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

济群法师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言悭者。耽著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悭,就是一种悭贪、吝啬、小气。悭的心理还是属于贪的表现。对你所拥有的东西产生的贪著、吝啬的心理。所以,贪的前提是“耽著法财”,贪著自己的法和财。吝啬的东西很多,表现的形式也很多,但不外乎就是法和财。一般人是吝啬财,认为赚得不容易,不愿意把财拿出来施舍给别人。因为悭贪,所以就不能修布施。悭贪和布施是对立的心理。一个人如果很有施舍的心,这个人悭贪的心就会小,所以,布施会对治悭贪。反过来说,悭贪就会影响到布施,如果一个人悭贪的心很强,他就不会有布施的心理。所以,耽著法财。比如说出家人,觉得自己学习来的佛法很容易,就不想讲给别人听,这就叫对法的吝啬。所以,“耽著法财不能惠舍”,不能够施舍于他。“秘吝为性。”不公开,舍不得,这是悭贪的心理的特征,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公开,不愿意把自己东西舍出去、贡献给别人。

  那么,这种悭贪的心理的产生,首先还是我执。为什么舍不得呢?就觉得:这是我的东西,我不可以和别人分享,我得到它很不容易,我一定要把它保存好,我一定要占有它。所以,我执是前提。还有,悭贪,因为吝啬、小气是贪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一个人吝啬、小气,当然是因为他有这种潜在的心理基础,生命中有这种串习,用我们的话来说,是说明你具备这种习性、具备这种习惯,具备有这种潜在的心理。如果你不具备这种吝啬、小气的心理,你就不会起悭的这样的心理活动。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所以面对自己的财务,或者面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或者面对自己所学到的佛法,所以,才会产生一种“不能惠舍”的心理,不肯惠舍。

  关于悭贪的种类,其实蛮多的。比如说,我们讲到对法的悭贪,或者对财物的悭贪,或者对法义的悭贪,或者人家做了好事,我们不肯说一些好话去赞扬别人。这也是一种悭贪、小气。

  我们须要认识到悭贪的过患。悭的心理其实还是在增加我们贪著的心理,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悭贪的过患,尤其是悭贪会障碍布施,有了悭贪的心理,你舍把你的法、财物布施给别人,有的人甚至舍不得给家里人,最后自己也舍不得用。有没有这样的?我们看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如巴尔扎克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典型的吝啬鬼。不但现世一分钱带不走,来生可能还要家里当一只狗或一只猫、一只老鼠,继续来守财。佛经里就讲这样的故事。你说佛陀有一次到一户人家里去乞食,那户人家的狗就拼命叫。佛陀就说:你不要再叫了。你就是因为把家里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所以这一生才投生为狗。然后这个狗听了,就闷闷不乐的,就走开了。这一户人家的孩子很爱护这条狗,看到狗闷闷不乐,就感觉是不是有什么人来过?后来打听到有佛陀来过。他就到祗园精舍去责问佛陀:为什么把我的狗搞得不开心?佛陀对他说:“那条狗是你前世的爸爸,他临终的时候留给你一笔钱,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藏在某个地方。你要是不相信,回去问问它看。”这个小孩子就回去问了,这条狗居然就领着他找到了藏钱的地方。可见这种悭贪的心理。悭贪也会使人堕落,会障碍布施,如果没有布施,未来的生命就没有福报。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你真正要使你的财、法发挥作用,形成你尽未来际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你就要广修布施。而慰问悭贪恰恰就能障碍我们布施的心理。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悭贪的严重的过患,同时要念修布施的功德。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对治悭贪的办法,发菩提心就是告诫自己: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就可以帮助打开心量,破除我执。因为悭贪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的我执淡了,它的悭贪的心理自然也就淡了。所以,要根本地解决烦恼,只有从破除我执入手。如果把我执解决掉了,烦恼就像明栋楼房一样,我执就是所有烦恼的重心。如果我执摧毁了,烦恼的高楼大厦也将会随之倒塌。所以,修菩提心就可以破除我执。

  接下来讲:无惭、无愧。

  前面十种是小随烦恼,接下来讲的这二种是属于中随烦恼。

  无惭、无愧,我们前面讲过的相对应的心理是什么?惭、愧,是羞耻的心理,无惭无愧就是无羞耻的心理。惭、愧这二种心理共同的特征就是羞耻心,而无惭、无愧这二种共同的心理就是无羞耻心。不同的地方在于生起的基础、前提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看无惭的定义:

  “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挋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惭的心理,就是“不顾自法”,自,自己的身份。不顾忌自己的身份。法,自己受到的教育。

