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阿弥陀经 | 作者:李炳南 [投稿]

佛德无量分第六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

  各注释家。每将弥陀光明所照世界。举出数目。此只是顶上圆光耳。若所放之光。则不能以算数计量。曰无量。曰照十方国。分明尽虚空遍法界皆涵盖在内。大本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观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亦有众鸟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然则娑婆极乐。距十万亿土。何得云远。以此土当在弥陀光摄之中。有光斯有化佛。化佛与法佛报佛。一而三三而一也。念佛之人。一念相应。即浸入弥陀光海。得与化佛为侣。奚必曰。命终往生。方侍弥陀哉。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只说寿命长久。不说永不变灭。得非仍有生死耶。曰弥陀寿命。焉有限量。因经谓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既云现在。显然尚未入于涅槃。在此时期。权云有此一段寿命。人民指往生未证补处者言。已无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故仍可曰寿命。盖诸有漏(漏者烦恼异名。漏泄又留住之义。令三毒常由六根漏出、留住三界。)十善五戒五逆十恶等善恶业因。由我执以为助缘。感得六道轮回果报身。是凡夫之分段生死。诸无漏(反于有漏)善。如戒定慧等业因。由未断法执以为助缘。感得三界以外之净土果报身。是断见思二惑罗汉圣者之变易生死。即地前菩萨未破尘沙。十地未破根本无明。尚得称曰。有变易生死。因其迷想渐灭。证悟渐增。迷悟迁移。亦是无常。故皆曰变易。然与四生(胎卵湿化)流转者则迥不同。而具缚凡夫。未断诸惑。由念佛力。得生西方。是以有漏心。亦感得三界外之净土。较诸修他法门。必断诸惑。方能证得。已大便宜。以彼限于寿命。惑未曾断。不免分段生死。动经僧祇耳。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特为寿命长久之句。提出证明。未来者说固难知。已往者举征可信也。

往生发愿分第七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称肯定之辞。此曰多有一生补处。乃不尽然之谓。然则一生不得补处。是有二生多生欤。曰既经变易生死。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尚有二说。大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一切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云。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夙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愿。入生死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补处矣。此一说也。至上根利器。见佛闻法。直证菩提。犹宗门顿悟。不历祇劫。即至一生补处矣。他根尚须渐修。几经变易。此又一说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本观经。俱云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此处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乎。盖佛力固不可思议。而众生业力。亦是不可思议。是以同为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为业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实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净者。必须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谓如是说者。便与带业往生之义有乖。曰是不然。带业往生者。乃识田含藏之旧种子。不加增上缘。无由而起现行。念佛之新种子。净缘常薰。念念增长。先起现行。故得往生。旧种仍未断灭。故曰带业。若误解此旨。往生有碍矣。本经揭出此义。特促后学猛醒。读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执持名号。

  修净本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法。而三经亦各有其专主。大本主广修功德。观经主以心作观。小本主执持名号。各有妙用。各有难易。其间虽有相通之处。究各有其本质。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费力。本经不云其他。只言持名。显标此是单行一门。故古德多有主张单持圣号一法。近代灵岩印光大师。亦主此说。所谓径中又径。而其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相应。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师十二字念诀。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听。已是六根都摄。能口念耳听。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得手功夫。夫复何疑。正是归来坐对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

  若一日—……—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修行之人。亦有临终之时。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贪恋。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颠倒。发生障碍。佛虽慈悲。亦不相应。非佛不来。乃是自不肯去。咎谁归欤。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乱。须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临终方遇大善知识。前来开示。教以念佛。初闻能信。直下念佛。撒手万缘。自己肯去。信愿行三。一时具足。便成心不颠倒。故能相应。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种种因缘。必皆凑巧。未可借口以图徼幸也。行者平素纵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乱。而行一心不乱。却要薰成多量种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劝以一心不乱者。正防临终颠倒害事耳。

