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路》(上)

怡西法师 | 作者:怡西法师 [投稿]

二、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二点要向大家汇报的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大家有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呢?就是自己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心?

  如果有,那就意味著在大家的心中,已经决定舍弃一切世间法,这就是出离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你能看到的现实的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真正出离心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的。当然,这也不是理论上说说就能达到的境界,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模拟训练,也就是说出离心和菩提心同样存在一个如量的问题。

  我们做一次最为简单的模拟训练,请大家调整好坐姿,闭上眼睛,慢慢地呼吸,让你的心安静下来,试著把能感受的,对这个世界贪著的这颗心彻底放下。感受我所贪著的是世间的哪一种法?是色、声,香,味,触,还是眼,耳,鼻,舌,身,意?

  千万年前的汪洋大海,海水枯竭,变做高山和陆地,千万年前的高山会崩塌,碎为脚下的尘土。一切的楼宇殿堂,所有华丽的装饰,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已经烟消云散,那么我如何能留得住什么?

  再美满的家庭都会破碎,再青春的容颜都会衰老,再繁荣的事业都会走向低谷。该孝顺的人没来得及孝顺,想爱的人没有爱够,我的生命如白驹过隙,如一颗流星,实在是太短暂了,在下一个轮回里,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唯有苦因和苦果不断地继续,那么现在到底我在贪爱什么?

  我的心再一次感受外在的山河大地种种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都是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我们想了生死,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必须舍弃,必须舍弃。

  好,请大家睁开眼睛,再次调整呼吸,面向我,从刚才的觉受当中出来。这是一次模拟训练的过程。

  我们生活在轮回当中,都有苦的体验。达照法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小孩子看到火炭烧得很红,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来的时候手被烫了。大人告诉他赶快扔掉,可是他觉得很漂亮,舍不得扔,还是要抓住。这样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它烫,没有第二个结果。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想把它抓住,抓住它以后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邻居有一位没有学过佛法的女众,在她眼里,生活是苦乐参半的,而佛说世间的一切只有苦,没有乐,短暂的乐后边跟著的还是苦。那个短暂的所谓快乐,是你觉得它好,然后就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快乐。那种感觉就象小孩子认为火炭很漂亮,抓住它会快乐,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快乐呢?一点也没有!

  也就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如果修行基础建立起来了,在我们心中把现在对于世间一切万法的贪著全部舍弃,请注意,是舍弃对于一切万法的贪著,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做还要做得好,但是一切都不贪著。强行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粒微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只要留住,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贪著色相,这个色相会让你继续轮回,贪著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就会束缚住你,让你继续轮回。永远轮回下去的,就是这颗妄想的心。

  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不是只嘴上说一说:“哦,我要了生死,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心里根本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怎么能了生死呢?或者遭受了不如意,对人对事起了烦恼,感觉到这个世界我不喜欢,我要马上出离。过了几天,事情解决了,烦恼变淡了,人事关係转好了,情绪化解了,又感觉还行,也没那么糟糕,又过了几天,又起烦恼了,又要出离,又过了几天,又还可以了。这种都不能称做具有出离心。

  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真切地认识到这个世间的一切无非就是苦因与苦果,没有别的。生起这种感受不是理论,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而是觉得“我不要束缚我的一切”。不能说其他我都舍了,挣钱当官不要了,但经书我想要,不能给别人,自己留著。经书也会让你轮回的,或者说别的我都舍了,但总得保留的一项高雅的爱好吧,高雅也会让你轮回的,或者说我现在有任务要讲经说法,要度化众生,所以我还不能走,还要留置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的执念也会让你轮回的。多么可怕。

  确实你舍弃了挣钱,舍弃了当官,贪还在,只是贪的物件换成了经书,换成了佛法,换成了某一项所谓高雅的爱好。那你贪的这个新物件就会同样束缚你,让你不自在,和贪钱贪官的时候一样。

  我做为佛教出家的法师,确实应该是还在这个世间的时候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非常非常尽力的去做,但是绝对不是因为有这个任务所以置留不走,我念念是求生西方的,如果阿弥陀佛来接我,我马上就走,不讲了。必须斩断一切世间法的挂碍,舍弃对所有世间法的贪著,还在世间的时候就尽心尽力去做僧人,荷担如来家业,但不执著于这个事情。

  有一位居士,大家都承认她非常用功,每个月跑到外面去打三个佛七,执著于打佛七的数量,认为这是丈量修行的标准。家里人有怨言,她就生气了,抱怨这个没善根,那个是修行的障碍等等,自己气得不得了,家里人更加怨声载道。打佛七固然是好事,本来是为了出离世间,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产生执念,起种种烦恼,瞬间把出世间法变成了世间法。

