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节选

□ 作者简历

1930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

1943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

1975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

1977-1978年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觉寺住持

1978─1987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

1978年起中国文化大学教授,1981年起华冈教授

1980创设美国纽约禅中心

1985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

□ 著作

戒律学纲要(三版本社)比较宗教学(中华)世界佛教通史(三版本社)

中国佛教史概说(商务)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东京山喜房)

佛心(纽约法鼓)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正信的佛教、学佛知津、禅门

修证指要、禅的生活、拈花微笑、明末佛教研究等(本社)三十五种。

────────────────────────────────────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

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

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

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虽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整个文化,

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却因了民间固有的习俗加上神道怪

诞的传说而湮没。故到晚近以来,许多略具新知的人们,竟把佛教看作充满了牛鬼

蛇神的低级迷信,也以为佛教的存在,不过是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一截尚未蜕化掉

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

印顺法师的一部分见解,想到了七十个看来浅显而实际重要的问题,期能帮助读

者,略窥佛教的真貌。

本书的主要对象,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

明白的佛教常识,故自菩提树杂志连载以后,颇得好评,且有读者希望早日单印流

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订。今承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热心出版,谨此志谢。

佛灭纪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璎珞关房

再序

本书「正信的佛教」,初稿刊于民国五十二、三年间的菩提树月刊。初版单行

本问世,是民国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在迄今的十七个年头之间

,由于受到教内外及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有许多印经会及佛教关系书店,包括

台湾、香港、南洋等地,将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赠送结缘

,亦有订价流通,总计约十数万册上下。在我写的二十多种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

广的一种。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中华佛教文化馆及天华出版社,同时再版,所不

同者,文化馆版加了附注十七条,印了三千册,虽也订价流通,多半仍是赠送。以

如此长的时间,尚未被人遗忘,已经值得告慰,但以总发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

本畅销书。由此可以了解,大家的读书风气还不够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态度

的人,依然不够普遍。

民国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学人身分,回国出席国家建设会议时,当时任教育

部次长的陈履安先生,很希望约我作数日长谈,由他提出一百个现代知识份子对于

佛教信仰及佛学理论方面常常遇到或想到的问题,请我解答,公之于世,我也觉得

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可惜,会后我又出国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够抽出时间

来实践此一构想。故在新的百问未成之前,仍以本书的七十问,献给读者。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日圣严序于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

========================================================================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

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

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

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

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

遍性,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如此,

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

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

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

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

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道释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

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

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

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

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

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

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

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

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

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

,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

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陀是甚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

,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

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

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

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

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

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

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

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

,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

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

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

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

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

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

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

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

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

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

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

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

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

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

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

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

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

,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

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

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

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

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

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

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

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

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

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

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

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

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

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它的意思,菩

提早觉,萨□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

是动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

,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

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

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

,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

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

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

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

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

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

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

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

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

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

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

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

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

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

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

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

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

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

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

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

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

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

;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

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

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

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

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

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

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

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

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

。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

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

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

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

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

,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

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

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

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

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

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

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

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

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

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

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

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但也由此

而种下了愚□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

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

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

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

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

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

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

纪以后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

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

至已独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

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

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

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

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

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

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

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

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

十世纪的末业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毁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

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王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纪一九

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

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

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

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

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

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

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由其

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

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

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

生活腐败,教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

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于蒙古、尼泊

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

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

、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

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

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

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

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

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著浓厚的印度色彩

,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

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

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

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

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

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

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

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

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

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

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

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

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

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

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

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

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

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

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

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

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

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

,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

。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

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离妄语─诚实┐│

││││

││离两舌─和诤││

五戒┤不妄语─┤├─口四业├─十善业

││离恶口─爱语││

││││

│└离绮语─质直┘│

悺?││

│┌离贪欲─清净┐│

││││

悺?└不饮酒─┤离镇恚─慈悲├─意三业┘

││

悺?└离邪见─正见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

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

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

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

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

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

正罪。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

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

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

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

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

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

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

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

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

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即是一种欺诈的行

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

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

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

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

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

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

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

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

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

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

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

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

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

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

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

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

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

萨戒的。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

。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恶的迷信行为相似。(注一)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

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

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

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

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

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

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

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

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

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