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皈依三宝后,自己的人格已经提升,智慧已经通达,那么当然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同原来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不叫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必然要发生变化,一个是心里的变化,另一个是外在行为的变化。在这两个变化拥有了之后,我们就会活得非常快乐自在,非常大气,那么别人自然就会尊重我们。
如果我们真正皈依三宝,每天都向佛陀学习,那么就不要每天都看张三李四不顺眼了。看人家干什么呢?所以当有人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时,我说:“你是学啥的?”
“我是学佛的。”
“那是佛吗?”
“不是佛。”
“那你学佛好了,行吗?”
他想一想,若有所思。
我们如果学佛,就做一个智者,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学法,就知道无常、无我、解脱,那么就会欢喜,法喜充满;如果跟出家人听闻佛法,首先看着他:“割爱辞亲,剃除须发”,最爱的、最亲近的他都放下了,“我不要了”;“息心达本”,他自己在感悟生命的真相;“故名沙门”,这样的出家人是可靠的,他说话我们相信,他不自私。如果他自私,那么他天天没事找事,天天吓唬你,天天整故事。因为他不自私,所以他让大家活得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你会突然间发现:原来是这样的。现在没学佛的人,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通过皈依三宝,并且向三宝看齐,我们不但可以是世间的楷模,而且可以就是利他自利的菩萨。此时的菩萨名行已经不再困难,甚至于会变成一种习惯。为什么会成为习惯?因为已经能够遵循相应于菩萨戒的三个标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所谓摄律仪戒,就是法律、规则、佛教的戒律、三皈依等我们要遵守;所谓摄善法戒,就是我们遵守的法律、规则等一定是符合善法的,并且所有的善法,我们要去行动,如果做不到,那么要随喜、赞叹;所谓饶益有情戒,就是我们遵循的所有规则和所做的善法,都是要跟众生结缘的,而不是要结怨的,我们要很欢喜地帮助别人。
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准,你做到了吗?在现实中,有号称受了菩萨戒的人,除了吓唬人、骗人,没有给人信心、希望、欢喜和方便……但是受菩萨戒是要名实相符!要看你的行动,不是看你说的,这个才有意义。
这样的模范,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1.随缘
我们不能同现实对立、叫板!需要随缘,好事要感恩,坏事当锻炼;能改就去改,能变就去变。
2.惜缘
我们要学会珍惜,这是我无量劫来有这个因缘,所以我今天才要面对,如果是逆境,那就是考验。我们不要说,“那是我的冤亲债主”,即使如此的话,也不要说,因为这样说会造成误会。我们要这样想:这是佛菩萨来加持我、考验我的。
3.结缘
不结缘是没有机会的,如果不结缘,我们怎么可能有福德因缘呢?
4.了缘
比如我们讲完课,就走了,就没有挂碍了。你不要左顾右盼,“有没有人鼓掌、供养我呢?”那是挂碍!与佛法的解脱不相应!因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有求皆苦”!因为“心安理得”!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不应该有希望,菩萨就应该是这样的:没有希望!我们是众生的楷模!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只要他学佛,就应该是这样的。时间久了,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不用到处去宣传,说这人好,那人不好。
我想说,什么都不求的人,会有尊严!会走路坦荡无畏!这就是自在解脱。要不然,那名缰利锁就把我们拴住了。如果你爱名,就给你扣一顶“帽子”,比如现实中,两个人还要当组长,就是这样。给你铁的手铐,你不干,说“我没犯法”;弄个金的手铐,你马上就自动把手伸进去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那是我们应该得的,而且确确实实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佛教的戒律,那么可以随缘自在!权当游戏了,无所谓。佛经里边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那就是可以结缘、惜缘,也可以了缘,那是做佛事的。谁能永恒地拥有呢?该结缘的要结缘,该了缘的要了缘,但是千万不要攀缘。攀缘,苦苦地去求,去琢磨,最后会麻烦。
原标题:千万不要攀缘——哈尔滨极乐寺静波法师开示节选
转自微信公众号:Xiaoxiaobuyan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