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静波法师文章
  • 静波法师简介 (网络)静波法师简介

      静波法师俗名张树义,出生于1963年。黑龙江省肇源县人氏 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86年3月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礼上 “慈” 下 “法”法师剃度 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主攻三论宗,导师刘峰老师;1995年毕业,获得佛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3年当选哈尔滨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1996年当选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四届会长。2001年当选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五届会长。2002年当选省,市政协常务委员,哈尔滨市人大代表。 2002年8月1日出任哈尔滨极乐寺住持,极乐寺佛学院院长。

  •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静波法师讲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

  •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静波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荣华富贵就像三更的梦一样,你要赶快醒了,不要再做梦了。  富贵还同九月霜,无论你多么有身份,你多么有钱,就如同那九月的霜一样,它不稳定,太阳一出来,就会化掉。  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过程吗?哪有

  • 供养假和尚会怎么样? (静波法师)供养假和尚会怎么样?

      从朝阳区散养30万仁波切,到各地假僧人强行化缘等消息的不断出现,假和尚已经成为佛教界必须要正视的问题。虽然政府层面已经有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等遏制此类事件发生的举措,但假和尚现象依然频繁出现。现

  • 学会适时的放下 (静波法师)学会适时的放下

      文 静波法师  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

  • 改造不是改变,而是一种放下 (静波法师)改造不是改变,而是一种放下

    因为我们活在世俗谛困扰的圆圈里,于是有生有死,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有贵有贱,有美有丑,所以它就是一个绳子,把我们拴住了,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规则,而且我们在不得不承认这个规则的过程之中,难免就被这种规则束缚住。

  • 灵验的准提神咒 (静波法师)灵验的准提神咒

      准提神咒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首先,我们要说它是佛说的!就像楞严咒一样,是佛亲口说的!具有权威性!佛教徒应该对它有信心!信心对信仰非常重要!准提神咒出自《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什么叫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一直相应保任,一刻都不放松,虽然很难!

  • 准提咒的大意 (静波法师)准提咒的大意

      咒语的内容是: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唯愿慈悲垂加护。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所谓“南无飒哆喃”:“南无”意为“归命,仰仗”;“飒哆喃”,即飒颇搭囊,颇为半音,意为数字“七”。

  •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 (静波法师)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诵此陀罗尼,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所造十恶,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常得出家。所谓“陀罗尼”就叫总持,也叫秘密,就是一切咒语的总称。诵此陀罗尼,十恶罪、四重(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悉皆消灭

  •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证得解脱自在 (静波法师)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证得解脱自在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此陀罗尼,有大势力,至心诵持,必当自证,能令枯树生华,何况世间果报?若常诵持,水、火、刀兵、怨家、毒药皆不能害。意思是:准提神咒有大威力,如果能用心去持诵的话,不但自己可以证得解脱自在,而且还“能令枯树生华”!当然,“枯树生华”跟自己的修行有直接关系。

  • 准提神咒有大功德、大能力 (静波法师)准提神咒有大功德、大能力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若人六亲不和,不相爱念,依法诵咒,所向和合,闻名见身,皆生欢喜,举凡所求无不遂心。况能结斋具戒,一心清净,依法诵持,不转此身,即证菩提,有大功力。意思是:如果父母、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之间,常常闹矛盾,不相和合,不相关心和爱护,怎么办呢?

  • 依法持诵准提神咒,勤修不懈的功德和力量 (静波法师)依法持诵准提神咒,勤修不懈的功德和力量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若依法诵持,一心精勤,功力说不可尽,随意所求,速得成就,受胜妙乐。意思是:如果依法持诵准提神咒,勤修不懈,功德和力量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你想要得到什么,很快就会称心如意,而且感受到快乐无比,法喜充满。

  • 什么是劣根众生?劣根众生该如何修? (静波法师)什么是劣根众生?劣根众生该如何修?

    劣根众生应以“上求佛道为要,下化众生随缘”去做?什么是劣根众生?就是“不老实”,不能脚踏实地。

  • 准提咒怎么念诵? (静波法师)准提咒怎么念诵?

      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所谓“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如果祈求智慧,便会拥有大智慧;如果祈求男女,便会拥有男女;总而言之,只要有愿望,有所求,都没有不称心如意的!

  • 国师谎称不吃饭,王子巧计使其泄露马脚 (静波法师)国师谎称不吃饭,王子巧计使其泄露马脚

      讲好佛教自己的故事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如果用佛法的标准:无常、无我、解脱和诸法空相这样的内容,赋予自己担当责任和良知,去讲好佛教的故事,就一定会理直气壮!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的老师,号称自己不吃饭已经很多年了……于是国王把这个国师介绍给了他的王子。

  • 什么是三法印?住持是什么意思? (静波法师)什么是三法印?住持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们曾经去考试一个佛教徒,因为他很自以为是的骄傲,炫耀自己的经历和资格……我们只是云淡风轻地问他:“什么是佛教的三法印?”他憋了很久,用恶狠狠的眼神看着我回答:“不知道。”

  • 什么是“戒禁取见”? (静波法师)什么是“戒禁取见”?

      所谓戒禁取见,持守的戒律内容,不如法以为如法,以为是对的,这叫戒禁取见,也是自以为是。比如,有人问我:“出家人不能吃香菜吗?”佛教的戒律里没有这个规定,但是居然有人就这么做了,而且还要自以为是。

  • 什么是精进? (静波法师)什么是精进?

      什么是精进?应该就是生命不空过。如果混日子、麻木不仁、无所事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会浪费生命,所以佛教徒需要精进。古人所说的精进,用弹琴做比喻:琴弦太松没有声音,琴弦太紧会崩断。可见,精进只有松紧适中,才能坚持不懈。

  • 佛教五种邪命的含义 (静波法师)佛教五种邪命的含义

      人们对于佛教其实是了解不多,甚至是误解的……比如,在很多场合之中,很多人问我的并不是佛教的问题。那么他们问我的是什么问题?是算命,是看相……而佛教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第一个就是正见……

  • 什么叫四念处? (静波法师)什么叫四念处?

      应该说,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大人所觉悟的就是四念处。小乘人在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住观。四念处也叫四念住。佛陀当时涅槃的时候,就有弟子问:“您涅槃之后,我们依谁来安住呢?”佛陀谆谆告诫大家:“依四念处安住。”什么叫四念处呢?

  • 聪明并不是智慧,甚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静波法师)聪明并不是智慧,甚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学问的参究方面,不要总希望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做得最好。我在最初学习三论宗的时候,本科四年下来,每一次老师讲《中观》、《十二门论》时,我都会特别痛苦。因为我习惯性的思维,没有办法去接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但最后的因缘还是学了它。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不接受它的,但是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我就被征服、改变了。

  • “沙门”的含义是什么呢? (静波法师)“沙门”的含义是什么呢?

      所谓“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出家人是无为的,因为要同空性相应,所以才能解脱。当然,因为空性是无为的,所以看到花开花落、缘聚缘散、生死交替,即勇于面对,又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缘聚缘散是事物生命的正常现象;人死了,我们能哭活吗?哭不活!

  •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弗”,则是否定义。如是,

  • (静波法师)成佛要福慧双修

    各位功德主: 极乐寺今天早晨搞了次斋天法会,《华严经》说“身为佛子,当做佛事”,所有的佛教徒都应该是佛子,为什么要做佛事?佛事利他,利他而完成自利,自利,从而利他,二者之间不可分。 那么我们今天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斋天。 佛教讲皈依三宝,为什

  • (静波法师)蒙山法会上的开示

    一,蒙山法会的缘起 感恩佛陀,大家辛苦。今天是我们哈尔滨极乐寺第二次来做蒙山,这个蒙山的因缘其实是来自“焰口”,当然它有它特殊的因缘,什么因缘呢?当年,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坐禅。有一个恶鬼,其实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身形丑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燃,咽喉

  • (静波法师)浴佛法会上的开示

    我们都害怕死。当我们吃饱的时候,将不思人生苦恼。所以说人生有种种不尽人意。但是事实的真相----我们都是过客,没有人记住你。所以我曾经告诉大家“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和尚会走,庙还在。功德都是在为自己而做,但是我们生来就有四种障碍。哪四种障碍? 第一种

  • (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能够再一次和大家结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所讲的佛教中的“悟”,只能是一种知见上的东西,至于怎么样去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一、佛陀的意义 佛陀是什么?“佛”字,就字义而言,翻译为“觉者”。“觉者”就是自觉觉他、觉

  • (静波法师)修心诀

    1.业障是什么?习惯。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定力。 2.修行就是改变心,回归心。 3.解脱自在。 4.佛法管理我们的情绪。理性的。超越。 5.正知正见。 6.佛者,觉者。 7.修行是改变心,挂碍。 8.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9.不在乎妄想时,如果你不在意它,就当即

  • (静波法师)试析西方极乐世界的有与无

    前 言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①时值末法,人根陋劣,佛教法门虽千差万别,但唯净土法门,自利利地,带业往生,普利群机,出离苦海,超凡入圣。毕竟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毕竟人的根性是避苦而求乐。于是,净土法门就有了无限的生机。如《阿弥陀经

  • (静波法师)布施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

  • (静波法师)“八正道”学佛成佛的途径

    欢迎使用ueditor!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八正道”来学佛。 “八正道”,肯定有不正道了,当时的古印度,有各种各样外道的盛行,佛教的经典中常常发现说有九十六种外道,我现在感觉到,现在的外道不仅仅是九十六种,九千九百九十六种也多。为什么?《楞严经》说了:末法

  • (静波法师)常修“六度”圆满菩提成就佛道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体力行的工具。如今我们学佛,也要从这六种工具来成就。 第一个是要“布施”。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没

  • (静波法师)“四依学佛”学佛者的根本所依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四依”学佛。 第一、依法不依人 我说的是佛法,所以大家可以信任我。如果我胡说八道,那大家可以否认,甚至可以说不信。没关系。依法不依人,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是依人不依法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今天我向大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结法缘。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佛教是什么 有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大家结一次法缘。《华严经》讲:"生为佛子,当作佛事。"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尝试,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出家人的天职是弘法利生,因为不愿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毫无疑问,柏林寺常住今日的辉煌是付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能够再一次和大家结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所讲的佛教中的悟,只能是一种知见上的东西,至于怎么样去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一、佛陀的意义 佛陀是什么?佛字,就字义而言,翻译为觉者。觉者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说得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弗,则是否定义。如是,佛字可理解为不是人。学佛

  • (静波法师)采访极乐寺静波大和尚

    您对南华禅寺举办禅悦行夏令营活动是怎么看待的? 我觉得作为六祖道场的南华禅寺,应该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他是祖师的道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

    前语 释静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弘扬佛法--僧人永恒的使命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与大家一同畅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使命,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种责任与压力之感。要知道,作为佛教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佛教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佛教徒中出家人的定位。众所周知,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于百年妇女节座谈会上的开示

    尊敬的市宗教局的领导、市妇女联合会的领导、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女居士: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仅代表哈尔滨市佛教协会向在座的女众佛教徒,当然还有我们的女局长、女处长、处长,都是我们女性中优秀的代表,并通过你们向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修心诀

    静波法师讲《修心诀》语录笔记 1.业障是什么?习惯。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定力。 2.修行就是改变心,回归心。 3.解脱自在。 4.佛法管理我们的情绪。理性的。超越。 5.正知正见。 6.佛者,觉者。 7.修行是改变心,挂碍。 8.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9.不在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千佛忏法会开示

    第一常怀感恩之心 大家辛苦了,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大家来拜忏,首先我们感谢佛陀,我们都是三宝弟子,我们不能忘本,因为我们拜的是千佛忏所以要感谢佛陀,然后我们感谢慈法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最初的时候我们可能单纯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家,现在看起来我们已经超越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斋天法会开示

    各位功德主: 极乐寺今天早晨搞了次斋天法会,《华严经》说身为佛子,当做佛事,所有的佛教徒都应该是佛子,为什么要做佛事?佛事利他,利他而完成自利,自利,从而利他,二者之间不可分。 那么我们今天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斋天。 佛教讲皈依三宝,为什么要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佛教的布施观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应该说在佛光寺举办的第三届佛教常识培训班是非常殊胜的一件佛事.那么在这样一个培训班中作为一个法师有一种天然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什么就如《华严经》所说的生为佛子当做佛事.这是责任和使命.所以今天要与大家来结法缘,同样在《维摩诘经》

  •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轮回与解脱》

    关于轮回与解脱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即便是大家学佛,对于这个问题也不是特别明了。正是因为如此,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试图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希望大家能够受益。 佛教讲:生死是大,无常迅速。轮回路险,可供堪忧。的的确确人生短暂,不管你愿不愿

  • (静波法师)依「六度」来学佛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体力行的工具。如今我们学佛,也要从这六种工具来成就。 第一个是要布施。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没

  • (静波法师)加大佛教知识的公开,杜绝假和尚、伪佛教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假和尚以化缘、看

  • (静波法师)浴佛法会开示

    浴佛法会开示 静波法师 各位...(录音不全,未能整理) 我们都害怕死。当我们吃饱的时候,将不思人生苦恼。所以说人生有种种不尽人意。但是事实的真相----我们都是过客,没有人记住你。所以我曾经告诉大家“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和尚会走,庙还在。功德都是在为自己

  • (静波法师)弘扬佛法——僧人永恒的使命

    弘扬佛法——僧人永恒的使命 静波法师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与大家一同畅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使命,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种责任与压力之感。要知道,作为佛教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佛教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佛教徒中出家人的定位。众所周知,

  • (静波法师)《修心诀》语录笔记

    静波法师讲《修心诀》 缘起:2009年8月,在曹溪南华禅寺第三届禅悦行现场,哈乐滨极乐寺主持静波法师应邀给学员们讲授了源自高丽的《修心诀》。转眼,又是一年了。我时常翻阅法师讲法笔记,感触很多。特转成电子文档,供养给大家。 二零壹零年六月七日 静波法师讲

  • (静波法师)百年妇女节座谈会上的开示

    静波法师于百年妇女节座谈会上的开示 尊敬的市宗教局的领导、市妇女联合会的领导、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女居士: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仅代表哈尔滨市佛教协会向在座的女众佛教徒,当然还有我们的女局长、女处长、处长,都

  • (静波法师)采访极乐寺静波大和尚(采访于南华禅寺)

    采访极乐寺静波大和尚(采访于南华禅寺) 您对南华禅寺举办“禅悦行”夏令营活动是怎么看待的? 我觉得作为六祖道场的南华禅寺,应该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他是祖师的道

  • (静波法师)慈悲与平等

    慈悲与平等 ——静波法师开示节录(录音整理)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慧鑫 所谓平等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 人与人、人与动物,应该具备平等、尊重,是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有人说:佛教不杀生、不吃肉,其实就是平等所引发的一种

  • (静波法师)在香积世界开业典礼上的致辞

    在香积世界开业典礼上的致辞----释静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大居士上午好! 在这充满吉祥、充满如意的九月十九日。蕴育着观世音菩萨!无限的慈悲之际,我们相聚一堂,共同参与共同随喜哈尔滨极乐寺“香积世界”开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

  • (静波法师)施与受

    施与受 静波法师 (1997年7月25日) 尊敬的净慧大和尚、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位给我这样一个法供养的机会。我感觉这七天的时光非常难得,值得珍惜。这是我们为共同认识佛法所结下的因缘,更加难能可

  •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

    透视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 中国佛学院讲师 静波法师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

  • (静波法师)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静波法师 (2001年7月21日)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结法缘。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

  • (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静波法师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大家结一次法缘。《华严经》讲:"生为佛子,当作佛事。"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尝试,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出家人的天职是弘法利生,因为不愿众生苦,不忍圣

  • (静波法师)轮回与解脱

      轮回与解脱  静波法师  关于轮回与解脱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即便是大家学佛,对于这个问题也不是特别明了。正是因为如此,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试图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希望大家能够受

  • (静波法师)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静波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应该说在佛光寺举办的第三届佛教常识培训班是非常殊胜的一件佛事 那么在这样一个培训班中作为一个法师有一种天然的使命 这种使命是什么…就如《华严经》

  • (静波法师)佛教的布施观

    佛教的布施观 静波法师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

  • 放下执着简单生活方可得和谐 (静波法师)放下执着简单生活方可得和谐

      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中佛教界弘扬佛法利生的真实事例中,大家都看到了,佛法原来与世间时刻相连!佛教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救世;不是空洞

  • 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学的是什么佛? ()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学的是什么佛?

      如何学佛?依谁学佛?依三法印来学佛。  很多佛教徒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为何物。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

  • 佛教教育的规范 (静波法师)佛教教育的规范

      “佛教教育”,顾名思义,就一般而言,也即从狭义上讲,应是培养僧才,续佛慧命;而从另一个角度,即广义上说,佛教本身就是教育。佛陀说法,目的是以其言教导引众生离苦得乐、转迷为悟。

  • 关于佛教教育的反省 (静波法师)关于佛教教育的反省

      作为大陆佛教访问团的一员,有幸参加同台湾佛教界探讨关于佛教教育的话题。应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尤其是聆听了各位法师、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高论,不免有些激动。细想起来,佛教兴亡,小僧有责。于是提

  • (静波法师)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有感

      由慈光禅学院与中华佛教禅净学会,联合组办的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在台北师范大学举行。做为大陆访问团的成员,能够有幸参加,使我受益良多。就整个研讨会的过程看,无论是会议主题念佛与禅,还是法师、学者的积

  • (静波法师)庚寅年五月初五蒙山法会开示

    一,蒙山法会的缘起  感恩佛陀,大家辛苦。今天是我们哈尔滨极乐寺第二次来做蒙山,这个蒙山的因缘其实是来自焰口,当然它有它特殊的因缘,什么因缘呢?当年,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坐禅。有一个恶鬼,其实是观世音菩萨化

  • 净土与净心 (静波法师)净土与净心

    摘要: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净土法门以它简单易行、普利群机而成为佛教的重要法门。  本文就净土法门的几个问题,给予关注。通过对净土缘起的探讨,说明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佛陀依此安立净土,只是因众生因

  • 就佛教如何面对现实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静波法师)就佛教如何面对现实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成功申办奥运,还是加入WTO,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同样,有机遇也会有挑战。因此,全国人民都要共同努力。这其中也应该有我们佛教徒的耕耘。因为

  • 佛教与社会相和谐 (静波法师)佛教与社会相和谐

      佛教与爱国爱教的和谐。爱国爱教是佛教永恒的主题,我们不能回避。在佛教戒律中记载,曾有比丘要到国外弘法,向佛陀请示教诲。佛陀于是告诫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如此,爱国爱教,就是守法守戒。就爱国而言,佛陀

  • 为人心狠手辣会有什么后遗症? (静波法师)为人心狠手辣会有什么后遗症?