  不执著道,道无处不在,不执著于哪个是世间法,哪个是出世间法,反而处处都可以修出世间法。觉和迷,烦恼和菩提就是这样瞬间转化的,带著舍离世间一切的心,做什么事都是修出世间法。假如你的内心哪怕还带著对世间五欲六尘的一丝丝贪爱不舍,那就是在做世间事,修世间法,将来这个一丝丝就成为束缚你的障碍。这是必然的。

  佛教著名的公案:金碧峰禅师的紫金钵。讲的是什么事呢?有一位禅宗的修行者,金碧峰禅师,他最爱的东西是一只紫金钵,其他都不贪爱,唯有这一件东西。命终的时候,阴间小鬼带着锁链来锁他,他提前知道就入定了。这样小鬼就没有办法锁住他,只好回去。接连两次都没有办法锁住他,小鬼很聪明,就想办法,找一找这位禅师喜欢什么,还有什么放不下?结果就发现他最喜欢的唯有这一件紫金钵。小鬼说:只要你还有一件放不下的,那就好办了。

  禅师可以入定,但紫金钵不会入定啊!第三次他又提前知道,又入于定中,但钵还放在房间里。小鬼拿起紫金钵,放在他耳边轻轻一敲,叮的一声,他马上从定中回来了。小鬼一见他,马上把锁链锁在他身上。

  禅师意识到是他贪爱不舍紫金钵才造成这样的结果,于是彻底放下了,他立即打碎了紫金钵,也就是彻底破除掉了最后一件世间让他产生挂碍的东西,豁然开朗,他彻底开悟,哈哈大笑对小鬼说:你想锁我金碧峰,如同铁链锁虚空

  锁虚空当然是锁不住的,当彻底放下的时候,一切世间的束缚都不能锁住他,他必然不会再留驻于世间。

  我们净土念佛法门,两位老人家的例子:

  第一个:有一位老居士在东林寺打佛七,她很认真念佛,当时真的是心无挂碍,她想要求生净土的心当时很真诚,很强烈。结果她真的看到阿弥陀佛现身,向她伸出了接引的手臂,这个时候只要拉住佛的手就成办了生死大事。一生精进勤苦的修行,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她想到她的孙子还小,现在走了,谁来照顾他?就这一个念头打断了眼前的境界,阿弥陀佛的手又抽了回去,境界也随之消失了。她非常非常后悔,定下心来一想,孙子自有他父母安排,为什么要有那个想法呢?后悔不已,已经晚了。可见,即使念佛念到像这位老人家这样,也仍然被一个念头贪爱不舍的念头挂碍住了。

  另一个故事:两位老居士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是同修,一起念佛,一起做事,她们俩算是邻居,住的不远。她们相约,不管哪个先见到佛来接引,一定要跟佛说,带着另一个一起往生。

  结果其中一个老人家先看到佛来接引了,她特别高兴地跟佛说:佛啊!请您等等,我去叫我的那位同修一起走。佛点点头,答应了。老人家快步跑到另一位老人家的家里,她正在院子里晒豆子。她就喊晒豆子的老人家:“快啊,佛来了,我们一起跟佛走。”那位老人家看到豆子马上就晒完了,还有一点没有铺开,她就回答说:“你先去,我晒完这一点点,马上就来。”第一位老人家又急步跑回来,结果可想而知,她一个人跟着佛走的。为什么?那个念了一辈子佛的老人家被几个豆子挂住了。

  我经常问一个问题:假如你正在念佛,家里的煤气上烧着水,这个时候佛来接你了,马上跟佛走,还是先把煤气关掉?有的回答是跟佛走,有的回答要先关掉煤气,因为怕引起整栋楼爆炸,威胁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我自己会做出哪种选择呢?马上跟佛走。一定是马上跟佛走,试想一下,如果为了接引你往生成佛,而让煤气把整栋楼都炸掉,阿弥陀佛会做那样的事吗?佛无所不知,他难道不知道烧着煤气的事吗?这件事他会替你办好的,你就只管跟佛走。

  这是个时时激励我的问题,尽管是我虚构的一个问题,但是它时时提醒我,不要让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件成为放不下的挂碍。在坐的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也可以时常想到这个小故事,放下要放得彻底,练习不要给自己留下前面两个公案当中那样的遗憾,走就一心走,没有其他挂碍。

