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奉 制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时贤者难陀。燕坐思惟即起诣佛。及五百比丘俱共诣佛所。稽首足下住坐一面。佛告难陀及诸比丘。当为汝说经。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分别其义。微妙具足净修梵行。当为汝说。人遇母生受胞胎时。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贤者难陀受教而听。佛告难陀。何故母不受胎。于是父母起尘染心。因缘合会。母有佳善心志于存乐神。来者至前母有所失精。或父有所失母无所失。或父清净母不清洁。或母洁净父不洁净。或母尔时藏所究竟即不受胎。如是究竟或有成寒。或时声近有灭其精。或有满。或如药。或如果中央。或如荜茇中子。或如生果子。或如鸟目。或如懿沙目。或如舍竭目。或如祝伽目。或如眼瞳子。或如树叶。或合聚如垢。于是或深。或上深。或无器胎。或近音声。或坚核如珠。或为虫所食。或近左或近右。或大清。或卒暴。或不调均。当左反右。或如水瓶。或如果子。或如狼唐。或有众瑕。或诸寒俱。或有热多。或父母务来神卑贱。或来神贵父母卑贱。是故不相过生。等行等志。俱贵俱贱心同不异则入母胎。何故母不受胎。无前诸杂错事不和调事。等意同行。俱贵俱贱。宿命因缘当应生子。来神应遇父母而当为子。于时精神或怀二心所念各异。如是之事则不和合不得入胎。佛告阿难。云何得入处母胞胎。其薄福者则自生念。有水冷风于今天雨。有大众来欲捶害我。我当走入大【廿/积】草下。或入叶【廿/积】诸草众聚。或入溪涧深谷。或登高峻。无能得。我得脱冷风及大雨。大众于是入屋福厚得势心自念言。今有冷风而天大雨及诸大众。我当入屋上大讲堂。当在平阁升于床榻。佛语阿难。神入母胎所念若干各异不同。
佛语阿难。神入彼胎则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净精亦不离。父母不净又假依倚。因缘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离父母。譬如阿难。酪瓶如器盛酪以乳着中。因缘盛酪或为生苏。假使独尔不成为苏。不从酪出苏亦不离酪。因缘和合乃得为苏。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成身。亦不离父母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佛告阿难。譬如生草菜因之生虫。虫不从草菜出。亦不离草菜依生草菜。以为因缘和合生虫。缘是之中虫【彖/虫】自然。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譬如阿难。因小麦出虫。虫不出小麦。亦不离小麦。因小麦为缘而得生虫。因是和合自然生虫。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譬如阿难。因波达果而生虫。虫不从波达果出。亦不离波达果。因波达果为缘自然得生。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譬如阿难。因酪生虫。虫不从酪出。亦不离酪。以酪为缘自然生虫。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因父母缘则立地种。谓诸坚者。软湿水种。热暖火种。气息风种。假使阿难。因父母故成胞胎者而为地种。水种令烂。譬如麨中及若肌肤得对便烂。假使因父母成胞胎。便为水种不为地种。用薄如湿故也。譬如油及水。又阿难。水种依地种不烂坏也。地种依水种而无所著。假使阿难。父母因缘成胞胎者。地种则为水种。火种不得依也。则坏枯腐。譬如夏五月盛暑时。肉中因火种。尘垢秽臭烂坏则就臭腐。如是阿难。假使因父母胎成地种者。及水种者。其于火种不腐坏败而没尽也。假使阿难。因父母胎成地种及水种者。当成火种无有风种。风种不立不得长大则不成就。又阿难神处于内缘其罪福得成四大。地水火风究竟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则得长大因而成就。
