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心存感恩,这个特别重要!今天的人爱怨天尤人,包括刚才讲的嫉妒。一嫉妒,就会引发不满;不满的背后,就是抱怨。而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三宝;感恩农夫为我们种田,感恩工人为我们造衣服,感恩给我们提供一切方便和帮助的人。
哪怕是老人,也要感恩子女。你不要觉得自己老了,别人就应该对你怎么样。这样的话,家庭关系反而容易出现裂痕。老人对年轻人好一点,年轻人自然就会尊重你。同时,年轻人对老人也要理解和尊重。只要有了感恩之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曾写过四句话:“心存感恩,常生欢喜,少欲知足,广结善缘。”什么是“心存感恩”?有了感恩的心,你就永远和大家是亲人。最近也很流行一句话,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所以,感恩的心很重要。
很多时侯,我们是不愿意感恩自己的敌对面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仅仅是对恩人而言;而佛法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敌对面也要去感恩。佛法讲,有些人看起来好像对我们没有恩,但事实上是有恩的。
感恩伤害你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让你变得坚强。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我们常常讲“吃一堑长一智”。你有没有经常上当受骗?如果你经常上当受骗,说明你自己没有智慧,怪不得别人!只能说这个骗子找了一个不是对手的对手。所以,他骗了你这次,你不要记恨他,要感恩他让你长了见识,下不为例。
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有些人对我们很凶,没关系,不要因此而生气,他是在替我们消业。
什么是业?有自我就是最大的业。一切的业障和烦恼都是从自我而来。你们每天有念《金刚经》,其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这样相、无那样相,就是要解除你顽固的自我。
当你没有自我时,别人骂你,打你,欺负你,心里都不会觉得委屈。可如果你去反抗,就是最不明智的行为。为什么?鸡蛋和石头能够相撞吗?不能。即使是石头跟石头相撞,最后干嘛?玉石俱焚,都要毁坏。所以,即使有人鞭打你,你也要觉得他真好,是在替我消业。
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该自立。你们有没有被人遗弃过?今天的年轻人很容易被人遗弃而痛苦,因此不要因为别人跟你分手了,就痛苦不堪,去跳二十一层楼。没有必要!太不划算了!就算被遗弃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挫折中,你能学会坚强和自立。
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摔跤运动员是怎么获得成功的?不停地摔,不停地倒,最后成了冠军。有时候,一帆风顺并不是好事,遭遇点挫折,你才有能力战胜挫折,从而成为有力量的人。
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力。斥责是什么?就是呵斥你、骂你、责备你。佛法里有句话:“打不退,骂不退,才是佛门真宝贝。”刚出家时,老和尚就跟我说:“打不退,骂不退,才是佛门的真宝贝。”
过去我不理解老和尚的话,但今天理解了。有时候别人斥责你一下,由于放不下自我的面子,总要起来反抗。可是,面子卖多少钱一尺?尊严卖多少钱一斤?都是空谈。所以,别人斥责你的时候,心里保持一个平和的状态,就叫有定力。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感恩正面的人,他给我们提供顺利成长的条件;感恩反面的人,他给我们提供激励的机制。你看,为了练习动物的生存能力,就要先把它扔进笼子里,被老虎追逐。为了求生,它会拼命地跑。最后怎么样?真正的自立了。
虽然我们要感恩反面的环境,但并不赞同这种环境;虽然要感恩让我们非常不顺心的人,但我们不一定要变成他们那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恩的心》这首歌你们都听过,虽然很好,但我觉得还是有点凄凉。不管怎样,它至少表达了一种心声,那就是不论经历过怎样的坎坷,都要心存感恩。所以,不要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要先从内心里温暖自己。有感恩的心,心里最温暖;有感恩的心,人生的道路一定会是平坦的。
什么是养成知足?很多人误解这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了知足的心,那就不上进了,这个社会也不发展了。”首先大家要知道,知足不等于满足现状。你有付出,就有相应的回报。付出和回报,绝对成正比。如果你总想着少付出多回报,这就是不知足的心。
