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水火险难
唐时,王待制(官名)乘船到汉江,风涛汹涌,樯倒、楫断,船上所有的人都很惊恐。王不得已,把平日所持诵的《金刚经》投到江里,于是风息浪平。王非常怀念此经。过了两个月,船到江苏镇江,看见船尾有一个东西像球,用网打捞上来,竟然是螺蛳结成团,包裹着他投到汉江里的《金刚经》。《金刚经证果》
唐时,白仁皙(音西),运输米粮到辽东,过海时遭遇大风,急忙念《金刚经》,共念了三百遍。忽然像在梦中,看见一位梵僧,对他说:“你念真经,所以来救你。”很快,风平息了,八十多人都得以平安过海。《太平广记》
唐时,何景,是武德县令,持念《金刚经》。一次,他到河阳,水猛涨,桥梁倒塌,已到晚上,人们争着上船。远远地还未到岸,船就沉没了。何景急忙念经,很快靠近岸边,遇到悬垂的芦苇,攀援登岸。其余八十多人,都被淹死了。《太平广记》
唐时,宋衎(音坎),江淮人,在盐铁院做书手,月薪两千钱,娶妻安居,不议其他杂务。一年多后,有一个为米纲过三门的人,请他管理簿书,每月给钱八千。妻子杨氏,非常贤惠,因三门路途艰险,便劝阻他。他不听,就去了,果然遇风船沉。宋衎落水,摸到一束竹篙,浮漂靠岸,得以活命,其余人都沉没了。他于是对竹篙拜谢,发誓不舍离它。走了数里,看见有一孤姥卖茶,有茅屋两间,于是前去求宿。第二天早上晾晒衣服,也把竹篙解下一起晒,得到一个竹筒,打开一看,竟是《金刚经》。卖茶姥说:“这是你妻子自从你走后,礼念写经至诚恳切,所以能救你。”就指着东南方一条路说:“你由此去,后天就可到家了。”他走了两天到家,见了妻子,惭愧致谢。取出篙里的经书,果然是妻子所写。于是派人去感谢卖茶姥,到那里一看,根本就没有人和茅屋,原是菩萨化现的。相国(宰相)郑骃(音因)听说了这件事,给他安排了一个武职,每月给薪五千钱,又向他求经书,被郑氏尊奉。《报应记》
唐时,王沔(音免)经常持诵《金刚经》。因被派到归州(今湖北秭归)勘查事情,回到咤滩,船底破裂,五人都落水中。王沔刚落水,好像有人给了他一竿竹篙,随波出没,到下牢镇,靠岸不死。看手中的东西,竟然就是平常自己受持的《金刚经》。从咤滩到下牢,路程长达三百余里。《金刚鸠异》
唐时,广州僧人虔慧,自幼受持《金刚经》。因乘船过海到南安,遇大风浪,船翻沉,人落海。虔慧在浪中,偶遇到蓬蒿一丛,便用手紧紧抱住。随浪漂泊三天,到岸边松开一看,蓬蒿中有《金刚经》一卷,而且没有打湿。后来,虔慧活到一百三十岁,端坐圆寂。他的经本中,发出香烟,渐渐变成五色云气,徐徐上升到天空中。僧众与太守官僚,远近老幼,都看见了。《金刚持验》
唐时,康仲戚,前往海东,数年没能回家。他母亲非常想念他。有一位僧人对他母亲说:“你只念《金刚经》,儿子就回来了。”母亲不识字,就请人写了经书,凿开屋柱,藏进经书,封好,刷上油漆,早晚向经书敬礼。一天夜里,雷霆大震,拔出这根屋柱飞走了。一个多月后,仲戚回到家,用锦囊装着大木头,告诉母亲说:“海中遇到大风,船破落水,忽然打雷,投下这根大木头,我才得以漂浮到岸,所以恭敬它。”母亲说:“这是我藏经的屋柱啊。”破开柱子,取出《金刚经》,母子终身念诵。《报应记》
