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佛教很兴盛,原本冷清的寺院,现在常常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念佛诵经”已经从迂腐老人打发时间的消遣变成了年轻人也会追捧的“升华心灵”的时尚。于是,“极乐世界”、“往生”这种词也不那么陌生了。然而,信仰不是用来打发时间,更不能仅仅满足于标榜,否则,我们说那只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迷信。
“迷信”这顶帽子扣下来,有的人可能会不服,难保不拍着胸口对佛祖起誓,认为自己是百分之二百的信佛,相信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相信佛说的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其实,这种人只是真信,虽然少了“疑”,但仍有“惑”,所以,还不能说是完全脱离了迷信。
的确,仅仅相信佛说有一个极乐世界,这是真信,不是正信。这种情况,就和相信天气预报、相信医院检查结果一样,人们仅仅把佛当作了专家,当作了权威,甚至当作了依靠。
真和正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有正信才能说是脱离了迷信,而现在很多人把真信和正信混淆了。所谓正信,关键是正信因果,就是真正从修行的角度认识因果,真正从解决身心问题的立场认识因果。
为什么说真信的人少疑而有惑呢?我们不妨提三个问题: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往生极乐世界?
对于“极乐世界在哪里”的问题,我们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自性净土(当下就是);二、极乐净土(弥陀净土)。其实,稍微仔细想想,不难发现自性净土和极乐净土这两种说法本来就是矛盾的。自性净土和极乐净土分开讲,很容易讲通,可为什么佛要把“净土”解释为两个矛盾的概念呢?
想想我们解释问题的时候,大多用递进的方法,层层深入的去分析,再不就是列举大问题所包含的小部分,什么时候用过两个相反的概念阐述一个问题?难道佛在故弄玄虚吗?
一方面,佛说“心净而国土净”,佛在我们心间,当下就是极乐;另一方面佛又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用现在的宇宙学和天文学的知识,简直就能确切标定这个佛国的所在。其实,如果把这个矛盾的问题解决了,也就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了。
那么,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是怎么形成的?《佛说阿弥陀经》里描写的富丽堂皇:“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而《无量寿经》里佛解释极乐世界的来源时,也明确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化而成的。既然是功德感化而成,就像做的梦一样,是虚假的,是没有的。那极乐世界到底有还是没有?这又出现了矛盾,而理解了这个矛盾,才能真正理解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是怎么形成的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按照《佛说阿弥陀经》讲的,十万亿佛土没有办法到,太远了。借用现在天文学里“太阳系”的概念,假如一个佛土等于一个太阳系,十万亿个太阳系有多远,目前的技术没有办法到达。
可是很多经典里也说“若临命终……曲伸臂倾到莲池”,如《净土十论》。“十万亿佛土”如何“曲伸臂倾”而到达,这又是矛盾,把这对矛盾解决了,就能知道究竟怎么到极乐世界。
这三个问题如果都解决了,那不管别人怎么说,肯定否定,说真说假,你都不会动摇也不会疑惑。我们知道,《佛说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都是佛说的,换句话说,这些矛盾都是佛说的,没有人解释得清楚,要靠自己的领悟和理解。这就必须广学博闻,对这两种教理——弥陀净土和自性净土都要理解透,同时也要融会贯通变成一个。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进”,思想上贯通的时候,就是实修真正上路的时候。可以说:当你真正了解极乐世界的时候就是往生的时候;当你真正了解什么是极乐世界并把这些矛盾融会贯通了也就到了极乐世界,这两个是不二的,你没有到之前永远也无法说清楚,那是一个境界,不是说出来的。
所以,打着佛教的旗号追名逐利的那些人显然不叫正信,但是,不能正视上述三个问题,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合乎教理的解释,仅仅用认可权威的惯性思维来肯定有一个极乐世界,并且用“不相信极乐世界就不是一个佛教徒”的理念催眠自己的人,也不能叫“正信”。
后者虽然是真信(真心诚意的相信),但这种信更多的是情感的寄托,而非智慧的觉悟,这种信是不坚实的,更是缺乏力量经不起境界考验的。佛者,觉也,要成佛证果的人必然要区分真信和正信。因为“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中,正信才是精进不退转的基石。
上面这三个问题实际都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问题。试想一个老师如果常常解理净法师答不了同学的问题,能算好老师吗?一个导游如果对所到之处的景色特点含混不清,能算好的导游吗?同样,如果一个佛教徒,对佛法的基本问题都无法领会,无法融会贯通,能说是正信吗?
前面说了,正信的关键在于正信因果。因此,每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认识因果的道理。
怎样算建立了正确的认识呢?至少要将三世因果、极乐世界、地狱、解脱等等佛教里的名相一一用理论解释通达,才是建立了正确认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坚持学习佛教教理。教理理解透彻了,自然而然就建立了正信,有了正信以后修行就会如虎添翼。
常常听人抱怨修行为什么慢了呢?这和正信有关,因为没有正信,在修行的路上就可能走很多弯路,总是在绕来绕去兜圈子。如果把教理融会贯通了,建立了正信,找到了那条正确的道路,就不会再绕圈子了,修行也就很快上路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世间法中,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事物的时候,首先就是建立对它的基本认识,从前是借助书本现在更多的是借助网络,总要在对它产生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才会操作。
其实,世间法中,我们操作的多是物质,错了不妨从来,可佛法是人生哲学,我们面对的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生命,却为何看都不看,就匆匆为之了呢?不学而修是否太过草率,这是摆在每一个佛教 徒面前的问题。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