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请问经疏
(前闕)
经曰。世尊告曰。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述曰此答也。即次第答前少欲最安乐者。答第一问。俭约為少。耽嗜名欲。世间耽嗜唯少唯广□□愚情速即破坏。寻生追恋。苦恼切心。佛法反俗贵尚无為。少欲少求最為安乐。又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諂曲。以求人意。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能生诸功德。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涅槃之乐乐中之最。如此最乐因少欲得。因含果说。故言少欲最安乐也。知足大富贵者答第二问。世间凡愚虽得富贵贪求转甚常怀不足。知足之人无為无事。无可减夺。常自有餘。故大富贵。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如顶生王等即是其事。又云。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故言知足大富贵也。持戒恒端严者答第三问。持戒之人尸罗清净。近得人天可喜妙相。远得三乘端严法身。故言持戒恒端严也。如优陀羡王有相夫人持一日戒。其夜命终即生天上得端正身。依王先契。还下报王。嫌王身臭却归天上。即是其事。破戒常丑陋者答第四问。破戒之人罪业增长。堕三恶道。受避陋身。若生人中。诸根不具。边地下贱形仪鄙拙人不喜见。经百千生。故言破戒常丑陋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為善眷属。谁為恶心怨。云何极重苦。云何第一乐述曰。此下第五请答。此即请也。亦有四问。一问善眷属。二问恶心怨。三问极重苦。四问第一乐。谁為善眷属者此第一问。眷谓家眷。属谓亲属。世间眷属或父不慈。或子不孝。或兄不顺。或弟不恭。或内外亲不仁不义。情相乖阻状若怨家。虽名眷属。而非是善。若父慈子孝兄顺弟恭内外诸亲仁义相向情无乖阻。水乳和同。如此眷属名之為善。未知法中谁得名為纯善眷属。云何恶心怨者此第二问。妒贤嫉胜名為恶心。欲相加害名為怨也。未知法中谁是行者恶心怨也。云何极重苦者此第三问。世间杀缚枷锁囚禁怨会爱离病死所逼名之為苦。未知法中更有苦恼重过此以不。云何第一乐者此第四问。世间富贵乘肥衣轻。目观美艳耳听丝竹。田游杀猎淫酒是耽。放纵欢娱名之為乐。未知法中更有快乐过此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福為善眷属。罪為恶心怨。地狱极重苦。无生第一乐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福為善眷属者答第一问。福谓施戒修三德。施有三种。一财施。由无贪善根成。二无畏施。由无瞋善根成。三法施。由无痴善根成。戒有三种。一摄他戒。谓身三。由无贪善根成。二不嬈他戒。谓口四。由无瞋善根成。三饶益戒。谓受持此二福相续生。由无痴善根成。修有三种。一四静虑。由无贪善根成。二四无量。由无瞋善根成。三四无色。由无痴善根成。又六度中前五亦是福也。如此福德皆以十善业道為性。若施戒二福。生生之处内感欲界人天胜身。外招十善清净眷属。所谓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諦。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挣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之人以為眷属。若修定福。感得色无色界殊胜之身。此之三福乃至远得三乘圣果也。答意云。世善眷属暂会永离。难聚易散。不保终久。未知法中三福善业真实牢固。常资行人多有利益。诸眷属中此為最善也。罪為恶心怨者答第二问。破灭三宝五逆十恶并名為罪。由此罪故。能令眾生轮坠三涂。长劫受苦。此答意云世间恶心但害一身。尚名為怨。法中罪业。能害多身。岂非大怨。故言罪為恶心怨也。地狱极重苦者此答第三问。梵音云那落迦。旧云泥犁讹也。唐云不可乐处。然以不可乐处即是地狱。多在地下故云地狱也。地狱有三热二寒三边。热地狱有八。一等活。二黑绳。三眾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烧热。七大热烧。八无间。此八在赡部洲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然此八為本。一一各有十六园。一面有四。四面合十六。通本為十七。八个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于中受热恼苦。寒地狱亦八。一頞浮陀。由寒苦所逼肉生细胞。二尼赖浮陀。由寒风所吹通身成胞。三阿吒。由唇不得动唯舌得动。故作此声。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动唯唇得动。故作此声。五呕喉喉。由唇舌皆不得动振气故作此声。六鬱波罗。此是青莲华。此花叶细。由肉色细坼似此花开。七波头摩。此是赤莲华。由肉色大坼似此花开。八芬陀利。此是白莲华。由彼骨坼似此花开。前二从身相受名。次三从声相受名。后三从疮相受名。又前二了叫。次三不了叫。后三不叫。此八在四洲间。著铁围山底。仰向居心。罪人于中受寒冻苦。边地狱有三。一山间。二水间。三旷野。受别业报。寒热杂受。此答意云。虽有人间杀缚枷锁怨会爱离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饿鬼之苦。比于地狱百分不及其一。乃至千万那由他分亦不及其一。故言地狱极重苦也。无生第一乐者答第四问。涅槃之体名曰无生。以无生故。毕竟不灭。圣人证此。寂然涅槃。常住安稳。故是极乐。此答意云。世间乐乐极则苦。岂若涅槃无苦常乐。故经云。高者必堕。常者必尽。合者必离。乐者必苦。此偈明生死妄乐乐极必苦。又云。诸行无常有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乐。此偈明涅槃无苦。毕竟常乐。故言无生第一乐也
