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 行由品 问题讲解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一条江、五祖说:“我来摆度,度你过去。”

  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随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这也是培福。

  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人讲:“我们要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过去世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的果报。我们在世间上,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称赞一句“伟大”。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能够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够安住身心,就不会被人家的言语、利诱乃至诽谤所动。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予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一点药方;你如果不肯把这药服下,你的病不会好,你也不能怪我这个医生。

  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者,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师。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师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歎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也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

  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说: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以自杀来谢罪。”

  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夫经过,听到沙弥哭得如此伤心,就上前问道:“沙弥!你为甚么哭啊?”

  沙弥如此这般一说,屠夫听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说:

  “踏死一只青蛙,就要以自杀来谢罪;我天天杀猪,真是罪过无量无边。”于是就对沙弥说:“沙弥!你不必自杀,应该自杀谢罪的是我,让我来代替你。”说罢,便从悬崖上纵身一跳,正当这个时候,山谷里隐隐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莲花,缓缓的把屠夫托了起来……。

  这故事的含意是说,只要你有悔过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灭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在佛教里面不是重要问题,只要你有心自度,师父当然就可以做一个使你得度的因缘。

  如何自度?除了前面所讲的修福修慧、行解并重外,以下提供几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要改心:我们的心要改。如果贪欲的心不能改成喜舍的心,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愚痴的心不能改成智能的心,懒惰的心不能改成精进的心,即使听闻再多的佛法,终究没有用。今天的社会大众,“万事莫如改心重要”,你看,身体髒了,要用水洗;衣服髒了,要用水洗。洗了以后的身体和衣服才能干净;心肮脏了,一样要洗,所谓“洗心革面”,改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自度的第一个要诀。

  要换性:性情、性格也要换一换。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不是说不可以移,不可以改;生性恶劣,只要肯修改,下定决心,恶劣的性情也会改成善良的性情。一个人有所谓气质、修养,改变气质,净化身心,这是人格不断的升华,就是要我们不断的改心、换性。

  要回头:人生的路,前面是半个世界,后面也是半个世界。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不顾一切地向前走,向前争;结果到头来,人生就象是一条小路,像一道窄门。如果懂得回头是岸,懂得欣赏回过头来的世界,那么,人生将更广阔,更有余地。所以,有时候我们以退为进,走不通了,要能明白转身,要懂得回头。

  现在一般人,有时候对于世间上的知识,也都晓得听闻,但却不知实践,不知奉行。例如: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就是这本经我听了,但是经文的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却往往做不到。因此,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经,也就是只有“如是我闻”,没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希望读《六祖坛经》的大家,都能够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闻”,也要能“信受奉行”。

六.为甚么要吃肉边菜?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面,有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关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是开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隐居在猎人群中,跟许多打猎杀生的人混在一起,虽说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见到猎人捕捉的很多动物,如果是幼小的、怀孕的,就把牠们放了;打猎的网子不密,他就网开一面,让动物逃生,但是猎人每天把捕获的猎物拿来作下酒的饭菜,惠能大师他是吃甚么呢?他也是吃那许多的猎物吗?

  惠能大师说:“当吃饭的时候,不错,猎人们煮的是捕捉来的动物,但是,我只放几根菜叶子在肉锅里面煮来吃,吃的是肉边菜。”在佛教里,有所谓吃“三净肉”,也就是: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正如中国儒家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也。”

  凡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所谓恻隐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生活,却不吃捕获的猎物的肉,只吃肉边的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说,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仁义道德,满口的阿弥陀佛,满口的慈悲,心里面却充满着贪、瞋、邪见,就是终日吃素也没有用。因此,学佛的人是要净化身心,要改心、净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么的计较。所以,吃素是慈心,像六祖大师这种大乘根性的人,不在这些小事上拘泥,我们不可以用六祖吃肉边菜,而认为六祖大师的行为有所不当。何况那时候的惠能也还没有出家!

七.甚么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些人求佛法,总希望有密传、有密法。当六祖惠能大师离开黄梅的时候,惠明追赶上来要抢夺他的衣钵,后来,衣钵他拿不动,感到惭愧,就请求惠能大师为他开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他本来面目。惠明又问:“请问大师,除您所说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有甚么密意吗?”意思是问惠能大师:“密意以外,还更有密意乎?”