      惹祸只因闲口舌,世人为什么惹祸?喜欢说人闲话,舌头满天飞,说来说去,就有后遗症了。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你自己还觉得很委屈。不明真相的人,也觉得此人确实很委屈。  我们自己往往管不住这张嘴,什么

  • 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

      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磨难吗?这都是经历和考验,这些都无所谓。  退让三分也何妨,你退一步海阔

  • 如果是别人错了,你为什么要生气? (静波法师)如果是别人错了,你为什么要生气?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气愤、会瞋恨、会讨厌、会嫉妒等种种的情绪。面对现实,我们要反省自己、宽恕他人,即是他非我不非。否则,恨别人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就是没有智慧。  别人错了,我为什么要生气?那

  • 静波法师告诉你一个奇效高招 专治爱胡思乱想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告诉你一个奇效高招 专治爱胡思乱想

      问:劣根众生应以上求佛道为要,下化众生随缘去做?  静波法师:什么是劣根众生?就是不老实,不能脚踏实地。我不太清楚,这是谁告诉你的。上求佛道,要你向佛学习。如果你身边有些人做的事不尽人意,你何

  • 法师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静波法师)法师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作为大陆佛教访问团的一员,有幸参加同台湾佛教界探讨关于佛教教育的话题。应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尤其是聆听了各位法师、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高论,不免有些激动。细想起来,佛教兴亡,小僧有责

  •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静波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荣华富贵就像三更的梦一样,你要赶快醒了,不要再做梦了。  富贵还同九月霜,无论你多么有身份,你多么有钱,就如同那九月的霜一样,它不稳定,太阳一出来,就会化掉。  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过程吗?哪有

  • 天下事了犹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静波法师)天下事了犹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明代憨山大师云: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  大师告诉我们,人生潮起潮落,人生的轮回无尽无休——三恶道沉下去,三善道浮上来,没完没了。原因就是我们认假为真

  • 为什么好人经常办傻事?修行者应该如何追求福德和功德? (静波法师)为什么好人经常办傻事?修行者应该如何追求福德和功德?

      问:如何看待福德与功德对现实生活和修行的意义。修行者应该如何追求福德和功德?  静波法师:福德,福就是你要结缘,你要付出;德,功德,功德就是智慧。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两足尊就是福慧双修

  • 末法时代女众成就的比男众多?高僧:切忌断章取义 (静波法师)末法时代女众成就的比男众多?高僧:切忌断章取义

    问:现在有人说,末法时代在家成就女众比男众成就的多,有这样的依据吗?  【静波法师】这不是定法,可能女众比男众精进,我们也承认,但这不是定法,这怎么能是定法呢?难道我们都变成女的吗?那也不是,我们

  • 某些居士团体中的管理乱象该咋破解? (静波法师)某些居士团体中的管理乱象该咋破解?

      问:现在无论是我们哈尔滨还是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居士组织的团体,如放生、助念小组等,他们脱离社会监管,参与人员复杂,且帐目混乱。造成不少不良的社会影响,作为合法的宗教场所责任人,作为宗教领袖,您

  • 光图热闹,恐怕你永远都走不进佛门 (静波法师)光图热闹,恐怕你永远都走不进佛门

      问:当前非法的佛教场所很多,合法的寺院也会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内容和他的身份不是很相符,但也的确让一些人因此走入佛教,从这点想,他们做的未必是坏事,我们去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这样会不会成为一

  • 不用佛法去改变自己 学佛就没有意义 (静波法师)不用佛法去改变自己 学佛就没有意义

      我们现在一些人号称学佛,虽然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愿意到极乐世界,可今天还在纠结人世间的所谓是非名利。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当做一场游戏

  • 生病时服用大悲咒水能帮助痊愈吗? (静波法师)生病时服用大悲咒水能帮助痊愈吗?

    问:生病的时候可不可以化大悲咒水服用?  静波法师:这个要看因缘,你要有信心,当然可以。你有信心,你愿意用这种方法,念诵大悲水,然后服用,那肯定是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方便,他能使你对佛法深信不疑。但

  • 佛陀有说过让弟子脱下袈裟一世成就吗? (静波法师)佛陀有说过让弟子脱下袈裟一世成就吗?

      问:佛经中记载魔王波旬对佛陀说,末法时代我穿你的衣,坏你的法。佛陀流泪不做声。可现在有一种版本说,佛陀告诉波旬说,那时我让我的弟子脱下袈裟,走到民间,一世成就。有这样的说法吗?  静波法师:脱

  • 家里可不可以供韦陀和伽蓝菩萨作护法? (静波法师)家里可不可以供韦陀和伽蓝菩萨作护法?

    问:家里供佛可不可以供养韦驮和伽蓝为护法?  静波法师:也不是不可以,可以呀,也完全可以!供护法菩萨也无所谓。但是,你把护法供在那了,你就得向他学习,你也要护持正法。你雇他给你打工,那不行。  你

  • 没智慧,你凭什么心甘情愿做好事 (静波法师)没智慧,你凭什么心甘情愿做好事

    问:如何看待福德与功德对现实生活和修行的意义?修行者应该如何追求福德和功德?  静波法师:福德,福就是你要结缘,你要付出;德,功德,功德就是智慧。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两足尊就是福慧双修。修

  • 钱丢了能再赚,它丢了也许万劫不复! (静波法师)钱丢了能再赚,它丢了也许万劫不复!

      我们现在人所谓的神通都不过是阿猫、阿狗的雕虫小技。《楞严经》里有五十种阴魔,那都是高级的魔,比我们现在的魔高级多了。而我们居然会被非常低级的魔都给困住了,一旦遇到高级的魔,你就会迷失方向。  

  • 是什么让你做事不能坚持,不能忍耐? (静波法师)是什么让你做事不能坚持,不能忍耐?

      人性的浮躁与懒惰往往使我们不能坚持和忍耐。  如唐代沩山灵佑禅师去江西百丈山参百丈禅师,禅师让其于灶膛拨火,灵佑只是随意拨了拨,就以为没有火。对此,百丈拨了许久,拨出一粒火星,示以灵佑。可见,

  • 当代佛教徒要具备这3种意识! (静波法师)当代佛教徒要具备这3种意识!

    忧患意识  在佛教的经典中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末法时代。我所理解的末法是人们不相信真话,相信假话的时代来到了。我们很多论坛是关起门来搞的,第一个不接地气,第二个别人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当然,像这个

  • 讲经说法是不是在家佛弟子的职责? (静波法师)讲经说法是不是在家佛弟子的职责?

      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和毕生的事业,他也必须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所以僧宝是三宝之一。  在家人有护法的责任。如果出家人不去弘法,在家人热心弘法,这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这本来就是颠倒的。所以说,这是一

  • 皈依后就成佛法内行了?不见得 (静波法师)皈依后就成佛法内行了?不见得

      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凤毛麟角。我想说的是反闻闻自性,一定要回光返照,一定要扪心自问。  修佛,一定要修心。否则,心游道外,故名外道。你以为你皈依了,你就是内道了吗?不见得。  当然,内和外是

  • 一旦你开始学佛,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变化 (静波法师)一旦你开始学佛,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变化

      现在我们开始学佛,不再杀、盗、淫、妄、酒,奉行五戒,随时随地努力,永远都不晚。就像小孩子从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变化的过程一样,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变。  你承不承认都在变?承认了

  • 学佛后更傲慢的人并非真学佛 (静波法师)学佛后更傲慢的人并非真学佛

      信佛的人,真信佛的人,你不能任性,你不能伪装,你不能张扬,你更不能张狂。当然你也不能傲慢,你也不能不遵守规则。哪里都有规则,不能走两个极端。  既明白理上不实在,又能活在当下。就是要历事炼心,

  • 如何跟善知识修学?答案在这里 (静波法师)如何跟善知识修学?答案在这里

      佛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针对八万四千类众生,对治八万四千类烦恼。要多闻多思,适合自己的法门就是最好的。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就好比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达到解脱的彼岸。视师如佛

  • 弘法,出家人永恒的使命 (静波法师)弘法,出家人永恒的使命

      《楞严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幽晦难明,流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除非热爱真理,我们便不能认识真理。  作为一个选择佛

  • 九句话告诉你什么是佛缘 看看你有吗? (静波法师)九句话告诉你什么是佛缘 看看你有吗?

      很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高人说我佛缘,你看我是不是佛缘很深?今天告诉你什么是佛缘?一、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 美好生活是一种过程 并非永恒 (静波法师)美好生活是一种过程 并非永恒

      例如,当小孩被告知不要吸食海洛因时,这个小孩应该不单是因为恐惧而相信。更可能是因为见到吸食的后果,害怕它们而自愿拒绝毒品。  我们常常是这样的,比如你对哪个小孩说:你要提高警惕,无论是阿姨也好

  • 开光不一定就灵意义在于开启智慧 (静波法师)开光不一定就灵意义在于开启智慧

      一直以来,人们对开光有着顽固的、强烈的误解,以为开光就灵,是不是这样?不一定。为什么说不一定?因为我们总要有这样一个仪式,而且我敢说,我们流通处的开光仪式,可以说比其他寺院的都清净、都如法、都

  • 如果总是做恶梦,你该这么忏悔和回向 (静波法师)如果总是做恶梦,你该这么忏悔和回向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

  • 打破我执的枷锁 才能往生佛国净土 (静波法师)打破我执的枷锁 才能往生佛国净土

      枷锁即是能、所的束缚,众生身心净化的前提是要打破我所及能的束缚,一般人修学净土总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有一个能去的我,有一个所去的西方极乐世界,总在这上面攀缘,在心外求法,有这样的观念,那肯定

  • 学佛要有超人的价值观 不能斤斤计较 (静波法师)学佛要有超人的价值观 不能斤斤计较

      学佛要走正道,不走正道,不能称其为学佛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现在正是反思的时候。我们过去曾经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没关系,只要你能够回到正道上来,还为时不晚。如果你一意孤行,你觉得你走的是正道,

  • 学佛的下手处在哪里? (静波法师)学佛的下手处在哪里?

      经常听人讲汉传佛教没有次第,没有下手处,其实不然,那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者是由于我们总想寻觅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将它们忽视了。往生佛国净土的基础就是创造人间净土,关键在于把握当下,过去的已经过

  • 佛教中的“色”是这个意思,不要理解错了 (静波法师)佛教中的“色”是这个意思,不要理解错了

    曾经亲见过一个人告诉别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女人……他还不说指男女,就说是专指女人,那就错了,狭隘了;这个“色”应该是指宇宙万有存在的一切现象。我们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习惯向外驰骋吗?所以叫“忍色忍欲难”。

  • 佛教中的色是指女人吗?不要误解佛教色的意思! (静波法师)佛教中的色是指女人吗?不要误解佛教色的意思!

      曾经亲见过一个人告诉别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女人……他还不说指男女,就说是专指女人,那就错了,狭隘了;这个“色”应该是指宇宙万有存在的一切现象。我们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习惯向外驰骋吗?所以叫“忍色忍欲难”。

  • 为何越念佛诵经越妄想杂念纷飞? (静波法师)为何越念佛诵经越妄想杂念纷飞?

    别人学佛都是欢欢喜喜,法喜充满,为何我越念佛越妄想纷飞,越诵经越杂念不减。说好的断烦恼的清凉法门,生生变成了烦恼的滋生温床,请问师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请远离! (静波法师)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请远离!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佛道双修。这样的人,请远离。这表明他既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是虔诚的道教徒。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看因果。这样的人,请远离。华严经讲,究竟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知道。凡夫看因果,要么谋财,要么妄语。

  •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静波法师)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是只老虎,张着嘴要吃掉我们,但是一般人却“心存甘伏”,

  • (静波法师)既然开光不一定灵,为什么还要开光呢?

    一直以来,人们对开光有着顽固的、强烈的误解,以为开光就灵,是不是这样?答案是不一定。那为什么要开光?因为开光可以作为信仰、作为学佛的下手处。

  • 戴了知见的有色眼镜 因此改变起来不容易 (静波法师)戴了知见的有色眼镜 因此改变起来不容易

      世间的秽器或者是覆器,我们都无法注入净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的错误知见,所以我们无法接受清净的三皈依。因为,戴着这些知见的有色眼镜,所以,改变起来不容易。

  • 告别过去 把握当下 创造未来 (静波法师)告别过去 把握当下 创造未来

      佛在《大名经》中说:(凡是)受皈依者,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皈依本师前,依师长教,自己立下誓愿说:“我弟子某某,尽形寿皈依佛,两足尊;尽形寿皈依法,离欲尊;尽形寿皈依僧,众中尊。”(三说)

  • 恒顺众生 有好有坏 (静波法师)恒顺众生 有好有坏

      所谓“亦不结业”:就是不再造业,当然也就不再去受报。反观一般人却往往不是这样做的,当然就会结业了!结业就是我们积累业因,由于每个人的身口意,因为贪瞋痴而造作杀盗淫等诸业……即是因为业因种子的积累,从而有业果的现行。

  • 活在自己的成见里,苦恼受伤的是自己 (静波法师)活在自己的成见里,苦恼受伤的是自己

      自己的业就是:自己的生命痕迹,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陈旧观念。自己的业就是这样的,就是自己生命的痕迹,自己陈旧的观念,尤其是一种成见,是自作自受!记得我小的时候,看到一个成语叫“疑人偷斧”。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个人,他家丢了把斧子

  • 不挂碍不执着,愿往生心中的西方净土 (静波法师)不挂碍不执着,愿往生心中的西方净土

      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引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说:“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观方”,即是如果就世俗谛而言,有一个方向;比如我们说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知彼去”,就是如果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那么就一定会到极乐世界!“观方知彼去”

  • 佛教如何看待名声? (静波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名声?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什么叫声名?就是名声。声就是声名远扬,说这个人一呼百应,这是声;而且所谓“居高声自远”也是声,是因为站在高处,

  • 当了“背锅侠” 该如何处之? (静波法师)当了“背锅侠” 该如何处之?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职场中,为了生存,选择坚强。大部分“背锅侠”的心声:“无奈背锅,心里憋屈。”大部分的锅,你背了也就背了。你愿不愿意,锅都在那里。但是你如何认知和行动,却关系到后续的发展。当我们成了“背锅侠”,我们如何处之?

  • 智慧观照世间 建立正知正见 (静波法师)智慧观照世间 建立正知正见

      所谓“名之为道”:这个就称之为道!由此我们就真正入道了!我们每个人应当扪心自问:我是这样来学佛的吗?如果我们说“我有我执,我有实在性”,那么请问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会全身心地投入吗?在做功德的时候,是不是有那种挂碍和狭隘呢?

  • 只有真正学佛,才能解脱自在 (静波法师)只有真正学佛,才能解脱自在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轮转而来的。如果你问我:“法师,我是从什么地方轮转来的?”我告诉你:“无始!”再问:“我将流转到哪里去?”回答是:“无终!”我们因为轮转而来,所以是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真正学佛,才能够彻底解脱!

  • 改变观念的重要性 (静波法师)改变观念的重要性

      我们无始以来就是带着这样的痕迹走过来的!所以只能承受自己过去所造作的业因。我们不要不服气,要认账!认账的同时就要对自己的这种贪瞋痴的思维进行改变!面对现实,欢喜地接受;然后,我们在接受的同时,感悟到自己既没有我的主宰,也没有我的承受

  • 转化升华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的慧命解脱 (静波法师)转化升华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的慧命解脱

      “如果你不能放下这些的话,就会被财产、亲情捆绑住了。”如此,你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轮回!不要认为:“我有,没关系”!自己一厢情愿说没关系不行,就像你说“我能去极乐世界”!你真能去成吗?而你说“能去”不行!能不能去那都不是定法!

  • 为什么要念佛号、佛经、佛咒? (静波法师)为什么要念佛号、佛经、佛咒?

      我们今天之所以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念经、念咒,请记住:不是因为佛菩萨万能,只是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念诵的外在,改变了自己内在的心!所谓历事炼心!为什么这种念诵能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已经把佛法消化了,融入到了自己的身口意中

  • 皈依三宝是拜师父吗?皈依三宝以后应该怎么做?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是拜师父吗?皈依三宝以后应该怎么做?

      皈依三宝是拜师父吗?皈依三宝不是拜师父。对此,现在很多人也都误会了!选择一个好的皈依师固然重要,但是他要求你做的应当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他个人。通过皈依三宝的因缘,最终可能会让我们认识一位大善知识——也就是对我们的信仰、对佛法真正能够担当负责的人!

  • 都不过是匆匆过客 没有永远更无永恒 (静波法师)都不过是匆匆过客 没有永远更无永恒

      “出家之后还得要回家处理,不会自在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出家之后了,还要回家去处理家务事,一会儿什么劳保,一会儿什么保险,一会儿什么家里的儿子娶媳妇了,什么姑娘又出嫁了,这些事将会没完没了;最后弄来弄去,弄的是僧不僧俗不俗,让人感觉到很麻烦。

  • 无论造恶因或做恶缘,只要能够觉醒就不会受报 (静波法师)无论造恶因或做恶缘,只要能够觉醒就不会受报

      无论是造恶因还是做恶缘,如果我们能够觉醒的话,就不会受报。我们造一恶因,如果能够觉醒,即醒来的时候,我们轻罪不会受报;即使重罪受报,也可以轻受,或者不受!因为:虽然我们造了那个恶因,但是我们把那个种子转化了。

  • 佛教徒作佛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 (静波法师)佛教徒作佛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

      对于一般人而言:有的人死了就死了,谁也不会怀念他;而有的人死了,不论多少年,大家还会感恩和怀念他,为什么?我们实在不知道这样的人信不信佛,但是能够让人家怀念他,那就说明这个人活得有价值,他利益了很多人,大家觉得这个人值得感恩和怀念!

  • 可见知因知果,世间的苦才会有止息的时候 (静波法师)可见知因知果,世间的苦才会有止息的时候

      可见,知因知果,世间的苦才会有止息的时候。即使有了因,也不要怕!只要我们觉醒了,回头是岸;就怕我们没有办法幡然悔悟,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轮回。我们因为有成见,所以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而且会找很多借口、理由来维护这种错误的行为。

  • 非分之财是毒蛇 (静波法师)非分之财是毒蛇

      如果现在有人说,这个师父绝对绝对不持金钱!有点儿智商的都不会相信!因为面对现实,没有办法生存!当然了,如果是真的住在深山里,不持金钱基本上不会成问题,但是现实则是山里已经不再安静!旅游的人无处不在,因为现在社会发展了,所以我们无法回避的现象出现了!