同赞劝信分第九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今人不信净土法门。或轻视之。本不足异。坐井观天。拘于见也。是法超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名曰门余大道。看似平常。理实微妙。当时与会诸贤。尚且如聋似哑。无一人启请宣说。岂后世执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诸佛。同出证赞。足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测圣界。直等盲人数星。盖六字洪名。本如来果海实相。无上甚深。释迦世尊。悲悯末法众生障深孳重。虽说种种法门。各有畏难。终渺成就。乃以澈底悲心。运用善巧。教持名号。借果修因。以果能摄因。因亦该果。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弥陀三昧果海。一念成佛。至为奇特。所谓不可思议也。设可思议。当日世尊与六方诸佛。决定详为演说矣。若必解后始信。恐须劫经僧祇。方有其分。岂非错过。切愿闻斯法者。依圣言量。生信起行。莲邦非虚。弹指可现。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此段经文。不但专为证信。且能佐助行者易得一心。盖心乱者。皆是牵于欲尘。本经既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称赞。后文又曰。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凡起心念佛时。即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称赞护念时。一称洪名。四维上下。遍现诸佛。行者身居其中。六根所接。无非皆佛。有尘皆净。无欲不消。心纵外驰。仍不能超出佛境。能作如是观想。不一而一矣。

  古德云。修净土者。虽专念一佛。但阿弥陀翻为无量。是念一佛。即为念无量诸佛。此不过就理上立言耳。今一称弥陀。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是事上确亦如此。持一佛名。既省心力。又节时间。便能于无量千万佛所。遍种善根。获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此等大便宜。闻而不修。真非狂即愚矣。

  释迦世尊。于此土劝修此种法门。六方恒沙佛土之佛。各于其国均劝其众生亦修此种法门。此经在此土固为释迦世尊所说。六方恒沙诸佛。既各于其国同声赞劝。亦即六方恒沙诸佛所同演说。是此法门。已尽虚空遍法界矣。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师地论云。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无能念全。经论所云。不过皆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经。既已普遍恒沙佛土。乃是永无灭时。此法门之伟大庄严功德光寿。尚有出其上者耶。

闻法信愿分第十

  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经受持。发愿往生。志切生死。固得不退菩提。至于受持而心存福报。及仅闻佛名之人。如何亦能不退菩提乎。须知入芝兰室。观色嗅香。纵各不同。惟具有一兰花印象。遇值三宝。求福求慧。虽亦有殊。必当存有三宝观念。仗此观念。薰入识田。种子迟早总起现行。况又有诸佛护念之力。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

  此处闻经受持。闻诸佛名。皆为诸佛护念。是一种利益。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一种利益。经云。若能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形护守。二者常得观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保祐。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杻械牢狱横死悉不能受。六者先作罪业悉皆消灭。七者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祥。九者常为世间一切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十者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即为诸佛护念之功。乃现世所获利益也。一旦种子发起现行。心羡极乐。念即往生。万修万去。生皆阿鞞跋致。即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乃将来所获利益也。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前文所云闻者。自系初闻起信。所云受持。亦只诵持而已。然亦获得大益。但此等初机。或心止福报。于微妙大道。不敢承当。则辜负世尊彻底悲心究竟度生本怀。故特标出欲生极乐并非艰难。能于信行之外再加发愿。即可成办。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三者具备。定得往生。下文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三句。证明凡发愿者。皆得往生。亦即是证明欲往生者。必须发愿。去来今之学人而得往生者。无不如是修也。

  无上正等正觉。有因果之别。在信解行时为因地。在证后为果地。此一分之先后两段所言三藐三菩提。皆指因地。故曰不退转。若夫已到果位。尚何有退转可言哉。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净土法门。唯佛究尽。人天声缘事度菩萨。渐修大士。皆不能知。故不置信。诸佛证明赞劝以后。闻者方始欢喜信受。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一也。诸佛说诚实言。教劝恒沙佛土众生信是经典。而是经因以普宣恒沙佛土。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二也。诸佛护念此经。因而护念受持之人。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三也。诸佛为护念此经。因以名彰。为众生所闻。得以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四也。全文见于本经第九第十两分中。皆系释迦世尊金口宣扬。称赞诸佛功德之语。

