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9

济群法师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昨天讲到了五位百法的关系。

  今天接下来的内容就要对五位百法的每一个法做详细的介绍。在五位百法里面,第一位就是心法。我们翻开讲义: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一共有八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识。那么,一般声闻乘的佛教是讲到前六识,世间上的哲学它们也讲到六识。佛教里面像唯识宗它不只是讲六识,还讲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它不仅仅讲到意识的部分,同时也讲到了潜意识这部分的内容。所以,关于潜意识的思想其实在佛教里边早就提出来了,而不是像西方心理学上弗洛伊德、荣格才提出来的,佛教唯识宗早就有关于潜意识的思想,而且讲得非常地详细。

  那么,这八个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面称为心王,心王是相对心所而言,心所也就是各种心理活动。心王也就是心灵世界的主人。那么这八个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我们真正能够意识到它的作用的,最主要是第六意识。因为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都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的范畴也就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所以,在唯识宗里边在对阿赖耶识的特征的一个描绘是:不可知。不是我们通常意识所能够意识到的。那么,在前六识里边,像前五识因为它只是一种现量的作用,现量缘境,所以,它的作用的时间是非常地短暂,非常地微细,所以我们对它的意识也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八个识里边真正最突出的、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那么,对这八个识我们如何去认识它,通常唯识家会把它分成四组,也有的时候把它分成三组。

  比如说分成三组,像《唯识三十论》把第八识叫作初能变,把末那识第七识叫作第二能变,把前六识叫作三能。八个识,三种能变。前六识,因为六个识关系比较密切,有某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把它合为一组。所以,分为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

  像玄奘三藏他有写过《八识规矩颂》,如果我们要想详细地了解八识,一般来说我们要读一读《八识规矩颂》。你们有没有读过?可能有的人读过。《八识规矩颂》是对八个识的特征,它的作用以及它在修行中的最后的转依过程,都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那么这个八识规矩颂,它把八个识分成四组来介绍。前五识分为一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五个识分成一组;然后第六意识分成一组,第七识一组,第八识一组。所以《八识规矩颂》对八个识的解说,它是把它分为四块来说明。那我觉得这个四块的说明方法比较合理。所以我们接下来介绍,我们也是先介绍前五识。

  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处法师有口误,把舌识说成意识)为什么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主要是因为它的建立的基础。五识的生起,它所依托的是五根:依眼根产生眼识;依耳根产生耳识;依鼻根产生鼻识;同样依舌根产生舌识;依身根产生身识。所以,五根是五识依托的基础。那么,同时五识的生起又是以五种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这个五种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眼识具有了别色境的功能,耳识具有了别声音的功能,鼻识具有了别香味的功能,舌识具有了别香臭的功能,身识所了的是触境。

  所以,识是什么意思,识就是了别的意思。所以五识依五根作为依托,以五尘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对五尘境界具有了别的作用,一方面是识,但是真正具有了别的作用是识是不根,这个我们大家须要知道。能够了别是识的作用,是属于心作用,而不是我们这个器官的作用。我们一般以为,能够看就是眼睛的作用,能够听就是耳朵的作用。但是,眼、耳、鼻、舌、身它只是一个辅助认识的一个器官,一种感官,但是真正能够了别是识的作用。如果我们识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感官就没有用了。如果我们死的时候,识已经离开这个身体了,这个感官就没有了别作用了,就像这个道理一样。那么这个前五识为什么合在一起说呢?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比如说,它缘的都是性境,它本身所具有的作用都是现量的作用。现量,量就是一种认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直觉,但事实上这个现量和直觉还不一样。现量只是把境界原原本本显现出来,没有介入任何的思维的色彩,所以,现量的境界它所缘的是一个是现前的境界,这个境界一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境界。比如说你眼睛看东西,你看的对象一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才能看得到;如果没有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眼识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这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它所缘的是现在的境界,不是过去的境界,不是未来的境界。如果是过去的境界,眼识没有办法缘,如果是未来的境界,眼识也是没有办法缘的。所以它一定是现前、现在。

  (第三)还有,不带名言。不带名言是什么意思呢?我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我觉得:哦,这个是一个讲义,这是一张纸,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意识的范畴,它已经不再是现量的境界,它已经进入比量或者非量了。所以,它是不带名言。这个是现量的特征。

  (第四)还有现量缘境是不作判断,就是没有分别和判断。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我觉得它就是好,它就是不好,这个时候就不是现量了。那么前五识它们在缘境的时候都只是一种现量,现量也就是对境界很短暂的、一种很真实的显现,所以现量缘的境叫性境。性,就是实的意思,就是实境,它缘的是真实显现的境界,没有加入意识的色彩的这样的一种境界。

  那么,因为前五识所缘的境界都有共同的特点,所以把前五识合在一起来说明。

  那么,这个前五识的生起它是要有条件的,佛法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它都要有因缘,包括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它都是要有因缘,不是没有因缘的。那么前五识的生起,第一种识的生起,它都是要有缘,都是要有因缘,这个因缘,关于前五识生起的因缘,在《八识规矩颂》里有一句话叫作:“九缘七八好相连。”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耳识的生起要有八个条件,还有鼻识、舌识、身识产生作用的时候须要有七个条件。

