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我们最不能正确面对的就是“是与非”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你对我错、他好你坏等这样的是非观念所缠绕。
而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说,这个天下没有坏人,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你信吗?人是变化的。你说哪个人真是坏、坏的不得了?监狱里的人还互相帮助嘞,监狱里关的是些什么人?我们觉得都是坏人。可是,他们生病了还互相帮助去治病,他这个时候好像还有点善心!他绝对的坏吗?不是。
那么好人就绝对的好吗?有时候他也会有私心!你看今天我们有些人,他当好人当的烦恼的很!为什么?还是有私心、自我的观念还没有突破,所以他还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
所以,按照佛教的话讲,没有彻底的坏人,为什么?他可以变好人。没有彻底的好人,为什么?他有可能变成坏人。所以我们见到坏人别骂他。这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见到坏人就咬牙切齿地,哎呀,这家伙坏死了,怎么还不死呢!不能有这样子的心,这是憎恨心,不可以。
因为你觉得他是坏人。按佛教来讲,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但是,有人就和我说,你怎么连好坏都不分呢?其实这不是连好坏都不分,如果他这个时候真正犯了错误,你把他看成对立的绝对的坏,第一,从主观上你不会去接近他,对吧?第二,你会跟他对立,你能帮助他吗?帮助不了嘛。
佛教讲要度一切众生,没说要只度好人,不度坏人。否则,这个学佛的心量到哪儿去了?越是那些被人们认为是坏人的人,他们越缺乏温暖和关怀,也越容易会走向极端。这个时候我们要是有点良知,有点慈悲心,就更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感化他们,这样他们就能转化过来。
你想啊,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暖的人,你给他一丝丝的温暖,他都会对你感恩戴德啊!如果你把他推向对立面,你不可能让他改过,你这样就让他永远的成为一个坏人了啊!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好人和坏人的划分呢?就是因为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是非标准:对的、错的。有些东西啊,我们光看现象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们今天说,这个社会的是非现象,这个江湖上的是非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会存在?就因为我们每个人按佛教刚才给你讲的那个《百法明门论》里告诉你的,都有一个“我慢”之心。什么叫慢?争强好胜!有争强好胜是非就来了,总要赢,我比你行嘛,我的是对的,这样是非就开始了。
我们有些传统的思维习惯也是不好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爱面子”,特别爱哦!以前你看那个请客的:我请你嘛,到我家去吃饭嘛,没空!好,我下回再请你嘛。说了十回也没去成,哎!喊的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爱面子。
好像天底下好多人都有这个观念,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要有个尊严,要活的有脸面。诸位我问你们,你们那个面子值多少钱?什么是面子?甚至我们今天讲,不仅活着要面子,死了也还要面子。
我送过很多人开追悼会。生的时候没有化妆,死了还要涂一下,那也叫面子啊!有几个死了有面子的?死后送到冰冻箱里去,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尊严?跟泡到水里是一样,把你捞起来,提前两天给你抹一抹,化一化。到了那个时候都是平等了,还有什么面子哦!
那么这些面子也好,尊严也好,都从哪儿来?都是从争强好胜来。但是诸位啊,不是说人不要尊严,真正的尊严是什么?是人要自尊自重,你是人就要做合乎人的事,这才叫尊严。你不要一天到晚做人,干的却全是鬼的事,那就没有尊严。
所以,佛法里面讲,是非曲直就源于我们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根源又在哪里?就是我执!当以自我为中心,你就开始狭隘,一狭隘就跟其他人对立,一对立就判断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要对,我绝对不能错,我怎么会错呢?错了我都要把它说成是对的!好像这样心里才舒服,这个现象是不好的。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比“与时俱进”更合理。叫什么呢?契理契机。所谓“契机”,就是与时俱进。“机”,指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种种差异。那怎样契合这些根基呢?佛用智慧来结人缘法讲,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人,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不管觉悟也好,实修也好,解与行本身有层次,不只是某个水平到了而已。佛法是没有止境的,但有层次;解多少,才能行多少,只是所行的比解的多,并不表示这解到此为止,举例来说觉是有层次的:对刚才所说的几句话,感受些什么,体会些什么,发现些什么,这些都是
佛法只有缘起性空,没有性空缘起。比如说烦恼即菩提,但是菩提绝不是烦恼;也就是谈性空就不需要谈缘起,既然谈缘起,可以涉及性空,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连贯性的产生呢?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循环的句子。其实此与彼不同,因为色与空的关系都是五蕴的问题
不是把握空相,而是发现空相。空是不能把握的,因为空是依于你已经执着的条件,例如知识、经验等。而现在你必须具备佛法的修养,当具足的条件有多少,发现就有多少;具足的不够,发现就不够;具足愈多,发现就愈多。所以,空相不是决定性的,可说是有层次、有高低的。
虔诚的诚不是去刻意表现,而是要让人能感受得到,否则他会觉得虚假。常言:嘴好,人听得见;心好,人看不见。但心若不好,嘴要真好也好不起来;由此,就不难知道怎样表现诚。有的事,说出来比不说好,有的则相反,这也就是别人感受的问题。但以佛法而言,若修养
这还是对觉的层次不太了解的问题,佛法是讲究“圆觉”,而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呢?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是不是隐形人?是隐形人才会讲会不会显现,佛性时时刻刻都在显现,只是问题在于没有显现的时候,是“迷”;能显现是“
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好解释的,生死涅槃是讲到我们人,每个学佛的人于生死、涅槃,他本是平等的,不是说生死跟涅槃是平等的,要清楚这点,人的生死、涅槃,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何灭度之有?这句话就很容易把握了。
三类化身即是法身、报身、化身,以释迦牟尼佛而言,降生为悉达多太子是报身,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是法身,托钵应供是化身。化身就是变化身,比如演员就是变化身,平时是他自己,上台表演时随剧情需要而定。相应之身,比如应现是男身、女身、比丘身、比丘尼身、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佛法中谈及妙都是圆的意思,为何圆说是妙呢?因为圆是整体性的,它的任何一面都没有缺失,从任一角度显现的都是圆,所以称之为妙。
非谛位,不讲果。谛——真理、究竟义,真实的意义或内涵中的真正意义。但世间有世俗的真理,一般人所公认的,叫俗谛或世谛。真谛——以世间言是专家们所表现的;非谛——乃声闻乘表现的,不同于世间的俗谛、真谛;它并不舍弃俗谛、真谛,但不起执着、计较。这境界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