  • 只有面对变化,才是至关重要的理性 (静波法师)只有面对变化,才是至关重要的理性

      小孩子,我们盼着他长大,但他们长大时我们就老了!因为我们跟他们同样在变;他们长了,我们如果是不长的话,那么我们就不正常!所以说,生命现象一直在变,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乃至刹那刹那,无常的力量最大!

  •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静波法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维摩经》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就是刚学佛时,你难免要抱着欲望而来,说我有烦恼,有诉求,有一些个消化不了的东西,佛教允许这样的情绪!而一旦走进合法正法的寺院听经闻法,就解决了,因为它会让你用佛法观无常,观无我,观解脱。

  • 日中一食 树下一宿 (静波法师)日中一食 树下一宿

      所谓“日中一食”:以前的佛教徒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佛教的戒律有过午不食。佛教在印度可以托钵乞食,为了减少百姓负担,沙门又事情简单……传到中国,汉传不再有托钵,加之寺院开灶、事情增加,于是过午用斋变成了方便“药石”。可见,佛法不是定法!

  • 烦恼时提醒自己——万物皆流 (静波法师)烦恼时提醒自己——万物皆流

      身体在变,心理在变,变是正常的;一会想南,一会想北,一会想东,一会想西,特别正常;但是不论想什么,不要认为只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固定,那么我们才会自在!我们如果总是认为那些已经变化的垃圾都是实在的,如:“哎呀,我又想起这个了,又想起那个了

  • 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

      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八正道的第一个就是正见,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一定要准确!什么样的看法是准确的呢?最根本的是四法印,即小乘佛法的三法印——无常、无我、解脱和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一切都是烟云!都是没有实在性的,这就是正知正见!

  • 念念不忘皈依佛法僧 (静波法师)念念不忘皈依佛法僧

      佛教徒不要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做起。如果三皈依做到了,那么惭愧心就具备了!我们将不再把自己当回事儿啦!就会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和慧命。如果惭愧心有了,就会有谦卑心!谦卑就是谦虚,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卑微:“我不行!我什么都不是!”

  • 修行佛法要如实道来,不能断章取义 (静波法师)修行佛法要如实道来,不能断章取义

      佛宝是已经修行到智慧圆满的人。法宝是佛陀成道之后,告诉我们的成佛的道理及其方法。法宝就是佛陀曾经所感受证悟的经验——这种修行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佛陀的这种经验去探讨、去感受,那么我们也能够成就证悟佛陀的经验。

  • 皈依三宝是正信佛教徒心里的根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是正信佛教徒心里的根

      请记住:你不代表你!我不代表我!我们代表佛教的尊严,代表我们佛教的形象。如果让人失望了,很麻烦!所以不要吹嘘自己是什么?有很多次,我在坐出租车时,别人跟我谈论起极乐寺的事儿,我就装糊涂,装迷糊。曾经坐出租车时,司机骂静波,我也跟着一起骂,骂呗!

  • 在家佛教徒应以符合这种标准的出家人为榜样 (静波法师)在家佛教徒应以符合这种标准的出家人为榜样

    出家人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是出家人!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定位出家人的身份:独身、住合法寺院活动、吃素、僧装、佛协资格认定、政府备案;且担当负责!

  • 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和不邪淫是什么意思? (静波法师)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和不邪淫是什么意思?

      所谓“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内容都是什么呢?身有三种,口有四种,意也有三种。“十事”亦名十善,是从四根本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演变而来的,五戒中的酒戒则不在十善之中。虽然酒戒不是根本戒,但却可能因此而犯其它四条根本戒。

  • 找准定位 不要越位 (静波法师)找准定位 不要越位

      当然了,面对现实的烦恼,我们通过反醒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居士,做好居士的事;在家里,我是母亲,做好母亲的事;我是师父,做好师父的事;我是个住持,做好住持的事……这种定位非常重要!你不是总统,不做好本职工作,胡思乱想国家大事

  • 别让这三种意业障碍了你 (静波法师)别让这三种意业障碍了你

    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就是: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那么意业又是什么呢?所谓意业三类就是不嫉、不恚、不痴,其实嫉、恚、痴就是贪、瞋、痴。

  • 究竟佛会惩罚众生吗? (静波法师)究竟佛会惩罚众生吗?

    佛永远不会惩罚任何一个众生,这一点我向大家保证,因为我了解真实的佛法!他甚至不会惩罚任何一个人,是我们自己惩罚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按照佛说的道理践行!说明我们的良心有问题!将来结果当然会背道而驰!如是因如是果而已!

  • 有嫉妒、瞋恚的人是愚痴的人 (静波法师)有嫉妒、瞋恚的人是愚痴的人

      “有嫉妒、瞋恚的人是愚痴的人。”大家想想看,如果知道缘聚缘散、如是因如是果,那么我们就会接受别人比我们优秀!人家就是比我们好,我们会心甘情愿,不会使绊子,不会流言蜚语,不会造谣中伤,什么都不会!否则因为别人的优秀,使自己更加受伤!佛教徒不会这么干!

  • 念佛诵经学佛,亲近善知识 (静波法师)念佛诵经学佛,亲近善知识

      就三皈依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可以念有缘的佛,诵有缘解决问题的佛经,学习契理契机的佛法,亲近弘扬正法的出家人和善知识。就是在你三皈依之后: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后,我对阿弥陀佛有缘,我念阿弥陀佛;

  • 修行要脚踏实地,从做人开始! (静波法师)修行要脚踏实地,从做人开始!

      所谓“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像前边这十种事,如果不遵循圣道,不照着善道去做,就是十种恶行。这十种恶若停止了,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嫉妒、不瞋恚、不愚痴、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这就叫十善行。

  • 别忘了自己学的是佛 (静波法师)别忘了自己学的是佛

      松峰山的道士曾经告诉我,一伙居士去放狐狸;那些狐狸是人工喂养的,又是高价买来的;所谓的信徒们竟然就给那些狐狸顶礼(磕头);这简直是个笑话!狐狸确实有本事,它也可以成仙,但我们是佛教徒,不一样的归宿;它有能力,我们是干什么的?

  • 佛教徒应当维护佛法的权威!依教奉行!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维护佛法的权威!依教奉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没几年!我们深知:修道的人多如牛毛!成道的人少如牛角!所以,我们需要共识和共鸣,佛教徒应当:维护佛法的权威!依教奉行!而且,为了真理,我们可以像善财童子一样去参学善知识。但那应该是为了探求真理,为了解脱,而不是为了照相

  • 忏悔不是后悔,忏悔是告别,是再见! (静波法师)忏悔不是后悔,忏悔是告别,是再见!

      所谓“若人有过”:意思是:如果人有过失了,哪怕你去造业,造恶业。业当然有善有恶,可以告诉诸位的是,善业也可以成为业障,恶业更是障碍,所以无论善业还是恶业,它都是障碍,怎么样?所谓“自解知非”:自己能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于修道解脱是相违背的,于是就:

  • 走出轮回就要突破四魔,是哪四魔? (静波法师)走出轮回就要突破四魔,是哪四魔?

      今天,很多人打着佛教的招牌去做轮回的事。而且轮回的质量非常之差,最终会堕落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事情……佛教认为,即使三善道也是不安全的。那怎么办呢?我们要走出轮回!走出轮回就要突破四魔。哪四魔?

  • 改变我执的习惯太难了 (静波法师)改变我执的习惯太难了

      《焰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普陀洛伽常入定,随缘赴感靡不周。”所谓“普陀洛伽常入定”,也就是他跟空性的相应之际,于是就能千处祈求千处应!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跟空性相应,那么就会同观世音菩萨相应!如此又能抱怨谁呢?只能怪我们自己!

  • 走出轮转的怪圈是解脱 (静波法师)走出轮转的怪圈是解脱

      有情众生轮回生命的轨迹,是一点一滴一点一滴地积淀而成,于是开始转哪,转哪……而且通过探讨这种生命轮回的轨迹,让我们走出这种惯性的轮转;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轮转,一直在轮转的动力是贪瞋痴!我们现在明白了,所以我们不再轮转了!

  • 别把吃素当成佛教信仰的唯一标准 (静波法师)别把吃素当成佛教信仰的唯一标准

      有人说皈依了就要吃素,当然,能吃素是了不起的,但不是皈依必须吃素;而且吃素是心甘情愿的事情,不应该是被迫的!也不是因为恐惧怕还账。所以皈依不是一定要吃素。也不是一定不要喝酒,但是提倡:喝酒别喝醉!吃肉别杀生!有家别胡来!

  • 走不出一个封闭的圈子,能怪谁呢? (静波法师)走不出一个封闭的圈子,能怪谁呢?

      我们每个人今天面对佛经的时候,都应该好好地去反省,都要去改变自己的贪瞋痴烦恼!当我们真正去反省、改变的时候,那么我们会与道相应,如此就没有白白地学习佛陀正法。经是什么?是佛陀指导我们的解脱之路!我们要依教奉行走路!

  • 轮回是谁导演出来的?是我们自己! (静波法师)轮回是谁导演出来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原来讲过世俗谛与胜义谛对生命的看法。佛陀毫无疑义是醒来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当佛陀醒来的时候,突然间明白了:我们都在盲人摸象!当他的眼镜摘下来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什么颜色都没有,都是我们一厢情愿,都是我们赋予它的,于是我们就有了红的,有了黄的

  • 佛教徒皈依后要怎么做? (静波法师)佛教徒皈依后要怎么做?

      1 把曾经的贪着化为喜舍 说到贪着,我们一直都在贪着!哪个人不贪呢?因人而异,或深或浅……而贪来贪去,越贪越苦!贪是痛苦和轮回的动力,所以要去转化!转化就是要很欢喜地去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愿意帮助别人,给予别人。难哪!为什么难呢?

  • 要有“恒顺众生”的理念 (静波法师)要有“恒顺众生”的理念

      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考虑,因为还要有“恒顺众生”的这样一个理念。虽然你会说:“我不执着,我不挂碍”,但是你会影响一大片;比如,你的身份做错了事,让很多人失望或者误会,试想负作用有多大?因为越是被人关注的人,越有法律、公德、信仰责任!

  • 佛教徒要真行动 (静波法师)佛教徒要真行动

      悔过使我们所做的罪业减轻,使我们的污染减少,间接地对他人和社会有益。我们不伤害别人了,大家就会和睦相处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佛教徒,有时候真是要行动。在北京佛学院当老师时,有个台湾老板,到中国佛学院法源寺拜佛。我当时是佛学院的一名法师

  • 这三种迷恋会让你误入邪师外道 (静波法师)这三种迷恋会让你误入邪师外道

    “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有些人知道皈依,但是为什么会误入邪师外道呢?因为禁不住诱惑,因为禁不住某种热闹,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就随着好奇心去了!甚至迷恋世间的财宝、眷属、生命等等。

  • 业是一种重复演变的过程 (静波法师)业是一种重复演变的过程

      业是一种重复演变的过程。是啊,播种了,现行了;现行了,又播种;又现行……这是一个重复演变,没有完了的过程!所以轮回恰恰是这样来完成的。业决定了我们的一生,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死。因为活在惯性之中,所以每一个人就会: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

  • 为什么说“和气生财”? (静波法师)为什么说“和气生财”?

      为什么叫“和气生财”?所谓的穷横穷横的不行了!因为穷才横,横才穷,越横越穷!所以做买卖就必须和气生财,满面笑容面对顾客,人家就高兴,也愿意买我们的东西;如果整天像谁欠我们钱了似地,谁敢买我们的东西呀?说这家伙就像打劫似的,这肯定都是假货

  • 因果论也就是因缘论 (静波法师)因果论也就是因缘论

      所谓因果论,也就是因缘论;比如我播种,把花生米放在地里,这花生米是很重要的,它是因,它是这种轮回的主动力,其它的是外缘;比如说阳光、水分、养料、人工……这些都是外缘!没有外缘不行,但是即使外缘再好,没有这个种子行吗?

  • 不要盲目信仰 要用智慧抉择 (静波法师)不要盲目信仰 要用智慧抉择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三十四卷说:“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

  • 只有改变才能与时俱进,从轮回的惯性中解脱出来 (静波法师)只有改变才能与时俱进,从轮回的惯性中解脱出来

      其它的宗教是直线式的。我们已经说过了,其它宗教是:可以生天,可以做人,可以下地狱!没有办法,只能是这样的结果。佛教是圆圈式的,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是可能,不是固定的!说:“唉,你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不是,没有必须,只是相对而言,仅仅是可能!

  • 出家人要内外皈依还需要善知识 (静波法师)出家人要内外皈依还需要善知识

      可见,我们自己身心的当下,就是正法解脱!这个身心的当下,我们要去“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色受想行识——即精神和物质的载体和合,我们生命的现象完成了。如果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我们不再纠结贪瞋痴等

  •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随境所转还是凡夫 (静波法师)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随境所转还是凡夫

      所谓“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当别人诋毁我、骂我,甚至诬陷我、诽谤我的时候,结果怎么样?自己往往会把自己弄成堕落的这样一个境地。“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就是自己伤害自己!如果想要对自己没有伤害,那么我们不配合,他又能伤害到谁呢?他说我们的是非

  • 佛教的福报观是什么样的观?中道观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观是什么样的观?中道观

      很多人会说:“我们都要解脱、念佛、往生,不夹杂,一门深入……”难道错了吗?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福报,不去结缘,那么这个念佛的质量肯定不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不懂,即使懂了也不会念;别人不能接受我们,也不能理解我们,我们自己有责任,会很苦。

  • 要活学活用佛陀的教诲 (静波法师)要活学活用佛陀的教诲

      记得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外道来指责、辱骂佛。为什么?因为他的那些弟子全都被佛给教化了,全都皈依佛陀了,所以他就不平衡,就来指责、辱骂佛陀;骂了很久,佛陀对此回应说:“你们家请客做了很多很多菜,最后这个客人一口也没有吃

  •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静波法师)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法华经& 8226;方便品》有这样的偈颂: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什么意思呢?所谓“诸佛两足尊”,所有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两足尊贵。哪两足?一足是修福,一足是修慧;如果没有慧,修福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福,学佛只是空谈。

  • 二六时中,当省察耳 (静波法师)二六时中,当省察耳

      在《景德传灯录》,圭峰禅师有过这样一段话,作为此次讲座的结束,内容是这样的: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当知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于尘境自由不自由)。

  •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静波法师)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憨山大师给了我很多信仰的力量,给了我坚强的支撑点,让我能够走到今天,也让我有勇气去担当,去负责。那么,让我们走进憨山大师的《醒世咏》,去对照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改变自己。“红尘白浪两茫茫”:红尘就是生存的空间,是我们的现实人生。

  •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静波法师)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到处随缘延岁月”:人生飘忽不定,走到哪里,常常身不由己。但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需要随缘自在!为什么叫随缘而不叫攀缘?也不叫拒缘?什么叫攀缘?不属于你的,你要是去求,求来求去,后遗症太多;如果是你的,你拒绝了,也会麻烦、苦恼,让人感觉不近人情。

  • 布施可得福报 (静波法师)布施可得福报

      《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三品第一经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这段记载就是一个故事。让我们回味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将会从中受益良多。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释迦牟尼佛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静波法师)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惹祸只因闲口舌”:有些人惹祸是怎么惹的,是闲话说多了,“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闲着没事,舌头满天飞,说来说去,就有后遗症了,然后自己还觉得很委屈。我们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嘴,容易造口业。如果有精力,多学点知识!

  •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静波法师)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是非不必争人我”:不必纠结是非对错。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其实你错大了。你“对”,又能如何?你“是”又能怎样?弘一大师说:“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说:“我是假的!我什么都不是!”那么不就改变我执了吗?

  • 法无定法 自作自受 (静波法师)法无定法 自作自受

      地主大王又为灯光如来等建了许多寺庙、宝塔,持续供养其他阿罗汉,直到他们一一入灭。因为这些阿罗汉不是同时入灭的,所以其他的阿罗汉,地主大王继续供养,直到这八十亿阿罗汉都一一涅槃为止。请记住:涅槃不是死了!佛教讲的涅槃是无生,是生命的升华

  •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静波法师)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老病死生谁替得”:衰老疾病生死的过程,父母、妻子、儿女,无论感情多么真挚,请问谁又能替谁?只能照顾,不能替代。“酸甜苦辣自承当”:人生的苦辣酸甜各种滋味,无法回避,需要自己承受!同别人计较,自己会更加痛苦!每个人都有不尽人意!最大的不尽人意

  • 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要趣向解脱 (静波法师)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要趣向解脱

      你应当这样说:今天我所有的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要趣向解脱。解脱就是没有烦恼挂碍的自在,我们今天很多人越学越不自在,为什么?因为没有智慧。如果越学我执越重,越学烦恼越重,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学佛。而越学越简单,越学越放松,越学越自在,这才叫学习佛法的解脱

  • 只要法之所在,即是佛之所在 (静波法师)只要法之所在,即是佛之所在

      三世诸佛是佛在世俗谛上的化身佛而已,或者叫报身佛;当然一切诸佛都具足法报化三身!而学佛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外在成就内在!只有成就无念、无住、无修、无证,那个时候才是法身佛!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今天学佛,供奉的是化身佛和报身佛

  •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静波法师)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人从巧计夸伶俐”:有人就觉得自己很聪明,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似乎挺优秀?适当没有问题,极端就有后遗症!千万不要任性表现自己,表现不要张扬!需要时,我就站出来;不需要时,我就隐退!有智慧的人懂得谦卑简单,能够远离祸患!

  • 为什么还会烦恼? (静波法师)为什么还会烦恼?

