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卷第五十一
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劫为长远。
佛告比丘。劫极远。不可以算筹量。我今当与汝引譬喻。善思念之。吾今当为汝说。尔时。彼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如大石山纵广一由旬。高一由旬。设有人来手执天衣。百岁一拂。石犹磨灭。劫数难限。所以然者。劫数长远。无有边际。如此非一劫.百劫。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限量。无有边际。众生之类。无明所弊。流浪生死。无有出期。死此生彼。无有穷已。我于其中厌患生死。如是。比丘。当求巧便。免此爱着之想。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闻法有五功德。恒不失时。云何为五。未曾闻法便闻之。已闻便持。除去狐疑。亦无邪见。解甚深之法。是谓。比丘。随时闻法有此五功德。是故。比丘。当念常听甚深之法。此是我之教诫。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毗舍离摩诃婆那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如来告大将曰。施主檀越有五功德。云何为五。
于是。施主名闻远布。某甲村中有此好施之人。周穷济乏。无有爱惜。是谓。师子大将。第一功德施主所致。
复次。师子大将。施主檀越若至刹利众.婆罗门众.沙门众中。皆无所畏。亦无疑难。是谓。师子。第二功德。
复次。施主檀越多为人所爱念。普来宗仰。如子爱母。其心不相离。施主亦复如是。多为人所爱。
复次。师子。施主檀越布施之时。发欢喜心。以有欢喜即有悦豫。意性坚固。是时便自觉有乐有苦。亦变悔。如实而自知。云何自知。知有苦谛.苦习.苦尽出要谛。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施为众福具 而逮第一义
其能忆施者 便发欢喜心
复次。师子长者。施主檀越布施之时。身坏命终。生三十三天。又有五事胜彼诸天。云何为五。一者颜貌豪贵。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无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家。四者饶财多宝。五者言从语用。是谓。师子。檀越有此五功德引入善道。
尔时。师子大将闻佛所说。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当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时。师子大将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种种饮食。敷好坐具。即白。时至。今正是时。唯愿大圣垂愍临顾。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至大将家。各次第坐。尔时。师子将军见佛及比丘僧已次第坐。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尔时。大将行食之时。诸天在虚空中而告之曰。此是阿罗汉。斯人向阿罗汉。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此是阿那含。此人向阿那含。此人是斯陀含。斯人向斯陀含道。此人是须陀洹。斯人向须陀洹道。是人七生往返。此人一生。是持信。此人奉法。此是利根。此是钝根。此人下卑。此人精进持戒。此人犯戒。施此人得福多。施此人得福少。
尔时。师子大将闻诸天语已。亦不经怀。见如来食已讫。除去钵器。更取小座。如来前坐。尔时。师子大将白世尊言。我向者有诸天来至我所。而告之曰。从罗汉。至犯戒。皆具白如来。虽闻斯言。亦不经怀。亦不生此念。我当舍此施彼。舍彼施此。然我复生斯念。应施一切众生。有形之类。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我躬自从如来闻说斯偈。恒在心怀而不忘失。云何名为偈。
施当普平等 终不有所逆
必当遇圣贤 缘斯而得度
是谓。世尊。斯偈所说。我躬从如来闻之。恒念奉行。
佛告大将。善哉。斯名菩萨之心。平等惠施。若菩萨布施之时。亦不生此念。我当与此。置此。恒有平等而惠施。亦复有此念。一切众生有食则存。无食则亡。菩萨行施之时。亦复思惟此业。便说斯偈。
夫人修其行 行恶及其善
彼彼自受报 行终不衰耗
如人寻其行 即受其果报
为善获其善 作恶受恶报
为恶及其善 随人之所习
如似种五谷 各获其果实
师子大将。当以此方便。知善恶各有其行。所以然者。从初发意至于成道。心无增减。不选择人。亦不观其地。是故。师子。若欲惠施之时。恒念平等。勿兴是非之心。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复说嚫曰。
施欢人所爱 众人所称叹
所至无疑难 亦无嫉妒心
是故智者施 除去诸恶想
长夜至善处 诸天所嘉叹
尔时。世尊说斯语已。便从坐起而去。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夫施之家当施何处。