经曰。天复请曰。何者爱非宜。何者宜非爱。何者极热病。谁是大良医述曰。此下第六请答也。此即先请。亦有四问。一问爱非宜。二问宜非爱。三问极热病。四问大良医。何者爱非宜何者宜非爱者此第一第二问。且如甘饭杂毒虽是所爱。而损身害命。不宜食之。又如良药苦口即非所爱。而利于病。所宜服之。又如諂辞顺情虽是所爱。而损于行。不宜听之。忠言逆耳虽非所爱。而利于行。所宜听之。未知法中何者是情所爱。而于身不宜。何者于身有宜。而非情所爱也。何者极热病者此第三问也。迦摩罗病世称热病。遇此病者必定当死。世医拱手。未知法中颇更有病极过于此热病以不。谁是大良医者此第四问。良者善也。医者意也。善识病源。沙闲药性。疗者必差。称曰良医。良医有四义。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病差。四知差已不生。未知法中颇有良医大过如此良医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诸欲爱非宜。解说宜非爱。贪為极热病。佛是大良医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诸欲爱非宜者答第一问。诸欲谓可爱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也。能生欲心為所取故名欲也。经云。五欲狂人。如蜜涂刀舐者伤舌。犹如炙疥初虽少乐。后即大苦。如逆风执火如其不放必定烧手。如国王贪色遂失其位。仙人爱声从空坠林。比丘嗅香河神责骂。沙弥尝味投池作龙。蓝弗染触退失神足。又此五欲现受三苦。谓觅时生懃劳苦。守时生怖畏苦。失时生热恼苦。又為非法追求五欲。复堕地狱饿鬼畜生多时受苦。后生人天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增会苦。如此等苦皆為贪著五欲因缘。故知五欲虽是凡情欲心所爱。而于行者极非所宜。故言诸欲爱非宜。解脱宜非爱者答第二问。涅槃无為体绝眾缚。故名解脱。证解脱者永离生死。常住湛然。如其解脱资润行者极是所宜。而凡夫愚情之所不爱。故言解脱宜非爱。故经云。凡夫寧乐癩野干身。不乐涅槃。野干犹有眼耳心。涅槃无故。贪為极热病者答第三问。贪是贪使。体通三界。遍障五问。六识俱行。六尘齐染。生死脚足苦恼根源。世间热病岂能比此。如智度论说。欲火炽发烧于天祀。岂非贪爱是极热病耶。现在尚自火烧。来生寧免汤鑊。故言贪為极热病也。佛是大良医者答第四问。如来五眼。内明六通外朗。竖观三际。横睹十方。至于身心病源对除药法悉皆洞照无非目前。故设教逗机皆称根性。随病授药无不获益。是故佛是极大良医。阿含经说。佛有四智。一知苦。二知苦因。三知苦灭。四知苦灭道。故曰良医。又经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必竟不复发。故言佛是大良医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能覆世间。世间谁所魅。谁令捨亲友。谁复障生天述曰。此下第七请答。此即先请。亦有四问。一问覆世。二问魅世。三问捨友。四问障天。谁能覆世间者此第一问。覆谓障蔽。世间眼目為暗盲覆蔽。不见色像。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覆蔽世间。不识道理。世间谁所魅者此第二问。如世间鬼魅魅人令痴。或悲或喜。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能魅世间。令其迷乱。谁令捨亲友者此第三问。朋流交密即為亲友。若因财密。财尽则疏。若因势亲。势歇便阻。如张陈凶终萧朱隙末是也。未知法中谁令眾生捨于亲友。谁复障生天者此第四问。天之胜报人皆受乐。由谁為障不得上生
经曰。世尊告曰无智覆世间。世间痴所魅。慳贪捨亲友。染著障生天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无智覆世间者答第一问。无苦集灭道四諦智。或无真俗二諦智。名為无智。无智即无明使也。由无智故。不知生死苦果集因。不知解脱道因灭果。不知真諦一相无為。不知俗諦三世因果。此答意云。世间盲暗但覆肉眼。无智能覆世间慧眼。故言无智覆世间也。世间痴所魅者答第二问。痴即无明别名也。由痴魅故。于无常见常。于无我见我。于不净见净。于苦见乐。所有行解并皆颠倒。如此颠倒并由愚痴。故言世间痴所魅也。慳贪捨亲友者答第三问。慳是吝于己物。贪是欲于他财。如律中说。有一比丘池边习定。池龙敬德以身绕之。比丘心恶欲令其去。方便说偈从索珠云。光耀摩尼宝。瓔珞庄严身。若能施我者。是名為善亲。池龙慳惜说此偈答。我爱摩尼宝。遇汝比丘身。我终不施汝。任汝不相亲。佛因此事复说偈云。多贪人所恶。数乞朋友乖。比丘乞龙珠。一去不复迴。故知慳贪能捨亲友也。又由贪故唯欲他财。由于慳故不行惠施。所生之处贫穷乏少。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善知识。无亲友人。故言慳贪捨亲友也。成实论有五慳。一施慳。二家慳。三处慳。四讚慳。五法慳。此之五慳并捨亲友也。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问。