佛告阿难。譬如莲藕生于池中。清净具足花合未开。风吹开花令其长大而得成就。如是阿难。神处于内因其罪福得成四大。成就地种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而得长大。稍稍成就。非是父母胞胎之缘。人神过生也非父母福。亦非父体亦非母体。因缘得合也。非空因缘亦非众缘。亦非他缘。又有俱施同其志愿。而得合会成胚里胞胎。
譬如阿难。五谷草木之种完具不腐不虫耕覆摩地肥地。下种生茂好。于阿难意云何。其种独立因地水号。成其根茎枝叶花实。阿难白佛。不也天中天。佛言如是。阿难。不从父母构精。如成胞里。不独父母遗体。亦不自空因缘也。有因缘合成。四大等合因缘等现。得佛胞里而为肧胎。
譬如阿难。有目明眼之人。若摩尼珠阳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时以燥牛粪。若艾若布。寻时出火则成光焰。计彼火者不从日出。不从摩尼珠。阳燧艾生亦不离彼。又阿难。因缘合会因缘俱至。等不增减而火得生。肧胎如是。不从父母不离父母。又缘父母不净之精。得成胞里因此成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识因得号字。缘是得名由本成色。以此之故号之名色。又阿难。所从缘起吾不称叹往返终始。
佛告阿难。譬如少所疮病臭处非人所乐。岂况多乎。少所穿漏瑕秽。何况多乎。如是阿难。少所周旋在于终始。非吾所叹何况久长。所以者何。所有终没周旋诸患。甚为勤苦谁当乐乎。欣悦臭处。入母肧胎耶。
佛告阿难。彼始七时受母胎里。云何自然而得成胎。始卧未成就时。其胎自然亦复如是。七日处彼停住而不增减。转稍而热。转向坚固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中暖者则为火种。关通其中则为风种。第二七日有风名展转。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胁或在右胁。而向其身聚为胞里。犹如酪上肥。其精转坚亦复如是。彼于七日转化如熟。其中坚者。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熅燸者则为火种。间关其间则为风种。
佛告阿难。第三七日其胎之内于母腹中。有风名声门。而起吹之。令其胎里转就凝坚。凝坚何类。如指着息疮息肉坏。精变如是。住中七日转化成熟。彼其坚者则为地种。软湿者则为水种。其熅燸者则为火种。间关其内则为风种。
佛告阿难。第四七日。其胎之内母藏起风名曰饮食。起吹胎里令其转坚。其坚何类。譬如含血之类有子。名曰不注(晋曰觐)内骨无信其坚如是。住彼七日转化成熟。彼其坚者则为地种。软湿则为水种。熅燸则为火种。间关其内则为风种。
佛告阿难。第五七日。其胎之内于母腹中藏。次有风起名曰导御。吹其坚精变为体形。成五处应瑞。两膑两肩一头。譬如春时天降于雨。雨从空中堕长养树叶枝。其胎如是。其母藏内化成五应。两膑两肩及其头。
佛告阿难。第六七日。其胎在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为水。吹其胎里令其身变化。成四应瑞。两膝处两肘处。佛告阿难。第七七日。其胎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回转。吹之令变更成四应瑞。两手曼两臂曼。稍稍自长柔濡软弱。譬如聚沫干燥时。其胚里内四应如是。两手两足诸曼现处。佛告阿难。第八七日。其胎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退转。吹其胎里现二十应处。十足指处十手指处。譬如天雨从空中堕。流澍觚枝使转茂盛。时胚胎内于腹藏起二十脔。足十指处手十指处。
佛告阿难。第九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变九孔。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处。及下两孔。
佛告阿难。第十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名曰痤短。吹其胎里急病暴卒。而甚坚强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风起名曰普门。整理其体。犹如坚强具足音声。