世尊告王。随心所欢。便于彼施。
王复白佛。为施何处。得大功德。
佛告王曰。汝所问当施何处。今复问获福功德。
王白佛言。我今问如来为施何处。获其功德。
佛告王曰。吾今还问。王随所乐。还报吾。云何。大王。若有刹利子来。婆罗门子来。然愚惑无所知。心意错乱。恒不一定。来至王所。而问王言。我等当恭奉圣王。随时所须。云何。大王。须此人在左右乎。
王白佛言。不须也。世尊。所以然者。由彼人无有黠慧。心识不定。不堪候外敌之所致也。
佛告王曰。云何。大王。若刹利.婆罗门种多诸方便。无有恐难。亦不畏惧。能除外敌。来至王所。而白王言。我等随时瞻奉圣王。唯愿恩垂当见纳受。云何。大王。当受斯人不。
王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当纳受斯人。所以然者。由彼人堪任候外敌。无有畏难。亦不恐惧。
佛告王曰。今比丘亦复如是。诸根完具。舍五成六。护一降四。施此之人。获福最多。
王白佛言。云何比丘舍五成六。护一降四。
佛告王曰。于是。比丘舍贪欲盖.瞋恚盖.睡眠.调.疑。如是。比丘。名为舍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当知之。若比丘见色已。不起色想。缘此护眼根。除去恶不善念而护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识而护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比丘而护一。于是。比丘系念在前。如是。比丘而护一。云何比丘而降四。于是。比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于四。如是。大王。舍五就六。护一降四。施如此之人。获福难量。大王。邪见与边见相应。如斯之人施盖无益。
时。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施斯之人其福难量。若比丘成就一法。福尚难量。何况余者。云何为一法。所谓身念是也。所以然者。尼乾子恒计身行.意行。不计口行。
佛告王曰。尼乾子者愚惑。意常错乱。心识不定。是彼师法故。致斯言耳。彼受身行之报。盖不足言。意行无形而不可见。
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耶。口行耶。意行。
佛告王曰。此三行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盖不足言。
王白佛言。复何因缘故。说念意最为第一。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后口发。口已发。便身行杀.盗.淫。舌根不定。亦无端绪。正使彼人命终。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设耶。
王白佛言。彼人以无意根故。致斯变耳。
佛告王曰。当以此方便。知意根最为重。余二者轻。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心之念恶
即行即施 于彼受苦 轮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行即为 受其善报 如影随形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如来。为恶之人。身行恶。随行堕恶趣。
佛告王言。汝为观何等义。而来问我为施何人。获福益多。
王白佛言。我昔至尼乾子所。问尼揵子曰。当于何处惠施。尼乾子闻我所问已。更论余事。亦不见报。时尼乾子语我言。沙门瞿昙作是说。施我得福多。余者无福。当施我弟子。不应施余人。其有人民施我弟子者。其福不可量也。
佛告王曰。尔时。为云何报之。
王白佛言。时我便作是念。或有斯理。惠施如来。其福难量。今故问佛。为与何处。其福难量。然今。世尊。不自称誉。亦不毁人。
佛告王曰。我口不作是说。施我得福多。余者不得福。但我今日所说。钵中遗余。持与人者。其福难量。以清净之心。着净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类。蒙祐无量。何况人形。但。大王。我今所说施持戒人。其福难量。与犯戒人者。盖不足言。
大王当知。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秽恶。以好谷子着良田中。于中获子无有限量。亦如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秽恶而下谷子。所收盖不足言。今比丘亦复如是。若比丘舍五就六。护一降四。如斯之人。其施惠者。其福无量。与邪见之人。盖不足言。犹如。大王。刹利种.婆罗门种。意无疑难。能降外敌。当观亦如罗汉之人。彼婆罗门种意不专定者。观当如邪见之人。
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施持戒之人。其福难量。自今已后。其有来求索者。终不违逆。若复四部之众。有所求索者。亦不逆之。随时给与衣被.饮食.床卧具。亦复施与诸梵行者。
佛告之曰。勿作是说。所以然者。施畜生之类。其福难量。况复人身乎。但我今日所说者。施持戒人难计。非犯戒人。