      我们每天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好像同自己没有关系,总是不断地求佛:“你帮帮我吧……”,而自己就是不想去改变自己。佛陀真正帮助我们的,恰恰是把醒来后事物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明白了,分享了,就受用了,也就会真正地改变自己

  •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种和气二陈汤 (静波法师)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种和气二陈汤

      “一剂养神平胃散”:养神(精气神),心里要平和。平胃散,就是你吃了什么东西都很舒服,为什么?因为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也不容易做到!但是学佛的人因为学习智慧和慈悲,就容易心安理得。“两钟和气二陈汤”:对人要善良、宽容。虽然我们为了坚守信仰

  • 弃命必死难 (静波法师)弃命必死难

      所谓“弃命必死难”:比如人被判处死刑了,他想不死行吗?必然得死。他造了这个业,不接受这种现实,行吗?必然得接受。所以说“弃命必死难”,他就得死,必须死,这就是难。难过呀,确实难过,据说刑场上被枪毙的人,有的会喊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静波法师)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生前枉费心千万”:冥思苦想、处心积虑地算计,就是想占便宜,不肯吃亏,而这样的人最终会吃大亏的!你攒下很多东西,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呢?却不能享用,不是自己的!“死后空留手一双”:两手空空地来,两手空空地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也拿不走!

  • 得睹佛经难 (静波法师)得睹佛经难

      所谓“得睹佛经难”:很多的佛教徒说我要学佛,但是他所认知、感受的佛法,恰恰跟真正的佛法是相违背的,甚至于是附佛外道,乃至于邪知邪见……往往非常可笑!甚至像我这种身份的人,经常会有人找我:“法师,你给我算一卦?”

  •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静波法师)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悲欢离合朝朝闹”:悲,伤心,人死了就会悲伤,聚在一起就觉得高兴;不懂得喜怒哀乐、聚散无常的道理,不知道修行改变,那么人生就如唱戏,天天都是闹剧,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寿夭穷通日日忙”:寿,寿命很长;夭,寿命很短;穷,困窘,什么事都做不成;

  • 常随佛学,牢记在心 (静波法师)常随佛学,牢记在心

      人生有很多我们无法回避的难事,几乎就是我们的障碍,而且在有障碍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修道来讲是一种伤害,只有转化,才可以是佛法!我们要面对这些因缘,不面对不正常,面对又消化不良,所以要说:“举难劝修”,以此要大家警醒。

  •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静波法师)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休得争强来斗胜”:觉悟的人生,不要总去争强斗胜。什么“我比你强,你不如我,我胜了!”就觉得自己如何了。其实那又能怎样?你胜了又如何?输了又怎样?都是过程而已!“百年浑是戏文场”:活了一百年,回过头来看,就如同剧本里的内容一样,无非是游戏一场!

  • 生值佛世难 (静波法师)生值佛世难

      所谓“生值佛世难”:每一个人的人生,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困扰。人生的最初是什么?就是生命最初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我们一点点地从朦胧到懂事,最后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但是我们的生命的过程之中,很难遇到佛陀住世的因缘。

  • 到寺院里光烧香有什么用? (静波法师)到寺院里光烧香有什么用?

      憨山大师的《醒世咏》,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要有智慧。要看破人生,要觉悟人生,要学会忍让,要学会包容,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去结缘,这就是学佛!跑到寺院里光烧香有什么用啊?烧香,那叫恭敬和结缘!如果你不听闻佛法,就没有智慧,无法改变烦恼和轮回,不能解脱!

  • 没有福报可以吗? (静波法师)没有福报可以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我们而言,就像曾经说过的,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上厕所;我们在做佛事,在结缘、弘扬佛法的故事中,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上厕所、睡觉一样,变成家务事。为什么要变成家务事?因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

  • 警醒自己不要浪费生命 (静波法师)警醒自己不要浪费生命

      佛教有这样一句话:“宁可破戒,不可破见”!戒能破吗?戒是不能破的,尤其是根本戒!什么是根本戒?波罗夷!什么是波罗夷?叫弃!什么叫弃?就是尸体被抛弃了!什么叫尸体被抛弃?佛法的大海里边不容死尸,知道吗?而戒律是戒定慧的根本,如同人的双脚

  • 缘起性空,历事炼心 (静波法师)缘起性空,历事炼心

      知音难觅,憨山大师有一首诗,这首诗的意义很深刻,经常会用憨山大师的这首诗来自励。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独坐长松下”,就是一个人很孤独地坐在松树的下边,心里想得很远

  • 面对现实人生要完成三点 (静波法师)面对现实人生要完成三点

      我们面对现实人生,践行耕耘、结缘、修福、行善的过程中,要完成三点:1 不比较,学佛人不能同别人去比较;如果要去比较,应当同佛陀去比;学习佛陀无所谓,不在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不要同人比,要同佛陀比,这个很重要。

  •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静波法师)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说,而不敢面对良心、责任、信仰,如此良心、责任、信仰都不担当的人,

  • 忍色忍欲难 (静波法师)忍色忍欲难

      所谓“忍色忍欲难”:什么叫忍色呢?色,是宇宙万有的存在现象。有人把它当作男女,可以!因为男女也是宇宙万有存在现象之一;但若单纯地把它当作男女,那就是误会和狭隘!曾经亲见过一位法师告诉别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女人……

  • 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 (静波法师)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

      径山禅堂示参禅切要,就是在径山禅堂中开示参禅的根本要点,这对于我们了解禅宗,修行禅宗,有重要的意义。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所谓“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就是禅法这样的佛教宗派,目的是传承佛的心印。

  •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静波法师)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我们再用龙树菩萨的道理给大家做一个总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什么意思呢?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如果我们不去耕耘,不去帮助别人,这是世俗谛,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所以我们要去结缘,要去帮助别人,要去担当

  • 见好不求难 (静波法师)见好不求难

      所谓“见好不求难”:大家想一想,见到美好的东西,比如春暖花开,去旅游啊,去划船哪,去跳舞啊,去打牌呀,如果我们见到这些不去追求——心里不贪求,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修道必需要突破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缘聚缘散的无常!美酒、佳肴乃至人生的种种沉迷享受

  • 不能盲修瞎炼!应该是依教奉行,心心相印 (静波法师)不能盲修瞎炼!应该是依教奉行,心心相印

      始自达磨(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棱伽(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应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所谓“始自达磨西来”:就是中国的禅宗是来源于印度的菩提达摩祖师的,然后一辈一辈地传下来,传到六祖

  • 被辱不瞋难 (静波法师)被辱不瞋难

      所谓“被辱不瞋难”:人家骂我们,我们不恨对方,这就太难了。你看有几个人面对这样的情形,如背后说你闲话,听了之后,竟然会无动于衷的?人家骂我们一句,我们不骂他两句,那都是比较有修养的了!这是境界,如果别人骂我,而我能够淡然处之,或者是莞尔一笑

  • 坐禅的关键之所在 (静波法师)坐禅的关键之所在

      《棱伽(楞伽)经》云:“静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此实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诀法也。所谓“《棱伽经》云:静坐山林,上中下修”:《楞伽经》告诉我们静坐山林,刚开始每个人都心猿意马,胡思乱想,怎么办呢?先静下来。

  • 如果没有福报,拿什么去升华解脱的资粮? (静波法师)如果没有福报,拿什么去升华解脱的资粮?

      《金刚经》说:三轮体空布施,功德无量无边。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容易理解和做到。回想一下,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祐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仰山慧寂禅师向沩山灵祐禅师说:“有一个信徒供养了三匹绢,我应当如何为他回向?”

  • 广学博究,突破自己的狭隘 (静波法师)广学博究,突破自己的狭隘

    告诉你,我们的认识就是狭隘,所以要想突破自己的狭隘,必须要“广学博究”。真正地追寻到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根是什么?空性。我们已经说过了,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人,那是什么?就是空性。那就是法身佛的境界。

  • 有势不临难 (静波法师)有势不临难

      所谓“有势不临难”:什么叫势?就是势力。势力现前的时候,很多人会去逢迎和巴结。这是一个事实,所以有人不如此就太难了。我跟你说,结交富贵,有人认为是一种自己骄傲的本事,可是会有那么一点,我们的道心呢?如果我们为了常住,为了佛教事业,那还是公心

  • 修心是关键 (静波法师)修心是关键

      又云:“彼心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相,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来的示悟心之妙旨也。让我们分享祖师开示:所谓“又云:彼心意识,自心所现”:即《楞伽经》又说,你的心意识,就是你的分别执着!从哪里来的呀?从你的心里显现出来。

  • 不执着是无漏的功德,打破我执的智慧 (静波法师)不执着是无漏的功德,打破我执的智慧

      如果我们总是觉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请记住:这是有漏的福报,不执着才是无漏的功德,不执着才是打破我执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要嫌自己做的福报已经很多了,已经很圆满了;永远在路上没有止境,只去耕耘,不问收获。

  • 触事无心难 (静波法师)触事无心难

      所谓“触事无心难”:我们遇到过很多事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还是不好不坏的,回过头来会发现,很多人特别计较、执着;可以这样讲:不是修道人!至少这样的人,实在是没有什么事闲的!什么饭菜凉了热了,什么天气热了冷了,什么事情好了坏了的……

  • 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 (静波法师)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

      又云:“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黄面老子教人参究之切要处。所谓“又云: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楞伽经》又说,从无始劫来,诸佛菩萨一直传授下来,告诉你:妄想没有实在性!因为妄想没有实在性,所以我们还会计较妄想吗?

  • 为什么说作福不嫌多? (静波法师)为什么说作福不嫌多?

      为什么说作福不嫌多呢?多少还不是停留在分别、执着上吗?佛教讲:我随缘去做事,即是:不攀缘、不拒缘,但我会随缘;随什么缘?随佛缘。因为我们在随缘的过程中,在历事,在炼心,这就是修行!修行不是逃避现实。因为众生的生死轮回,实在长远得难以计算。

  • 广学博究难 (静波法师)广学博究难

      所谓“广学博究难”:我们往往只是学习一点点知识,当然狭隘和一厢情愿,就会自以为是地说: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请问哪个不是佛法?请大家记住:我们狭隘,鼠目寸光,就看到眼前这一点点,看不到:更高更远!就如同蛤蟆在井里,说天就这么大;

  • 什么是外息诸缘? (静波法师)什么是外息诸缘?

      及达磨(达摩)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达磨(达摩)最初示人参究之要法也。所谓“及达磨示二祖云”:这是达摩祖师开示二祖慧可大师说:所谓“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什么叫外息诸缘呢?

  • 把握当下,行动起来 (静波法师)把握当下,行动起来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经历,我们给大家说过,他有过九种灾难:曾经被人家骂过;曾经被人家诬陷过;曾经释迦这个民族被毗琉璃王灭亡过;曾经走路的时候被木桩伤过脚;曾经被提婆达多用巨石砸过脚出血;曾经六年苦行;曾经空钵而返,托着空钵乞食

  • 除灭我慢难是什么意思? (静波法师)除灭我慢难是什么意思?

      所谓“除灭我慢难”: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我慢,都觉得自己有相对了不起的一面;比如:我比别人早信佛,我比别人早认识某某高僧、活佛,我受菩萨戒的时间比别人早,我皈依的时间比别人早,我认识多少人……好像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本,其实这本身就是我慢!

  • 本来无一物 (静波法师)本来无一物

      传至黄梅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钵,此相传心印之的旨也。所谓“传至黄梅求法嗣时”:黄梅位于湖北省东南,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及五祖弘忍大师参禅得道处,这里指五祖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寻找法嗣(接班人)的时候。

  •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同时更要“自净其意” (静波法师)“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同时更要“自净其意”

      我们想一想,人生经常会有顺境、逆境,当然,在逆境的时候需要坚定,把它当作锻炼,在顺境的时候要学会感恩。这是佛法教给我们的启示。但是就世俗谛而言,如果说遇到顺境,那一定是我们前生福报积累的结果,所以今生享有这样的一个顺境;

  • 不轻未学难 (静波法师)不轻未学难

      所谓“不轻未学难”:就是不轻视比自己后来的学佛人。学佛二十年的人对于学佛十年的人而言,学佛十年的人是后学;出家三年的人或者学佛三年的人,对于刚刚出家或学佛的人而言是先学,而刚刚出家或学佛的人则是后学,但是先行者不可以轻视后来者!孔子说:后生可畏!

  • 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静波法师)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及六祖南还,惠明等追至庾岭夺衣钵,祖弃石上,明提掇不起,明云:“我为法来。”祖云:“汝为法来,但屏息外缘,不起一念,当为汝说。”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即大悟。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参究之的诀也。

  • 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波法师)人到无求品自高

      解脱就是没有烦恼挂碍的自在,我们今天很多人越学越不自在,为什么?因为没有智慧。如果越学我执越重,越学烦恼越重,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学佛;而越学越简单,越学越放松,越学越自在,这才叫学习佛法的解脱;反之越学越累,越学越烦恼,越学越恐惧

  • 当机立断,不随波逐流 (静波法师)当机立断,不随波逐流

      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行。所谓“故将一则无义味语,与你咬定”:所以拿一句没有意义的话让你抓住它,让你咬住它,不放松它。

  • 见性学道难 (静波法师)见性学道难

      所谓“见性学道难”:通过学习,佛法我们会知道,是:无常、无我、解脱,甚至于诸法实相(就是空相);我们也知道什么是佛性,真如法性是空性,是不可得性。而不可得,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无常,都在飞快地离我们而去,我们自己也在变化,这是什么?

  • 为什么会不甘心? (静波法师)为什么会不甘心?

      此正是达磨(达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规则也。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语句上寻思,当作疑情,望他讨分晓也。”所谓“此正是达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规则也”

  • 无愧于学佛与行菩萨道 (静波法师)无愧于学佛与行菩萨道

      我们再用龙树菩萨的道理给大家做一个总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什么意思呢?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如果我们不去耕耘,不去帮助别人,这是世俗谛,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所以我们要去结缘,要去帮助别人,要去担当,要去负责

  • 兴旺佛法需要四众弟子共同来努力 (静波法师)兴旺佛法需要四众弟子共同来努力

      有一付对联:“曲线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横批是“又圆又滑”!如此活着都是没有价值,那还能到极乐世界或者成佛?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善根、福德、因缘,什么都没有!所谓: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已!如果坏人都去西方了,那么好人还去干什么?

  • 别迷失了自佛性 (静波法师)别迷失了自佛性

      便说偈呈颂,就当作奇货,便以为得了,正不知全堕在妄想知见网中。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所谓“便说偈呈颂,就当作奇货,便以为得了”:于是做偈语逢人便说,以此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苏东坡曾经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

  • 静波法师:人身不易,要活个明白 (静波法师)静波法师:人身不易,要活个明白

    “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大家要记住,所谓“傲慢”,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我们要谦卑地把头低下去,因为我们是学习无我的。

  • 面对现实人生要完成的三点 (静波法师)面对现实人生要完成的三点

      我们面对现实人生,践行耕耘、结缘、修福、行善的过程中,要完成三点:1 不比较,学佛人不能同别人去比较;如果要去比较,应当同佛陀去比;学习佛陀无所谓,不在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不要同人比,要同佛陀比,这个很重要。

  • 什么叫增上慢人? (静波法师)什么叫增上慢人?

      若是如今人悟道这等容易,则古人操履:如长庆坐破七个蒲团,赵州三十年不杂用心,似这般比来,那古人是最钝根人,与你今人提草鞋也没用处。增上慢人,未得谓得,可不惧哉?所谓“若是如今人悟道这等容易”:要是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人所谓的开悟这样容易的话

  • 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 (静波法师)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

      “没有人知道应该接受哪个教义,没有人知道哪个修行法门才是可以遵循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落入和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人们一片愕然和茫然!我们学佛学了好多年,有很多人不只是十年二十年,还有的人甚至是几十年,从他家传之中就得到了一种信仰的熏陶

  • 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 (静波法师)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

      大家看《楞严经》讲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所谓七处征心,征来征去心没有了,阿难哭了,其实他不应该哭,应该笑,因为死去活来!但是阿难代表众生,他很慌恐,说:“我怎么没心了呢?”没心不好吗?没心你不就是清净自在了吗?他害怕没有心,所以哭了,其实没心最好。

  • 小疑小悟 大疑大悟 不疑不悟 (静波法师)小疑小悟 大疑大悟 不疑不悟

      其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则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所谓“其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就是我们在参禅的过程中,去参话头,去起疑情,那是一定必不可以少的。

  • 宣传佛法就是缩小自己,学佛就是缩小自我 (静波法师)宣传佛法就是缩小自己,学佛就是缩小自我

      “1、不因传说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面对现实中各种神乎其神的故事,觉得非常必要!想想看,现在教界内外的人常常喜欢如此!是啊!有多少人自信?又有多少人不好奇呢?对于天上下什么东西了,哪儿出现奇迹了,哪儿出现光环了……

  • 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静波法师)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只如夹山参船子,问云:“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师便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云:“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夹山在钩线上作活计,船子如何舍命为得他

  • 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 (静波法师)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

      “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轻易接受或相信。”“哎呀,这是佛经说的。”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要相信!可以思考,甚至怀疑!有可能不能对症下药,或者可能断章取义。那个佛经是佛站在一个特定的因缘条件下给众生的开示,或者说有

  •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静波法师)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所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这里边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应该说非常恰当;佛说,修行就比如磨镜。过去的镜子是铜制的,不像今天的镜子都是用水银制的。水银镜子比铜镜要漂亮,而且清晰度要高。过去制的铜镜,时间久了就会生锈,生锈怎么办呢?

  • 不是无禅,只是无师 (静波法师)不是无禅,只是无师

      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所谓“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在过去禅法兴盛的时节,到处都有真正开悟的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的学佛有极大的帮助。佛菩萨只是把经典放在那里

  • 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 (静波法师)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

      “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逻辑往往有不正确的时候!我们说佛教徒不怕死,而亡命徒也不怕死,然后我们因此说他是佛教徒,你能这样说吗?

  • 别口是心非 要心口如一 (静波法师)别口是心非 要心口如一

      尽管说我们念阿弥陀佛,但是如果嘴里念着阿弥陀佛,而心里想的内容同阿弥陀佛净土不相应的话,那不就是等于我曾经一再强调的:我们要上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却把电话号码按错了,打到其它地方去了;好像可以这样去理解。所谓相应:是身口意的相应,不是嘴上、外表上相应;

  • 依教奉行是圆满的信仰 (静波法师)依教奉行是圆满的信仰

      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处,大家商量,高明达士,自有以正之。所谓“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处”:憨山大师最后总结说,我憨山老人现在:一定要遵循佛祖真正工夫的关键所在和修行的下手处。所谓“大家商量”:请大家认真推敲,仔细斟酌!对待信仰不要轻率!

  • 怎么能了生死? (静波法师)怎么能了生死?

