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三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瑜伽菩萨戒本》,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五页,「辛二、憍慢不听法戒」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t11,495c)佛陀把我们这个生命的造作作一个比较:假设我们今天用「满设恒沙界」的「珍宝」,以恒河沙这么多的珍宝来供养最尊贵的佛陀,从业的角度来说,他这个能供养的心是非常的虔诚,他把他恒河沙的珍宝,他自己没有受用,拿出来供养,所以能供养的心是非常的虔诚;所供养的是十法界最尊贵的佛陀,也是最殊胜福田:所以他这个造作是一个广大的福德善业。但是这样的善业「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这样广大的福德善业,比不上我们在一天当中短暂的时间来修习寂静的功德。

  「寂静」在佛法的意思,就是我们透过止观的修学来调伏我们的烦恼,所显现的一种相貌叫「寂静」。也就是说福德的善业对烦恼并没有调伏的力量,虽然我们积集了善业,但是我们的烦恼还是原封不动,烦恼原封不动,遇到染污的因缘自然就会造作罪业,所以我们积集福德的善业会招感一时安乐的果报,但是也会带来很多罪业的过失。我们今天能够听闻佛法,在佛法当中产生一种正确的观照力,由观照的增长产生调伏的力量,这样子对烦恼有解脱的力量,这个是在生命当中最为珍贵的,还有解脱烦恼的功德。为什么?我们今天得到珍贵的人身,能够暂时放下世间的尘劳来听闻菩萨的戒法,让我们知道在成佛之道当中,什么事情我们不该做、什么事情我们应该做,对我们的成佛之道作出一个正确的规划,这件事情对我们的生命是意义重大的。

  辛二、憍慢不听法戒二

  壬一、有违犯二

  癸一、染违犯

  我们这一科讲到「憍慢不听法戒」。这一大科是讲到「障般若度」,「障般若度」分二科:第一科是「对法明犯」,对于所修学的佛法的一个轨范来说明犯戒的情况;这一科是「对人」,对人主要是针对弘扬佛法的法师来说明犯戒的因缘。这一科「憍慢不听法戒」分成二科,「「壬一、有违犯」,这当中我们先看「癸一、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择,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就是具足菩提心跟正知见的菩萨,他「闻说正法」,他听人说起有大乘佛法弘法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或者是「论议」,或者是「决择」。「论议」是就着义理的论辩,比如说这个法师在开显业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乃至于真如佛性的道理,对于世间的真理有种种详细的论辩,叫做「论议」。「决择」是就着事相的修学,所修学的法门有净土宗的法门、有禅宗的法门,对于所修学的法门来「决择」是非。什么样的因缘对这个法门是增上的,什么样的因缘对这个修学法门是有障碍的,对于事相的通塞加以「决择」。总之,这个菩萨他听人说起有人在弘传大乘佛法的理论跟他所修学的方法。这个菩萨依止「憍慢」心,他的内心本来是依止菩提心,但是他在这个因缘当中「憍慢」心出来活动了,把菩提心给障碍了,就是他的菩提心为「憍慢」心所制服。

  「憍慢」心它的相貌就是「恃己于他,高举为性」,「恃己于他」,换句话说一个人会产生憍慢,这个人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个有功德的人,在多生多劫的生命当中积集了一些善业的资粮。这种憍慢的因缘在佛法当中提出有四种因缘:第一个、就是他种性高贵,他这个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或者是有很高的学历,所以他这个人特别的高贵,他就憍慢;第二个、他是聪明有智,这个人他的悟性特别高,别人在听闻的时候要听好几次,他一听以后就懂,懂了以后他就永远不会忘掉,他有这样的一种聪明有智;第三个、年纪长老,这个人出家很久了,戒腊很高了,长时间在佛法当中修习很久了,也累积很多的经验;第四个、福德广大,有很大的福报,受到很多人的恭敬供养。他因为内心当中有这四种的功德,就把他学习佛法这种好乐佛法的心情给遮蔽了,就起憍慢心。因为「憍慢」的缘故,就「怀」着「嫌恨心」跟「恚恼心」,嫌弃这个说法的法师,看不起这个法师,这个法师可能是种性卑劣、或者是戒腊很低、或者等等不足的因缘。所以他就「怀」着「嫌」弃的「心」情、看不起的心情,或者「怀」着「恚恼」的「心」情,就产生瞋恚心,「而不往听」法,这样子就「犯」了菩萨戒,就「是染违犯」。因为这整个因缘当中有烦恼的活动,有憍慢心跟嫌弃心、瞋恼心的活动,就会染污我们菩萨的戒体。

  癸二、不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

  他不往听法不是憍慢心,也不是瞋恚心、嫌弃心,是一时的「懒惰懈怠」,可能最近比较忙、事情比较多,一时「懒惰懈怠」「所」遮「蔽」了他一种求法的心,「而不往听」法,这样子也是有犯,但是他在整个犯的因缘当中并没有这种粗重的烦恼活动,也就不会染污他菩萨的戒体了,所以是「非染违犯」,是轻的突吉罗罪。大乘佛法的修学,我们还不怕你一个人善根不够,最怕的是憍慢心,就是憍慢心是特别障碍圣道的,特别是他憍慢的所缘境又是一个佛法,这个过失也就特别重了。