  惠能大师回答他:“如果能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求密意的话,就是要能回光返照,不向外求,要从自性里面去追求,所谓密意,就在你自己那边。”

  我们常听人说:“我有一句话告诉你,这是个秘密,不可说的,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这个人听了以后,又再转告给另一个第三者,他说:“我刚才听了一个秘密,我告诉你,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于是就这样辗转相传,那里有甚么密意?真正的密意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道就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密意。

  有一则公案说: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时,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我不敢向你说。就是向你说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灵训禅师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弟子那敢不信?”

  归宗禅师就再问说:“你刚才问甚么?再问一次。”

  “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灵训禅师一听,“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赶快再反问:

  “老师!您说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证我自己是佛呢?”

  归宗禅师以一首偈语回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这意思是说:你不能见到自己是佛,因为自己有了无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对于一切世间的真相就见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这种毛病,就能见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晓得寻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佛法说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说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这是很公开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大迦叶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谓“心心相印”,这就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个无言说教的故事:

  有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常常有一个信徒来向他请教佛法,老和尚横说、竖说、这样说、那样说,奈何信徒都不能契入,不能悟道,不能接受。老和尚常常要应付这位难缠的信徒,费尽唇舌和他对话说佛法,认为是件苦事。

  有一天,这位信徒写信来约时间,又要和老和尚论道,老和尚感到又有麻烦的事来了,脸上不是很高兴的样子,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卖豆腐的来了,看到老和尚的异样,就问:“嗯!老和尚今天怎么不高兴呢?”

  老和尚说:“跟你讲没有用。”

  “老和尚!说一说嘛!或许我能帮你分忧。”

  老和尚说:“有一个信徒老爱问佛法,常常和我辩论、为难。”

  卖豆腐的听了以后,说:“老和尚!你觉得为难的话,让我来应付他。”

  老和尚心想:“我的佛法这么高,都难以叫他信服,凭你一个卖豆腐的,又有甚么办法?”不过想想,“好吧!让你这个卖豆腐的跟他对一对也好。”

  卖豆腐的说:“老和尚!您把海青、大袍、法衣借给我。”

  约定的日子到了,卖豆腐的穿了老和尚的法衣,坐在宝座上。那个信徒来了,一进大门,看到老和尚已坐在佛殿上等他了。

  ‘喔!今天老和尚倒很爽快。’远远地,他就把两双手十个指头竖起来。这个卖豆腐的假和尚看到来人竖了十个指头,就赶快伸出五个手指,对方立刻竖起三个手指,卖豆腐的比出一个手指,那个信徒立刻顶礼膜拜,欢喜而退。

  回去以后,逢人就讲说:“某某寺的老和尚真的大彻大悟了,他的佛法实在高明啊!”

  “怎么高明呢?”

  他说:“我一去,把两双手十个指头一竖,(这就是说十恶如何对付?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邪见)问老和尚:‘十恶如何对付?’他立刻伸出五个指头,意思就是说用五戒就可以对付了。然后我又伸出三个指头,就是问:‘贪欲、瞋恨、愚痴三毒怎么对付?’老和尚用一个指头,表示一心就能对付了。你看,这个佛法多高明!”

  这个信徒所体会到的是这个道理。另外一边,老和尚看到信徒很快就走了,问这位卖豆腐的:“你今天讲了甚么道理,他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

  “喔!老和尚!那个信徒真是没良心、没道德,他一来,就同我竖了十个指头,意思是问我十块豆腐要卖多少钱?”

  “那你怎么说?”

  “这豆腐一块五毛钱,十块豆腐五块钱。我就用手跟他比一比,五块钱。”

  “然后怎么样?”

  卖豆腐的说:“那个信徒实在坏透了,我们小本生意,赚钱困难,他还跟我还价,三块钱卖不卖?我是很不高兴,就用一根手指指着他,暗骂他:你这个坏良心的!他给我这一骂以后,才感到不好意思,因此就赶快向我磕头,礼拜而去了。”

  所谓“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老和尚一再地讲述佛法,信徒认为这不是佛法;卖豆腐的五块钱、三块钱,他却悟道了。所以,有时候是佛法的你不能体会,佛法也不是佛法;有时候看起来不是佛法的,因缘际会,也能悟道。因此,过去的禅师们看到花开花谢,悟道了;听到打板声、开门声、碗破声,开悟了。

  所以,密意是甚么?是自己的体会。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够见解一致,能够思想统一,能够彼此精神相依,能够甘苦与共,能够生死不渝、荣辱不离、两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