乡下的农民最知足了。他播完种后,等到秋天再收回来,非常开心。古人讲的“人到无求品自高”就是知足能常乐的意思。为什么知足能常乐呢?因为有了知足的心,就会在生活中感到欢心和快乐。
而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充满的是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当现实生活和内心期望不符合的时候,就会干嘛呀?失落。这完全没必要。佛法讲,付出和回报一定是成正比的,绝对没有少付出多回报,也没有多付出少回报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要养成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
前面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我们内心的情绪。内心世界就是一个阵地,不是坏东西占据它,就是好东西占据它。我们之所以修行,就是要占领这个制高点,让不良的情绪得到控制,并且把良善的情绪培养起来。
如果让良善的情绪占领我们的整个心灵,它就会成为善良的心、平和的心、知足的心和感恩的心。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生会不会是光明的?会不会是幸福的?会不会是快乐的?当然会了。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比“与时俱进”更合理。叫什么呢?契理契机。所谓“契机”,就是与时俱进。“机”,指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种种差异。那怎样契合这些根基呢?佛用智慧来结人缘法讲,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人,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不管觉悟也好,实修也好,解与行本身有层次,不只是某个水平到了而已。佛法是没有止境的,但有层次;解多少,才能行多少,只是所行的比解的多,并不表示这解到此为止,举例来说觉是有层次的:对刚才所说的几句话,感受些什么,体会些什么,发现些什么,这些都是
佛法只有缘起性空,没有性空缘起。比如说烦恼即菩提,但是菩提绝不是烦恼;也就是谈性空就不需要谈缘起,既然谈缘起,可以涉及性空,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连贯性的产生呢?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循环的句子。其实此与彼不同,因为色与空的关系都是五蕴的问题
不是把握空相,而是发现空相。空是不能把握的,因为空是依于你已经执着的条件,例如知识、经验等。而现在你必须具备佛法的修养,当具足的条件有多少,发现就有多少;具足的不够,发现就不够;具足愈多,发现就愈多。所以,空相不是决定性的,可说是有层次、有高低的。
虔诚的诚不是去刻意表现,而是要让人能感受得到,否则他会觉得虚假。常言:嘴好,人听得见;心好,人看不见。但心若不好,嘴要真好也好不起来;由此,就不难知道怎样表现诚。有的事,说出来比不说好,有的则相反,这也就是别人感受的问题。但以佛法而言,若修养
这还是对觉的层次不太了解的问题,佛法是讲究“圆觉”,而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呢?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是不是隐形人?是隐形人才会讲会不会显现,佛性时时刻刻都在显现,只是问题在于没有显现的时候,是“迷”;能显现是“
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好解释的,生死涅槃是讲到我们人,每个学佛的人于生死、涅槃,他本是平等的,不是说生死跟涅槃是平等的,要清楚这点,人的生死、涅槃,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何灭度之有?这句话就很容易把握了。
三类化身即是法身、报身、化身,以释迦牟尼佛而言,降生为悉达多太子是报身,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是法身,托钵应供是化身。化身就是变化身,比如演员就是变化身,平时是他自己,上台表演时随剧情需要而定。相应之身,比如应现是男身、女身、比丘身、比丘尼身、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佛法中谈及妙都是圆的意思,为何圆说是妙呢?因为圆是整体性的,它的任何一面都没有缺失,从任一角度显现的都是圆,所以称之为妙。
非谛位,不讲果。谛——真理、究竟义,真实的意义或内涵中的真正意义。但世间有世俗的真理,一般人所公认的,叫俗谛或世谛。真谛——以世间言是专家们所表现的;非谛——乃声闻乘表现的,不同于世间的俗谛、真谛;它并不舍弃俗谛、真谛,但不起执着、计较。这境界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