  我们现在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这颗心和外物全部舍弃,这才跟出离心相应。

  有了这样一种心,平时再不停去训练自己,让自己的心不受世间束缚。一旦这种感觉生起来,无论遇到任何灾难,任何困难,都可以在千斤重担之下“虎口脱脸”。因为你一旦舍弃了这一切,当老虎张著嘴巴咬下来,咬到的是空,不是你。

  如果现在你正处在痛苦之中,现在就可以观想一下,这痛苦就象老虎一样咬住你了,可是你心里已经舍弃了这个世界,舍弃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六尘全放下了,这时候你迴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实上这个时候,世间没有哪个人,没有哪件事能够咬得住你。无论是多么大的压力,也压不到你身上,只是呈现事情本身的因缘果报而已。

  这样,你就从种种凡尘俗务当中瞬间抽离,成了一个“过客”。过客的感觉太好了,原来我们总是想做主人,一辈子千辛万苦,到头来发现半分做不得主,现在一下子知道自己是个过客,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跟我没有关係,即使发生了再大的事情,我只不过是暂时经过而已,我不要这里的一切,也不为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停留,我,只是暂时经过。

  烦恼之所以能制约你,是因为你有种种想要的欲望。你会觉得你想要的这件事,这个人,这个物品的一举一动都和你有关係,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要牵著你随著它动,原因是你有想要它的欲望。事实上,当你想要制约对方,想要改变对方,想要控制对方的时候,你已经被它反控制了,已经身不由己了。那么怎么办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只需要三个字,“我不要”,这一下子马上自由了,它的一举一动再也不会影响到你,海阔天空的感觉是那么地畅快。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是不是太自私?菩萨不是要帮助别人才可以的吗?没错,菩萨是要帮助别人的,但是菩萨不会因为帮助别人产生烦恼。帮助是帮助了,一切随缘。菩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想要给自己获得什么,也没有想要控制什么,菩萨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该走的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衣。】我们像菩萨这样才对,事情尽力去做,以过客的身份经过这个世间,心无挂碍。

  生起出离心就要具足这样的量,不会被欲望纠缠而感到痛苦,不会为这个世间的一切感到痛苦,因为你的心已经恢复到不受压力的健康状态。这样的出离心是强大的动力。如果你心中没有想出离的意识,没有想出离的心,会习惯于对世间很多东西产生执著。实际上,世间的五欲只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这样好,那样好,就和吃辣椒一样只是一种习惯,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习惯不同,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我们把世间一切法的贪著全部舍弃,无论出现什么情景,心都不会有动摇,都是寂静安然的,不喜不悲,随时随处都可以是这样,这是真正的出离心。这种真正的出离心,比受痛苦压迫而产生的那种临时迫切想要摆脱的所谓出离心要可靠的多。

  平时要观察,是否所学的佛法跟现实的心行脱节了,一旦脱节,你的感受就会顺其往昔的习惯。比如说世间难以放下爱情,你遇到一个人,过去生中和你有种种感情的纠缠,这一世再遇到,就会自然被过去的习惯所吸引。你觉得她魅力无限,无法抵挡,你觉得她那么漂亮。别人眼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别人并不认为她有那么漂亮,甚至怀疑你的审美观。你觉得她魅力无法抵挡,事实上你不能抵挡的只是你过去的习惯,别人过去并没有和她有感情纠缠的习惯。

  假如你的出离心非常明确,舍弃了世间的一切,那么过去的恩爱、情感虽然还存在,但是这一切在你心行当中构不成障碍。你看到她感觉很顺眼,很舒服,却不会被她所纠缠,这就是有出离心和没有出离心的根本区别。

  爱情是这样,其他也是这样。如果再发起了慈悲心,对一切众生都没有不顺眼的想法,那就不会被一切众生所干扰,你明确地知道喜欢与不喜欢只是过去生中的习惯。

  除了要发出离心之外,还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真正的动力。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我看到了轮回的痛苦,我要舍弃这些生灭轮回,当我想舍弃的时候,也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这样的痛苦,把自己的出离心扩散到九法界众生的身上。这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此时此刻,我们观想一下,感受自己的心,我不需要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舍弃了。当下观照自己这个没有任何想追求世间一切的心,然后把这种舍弃一切的感受,扩散到一切众生身上。

  当这个感受生起来,你就体会到所有众生的生死痛苦都需要解脱,这就是同体大悲。你内心感受到了空灵、寂静、博大,不可思议的庄严美好,希望一切众生都同样感受到,这种觉受的力量非常强大。哪怕是仇人在面前,你生不起半点嗔恨,哪怕是爱人在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贪欲。因为都是众生之一,都需要解脱,都需要证菩提。

