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行业记
——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三十周年
虚云和尚名满天下,望重宗门,海内外谈禅者莫不仰为泰斗。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复兴名蓝古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悲深愿大,心坚行苦,孜孜矻矻,至老不移,深受佛教徒及社会人士的尊仰与钦敬。
笔者不敏,障深慧浅,闻道于童年,遇师于晚景。忆自1951年春于云门依止纳具,至1959年老人于云居茅蓬示寂,春秋十易,或亲 炙教益于麈拂棒喝之下,或随侍巾瓶于燕山楚水之间,期许有加,道业未成。对于老人言教事迹,向所留心。1962年秋,曾有《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辑。兹不揣陋劣,述其行业,冀发幽光于万一,昭信史于千龄。
虚云和尚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晚年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和尚出生在福建泉州。他出生后不久,其生母颜氏夫人即去逝,乃由庶母王氏夫人抚育。13岁时随父回湖南湘乡。自幼不喜荤腥,见三宝物即生欢喜心,喜读佛书。17岁时即萌出家之念,乃与堂弟一起出走南岳,行至半途,被家人截回。父母为了打消他想出家的念头,强其离湘至闽,并命与田、谭二氏成婚。虽如此,同居而无染,处浊而不缁,出尘之志益坚。19岁时,又潜往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法师披剃出家。次年,依妙莲(1844-1907)和尚受具足戒。
中国佛教丛林晚近以来,按其住持人选产生的方式而分为传贤、传法、子孙三种类型,鼓山即为传法丛林,且临济、曹洞二宗并传,虚老受戒后,颇受妙莲和尚器重,遂于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衣钵于妙莲和尚,为临济宗四十三世;受曹洞衣钵于耀成和尚,为曹洞宗四十七世。笔者曾亲见虚老接法时法卷二件,虚老接法的年代即根据法卷的记载。
虚老在青年时期,志笃行坚,苦心向道。他虽然出生在富贵家庭,出家后一切放下,苦节自励。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并且常以野菜充饥。
虚老24岁时,其父亲玉堂公在湖南湘乡病逝,庶母王氏遂领田、谭二氏于湘乡观音山削发为尼。庶母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虚老知此消息,悲喜交集。悲者父亡而未尽孝,喜者一家归佛,共结菩提胜因,可免后顾之忧。从此虚老即离岩洞、回涌泉寺服劳事众,曾任水头(丛林专司担水之职)、园头(专司种菜)、行堂(食堂服务)等苦行职事,前后四年,手胼足胝,不以为劳。
27岁离鼓山,先后在浙江天台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 杭州三天竺、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山大刹,从融镜、敏曦、天朗、观心、大定、朗辉诸老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虚老曾三步一拜从普陀山一直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才圆满成就这深心大愿。途中风霜雨雪,疾病饥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道业日隆。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至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此次禅七由赤山法忍和尚主七,一连十二个禅七,共计八十余天。虚老在此期间。精进勇猛,以悟为期。进堂二十余天后,工夫落堂(定境现前,妄念顿息),昼夜如一,行动如飞。某日夜晚放养息香时,忽睁眼见大光亮,如同白昼,见河中行船,上下远近皆悉了然。自知是参禅工夫纯熟的境界,置之不理。至第八七的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师倒开水冲到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使疑根顿断,如从梦醒,悟透禅关,因述二偈以记悟境: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与戒尘(1871-1948)法师结为同参(见戒尘撰《关中寐语》),有联袂偈一首:“孤身游世兄弟无,暗悲独自向外驰;(虚云句)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结莲友睹吾师”(戒尘句)。