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重复自归。然世尊殷勤。乃至于斯外道异学传诽世尊。又且世尊恒叹誉彼人。外道异学贪着利养。又复如来不贪利养。国事多猥。欲还所止。
佛告王曰。宜知是时。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杀庶母百子。即怀变悔。我造恶源。极为甚多。复用此为由王位故。杀此百人。谁能堪任除我愁忧。波斯匿王复作是念。唯有世尊能去我忧耳。时复作斯念。我今不宜怀此愁忧。默然至世尊所。当驾王威至世尊所。时波斯匿王告群臣曰。汝等催驾宝羽之车。如前王法。欲出舍卫城。亲近如来。
群臣闻王教已。即时严驾羽宝之车。即来白王言。严驾已讫。王知是时。
时。波斯匿王即乘羽宝车。椎钟鸣鼓。悬缯幡盖。人从皆着铠器。诸臣围绕出舍卫城。往至祇洹。步入祇洹精舍。如前王法。除五威仪。盖.天冠.拂.剑.履屣。尽舍之。至世尊所。头面布地。复以手摩如来足。普自陈启。我今悔过。改往修来。愚惑不别真伪。杀庶母百子。王威力故。今来自悔。唯愿纳受。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还就本位。今当说法。
波斯匿王即从坐起。礼世尊足。还诣本位。
佛告王曰。命极危脆。极寿不过百年。所出无几。人寿百年。计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计彼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三十三天正寿千岁。计人中寿寿十万岁。复计还活地狱中一日一夜。复计彼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还活地狱中五千岁。或寿半劫。或寿一劫。随人所作行。或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百亿之岁。智者恒念普修此行。复用此恶为。乐少苦多。其殃难计。是故。大王。莫由己身.父母.妻子.国土.人民。施行罪业。亦莫为王身故而作罪本。犹如石蜜为初甜后苦。此亦如是。于短寿之中何为作恶。大王当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终不可制约。亦复不可咒术.战斗.药草所能抑折。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从四方来。各各相就。摧坏树木。皆悉磨灭。此四事者亦复如是。大王当知。若生来时。使父母怀忧.愁.苦.恼。不可称计。若老来至无复少壮。坏败形貌。支节渐缓。若病来至丁壮之年。无复气力。转转命促。若死来至断于命根。恩爱别离。五阴各散。是谓。大王。有此四大。皆不得自在。
若复有人亲近杀生。受诸恶原。若生人中。寿命极短。若人习盗。后生贫困。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以然者。皆由取他财物故。故致斯变。若生人中受苦无量。若人淫他。后生人中。妻不贞良。
若人妄语。后生人中。言不信用。为人轻慢。皆由前世诈称虚伪故。若人恶言。受地狱罪。若生人中。颜色丑陋。皆由前世恶言。故致斯报。若人?语。受地狱罪。若生人中。家中不和。恒被斗乱。所以然者。皆由前身所造之报。若人两舌。斗乱彼此。受地狱罪。若生人中。家不和。恒有诤讼。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彼此之所致也。
若人喜憎嫉他。受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憎。皆由前世行本之所致也。若人兴谋害之心。受地狱罪。若生人中。意不专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兴斯心故。若复有人习于邪见。受地狱罪。若生人中。聋盲喑哑。人所恶见。所由尔者。皆因前世行本所致也。
是谓。大王。由此十恶之报。致斯殃衅。受无量苦。况复外者乎。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亦莫非理。大王。诸以正法治民者。命终之后皆生天上。正使大王。命终之后。人民追忆。终不忘失。名称远布。
大王当知。诸以非法治化人民。死后皆生地狱中。是时。狱卒以五缚系之。其中受苦不可称量。或鞭。或缚。或捶。或解诸支节。或取火炙。或以镕铜灌其身。或剥其皮。或以草着腹。或拔其舌。或刺其体。或锯解其身。或铁臼中捣。或轮坏其形。使走刀山剑树。不令停息。抱热铜柱。或挑其眼。或坏耳根。截手足.耳鼻。已截复生。复举身形着大镬中。复以铁叉扰动其身。不令息住。复从镬中出。生拔脊筋。持用治车。复使入热炙地狱中。复入热屎地狱中。复入刺地狱中。复入灰地狱中。复入刀树地狱中。复令仰卧以热铁丸使食之。肠胃五藏皆悉烂尽。从下而过。复以镕铜而灌其口。从下而过。于中受苦恼。要当罪毕。然后乃出。如是。大王。众生入地狱。其事如是。皆由前世治法不整之所致也。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百年习放逸 后故入地狱
斯竟何足贪 受罪难称计
