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金师子章

华严经 | 作者: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译 [投稿]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一中解无量也。禅诠都序云。果彻因源位满。分称菩萨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一有力收多为用。则卷他一切。入于一中。即上文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也。多有力收一为体。则舒己一位。入于一切。即上文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也。文虽先后。义乃同时。故云卷舒自在也。

  名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法界缘起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此亦有二。谓同教一乘。圆全收诸教宗。别教一乘。圆全拣诸教宗。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师子六根。与金同时成立。以表人法因果体用悉皆具足。妙严品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名同时具足相应门大疏云。如海一渧具百川味。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眼耳互收。纯一事故。

  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会诸根之同。例眼耳之别。

  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眼即耳等皆杂也。如菩萨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无量无边诸余行德。俱时成就故名为杂。耳非眼等皆纯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名之为纯。即教义章云。纯杂自在无不具足。名圆满藏。

  名诸藏纯杂具德门此名依至相立。贤首新立广陕自在无碍门故。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多容一则六根成立。多容多则师子无殊。

  于中理事各各不同金性喻理。师子喻事。二虽互容。性相各别。

  或一或多。各住自位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名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诸根诸毛。各摄全体。

  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诸根相即。体非用外。

  自在成立。无障无碍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名诸法相即自在门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相显性隐。

  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性显相隐。

  若两处看。俱隐俱显性相同时。隐显齐现。

  隐则秘密。显则显著贤首品云。东方入正受。西方从定起。

  名秘密隐显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若观金时师子似隐。唯显一金。观师子时金性似隐。具显诸根。

  定纯定杂。有力无力一体真金纯而有力。六根分异杂而无力。

  即此即彼。主伴交辉此主彼伴。交光互参。

  理事齐现。皆悉相容教义章云。犹如束箭。齐头显现。

  不碍安立微细成办经云。一尘中有无量刹。刹复为尘说更难。

  名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云。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以一切摄一切。同入一中。即交涉无碍门偈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

  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又以一切摄一切带之。复入一中。即相在无碍门。偈云。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

  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此云能仁。天主网珠。即善法堂护净珠网。取譬交光无尽也。

  名因陀罗网境界门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妄法生灭无明也。如来藏不生灭真性也。

  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理事即真妄。论云。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觉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觉即令生无明正解。若约善财参诸知识。遇三毒而三德圆。皆生正解。

  名托事显法生解门大疏云。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随工匠缘。时时迁谢。

  刹那之间。分为三际摄前标后。

  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普贤行品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过去。亦离世间品。答普慧之问也。

  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如师子诸根诸毛。本纯一之金也。

  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通玄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名十世隔法异成门大疏云。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谓全心一事。随心遍一切中。即一隐多显也。全心之一切。随心入一事中。即多隐一显也。以表师子与金悉皆回转。而无定相耳。

  说事说理。有成有立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唯心回转善成门贤首亦改此一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故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

括六相第八

  师子是总相一即具多。为总相。

  五根差别是别相多即非一。名别相。

  共从一缘起是同相多类自同。成于总。

  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名体别异现于同。

  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一多缘起理妙成。

  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坏住自法常不作。教义章中。有入句偈文。上引六句。随文注之。末后二句结叹。劝修云。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彼章广寄一舍。以喻六相。后学如仰祖训。宜悉讨论耳。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觉也翻梵从华。新旧二义。

  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净名云。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离诸取舍之言。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谓不舍一切有为。而取寂灭无为。则义属上句也。既取舍情亡。自然流入一切智海。则文连下句也。第八不动地亦明斯旨。萨婆若。云一切智。今明果德为道。故深广如海耳。

  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即同此文无始已来所有颠倒也。论又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乃至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即同次文。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矣。

  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究竟极果也。亦名究竟觉。一切种智即三智之一也。昔圭峰疏。圆觉以一切种智。释圆明。贤首述还源。由圆明而证菩提。今文谓具一切种智而成菩提者。通而辨之。虽发辞小异而归宗大同也。若依起信。有大智用无量方便。乃至得名一切种智。皆属同教。又按昭信钞文。叙五教机各成菩提。唯取圆宗。以因果二门相摄即别教耳。

入涅槃第十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二相俱尽。所观境空也。烦恼不生。能缘心泯也。内外双亡。玄寂着矣。

  好丑现前。心安如海新记云。如金作器巧拙悬殊。即好丑现前也。记次文云。一以贯之唯金究竟。即心安如海也。上句覆疏二相俱尽。下句覆疏烦恼不生。

  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惑业都尽。无集谛之妄想也。三苦皆亡。无苦谛之逼迫也。无漏智发出缠离障。则道谛已修也。解脱自在永离苦源。则灭谛已证也。入者。了达解悟之名。涅槃义翻。圆寂经云。流转是生死。不动名涅槃。然涅槃一章。诚杂华之渊蕴。故晋译宝王性起。而搜玄探玄。钩深以索隐。唐翻如来出现。则旧疏新记。联芳而续焰。且高丽国中斯文尚备。而传授不绝。况此诸部尽出中华。愿诸后昆。求师钻仰同报云华贤首清凉圭峰之劬重德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