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9课丨为什么你还没觉悟?因为你还执着于“相”

  一部《金刚经》,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如此。面前的那个人,那朵花,你不可能让他们消失,但是,你可以观照到他们不是一种绝对孤立的存在,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并且不可避免地,会生老病死,在无常之中,因而,你的心可以不受他们的干扰。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样的花,你都如此地看着,很安静地看着,心始终在自己的心里,不会被他们牵引而动荡。

菩萨,就是不执著的众生

  我还活着,正在打字,写一本和《金刚经》相关的书,我还不算太老,有着简单而清晰的过去:生于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大学毕业,某年某月到某个单位工作,某年某月担任某个职务,等等。我有许多想法和感觉,会饿,会爱,会悲伤,会欢喜,从出生以来到此刻,我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以“费勇”这样一个名字,还有身份,比如有一段时间我是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是一个媒体的管理者,我是一个男人,我出生在浙江,等等,有很多属性好像可以用来界定我。我并不虚无飘渺,从镜子里,从别人的眼神里,我很真实地看到我自己。

  同时,我还和别人一起活着,无数的人和我在一起,他们或者是我的同事,或者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我萍水相逢的人,或者是我从来不曾相遇过的人,总之,我在人类之中,是人类的一分子。无论我见到还是没有见到,所有的人都实实在在地活着。就如此刻,我可以看到窗外的孩子,看到更远处街道上的行人,男人和女人,都在向着某个方向走去。他们都很真实,我能看到他们的五官,以及他们的身高、服饰,等等。

  在人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存在物,他们也很真实,我每天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比如草木,比如动物,比如河水……比如楼房,比如街道,比如汽车,比如电线杆……比如订书机,比如笔和纸,比如玻璃杯……这一切,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那么存在着,没有人说他们是假的。

  我能够觉知到似乎是无形的时间。因为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在变老,真切地看到别人在变老,也看到周围的一切在变化着。

  这个人活了八十岁,那个人活了三十岁。这个朝代延续了一百年,那个朝代延续了两百年。无论我自己,还是别人,都喜欢生命更加长久,喜欢自己喜欢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每一天,你看到太阳升起,看到太阳落下,看到月上柳梢头。每一个时间的段落,都是真切的,不容怀疑。

  然而,如果我对佛陀说上面这些话,佛陀会微笑,也许不说什么,但我能够感觉到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你说的只不过是你所觉知到的,实际上,存在的真相可能是另一回事。你离觉悟的路还很远。

  佛陀要说的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显然,我刚才讲的全部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我肯定不是一个菩萨。什么是菩萨呢?菩萨的梵语是“Bodhisattva”,又译为菩提萨多、菩提萨捶、觉有情、大士等。“bodhi”是智慧、觉悟的意思,“sattva”是有情众生的意思。合起来,菩萨就是觉悟了的众生。那么,我还不是一个觉悟的众生,还在迷惘的路上,所以,诵读《金刚经》是一种必要

  因为金刚经所讲,无非是:如何成为菩萨,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金刚经》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

  众生何以是众生?因为没有觉悟。何以没有觉悟?因为还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关于这四种相,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的相状、人的相状、所有生命的相状、生命延续时间的相状。如果进一步推敲,佛陀指的是,关于自我的意识,关于人的意识,关于生命的意识,关于生命延续时间的意识。佛陀认为这些意识束缚了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想进入自由的境界,那么,就应该摆脱这四个意识。

  日本著名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把“我”解释为“自我意识”,把“人”解释为“人”,把“众生”解释为“存在”,把寿者解释为“灵魂”。

  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中解释: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五蕴而生也;寿者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六祖认为这四种相是修行人常犯的毛病,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

  孟祥森先生把六祖的话翻译成现代文:修行的人有四种心态,心里以为有能动的主体和所动的对象之分,也就是有自我和非自我之分,因而对其他生命产生轻视傲慢的态度,这叫“自我心态”;自己以为自己能守持戒律,而轻视犯了戒律的人,叫做有人我之分的心态;厌恶生前死后的种种灾难苦痛,而一心想着上升天国,是凡夫的心态;心里贪爱长寿,为此勤做善事,烧香供佛,练功打坐,把佛家的道理把持不放,是追求长寿者的心态。

  还有许多说法,在解释上有些微的差别,但基本的意思是一样的。所谓四相,从我延展到人类,再延展到一切生命,最后延展到时间,其实已经涵盖了空间与时间的一切现象。《金刚经》

  里反复强调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确实可以概括为“无相”。

  《金刚经》里反复强调,为什么能够觉悟呢?因为无相。那么到底什么是无相?

  有人从字面去理解,以为无是没有;相是相状、特质,泛指现象,连起来,无相就是没有现象的存在。许多人确实是如此理解佛教里的空无概念,以为是没有,是虚无,是不存在。因而,佛教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思想。而事实上,佛教里的“无”,并非“没有”,而是指一种境界,一种经验之先、知识之先的超越的境界,或者以诗意的说法:空无就是概念前的视境。赵州狗子《无门关》:“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无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没有受“概念”污染的“有”。也可以说:既非没有,也不是有,是一种“在”。

  如果把相解释成现象,那么,所谓无相,并非要把现象虚无掉。现象是客观的存在,比如那些人、那些植物,你无法抹杀他们,即使真的消灭了他们,也无法否认他们的存在。因此,《金刚经》所说的无相,重点不在于相的有与无,而是如六祖所说,在于我们看待相的心态。无相,就是不受各种现象的牵引,不受制于对象。吴汝均编著的《佛教大辞典》:无相,不具有相对的形相,不执取对象的相对相、差别相。在这个解释里,其实包含了相的另一个意义:独立的自性。那么,无相就是:任何现象都没有独立自足永恒的自性。因为如此,我们对一切的现象都不应该执著。这就是《金刚经》昭示的最高的修心法则:对于一切的现象都能够觉知到空性的真相,从而没有任何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境。

  一部《金刚经》,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如此。面前的那个人,不论多可恶,你没有办法让他消失,但你可以观照他这个人,观照自己何以对他厌恶,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完全不再产生厌恶。任何一个人,无论对你做什么,你都明白不过一种因缘,一种注定会消逝的虚妄现象,不会骚扰你的心;面前的那朵花,不论多美丽,你也没有办法让它永存,但是,你可以观照到它不是一种绝对孤立的存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慢慢凋谢在无常之中,因而,你的心明白它的美一定会消失,因而不会被眼前的美所摇荡。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样的花,一切的一切,你都如此地看着,很安静地看着,心始终在自己的心里,不被它们牵引而动荡。

原标题:《金刚经修心课》第9课:为什么你还没觉悟?因为你还执着于“相”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