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三 典尊经

  这时,诸忉利天的诸天们,对童子说:

  『我们听到帝释天之称说如来的八无等法后,乃欢喜踊踊跃,乃不能自胜。』(不能抑住其喜悦的心情)。当时,梵童子乃对忉利天的诸天说:『甚么叫做如来的八无等之法呢?我也愿乐听闻其详。』这时,天帝释就为了童子,而讲说如来的八种无与伦等之法(八无等法)。忉利天的诸天,和童子听后,都倍复欢喜,都不能自胜。可说是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的了。那个时候,童子看见诸天这么欢喜,又增欣喜踊跃,就告诉忉利天的天众们说:『你们欲听闻另有一类的八无等法吗?』诸天们说:『善哉!愿乐欲闻。』(愿意!很乐意听闻其详!)

  童子告诉他们说:『你们如乐意听闻的话,就请注意的听!要真实的纳受!当会为你们说。』然后就告诉诸天而说:『如来在往昔为菩萨之时,在所生之处,乃为聪明多智的。诸位贤尊们!当知!在久远的过去之时,世间有一位大王,名叫地主,其第一太子名叫慈悲。大王的大臣名叫典尊,典尊大臣有一位儿子名叫焰鬘。慈悲太子有朋友,其朋友也和六刹利大臣(六位王种出身的大臣)为朋友。地主大王,欲进入深宫去作游戏娱乐之时,就将国事委付给与典尊大臣,然后才入深宫去作倡伎乐,去五欲(对于眼等五感官而起的欲)而自娱乐。这时,典尊大臣欲治理国事之时,都先问其孩子,然后才作决断,对于有所处分(刑罚)之事,也先问其孩子。

  后来典尊大臣,忽然命终而离世。其时,地主大王听到其命终的消息后,乃愍念哀伤,抚膺(拍胸)而说:『咄哉!(怪叫之声)何辜(有甚么罪业)而失去了国家的良辅呢?」慈悲太子乃自念而说:大王失去了典尊大臣,正以此事而在忧苦,现在我乃应该去谏劝大王,不可为了大臣之死亡而生忧苦才是。为甚么呢?因为典尊大臣有一位公子,名叫焰鬘,其聪明智慧的程度,乃超过其父亲,现在可以征召他,请他协助治理国事。这时,慈悲太子就这样的往诣王所,就将其上面所想之事,禀白其父王。大王听到太子之语后,就命召焰鬘,而告诉他说:我现在将您填补为卿父的地位,授你以宰相之印。那时焰鬘接受相印后,大王就欲入后宫,就又付托其治国的大事。

  这时,宰相焰鬘,对于治理国事,乃非常的明白。其父亲先前所为之事,焰鬘也都知道,父亲所不及之事,焰鬘也非常的清楚。后来,其名称乃流闻于海内,天下都称他为大典尊。当时的大典尊,后来乃作如是之念:现在地主大王的年龄已朽迈,残龄的寿命已不多,如果以太子绍继王位的话,并不是为难的一件事。我现在宁可先去对那六位刹帝利大臣说:现在地主大王已经朽迈,残余的寿命已不多了,如果以太子绍继王位的话,那是不会有甚么困难之事(顺理成章之事)。君等(您们)也当会别封王土的。如居位之日,请不可把我忘掉!

  这时,大典尊就往诣六位刹帝利大臣,而告诉他们说:诸位君侯!当知!现在地主大王已经朽迈,残余的寿命已不多了,如果以太子来绍继王位的话,并不会有甚么困难之事。您们可以去向太子表白此意:我们和尊(您)同生(年龄差不多,也是同为王族出身),从幼小时就为知旧(亲爱的友伴),您有苦时,我们也为您之苦而苦,您有乐的话,我们也和您同乐(同甘共苦)。现在大王已经衰老,年龄已朽迈,残余的寿命已不多了,现在太子您来绍继王位的话,并不会有甚么困难之事。您假如登位的话,当应封国土给我们。这时,六位刹帝利大臣听他的话后,就往诣太子,去说如上之事。太子回报说:假若我登位的话,列土封国,当会更与谁呢?(除了您们之外,还有谁呢?必定会封国土给您们的。)

