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 第二十五卷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山家教典志第十一
智者高座以纵辩。章安直笔以载书。所谓以文字广第一义谛。是犹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荆溪有云。文即门也。即文以通其理。岂非门乎。至若后世发挥祖道粲然有述。虽各出义章互形废立。所以归宗之诚。则无乎不同也。今故并陈篇目。以贻好古者之求。述山家教典志
南岳
大乘止观(二卷)
唐末教典流散海外。本朝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得之为作序云。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
四十二字门(二卷) 大品四十二字。初阿后荼。南岳用对四十二位
安乐行义(一卷) 四明行皎。游方至南岳福严。于藏中得此本。归以示圆辩。其后北峰石芝始获开板
南岳愿文(一卷) 无诤行门(二卷) 三智观门次第禅要
释论玄(已上各一卷) 右止观。安乐行义。愿文。有见本。余不复见。惜哉
法华玄义(十卷) 法华文句(十卷) 摩诃止观(十卷名圆顿止观) 禅波罗蜜(十卷名渐次止观)
修禅六妙门(一卷名不定止观。智者为陈尚书令毛喜撰) 光明玄义(一卷。解昙无谶译四卷别行之本)
光明文句(三卷) 菩萨戒疏(二卷) 观音别行玄义(二卷。释法华普门一品。别行部外。昔昙无谶劝河西王诵持愈疾。故智者特释) 观音别行义疏(五卷) 请观音经疏(一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观心论(一卷)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建炎二年。武林修悟将此疏入经为注咸渟元年。南湖行靖等。将天台法轮院科金刚经并疏。刊板于寺) 四念处(四卷)
弥陀经义疏(一卷。金刚弥陀二疏。虽曾入藏。而孤山净觉。谓是附托之文。唯神照法师。尝于法轮用此疏。讲有宣赐本在东山藏中)
禅门口诀(一卷) 觉意三昧(一卷智者亲撰) 方等三昧仪(一卷) 法华三昧仪(一卷)
法界次第(三卷已上皆亲撰) 维摩玄疏(六卷) 四教义(四卷维摩玄疏离出之文)
右七十六卷。天圣二年。慈云奏入大藏
维摩文疏(二十八卷为炀帝撰。荆溪略为十卷。但称略疏。与前玄疏各行) 净土十疑论
观心食法 观心诵经法 观心十二部经义 小止观(智者为兄陈针参军亲撰)
右共三十三卷。未入藏
智度论疏(二十卷) 弥勒成佛经疏(五卷) 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
释一经玄义(一卷) 坐禅止观(一卷) 仁王般若经疏(二卷○天竺别集云元礼初得之海贾) 禅门章 般舟行法 杂观行
入道大旨 五方便门 七方便义 七学人义
一二三四身义 法门仪 禅门要略(已上各一卷)
右四十一卷阙本
慈云随函录云。法华玄义者。唯解首题。统明五时广辩八教。出世大意蕰在其中。文句者。以疏句分节经文。荆溪云。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粗分章段。随部各有荆溪之记犹五经之有正义也。止观者。定慧之异名。法华之行门也。前玄义文句。皆明佛世当机得益之事。纵有托事附法观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观正是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道。