  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当中讲到我们听闻佛法有四种利益:第一个是欢喜,就是佛法是一个功德的相貌、是一个宝,佛法僧三宝,我们这一念苦恼躁动的心跟法宝接触的时候,内心有法喜,现世就有安乐,不要说是以后的解脱,内心当中法喜充满;第二个是生善,我们一次一次的听闻,经过如理思惟,就在内心当中产生信进念定慧的五种善根──对佛法的好乐心、对佛法的精进、正念禅定、智慧,就是我们数数的听闻,能够在我们染污的心中生起五种的善根;第三个是破恶,善根慢慢的增长,它对于我们内心的烦恼就有调伏消灭的力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有灭恶的功能;第四个是最重要入理,就是我们在整个生命的差别事相当中,我们能够找出一个正确的道理、正确的轨则。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是很多人造了善业、也很多人造了罪业,罪业跟善业到底是遵循什么轨则在运作?宇宙间一个不变的道理,我们经过听闻佛法能够悟入,这个就是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因缘。

  佛法有四种因缘,本来我们应该是要数数听闻的,结果我们依止憍慢心不听闻,就障碍自己进步的空间。一个人会产生憍慢,我们可以从二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有一种人是愚痴,就是说他这个人可能是一路修福报的,他也就不重视智慧,他也就不知道对生命观照的重要,这种人当然对于听闻佛法也就没有兴趣了,他也不觉得这件事对他有什么重要,就憍慢,以自己的福报来憍慢,这种人我们就不提了;第二种人、他知道佛法的珍贵,但是他有一个地方有问题,就是他没有把佛法用来回光返照,他累积佛法的知识以后,只是用佛法来为人演说,没有把佛法的道理来自我回光返照,他就容易得少为足,就是有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些他都学过了」。

  我们一个人能够把佛法回光返照,你有一种特殊的心情,就是你对佛法没有疲厌的心情,你每一次的听闻,佛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对你产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灭恶生善力量,一次二次佛法的听闻,二次的灭恶生善,就像我们在疗病,擦一次药就有一次的效果。所以当我们不把佛法回光返照来调伏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你都学过了」,就以自己所得的因缘来憍慢。西藏有一个上师叫敦珠仁波切,他讲一个重要的话说:如果我们明天要死亡,我们今天还是要学习。你看这个上师讲这个话出来!也就是说佛法的道理虽然是数数的听闻,但是每一次的听闻,在我们的心中都发挥了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何乐而不为!所以憍慢是不对的,应该要数数的学习。

  壬二、无违犯

  看开缘的情况:

  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开缘的情况有十种:第一种「若不觉知」,「不觉知」就是这个法师所说的法太过高深,太过高深就是不契机了。就是说我是一个初学者,这个法师所说的法太高深了,我纵然去听闻也得不到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悉檀的因缘,所以我暂时不听法,因为实在不契机了。

  「若有疾病」,就是你身体有病,你的心没办法专注,你听法也是有困难的。

  「若无气力」,虽然没有病,但是身体虚弱,不能久坐,不能久坐,你坐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会影响说法的因缘,所以就列入开缘。

  「若知倒说」,你知道这个说法者不能随顺正理而说,换句话说,这个说法的法师是邪知邪见颠倒说法,你去听闻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对你菩提的善根产生伤害。前面的「不觉知」是不契机,这个是不契理。

  「若为护彼说法者心」,为了要保护「说法者」的「心」意,就是说这个说法者知见可能低劣于你,或者是你的徒弟、或者是你的学生等等,总之,他的整个见地都比你还低劣,你如是思惟「如果我到说法的处所去听闻,可能会让这个说法的法师产生压力,乃至于产生怯弱的心情,会影响他说法的情况」,有这种情况,为了要保「护说法」的「心」情,你暂时不听闻。但是你对于他所说的法表示尊重,只是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你暂时不听闻。

  「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就是说这个法师「所说」的法「义」,你已经「数」数的听「闻」,你平常就一次一次的听闻,而且是受「持」不失,觉「了」无碍,这个法你是非常非常的通达熟悉的。

  「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多闻」就是说你对于各种的法门都通达了,而且是「具足闻持」,「闻持」就是忆持不忘,而且产生一种「积集」,「积集」就是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理解。不但是听闻,而且对里面的一些理论、方法、次第,都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

  「若欲无间于境住心」,「于境住心」就是说你可能是僧团的执事,刚好僧团发生了特别的事故,你要马上处理,为了这个事情,你不处理可能会对整个常住的运作有一些伤害,你不能中断的,但是你对于这个法是充满了好乐之心的,这个是一时的难缘出现,列入开缘。

  「若勤引发菩萨胜定」,前面是一种事务的障缘,这是你自己要做一些行门的加行,你要引生一种殊胜的禅定,或者你在闭关拜忏、或者你在打佛七,有说法的因缘你暂时不去听法,这个是开缘的情况,因为你现在正在栽培另外一种殊胜的功德。

