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暎
京地清发道场沙门宝达集
赞扬经注略啟五门者。此疏宣演□御注般若故之经。啟者开也。略则简要之义也。五门生起次第可知。於中前四悬谈经义。第五正释经文。准疏中各开為二则為十门亦得。第一渐教兴由门。先依论释者。疏中依两论明教意。虽各不同牒。是宣明此经之兴也。简要故尔然。准诸家疏牒有总别之意。总者即明如来出现一代说法之大意也。则如法花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谓令眾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示佛知见故。□佛知见故入佛知见道故等。准法花论自释之。开者无上义。除一切智智□无餘事故。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為令证得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业。故慈恩释云。一切智者佛也。又云。智者根本后得知也。此二是智用。此二智性即是真如。若用若性。合名為智。一切智人云智故。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举此二智摄於智性真如妙理。又一切智者。智用菩提。重言智者性涅槃。今显此二悉皆无上。此即双开菩提涅槃名二无上。除此二种更无餘事。胜过二法故名无上也。二示者别开涅槃也。以声闻辟支佛佛三乘法身法身平等平等者。佛性法身无差别故。此意说言三乘法身本来平等。眾生无智不肯修证法身圆满。诸佛出世欲示眾生此佛知见之性。三乘同有平等无二会同证满如来法身故名同义也。三悟者。别开菩提也。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欲令眾生悟於究竟唯一乘。佛菩提智令修生长故云不知义也。四入者。上三总别虽显佛果菩提涅槃未知如何可能获证。今显能证之因故名為入也。总而言之。诸佛出世转於法轮。虽即大小徵谓不同其本意也。皆欲普令一切眾生悉当成佛故说法也。二别意中亦有通别。通者则明说诸部般若之意。如解深密经说。谓欲令於生无自姓姓等中。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等。所以说般若。广如彼说。恐繁不录。无著菩萨释三问意等者。问曰。得六因缘者乃释善现问意。何以将明佛说意耶。答。如疏且一部宗旨已下。释通此意也。故知问意有六。依问而答佛意必同也。其六者何已下。并除论文。则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者。总结六因意也。别虽有六。总令佛种不断也。云何以此已下论自徵释不断。所以则前五因。始从断疑至於欢喜利益有情令行增进。后一则令正教久住。行进则必证於果。教住则真理恒明。由此能令佛种不断。然随此论文。谓依位地。疏中自指下文故。此无劳繁述。初佛法外人等者。准下配位地中疏有两释。此依前解意也。则十信已前未入三僧祇数名佛法外人也。以有疑或不生定信者。则所為二类人也。有疑或者。是未发心人令其断疑入十善位。则是第一為断疑故。而说此经。不生定信者。即是十善菩萨。意云既已断疑即必生信。然信未定故。此第二令生信者。则令入十信位生决定信也。生定信已则名佛法内人入三劫数也。次二乃至未解进修者。则是為令入佛法者解进修故入甚深者令入六住已来不退转者令入七住已去故。此二种皆名进修。后一已进修者。未能证达者即地前人令入初地已去亲证法性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名证达也。故第五云為生欢喜故。此则虽有五因束為三位也。由教但為已下。释三位所以。寻之可知。若已证悟言教都亡者。问。若入初地名為证达。岂不藉教而言都亡耶。答。据增胜说。由在地前未证於理。必由信教方能入证。若入初地亲证真如。依理观证真如。依理观修非全渐教故。下疏释摄付中言多依地前以明摄付。初地已去亲证法性二利行强等故。有颂云。菩萨在法流。前后见诸佛。已去菩提近。无难易得故等。此中之意当知亦然。生智摄福对者。入甚深是生智也。摄福者论云。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故是摄福也。