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无不具焉。荆溪以辅行释之○目录云。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谓解顿行渐。即禅波罗蜜是也。二曰不定。谓解顿。行或顿或渐。即六妙门是也。三曰圆顿。谓解行俱顿。即摩诃止观是也。此三止观对根不同。行相虽殊俱依圆理而为宗本。唐梁肃删止观为六卷。文虽简要而修相多阙。览者宜知。除智者亲笔。余皆章安于法轮之下。述为疏论也○唐书艺文志云。灌顶私记智者词旨一卷。义记一卷。今未详何文○释签云。止观禅门净名疏等。各有余分说未终者。文。案止观云。智者于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弗宣。辅行云。大章第七。开为十境。至第七境余不复宣。后三大章及余三境。时逼夏终于兹罢唱(此释止观)次第禅门。即禅波罗密。亦列十大章。于第六方便文中。注云。若论初禅已后。发诸禅定深妙境界。并在第七修证中说。此文皆悉不流通也(此释禅门)净名经十四品。大师疏解。止佛道品。第八后诸品疏。乃是章安述而续之(此释净名见补注)
章安
涅槃玄义(二卷) 涅槃经疏(一十卷荆溪治定十五卷今十八卷)
观心论疏(二卷慈云目录云考其所说知入品位然江浙名流或云疑伪) 智者别传(一卷) 国清百录(五卷别传百录是大师始终化迹) 八教大意(一卷) 南岳记(一卷亡) 真观法师传(一卷亡○除亡本外有二十卷入藏)
荆溪
玄义释签(十卷) 文句记(十卷) 止观辅行(十卷今开二十卷) 止观义例(一卷慈云云为初学难解及破异论) 止观大意(一卷为司封李华出) 维摩略疏(十卷略智者维摩文疏) 维摩广疏记(六卷。慈云云。对广文虽少殊亦释义宛合) 金刚錍论(一卷。明涅槃佛性义。已上四十九卷。同入大藏) 始终心要 十不二门(释签部外别行) 止观搜要记(十卷) 涅槃后分疏(一卷亡) 观心诵经记(一卷亡) 三观义 授菩萨戒文(亡) 止观文句(一卷亡) 华严骨目(亡。今东山有板。二卷是海东复还者) 法华补助仪方等补阙仪
龙兴(皓师) 涅槃经注
天台(旷师) 心经疏
华顶(满师) 涅槃记(十二卷)
灵光(敏师) 光明玄义记
广教(彧师) 光明玄金鼓记 十疑论注
石壁(靖师) 观经疏记
奉先(清师) 发挥记(释光明玄略本) 示珠指(释十不二门)
孤山(圆师) 首楞严经疏(十卷) 文殊般若经疏(二卷) 不思议法门经疏 阿弥陀经疏(小本)
四十二章经疏 瑞应经疏 普贤行法经疏 无量义经疏 般若心经疏(上各一卷) 遗教经疏(二卷) 阐义钞(二卷释请观音经疏) 索隐记(四卷释光明文句) 刊正记(二卷释观经疏) 表微记(一卷释光明玄) 垂裕记(十卷释净名略疏) 发源机要记(一卷释涅槃玄义) 百非钞(一卷释涅槃疏金刚身百非义) 三德指归(十卷释涅槃疏) 显性录(四卷释金錍) 正义(一卷释十不二门) 摭华钞(二卷释圭峰兰盆疏) 西资钞(二卷释自撰弥陀疏) 谷响钞(五卷释自撰楞严疏) 诒谋钞(一卷释自撰卷经疏) 析重钞(一卷释自撰文殊般若经疏大论析重令经取此义) 间居编(五十一卷) 孤山。年二十一。始学于奉先清师。及二年奉先亡。遂往孤山杜门养病。年四十七而化。于二十四年。著书百二十卷。勤矣
宝云
观经疏记(石芝云。四明承用其义于妙宗钞中。故无可传之文) 光明玄赞释 光明句备急钞(指南云请寻宝云备急钞)
四明
观音别行玄记(二卷) 观音别行疏记(二卷) 光明玄续遗记(三卷) 光明文句记(六卷广智续记赞佛品) 观经疏妙宗钞(三卷) 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 扶宗记(二卷) 十义书(三卷) 观心二百问(一卷) 解谤书(三卷) 修忏要旨(一卷) 光明忏仪(一卷) 大悲忏仪(一卷) 石芝。撰四明教行录。备载别理随缘。融心解。消伏三用。起信论融会章。义例境观及问答等文