自后数十年两人在弘法事业上相互扶持,情同手足,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人同时离终南山,朝峨眉山后至鸡足山。虚老在昆明江南会馆闭关,戒尘为护关。三年出关,再至鸡足山,大觉寺道成长老请虚老主持钵盂庵,改建十方丛林,由戒尘襄理寺务,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宣统元年(1909)虚老庶母王氏(出家后法名妙净)在湖南观音山留偈西逝,享年60余岁,出家16年,民国壬戌(1922)陈荣昌撰《妙净尼留偈记》志其事,虚老为之树碑于云南昆明华亭寺,至今犹存。
宣统三年(1911)革命军兴,清政权被推翻,革故鼎新,民国肇建。时李根源任云南省革命军协统。李素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率兵进驻鸡足山悉檀寺,毁金顶鸡足天王铜像及佛殿,并指名要捕虚老问罪。虚老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直诣军门,同李根源往复论辩,终使李氏开颜致敬,停止毁寺逐僧之举。自后李氏皈依佛教,数十年护持法门,老而弥笃。当时佛教界有中华佛教总会之筹,虚老由滇至沪,参与其事。后为保护庙产事,又偕寄禅和尚同至北京。事未息而寄禅和尚在法源寺示寂,遂又扶柩至沪,旋回滇成立佛教会滇省分会。1918年自南洋迎请玉佛回祝圣寺供养。其后常至昆明等地讲经说法,主持水陆道场,深得云南督军唐继尧等人的归信,法缘之盛 ,同世罕匹。至1920年,祝圣寺兴建工程大体告竣,应滇督唐继尧之请,移锡昆明华亭寺,重兴古刹,改名云栖寺。后掘地基而得“云栖”残碑,无心合古,亦宿 缘也。住华亭寺期间,众弟子曾为虚老六十寿辰举行隆重庆典,至今寺内尚存当时门弟子奉献之寿屏多幅。虚老在此十载辛苦,百废俱兴。1929年应福建省主席杨幼京之请。回鼓山任住持。讲经传戒,整顿寺规,创办戒律学院 ,恢复禅堂规则,修建颓废殿宇,整理经版文物,除旧布新,艰苦备尝。
1934年,应广东诸护法及李汉魂将军之请,虚老移锡曹溪,主持重兴六祖道场南华寺。1936年,林森、蒋介石、居正等巡礼南华,并各捐俸助修殿堂。当时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全国处于抗战救亡紧急关头,虚老提议全寺大众每日礼忏二小时,为我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助国家赈济灾民。1940年,广州沦陷。1941年,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众,虚老乃将诸方善信供养的果资20多万元,悉数交与粤省政府以为赈济灾民之用。1942年于南华寺东建无尽庵,以为比丘尼道场。这年冬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派屈映光等到粤,请虚老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11月6日由南华寺启程,至1943年1月26日法会圆满 ,历时三个多月。法会在慈云寺、华岩寺同时举行。期间,名公巨卿赠给虚老的名贵古玩及字画等,共五大箱,于归途中分赠各地寺庙,自己不留一物。侍者问之,虚老以“徒费保存,徒乱人意”为答。所收果资,亦命侍者一一登记,移作南华寺修建海会塔之用。
1943年冬,南华寺修建事毕,因知粤北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 为云门宗之源地,遂辞别曹溪,开法云门;并撰《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一文,详叙重兴南华寺的因缘,以十事述其经过。自谓“十载经营,综理次第,心力交瘁,始具规模。”总计新建殿堂房舍等二百四十三楹,新塑大小佛像六百九十尊。重楼宝阁,备极庄严,使曹溪法乳重洒人寰,六祖禅灯再耀南天。
虚老初抵云门,残屋颓垣,沦于榛莽,惟祖殿尚存,亦岌岌危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1945年春夏间,粤北沦陷,避兵难者多来云门,口 粮不足,以木薯代餐,大众同甘共苦,依止参禅。是年9月8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至此河山光复,万民同庆。1946年秋,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诵经追荐我 阵亡将士,虚老应请往广州主持水陆法事,设坛于六榕寺,随喜者前后十余万人,极一时之盛。