  当时,大王在于不久之时,忽然大告驾崩,国内的大臣就随拜太子,即大王的正位。王登位后,乃默自思念:现在应该立一位室相,应该以先王的准则为准。又自思念:到底那一位堪能当此大任呢?正应委任此位给大典尊吧!这时,王乃慈悲,就告诉大典尊而说:『我现在封你就于宰相之位,授给印信,您应当勤劳忧念,综理国事。』这时,大典尊听王的教言后,就接受印信。王每次将入宫时,都常以后事(综理国事)付托给大典尊。

  大典尊又自念而说:我现在应该往诣六位刹帝利之处,去问他们是否还忆记从前所约之言?就这样的往诣刹帝利大臣之处而说:『您们现在还能忆记从前所约之言吗?现在太子已经登上王位,隐处在深宫,以五欲自娱乐。您们现在可往问国王而说:王居天位,以五欲自娱乐,宁(是否)又能忆起从前所说之言吗?』这时,六位刹帝利听此语后,就往诣王所,仰白大王而说:『大王居在天位,以五欲自娱乐,是否又能忆起往昔所说之言吗?所谓:列土封邑,还有谁能当之?』大王说:『我不会忘记往昔之言的。所谓:列土封邑,非卿而谁?(列土封邑之事,除了你们之外,还有谁呢?唯有你们才有之事。)」王又自念:此阎浮提(胜金洲,南赡部洲)的土地,内广外狭(北广南狭),谁能分此国土为七分呢?又自念而说:唯有大典尊乃能分此土地的工作。就告诉他说:你去分此阎浮提的土地,使它成为七分。

  这时,大典尊听王令,就去进行分割国土之事。王所治的城,以及村、邑、郡、国,都悉皆部分,六刹帝利之国,也分部给他们。王对于此事,乃自庆喜而说:我的愿已经完成了。这时,六刹帝利又自庆幸而说:我们的愿已经达成了。能够成就此大业,乃为大典尊之力的。六刹利王又自思念:我们的国家刚建立,当然须要一位宰辅的大臣,到底谁能堪任呢?如大典尊的话,就当使用他,请他通领国事。那时,六刹利王就命令大典尊,告诉他而说:我们的国家,须要一位宰相,你当为我们通领国事。于是,六国都各授相印给大典尊。

  这时,大典尊受相印后。六王入后宫去游观娱乐时,都均以国事付托给大典尊。大典尊综理七国的大事,没有不成办的。这时,在国内有七位大居士,大典尊也为他们料理家务,又能教授七百位梵志,教他们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宰相,有如神明那样,国内的七居士视他如大王,七百位梵士视他如梵天。这时,七位国王、七大居士、七百位梵志,都皆自念而说:大典尊相爷,常常和梵天相见,和梵天相言谈、坐起,非常的亲善。

  这时,大典尊乃默识七王、七居士、七百梵志的心意,所谓我乃常常和梵天相见,和梵天相言谈、坐起(同坐同起)。然而我实在并不看见过梵天,也不和他相互言谈,不可餐默(不可以默默的纳受此饫闻),不可以虚受此称誉。我也曾经听过诸位先宿(从前的宿德)说:在于夏季四个月(一年分为夏季、雨季、冬季,南传为雨季四个月),闲居于寂静之处,去修学四无量(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的话,梵天就会降下,就会和他相见。现在我宁可修学四无量,使梵天降下,共相得以谒见也未可知?于是,大典尊就到七王之处,而白王说:『唯愿大王顾临国事!我欲在于夏季的四个月里,修学四无量。』七王告诉他说:『正是时候了。』(宜知是时)。大典尊相,又告诉七居士们说:『你们应该各勤己务。我欲在于夏季的四个月中修学四无量。」居士们说:『诺!(好的!)宜知是时(正是时候了)。』又告诉七百位梵志说:『你们应当勤于讽诵,要转相教授,我欲在于夏季的四个月里修习四无量。』梵志们说:『诺!(好的!)现在大师!宜知是时(应该知道时宜)。』

  这时,大典尊就在于其城东,建造一闲静之室,在于夏季四个月,就在于那个地方休止,而修四无量,然而那位梵天,仍然不降下来。大典尊自念而说:我曾经听闻先前的宿旧(长老)说:在于夏季四个月,修学四无量的话,即梵天会降下而出

  现。现在却寂然,聊无髣髴(好像一点也没有动静)。这时,大典尊在于十五日月满之时,出其静室,在于露天的地面而坐。坐下来不久之时,有大光明出现,大典尊就默念而说:现在这异光,是否为梵天将欲降下来的瑞相吗?