  「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你知道自己根性非常的「愚钝」,对于法义的接受很困难,而且「其慧钝浊」,不但是愚钝,你这一念心也特别的散乱,就是你妄想特别多,可能这个人刚出家、或者刚学佛,一方面善根薄弱,一方面妄想粗重。你对于所闻的法很难领纳在心,很「难」去「受」,也很「难」忆「持」不忘;对「于」法师所说的「法」义,他这个「所缘」境,你很难「摄心」在「定」。就是你根本定不下心来,定不下心来,你到了法堂去,你内心还是东去西去,到处打妄想,没有随顺法师的法义而转,所以你这样子想「干脆去拜佛算了」。因为你这个因缘是特殊的,暂时没有听法的因缘,就是根性「愚钝」,心思粗重。以上十种因缘,「不往听法,皆无违犯」。这是开缘的情况。

  这个地方「不往听法」的开缘很多,但佛陀所对治的主要是憍慢心而不去听法的因缘,因为你看佛陀在「不往听法」也开出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这个地方所对治的主要是憍慢心。我们看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是楚汉相争,就是在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胡亥这个人昏庸无能,天下大乱,这个时候各路英雄开始逐鹿中原,这当中主要就是楚国的项羽跟汉的刘邦。

  我们看从过去生的因缘观察他们二个人的差别:项羽出生于贵族,项羽不管是他的福德资粮、他的智慧资粮、他的武功都远远超过刘邦,你看项羽是楚国的一个王公大臣,他领几十万的楚军骁勇善战;刘邦,刘邦是一个亭长,亭长等于是现在一个村长,一个小村长,他是领着一百多人去做苦工,但是秦朝末年大家没饭吃,国家乱成一团,这一百多人跑的跑、死的死,到了现场的时候失去一大半。他想「这个是死罪,好歹都是一死」,他想说「这个没办法交差,我一百多人带到工作地点的时候剩下二三十个」,结果他就叛乱,就这样子叛乱起来,一开始领着二三十个人叛乱。

  项羽这个人的问题就是他过去生的善根,使世间的智慧福德都强,你看刘邦刚开始跟项羽讲话都跪在地上,但是项羽人格上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慢、刚愎,很多的人才投奔他都不为他所用,他对于这些有智慧的参谋给他提很多建议,完全是言不听、计不从。反观刘邦不同,他的姿势站得非常低,谦卑、包容,你看刘邦这个人是很平庸的人,你看不出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但是一定要说有功德,就是这个人谦卑、包容,他能够广纳贤才,你看他有萧何、韩信,樊哙、张良,几乎那个时候所有的人才都被他网罗了,虽然他一时的气势弱,但是他知道「忍」。

  其实刚开始打下关中,就是当初最重要的关中,秦始皇的首都关中是刘邦打下来的,但是打下以后项羽才知道世间上有这号人物刘邦,他就开始对他很注意、很生气。这个时候刘邦赶快把关中送还给项羽,说「我是为你打下的」(呵),就把关中送给项羽,他就处处的谦让。到最后就不同了,项羽这个人到处树立敌人,到处打别人,刘邦一直谦退,慢慢他的势力就扩大,到最后在垓下一战,韩信用军队就把项羽打得完全失败了,几十万的楚军、骁勇善战的楚军,因为项羽的轻敌几乎全军覆没,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到最后项羽一个人骑着马。

  项羽是不得了的,你看项羽被韩信的军队追的时候,追的快到的时候,项羽骑着马往后一诃责,后面骑马的掉下来,你看他的心力多强!后来他骑到了河边的时候,他的参谋说「你还可以过这个河,再去招收楚兵再重新来过」,项羽说「我带着楚兵几十万人,死伤这么多,我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无颜见江东父老」,就在乌江的地方自杀,一代的英雄!当然我们可以说世间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有些是相同的,这个理是相同的,一个人的失败背后有他的因缘,不是上帝安排的,刘邦会成功这背后也有他的因缘,他积集了成功的因缘,所以他成功的果报出现。我们一言以蔽之,刘邦的成功来自于他一个谦的功德,所以中国古人的圣贤讲出一句千古的名言「谦受益,满招损」。

  没有错,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功德,善根不同,但是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活在世上,不是你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有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它人到底对你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其它的众生对他扮演的是一种受益的,别人对他是加持的、帮助的;有些人,其它人对他来说是折损的。这是什么因缘呢?佛法说一切法因缘生,为什么其它人对这个人是加分,其它人是减分呢?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姿势站得低一点,谦卑,别人对你是加持的、帮助的,如果你姿势站得高,刚愎自用,别人对你来说刚好是折损。这是为什么你今天安立在谦的角度你就会受益,就像刘邦一样,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今天项羽他以这样过去好的一个资粮,但是因为他的憍慢,所以他就折损。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我们过去生有多么殊胜的善根,我们对于佛法的学习应该要谦卑,不停止的学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