1948年五月二十一日,与虚老结为禅侣之戒尘法师在滇圆寂,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三(见昆明文人孙佛海撰《戒尘法师传》载《虚云和尚年谱》民国三十七年条下)。同年冬,有美国詹宁士女士来华依止虚老习禅,执弟子礼,赐法名宽弘。虚老乃于南华祖庭结禅七以接引之。虚老于禅七中每晚开示禅宗要义,由香港颜世亮居士(后出家,即忍慧法师)任翻译。禅七结束,复随虚老赴云门礼祖,住半月乃去。此事乃经中美外交当局协商经办,故极郑重。詹宁士原为天主教徒,研究神学二十年,后接触佛法,乃往印度闭关四年,于禅有所得。万里来华,求师印证。故詹氏来华习禅,实开中美佛教文化交流之先河,是不容忽视的一件往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云门修建事宜基本完成。虚老自1943年由曹溪来云门,决心重兴大觉禅寺,复振云门宗风,如是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亲躬,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大兴土木,广造梵宇,历时九年,重建殿堂楼阁共一百八十楹,新塑大小圣像亦八十余尊,宝相庄严,梵刹清净,士庶瞻依,衲子云来。
1951年春,云门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凝,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乃于夏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团团包围,寺之左右及后山高地,均架起机枪,对准寺内,如临大敌,气氛极为紧张。当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斋,均不许离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均经详细搜查,一无所获,对于诸执事僧稍有可疑的人员,均次第叫出问话。至掌灯时分始离去。此即海内外一时甚传的“辛卯云门事变“的开始。直至夏历五月二十三日,京穗调查组至寺,一场镇反扩大化事件始告平息。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云门事变”,前后被拘禁僧人二十六人。
在“事变”中,由于地方当局对云门寺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因而认为虚老及全寺绝大多数僧人都是他们眼中的“反革命”,以至对在当时最受崇敬的虚云老和尚也施以无礼的手段,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在这期间,全寺僧众百余人集中禁闭于禅堂者十八日,饮食睡眠均在其中,大小便有军警看守,使清净佛地变成了恐怖的监狱。
笔者于1951年夏历二月初由武昌三佛寺赴云门受戒,至未旬日,即遭此“事变”,三个月中亦备历艰危。“事变”平息后,于夏历六月下旬,虚老抱病为远道前来求戒者授三坛大戒。此为云门复兴后第一次传戒,虽然受戒者人数不多,由于天气酷热,戒期时间也不长,但风息波平,人心安定,与会者深怀希有之心、难遭之想,实非平时传戒法会所能匹。
1952年,虚老应京汉诸弟子邀,于阳历4月27日离开云门,由佛源、法云等随侍北上,至武昌,住三佛寺,因沿途劳顿,遂卧病月余。寺主大鑫和尚(系笔者剃度师之师祖,1961年寂)为照料一切,殷勤备至。时陈铭枢居士在汉,亦往返操劳,护持照应,颇为周到。至阳历9月 17日到达北京。初驻锡广化寺,旋迁广济寺。其时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京召开,圆瑛法师、赵朴初居士代表我国佛教徒出席和会。故圆老亦于9月23日抵京。9月25日上午,北京佛教界在广济寺举行盛大欢迎会,欢迎两位老人晋京弘法。9月26日至10月2日,北京市佛教界为拥护亚太和会在京召开,在广济寺举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恭请虚老主坛,圆瑛法师、巨赞法师为副主坛。10月1日国庆节,虚老代表全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今斯里兰卡)出席和会代表团团长达马拉塔纳法师所献佛舍利、贝叶经和菩提树等三件珍贵礼物。10月15日,虚老在北京代表中国佛教徒向出席亚太地区和平会议的锡兰、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佛教代表赠送礼品。11月5日,虚老在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举为首席发起人。
虚老此次在京期间,适逢李济深及夫人周月卿七旬双寿,老人以无量寿佛铜像一尊及诗为贺。诗云:
