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义的利与弊

智随法师:格义的利与弊

  格义的兴起,对佛法的弘传有一定的功劳,因为它能够很快地传播佛法。当时中国人对佛法不了解,找相近的、大家能够理解的概念,很快就能够接受。比如我们现在讲往生,很多人对往生其实是不清楚的。什么是往生呢?“往生就是让我死吧。”很多人一听说是往生,就认为是让他死,于是就不愿往生了。那你怎么去表达往生这个概念?如果表达不好,就容易让人误解。

  通过格义这种方式的传播,中国人对外来的佛教,有了一个相似的、大概的认识,对佛教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佛法也因此在中国弘扬开来。这是佛教在翻译、传播过程当中面对的一个现象。

  但是,格义这种方式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弊端呢?

01.格义的弊端

  明显是有很大问题的。这个问题在早期还不太明朗,因为早期的佛经很少,大家对佛教的认识都不够。但是随着佛经翻译的增加,大德高僧懂法义的人越来越多,理论传播得越来越广,这个时候的理论越来越清晰。早期佛门讲的解脱、真如、涅槃等概念,通过深度的研究,深入的学习,并逐步的传播,理论就越来越清晰。同时,随着经典的增加,佛经翻译显得越来越艰难。早期翻译都是在民间进行,西域来的高僧大德,找几个护法的居士,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就开始翻译了。早期没有多少人支持,国家政府也不支持,中国也没有多少人来信仰佛教,语言沟通又有障碍,所以早期翻译的经典质量不是很高。这样,格义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另外,格义有一种附会他教之说的倾向,就是附会外典——儒家道家的观点,这是早期翻译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格义的方式显然有违佛教的正义,就是本意——佛教本来的意思。在格义当中,意思就有点变了,比如讲“涅槃”,把它说成“无为”,道教的无为和佛教的涅槃是完全一样吗?明显是有差异的。

  这样,在佛教的理论上,格义就有一些违背了佛教的正义。当然,在早期,必然要面对这样一客观现实,要传播只能如此,所以只能“屈尊就卑”——委屈尊高的身份,将就低下者。佛法本来是很高的,佛法是超出三界外的。佛是天人之师,福德智慧都圆满,非常尊高。但是佛法来到中国之后,他就要委屈身分,要随顺中国文化这种背景。

  其实观音菩萨经常是屈尊就卑,众生需要什么都就满足你——你想发财就满足你发财,你想升官就让你当官,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官位得官位。观音菩萨本来是高高在上的、超脱自在的,但是为了满足世间人这种需求,让你发财,让你升官,让你得子,让你富贵。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让你得涅槃、解脱。“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委屈自己,随顺你,然后让你最后来听他的——成就佛道,入佛的智慧。这叫屈尊就卑,将就卑下的一方。

  “彷佛而已”,这时候翻译的义理只是彷佛如此,有相似性,但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稍似而非真是”,稍微的有点相似,并不完全是佛法原本的意思。

02.道安出家

  格义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东晋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大师这个时代,才开始有点变化。他们这两位大师初期也经常使用格义来化导,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事。到道安大师时候,佛经翻译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组织,有帝王支持,皇室派了一位大臣来协助道安大师,在长安组织了一个译场。

  道安大师是前秦皇帝苻坚通过一场战争,从襄阳请到长安来的。苻坚专门请他来翻译佛经,给他组织了一个小团队。这是第一次由皇室支持的相对正规的一个译经场所。但是道安大师不懂梵文,所以在翻译过程当中,也难免还会使用到格义,同时他也知道格义的弊端。这个时候,逐步地就在想按照佛经本身的义理来理解,按照佛门自有的方式来传播。

  慧远大师是道安大师的弟子,在第一次听到道安大师讲法之后,就发心出家了。他早期是学儒家道家的。一听道安大师在北方讲法,就去听法了,听法之后很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儒道九流”,儒家、道家这些九流文化,都显得不重要,如同“糠秕”,就像农村打谷子,里面是米,外面的壳叫糠。“儒道九流”,就像那谷外面的壳一样,没有实质、没有营养。他听到道安大师讲法,就发现原来佛法才是最真实的,是内在的,核心的,所以就发心跟道安大师出家了。

03.般若六家

  在《高僧传》有记载,慧远大师二十几岁就开始协助道安大师讲经说法。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他也经常会引用儒家、道家的一些观念来说明佛法。为什么呢?历史记载,慧远大师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意思是说这些听众,经常问到“实相”的概念,实相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实相”这个概念是最难理解的,包括现在人还是不理解。因此“往复辩论”,通过多次的辩论,还是无法理解,反而越辩越糊涂。现在学法也会这样,看到有些大乘经典,越看越糊涂,甚至于听别人讲,讲来讲去,还是越来越糊涂。

  前一段时间有居士问:“既然万法都是空,极乐世界也是空,那我们往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既然往生了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往生呢?”这就是他听得越多,不同的概念在一起,反而越增加他的疑问。

  早期慧远大师在讲法过程当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在辩论“实相义”的时候,越辩越糊涂,越辩越难以说清楚。慧远大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引用庄子的观点,来说明实相的意思。因为庄子的思想有点超越、洒脱,这个时候大家一听,“哦,原来是那个意思”,好像懂了一样,如同现在人讲好像开悟了。这就说明慧远大师也善于用格义的方式,来表达佛教的一些义理。

  但是他们同时也认识到格义存在的弊端,在理论上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佛经的本意。所以他们有所觉悟,也不完全按照格义的方式来表达了,他们就想回归佛教本身的立场,来演说、诠释佛教义理。道安大师早期讲过这样一句话:“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先旧”就是早期翻译佛经的过程当中运用格义方式翻译、传播,于佛教的理论是有违背的。

  佛教传到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是《四十二章经》,是小乘的经典,慢慢地就有一些般若经典到中国,早期般若类的经典比较多。在鸠摩罗什来之前,形成了“般若六家”之说。般若这个思想体系,在早期就有六家,还有一宗,实际上是六家七宗。哪六家呢?这里不细讲,简单提一下。

  第一个叫“本无宗”,用“本无”的观点来翻译“空”啊,等等;

  第二个叫“即色宗”,“即”“色”,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重在一“即”字;

  第三个是“识含宗”,“识”是意识的识,“含”,包含的含。认为三界万物皆心识所显,法有神与识之分,神为主宰,识为神所发之功用,识含即识含于神;

  第四个叫“幻化宗”,所谓梦幻泡影啊,万物皆幻化;

  第五个叫“心无宗”,“心”,众生讲的心,万法唯心的心,主张心“无”——“心无宗”;

  第六个叫“缘会宗”,“缘”,因缘聚会的缘,“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万法皆因缘聚会而有,称之为“缘会”;

  六宗之外还有一个支派,叫“本无异宗”,属于“本无宗”下的一支,所以总称为六家七宗。

  道安大师这一派是属于“本无宗”这个体系的。在六家当中,道安大师、慧远大师这一系占主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