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和尚尼、尊敬的演宁法师、尊敬的大众师父们、尊敬的居士同修们,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本次佛七法会是法海寺的传统佛事活动之一。在清明节前夕,举行以“清明•祭祖•报恩”为主题的佛七法会,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有著特殊的意义。今天是法会第一天,和尚尼命怡西来跟大家作一个分享,我们只有最多一个小时时间,那正好就以本次佛七法会的主题:清明•祭祖•报恩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分享。
“清明”是中国传统“八大节日”之一。所谓传统八大节日,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八个节日,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和冬至,清明节按时间顺序排在八大节日的第三位。在清明这个节日里,中国人都要以祭祖扫墓的形式,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清明节的英文译名直接就译做Tomb-sweeping.(扫墓),可见清明最重要的节日内容就是祭祖扫墓。
这种祭祖的民俗已经沿袭数千年了。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了“严母扫墓”的事实,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严延年传》记载说:
严延年,字逸卿,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是丞相的属官。严延年之所以被记载到《酷吏传》当中,是因为他奏准判定一个人的死罪,提笔就判,非常快,没有一点怜悯体恤之心。到了冬天行刑时,他就命令所属各县把囚犯解送到郡上,总集在郡府统一处死,此时往往血流数裡,所以河南郡人都称他为“屠伯”,意思以屠杀为职业的人。
在他的辖区裹,由于他杀罚非常严厉,确实管得很有效果。但是要知道,《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种种因果的书,都告诉我们一定不可以用严酷的判刑和杀罚,否则将会有非常不好的后果,恶果将会非常严重。这位严延年先生肯定是个读书人,否则他不可能当官,但他不信因果,因果是铁律,不是你不信就没有。
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就是从他老家来看望他。老人家本打算与严延年一起行腊祭礼,刚到洛阳就碰上处决囚犯,母亲很震惊,便在都亭歇止,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都亭去拜见母亲,母亲闭门不见。严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才见他,斥责他说: “有幸当了一郡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没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以使百姓安宁,反而靠著动用刑罚,大肆杀人,想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就这样行事吗?”听听老人家这番话,这一定是位深明大义,深信因果的明理的老人。
严延年赶忙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于是亲自为母亲驾车,一同回郡府去。正腊的祭祀完毕后,母亲对严延年说:“苍天在上,明察秋毫,岂有乱杀人而不遭报应的?想不到我在垂老之年还要目睹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我去了!和你别离,回到东方的家乡去,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结果严延年的结局正如他母亲所料。这都是因果报应的事实。
《汉书•严延年传》中记载的“严母扫墓”,是对于清明墓祭比较早的记载。
随著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越来越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了“五礼”当中,之后曆代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所谓“五礼”,是指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我们简要跟大家说明一下: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吉礼的主要内容有:
(一)祀天神。比如说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
(二)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三)祭人鬼。这是祭先王、先祖的。有国家举办的大型祭先王、先祖宗庙的活动,也有民间老百姓祭自家先祖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所谓禘祭、享祭、春祠、秋尝这些名词,都是指这部分国家或民间举办的祭人鬼的祭祀活动。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 zhā;以吊礼哀祸灾;以禬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係、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xiǎng燕之礼;脤膰shènfán之礼;贺庆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关于《周礼》所讲的以上内容我们要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解释呢?礼非常重要,孔夫子极为提倡礼乐,认为如果能保持礼乐不崩坏,国家就以能保持长治久安。夫子一生极尽全力呼吁恢复周礼礼制,自己以身作则,处处践行,也是夫子一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一)、饮食之礼。饮食之礼主要是因当时西周社会结构特征而施设的。西周社会结构最主要的特徵是宗法制。什么是宗法制呢?就是以家族血缘为单位而形成一种基本的关係网络。所以既要考虑到长幼嫡庶有别,还要考虑到和睦亲亲才能巩固关系,于是就产生了这种天子宗族内部的宴饮礼仪,用来融洽宗族兄弟间的感情,一般总是逢祭祀之时或者在节日设宴。
(二)、婚冠之礼。婚礼和冠礼合称婚冠礼,这是人生礼仪的重要内容。
男子未成年时不戴冠,成年以后可以戴冠。也就是说要为他举办成年礼,成年礼举办过后,就意味着从此要负担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
“冠”不能单纯理解为帽子,在古代,冠有很重要的意义。《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礼是成年的标志,成年当然意味着要遵守各种礼,要承担国家、社会、家庭责任,所以将冠礼看做是礼之始,因此古代圣王都非常重要冠礼。
婚礼就是将成年男女相交的私事以礼法规定。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用礼法来规定婚姻制度,而是经曆了聚生群处、血族婚、对偶婚之后,才出现了以婚礼来规范异性结合的一夫一妻制的这种婚姻形式。婚礼的出现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
(三)、宾射之礼。宾射之礼是射礼的一种。古代有五种射礼:大射、宾射、燕射、乡射、泽宫之射。其中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时,大家以射箭比赛来作为宴饮的助兴。后来广泛盛行于民间的“投壶”游戏就是从这演变过来的。
《仪礼》这本书当中有《大射》、《乡射》二节,非常详细地记述了仪式程式。
(四)、飨燕之礼。“燕”,通假字,通宴会的“宴”。
飨燕之礼分为飨礼和燕礼两种。飨礼是天子大宴,非常隆重,在太庙举行;燕礼则是天子举行的小型宴会,在寝宫举行,只招待少数人,不讲排场,主要是平常用来融洽君臣关係。
(五)、脤膰之礼。也是分为脤礼和膰礼两种礼。
脤是祭社稷的生肉,膰是祭宗庙的熟肉。古人认为能吃到祭祀仪式上供奉过的肉是福分,是天子恩赐的高级待遇。所以在祭祀结束之后,把这些祭肉分赐给重要臣子和其他兄弟之国,以和睦关系。
(六)、贺庆之礼。是指对于有婚姻甥舅关係的异姓之国,对方有了值得庆贺的事情,亲自或派人去表示庆贺,并馈赠一定规格的礼物,以相庆贺。
此外,在古代的嘉礼中,还包括天子巡守礼、即位改元礼、正旦朝贺礼、冬至朝贺礼、圣节朝贺礼、皇后受贺礼、皇太子受贺礼、尊太上皇礼、学校礼、养老礼、职官礼、会盟礼,乃至观象授时、政区划分等等。这些礼仪上的使用物件也有严格规定。
可见,中国称为“礼仪之邦”恰如其分,这些礼仪制度,即使我们都没有见过,就是听到了都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端庄有序的情景,深深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赞歎。
以上向各位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五礼”,前面也讲过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八大节日之一。实际上,清明节不但是个节日,它还是个节气。
节气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智慧的发现,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曆法。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根据时节排在第五位,前面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表示春季时节正式开始,在天文曆法上,当太阳黄经达到15度时交清明天气。
《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斗指丁】意思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点也不假,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就是这个时候,【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八字已经把清明明节的美好都说出来了。
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一候,共分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著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我们古人的生活,他们的眼睛里能观察到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虹现,什么时候小鸟和田鼠出来。关于清明,古人只用几句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副画卷。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代人除了手机电脑,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无论大人小孩子,无论时间地点,专注力都在手机上,这些东西竟然能束缚人类的身体和意志,人性本来是高贵的,现在被这些东西束缚住,实在很悲哀。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