其配位地至文当释者。即此卷末释三问中说也。佛所说法咸归二諦者。准此说意虽通诸教论。而但配说此经意。则是以通释别也。谓即於此都无所得者。即此前所说俗諦之中。离能所相不见差别。终於真性第一义理名无所得。是诸圣种性者。一切圣人。皆由证此真諦无相之理。而成於圣也。如有颂言等者。成唯识论引经颂也。初句明真諦。下三句明俗諦。意云。要由证真方能了俗。诸行者则有為法也。非是不证真者。而能了俗如幻等也。证成上说二諦意也。略有六对者。则真俗二智有六对差名也。第一对证理之智真胜事之智俗。第二对知一切法真性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法差别相故名一切种智。则种类差别而知故。以种言而简别也。第三对从喻為名。如莲花开敷眾见咸悦。喻后得说法令生喜也。如所有智者真如所有智也。故对法论云。如所有者。三脱四諦十六行等也。尽所有者。谓后得智中遍缘诸境也。故对法论云。尽所有者。蕴处界等摄事尽故。次总料简者有其二意。一料简两论不同所以。二总对经文及论。以明说意多少不同。如疏可知。依教起行者。由说教故除疑生信等。即是起进修行也。依境生智者。境即二諦。由依二諦生真俗等六对之智。如上疏说。悟教理之深微者。令悟大乘教深理妙也。不同外道二乘等教。从我法二执分别所起不勉生死二乘教等。虽断我执法执。仍存住著涅槃闕利他行等皆不名深妙也。佛说般若波罗蜜等者。准无著论释意。即虽说无说离执。正者名非般若。故论云显法门第一义也。若准天亲论意说般若者。诸佛真实之惠也。即非般若者。即非二乘等所得般若也。已上两论释意。皆显教深之义也。故為令悟教深而说此经。此教兴门一一义中。皆须结归。说经之意下皆准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者。善现惠眼得之既久当未曾闻。故知大乘教法深也。持说功德胜以无量身财布施等者。则受持四句為他演说所得功德。下经文中。以财及身各两重教量不如持说之福。初则福相法身中举一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四句之福。第二离外论散乱中举多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亦不如四句持说之福。第三远离懈怠住处中举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四句持说之福。第四离寂静味住举於一日中分為三分各捨恒河沙命。如是无量為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不如闻经信心不逆。所得功德不逆者不谤也。故功德布施论依经判名等者。功德施者论主名也。彼论题云。金刚般若破取著不坏假名论。破取著是真諦。不坏假名名是俗諦。今意云。由经论二諦故。所以能释之论经立名也。依初入位论说断疑等者。意云。此论六因中。初一為断疑故。即是所断之障。后四生信等。并是所修摄也。释其所以如疏。应知障有二种烦恼。所知者。障者覆义。碍义名之障。故成唯识论第九云。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忧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寻其根源二执為本者。即上论文遍计所执实我法二见。及相应法邪惠為二执体性。此界与二障為本也。问。若尔二障二执為同為异。答。总相而谈二障。必以二执為本。然细分别。则有宽狭。且护法论师释云。烦恼障中相应我见亦执亦障。障涅槃故。计我执故。独超贪等不计我故。障而非执。又障通前七识。唯除第八。执唯六七除五八也。所知障中亦有差别。障通前七执唯六七等。则障宽执狭也。若据安惠师释。烦恼障通前七识唯除第八。我执唯六七也。所知障与法执体无宽狭。总通前六识及第八识。除佛已外菩萨。已还诸识自体不证实故。通三性心。皆有法执。唯除末那。论说但与四或相应故无法执也。又障有三等者。即烦恼业报等障。亦名三杂染如常所说。果报亦不可思议等。是除报障者。依天亲论释云。得释梵等。即感十王果报离三恶趣。是除报障也。又宝性论四障中。前二是烦恼障摄。后二是所知障摄。若约转行位明伏断者。河南释云。