  能于娑婆国土—……—是为甚难。

  娑婆国土之众生。若透视之。其行无非杀盗淫妄。其心全是贪嗔痴疑。是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形成尔虞我诈。倾压排挤。弱肉强食之习俗。考究古今中外历史。一切生类。无日不在扰乱悲惨中。不过祸乱发生不在一地而已。居于此等世界。饥寒窘困。炎凉横加。暴力逼迫。刀兵贼戕。智人虽有厌离觉心。甚少安修缘分。纵得小安之境。又为五欲诱惑。六尘牵缠。心不作主。随顺流转。终不能跃然跳出。是此世界不问境遇顺逆。皆多障道。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以本有无始以来杂妄薰习。恒与身俱之俱生见思二惑。再加生后邪师邪教邪思薰成之分别见思二惑。二者封蔽。愈蔽愈迷。愈迷愈蔽。以故沉溺其间。不能自拔。世尊慈悯。演说种种法门。不外教人断惑。惑断真即显矣。斯之谓解脱。而真能断惑。岂易言哉。达摩祖师云。了此心源。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定得无生。复云。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横说空间之广。竖说时间之长。能依法起修。修而能证者。不几近龟毛兔角。而况此土。种种障缘乎。释迦世尊。偏能于此成佛。此难非复寻常。读经至此。切勿视作普通赞语。滑口而过。要起警觉心。知是暗示此世众生欲求出要。惟有净土法门。尚有其分。如修他法。便等蚁子上山矣。世尊亦且自承得证甚难。末法众生。舍此不修。自量智慧忍力。得非上齐佛祖欤。

  四土九界。一切世间有情。论到智慧。其中自多超绝之流。然诸惑不断。二障未消。总不能澈证真实。如与佛智相较。何啻萤火之与日光。净土法门微妙之义。彼等世智。决难窥量。不解其然。或有笑道。吾人若遇此流。误为知识。随其知见。以为转移。则恐如意宝珠。轻轻弃去。故释迦世尊在诸佛作证以后。仍具婆心。再重提警一句。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即是暗示一切世间有情。其智均不及此。经曰。依法不依人。吾辈只宜依经为准。一切坐井观天之有情。未足取法也。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欢喜信受。

  世尊说已。一切与会之菩萨声缘。无量诸天。无量大众。顿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欢喜也。

回向偈

我释此义已  爇香三宝前  香云遍虚空  以及未来际

化为恒沙佛  齐发海潮音  九界含识类  尘刹皆不遗

福慧一时足  咸登金刚台  方寸未曾移  何有十万亿

一切器世间  尽摄弥陀土  宝树及莲池  天乐众香光

凡种种庄严  等无有差别  人皆成补处  地无有娑婆

无有法可说  无有生可度  我愿实如是  至心用回向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姑苏灵岩行人传智

净土妙法门  吾佛大悲心  利钝悉全收  三根皆普被

言简而意赅  无问而自说  最契末世机  莫如弥陀经

炳南李居士  现作维摩身  以文字般若  放作大光明

深入而显出  著弥陀义蕴  博采群经注  复加妙答问

抽丝以搏茧  披沙而拣金  分虽作十二  合信愿行三

信则信金口  诚言无虚论  娑婆多恶浊  目前苦刀兵

西方纯七宝  衣食自然成  化鸟宣妙法  胜友伙于云

弥陀垂金臂  常放光接引  愿则厌火宅  欣得宝莲生

行则持圣号  念念存于心  效法古圣贤  勇猛恒精进

普导于同伦  速出大火坑  先化于台湾  继以及各省

推行全世界  咸返古家乡  因请如岑公  法眼而鉴定

行人预末座  一睹大欣庆  爰题撰六八  用表思归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