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0课丨如何不受负面情绪的伤害?

放下不等于放弃

  不要被对象所奴役。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希腊都可以发现,例如老子。不同的是解决的方法,老子的办法是“不见可欲”,凡是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都尽量不要去看、听、品尝,那么,就可以不执著了。比如一个美女走过你面前,你最好闭上你的眼睛,因为没有看到,也就不会激起你的欲求,当然也就不会有烦恼了。犹太教教士不会闭上眼睛,他会看着,并且赞叹,然而,他赞叹的不是美女,而是那个上帝,因为上帝创造了美女。

  他把欲望转化成了对上帝的仰慕。这两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借压抑、克制来解决问题。如果从心理学的层面看,压制并非不执著,而是另一种执著。因为还没有放下,所以,就需要压抑、克制。如果放下了,就不需要闭眼睛,也不需要一个上帝来作为中介。

  佛陀所说的不执著,其实是放下。怎样才是放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意是对于存在的一切不滞留不执著而心念流淌。这是《金刚经》里只出现了一次的话,却把不执著、放下的含义说得清清楚楚。难怪这句话曾经启发了岭南的樵夫惠能,驱使他立即离弃俗世,走上一条彻底的灵的道路,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生”字,透露出无限的生机、活泼的气息。那颗不执著的心并非死寂的、压抑的,而是生机勃勃的、活泼的。

  还是回到美女,如果一个菩萨看到美女,会怎么样呢?我想了很久,仍然难以回答,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菩萨不会回避一个美女,也不会去赞美上帝。一个美女走过菩萨的眼前,实在不是一件什么特别的事情,很平常,就像你每天要见到太阳,见到树木一样,就像每天要见到街上无数的面影一样。一个美女,只是一个美女,没有什么特别的。有无数的女人和男人,有无数的树木,有无数的星星。菩萨都看到了,所以不觉得什么特别。当然,菩萨也会觉知到她的美,甚至能够体会她的美所带来的愉悦,至少在俗世的层面,她确实是美的,她的躯体可以引起快感。但菩萨更会觉知到她的美在变化之中,比如衰老,菩萨也知道她的躯体不过是血肉之躯,和所有的人都一样,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菩萨都明白,所以,菩萨一定不会沉溺于那种美和愉悦,更不会因为她而生起烦恼。

  不过,我不是菩萨,仍然无法告诉你菩萨遇到美女会怎么样。我只是在猜想:大概不会怎么样。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三个故事,关于美女或女人的故事。

  第一则来自《大智度论》,说是美女当前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淫荡的男人,会觉得她很美妙;如果是一个女人,会嫉妒她,会觉得她讨厌;如果是一个修行者,会看到她的各种缺点,透过不净观觉悟;如果是一个男同性恋者(这是我编的),会无动于衷,好像只是在看一块泥土或木头。美女就是那个美女,但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大智度论》的有趣在于,最后的假设是,如果那个美女的内心是清净的,那么,前面说的四种人,看到她,也就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了,都只是清净。这里似乎要告诉我们:你自己如果彻底地不执著、放下、彻底地清净,你就不会成为别人的对象。美女不只是一个客体,她也可以成为主体。也许更深的含义是:如果彻底放下,就不再有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第二则来自中国的禅宗,说是一个老太太供养了一位禅师,一年后,她让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赤裸着身体去送饭,想考察一下禅师的功力,结果,禅师对于她的女儿毫无兴趣,好像没有看到一样。按理,说明这个禅师的修为了得,应该得到奖赏。但出人意料,老太太大骂:一年间只养了个俗汉。就把禅师赶走了。

  那么,这个禅师应当怎么做呢?我想了很久,没有答案,好像明白了,又没有办法说出来。仿佛是做也不对,不做也不对。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很微妙。既不是禁欲的苦修的,也不是放纵的散漫的。好像怎么做都可能被老太太赶走。

  再看第三则,也来自中国的禅宗,流传很广,说的是一对师徒到了河边,遇到一个女人,无法过河,师父就背着她过了河。

  徒弟很困惑,一个修行的人怎么能够去接触女人的身体呢?走了一段路后,他终于忍不住质问师父为什么背那个女人。师父的回答是: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没有放下?