      云栖方丈示念佛切要: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所谓“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 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静波法师)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不要因为这一位沙门或宗教师是我们的老师就轻信(原文:予轻信)。”师长说啥你都相信吗?这绝对是不应该的!佛陀说:法无定法!甚至说:若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是谓谤佛!或许一个人对我们的修行、我们的人生有过很好的开示

  •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静波法师)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所谓请问善大,就是请问什么称作善和大呢?即是有僧人问佛陀,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大的?所谓善,是好的意思;所谓最大的、最好的,在佛教的《四十二章经》里,应该说是:给了我们最简捷

  • 什么是力量最多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静波法师)什么是力量最多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 佛教徒要如法而行,依教奉行! (静波法师)佛教徒要如法而行,依教奉行!

      要忍受痛苦来改革!我们为什么要痛苦?吃亏了不痛苦吗?肯定痛苦。多数人往外拿钱时都很痛苦,就像有人跟我讲:“拿钱就像割我的肉一样痛苦!”我说:“那你就别割了,千万别割了!”看你痛苦我们也是不忍的:同情之心,人皆有之!谁愿意让你“割肉”?

  • 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别人的语言,那什么话可以相信? (静波法师)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别人的语言,那什么话可以相信?

      “当听闻别人的话语时,必须全心注意。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所听闻的话语,但如果它真的造成苦的止息,这时我们就可以百分之百的相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别人的语言,但是如果别人所开示我们的,恰恰能够根本解决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就可以百分之百地去相信!

  • 什么是住持三宝? (静波法师)什么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指佛陀入灭之后,留传于后世的三宝。1 佛宝:一切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玉石玛瑙、木雕泥塑,图像绘画等圣容,都可以称为佛宝。关于如此佛宝!有人说这是假的!然后可以用脚踩,故意砸碎它……有问题!有病!想想看,如果没有病,信仰应当有敬畏!

  • 念佛为什么会不灵验? (静波法师)念佛为什么会不灵验?

      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所谓“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生死的根本是爱着

  • 到底听谁的好? (静波法师)到底听谁的好?

      “《羯腊摩经》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人、任何地点、任何世纪,以及任何一个世界——即使是天界!现在这个世界因通讯技术而缩小,资讯的交换简易而快速,人们可以从地球上的各个方向和各个角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原文:接收到知识)。”

  • 不可非法得财 (静波法师)不可非法得财

      有的人,虽然从事正常的职业,但在职业上,或与朋友往来上,非法得财;广义地说,这都等于是窃取的利益。因为不是自己所应分得的财物,而现在取得了不应该的利益,是应该付给别人的,而现在却逃避责任。而这种财物,不应有而有,一切属于非法。

  •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心里怀恶 (静波法师)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心里怀恶

      所谓“不怀恶故”:为什么说忍辱最强大?因为我们心里已经没有消化不良的情绪;你不再说,看到这家伙就生气,看到那家伙实太坏!当我们没有把别人的错误放在自己的心里做垃圾,而很多时候,大家想想看,别人错了,我们不能原谅他;

  • 什么是自性三宝? (静波法师)什么是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1 佛宝,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真理的那一刹那,曾经感慨:“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就是佛宝。

  • 借债应当归还 (静波法师)借债应当归还

      而这种财物,不应有而有,一切属于非法。其中有是一般性的获得,也就是任何人都可能违犯的规则而得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例子相当之多。现在我们从几点大略上去加以探讨:抵赖债务,第一个是窃取他人财物,第二是抵赖债务:就是欠人钱不还!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 三宝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 (静波法师)三宝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

      由此看来,皈依三宝无非就是凭借着他力——三宝这个力量,来引导我们认识自我、否定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三宝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是觉悟的力量、正法的力量、正知见的力量、清净心的力量。

  • 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静波法师)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有的问题是,合情合法的事情,他不会帮助你,他说问题复杂、严重,以种种借口来推脱,搪塞;其实,不一定是忠实执法,而只要人情一到,马上全部改变,这是威胁恫吓的一种伎俩。虽然我个人的一些事情比较顺利,但是毕竟我们不完全在社会上,可能对现实不会了解得太深

  • 不是什么都可以开光 (静波法师)不是什么都可以开光

      有个人打电话跟我说:“我们这儿有两个财神爷,请你帮我开光了吧。”我说:“我现在还没糊涂到那种程度,不要同我说方便,不是什么都可以开光,如果什么都可以开光,那么就是误导和发疯!”希望大家都理智一点,不是开光就灵,不开光就不灵,是我们的心态改变了

  • 对佛法应当有依据,不能信口开河 (静波法师)对佛法应当有依据,不能信口开河

    伤害别人也是伤害自己,伤害自己也是伤害别人。佛教的不二法门,正是命运共同体的证明。比如说,佛教徒在家里,应当彼此珍惜、和睦相处;不仅仅是了缘,也是修行。

  • 佛力是什么力?慈悲和智慧的力量 (静波法师)佛力是什么力?慈悲和智慧的力量

      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工夫。有聪明看教,不过学些知见资谈柄,绝无实用。所谓“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工夫”: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中,即使我们要发心,要去努力,要去修行,要去解脱,怎么样?非常艰难!怎么样去下手?怎么样去修行?

  • 坚持实践这十条标准 (静波法师)坚持实践这十条标准

      对于依然顽固不相信的人(原文:不信者),加一些压力,使他们再思维一遍。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训练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们会越来越理解(原文:愈来愈理解)《羯腊摩经》的原则是对我们有益的(原文没有:“是对我们有益的”)。

  • 爱欲是修道的障碍 (静波法师)爱欲是修道的障碍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所谓“舍爱得道”,这个世界值得我们爱恋的东西实在太多

  • 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 (静波法师)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

      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纵肯亦不得力,以但在浮想上念。所谓“念佛又把作寻常看”:有的人,你跟他说:“念佛吧!”他会说:“哎呀!太简单了。哎呀!这个太平常了。”要知道:能念好一句佛号绝不容易!可是人们又轻视这个念佛法门。

  • “修无修修”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静波法师)“修无修修”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食后日晡,有众比丘及天帝臣民四辈弟子,欲听如来说甘露法。有异方道士异学婆罗门七人,头须晧白拄杖呻吟来至佛所,稽首作礼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承圣化,久应归命道术有简,今乃得来觐睹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

  • 缘起法无有定法 (静波法师)缘起法无有定法

      看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一片肯切心,故易得耳!所谓“看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由此看来,针对我们真实发心却又恐惧生死的佛教徒。为什么要怕生死呢?有生就有死,没有生就没有死,这是规律!

  • 精神自由之处 (静波法师)精神自由之处

      面对精神自由:“我希望(原文:要求)各位去思考、去内省(原文:检视)、去验证,看看能否发现比《羯腊摩经》更具备(原文:具)精神自由之处。”为什么?它让你去怀疑,让你按照一个标准去检验,去审查,最后看它是否符合法的内涵,然后你再来选择它。

  • 真正的相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呢? (静波法师)真正的相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呢?

      真正的相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呢?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瞎讲吗?讲来讲去都是不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瞪着眼睛说:“我可以同阿弥陀佛对话”,于是把自己的大拇指尖放到鼻子上,就开始同那个阿弥陀佛对话了,而一帮虔诚的傻子,极其好奇和崇敬地围在周

  • 真诚持咒的人会得到满足 (静波法师)真诚持咒的人会得到满足

      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所念,皆于耳边一一具报。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禅宗《传灯录》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

  • 避免剧烈的冲突 (静波法师)避免剧烈的冲突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思维,隐藏于《羯腊摩经》(原文此处有“经”)里的利益。此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会导致剧烈冲突或争论之拙劣,乃至(原文此处没有“乃至”)器量狭小的言谈。”也就是说,让我们进一步地去探讨,那样

  • 学佛要解脱自在、欢喜自在、无所畏惧 (静波法师)学佛要解脱自在、欢喜自在、无所畏惧

      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所谓“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如果祈求智慧,便会拥有大智慧;如果祈求男女,便会拥有男女;总而言之,只要有愿望,有所求,都没有不称心如意的!

  • 别违反因缘的现实原则 (静波法师)别违反因缘的现实原则

      1.关于谁必定主外:“例如,愚痴地设定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则(佛教徒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认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与妻子,谁必定是主外;谁必定是主内。”举一个例子,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给我们一个约束,即:男主外,女主内。

  • 苦囗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 (静波法师)苦囗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

      《鲁迅全集》里边,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那儿讲养生,讲长生不老,下面有很多人在听。在他讲的过程之中,有一个老头儿进来了,就向这个小伙子要钱,“哎呀,给我点儿钱,我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意思是这样的,当然这不是原文了。

  • 学佛人要通达自心,与佛心相应相契 (静波法师)学佛人要通达自心,与佛心相应相契

    曾经有一位比丘喜欢坐禅,忽然遇到一件怪事,心中就苦恼,于是向寺庙里的老和尚就请教。他说:我一入定的时候,就有一个大蜘蛛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我赶也赶不走它。

  • 勇于站出来护持正法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静波法师)勇于站出来护持正法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慧思大师在讲解《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有这样的说法:“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法华经安乐行义》)

  • 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静波法师)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曾经九八年,到唐山参加那里的佛教协会筹备会议,期间遇到一个出家人,他瞪着眼睛说自己当年做传销,一个月有五、六十万元钱的收入,一年可以挣上千万……我发现,人们已经对他的身份不感兴趣,只是对他曾经的收入非常看重;他带来了几颗佛舍利

  • 运用知识和智慧来获得解脱自在 (静波法师)运用知识和智慧来获得解脱自在

      “且让我们以《羯腊摩经》为准则,去除所有的这些问题的困扰(原文是:所有的这些问题)与罪恶。”当然,我也只能说同《羯腊摩经》有缘的我们去思考,去定位,去运用《羯腊摩经》的精神。至于说别人,我们只能影响有缘的人…我们可以弘扬这部经

  • 贪着财色 后患无穷 (静波法师)贪着财色 后患无穷

      财色招苦: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这几句有针对性的教诲非常深刻,我们也经常会引用这样的比喻;它比喻大家不能贪着世间的五欲,一旦贪着世间的五欲,会得不偿失的,说白了,那就是赌博。

  • 欲求大道应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静波法师)欲求大道应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所谓“情爱于色,岂惮驱驰”:妻子不能远离,远离要麻烦。情爱就是情执和爱恋,对于什么的爱恋?对于彼此的爱恋。如果不喜欢对方,也不可能走到一起结婚,事实上是这样的因缘。人很多时候会说,“当时我眼神不好”;别扯,当时眼神不好?

  • 座右箴示黄生——欲不可纵 (静波法师)座右箴示黄生——欲不可纵

      憨山大师的箴言类开示,以其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备受世人尊崇喜爱。他的《座右箴示黄生》是其中最好的一篇。这是憨山大师为警示弟子黄生而作的一篇座右铭,其要义就是教导黄生修养身心,要做一个平淡自居、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如何面对“色欲障道”? (静波法师)如何面对“色欲障道”?

      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佛言”:佛再一次开示我们。我们着相,其实对于色法而言,同样是一种外在的因缘假相;只是我们的心里,相信这种假相是真实的

  • 什么是“志不可荡”? (静波法师)什么是“志不可荡”?

      憨山大师的箴言类开示,以其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备受世人尊崇喜爱。他的《座右箴示黄生》是其中最好的一篇。这是憨山大师为警示弟子黄生而作的一篇座右铭,其要义就是教导黄生修养身心,要做一个平淡自居、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什么是“学不可浪”? (静波法师)什么是“学不可浪”?

      憨山大师的箴言类开示,以其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备受世人尊崇喜爱。他的《座右箴示黄生》是其中最好的一篇。这是憨山大师为警示弟子黄生而作的一篇座右铭,其要义就是教导黄生修养身心,要做一个平淡自居、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让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 (静波法师)让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

      “《羯腊摩经》要求我们在信仰之前要有智慧。”要有智慧!如果你有智慧,你才有抉择力。“如果一个人要先有信仰,就让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这个人傻,啥也不知道,“那不知道,就好办了。”那不知道啊,你就完蛋了。

  • 什么是“无着得道”? (静波法师)什么是“无着得道”?

      无着得道: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所谓无着得道,就是心里不执着才能得道。

  • 什么是“理不可蔽”? (静波法师)什么是“理不可蔽”?

      憨山大师的箴言类开示,以其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备受世人尊崇喜爱。他的《座右箴示黄生》是其中最好的一篇。这是憨山大师为警示弟子黄生而作的一篇座右铭,其要义就是教导黄生修养身心,要做一个平淡自居、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金钱不是万能的,甚至是万恶的 (静波法师)金钱不是万能的,甚至是万恶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每天实行托钵乞食的生活,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在大雄宝殿可以看到,佛陀旁边那个年轻的就是阿难,他比佛陀的年龄小,佛陀在成道的时候他出生的。有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走到中途——水沟旁边的时候,佛忽然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

  • 嘴上说无常但内心自以为是,这是不行的 (静波法师)嘴上说无常但内心自以为是,这是不行的

      “释迦牟尼佛将无常(即不断变化的万事万物的真相)比喻成为熊熊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给人们带来烦恼!而去除烦恼的方法,也只有通过我们刻苦的修行改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画地为牢。”

  • 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

      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化解邪恶,以施舍来对治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什么意思呢?所谓“以慈悲来代替怨恨”,就是别人恨你,需要以德报怨!为什么呀?就个人而不是法律、道德、信仰底线而言:如果同情他,可怜他,悲悯他,不是恨他

  • 圆满人生,要皈依三宝 (静波法师)圆满人生,要皈依三宝

      圆满人生,要皈依三宝!因为真正圆满的人生,就是要选择一个没有后遗症的三皈依,然后通过三皈依来升华自己的生命质量。如果要打破生死对我们的困扰,那么就要皈依三宝!所以三宝对于佛教徒而言,是何等重要!不仅仅我们要告诉诸位皈依三宝,我自身也必须做到皈依三宝!

  •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静波法师)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第五类是依赖种族尊贵。通过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去藐视别人、欺压别人,而不顾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什么叫做种族尊贵?家庭出身不错,富二代或官二代,如此就觉得很骄傲了,也很神气了,乃至肆无忌惮……殊不知:“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千真万确的!

  • 什么是“意马莫纵”? (静波法师)什么是“意马莫纵”?

      意马莫纵: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什么叫意马莫纵呢?就是人意常常追逐于外境,心猿意马,犹如奔马一般,速度极快;而且有时我们又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因为力量太大了!所以叫“意马莫纵”,不要放纵它。

  • 恬憺自居百骸无恙  不为物诱其神自王 (静波法师)恬憺自居百骸无恙 不为物诱其神自王

      憨山大师的箴言类开示,以其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备受世人尊崇喜爱。他的《座右箴示黄生》是其中最好的一篇。这是憨山大师为警示弟子黄生而作的一篇座右铭,其要义就是教导黄生修养身心,要做一个平淡自居、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世界变化得太快了 (静波法师)世界变化得太快了

      人性正在变得可怕:贪婪、自私、狭隘、画地为牢。说实在的,人的心里承受能力不够,因为人们都考虑自己:如果你伤害了我,我告诉你,你就是我的敌人,你就变得扭曲。“世界的距离因更快(原文:世界因更佳)的运输和通讯而缩小。”

  • 什么是“心寂欲除”? (静波法师)什么是“心寂欲除”?

      心寂欲除: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所谓“佛言”:佛陀开示我们这些有缘的众生。

  • 从内思外,需要历事炼心 (静波法师)从内思外,需要历事炼心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所谓“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从外边然后我反省内在

  • 自在的接受布施 (静波法师)自在的接受布施

      极乐寺塔院,那尊露天阿弥陀佛像,开始别人布施拿钱的时候,我们没有要;后来那尊大佛像倾斜了、要坏了,我们把功德主请来,同他探讨。功德主说:“好,我来承包了!”这应该是我最省心的一桩布施!功德主自己到杭州,跟人家签合同,要求质量,我就是一个接收方。

  • 独立运用知识和智慧来选择,来获得解脱自在 (静波法师)独立运用知识和智慧来选择,来获得解脱自在

      “总之,《羯腊摩经》从不禁止人们(原文此处没有“人们”)去相信任何事情。”它不是说不让你相信,不让你面对,你可以去思考,去怀疑。“它仅希望我们用独立的知识和智慧去相信。”它更希望你去运用你的智慧、知识去选择,去消化,去信仰,那么这就是理性的信仰!

  • 生死心切 感悟无常 (静波法师)生死心切 感悟无常

      我们不妨回味一下,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关于生死心切的开示,其实就是感悟无常!不感悟无常的人,生死心不会深刻;生死心不深刻的人,道心就不会产发!如此,禅定的境界也不会拥有!让我们来共同分享:虚云老和尚说:“修禅(也就是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

  • “阿罗汉者”译为“应供”,其中“应”有三种意思 (静波法师)“阿罗汉者”译为“应供”,其中“应”有三种意思

      所谓“阿罗汉者”:“阿罗汉”乃梵文译音,中文的一般义译为“应供”;“应”有三种意思:第一、应断烦恼,大家想一想,人证果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他的烦恼没有了;虽然没有烦恼,但是有习气!比如说,这个人可能还会有脾气,但心里已经没有烦恼;阿罗汉虽已证果

  • 由福业而非神赐 (静波法师)由福业而非神赐

      我们需要布施获得福报。如果不去布施,就如同春天没有播种,在那儿打妄想:等待秋天收获!等同于天上会掉馅饼,白日做梦而已!所有的收获,必有耕耘才可完成。由福业而非神赐:财富不是命中注定的。大家知道,江北观音寺,大家努力来努力去:有人把狐仙堂放那儿了

  • 当染污的清净了,光明就会出现,就是智慧现前 (静波法师)当染污的清净了,光明就会出现,就是智慧现前

      垢净明存: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所谓垢净明存:垢是染污,当染污的清净了,光明就会出现,就是智慧现前。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佛言”:佛就对我们这些有缘的佛教徒,有这样的一番开示。

  • 无常就是不断地变化 (静波法师)无常就是不断地变化

      曾经问过一些骄傲的佛教徒:“知道三法印是什么吗?”他们的回答除了是不着边际的行善、不做坏事等,再不就是“我不知道”,凡此种种,并不能说明和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解释,让大家走进佛门,并因此受益良多!

  • 别利用寺庙赚钱 (静波法师)别利用寺庙赚钱

      有一个老板找我,要在双城建一个宣化上人舍利纪念塔。我问他:“你要做什么呢?”“我要卖门票。”“那你找我干什么?我们的信仰不应该是单纯为了钱的……”“那我将来可以捐给寺院钱啊……”“对不起!不可以!”“为什么?”