蟠根仙李郁苍苍,斡运欣开日月光。
已建神功万世远,更扶元代与年长。
清修白业偕贤助,雅咏黄花晚节香。
我愧草鞋钱空费,来依佛寿颂无量。
是年冬,上海佛教界发起举办祝愿世界和平法会,虚老应请主法,于12月11日由京抵沪,法会自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开始,历时四十九天,至农历十二月十四日圆满。虚老在武昌三佛寺卧病期间,笔者亦由云门返三佛寺侍奉汤药。虚老病愈晋京,幸得随侍巾瓶,躬逢其盛,并以此因缘,朝礼五台山及大同云冈诸胜迹,至年底始奉命与法云兄一同返粤。
1953年农历正月,上海玉佛寺举办禅七法会二周,请虚老主法。二周中,每天入堂讲开示,由月耀、佛源等记录整理,编成《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出版流通。又应苏杭两地佛教界之请,莅临主法开示,并发起重建虎丘绍隆禅师塔,重刻宋代徐林所撰《临济正传虎丘绍隆禅师碑》文(笔者1984年冬访虎丘,得知绍隆祖塔又毁于十年“文革”之灾)。事毕仍回上海。旋接北京电催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大会于阳历5月30日开幕,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老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会议期间,虚老就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发表感想。他说:
此次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是开国后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可说是我国自有佛教以来第一件大事;因为这是我国各地区、各宗派、各民族佛教徒的大团结;若不是在毛主席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之下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不是说开了这个会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至少藉此机会我们可以作种种努力,扫除以往的障碍,矫正以往的缺失,建立将来开展佛教的基础。我想藉此时机把一些希望写出来。
一、加强团结和学习,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尽人民的责任。佛法本来是积极的、前进的,不是落后的、庸俗的。 我们在这革命的新时代,应该拿出大无畏的精神,努力学习,补充各项知识技能,配合时代和政策,以便分担各项工作任务,与大众一同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
二、清除外道(笔者谨按:指反动会道门)迷信,恪守戒律清规,以增大众的信仰。
三、阐发各宗精义,以明佛法真相,藏传密乘及南传小乘均应兼收并蓄。
四、在现有经济基础上自力更生,以维佛门根本。
会议结束后,虚老前往山西大同参礼云冈石窟后离京,经武汉赴江西庐山养病,暂憩大林寺。时云居山有数禅人至大林寺参礼虚老,言及云居胜概,惜殿堂毁于日军侵略炮火,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坐于荒烟蔓草之中。虚老得知此状,恻然伤之,遂发愿重兴云居祖庭。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陪送下,虚老率二三弟子前往云居,结茅而居,以图复兴。是年虚老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各地僧人闻虚老驻锡云居,纷纷前往依止,不到一年,座下集百余人。虚老遂商诸护法,一面组织僧众实行农禅生活,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一面筹集资金,修复殿堂,以安僧众。所有僧众亦分为修建与农垦二部,众皆尽心竭力,踊跃从事。1954年夏,即新建法堂一座,楼上藏经,楼下安禅;新垦农田六十亩,嘉禾满垅,衲僧满堂,耕田博饭,俨然百丈家风。