大王。以法治。自济其身。父母.妻子.奴婢.亲族将护国事。是故。大王。常当以法治化。勿以非法。人命极短。在世须臾间耳。生死长远。多诸畏难。若死来至。于中呼哭。骨节离解。身体烦疼。尔时。无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仆从.国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难。谁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语常和悦。不伤人意。作众功德。行诸善本。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智者当惠施 诸佛所嘉叹
是故清净心 勿有懈慢意
为死之所逼 受大极苦恼
至彼恶趣中 无有休息时
若复欲来时 极受于苦恼
诸根自然坏 由恶无休息
若医师来时 合集诸药草
不遍其身体 由恶无休息
若复亲族来 问其财货本
耳亦不闻声 由恶无休息
若复移在地 病人卧其上
形如枯树根 由恶无休息
若复已命终 身命识已离
形如墙壁土 由恶无休息
若复彼死尸 亲族举塳间
彼无可持者 唯福可怙耳
是故。大王。当求方便。施行福业。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如来由福力 降伏魔官属
今已还佛力 是故福力尊
是故。大王。当念作福。为恶寻当悔。更莫复犯。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虽为极恶原 悔过渐复薄
是时于世间 根本皆消灭
是故。大王。莫由己身。修行其恶。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非父母兄弟 亦非诸亲族
能免此恶者 皆舍归于死
是故。大王。自今已后。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国王波斯匿夜梦见十事。王即觉悟。大用愁怖。惧畏亡国及身.妻.子。明日即召公卿.大臣.明智道士.婆罗门能解梦相者。悉来集会。王即为说夜梦十事。谁能解者。
婆罗门言。我能解之。恐王闻之。即当不乐。
王言。便说之。
婆罗门言。当亡国王及王太子.王妻。
王言。云何。诸人。宁可禳厌不耶。
婆罗门言。斯事可禳厌之。当杀太子及王所重大夫人.边傍侍者.仆从.奴婢。并所贵大臣。以用祠天王。所有卧具.珍琦宝物。皆当火烧。以祠于天。如是。王身及国可尽无他。
王闻婆罗门言。大用愁忧不乐。却入斋室。思念此事。王有夫人名曰摩利。就到王所。问王意故。何以愁忧不乐。妾身将有过于王耶。
王言。卿无过于我。但莫问是事。卿傥闻之。令汝愁怖。
夫人答王。不敢愁怖。
王言。不须问也。闻者愁怖。
夫人言。我是王身之半。有急缓当杀妾一人。王安隐不以为怖。愿王说之。
王即为夫人说。昨夜梦见十事。一者见三釜罗。两边釜满。中釜空。两边釜沸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梦见马口亦食.尻亦食。三者梦见大树生华。四者梦见小树生果。五者梦见一人索绳。然后有羊。羊主食绳。六者梦见狐坐金床上。食以金器。七者梦见大牛还从犊子嗽乳。八者梦见黑牛群。从四面吼鸣来。相趣欲斗。当合未合。不知牛处。九者梦见大陂池水。中央浊。四边清。十者梦见大溪水波流正赤。梦见已。即寤。大用惶怖。恐亡国及身.妻.子.人民。今召公卿.大臣.道人.婆罗门能解梦者。时有一婆罗门言。当杀王太子.所重夫人.大臣.奴婢。以祠于天。以故致愁耳。
夫人报言。大王。莫愁梦。如人行买金。又以火烧。兼石上磨。好恶自现。今佛近在祇洹精舍。可往问佛。佛解说者可随佛说。云何信此狂痴婆罗门语。以自愁苦。乃至于斯。
王方喜寤。即召左右傍臣。速严驾车骑。王乘高盖之车。乘骑侍从数千万人。出舍卫城到祇洹精舍。下步到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叉手。前白佛言。昨夜梦见十事。愿佛哀我。事事解说。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王所梦者。乃为将来后世现瑞应耳。后世人民不畏禁法。普当淫泆。贪有妻息。放情淫嫟。无有厌足。妒忌愚痴。不知惭。不知愧。贞洁见弃。佞谄乱国。王梦见三釜罗。两边釜满。中央釜空。两边釜沸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者。后世人民皆当不给足养亲贫穷。同生不亲近。反亲他人。富贵相从。共相馈遗。王梦见一事。正为此耳。
王梦见马口亦食。尻亦食。后世人民.大臣.百官.长吏.公卿。廪食于官。复食于民。赋敛不息。下吏作奸。民不得宁。不安旧土。王梦见二事。正为此耳。
王梦见大树生华。后世人民多逢驱役。心焦意恼。常有愁怖。年满三十。头发皓白。王梦见三事正为此耳。
王梦见小树生果。后世女人年未满十五。便行求嫁。抱儿来归。不知惭愧。王梦见四事。正为是耳。
王梦见一人索绳后有羊。羊主食绳。末后世人夫婿行贾。或入军征。游洋街里。朋党交戏。不肖之妻在家与男子私通栖宿。食饮夫财。快情恣欲。无有愧陋。夫亦知之。效人佯愚。王梦见五事。正为是耳。
王梦见狐上金床。食用金器。后世人贱者当贵。在金床上。坐食饮重味。贵族大姓当给走使。良人作奴婢。奴婢为良人。王梦见六事。正谓此耳。
王梦见大牛还从犊子下嗽乳。后世人母。当为女作媒。将他男子与房室。母住守门。从得财物。持用自给活。父亦同情。佯聋不知。王梦见七事。正谓是耳。