  • 回避不了的要去面对 (静波法师)回避不了的要去面对

      每一个人自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面对人生。面对人生就是面对生活,所以有人说一百年,其实更多的都是几十年的故事而已。无论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悲恐惊,它都是我们的因缘,所以我们就回避不了,我们要面对,而且要对生活中有所感受、有所感悟。

  •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随缘自在 (静波法师)无论身在何处,都要随缘自在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到处随缘延岁月”:人生飘忽不定,走到哪里,常常身不由己。但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需要随缘自在!为什么叫随缘而不叫攀缘?也不叫拒缘?什么叫攀缘?不属于你的,你要是去求,求来求去,后遗症太多;

  • 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 (静波法师)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常常如此。有人拿到了博士学位,非常高兴,就告诉别人:“我现在是博士了”。那我们现在去面对这个博士学位的人,请问,他所有的事情都懂吗?不一定。他只是在某一学科、某一方面,他是通达的;而且是什么样的一种通达呢?

  • 学会自在做人 (静波法师)学会自在做人

      生活是由每一个细节来组成的。如果每一个细节你忽略了,你就等于浪费了资源,你就等于消耗了你的生命,所以真的是悲哀。所以我们说,知识只是工具和手段,读万卷书必须要走万里路,来证明书上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理。我觉得,佛教徒更应该如此。

  • 非法所得的财富不仅不能享用,还会受到恶报 (静波法师)非法所得的财富不仅不能享用,还会受到恶报

      依佛法说,这些非法所得的财富,从过去因说,虽从福业而来;但是从现缘而说,得财物的方法,却是种下的恶因!用不合法的手段得到的财物,甚至这份福报不能享用,反而会受到罪恶的苦报。既然后患无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办?我们提倡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

  • 佛陀曾遭孙陀利女恶言瞋骂 (静波法师)佛陀曾遭孙陀利女恶言瞋骂

      佛陀曾经有过九种逆境经历,有人听了可能会大吃一惊,说我所学的佛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对不起,无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历史上真实的佛陀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佛陀:佛陀曾经被一个叫孙陀利的女人因为瞋恨而咒骂过,什么原因呢?

  • 在世间上要结四个缘 (静波法师)在世间上要结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当吗?容易。为什么容易啊?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准。

  • 要敢于承认自己心中有愧 (静波法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心中有愧

      比如小孩子犯了错误,父亲母亲要打他的时候,他就会说:“爸爸,妈妈,我下次不做了,我改。”那请问,父母还要打他吗?不会了。我们也一样,我们错了,很真诚的说:“我错了,我错了。”如果你是佛教徒,你在家里跟你家里的其他不是佛教徒的人说:“我错了。”

  • 什么叫夹杂? (静波法师)什么叫夹杂?

      所谓“佛言”:就是佛陀说。所谓“学佛道者”:就是修学佛法解脱自在的人。所谓“佛所言说,皆应信顺”:就是对于佛陀说的言教,内容是三法印、一实相印的标准,我们都应当信受、追随、随喜。我们要接受随顺它,都要赞叹它!不要厚此薄彼。

  • 佛陀会不会骂人? (静波法师)佛陀会不会骂人?

      佛陀会不会骂人呢?有人说,我们也说了,不可以说粗犷之语,《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我也常常反省,我是不是也说了呢?我惭愧,我也确实说了,我得承认。我非常坦荡的说,为了要解决问题,有时候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把人扎得非常痛苦,非常难过,甚至恨你,这事都有。

  •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静波法师)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生前枉费心千万”:冥思苦想、处心积虑地算计,就是想占便宜,不肯吃亏,而这样的人最终会吃大亏的!你攒下很多东西,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呢?却不能享用,不是自己的!“死后空留手一双”:两手空空地来,两手空空地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也拿不走!

  • 什么是“直心出欲”? (静波法师)什么是“直心出欲”?

      直心出欲: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什么叫直心呢?一心一意,没有委曲,不可胡思乱想,专注一境,专心致志。人生无常,我们敢掉以轻心吗?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 及早回头,及早认错,及早面对 (静波法师)及早回头,及早认错,及早面对

      为人处世都要学习认错,只有认错才不至于把小的过错变成大的过错,懂得认错的家庭会和谐,懂得认错的朋友会怎么样?会友好。如果彼此真要斗嘴,也仅仅是一句。一来一往,那就永远无休无止了。那如果你不停留下来,一来一往,没完没了。

  •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静波法师)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麝因香重身先死”:麝的腺囊里头装着麝香,有人就惦记它,把麝弄死后,麝香抠出来为人用。越是有优点的人,越容易受伤,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怎么办呢?就是你有本事,你有能力,你更需要有智慧,善于保护自己。优秀一定要含蓄、谦卑,不可以嚣张。

  • 心才是学佛修行的道场 (静波法师)心才是学佛修行的道场

      行道在心: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所谓行道在心,说来说去,佛陀还是告诉我们:心才是学佛修行的道场。让我们来分享:所谓“佛言”:佛陀告诉我们有缘契机的佛教徒应当是这样的。

  • 把皈依三宝的事做好 (静波法师)把皈依三宝的事做好

      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使此生没有修行,没有成就,因为有信心、善缘,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之际、龙华三会之时,都会得度解脱。但是我想,那是真正的皈依。你没有修行没关系,在真正地皈依三宝之后,应该是有希望的。

  • 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波法师)人到无求品自高

      每个人都会有贪瞋痴,每个人都会有财色名食睡,包括我们要成佛的想法,也是一种欲望!那么有人说了:“法师,如果我都不想成佛了,那我不就茫然了吗?这个信仰也就没有用了不是?”刚开始,在选择信佛和成佛的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的时候,有这个想法没有问题!

  • 佛陀六年苦行 (静波法师)佛陀六年苦行

      六年苦行:佛陀曾经过六年苦行,那么为什么要经过六年苦行?因为这是业报。《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六中说:佛言:往昔,波罗奈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意思是:佛说:过去,在印度波罗奈城边,有个婆罗门的儿子,叫火鬘(音:【mán】)。

  •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静波法师)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悲欢离合朝朝闹”:悲,伤心,人死了就会悲伤,聚在一起就觉得高兴;不懂得喜怒哀乐、聚散无常的道理,不知道修行改变,那么人生就如唱戏,天天都是闹剧,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寿夭穷通日日忙”:寿,寿命很长;夭,寿命很短;穷,困窘,什么事都做不成;

  • 释迦牟尼佛吃了九十天马麦的因缘 (静波法师)释迦牟尼佛吃了九十天马麦的因缘

      食用马麦:什么叫马麦?马吃的麦子,就是牲口吃的粮食。现在,我们所说的大麦,不是给人吃的,人要吃小麦,所以那个叫马麦。所谓吃马麦,佛陀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六中说:佛言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

  • 辞亲出家作为沙门的意义和目的 (网络)辞亲出家作为沙门的意义和目的

      “辞亲出家”,乃为精勤修持戒、定、慧三种出离生死的法门。因为这样的条件,所以出家才显得有意义!如果出家了,没有这样的内容,那么也就没有了这样的意义。所以凭借于此,可以息灭生死根本及贪瞋痴三毒。大家想想看,出家好像负担轻了,物质生活简单了,且受十方供养

  • 见解的错误 (静波法师)见解的错误

      因为见解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学八正道,胡说八道,什么意思?外国的和尚讲八正道叫胡说八道。但是八正道第一个,第一个正道叫什么?正见。你要没有正见,你接下全错了,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好,你是八正道。

  • 历事炼心,一切必有因缘 (静波法师)历事炼心,一切必有因缘

      知音难觅,憨山大师有一首诗,这首诗的意义很深刻,经常会用憨山大师的这首诗来自励。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独坐长松下”,就是一个人很孤独地坐在松树的下边,心里想得很远

  • 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 (静波法师)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

      径山禅堂示参禅切要,就是在径山禅堂中开示参禅的根本要点,这对于我们了解禅宗,修行禅宗,有重要的意义。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所谓“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就是禅法这样的佛教宗派,目的是传承佛的心印。

  • 受过戒与没受过戒是有区别的 (静波法师)受过戒与没受过戒是有区别的

      其实“戒”有自由的意思。当然,戒本身就有解脱的意思。不但自己能自在,也尊重别人家的自由和自在。比如说五戒中的不杀生,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如果佛教徒都杀人,那不麻烦了吗?主要是不杀人。是珍惜别人的生命,不杀生,杀人是最重要的,是波罗夷罪。

  • 什么是“缘起性空”? (静波法师)什么是“缘起性空”?

      在佛说《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许多经典中,都记载了很多有关佛陀洗澡、扫地、建房子、修门、补衣服的事情。虽然佛陀活得很平常,但是他智慧、慈祥、宽厚、善良、正直、谦虚,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能像佛陀这样集美德于一身。

  • 日常生活中的佛陀 (静波法师)日常生活中的佛陀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在更多的时候,佛陀也不过是一个平常人而已。比如说,佛陀走进一群人中间,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虽然我们的佛经里告诉我们说,他丈六金身,固然他与众不同,但是在人群里,他还是差不多大致上跟大家没有太大的差别

  • 什么叫护法?应该是护正法! (静波法师)什么叫护法?应该是护正法!

      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一个旁听生罢了。我说:“原则上可以,但要跟佛学院的主管法师打招呼。”你仅仅跟我说不行,还要尊重那个管理佛学院的法师,不能我这边答应了,那边不知道。管理是需要衔接的!

  • 参禅、坐禅从哪里入手?应该依教奉行、心心相印 (静波法师)参禅、坐禅从哪里入手?应该依教奉行、心心相印

      始自达磨(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棱伽(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应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所谓“始自达磨西来”:就是中国的禅宗是来源于印度的菩提达摩祖师的,然后一辈一辈地传下来,传到六祖

  • 佛陀并不极端,提倡中道圆融! (静波法师)佛陀并不极端,提倡中道圆融!

      佛陀主张树下宿,日中一食,但他接受信众的供养时,也是随缘而住,随缘而食。他所说的树下住,就是不要给别人带来负担,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中一食也是如此。意思是,佛陀的佛教,从不给大家添麻烦,过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所以他要提倡,树下安住,日中一食等

  • 无常观对于佛教徒来讲是重要的 (静波法师)无常观对于佛教徒来讲是重要的

      在佛教里边所谓老实学佛,也就是老老实实修行的人,必然要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感悟无常。感悟无常。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要去感悟,我们去读菩萨戒本,那上面有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人命无常,像山水那样,变化,山水,山会变得,春夏秋冬会变

  • 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不二法门 (静波法师)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不二法门

      或者卖酒,或者开设酒馆等等,便是与盗、淫、妄、酒有关的职业。这些职业,凡是优秀的佛弟子,都是要避免做这样的职业。我说的是优秀的在家佛教徒!如果不优秀,比如因缘不成熟,或者得过且过,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随缘;

  • 想要改变不正当职业,也要量力而行 (静波法师)想要改变不正当职业,也要量力而行

      我们的佛教徒,对职业选择的问题,每每都不注意:有的人实在是不知道,有的是明知道自己的职业是不合佛法的,但是为了祖先的遗产,或者为了自己的生活所需,他改变起来不容易。这是可以理解的,要想让一个人改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 塑造重生 解脱自在 (静波法师)塑造重生 解脱自在

      由此,我们开始分析,这是不是和佛陀所倡导的苦行不一致呢?应该说,并非如此!对于佛陀而言,只要能达到广结善缘、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目的,同时又不违背佛教自身的戒律,应该是可以的。如果人家供养你,你不接受,那就没有缘了!

  • 阎罗王的来信 (静波法师)阎罗王的来信

      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阿赖耶识,一般世俗人叫灵魂,其实不叫灵魂,就是阿赖耶识,那么我们佛教的话讲叫“中有”或者叫“中阴身”。怎么样呢?来到了阎罗王面前,到地狱里去了,阎罗王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业,阎罗王告诉这个老人家

  • 信仰就得认真负责 (静波法师)信仰就得认真负责

      传至黄梅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钵,此相传心印之的旨也。所谓“传至黄梅求法嗣时”:黄梅位于湖北省东南,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及五祖弘忍大师参禅得道处,这里指五祖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寻找法嗣(接班人)的时候。

  • 不要攀缘 随缘就好 (静波法师)不要攀缘 随缘就好

      要忍受痛苦来改革!我们为什么要痛苦?吃亏了不痛苦吗?肯定痛苦。多数人往外拿钱时都很痛苦,就像有人跟我讲:“拿钱就像割我的肉一样痛苦!”我说:“那你就别割了,千万别割了!”看你痛苦我们也是不忍的:同情之心,人皆有之!谁愿意让你“割肉”?

  • 了悟自心 识得自己 (静波法师)了悟自心 识得自己

      是知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话头之说。及南岳青原而下,诸祖随宜开示,多就疑处敲击,令人回头转脑便休,即有不会者,虽下钳锤,也只任他时节因缘。所谓“是知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从以上佛、祖师所说的可知

  • 非法得财是盗窃 (静波法师)非法得财是盗窃

      有的人,虽然从事正常的职业,但在职业上,或与朋友往来上,非法得财;广义地说,这都等于是窃取的利益。因为不是自己所应分得的财物,而现在取得了不应该的利益,是应该付给别人的,而现在却逃避责任。而这种财物,不应有而有,一切属于非法。

  • 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静波法师)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够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佛国净土,所以佛法僧称为三宝。净土有很多:西方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东方药师净土……为什么说不能心外求法?“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 能为别人考虑的人有多少? (静波法师)能为别人考虑的人有多少?

      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二中写到一个佛陀的故事,佛陀从某地说法归来,已是夜晚时分,路过一个窑洞。佛陀路过窑洞的时候,要挂单哪,要住宿啊,怎么办呢?他就找窑匠借宿,窑匠就对他讲:“里面有一个沙门已经住下了,你如果要住的话,需要征得那个沙门同意。”

  • 所谓自在,应当是随缘自在! (静波法师)所谓自在,应当是随缘自在!

      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有几位阿罗汉发愿长久住世,永远护持修行佛法的众生。有几位阿罗汉发愿了,是哪几位呢?如宾头卢尊者和摩诃迦叶尊者。意思是:如同宾头卢和摩诃迦叶两位阿罗汉的长寿。也就是说,阿罗汉可以自己决定留住寿命住世的时间,以此利益众生

  • 为什么要尊敬三宝? (静波法师)为什么要尊敬三宝?

      《诸经要集》引用《宝性论》说:“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我们为什么要尊敬三宝?希望大家要注意一点:佛、法、僧,他们本身不需要我们来尊重,但是恭敬三宝会使我们自己受益。就我个人而言,别人给我问讯、顶礼,我都会有压力,没有那种神气和享受的感觉。

  • 学佛要有智慧 (静波法师)学佛要有智慧

      做好事要有智慧。有人总是抱怨:“哎呀,好人不得好报!”其实好人是会得好报的,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没有方法,或者不能坚持;所以不得好报。如果我们有智慧,那么该救的得救,不该救的不救;如果骗子我们看不出来,那么我们的眼神有问题,没有智慧。

  • 有精力马上行动 (静波法师)有精力马上行动

      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行。所谓“故将一则无义味语,与你咬定”:所以拿一句没有意义的话让你抓住它,让你咬住它,不放松它。

  • 不能抵赖债务 借债应当归还 (静波法师)不能抵赖债务 借债应当归还

      抵赖债务:第一个是窃取他人财物,第二是抵赖债务:就是欠人钱不还!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说今天还明天还,最后呢,告诉你,要钱的人非常无奈,而欠钱的人就是大爷;不但不感恩,而且反目成仇,就是没有公理和良心。如此,这个社会的风气恶性循环,也就不会好。

  •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静波法师)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个家庭,儿子想出一个很高明的办法,他同妈妈说:“妈妈,这个媳妇真不好。不过已经结婚了,也没有办法,我求妈妈呀,你只要半年待她好一点,半年之后我就同她离婚。”妈妈一听,“喔!真的离婚,半年很容易嘛!好,没有问题。”

  • 苦恼的时候怎么办?念阿弥陀佛 (静波法师)苦恼的时候怎么办?念阿弥陀佛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三宝来救护、搭救我们,使我们走出我们的烦恼、轮回,从而得到解脱众苦。这才是皈依的意义。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以安全滋养;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前行;

  • 释迦牟尼佛活得特别真实 (静波法师)释迦牟尼佛活得特别真实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有一点儿磨磨叨叨,因为他的佛法太深奥了,所以他不得不坚持不懈地说。他不仅教我们佛法,还教我们如何理财,如何建立和睦家庭、结交善友、奉侍师长等等方法和技巧。所以,佛法就像百货商店一样,应有尽有,取之不竭。

  • 不会回头不是在真学佛 (静波法师)不会回头不是在真学佛

      只管向个里看来看去,没滋味时,如撞墙壁相似;到结交头,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要汝办一片长远身心,与之撕挨,蓦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一悟便彻底去也。所谓“只管向个里看来看去”:就是只管向自己的心里看来看去。

  • 应该对佛法有信心 (静波法师)应该对佛法有信心

      先从自己做起,还是爱语摄的范畴。我们说的话要得体,让人听到之后比较合理和中肯。比如说,如果要批评人家,那恐怕也需要讲究方法。有的人恐怕一针见血,直接告诉他:“你错了,马上改。”但有的人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是不是我提个建议?”

  • 什么是“藉势苟得”? (静波法师)什么是“藉势苟得”?

      藉势苟得:所谓藉势苟得,就是仗势而得,仗着自己有势力,得到利益、财富。这是一般有权力人所容易犯的过失。利用权势、职务之便,非法得财的办法实在有机会;如人向某部门办理某道手续,里边的负责人,不替你办理,或问题层出不穷,合不合理,让人走上好多次。

  • 布施似乎是损失,实则能引发未来丰满的福报 (静波法师)布施似乎是损失,实则能引发未来丰满的福报

      我们布施给别人:别人正是需要的,我们来帮助他;我们所恭敬的对象,供养他,那当然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的就此没有。我们积蓄久了,会散;享受的也没有了永恒,比如一千斤谷子把它煮了、吃了,吃完了就没有了。

  • 佛教徒在皈依之后怎么办? (静波法师)佛教徒在皈依之后怎么办?

      我们布施给别人:别人正是需要的,我们来帮助他;我们所恭敬的对象,供养他,那当然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的就此没有。我们积蓄久了,会散;享受的也没有了永恒,比如一千斤谷子把它煮了、吃了,吃完了就没有了。

  • 为什么佛教不讲灵魂? (静波法师)为什么佛教不讲灵魂?