  这三则故事有不同的旨趣,然而,都显现了佛教生动的一面,至少都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佛教并非是禁欲的宗教,当然,更不是纵欲的宗教。那么,佛教是怎样的宗教呢?

不执著于观念,就不会受负面情绪的伤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科学家把花生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到猴子的面前,猴子立即盯着花生,乱抓乱摇,急切地想把花生拿出来,然而,只要它的眼睛只看着花生,就永远无法拿出来。如果它的视线离开花生,从一个广阔的视野去看瓶子,也许它会发现瓶口在哪里,从而找到拿出花生的方法。但是,猴子的眼睛就是牢牢地盯着花生,因而,它就一直在那里跳来跳去,始终得不到花生。

  猴子不愧为人的祖先。其实猴子只盯住花生的这一形象,也恰恰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形象。难道不是吗?我们大部分人活着,就是为着眼前的花生在奔波、操劳。我们的心思,全部聚焦于我们想得到的东西上面。我们得到了这颗花生,然后,又盯着新的花生。花生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它是一种美味,带给我们愉悦。然而,许多人的问题,或者更严重地说,是疾病,在于他们让花生凌驾于自己之上,成为生活的主体,乃至唯一的目标,自己的生命在花生面前,反而萎缩了,好像变成了一架机器。

  而且,很多时候,花生会变成虎皮,变成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拿着枪赶来救他。那个人对他儿子大喊:射它的脚,不要射它的头,因为虎皮很值钱。为了值钱的虎皮,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一颗颗的花生,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又变成了一张张的虎皮,把我们的生命以及心灵禁锢在形相的牢房里。我们活着,全然是为着某个对象,我们的自己完全消失了。这是扭曲的生活,然而,大家都习以为常,为什么会习以为常呢?因为还有另一个牢房囚禁着我们:观念。

  观念构筑了一个更深刻更坚固的牢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观念里,按照认为应该的去行动,很少有人会停下来,细致地反思自己的观念。而每个人的观念,并非每个人本身具有的,而是出生以后家庭、社会所赋予的。

  我们自己的烦恼,来自我们的观念。比如,一个女人被男人摸了一下手,如果在现代,一般人并不觉得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但在理学盛行的宋代,那个女人可能觉得只有砍掉自己的手,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因为她脑子里全然是贞洁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一半来自名利,一半来自观念,而根本上,来自观念,因为名利的重要与否,取决于人们的观念。不同的观念,导致无数的战争,人们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归纳起来,各种各样的形相包围着我们,引起我们的喜爱和厌恶,各种各样的观念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有形的相与无形的相。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后者是观念层面的,这两个层面构成了我们实际的生活状态,我们就在这个状态里喜怒哀乐、生死轮回。《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赖以生活的形相和观念是虚妄的,是妄相和妄见,必须从它们构筑的牢房里解放出来,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现在,可以回答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宗教这个问题了。在我看来,用解放这个词来形容佛教也许是最贴切的。佛教的不执著、放下、清净,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从哪儿解放出来呢?从我们所执著的形象(妄相),以及所执著的观念(妄见)中解放出来。佛教的种种学说,无论哪种法门,都是把人从虚妄的物质世界和褊狭的观念世界里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人。《金刚经》

  讲空,讲无相,也无非是让人看清存在的真相,从而达臻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佛教是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宗教,是对于一切既定的体系和意识充满了怀疑和反叛的宗教,是唯一的没有偶像崇拜的宗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细细品读,你一定会感受到这句话里流溢着自由的气息,以及生命的律动,是一句充满着诗意的话。心是活泼的、是生动的,因为觉知到了一切的形形色色,一切的情感思绪,一切的理念意识,一切的一切,都经过心的反映和观照,像水流过,像风吹过,不会粘滞,不停留,不痴迷,不贪婪,不感到任何不愉悦的情绪,不受一切的束缚。

原标题:《金刚经修心课》第10课:如何不受负面情绪的伤害?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