1955年8月16日至31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京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虚老写成《云居管见》一文(见《现代佛学》1955年第9期),“以极其愉快的心情,期待这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他在文中说:“佛学院一成立 ,就可根据这次会议所通过的决议,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材。”虚老在这篇文章中对新中国的佛弟子应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谈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我认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等有可以权变的;惟三学思想,即戒定慧等理论,不能改动。中国千余年来佛弟子衣食住等制度久与印度大不相同,既然时间、地点,条件都变了,则佛教中的若干生活习惯,自也应因时制宜。谈到教义,则‘佛佛道齐,宛尔东西,释迦弥勒,如印印泥'。是以,‘同行不妨同人,同见必须同佛。'”
是年冬,虚老拟为山中未受具足戒者传授三坛大戒,不期全国各地闻风而至者达数百人,不仅食宿无着,而且照管亦甚困难。又以当时全国正开展“肃反”运动,地方当局为维护山中清净,保证修建工程顺利进行,遂协助虚老劝说外地来历不明者下山。为不使来者失望,虚老根据《梵网经》“自誓受戒”的规定,权开方便,为来者开示十戒、具足戒及菩萨三聚净戒精神,劝令各归本处,依照山中戒期,于佛前自誓受戒。山中仅留百人,如法入坛。
笔者何幸,于1954年、1955年两度登山领棒,亲见诸方衲子瓶钵遥临,打地抛砖,重建梵刹;烟簔雨笠,开耕南亩。青畴绿亩,绕禅舍于烟霞;宝殿金身,树法幢于云端。更有幸者,虚老中兴云居首次传戒,即得躬逢胜会,并受命司第三引礼之职。承老人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得以不辱师命,勉效微劳。
1956年,老人继续督众兴工,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钟鼓楼。云居各殿堂布局,多仿照南华、云门殿堂图式,仅依地形之不同而稍有变化。山中衲子近二百人,开水田180余亩,旱地70余亩,收稻谷4万多斤,杂粮2万多斤,粮食自给有余。
1957年,有山阴吴宽性居士发起修路浚湖。自张公渡上山至寺,计18华里,均拓宽至6市尺,以便往来行人;修浚寺前明月湖,培植天然风景,使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1958年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反右派斗争”在全国佛教界普遍展开,云居山大众亦在受教育之列。5月30日,老人书《云居山学习会示众》(“大字报”)五言偈一首以告大众,全文48句,是一篇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此席卷全国的政治激流中,出现指向老人之“大字报”或“意见书”,乃意料中事。老人《示众偈》末后两句说:“荷蒙赐良诲,感谢爱我厚”,多少道出了虚老当时极度忧伤的心境。
1959年,云居修建工程基本竣工。以清康熙时所修《云居山志》寄港重印,附录《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纪述中兴云居因缘及过程。老人自感老病交加,恐来日无多,对众每作嘱托语。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圆寂于云居茅蓬。18日封龛,19日茶毗,21日奉安骨灰于云居山海会塔中。中国佛协副会长巨赞法师等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1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
虚老圆寂的消息公开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佛教徒均隆重举行虚云老和尚涅槃法会。新加坡、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华人佛教界均举行法会,以寄哀思。各地佛教知名人士多撰文表彰虚老一生之道德建树。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
谈虚法师说:大师之行履,具见于《年谱》,综其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兴建梵刹数十处,度生无量,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为法忘躯,九死一生。……其建树、道德、年齿、悟证之伟大高深,为近千年来所罕见。
印顺法师说:在禅风扫地的现代,使我们还多少想到一点,也许就是幸有云长老一人。他的深入禅慧,姑且勿论,他的清苦淡泊,百年如一日,他总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背架,一衲随身,进山如此,退院也还如此,一切为了常住,不图自己,这是出家人的本色。但是在近代,尤其是位居领导的大德们,就很少这样了。长老到处修复废圮的古刹,领导大 众搬砖担土,坐香参究,二时课诵,半月布萨,保存了古代禅门的风规。尤其是随缘修复,又随缘付记,毫没有居功归己的私意。