      当《四十二章经》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唯识宗的经典尚没有传入中国,所以当时没有第七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这种说法,只好把它翻译成了魂灵。这里边有一个“灵神”,或者叫魂灵,有的经典是灵神,有的是魂灵。所以有人就因此误解佛教,说佛教主张灵魂不灭;错了!

  • 静波法师:犯戒后如何忏悔? (静波法师 )静波法师:犯戒后如何忏悔?

    罪过是有的,但是总比不受戒的人要好,请你记住!因为你知道受了戒了,当你犯戒的时候,你绝不理直气壮。没有受戒的人,说:“我没有受戒呀!”你没有受戒,你照样有过失的,你照样是一个染器,而不是净器。

  • 在物质上,要学习俭朴 (静波法师)在物质上,要学习俭朴

      人生本来简单,不必要弄得很复杂。佛教徒之所以吃素,其实就是让自己活得不浮躁、不贪着、无愧疚。如果活得简单,我们就没有负担;如果没有负担,我们就会自在,就容易解脱。如果我们弄得很复杂,那么就不容易解脱,甚至因为挂碍而很难解脱。

  • 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静波法师)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如果我们的观念正确、心理健康,就是治疗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观念正确,如果疾病来了,“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就来了,心态上不要在乎它,那么我们的病就可能会好了一半。

  • 发心是什么? (静波法师)发心是什么?

      可见,“发心”这两个字非常之微妙,心如地、如田。心如地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承受。心如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耕耘、播种、收获。我们现在需要记住,发心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心,发起菩提心、成佛的心。成佛的心和妄想执着的心是不一样的。

  • 烦恼魔军的统帅是谁?如何“降伏其心”? (静波法师)烦恼魔军的统帅是谁?如何“降伏其心”?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兵团司令的统帅是谁?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烦恼魔军的统帅是谁啊?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因为有我,我们才会贪;因为有我,我们才嗔恨;因为有我,我们才愚痴;因为有我,我们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

  • 四大本空,如果不能感悟就会招致众苦煎迫 (静波法师)四大本空,如果不能感悟就会招致众苦煎迫

      我们这种身体存在的现象,是由什么来组成的呢?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每一个人身体存在的物质现象,都是由四大种元素组成了我们这个所谓的生命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实在的,但它是变化的,真的不实在。

  • 大人要有大的心量 (静波法师)大人要有大的心量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大人觉经》,主要是告诫弟子们,如果要成为自利利他的大人,也就是行菩萨道的佛教徒,就必须要保持八条准则。大乘佛教的践行者,必须要坚持这八条准则。如果不能践行,我们就不能成佛!可见,这八条准则是多么的重要。

  • 应当反思和反省,而不仅仅是指责和抱怨 (静波法师)应当反思和反省,而不仅仅是指责和抱怨

      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去照亮别人;能够像朝露一样,哪怕瞬间死亡,也要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的生长。不怕吃苦和吃亏,如此我们就是菩萨。可是我们有这样做过吗?说白了,我们真的很少看到或做到;不但如此,而且看到的就是闹哄哄的群众。

  • 四大离散,人即成空 (静波法师)四大离散,人即成空

      四大苦空,有了这个身体,我们就从此避免不了苦,不想苦都不行。你说乐,是乐?往往是含着眼泪在乐,那不是真快乐。但是你说苦,如果认识到空了,人就自在了。我们如果认识到苦,就出离了,就不愿意总是执着它、总想成为人了。

  • 佛教徒要学习真正的慈悲 (静波法师)佛教徒要学习真正的慈悲

      假如我们有慈悲心,何必执着自己喜欢不喜欢呢?如果我们真的有慈悲心,这事喜欢、不喜欢,已经不重要了;只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用我们的分别心来计较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传播自己的分别心的结果,这个不是慈悲,所以慈悲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 为什么说四大苦空?佛经中的四大苦空 (静波法师)为什么说四大苦空?佛经中的四大苦空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我们活得很自在,很自在就会很快乐。

  • 扰乱自己的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 (静波法师)扰乱自己的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

      从前有一位僧人学习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他就感到有只蜘蛛钻出来同他捣乱,令他不能专心修行。他无可奈何,只得请教师父:“我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来张牙舞爪,赶也赶不走它。怎么办?”

  • 把四大假合的身体给看透和放下 (静波法师)把四大假合的身体给看透和放下

      出家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放下了,为了担当学佛和弘法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别人才会尊重他,而他自己一直告诉佛教徒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怎么和我一样呢?甚至比我还不如呢?”

  •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有多大?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有多大?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就是把我们人生中,所做的种种利益都加起来,也比不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我们说:“我发财了,我成名了,我有学问”,我们很优秀、很出色,但所有这些加起来,也不如皈依三宝!因为那是我们的慧命,那是我们可以从轮回中走出来的依靠!

  • 要理性地面对现实,不然烦恼就会没完没了 (静波法师)要理性地面对现实,不然烦恼就会没完没了

      如果没有智慧,就一定会执着,以为有一个主宰。如果修行的过程中,强烈地以为:我是主宰,我是实在的,我就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载体,凡事都要考虑我,那么我就是我们修行解脱的最大敌人。就会以我为中心,产生人我是非。

  • 忏悔很重要,要改变内心 (静波法师)忏悔很重要,要改变内心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些的话,那就会“转重令轻”!哪怕再重的恶业,我们也能够让它重罪轻受,乃至不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原来我们特别执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如果说我们好啊,我们会感动和激动;别人如果说我们不好啊,我们就会按耐不住、怒发冲冠。

  • 皈依三宝,道德、人品、信仰都要提升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道德、人品、信仰都要提升

      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由此逐步提升,就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而庄严。而皈依三宝后,则道德、人格、信仰因此立刻提升!皈依三宝的人真是可爱!如果一个人变得可爱了,大家就会尊重他;那是因为他皈依三宝、脱胎换骨所导致的结果!

  • 佛教有禅净双修 (静波法师)佛教有禅净双修

      此外,佛教有禅净双修。其实这是很有意义的方法。比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信徒来了,阿难尊者给他们指点:告诉一个洗衣服的人修数息观,让一个打铁的人修不净观。

  • 四圣谛和四念处 (静波法师)四圣谛和四念处

      在四圣谛中有四念处的内容,在四念处中也有四圣谛的内容。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修行,也就会消化或转化烦恼。它们之间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我们就会有出离心了。

  • 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对治我执和法执 (静波法师)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对治我执和法执

      佛法都可以疗治我们的心病,如果心病疗治了,我们身体的病也会痊愈。同样,我们身体健康了,心理也会健康。这两者之间是相待的缘起法。如此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应该去对治自己的贪嗔痴,应该去很好地运用五停心观的观法,来对治我们修行过程中的困扰和障碍。

  • 有烦恼怎么解决?用佛法来化解 (静波法师)有烦恼怎么解决?用佛法来化解

      我们有了障碍、烦恼怎么办?应该要用佛法来战胜它。这个佛法是什么?就是改变我执和法执。稍有不慎就会被烦恼所折伏。有的人抱着头说:“哎呀,我烦恼啊!我痛苦啊!”如果是一味地纠结的人,那么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真正的佛教徒需要他不被烦恼折服住。

  • 如何化解不稳定等各种的情绪? (静波法师)如何化解不稳定等各种的情绪?

      善士问:心情起伏不定,如容易生气、冲动,面对这样的情绪不稳定,如何化解呢?佛教徒面对生气、冲动等各种情绪,如何化解呢?因为我们总是会有情绪化的时候,谁都难免,有一句话说:“兔子急了都咬手。”连它也有情绪,所以我们就会更有情绪了。

  • 修行就是改变想法、做法、烦恼、生死轮回 (静波法师)修行就是改变想法、做法、烦恼、生死轮回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昨天我们共同探讨了关于正见,整个一个过程,我想,就是在寻找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修学佛法之路,而且这条路一定要不扭曲、不偏差。大家知道《华严经》,所谓“华”,代表文殊菩萨的智慧;所谓“严”,代表普贤菩萨的实践。

  •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静波法师)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步去求受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出家的三坛大戒、在家的菩萨戒等等。皈依三宝,才可以出家;出家更要皈依三宝,在家居士也要如此。如果我们不皈依三宝,其他的别谈,修行别谈。有人说:“我不皈依三宝,我不是佛教徒,我就想修行。”

  • 情绪不稳定怎么办?如何化解? (静波法师)情绪不稳定怎么办?如何化解?

      因为我们总是会有情绪化的时候,谁都难免,有一句话说:“兔子急了都咬手。”连它也有情绪,所以我们就会更有情绪了。因为我们要面对着待人接物、工作、学习、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以及非常复杂的人际交往,所以如何去化解我们的情绪波动,应该是一个佛教徒的当务之急。

  • 损人利己的真相是什么?不损及他人有什么果报? (静波法师)损人利己的真相是什么?不损及他人有什么果报?

      如果我们就未来的因果报应而言,会把自己的快乐凌驾在别人的烦恼之上。损人利己是表面现象,其实真相是什么?损人并不利己。大家想想看,本来我们会得到一杯茶,通过“损人”是会早得到了一段时间,但有一天我们因此会堕落,而这杯茶迟早应该是我们的。

  • 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皈依后怎么做?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皈依后怎么做?

      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依据《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多少多少分都不及它其中的一分。

  • “无为法”有几种?为什么要回归 (静波法师)“无为法”有几种?为什么要回归"无为法?

      曾经在北京佛学院上学时所待过的地方叫法源寺,在法源寺里,有一尊佛像叫毗卢遮那佛。那尊毗卢遮那佛上边有五方佛,中央的是毗卢遮那佛,东方的是阿閦佛,北方的是成就佛,南方的是宝生佛,西方的是阿弥陀佛,所以叫五方佛。

  • 忍辱是什么意思?佛教忍辱的意义 (静波法师)忍辱是什么意思?佛教忍辱的意义

      佛教所说的忍辱是忍辱波罗蜜,对此,很多人有误会,认为忍辱就是憋在心里,其实加上波罗蜜的大智慧,就不再是这样的局限和困扰。所谓忍无可忍,就是我们所忍的内容,是没有一个实在的可忍的内容。这就是智慧。其实我们想说的是,波罗蜜就是去转化。

  • 生死心切是什么? (静波法师)生死心切是什么?

      我们不妨回味一下,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关于生死心切的开示,其实就是感悟无常!不感悟无常的人,生死心不会深刻;生死心不深刻的人,道心就不会产发!如此,禅定的境界也不会拥有!让我们来共同分享:虚云老和尚说: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

  • 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 (静波法师)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

      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所以我们已产生疑惑,开始琢磨自己到哪里去,但这还不行!我们还要有长远心,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否则,一曝十寒,晒一天,冻十天,不加温了,那会怎么样?毫无意义!

  • 发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 (静波法师)发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

      遇到顺境,故态复萌。磨难过后,当一切都照旧之时,该摆谱还要摆谱,该端的架子还要端着,却没有想过有什么改变,有什么惭愧,已经麻木了!人生最可怕的就是麻木!其实我们很多人也不是什么坏人,也不是什么好人,是什么?就是浑人,就是糊涂,混日子。

  • 修行佛法需要长远的精进心和不懈怠心 (静波法师)修行佛法需要长远的精进心和不懈怠心

      即使是社会上的一般凡夫,无论治学、治家、营业、理财,乃至服务社会人群、回报社会,尚且都要勤劳不懈。我们得付出代价、努力。比如说考大学,大学也有不一样的层次,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重点大学,我们需要努力才能考上。

  • 无明业力是什么意思? (静波法师)无明业力是什么意思?

      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思想想不开,嘴巴管不住,身体做不到。

  • 学会换位思考 (静波法师)学会换位思考

      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佛教徒要做好事,说话时态度要和蔼。不要抱怨法师,法师事情多,有时候着急忙慌地,只能跟你长话短说,哪里会有时间陪着你一句一句闲聊?所以说话不要弯弯绕,应当直接奔入主题,到底是什么事?马上告诉我,然后我帮你想想办法。

  • 敌人成就自己 (静波法师)敌人成就自己

      在人事处理方面,不要希望别人都要服从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人人都服从自己、顺从自己,就会产生夜郞自大的局限困扰心态,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正确的。

  • 不轻视比自己后来的学佛人 (静波法师)不轻视比自己后来的学佛人

      所谓“不轻未学难”:就是不轻视比自己后来的学佛人。学佛二十年的人对于学佛十年的人而言,学佛十年的人是后学;出家三年的人或者学佛三年的人,对于刚刚出家或学佛的人而言是先学,而刚刚出家或学佛的人则是后学,但是先行者不可以轻视后来者!孔子说:后生可畏!

  • 不干事的人没有希望也没有价值 (静波法师)不干事的人没有希望也没有价值

      人们对我的失望、希望、恭敬、不恭敬,绝不是对我个人的失望、希望、恭敬、不恭敬,已经不是对个人的,它完全融入了信仰的整体,这个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如果我们意识到了,会功德无量;如果没有意识到,那么我们就是自私和狭隘的。

  • 见异思迁的人,难免一事无成 (静波法师)见异思迁的人,难免一事无成

      一旦遇到名利的诱惑,或者遭到逆境挫折,就会放逸懈怠,随波逐流了。很多人说“我学佛啊”,但是一旦名利诱惑或者是挫折现前的时候:什么佛?什么观音菩萨?全都忘记了!就只剩下一门心思烦恼,一门心思折磨自己……这样的人太多了。

  • 学起佛法来困难的原因 (静波法师)学起佛法来困难的原因

      当别人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如果拼命地说别人有那么好,那么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妄语?当然是一种妄语!所以我们需要理性,不能一厢情愿。但是,我们习惯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地跟风!只要有一个人带头,大家都会这样讲,并没有考虑这是有可怕的后遗症的。

  • 角度和看法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 (静波法师)角度和看法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角度不同,我们认识的范畴当然有差异。伏尔泰说:你认识的局限,会导致你世界的局限。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 学习佛法慈悲和智慧这两种能力 (静波法师)学习佛法慈悲和智慧这两种能力

      我们学习佛法,应该学习两种能力:第一个是慈悲,第二个是智慧。所谓慈悲,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先要行动起来。我们一直应该坚持这样的习惯,因为我们在做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怎么样,也没有觉得自己高尚,但我们会觉得那件事情是该我做的因缘。

  • 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静波法师)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所谓“断欲无求”:有的人对名不求,但对于食物过分地在乎;有的人对于食物不在乎,但对于感觉、自尊心在乎;有的人对于面子很在乎;有的人对于排场很在乎……这些都是一种障碍。有人对睡眠很在乎,当然了,适当的睡眠是正常的,如果过分了,那依然是一种困扰。

  • 且以智慧之剑,摧伏一切烦恼魔怨 (静波法师)且以智慧之剑,摧伏一切烦恼魔怨

      所以我们要说的话是:要按照佛法的标准来要求佛教徒,不要按照人情的标准,虽然有时需要入情,但是不可不入理。如果只是按照人情的标准,那么我们离佛法会越来越远,恐怕都已经不是学佛。

  • 佛法实在令人难信怎么办? (静波法师)佛法实在令人难信怎么办?

      同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不相应,所以佛法是难信之法。佛法实在令人难信,难信怎么办?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今天、明天、后天都要高考,一些家长走进寺院里来,都来祈求佛菩萨,甚至专门祈求文殊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帮帮忙吧,帮帮忙,帮完忙之后。

  • “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是什么意思? (静波法师)“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是什么意思?

      “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意思是:佛法虽然有无量无边的意思,但是一定要以清净心为根本,就是以不要执着为根本。现在很多人传播的所谓的佛法,不是附体了,再不就是世界末日了,弄得大家只有好奇恐惧,哆哆嗦嗦,做噩梦。这不可能解脱。

  • 解脱自己的困扰是佛法的终极目的 (静波法师)解脱自己的困扰是佛法的终极目的

      可见,因果是中道圆融的,都是没有实在性的!是第一谛空性的。所以说,在真谛上,万法皆空,因果也空;在世俗谛上,万法不空,因果不空。但是空和不空,是不二法门,是一体的两面!空是有的空,有是空的有。

  • 性格决定命运 (静波法师)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心怀怨恨的人,往往见了任何人,都把对方看作冤家仇敌,随时都有可能跟他人结下恶缘。这样的人,随时可能同他人过不去,有这样一句话说:“好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究竟是要干什么呢?整天带着愤愤不平的情绪来学佛,将毫无意义。

  • 习气要改,不要影响到他人 (静波法师)习气要改,不要影响到他人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也曾经“闻歌起舞”,这就是习气。大迦叶尊者,曾经一听到别人唱歌他就开始跳动,而他是一位非常讲究威仪的大比丘,但是一听到音乐他就自觉不自觉地舞动了,就开始折腾。这是什么原因呢?前生遗留的习气而已。

  • 真正地忍辱要加上波罗蜜 (静波法师)真正地忍辱要加上波罗蜜

      所谓“兼加安健”:我们就会平安、快乐,就会健康,哪里会生病呢?当然我们不会生病,至少那种恶性肿瘤、癌症等疾病同我们无缘,完全可以的。因为我们看透了事物的真相,由此坦坦荡荡,心里不纠结鬼鬼祟祟的事情。

  • 五种世间的知见 (静波法师)五种世间的知见

      所谓戒禁取见,持守的戒律内容,不如法以为如法,以为是对的,这叫戒禁取见,也是自以为是。比如,有人问我:“出家人不能吃香菜吗?”佛教的戒律里没有这个规定,但是居然有人就这么做了,而且还要自以为是。

  • 为什么会贫穷? (静波法师)为什么会贫穷?

      而缺乏智慧与慈悲的人,即使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也依然是最贫穷的人。为什么他最贫穷呢?因为执着放不下!即使放下了,也是执着和挂碍,也是有所图的。那同佛法上的“我无所图,不求回报”的发心,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 学佛要面对现实 自己要把握底线 (静波法师)学佛要面对现实 自己要把握底线

      学佛,要面对现实!不可以回避!有三句话作为参考:第一句是“问心无愧,活着不累”,良心要摆正,道德要保证;第二句是“人前显贵,背后遭罪”,付出的时候才会有收获,不付出就别异想天开;第三句是“江湖险恶,不行就撤”。这是实话!

  • 三宝能够改变身心 (静波法师)三宝能够改变身心

      《大乘义章》第十卷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这段开示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向,投靠,依伏,所以称为皈依。伏就是五体投地。五体投地就是我们整个身心都接受三宝!