宋时,温州参军(官名)郭承恩,努力行各种方便善事,严禁属下宰牛,用泥金书写《金刚经》,送到佛寺中供养。后来考满,回到绍兴,与同僚司法元珍同船。参军住在前舱,司法住在后舱。遇到风涛大作,四面昏黑,见海内上鬼神,把船凿为两段。前舱顺风抵岸,后舱则沉没海中。大概因司法受贿徇私,参军奉公执法,又承他念诵《金刚经》的神力吧。《感应记》
隋时,陆彦通,每天持念《金刚经》十遍。在武牢做县宰时,当地人想杀了他响应李密。彦通急忙逃走,贼人拔刀追赶他。遇到深涧,他被迫跳下去。忽然有人接住他右臂,把他放在大磐石上,他没有一处受伤。空中有个声音说:“这是因为你念经所致啊。”因此得以回家。他的右臂上染有奇香,很长时间香气不消失。后来,他官至方伯(官名。布政使称“藩司”,俗称“藩台”,又称“方伯”,一省最高长官),寿到九十多岁。《报应记》
唐时,九江人元初,在市集上贩卖柴禾,年纪七十岁,经常持念《金刚经》。夜晚,他回江北,在江中央,风浪大起,一起渡江的人都沉没了。只有元初浮在水上,漂到了南岸。那些停泊的船主,都是大商人,看见元初背上发出光芒,高达数尺,都以为他是贵人。跟他谈话,才知道是个村翁。就问他光从哪里发出,他答道:“我读《金刚经》五十年,在背上的,就是经书。前后遭遇很多厄难,无不获免。”《报应记》
唐时,会稽(今浙江绍兴)陈利宾,小时候就念诵《金刚经》。他去东阳,正遇长时间下雨,大水弥漫。他的船乘风到界石窦,波涛冲击,同行的二十多艘船都毁了。利宾急忙念诵《金刚经》,忽然有一个东西,形状像红色的龙,横出扶船,因此得以安然渡过。《太平广记》
唐时,虔州(今江西赣州)别驾(官名)李惟玉,念诵《金刚经》。曾经乘船出峡,水流湍急,船橹折断,船将散坏。他便竭力念经,忽然看见一支橹随水流漂来,于是得以安渡脱险。《广异记》
明时,沈济寰,持念《金刚经》。曾经在太湖中央,陡遇龙卷风,巨浪像屋一样高大,楫橹全部毁失了,船已陷没在水底。呼号之中,岸上人看见有两位金甲神行走在水上,左右把船提起,夹送如飞,顷刻到岸边。船中人知道是金刚神,一起感谢沈济寰念经救命的恩德。《金刚持验》
明时,苏州的朱寿增,运粮到黄河,巫师说:“一定要宰杀牲口祭河神。” 朱寿增一直持诵《金刚经》,认为不可杀生祭祀,只是每天诵经回向给河神。一天,遇大风雨,龙在天空中大战,各船上的桅篷苇席都被卷尽,万船颠簸,不能控制。朱焚香诵经更加虔诚,须臾,风停了,粮船无损。《受持果报》
唐朝延和年间,江西饶州开采银矿的人家,超过万户,草屋相连而居。一天,发生大火,万户人家都成了灰烬,只有一家独存。问他,则是世代奉佛持诵《金刚经》的人家。《太平广记》
唐时,平州(今河北卢龙)的孙寿,在海滨游猎,篝火延烧野地,草木全部烧光,只有茂草一丛,独独没有起火。一看,得到《金刚经》一函,傍边有一位已经圆寂的僧人,容颜不变。《法苑珠林》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今四川绵阳)县令狐元轨,敬信佛法,想书写《法华经》、《金刚经》、《涅槃经》等经,无法自己校对,就请当地的抗禅师检校。抗在寺中如法洁净,写了下帙(音志。封套),回到岐州(今陕西岐山)庄所。留下经书在庄,与《老子》同放在一处。忽被外火延烧,草堂成了灰烬。便命人拨灰,寻找金铜佛像、经轴。灰拨开,各经安然如故。又寻找《老子》,则已经被火烧掉了。见者莫不惊叹诧异。这卷《金刚经》,只题字有些焦黑。问他原因,原来,起初题经时,有位州官,能书法,但人性急,不能如法洁净,匆忙立题便离去了,因此颜色焦黑。当时,元轨担任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县令。《法苑珠林》