  即一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人,我是人,我有做人的准则,那人的标准是什么?那我就要符合这个标准。我是一个出家人,出家人的要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要怎么做?作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做人准则。如果能够遵循这样的做人准则,一旦他的行为超过了作的行为准则;如果他没有准则,那也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现在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准则,整个社会没有一个道德的准则,所以这是蛮可怕的!无惭,就是没有准则。比如过去的传统教育是儒家的教育,会给你提供一个做人的准则: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子?现在社会教育没有这样做人的教育,就是教你怎么赚钱,根本没有“应该怎么做人”,没有这一套东西。所以,这个很可怕。所以,现在的人干了坏事,也不以为是干了坏事。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道德的准则、做人的准则,当他越过了这个就会良心不安。但是,现在人在他的教育里边根本就没有这一套准则,所以,他干了坏事之后,他有没有良心不安?好像很多人没有良心不安。因为他没有参照的准则,但是也有少部分人,他可能有善根的人可能有良心不安。如果有这种传统的文化教育作为基础,当他做了这些犯罪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之后,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内心不安,会产生羞耻的心理。但是当一个人没有这种准则的话,他觉得做人是什么呢?第一生存,第二过好日子。为了生存,为了过好日子,他就不择手段。这个社会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因为生存、过好日子就是代表着你的价值,你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观就在这里。你过好了,你就是很有能耐的。你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家都会羡慕你的。这个社会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因为现在社会缺乏一种这样做人的教育,所以,现在人的行为没有底线,行为没有准则。所以,即使他干了坏事也没有羞耻的心理。但事实上,作为人道,人有人的准则,每一个人从普通的人到我们出家人都应该有准则,我们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准则,按这样的准则去生活。如果一旦我们的行为超过这个准则了,我们就要生起羞耻的心理。如果你的行为已经超过了这些准则,你还没有羞耻的心理,那就时无惭。

  这种无惭的心理,其结果就会障碍惭的心理,就会障碍羞耻心。羞耻心和没有羞耻心,这是对立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有羞耻心,那么他就没有无惭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心理都有二种相反的心理,贪和无贪,嗔和无嗔。所以,没有羞耻心,就会障碍到羞耻心。

  同时“生长恶行为业”。一个没有羞耻心,将会无所不为,凡是对他有利益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即使犯罪的行为,也会做得出来。所以,没有羞耻心,这是犯罪行为的根本。佛教里面讲,惭、愧二法,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就像儒家里讲的,有点像天地良心一样,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佛教认为这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人和禽兽的不同,人从不善的行为走出来,走向道德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羞耻心的基础上。因此,无惭会增长恶行。

  那么,怎样对治这种无惭的心理。经常要想着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接受的佛法的教育,自己所受的戒,同时经常要想着圣贤的功德,要以他们为榜样,要多看一些高僧传,我们才知道这些古圣先贤是一种什么样的德行?如果经常忆念他们,我们就有一个参照。如果我们以古圣先贤、以高僧大德作为一个参照点,我们对自己的过失就很容易生起惭愧心。相反,社会上不好的人和事,你每天都关注这些东西,以你为参照点,那你怎么做都会觉得:啊,我还不错!所以,参照点非常重要,一个人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参照点,这对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提升很有好处。

  还有无愧:

  “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惭,是从自己的身份、教育,愧是指世间的道德。一个人如果接于对世间道德的认同,然后对犯罪行为产生一种拒绝的心理、羞耻的心理,这就是愧。如果我们不把世间的道德放在眼里,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我们对犯罪行为也就不会有羞耻心,同时,就会“崇重暴恶为性”,推崇暴力、推崇暴恶,觉得那一个人很能干,他有能力。这是没有羞耻心。

  “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无愧能够障碍,同时生长恶行,也还是没有羞耻心,会障碍羞耻心,会成为不善的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

  无惭、无愧二个法的对治是差不多的。

  接下来讲到:不信。

  从“不信”开始的剩下八种烦恼,都属于大随烦恼。

  “言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不信。堕依为业。”

  不信相对什么?信的心所。信的前提是实、德、能,也就是佛教讲的信,是有特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实,真实,真理,诸法的真实的真理,如四谛、因果这些真实之理。德,指三宝的功德、品德,如大慈悲、智慧、解脱自在等这样的品德。能,相信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因能够感得结果,能力相信我们所作的善行都会感得善的结果。

  同样,不信指的也是实、德、能,对三宝的品德和三宝的功德、以及佛法的真理,“不忍乐欲心秽为性”,不认可、不相信、不随顺,对佛法僧不认可、不相信、不随顺,同时你对之也不会生起希求,不需要。这就是不信。“心秽为性”,我们讲的信,是“心净为性”,我们对三宝生起信仰之后,在相信的过程中,三宝的功德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净,用三宝的功德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反过来说,不信,也就是没有三宝的功德对我们的心灵就不能产生净化的作用了。所以,不信的特点就是“心秽为性”,不清净是它的特点。

  “能障不信。堕依为业。”能够障碍不信,如果不能够对三宝建立信仰,生起信仰,最终将会导向堕落,堕落将会是他的结果。

  不信的产生也有几种因缘,当然有几种情况:有可能是邪见,比如我们接受了唯物论之类的教育,对佛法有偏见,因此不相信因果;无知,对佛法根本就不了解;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你没有碰到好的老师。这些都是导致不信的因缘。

  不信的作用会障碍信,障碍你对三宝信心,会退失善法。

  怎样才能对治不信?包括我们已经学佛的人,我们也可能对三宝缺乏信心,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如何对治不信心。对治不信心,无非就是培养不信心。比如我们很多人已经皈依了三宝,我们已经学佛了,但往往有可能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一年、二年,佛菩萨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是蛮普遍的现象。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要培养信心。像我们现在推广的修皈依共修,在修三皈依过程中,不断地忆念三宝的功德,当你不断地忆念三宝功德的过程中,三宝在你心目中的份量自然就越来越重了。就像世间上的人想着偷,想着钱越多越好,赚钱的心理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想官的人,觉得:哦,当官好啊!他不断地想着,那么想当官的心理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同样地,我们学佛,我们想着三宝的功德,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然后我们就会依教奉行了。

  所以,我们要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就要去认识三宝,不断地忆念对三宝的功德,这样才有可能培养我们对三宝的信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