  • 大人觉悟的第七条准则是五欲的过患 (静波法师)大人觉悟的第七条准则是五欲的过患

      大人觉悟的第七条准则是:五欲的过患。“财、色、名、食、睡,众生大棉被”,这是五欲的过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应该是色、声、香、味、触。因为我们最初还没有分别出财、色、名、食、睡,只是外在的尘境给我们的诱惑,使我们不能够消化,所以我们就形成了欲望。

  • 自省自觉才是改变恶习的好方法 (静波法师)自省自觉才是改变恶习的好方法

      其他比如赌博、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去掉。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戒自己,找好朋友做管理员。所谓友直,就是我们的朋友耿直,他要同我们说真话。所谓友谅,我们的朋友心量宽,他会原谅我们的过失。

  • 抓住问题的根本并解决 (静波法师)抓住问题的根本并解决

      如果有人用《易经》来算命,那么告诉大家,纯粹是误会!既然易者变也!什么是变?所有的事物,都是得到的时候很紧张,因为得到马上要失去;而失去的时候,你会抱着希望,马上好事就会来临。实际上,好事来了,坏事也马上来了。福祸相依!

  • 次第并不表明就是定法 (静波法师)次第并不表明就是定法

      所谓知见次第,佛教有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五乘佛法。有人学《弟子规》,我想问大家,如果我们在接受三皈依的时候,是不是有过承诺?“当我完成了皈依法宝之后,宁可舍掉我的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

  • 菩萨道是行在面对现实的有、空性、不执着中 (静波法师)菩萨道是行在面对现实的有、空性、不执着中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所谓念等本空,我们认为心念、念头,是实在的,但是在这里,佛陀告诉我们,这个念头是不实在的,是假的,就是空的!

  •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 (静波法师)“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

      当我们拥有了对无生法忍的感悟,就是智慧现前,自然就能够:消除业障,没有障碍,去除恶习。所谓:“这是错的”,“那是对的”……没有这样的分别,我们唯一的标准就是恒顺众生,改变自己和他人。符合法律、道德和佛教的戒律的,我们就去做,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什么是“言无言言”和“修无修修”? (静波法师)什么是“言无言言”和“修无修修”?

      我们现在总是患得患失,心里疑神疑鬼;自己也没有信心,总问别人,“我的爷爷上哪里去了?”“我爸爸去哪里了?”你不用问了,问什么问?好好地“念无念念,行无行行”,一定达到解脱的目的。所谓“言无言言”:什么叫“言无言言”呢?

  • 修行就是改变 (静波法师)修行就是改变

      大家知道《华严经》,所谓“华”,代表文殊菩萨的智慧;所谓“严”,代表普贤菩萨的实践。它的意思就是,首先我们在地图上研究怎么样去走路,需要寻找适合我们的最简捷、不偏差的路,我们知道了,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脚踏实地去行走,从而证明我们这个知见的真正意义。

  • 面对自身的因缘所生法 (静波法师)面对自身的因缘所生法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佛陀开示我们:应当经常忆念着,身体乃是四大和合而成,只有假我,没有实我。我只是寄生于四大缘起法之中,是假名,四大也是假名。

  • 真正的依靠来自皈依三宝 (静波法师)真正的依靠来自皈依三宝

      真正的家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皈依三宝,让我们回家!回我们转迷为悟的家!回我们心灵的家!我们必须皈依三宝!因为我们信仰的根、信仰的田地在我们自己的心里……让一切有缘的人一起回家!趣向真理大道,要皈依三宝。

  • 佛教徒要面对人生的困扰和遭际 (静波法师)佛教徒要面对人生的困扰和遭际

      所谓:有光明就可以去除黑暗,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法就可以得到平安。因为真正的学佛而不执着、不焦虑,不会钻牛角尖,所以就会自在、解脱。我们的佛教徒要面对人生的困扰、种种的遭际。我们佛教徒也要面对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回避。

  • 发挥逆向思维 开发潜在能力 (静波法师)发挥逆向思维 开发潜在能力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条件不如他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如果能够接受现实,并且发挥逆向思维,开发自己潜在的能力,比如我的才智虽不如你,但是可以比你有耐心,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

  • 醒来是佛教徒重要的一件事情 (静波法师)醒来是佛教徒重要的一件事情

      佛陀灭度后,中兴佛教的龙树菩萨,他在《中论》的第一品里,开宗明义地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首偈颂的意思是:所谓“不生亦不灭”,就是没有一个实在的生,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死;

  • 三宝就像舟航与甘露一样 (静波法师)三宝就像舟航与甘露一样

      佛教的《佛说焰口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跟大家分享一下: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以蠲除。……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 只有践行慈悲和智慧,才能具备解脱或者成佛的资粮 (静波法师)只有践行慈悲和智慧,才能具备解脱或者成佛的资粮

      “我们应该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我们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坏事?如果做了好事,应该自信;如果做了坏事,应该忏悔。佛教徒应该这样扪心自问。如果你问我,我就只能问你这个:‘你做了多少好事?’”“我布施了。”“你布施什么了?”

  • 如何转化负能量的心理? (静波法师)如何转化负能量的心理?

      对于负能量的心态,我们如何用佛法去转化?问:有的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好的、光明的、美的、欢喜的现实,看到的只是灰色、沮丧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心态,我们如何去转化?那肯定还是需要用佛法调整。很多人一旦说起佛教现状时就会说:一塌糊涂!

  • 不执着,解脱自在 (静波法师)不执着,解脱自在

      经中所说的:“毕竟大乐”,是指究竟寂灭的大涅槃,也就是彻底的解脱生死。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理念。原始佛教针对世人的四种颠倒——执着垢秽不净的四大所成的肉身为清静,执着五阴非我的身心世界为实我。我们常常不也是执着自己的身体为清净吗?认为这是一个实在的我。

  •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是为向前 (静波法师)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是为向前

      所谓“譬如刀刃有蜜”:就是说我们对于财色的这种不舍弃的执着,有一个比喻,就像有一把刀,那刀刃上有蜂蜜。蜂蜜是非常甜美的食物;说白了,谁如果不喜欢吃蜜,这人就是傻子,连蚂蚁都喜欢吃,事实上是这样的,所以人就更加喜欢吃了。

  • 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 (静波法师)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

      一个人能够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万象的真相!还可以和它们建立关系。世间万象都是缘聚缘散的幻化假相,绝不实在,无法永恒。但是我们还是只有面对,才会知道现实的幻化;虽然知道了它是幻化的,但我们还是要去面对。

  • 八条准则开导一切众生 (静波法师)八条准则开导一切众生

      将本经以上开示的八条准则,开导一切众生。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极乐世界,修行到八地菩萨后,还得来到娑婆世界,还要用这八条准则开导众生,积累成佛的资粮。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一劳永逸,不是成佛,只是往生而已。那又怎么办呢?倒驾慈航。有人说:“我不愿意回来。”

  • 什么是“思不可妄”? (静波法师)什么是“思不可妄”?

      曾经有人问我关于因果的问题,我说:“因果就是因缘,它不是定法,但也不是没有规则。你做了,将来就要承受一个结果。”如果你心理比较强大,承受的时候也有抵抗力,因为你有智慧。如果没有这个智慧,只是害怕,不但不思进取,而且天天恐惧,那大概就是恶性循环。

  • 信仰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家的 (静波法师)信仰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家的

      有道的人,对于求道的人自然会向他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帮助别人,他就会像一盏明灯一样,日久天长自然会使更多的人受益;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挂碍地向他来投奔、依靠。

  • 希望大家能够受益并且真正地感恩佛陀 (静波法师)希望大家能够受益并且真正地感恩佛陀

      《八大人觉经》到现在我们就讲完了,但是不是一切都结束了。我们通过大概五次课讲完了这部经。说讲完了就讲完了,大家就凑个热闹,当时听着挺有意思,应该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知道了佛陀教授我们的一条光明大道。我们已经知道这条路了,怎么办呢?

  • 云居禅师的十后悔 (静波法师)云居禅师的十后悔

      “有一个出家人呢,曾经问云居禅师:‘弟子每做一件事,事后总是不胜懊悔,为什么有了那么多的懊悔呢?’”每个人不都一样吗?做了事以后,好事后悔,“我傻子,我吃亏了”;坏事呢,也后悔,心里良心有愧。还有人可能说:“哎呀,我早怎么不做呢?

  • 同在蓝天下因缘各不同,不必攀比也不必抱怨 (静波法师)同在蓝天下因缘各不同,不必攀比也不必抱怨

      大家同在蓝天下,因缘各不同,不必攀比,不必抱怨。有些人就是不平衡,总是觉得:“你看我比他优秀,然而我这命运就不好……”其实没有什么优秀不优秀的,我们表面上的优秀和背后的优不优秀,这是很微妙、很复杂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常常都忽略了其中的奥妙。

  • 佛教徒要把三皈依铭刻在心 (静波法师)佛教徒要把三皈依铭刻在心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刚开始时,我对于别人,他说什么我就信什么;现在我对于别人,不但会听他说什么,而且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我们有这个智慧吗?应该说,往往没有!

  • 佛教徒拥有了三宝的信仰,才是有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静波法师)佛教徒拥有了三宝的信仰,才是有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佛说焰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其实,佛教徒只要拥有了:三宝的信仰,才是有了人生的正确方向。这是学佛的伦理,不是要我们搞个人崇拜。佛陀是我们修学的榜样,佛法是佛陀证悟的经验,僧伽是传播这个经验的老师,并且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 佛教的三种供养 (静波法师)佛教的三种供养

      佛教讲三种供养:第一种是财施,就是物质上的给予。第二种是法施,就是佛法上的给予。正法要符合三法印——无常、无我、解脱:无常,变化;无我,没有主宰性、实在性,都是可变的;解脱,那也就是超越、升华、转化。第三种叫无畏施。

  • 即有即空,同时即空即有 (静波法师)即有即空,同时即空即有

      如《佛地经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佛陀“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所谓“如睡梦觉”,觉悟人生真相,就像睡梦中突然间醒来一样;在梦里边的一切情景都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人生本来就是在做梦,在梦中到南京、北京,乃至出国,但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

  • 如是因如是果,学佛要从当下开始 (静波法师)如是因如是果,学佛要从当下开始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说:冤亲债主,本来是缘起法。很多人却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就是一个有形、固定的东西。其实这就是贪嗔痴的习惯:就是我们思想想不开,想开了没有事;这就是我们嘴管不住,祸从口出,不该说的一定要说,当然麻烦;

  • 点亮心中的光明之灯,才能够解脱和自在 (静波法师)点亮心中的光明之灯,才能够解脱和自在

      我们讲到身心执着的毛病,需要改变。改变的过程中,十分之一、十分之二或者十分之三,要靠外缘;十分之七、十分之八或者十分之九,要靠自己。这的确很重要。法师告诉大家的开示,应该是佛陀说的法,只是方法。大家能不能改变?需要自己去练。你说“我不愿意改变”?

  • 学佛首先得向佛陀学习 (静波法师)学佛首先得向佛陀学习

      有人会说:“如果我读诵《八大人觉经》的话,那么我就不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吗?”其实它们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矛盾!如果有矛盾的话,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圆融无碍的,彼佛和此佛之间,乃至无量的诸佛之间,从来没有冲突和矛盾……

  • 其实发心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 (静波法师)其实发心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

      在中观的认识论中,让我们感悟蕅益大师的《十大碍行》。《十大碍行》的内容是明代高僧妙叶禅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所提出来的,蕅益大师根据经典所举,提出了修行中的十大障碍(十大碍行)。因为只有障碍,才去修行改变;

  • 人们依赖的往往就是贪着色法 (静波法师)人们依赖的往往就是贪着色法

      所谓“赖有一矣”:就是我们依赖的往往就是贪着色法。所谓“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意思就是:如果说修道和贪欲两者之间能够完全一样的话,怎么样?那么普天下的人就没有不能去修学佛道的了!这就是说,人们贪着色欲这种力量非常强大;

  • 因执着有实在性的原因,所以才会被想法所伤害 (静波法师)因执着有实在性的原因,所以才会被想法所伤害

      在《佛说大方广三戒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以执着故,为意所害”:因为执着有实在性的原因……

  • 昼夜六时恒吉祥,要勇猛精进努力修行 (静波法师)昼夜六时恒吉祥,要勇猛精进努力修行

      昼有三时,夜也有三时,称为昼夜六时。佛教徒写信的时候,往往就说:“六时吉祥”。所谓六时,就是晚上有三个时辰,白天有三个时辰,一个时辰四个小时,所以六时吉祥,恒吉祥。一天中的每时每刻,每一刹那,都是吉祥如意的。

  • 真正皈依三宝,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静波法师)真正皈依三宝,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皈依三宝的人,能够获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因为皈依三宝后,自己的人格已经提升,智慧已经通达,那么当然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同原来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不叫皈依三宝。

  • 想跟佛法相应就要改变自己的心 (静波法师)想跟佛法相应就要改变自己的心

      今天的胎教,我个人觉得它应该是来源于佛教,因为你的喜怒哀乐都跟你的家人有密切关系。有一句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你自己家庭里的人,性格往往比较相似,当然不是绝对了,但是会受影响。虽然各人有各人的因缘,也不是截然不同,也不是完全都一样。

  • 佛教徒要规范自己 (静波法师)佛教徒要规范自己

      大家想想看,逆风就是逆缘,风其实就是另一种因缘。如果我们一定要逆着这个缘分去做,即不应该做的事情,硬是要尝试,那肯定是要深受其害;不仅仅我们会受害,而且很多与我们有缘的人都会受害——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甚至会怎么样?

  • 病苦是对治贪欲的良药 (静波法师)病苦是对治贪欲的良药

      第一,对于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是希望永远没有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就会有病,因为有病常常会使佛教徒有出离生死轮回困扰的道心,所以应该感谢病苦的逼迫。刚出家时,老和尚告诉我们:“比丘常带三分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训练很有意义。

  • 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 (静波法师)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

      我们这种身体存在的现象,是由什么来组成的呢?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每一个人身体存在的物质现象,都是由四大种元素组成了我们这个所谓的生命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实在的,但它是变化的,真的不实在。

  • 要反省自己的定位 (静波法师)要反省自己的定位

      其实就世俗谛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基督教的耶稣,也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有没有这个勇气?没有;我们有没有这个经历?没有。

  • 皈依三宝要遵循菩萨戒的三个标准和完成四个缘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要遵循菩萨戒的三个标准和完成四个缘

      皈依三宝的人,能够获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因为皈依三宝后,自己的人格已经提升,智慧已经通达,那么当然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同原来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不叫皈依三宝。

  • 什么是慈悲观?要替别人、为更多的众生着想 (静波法师)什么是慈悲观?要替别人、为更多的众生着想

      什么是慈悲观呢?众生就是我们,我们和它已经融为一体,感同身受;如此,还忍吃众生肉吗?当我们不忍心吃的时候,我们的慈悲就现前了。当我们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你不觉得他已经被烦恼的大湖所淹没,他将来的轮回都显而易见地在那里摆着,结果都已经知道了?

  • 佛教是帮助别人利益自己 (静波法师)佛教是帮助别人利益自己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只要信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不需要我们做任何努力,阿弥陀佛都给我们安排了。这样的说法,它会误导我们现实中的信徒。误导什么呢?它会使大家不再努力,不再念佛,不再持戒,不再有道德修养,不再助人为乐……那么请问:这个可怕不可怕?可怕!

  • 当帮助别人时不要存受表扬、得回报的心理 (静波法师)当帮助别人时不要存受表扬、得回报的心理

      当我们给人以好处,做有利于人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存在受人赞扬、得到回报的心理。比如说:“我帮助了别人,我应该得到回报”,不必如此,不要这样。因为我们帮助别人本身就是成就了自己,无论是信仰、责任,还是锻炼,都是应该的。

  • 皈依三宝才能受戒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才能受戒

      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步去求受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出家的三坛大戒、在家的菩萨戒等等。皈依三宝,才可以出家;出家更要皈依三宝,在家居士也要如此。如果我们不皈依三宝,其他的别谈,修行别谈。有人说:“我不皈依三宝,我不是佛教徒,我就想修行。”

  • 四念住观是学佛方向 (静波法师)四念住观是学佛方向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和正法年代,因为善根具足,所以证得果位,应该说一点点都不困难;只是今天为什么困难呢?因为:(一)没有遇到真正的正法;(二)没有真正地去实践佛所说的法。

  • 探讨佛教对疾病的看法 (静波法师)探讨佛教对疾病的看法

      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一直都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佛陀是医王;佛法是医药——佛陀给我们开的药;僧呢?是医生。他会因为我们得什么病,再给我们什么药方;而药物太多了,看你是什么病,我再给你开什么药,这就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谓医王、医药、医生不可分离!

  • 情绪是无明的业力 (静波法师)情绪是无明的业力

      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思想想不开,嘴巴管不住,身体做不到。

  • 走出烦恼和轮回是解脱自在的 (静波法师)走出烦恼和轮回是解脱自在的

      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错觉,所以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主宰。我们还相信它吗?如果相信它,那么我们就烦恼和轮回好了。如果不相信它,我们就不再执着,也就不会按照那种规律去运作。那种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六道轮回的规律。

  • 别相信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静波法师)别相信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所谓“佛言”:佛陀就对着我们这些有缘的人又开示说。所谓“慎勿信汝意”: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想法。一个居士曾经给我打电话说:“法师,一个人总是跟我叨咕,一会儿说我这个,一会儿说我那个……”我说:“你不要相信,没有这么回事。”

  • 不要把迷信当做是信仰 (静波法师)不要把迷信当做是信仰

      北京法源寺时,我住的房间窗边就是毗卢殿,毗卢殿前边有一个舍利函。每当初一、十五、星期天的时候;当然那段时间气功特别盛行,就会有很多人像烤火一样地呆呆地站在那里。他们伸出两手像烤火一样,对着那个舍利函,眯缝着眼睛使劲,显露出咬牙切齿的神情……

  • 因上要努力 果上要随缘 (静波法师)因上要努力 果上要随缘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 学佛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静波法师)学佛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 不再纠缠才是真正的忏悔 (静波法师)不再纠缠才是真正的忏悔

    所谓忏者即是忏其前面所做的罪恶,忏是告别的意思,不再做,我再做。悔是后过,告别前边的,不再做相同的罪业,所以忏悔,我觉得就是告别过去重新做人,而不是老是纠缠不清,放下屠刀,重新做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根本就没有放下,一手拿着屠刀,一手还要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