唐时,曹州济阴县(今山东定陶县)西二十里,有一座精舍。龙朔二年冬十月,野火突发,非常炽盛。火烧到精舍时,跨越而过。那些僧房草舍,全部焚烧掉了,只有《金刚经》完好如旧。《法苑珠林》
宋时,蒋仲甫听孙景修说:“近年有人开山取银矿,到地下深处,听到有人诵经的声音。便挖掘,找到一个人,那人说:‘我也是取矿的,因矿窟崩塌,不能出去,在这里也不知道几年了,过去所念诵的《金刚经》一直随身带着。每到饥渴时,就好像有人从腋下拿出饼食给我,大概是这经书变现的。’”《东坡志林》
唐时,志通,经常持诵《金刚经》。二十岁时,被征为兵丁,战败,逃亡在岩谷险难的地方,多日没有食物。有两位童子,拿着满钵的饭来给他。志通拜谢,童子忽然不见了。吃完后,几天不饿,后来终于回到家乡。贞观八年,病死,两天后苏醒,说:“阎王因我念经,所以送还。”《报应记》
唐时,崔善冲,做梓州丞(官名)。正逢各部落叛乱,善冲夜晚奔逃,准备去昆明,因天黑不认识道路,就虔诚念诵《般若经》(即《金刚经》)。不久,有炬火在前面引导,众人就跟随行走。天亮时,就到了昆明。《太平广记》
唐时,韦克勤,年少就持诵《金刚经》。后来做中郎将(官名),随军队攻打辽国、高丽。贞观年间,唐太宗征讨辽国,克勤夜晚投奔汉军,天黑不识路,就专心念经。不久,看见炬火在前引导,便到了汉军营地。《太平广记》
唐时,王令望,少年时就持诵《金刚经》。他曾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判司,渡扬子江(即长江),夜风暴起,停泊的数百艘船都沉没了,只有令望的船独得保全。《报应记》
明朝永乐年间,扬州如皋县城北三十里,有位孙公,持长斋,建设庵堂,早晚虔诚念诵《金刚经》三十卷,这样过了四十年。当地野草遍生,濒临海边,没有城郭,豺狼横行为害,听到念经声,就低头离开。有时,飓风大作,邻家房屋都荡然摧毁,但孙公诵经如常,庵堂岿然无恙。《金刚经验》
唐时,倪勤,管理涪(音扶)州(今重庆涪陵)的兴教仓,一直持诵《金刚经》。仓有一座厅,面对江河,风景非常好,于是就供设佛像,在里面诵经。六月九日,江水大涨,就是涨不到厅下。倪勤读诵更加努力。等水退去,查看周围数里,屋屋尽淹,只有此厅丝毫没有淹渍,仓房无伤。当地人见了,都敬重礼拜。《报应记》
唐时,陕州(今河南陕县)的邢行立,经常持诵《金刚经》。一次贩运货物到同州(今陕西大荔),途中遇到十多个盗贼,行立弃货逃走。货物不过五六十斤,贼人想把货提起来,竟不能提动,面面相觑,非常惊异。追赶行立,问他为什么。行立打开包,指着《金刚经》说:“恐怕是佛经的神力。”贼人反而给他数千钱,请了《金刚经》去,发誓不再做贼,受持读诵终身。《太平广记》
明末,冒起宗,自幼喜欢持诵《金刚经》,补官襄阳。张献忠、李自成部的降兵骄帅,不能约束,形势非常紧张。冒起宗夜晚睡觉也不解衣带,自认为终将死去,但仍刻印《金刚经》,竟然凭着奄奄病体,支撑了三百六十天,多次濒临死亡,幸而得免。他辞官后,刚三个月,襄阳就再次陷落了。《受持果报》
唐时,王令望,回邛(音琼)州(今四川邛崃)临溪,路途极多险阻。忽遇猛兽,他非常惊恐,急忙念《金刚经》。猛兽看了他很久,拖着尾巴离开了,涎液(口水)流得满地都是。《太平广记》