慈云(式师) 金光明护国仪(依百录本) 请观音忏仪 往生净土忏仪 炽盛光忏仪 小弥陀忏仪 法华三昧忏仪 天竺别集 金园集(灵苑集采遗集附)
辩才(净师) 圆事理说
天竺(杲师) 指源集
净觉(岳师) 金刚般若疏(二卷) 发轸钞(三卷释自撰金刚般若疏) 弥陀经新疏(二卷) 指归记(二卷释自撰弥陀疏) 楞严文句(三卷) 熏闻记(五卷释自撰楞严文句) 楞严集解(十卷) 楞严说题 还源记(二卷释孤山四十二章经疏) 助宣记(二卷释孤山遗教经疏) 文心解(二卷释十不二门) 智论枢(节大论之文) 净名精英 禅门枢要 杂录名义(二卷) 义学杂编(六卷) 毗昙贤圣图 起信梨邪生法图 抉膜书 止疑书 十谏书 雪谤书 施食须知 诸经义题 如意轮课法 涅槃礼赞文 楞严礼忏仪 罗汉礼赞文 南山礼赞文 苕溪讲外集(二卷)
广智(贤师) 遗编(一卷) 阐幽志(释光明玄)
神照(如师) 普贤行法经疏(二卷) 仁王忏仪
扶宗(忠师) 扶宗集(五十卷) 二师口义(十五卷)
法真(咸师) 光明十愿王 三慧论
樝庵(严师) 龙王法印经疏(一卷) 安乐行注 空品注 心经注 玄签备检(四卷) 文句笺难(四卷) 止观助览(四卷) 或对
慈辩(谏师) 议方便品题
神智(义师)
顺正记(三卷释光明玄义) 新记(七卷释光明文句) 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 圆通记(三卷释十不二门) 寓言记(四卷释金錍) 集解(三卷释四教仪) 纂要(六卷释义例) 三部补注(十四卷) 搜玄(三卷杂出教义)
车溪(卿师) 秘密五章
慧觉(玉师) 行法经疏(二卷) 祖源记(三卷释自撰行法经疏) 杂珠记(二卷释孤山无量义经疏) 尊胜忏法
智涌(然师) 宗圆记(四卷释南岳止观) 枢要记(二卷释十不二门) 虎溪集(八卷) 功德天忏仪
假名(湛师) 净业记(四卷释观经疏) 护国记(四卷释光明玄义) 金刚集解(二卷) 假名集(十卷)
思溪(焕师) 圆觉疏(二释) 安乐记(一卷) 百章(教义) 诸天传(一卷)
竹庵(观师) 楞严集解 楞严补注 兰盆补注 圆觉手鉴 金刚通论 金刚事苑 山家义苑 竹庵草录
清辩(齐师) 顶山记(释戒疏)
泽山(咸师) 菩萨戒疏注(三卷破顶山记) 金刚辩惑(一卷) 法华撮要(一卷经音训) 复宗集(二卷)
山堂(性师) 山堂集(五卷)
高丽(观师) 四教仪(一卷依章安八教大意删补)
四明(吉师) 金錍注
神悟(谦师) 显妙解(释十不二门)
妙悟(最师) 评谤(评净觉雪谤之谬)
桐江(瑛师) 注心经 三珠论 净土修证仪(世人念阿弥陀佛真金色之偈即此仪文)
圆通(梵师) 会宗集
景德(云师) 翻译名义(七卷)
证悟(智师) 攻瑛集(追破桐江之说) 十种境界义
车溪(荣师) 大部决疑(四卷)
仙潭(伦师) 精微集(四卷) 金刚经疏(四卷)
浮石(闵师) 宪章集(五卷)
佛照(坚师) 大云请雨经疏(一卷)
草堂(元师) 义例随释(六卷破神智纂要之说) 辅赞记(一卷教义)
吴兴(颖师) 宗元录
月堂(询师) 圆宗解(一卷破虎溪集并一书与赤城益师议其事)
四明(照师) 注天台别传
梓庵(伦师) 教义
虚堂(空师) 宗极论
南湖(因师) 草庵缘
止庵(莲师) 教义
宝严(韶师) 指南集
镜庵(迁师) 随录(教义) 宗源录
环庵(枢师) 教义
慈室(云师) 圆觉直解(三卷)
北峰(印师) 金刚新解 释金刚弥勒偈 教义
逸堂(登师) 圆顿宗眼 金錍十义 教义
柏庭(月师) 仁王疏记 楞严玄览 金刚会解 圆觉略释 楞伽通义 简境十策 四部格言 金錍义解 宗教玄述 十类因革论 绪余 附钞笺要(节指要情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