佛告阿难。第十一七日。胞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理坏。吹其胎里整理其形安正诸散。令母驰走不安。烦躁扰动举动柔迟。好笑憙语戏笑歌舞。风起泪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时憙申手脚。其胎转向。成时诸散合立。有风名柱转。趣头顶散其顶上令其倒转。譬如锻师排囊吹从上转之。如是阿难。其柱转风上至其项。于项上散转复往反。其风在项上旋。开其咽口及身中脐。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转令成就。
佛告阿难。第十二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肤面。吹其胎里令成肠胃左右之形。譬如莲华根着地。其肠成就。依倚于身亦复如是。为十八空经缕沟坑。于其七日自然化风名曰弃毛。吹生其舌及开其眼。成身百节令具足成就。不减依倚生万一千节。
佛告阿难。第十三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觉身体羸又觉饥渴。母所食饮入儿体中。儿在胎中。母所食饮。儿因母大长养身。
佛告阿难。第十四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经缕门。吹其精体生九万筋。二万二千五百在身前。二万二千五百在背。二万二千五百在左胁。二万二千五百在右胁。
佛告阿难。第十五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红莲花。名曰波昙。吹其儿体令安二十脉。五脉引在身前。五脉引在背。五脉引在左胁五脉引在右胁。其脉之中。有无央数不可称计若干种色。各各有名现目。次名力势。又名住立又名坚强。又一种色。或有青色白色。白色为赤赤色为白。或有白色为黄。或缥变色。苏色酪油色。生热杂错熟热杂错。其二十脉。一一有四十眷属。合八百脉。二百在身前。二百在背。二百在左。二百在右。二百二力二尊二力势。佛语阿难。其八百脉。一一之脉有万眷属。合为八万脉。二万在胸腹。二万在背。二万在左。二万在右。其八万脉。有无数空不可计。有一空。次二次三至于七。譬如莲华茎多有众孔。次第生一孔二孔三孔至于七孔。如是阿难。其八万脉亦复如是。有无数根空不可称计。有一次二次三至于七。佛告阿难。其诸脉与毛孔转相依因。
佛告阿难。第十六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无量。吹其儿体。正其骨节。各安其处。开通两目两耳鼻孔口门及其项颈。周匝定心令其食饮流通无碍。有所立处诸孔流出流入。逆顺随体令不差错。设使具足无所拘滞。譬如陶家作瓦器师。若其弟子和泥调好。以作坏形捶拍令正。补治上下令不缺漏安着其处。如是阿难。罪福因缘自然有风。变其形体。开其眼精耳鼻口精咽喉项颈。开其心根令所食饮皆使得通。诸孔出入无挂安其食饮。
佛告阿难。第十七七日。其胎里内于母腹藏。自然有风名耗牛面。吹其儿体开其眼精。令使净洁使有光曜。及耳二精鼻口门。皆令清洁光曜无瑕。譬如阿难。如摩镜师弟子。取不净镜刮治揩摩。以油发明去其瑕秽光彻内外。如是阿难。罪福因缘自然化风。开其眼耳鼻口。令其清净开通无瑕。佛告阿难。第十八七日。其胎里内于母腹藏。除若干瑕悉使清净。譬如月城郭若人宫殿。有风名曰大坚强。其风极大旋吹宫殿擎持游行。自然清净究竟无瑕。其胎如是。母之腹藏诸入之精。为风所吹自然鲜明究竟具足。佛告阿难。第十九七日。在胚胎中即得四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初在母腹即获三根。身根心根命根。
佛告阿难。第二十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革*卬】【革*亢】。吹小儿体。在其左足。令生骨节。倚其右足而吹成骨。四骨处膝。二骨在膑。三骨在项。十八骨在背。十八骨在胁。十三骨在掌。各有二十骨。在左右足。四骨在时处。二骨在非处。二骨在肩。十八骨在颈。三骨在轮耳。三十二骨在口齿。四骨在头。譬如阿难。机关木师。若画师作木人。合诸关节。先治材木。合集令安。绳连关木。及作经押。以绳关连。因成形像。与人无异。如是阿难。罪福所化自然有风。吹成色貌。变为骨节。因缘化成。在此二十七日中。于其腹中应时在身。生二百微细骨与肉杂合。
佛告阿难。第二十一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所有。吹其儿体令出肌肉。譬如阿难。工巧陶师作妙瓦器罂瓮盆瓨令具足成。阿难。其所有风吹其儿身令肌肉生亦复如是。
