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金师子章

华严经 | 作者: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译 [投稿]

华严金师子章

  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有授。非天册圣帝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则奚能因喻了法。由法达性者乎。然而斯文。禅丛讲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现行于世者殆及四家。清源止观禅师注之于前。昭信法灯大士解之于后。近世有同号华藏者。四衢昭昱法师。五台承迁尊者皆有述焉。历观其辞。或文烦而义阙。或句长而教非。遂使修心讲说二途。方兴传习之志。反陷取舍之情。源不佞。每念雅诰尝疚于怀。既而探讨晋经二玄。推穷唐经两疏。文之烦者删之。义之阙者补之。句之长者剪之。教之非者正之。其间法语奥辞。与祖师章旨炳然符契者。各从义类以解之。于时绝笔于云间善住阁。故命题曰云间类解焉。元丰三年岁次庚申四月八日沙门净源序。

  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标所宗经。金师子章正立其名。举喻显法。序文备矣。

  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京即长安汉高祖所都也。大荐福寺。唐中宗所建也。沙门。乃释子生善灭恶之称。次二字名讳也。出家传道翻宣茂德。具如圣宋高僧传。并唐阎少监碑铭。若夫判五章教道。则陇西美之。于释论集六重观门。而河东推之于塔铭耳。抑又遵此章旨而为规式。则杂华圆觉二疏载之详矣。述者乐记云。明也。郑玄曰。训其义也。

  初明缘起夫至圣垂教以因缘为宗。缘有内外之殊。世出世之异故。标第一明诸缘起也。

  二辨色空前明缘起莫逾色空。幻色俗谛。真空真谛。二谛无碍唯一中道。故次辨色空也。

  三约三性空宗。俗谛明有。即遍计依他也。真谛明空。即圆成实性也。故次第三约三性也。

  四显无相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理有情无。性有相无。故次第四显无相也。

  五说无生前之四门。真俗有无皆成对待。今此一门。唯辨妙性本无增减。故第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夫妙性无生。超群数而绝朕。然机缘有感。逐根性以类分。故次第六论五教也。

  七勒十玄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前四小大始终渐顿皆偏。今示圆融。故次第七勒十玄也。

  八括六相云华十玄根于观门。刚藏六相源乎大经。经观融通相玄交彻。故第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六相遒文。一经奥旨。非情识所窥。唯智眼所睹。将游萨婆若海。故第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菩提智果。觉法乐也。涅槃断果。寂静乐也。照而常寂。心安如海。故第十入涅槃。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金喻真如不守自性。匠况生灭随顺妄缘。

  遂有师子相起喻真妄和合。成阿赖耶识。此识有二义。一者觉义。为净缘起。二者不觉义。作染缘起。

  起但是缘故名缘起经云。诸法从缘起。无缘即不起。即理事无碍门。同一缘起也。上句示缘。中句辨起。下句总结。然释此初章。非独摭起信申义。亦乃采下文为准。

辨色空第二

  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幻色之相既虚。真空之性唯实(诸本无虚字唯五台注本有之)。

  师子不有金体不无色相从缘而非有。拣凡夫实色也。空性不变而非无。拣外道断空也。

  故名色空色蕴既尔。诸法例然。大品云。诸法若不空。即无道无果。上句双标色空。次句双释。下句双结。

  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空是真空。不碍于色。则观空万行沸腾也。

  不碍幻有。名为色空色是幻色不碍于空。则涉有一道清净也。总而辨之。先约性相不变随缘。以拣断实。后约不住生死涅槃。以明悲智。

约三性第三

  师子情有。名为遍计谓妄情。于我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如痴孩。镜中见人面像。执为有命质碍肉骨等。故云情有也。

  师子似有。名曰依他此所执法。依他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相。如镜中影。故云似有也。

  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本觉真心始觉显现。圆满成就真实常住。如镜之明故云不变。有本作不改。亦通上文依空宗申义。盖蹑前起后也。此章引性宗消文。亦以喻释喻也。若依教义。章明三性各有二义。遍计所执性有二义。一情有。二理无。依他起性有二义。一似有。二无性。圆成实性有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今文各显初一。皆隐第二。仰推祖意单复抗行。义有在焉。

显无相第四

  谓以金收师子尽既揽真金而成师子。遂令师子诸相皆尽。

  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真金理也。师子事也。亦同终南云。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

  故名无相名号品云。达无相法住于佛住。无量义经云。其一法者。所谓无相。然名号品约果。无量义约理。理果虽殊。无相一也。

说无生第五

  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上句妄法随缘。下句真性不变。偈云。如金作指环。展转无差别。

  金外更无一物离不变之性无随缘之相。问明品云。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成事似生。而金性不增。则起唯法起也。体空似灭。而金性不减。则灭唯法灭也。

  故曰无生大经云。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又云。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疏云。无生为佛法体。诸经论中皆诠无生之理。楞伽说。一切法不生。中论。不生为论宗体。

论五教第六

  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以师子属乎缘生。原人论辨小乘教。亦云。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

  实无师子相可得论次云。凡愚不觉执之为实。

  名愚法声闻教因说四谛。而悟解故号声闻。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故名愚法。有本作愚人法名声闻教。然此一教下摄人天。由深必收浅故上该缘觉。以其理果同故。例如约人辨藏。唯出声闻藏耳。

  二即此缘生之法蹑前起后也。初文师子二字。亦通此用。下三皆然。

  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始自形骸之色。思虑之心。终至佛果一切种智。皆无自性彻于有表唯是真空。以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名大乘始教始初也。大品云。空是大乘之初门。此教有二。一始教。亦名分教。今但标始教者。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唯言始教耳。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空是真空。不碍幻有。即水以辨于波也。

  缘生假有。二相双存有是幻有。不碍真空。即波以明于水也。

  名大乘终教缘起无性。一切皆如。方是大乘至极之谈。故名为终。此亦有二。一终教。对前始教立名。二实教。对前分教立名。分犹权也。始权而终实。以有显实宗故。然终实二宗。并始分二教。皆大乘渐门耳。

  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以理夺事而事亡。即真理非事也。以事夺理而理亡。即事法非理也。亦同行愿疏中。形夺无寄门。

  情伪不存反疏上句。理事双亡。则情识伪相。无所存矣。

  俱无有力。空有双泯由前互夺故皆无力。理夺事则妙有泯也。事夺理则真空泯也。心经略疏云。空有两亡。一味常显。

  名言路绝。栖心无寄通结心言罔。及宝藏论云。理冥则言语道断。旨会则心行处灭。

  名大乘顿教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亦有二。一逐机顿。即此文示之。二化仪顿。即后圆教收之。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情尽见除也。大疏亦云。情尽理现诸见自亡。混成一块者。约法则混成真性。约喻则一块真金故。裴相序云。融瓶盘。钗钏为金。

  繁兴大用。起必全真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

  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先后。释上二节。依还源观。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无量中解一也。大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