王梦见黑牛从四面群来。相趣鸣吼欲斗。当合未合。不知牛处。后世人国王.大臣.长吏.人民。皆当不畏大禁。贪淫嗜欲。畜财贮产。妻子大小皆不廉洁。淫妷饕餮。无有厌极。嫉妒.愚痴。不知惭愧。忠孝不行。佞谄破国。不畏上下。雨不时节。气不和适。风尘暴起。飞沙折木。蝗虫啖稼。使兹不熟。帝王人民施行如此。故天使然。又现四边起云。帝王人民皆喜。各言。云以四合。今必当雨。须臾之间云各自散。故现此怪。欲使万民改行。守善持戒。畏惧天地。不入恶道。贞廉自守。一妻一妇。慈心不怒。王梦见八事。正谓此耳。
王梦见大陂水。中央浊.四边清。后世人在阎浮地内。臣当不忠。子当不孝。不敬长老。不信佛道。不敬明经道士。臣贪官赐。子贪父财。无有反复。不顾义理。边国当忠孝。尊敬长老。信乐佛道。给施明经道士。念报反复。王梦见九事。正谓此耳。
王梦见大溪水流波正赤。后世人诸帝王.国王。当不厌其国。兴师共斗。当作车兵.马兵。当相攻伐。还相杀害。流血正赤。王梦见十事。正谓是耳。尽皆为后世人之事耳。后世人若能心存佛道。奉事明经道人者。死皆生天上。若作愚行。更共相残者。死入三恶道。不可复陈。
王即长跪。叉手受佛教。心中欢喜。得定慧。无复恐怖。王便稽首作礼。头面着佛足。还宫。重赐夫人。拜为正后。多给财宝。资令施人。国遂丰乐。皆夺诸公卿.大臣.婆罗门俸禄。悉逐出国。不复信用。一切人民皆发无上正真之道。王及夫人礼佛而去。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五十一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在浩若星河的佛教经纶中,其实有一本经书在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圣经在基督教、古兰经在伊斯兰教的地位,它就是阿含经。流传于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不
一、以四谛为根本’以缘起为总法则 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说。佛教亦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圣谛”来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主要是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集谛(或称“因谛”),指产生苦恼的原则;灭谛,指痛苦的消灭;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玄奘译名为《相应阿笈摩》,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50卷,缺2卷,后以阿育王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近代曾在中国新疆发现梵文残片。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
「阿含」一词是梵语Agama 的音译,也有译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义译有「来」(coming near)、「归」(approaching)、「传」(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为「传来之教训」。在僧肇的〈长阿含序〉中,将「阿含」译为「法归」。在《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教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只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着:“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困住了,不得自在!”
返回目录 增壹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对照表 《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及其他经典 序品第一 十念品第二 《增壹阿含2 1经》当修念佛 《增支部》A 1 20 93-102 《增壹阿含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汉文《长阿含经》是由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定的,计二十二卷,它由十部不同体裁的经典汇集而成。由于所收经典在全部《阿含经》中属篇幅较长的,故被称为《长阿含经》。《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述佛教基本教义。它把佛教的基本概念以数字先后为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叙述和表达。主要内容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