  比如,举个例子说,眼识的生起它要有九个条件,这九个条件是什么条件呢?比如说眼识要产生作用的时候:

  第一个要有空间,我们眼睛看东西要有空间,也就是要有距离,如果没有距离,能看得见吗?一点距离都没有,看不见。所以,这是一个条件。

  那么要有光线,如果没有光线,你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明”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要有对象,你眼睛看什么,要有一个看的境界。(这是)第三条件。

  第四个条件,你要注意到了,你要有作意。你要没有注意的话,视而不见。你要作意。这是第四个条件。

  第五个条件,要有种子,也就是你看这个境界,你要有眼识的种子生起,你的眼识才能产生作用。这是第五个条件。

  第六个条件要有俱有依,什么俱有依?要有五根,比如眼根要没有坏掉,如果眼根坏掉了,比如瞎子,眼睛就不能产生作用。聋子,他的耳朵就不能产生作用。这是第六个条件。

  第七个条件,要有分别依。要有第六识的辅助作用。

  (第八个条件)然后还要有第七识对它产生的杂污的影响。第七识是染污的根源,当你每一个识生起的时候,都要受到他的染污的影响。

  (第九个条件)还有,要有第八识根本依。没有第八识,那肯定就没戏了。

  所以,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那么我们只是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第一个识的生起都要有条件。

  平常我们五个识的产生作用的程度主要是取决于条件。比如说有的时候五个识会同时产生作用,有的时候可能只有四个识产生作用,有的时候可能只有三个识产生作用。

  你们看看,我们现在听课的时候,有几个识产生作用?眼识肯定产生作用了,是不是?耳识肯定也要产生作用嘛,那要不产生作用,那就不行了,那鼻识、舌识它的作用就不明显,是不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眼识耳识。那如果你们在吃饭的时候,那就鼻识、舌识,眼识肯定也要产生作用。

  所以,识产生作用是取决于因缘。《三十颂》里有一句话叫作:“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五识是随缘产生的,同时具足还是不具足,就像大海的波涛,哪一个地方有风,海洋就会出现波涛;哪一个地方没有风,就不会有波涛。同样我们的心理活动也是一样,境界就像风一样,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大海一样,我们心灵的海洋被境界的风一刮,稀里哗啦的,各种心理活动波涛汹涌。尤其对没有定力的众生,那就特别地突出,如果你很有定力的话,那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有定力的时候,你把你的心定在一个境界上,那境界的风对你也没有用。但如果你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心定在某一点上,那只要这个境界的风一刮,那么你的那些心王、心所、各种念头稀里哗啦地就往外冒了,你根本就控制不住。所以在心灵的海洋里边呈现出的心理活动,跟你的因缘是有关系的。

  那么,前五识在伦理的作用上来说,它也是通三性的。也就是善、不善、无记。按道理来说,前五识在认识上它自己是不会想着:我要干好事,我要干坏事。这是属于第六意识的范畴,但是第六意识在活动中,它会带动前五识,它虽然不动脑筋,但是,它是会配合第六意识的活动的。比如说,我们生气的时候,你瞪眼睛,这就是一种不善的心理表现。真正生气的主谋是第六意识,但是,前五识是它的表现的方式。

  所以,我们前五识在我们的精神的世界里边,它是属于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对外接受信息的五个窗口,同时也是对外表现我们思想的五个窗口。也就是,一方面我们接收信息要靠什么?就是要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我们接收外在世界信息的五个渠道。我们的世界就是由它来决定的。一个人有眼识才有颜色的世界,你要有耳识才有音声的世界,你有鼻识,才有香臭这样的世界。所以,我们能够接触外在的世界,其实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所以,因为我们有前五识,所以我们五根、五识是接触外界的五个窗口,但同时它也是我们表现心和心理活动的五个窗口。因为它受到意识的影响,虽然说它在认识上只有现量性境,但是因为它在意识的带动之下,同样也会表现出善和不善的行为。比如,你打人,你干坏事,这都是属于一种不善行为。所以说,前五识也是通三性,通善、不善、无记。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主谋是意识,不是说前五识可以作出决定:我要干坏事,我要干好事。它是没有能力作出这个决定的。

  前五识在作用上来说,当然我们前面也说了,接收信息,表现行为,还有观察这个世间。《八识规矩颂》有一句话,叫作:“合三离二观尘世。”就是这五个识里边,有三种是要密切地接触了之后,它才能够缘境,有二种是要保持距离它才能够缘境。也就是眼和耳要保持距离,鼻、舌、身是要密切地接触,那么才能产生识的。所以,前五识对我们的生命来说,它也是蛮重要的。我们缺少了某一个识,我们就缺少了某一个世界。

  接下来讲意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