  这种情感,在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转化为大慈悲心。所以说,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这样的平等心生起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算真正发起。

  平时我们嘴上出离心、菩提心一闪而过,不具有这么大的力量。

  所以要安住于这种菩提心之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让自己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由单次的练习成为串习。串习就是排队。我们买票的时候排队很长,一个一个接上去,我们现在就是让自己的心念也像排队一样,而这是排菩提心的队。从出离心发起要成就菩提的心,每一个念头都是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我们就随时随处都在菩提道上。

  也许一天诵经、念佛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工作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都超过诵经念佛的时间。如果每天如法安住的时间只有二个小时,另外二十二个小时不如法安住,这个队就排得一点力量也没有。人家二十四个人在排队,你只有二个人在排队,接著又是二十四个人,你后面又只有两个,那你这边有多少力量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这么做来增强我们的动力----就是要让舍弃一切生死轮回,发菩提心要成佛,要利益众生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成为每件事情的动力。大家现在听课是这个动力在作用,上班也是这个动力在作用。明心见性,往生净土,成就菩提,也都是这个动力在作用。甚至吃饭睡觉同样也是为了修行解脱,为了利益众生,也是这个动力在作用。我们跟人讲话是为了帮助他,为了自他都能得到解脱,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各位所有一切的修行,一切的服务,所有都是为了让遇到我们的每一个人今后有机会接触佛法,同样都有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机会,都是这个动力在起作用。当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整个生命的动力时,我们就不会退转。

  有个现象叫做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意思就是一开始是很精进的,时间久了,就没有动力了。那么修行路上动力在哪里?动力一旦没有了,就不会进步了。所以要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成佛路上真正的动力。

  如果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可是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便再也没有动力了。而当一个人菩提心生起来时,即使他已经证得无我涅槃,哪怕一隻蚂蚁还没成佛,他也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普贤行愿总在讲【我愿无穷】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动力永远不会停歇。

  如果感觉到障碍多,进步不了,念佛不爱念,诵经也不爱诵,做什么都感觉没劲,是因为动力出问题了。不是以菩提心为动力,而且对三宝没有强大的皈依串习的力量,灯塔不亮了,会迷失方向,动力不足了,就不会前进,原地打圈圈。

  在迷茫的时候,不要慌张,稳定下来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已经违背了三宝,违背了觉正净。随时把心调节回来,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这是我们的灯塔。看到灯塔,心就安了。

  不论你做得好与不好,进步是快还是慢,目标永远在那里。成佛的灯塔永远不要放弃。只要不放弃,在修行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灾难,什么障碍,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修行路上,然后继续不停地增强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需要随时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没有用的。

  我们都看了很多佛教的书,学过了许多教理,听过很多法。但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否落实到心行当中了?听闻的教理是否落实到心行当中了?是否还是沉湎于原来没有规矩过的、随任习惯的状态当中。一旦落实了,有感受了,才算闻思到位了。

  我出家之后,曾经去藏地参访过,有一件事感触很深,那就是普通藏民的佛弟子对于菩提心的实修方法。他们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先发一个菩提心,比如去挤奶,去转山,去背水、去诵经等等。怎么发呢?愿我身口意利益一切众生。然后就行动去了,整个行动过程中,都用这个菩提心来摄持,动力就有了,做好之后,马上回向。下一个又是这样。

  我试著用类似的办法来做,因为没有练习过,经常会忘记,但是至少能够保持在清晨发一个这样的菩提心,说:愿我一天的身口意利益一切众生。然后用这个来摄持一天的行动,晚上回向。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它是一个实修的很好的方法,比空泂地说发心来得实在,而且确实做事情动力具足。

  我在福建天湖净寺的时候,负责给大众僧烧水的工作。每天需要比别人起的早,这样才能赶得上大家早起用热水。天冷有雾,静悄悄的,只有天上的几颗星星眨眼睛。每天早上经过小露台的时候,都会对着虚空法界发一个心:愿我全天的身口意利益一切众生。烧水的工作很辛苦,有这个菩提心来摄持,很快乐,有动力。发心和不发心确实是有区别的。

  我们已经知道对三宝的信心和菩提心对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什么时候都不能消失,念佛的时候不能没有,工作的时候也不能没有,这是一个人真正修行需具备的基础。如果遇到一个贪爱的境界,你有出离心,绝对能够当下舍弃,如果遇到一个嗔恨的境界,你有菩提心,就会把他看成是身陷苦恼,值得悲悯的众生,而不会产生嗔恨的烦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