唐时,石首县(今湖北石首)沙弥道荫,经常持诵《金刚经》。一次因外出,夜晚回寺,路上忽遇猛虎,吼跳到他面前。道荫心知难免此难,就默坐闭目念经,心中祈祷救护。老虎就伏在草丛里守着他。到天亮时,村人来往,老虎就走了。看老虎蹲守的地方,涎流满地。《太平广记》
四川有座白卫岭,多次发生虎豹吃人的事。有个候补官员,是京兆(今西安)的韦某,唐朝光化年间,调任巴南县宰,常念《金刚经》。他赴任途中,到泥溪时,遇到一位女人穿着红色衣服,带着两个儿子同行,同时登这座山。前路行人停下来,向他叫喊,说看见一头赤狸大虎带着两头小虎,与韦分路而走,韦某一直没有发现那是三头老虎。《北梦琐言》
唐时,浙江余姚参军(官名)李惟燕,少年时就持诵《金刚经》。年龄届满退休北回,经过五丈店,过去很多劫盗。李船上有吴绫数百匹。当时,塘内水枯,半夜很黑,便到船前诵经。三更,盗贼到,看见堤上两束炬火,就离开了。惟燕以为是村里人保护自己,离船百步,听不到声息,心里感到奇怪。当时外塘水满,惟燕心想,如果塘坝能打开,就能得到水的助力。忽然听到船头有流水声。很久后,渐渐感到船浮起来了。到天明,河水已满,才知道是诵经的灵验。《广异记》
明时,朱寿增,持诵《金刚经》。平时每天午饭后,他一定要小睡一刻。一天,偶然不能小睡,刚走出房门,房梁断裂、房屋倒塌,床铺也被砸碎了。《受持果报》
戴景西,游幕在贵州大僚署中,夜半听到窗外有声,好像女子身上的首饰莲钩发出的。一会儿,阴风吹到房中,他急忙熄灭蜡烛上床。当时,月明如画,帐外纤毫都能看见。他看见一位女子从门缝里像蛇一样进来,坐在椅子上,翻阅卷案多次。女子从袖子里拿出一把梳子,又把脑袋取下来,放在桌上,卸下簪珥首饰,理发完毕,再把脑袋戴到脖颈上。景西双手好像被捆住一样,嘴巴也像哑了,心里默念《金刚经》。他刚一动念头,女鬼好像感到害怕,身形渐渐缩小。景西逐渐清醒,于是发声朗诵,一卷未念完,鬼就消失了。《鹂砭轩质言》
明时,黄心符任参军(官名),号定通禅老,遍参三教(佛、儒、道教),晚年修行禅法。平生持诵《金刚经》,多次遭遇大难,得危重病,都得解脱。《受持果报》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今天有人问了一个《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六波罗蜜法,经常用所谓是非、即非、是名这样的一种模式,来跟我们说明金刚般若的境界。这一个模式用在六波罗蜜当中也是如此。比如第一个布施波罗蜜,那就是“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圆澄禅师,会稽(浙江)人,得法于云栖袾宏禅师,三十岁悟道。先后于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金陵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大兴弘化,以平易简明的宗风名重一时。有一次,圆澄禅师路经宝林寺,寺里正在讲说《法华经》。寺僧们看到圆澄禅师,感到机缘难得,极力邀请圆澄禅师为大家讲《金刚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