佛告阿难。二十二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度恶。吹其儿体令生音声。
佛告阿难。第二十三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针孔清净。吹其儿身令其生革稍稍具足。
佛告阿难。第二十四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坚持。吹其儿身申布其革令其调均。
佛告阿难。第二十五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闻在持。吹其儿体扫除其肌皆令滑泽。
佛告阿难。第二十六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吹其儿体。假使前世有恶罪行诸殃来现。于诸十恶或复悭贪爱惜财物不能施与。不受先圣师父之教。其应清净长大更成短小。其应粗大则更尪细。应清净长大更粗大。当多清净反更得少。当应少者反成为多。当应清洁反得垢浊。当应垢浊反得净洁。当应雄反成非雄。所不乐雄反为贼雄。当所求者反不得之。志所不乐而自然至。当应为黑而反成黄。当应黄而反成黑。佛告阿难。如其本宿所种诸恶自然得之。或复为盲聋喑痖患痴。身生瘢疮。生无眼目。口不能言。诸门隔闭。跛蹇秃瘘。本自所作自然得之。父母所憎违失法义。所以者何。如是阿难。宿命所种非法之行。
佛告阿难。假使其人前世奉行众德。不犯诸恶诸善来趣。谓十德行。憙于惠施无悭垢心奉受先圣师父之命。身中诸节。应当长者即清净长。当应鲜洁自然鲜洁。应粗清净即粗清净。应当细小即多细小。应多清净即多清净。应少清净即少清净。应滑鲜洁即滑鲜洁。应当忍少即便忍少。应当为雄即成为雄。所乐好声即得好声。所乐璎珞即得宝璎。应当为黑即成为黑。所乐言语即得所乐。如是阿难。随宿所种功德。诸为善自然。为众生所憙见。端正好洁色像第一。其身口意所求所作所愿。则得如意。所以者何。是故阿难。宿命所种自然得之。
佛告阿难。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胁累趺坐。两手掌着面背外。面向其母。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系自缚如在革囊。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胁累趺坐。手掌博面。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系自缚如在革囊。假使母多食其儿不安。食太少其儿不安。食多腻其儿不安。食无腻其儿不安。大热大冷。欲得利不利。甜醋粗细。其食如是。或多少而不调均。儿则不安。习色欲过差。儿则不安。在风过差。儿则不安。或多行来驰走有所度越。或上树木。儿则不安。
佛告阿难。儿在母腹勤苦燠恼。众患诸难乃如是乎。俗人自谓生在安处其若如是。何况恶趣勤剧之患。诸苦艰难不可譬喻。谁当乐在母胞胎乎。
佛告阿难。第二十八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即起八念。乘骑想。园观想。楼阁间想。游观想。床榻想。流河想。泉水想。浴池想。
佛告阿难。第二十九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中自然有风名曰髓中间。持其皮肤使其净洁。颜色固然随其宿行。宿作黑行色现为黑形体如漆。宿作不白不黑行。色现不白不黑。体像一貌。宿行素无光润。色现素无光润。普身一等。宿行白色面貌正白。普体亦然。宿行黄色面貌黄色。普体亦然。阿难。是世间人有是六色。随本所种自然获之。
佛告阿难。第三十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其儿体令生毛发。随宿所行。或令其儿毛发正黑妙好无量。或生发黄人所不喜。
佛告阿难。第三十一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儿身转大具足。第三十二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儿身自成无所乏少。等三十三七日。等三十四七日。第三十五七日。第三十六七日。儿身成满骨节坚实在于胞里不以为乐。
佛告阿难。第三十七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生念如在罗网欲得走出。为不净想。瑕秽之想。牢狱之想。幽冥之想。不以为乐。
