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标准,佛教有佛教的思想,儒家有儒家的思想。佛教关于“善”的标准是什么呢?佛教认为一切言行符合自他现善、后善、究竟善的要求,那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现善就是自他的眼前利益,后善就是自他的长远利益,究竟善就是自他的根本利益。我们做一切事都要符合自己和他人的这三大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有些事情可能只符合自他的眼前利益,有一些事情既有利于自他的眼前利益也有利于自他的长远利益。佛教讲的根本利益或者究竟善,是在落实了自他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前提下,达到自他生死的究竟解脱。生死的究竟解脱,才是根本利益,才是究竟善。但是究竟善不能脱离现善,也不能脱离后善。
善法的具体内容是“十善”。“十善”有一个固定的表述方式,叫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指行为上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邪淫就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口四”是指语言上要做到“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就是不要挑拨是非;不恶口就是不要骂人;不妄言就是不说谎话;不绮语就是不要说那种言不及义的话。比如说俏皮话,说话带脏字等等,那些都属于绮语。“意三”是指思想上“不贪、不嗔、不痴”。不贪就是不起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嗔就是不恼恨他人;不痴就是不做没有智慧的事情。“十善”要求身业清净: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清净: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三业清净就是善法的具体内容。
1.生活禅的目标是要实现禅生活。从生活禅到禅生活,其中所要落实的理念,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2.生活禅的次第是:发菩提心,立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
3.修习生活禅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净化身口意。身口意清净,身口意清净再清净,就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清净三业。三业清净了,三业都是禅。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贪嗔痴,在生活中净化身口意。
4.生活禅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我们要把人生的正确修修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要把迷失的生活逐步自觉地转变为觉悟的生活;要把染污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净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圣者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禅。生活禅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这四件事,就是要把这四件事的位置摆正。
5.将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关怀人生,净化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6.向善、向上,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时时刻刻不可以忘记的目标。我们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是下化众生,向上是上求佛道;向上是觉悟人生,向善是奉献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上是自受用。把向善、向上结合起来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正确的修行之路。
7.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态度,行四摄法和谐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利益社会大众,是我们落实禅生活的要点。
8.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9.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10.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黄檗断际禅师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灵祐禅师
夫万善乃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
——永明延寿禅师
今时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圭峰宗密禅师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衣裳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间事长无明。
——洞山禅师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本寂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