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如果以虚无为圆明,求灭除一切变化现象,追求永灭,归依永灭,以此为胜解,这人便将在归无归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外道无想天中执断、执空之类,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六种妄立因果,立虚无心,成空亡果。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1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2。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3。
1 阿斯陀求长命 阿斯陀,意为长寿仙。这里说的求长寿,指希冀禅境中的胜相长住不坏。
2 长牢果 原经为长劳果,据宋·长水法师说:“劳应作牢,声之误耳。”因而改作“长牢果”。意为长住不坏,与前后文意相合。
3 生妄延种 妄求延长胜相显现的时限。
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若把圆常误认为身可常住,就是精妙圆通,永远不会消逝,以此为胜解。这人便在贪非贪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那些外道阿斯陀求长命之类,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七种妄立因果,立固妄因,求长牢果。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1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1 吒枳迦罗 类似欲界顶层的他化自在天,传说是天魔所居之处。此处天魔,以虚妄意境为乐。
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有人虽通达生灭变化,却心恋尘劳。恐怕微妙胜境快将消尽,便在此时坐莲花宝座,化七宝美色,增暖触快感,恣纵心意。以此为胜解,便在真非真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吒枳迦罗之类,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八种妄立因果,发邪思因,立炽尘果。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天魔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1。
1 生缠空种 执着空相,为空相缚缠。
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有人在生灭根元问题上,依于四谛,分别精粗,疏决真伪,以见苦、断集二谛为粗,证灭、修道二谛为精,寻求因果感应,背离清净道。这人见苦、断集、证灭,便不再进取,以空寂为最胜境界,便成为定性声闻、无闻比丘,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九种妄立因果,立精应心,成趣寂果。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从而生缠空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十圆觉曶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1。
1 觉圆明不化圆种 觉密心是追求绵密之心,湛明是寂灭境界。但是,立觉密心,便是生灭心;成湛明果,便是着于有相。这便不是真圆,而是静止的不化圆相。
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如果在觉性圆融清净之时,以为是深妙境界,立为涅槃境界,便不再发心向上精进,且以此为胜解,这人便堕为定性辟支佛。那些独行独觉的不回心之类,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十种妄立因果,圆觉密心,成湛明果。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从而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阿难,这十种禅定中的妄立、妄成,常使修行者中途成狂,因为依于迷惑,还未满足便以为已经满足证,都是自己心中识阴交互作用的结果。众生愚痴迷乱,遇到这些问题,各凭自己的既得知识及思维定势作出结论,都认为自己作出的结论是终极真理,说大妄语,自诩已满足无上菩提。其结果,若不是受外道邪魔影响堕无间地狱,便是满足于声闻、缘觉二乘,不求增进。
你们存心秉承如来大道,应当在我灭度后,将如来法门传示给末世众生,普令末世众生透彻了解如来真实义。不至于见魔而自作沉孽,保护众生,消除邪恶因缘,使众生身心入佛知见,从始至终,都得成就,不入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威。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1。
(吴兴曰:如是法门,且指识阴禅那现相,过去诸佛无不锊了入佛知见,故曰乘此心开。孤山曰:金刚乾慧是妙觉无间道转如解脱道,即妙觉也。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禅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于兹具显。远讨起因,实由初心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止之功也。温陵曰:妙庄严海者,统众德,合异流,不严而严,无证而证之果海也。前称首楞万行为妙庄严路,择趋此而已。)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1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法界本住,不是谁造。我心本清净,回复清净心,便见如来,便成圆满菩提。所以说:圆满菩提,不是证来,不是修得。无证无得,才是佛智境界。这是对已证无上菩提者说。未证无上菩提者,不可轻言无证无得。
我今为你们宣说的这些法门,在过去恒沙劫中,微尘数如来,都是乘这大法船得开悟,入无上道。若识阴已尽,你便能于现前境界诸根互用,在诸根互用中证入菩萨金刚乾威地。精心圆明,妄识转正智。于中发化智慧,智慧光犹如净琉璃,内含一轮明月,照彻内外。修行人从而超越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四十四心,再超越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乃入等觉圆明的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这是过去先佛世尊,对定慧双修中微细魔事所作的透彻分析。你们若能熟识这些禅中的种种魔境,清除心中所有尘垢,不落邪见,则所有阴魔、天魔、见魔、全都消灭,摧碎无余。大力鬼神,丧胆逃逸。魑魅魍魉,无生之理。你们应在菩提路上,精益求精,不迷于外道及二乘的妄想涅槃,趣向无上大涅槃。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若在末世中,有愚钝众生,未识禅定,不知说法,而乐于修习三昧,当与其宣说无上心法。为免他们落于邪见,可劝他们持诵如来顶神咒。如果未能背诵,可书写出来,贴在禅堂,或带在身上,则一切邪魔不能动其心。这是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的方便法门,你应当恭敬钦承。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