  这时,梵天王即化为一童子,为五角髻,在于大典尊的上面的虚空而坐,大典尊看见后,即说偈颂而说:

  此是何天像在于虚空中光照于四方如大火积燃

  (这是那一位天尊在于虚空中?其光明乃普照于四方,有如大火积之燃烧那样呢?)

  这时,梵童子,也用偈回答而说:

  唯梵世诸天知我梵童子其余人谓我祀祠于大神

  (唯有梵天界的诸天,知道我就是梵童子。其余的人,都说我为奉祀在于祠庙里的大神)。

  这时,大典尊又用偈报告而说:

  今我当谘承奉诲致恭敬设种种上味愿天知我心

  (现在我应该要谘承〔请教〕,要奉您的教诲,而致于恭敬您。因此,而设种种的上味,愿梵天您,知道我的诚心。)

  这时,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说:

  典尊汝所修为欲何志求今设此供养当为汝受之(大典尊!你所修之行,到底是有甚么志求呢?现在你所设的这种供养,当会为你而纳受它。)

  又告诉大典尊而说:『你如果有所询问的话,就在于此自恣之日(夏安居的终日,使诸清众,如有所犯之罪,就在于此日自举出来,以便忏悔灭罪)提出来问,当会为您解说。』这时,大典尊就自念而说:我现在当问现在之事呢?或者问未然之事好呢?又自念而说:现在世的现在之事,有甚么可问的呢?当问未然的幽冥之事为是。就向梵童子,用偈请问而说:

  今我问梵童能决疑无疑学何住何法得生于梵天

  (现在我要请问梵童子您!能决断疑问而致于无疑之地。到底要学住于甚么法,才能得生于梵天呢?)

  这时,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说:

  当舍我人想独处修慈心除欲无臭秽乃得生梵天

  (当应除断自我的人想〔我执,我所执〕。应独自于静处而修慈心。应除弃欲贪,使其无臭秽,这样乃能得以生在于梵天的。)

  这时,大典尊听此偈后,就自念而说:梵童子所说之偈,乃教我应该要除弃臭秽。然而我不能了解此义,现在应该更问他。这时,大典尊就又用偈而问说:

  梵偈言臭秽愿今为我说谁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

  (梵童子您所说之偈所谓的臭秽,愿您现在为我解说!到底是谁开着世间之门,而堕入于恶业,而不能生天的呢?)

  这时,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说:

  欺妄怀嫉妒习慢增上慢贪欲瞋恚痴

  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今说令汝知此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

  (会欺妄人,会怀嫉妒于人,习惯于憍慢、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人,贪欲、瞋恚、愚痴的人,自恣而藏于心的人,这些都是世间的臭秽,现在说给你知道,这些人正是开世间之门,而堕落于恶道,而不能生在于天界的人。)

  这时,大典尊听此偈后,又自念而说:梵童子所说的臭秽之义,我现在已经了解了。但是如在俗家的话,就无理由可得而除,现在我宁可舍弃俗世,去出家,而剃除须发,而穿法服去修道吧!

  这时,梵童子知道他的志念,就用偈告诉他说:

  汝能有勇猛此志为胜妙智者之所为死必生梵天

  (你能有这种勇猛之心,这种志愿就是最为胜妙的。是有智慧的人的行动,这样,则死后必定会生上梵天界的。)

  于是,梵童子乃忽然隐形而不现。

  这时,大典尊就还诣七王,向七王们表白说:『大王们!唯愿垂神,善理国事(请大王们留意:赶快寻觅一位善于综理国事的宰相),现在我乃发心欲出家而离开俗世间,要穿法服而修道。为甚么呢?因为我曾亲自在于梵童子之处听说世间为臭秽之事,听后,内心非常的厌恶它。如果一直在俗家的话,就没有理由可以得除这种臭秽事。』七位大王听后就自念而说:凡是婆罗门(指大典尊为婆罗门族出身的),都是多贪财宝的人,我们现在宁可大开库藏,恣其所须(任他所需要的),或者可以使他断灭出家之念。这时,七国的国王,就命令大典尊,而告诉他说:『假如有所须要的话,我们会尽量给与你的,不足出家(千万不可以去出家)。』这时,大典尊就仰白大王们说:『我现在已经承蒙大王们赏赐很多了,我也大有财宝可用的。然而我现在将这些财宝尽留给上于诸大王们,愿大王们听允我的出家,完遂我的志愿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