南亭法师说:人们往住爱以“泰山其颓,哲人其萎”来悼念死者,假如要使这四个字用得恰如其分的话。那么,民国以来惟有虚云老和尚当之而无愧。
觉光法师说:世人论虚老和尚,多从其大处远处观之,我则异是。夫佛家要旨,以慈悲为第一。慈能舍已救人,悲能拔苦与乐,……僧律中有六和敬之说,……亦即含有慈悲之意,实为我僧伽辈应守行之规律也。然而实和者少,怠和者多;普和者少,偏敬者多。云公则以此人多未注重之律仪而以能一一实践行之。观师每至香港讲经说法,有专参拜谒之真实善信,四众弟子,无论阶级,无论贵贱,凡知其莲宫之外、兰若之名、青园之所、林下之栖,舟车能至者,无不躬自复步访问,不敢有违,以表和心,不敢有慢,以表敬心。盖礼重往来,亦即和敬之意。故港中四众对于老和尚印象之深,感情之厚,法缘之广,实有由焉。
陈樱宁先生说:虚公发愿宏法,历年以来,屡兴古刹,如大理鸡山祝圣寺、昆明西山云栖寺、曹溪南华寺、乳源云门寺、皆除旧布新,宗风丕振。当其事业未成,则竭蹶以赴,而不畏辛劳。及至功德圆满,则去往他山,而绝少贪恋。其募缘修建,纯从护持佛法着想,并未尝 一顾其私。较彼庙产独占,子孙相传,为世诟病者,贤愚盖有别矣。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殆亦类是乎……!《易经》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乃儒教之美德。佛教力戒贡高骄慢,亦同此义。虚公以如此年龄,在云门时尚不辞劳瘁,随众出坡。诸方锡杖所临,亦不肯俨然受人恭敬礼拜。处世接物,一律平等,慈颜温语,满座腾欢,而日用四威仪中仍不失其严肃。奉养色身,素极俭约,一切与大众共之。凡此各节,皆难能可贵者。
晓云法师说:虚云和尚一生奇迹,所谓“坐历五帝四朝”和“受尽九磨十难”。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的人生全部牺牲。唯其丰富,才有价值牺牲,唯能牺牲,才不负其价值贡献。否则贫乏之人,不能谈牺牲或贡献也。……佛教徒处此凌乱错杂之际,须具高瞻远眺之襟怀,以求适应今后发展佛教之设施。《宝箧经》云:“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法。”在二十世纪末叶之今天,佛教徒应该效法虚云和尚苦行和牺牲,抱定对己对人,善教善导的宗旨。
詹励吾居士说:老人一生行履,总括起来,可说是没有哪一种苦他不能受,没有哪一种俗他不能除,没有哪一种物他不能舍,没有哪一种众生他不能教。他是真心无相如虚空,而一任群相之发挥,但群相也损伤他不得。
综观虚老一生的业绩,可谓功追往圣,德迈时贤。举其荦荦大端者可以概括为八点:一曰建寺安僧,二曰振兴禅宗,三曰提倡戒律,四曰兴学育僧,五曰农禅并重,六曰重视史文,七曰爱国爱教,八曰福利社会。他生平百城云水,万里烟霞,中兴六大丛林,维护僧伽命脉,在在处处都体现了慈悲救世、度生不倦的大无畏精神。虚老虽是禅宗大德,平生亦以振兴禅宗为已任,但他的思想并不偏狭,宗、教并重、禅、净并重,解、行并重,内(学)、外(学)并重,是其思想的特点。说到虚老内学与外学并重,有一篇纪念文章里说:虚云和尚对“传戒、讲经,做水陆、做法会”样样都拿手,对于“建筑、垦殖”也样样在行。虚老修庙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都是他亲自主持和督导,从不烦劳他人。对于农事上开垦种植诸项,更是因地制宜胸有成竹。虚老为人志刚志大,心坚行苦,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他的高风亮节,光耀照人,堪称千秋典范,百代楷模。
虚云和尚的著作,在“云门事件”中佚失殆尽。弟子平日记录的只言片语,经佛源等整理成编,由香港岑学吕居士辑成《虚云和尚法汇》在港出版流通。其生平事迹,亦由岑氏订为《虚云和尚年谱》在港台等地出版流通。1962年,老人圆寂三周年之际,笔者亦有《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辑印。
在纪念老人圆寂三十年之际,适值临济宗祖庭——河北正定临济寺法乳堂落成,特将禅宗、临济宗传法世系刻碑嵌于堂之两壁,使佛祖源流一目了然。虚老为监济宗第四十三代祖,其名亦列入临济宗源流,用志法流永续,灯传无尽。
虚老示寂荼毗后,其灵骨舍利为云居山大众珍藏供养。香港众弟子首先在芙蓉山创虚云和尚纪念堂,建舍利塔,以彰老人遗德。1980年以后,江西云居山、云南昆明云栖寺、广东乳源云门寺等地均先后建塔供养老人舍利。曹溪南华寺将在今年动工建塔,云居山真如寺正在修建规模宏敞的虚云和尚纪念堂。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