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不退故。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别我见不共无明麤此伏故。花严经说。第一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著捨离生死出三界故。分别我彼位能伏此二种子入初地断。第三所知障在五地断障於下乘般涅槃障五地断故。缘觉捨心所知障七地方断。六地犹观十二因缘故。四恩之心者。是梁摄论说。即天亲论所说广大等四心之文。如其次第。名平等恩。不施恩善意恩真实恩也。释其名字至下当知。及无住涅槃文者。准无著论释下经文。心具足中有六种心。第五名為不住生死真心。即下经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等文是也。即不住涅槃故。通除声闻缘觉二障也。标六度摄戒。六等者。意显答修行中具说六度所修之行也。又捨身财等已下。散指经文别配六度也。又离一切相等為摄律仪戒者。三聚净戒中。离一切恶名摄律仪戒。凡是所断皆此中收。今经云离一切相发菩提心等。即所离相等皆是所断之法。所以名摄律仪戒也。是三聚净戒乃至三种发心等者。一厌离有為心。即诸有漏法是勤断诸恶。勤断诸恶者。即别解脱戒。乃定道律仪戒等。是摄律仪戒也。二求菩提心即普修诸善。普修诸善者。二空真智。及於二乘生空之智。乃至凡夫所能随大乘有漏善心身语等业。若不尔者。地前一劫纯有漏修。及七地前有漏者。应非大行。即是摄善法戒。三悲愍有情心。谓於昼夜十二时中。普观三界法有情类深心非愍。思求济拔等。此即摄眾生戒。如其次第即為断德智德恩德三种之因。又智断二德是自利行。恩德是利他行。此之三种。若在地前名信行地。若在地上名净心地。若在果位名如来地。皆此三摄故。十八住处束為三地等不离此故。论判以為三摩跋帝等者。无著菩萨论释下经文应如是知如是见等云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毘闵崮枪始?4硕?廊?μ峁市沤狻S衷啤H缡且磺凶〈χ邢嘤θ?μ岱奖阋喽?χ?取<粗钭〈χ小J拖韵忠濉=允侵构蹫槎ɑ荻?纫病4缶?詈罅?置髂φ摺<创蟀闳艟???嶂凶詈罅?帷H缙浯蔚诠闼盗??廾巯喾终呒戳?嵋病<匆粤?纫虮昊崦?=褚庠啤4司?堑诰呕崴怠G衣员昃倭?戎?迕魑尴嘈抟??:罅?峁闼狄逡病H?豆?轮?婊?呒捶鹑?淼让??灰病F窳钍豆?徽摺9手?荡司?H舳?司??略诤跞?嗜?始戎梦省=湟蛉绾螢楣??稻?病4稹H缡柙粕葡秩?仕湓谝蛑械纫严隆<词痛朔烈病H蛔剂铰垡狻l豆?恢械?嫡娣钦娑?址鹨病<捶ㄉ砑白允苡蒙砗蠟檎娣稹K?苡蒙砑氨浠?砗戏钦娣稹K渌娴厣鲜?厮?懈饔Σ煌?麨橛ι怼5厍叭?怂??浬砑八胬嗌砻麨榛?怼H欢哉嫔怼4酥?街纸悦麨榛?省U婊?陨闼姆鹁∫病V罘ㄏ纫蚨?蠊?日摺1寺圩葬缡鸵病V屑淙?蚶戆?泄?日摺<辞袄?钟星橹谐?弦梢弧J撬?瞎省5谖寤断参ㄊ枪?省4艘老屡湮坏刂小5诙?饣断苍陟斗鸸?省I?诺取H?ㄐ泄?病>呷缇?怠Sρ耙??摺H缦挛脑啤K捣ㄕ呶薹?伤怠J敲?捣āH粲腥搜匀缋此捣ā<礊榘?鸬取J俏匏抵两桃病R磺邢褪ァ=砸晕逓榉ǘ?小H舯鹌腥?ù镂尬曳ㄕ摺H缋此得?妗J瞧腥?燃词俏奚?だ硪病H粲蟹ǖ冒Ⅰ衿刑帷H坏品鸺床挥胛沂诩堑取S治异栋Ⅰ衿刑帷D酥廖逓樾》?傻谩<词俏薜妹钚幸病H粢陨??业燃叭艏?ㄏ喾窍唷T蚣?缋吹取J俏逓榧??病8鼮橥?鹚嬗ψ妓怠W院好鞲忻文μ谡裎?叩取:蠛好鞯塾榔蕉?甏?跛昙次弧V劣榔轿迥暌姑握闪?鹑恕V潦?甓∶??辍?槲饔蛏?纫赌μ谟位?劣诤旱亍S种潦?荒晁甏挝斐胶笥斜惹鹬穹ɡ肌@粗链送烈病J栏吒奥逯?笳摺<春蠛夯傅凼庇腥?匕彩栏摺l堵逖舴?胍病I?嵊挝庵?罢摺S锌稻庸?┫喑ぷ悠?壮黾业蠲??帷I褚歉照?位癁槿巍N庵魉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交素篆。分途列道。门张户设。既昧断惑之境。未接息言之路。讵能探神测妙。苞总无边。有圣将应。灵因旷远。志遗发肤。施单城国。及繁星驻彩。夕马腾空。出四门以结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
(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