天谓二十八天。皆须厌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若染著人中五欲。纵情放逸不肯厌离。不得上生六欲天中。如经广说。佛弟难陀厌孙陀罗欣天上女。方始持戒愿生天。如若染著六天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报。不得上生无色天中。故言染著障生天也。又三乘圣人名為净天。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报。不得入彼三乘圣道。亦名染著障生天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谁非水所烂。能浮持世间。谁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述曰。此下第八请答也。此即先请。问有两意。一问谁无七难。二问谁有一能。七难者。一火难。二风难。三水难。四王难。五贼难。六人难。七鬼难。火以烧燋為难风以飘碎為难。水以溺烂為难。王以威力為难。贼以劫杀為难。人以侵害為难。鬼以精魅為难。世间之人多不免此七种灾难。未知法中谁能免此七种灾难也。经文可解。一能者能浮持世间也。世间有二。一器世间。即依报。二眾生世间。即正报。如世水轮能浮持地轮及眾生类。未知法中谁能浮持此二世间。此由水有二用。一能烂物。二能持地故。问水烂之次即问浮持也
经曰。世尊告曰。福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烂。能浮持世间。福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述曰。此答也。答前二问。福谓施戒修三种福也。如前善眷属中释。答无七难意云。凡遭七种灾难。為造十恶罪因。既修三种福德。寧罹七种灾难。问。贼行非理容可拒之。人法属王。何得抗敌。答。如殷紂暴虐周武拒之。虽是王人。有相抗敌。又王是总语。兼称臣属。衔王命者并亦名王。如此王臣暴行酷虐。非理同贼。亦得抗之。且如经说。有王责臣令簿录家财。其臣遂录已修福物。王瞋责言。已修福物今并见无。何不录汝家中现物。臣答王言。已修福物是臣之物。家中现物元属五家。非臣独有。所以不录。王心开悟。遂亦修福。故知其福非他能夺。答有一能意云。由三福故。感得人天殊胜正报。兼感器界屋宇资缘种种依果。故言福能浮持世间。问。孔老等云。从道以生一。从一以生二。从二以生三。从三生万物。道谓虚通。一谓元气。二谓阴阳。三谓天地人。万物谓离畜草木等。又云。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感天地精灵以成于人。据此而言。即是外器世界能持眾生世间。岂是眾生内福能持水外器世界。答。孔老所说则天地生人释宗所明则人生天地。谓由眾生共相业力外感器界天地依报。若成若坏如餘处广说。故经云。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又论云。外由内得成。此则孔老但观外相先后。即谓天地生人。如来洞知内体因果。故说人生天地。三教深浅观此可知
经曰。天复请曰。我今犹有疑。佛应為除断。今世往后世。谁极自欺狂述曰。此下第九请答也。此则先请。上半叙问。下半正问。叙问意云。上蒙广答。已析诸滞。下情多惑尚有餘疑。愿佛慈悲為我除断。正问中云。今世谓现在。后世谓未来。谓从今生身往后身也。问。有為无常不来不去。又无主宰。说谁往耶。答。前灭后生不常不断。因招果续假说往来。譬如将灯从此至彼。虽念念灭。假说往来也问。三世轮环果因员备。何故偏请现未。不问过耶。答。前事已经。无劳更问。后身未受。故须请之。如诸天礼白骨饿鬼鞭死尸即是。已经之事多分自知。故不问也。此问意云。世间欺狂但欲侵损他人。未知法中更有从今向后而自侵损极欺狂耶
经曰。世尊告曰。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狂述曰。此答也。珍谓金银八珍。财谓钱绢等物。世人愚惑。自谓常存。不识果因。多积财宝。于悲田所无惠施心。于敬田中无供养意。忽然命尽无一福资。轮坠三涂。长时受苦。钱财珍宝他人用之。己无片善。岂非自负。故云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狂。又如经云惜财不布施。藏积畏人知。捨身空手去。饿鬼中受飢。又如经云。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捨。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此中应引畜三妻人為喻又应引有三子人為喻。又经云。寧自割身肉而敢食之。不肯持钱财布施求后世之福。此人当堕地狱畜生饿鬼等苦
经曰。尔时彼天闻佛世尊说是经已述曰。此下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有三。一闻法。二申敬。三隐还。此即闻法也
经曰。欢喜踊跃。叹未曾有。顶礼佛足述曰。此申敬也。既闻好法。不觉欣然為申敬德。故复叹礼
经曰。即于佛前欻然不现述曰。此隐还也。来為諮疑。已蒙析滞所怀既遂。故隐还宫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交素篆。分途列道。门张户设。既昧断惑之境。未接息言之路。讵能探神测妙。苞总无边。有圣将应。灵因旷远。志遗发肤。施单城国。及繁星驻彩。夕马腾空。出四门以结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
(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