全经。什么是法?我们要不断地去认识、体悟法的妙义,在什么地方去找法,去把握法,什么是法。
最近有位山西的居士,他是八十年代就皈依五台山的一位老法师,老法师早已圆寂了,他还在找师父。有时候他还会突然冒出来一句,听说法师您修行不错,给我传一个法吧,我想求真正的法,修真法。看来他对于什么是法,什么是妙法,还没有悟到,还是在教理上打转,还没有上升到法的程度上。
这一品我是粗枝大叶地讲解,粗浅的认识体会,耽误大家时间,有什么疑问或者我说得不对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参悟。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