佛告阿难。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有华风名曰何所垂趣。吹转儿身令应所在。下其两手当来向生。从其缘果吹其儿身。脚上头下向于生门。假使前世作诸恶行。临当生时脚便转退反其手足。困于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恼患痛无量。假使前世作德善行终其长寿。则不回还命不中尽。其母缘此不遭苦恼无数之患。彼于三十八七日。则遭大苦无极之患愁忧不乐。
佛告阿难。生死之苦甚为勤剧。人生若男或生女。这生堕地痛不可言。甚不善哉。懊恼辛酸。或以衣受触其形体。若以衾受卧着所处。或在床上或置于地。或覆或露或在暑热或寒冷。因是之故遭其苦患酷剧难称。譬如阿难。蛇虺牛之皮所悬着处。若在壁上即化为虫还食其皮。若使树木苗草陂水设复在虚空中所倚。即自生虫还食其形。在所依倚则亦生虫还食其形。儿始生时则以手受。苦痛懊恼不可称限。或以衣受触如前。其形体或稍以长大饥渴寒热。其母小心推燥居湿。养育除其不净。所谓先圣法律。正是其母乳哺之恩。
佛告阿难。如是勤苦谁当乐处父母胚胎。儿生未久揣饭养身。身即生八万种虫。周遍绕动食儿身体。发本虫名曰舌舐。依于发根食其发。虫名在修行道地中。一名舌舐。二名重舐。三种在头上。名曰坚固伤损毁害。
佛告阿难。人身苦恼如是。八万种虫晨夜食其形体。令人羸疲少气疲极。令身得病或成寒热。众患苦恼不可数也。烦躁苦极。饥亦极行复极住亦极。设身有病复求医药欲除其病。在母胎时苦不可言。既生为人极寿百岁或长或短。百岁之中凡更百春百夏百秋百冬。百岁之中更千二百月春更三月。夏更三月。秋更三月。冬更三月。百岁之中分其明白青冥部。凡更二千四百十五日。春更六百十五日。夏更六百十五日。秋更六百十五日。冬更六百十五日。百岁之中。凡更七万二千饭。春更万八千食。夏更万八千食。秋更万八千食。冬更万八千食。或懅不食时。或嗔不食时。或食穷乏时。或有所作不食时。醉放逸不食时。或斋不食时。皆在七万二千饭中。如是阿难。勤苦厄恼。谁当乐处母胚胎。如是众患匆匆未曾得安。众缘所缚。或眼痛病。或耳鼻口舌齿痛。膑脚咽喉短气腰脊臂肘卷腕。诸百节病痛诸患。风寒诸热疥癞虚痔恶疮痈疽黄疸咳逆颠狂盲聋喑痖痴蠢疣癃【病-丙+秋】百节烦疼胪胀【病-丙+带】下身体浮肿。如是阿难。地水火风。一增则生百病。风适多则百病生。热多则生百病。寒多则生百病。食多则增百病。三事合会风寒热聚。四百四病同时俱起。何况其余不可计患。或截手或截脚耳鼻。或斩头。或锁系鞭杖搒笞。闭在牢狱拷掠加刑。或畏于人或畏非人地狱饿鬼畜生之难。勤苦旷野蚊虻【虫*虱】蚤蜂螫之难。虎狼师子蛇虺之惧。如是计之苦不可言。有多所求种勤苦根。不得则忧。有所志乐不如意。既所得当复守护。生业勤苦有所获得。志愿无厌。尘劳之恼多所妨碍。佛语阿难。取要言之。五阴则苦。诸入诸衰思想多念由此生苦。因斯起其憍慢自贡高。自在心走不安。一一诸义当观自然。譬如车轮不在一处卧起。在床在地歌舞戏笑。当观苦想。假使经行坐起行步常当思苦。懊恼众患不可称数。无有一可快。所经行处不起安想。心顿坐而不行不在床榻。亦当知之勤苦。阿难言。勿起安想。
佛告阿难。设在威仪而不休息。则有若干无量苦。与心自想念谓安不苦。如是阿难。生死难乐。计有二患。自观身苦。为他人苦。观此二义当自察之。吾虽出家何因致慧。得报果实安隐无患。所从受食衣被床卧。病瘦医药。令其主人得大果报。获大光焰无极普义。
佛告阿难。当学如此。于阿难意云何。色为有常无常。阿难答曰无常。天中天。设无常为苦不苦。阿难白佛。甚苦天中天。又无常事。当复离别法不常在。贤圣弟子闻讲此义。宁当发念有吾有我是我所不。阿难白佛。不也天中天。色痛痒生死识有常无常。答曰无常。曰假使为无常。为苦为安。贤圣弟子闻讲说此。宁有吾有我是我所不。答曰。不也天中天。是故阿难。计一切色过去当来今现在者。内外粗细微妙瑕秽。若远若近无我无彼亦非我身。明达智者即观如平等不耶。假使阿难。贤圣弟子。厌于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识者。设使能厌则离尘垢。离尘垢则度。设志于度至度。见慧尽于生死。称扬梵行身所作则办。则度彼岸示在此际。佛说是经时。贤者阿难得诸法眼生。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贤者阿难五百弟子诸天龙神。闻经欢喜。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