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寰游自传系列》的叙事情节与旅游论述
就《寰游自传系列》的内容,约分为以下三部分来探讨其之旅游书写。
一、朝圣/寻根(法源、血源)的旅游书写
(一)叙事情节与叙事模式
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到民国八十五年(1996)七年之间圣严法师率领弟子信众共有五次朝圣及法源血源的寻根之旅。其中一次在印度、尼泊尔境内,其余四次则在中国大陆。
追踪圣严法师的脚印,可以发现他的寻根朝圣之旅,是由法源血源的返乡寻根之旅开始。民国七十六年(1987)八月政府开放两岸探亲,离乡三十多年的圣严法师,在民国七十七年(1988)的春季四月,寻即展开了他首次的归乡之旅。此时,他已五十九岁。其后在民国八十五年(1996)春夏之交他又二度返乡重访祖庭,会晤亲友。圣严法师回到江苏南通狼山的祖庭,受到热烈的欢迎,而他也曾回馈给狼山一万美元用作房宇山路工程的修建。只是昔日师友多半凋零,而自己沙弥时代住过的法聚庵已改成素菜馆,景物已非。狼山是供奉「泗州大圣僧伽大师」的民俗佛教道场,至今香火鼎盛,圣严法师夹在络绎不绝的香客间,有着些许疏离陌生的苦涩感。回到家乡和兄姊侄儿亲戚们会晤,在亲情的激动中,力持镇静,劝众念佛。并声明送给亲人最大的礼物不是红包,而是佛法(《法源血源》、《步步莲华》)。综观返乡寻根的祖庭、亲友会晤之旅,是以怀旧中的抚今追昔为书写主轴。有游子思乡、衣锦荣归、回馈桑梓的叙事语调。
在首次的返乡之旅后,圣严法师曾有一次率众前往印度、尼泊尔巡礼佛陀诞生、说法、成道、涅盘等地的遗迹。另有三次率团前往中国大陆佛教的圣迹古寺巡礼考察(其中两次弟子信众人数介乎一百至三百人之间)。
圣严法师的巡礼路线,可以说是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塞外高原,可以说他把中国佛教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名山古寺,做全方位、重点式的巡礼过。10
至于对名山古寺圣迹的朝圣考察,在情节叙述方面,约略可归纳其叙事模式着重由以下五个侧面来进行情节的建构编织:
1.明白界定朝圣寻根之旅应有的态度、方法与目的
(1)态度:圣严法师首先指示旅行团员,也就是他的弟子及信众,应先厘清朝圣并非旅游观光。应抱持着朝圣即修行的态度,用打佛七、禅七的态度来朝圣寻根,因此朝圣寻根之旅基本上是严肃的出游。例如在云南大理的洱海之游时,圣严法师叙述其告诫那些正心旷神怡于大自然山光水色的团员们,不要在旅途中忘了愿心和道心,结果大众立刻由沉醉自然美景间,收摄心神,默念观音圣号(《行云流水》)。
(2)方法:在方法上要用「观」的方法。观想在圣迹名山古剎所遇之景观环境,处处是莲台、步步有莲华,所见的人事物都要观想为成就人间净土、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步步莲华》)。
(3)目的:朝圣的目的,一在「进入历代祖师内心世界」体验历代祖师大德开创传承佛教基业,为法献身的宗教情操。例如在朝礼「律宗第一山」宝华山时,圣严法师要求全体团员,跪在宝华山隆昌律寺的大殿前广场花岗岩块石板上,体验古大德们在此受戒学戒、接受熏陶的感受。二在能够激发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宗教情怀。例如叙述虚云和尚行脚参学研修经教的道场,都是自己巡礼的路线。接着写到:
他(指虚云和尚)是我的法脉根源,究竟要以如何深切的虔诚心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感恩他、继承他、弘扬他的心法呢?(《步步莲华》页328)
所以可以说朝圣是培养宗教情操的精进时刻。
2.描述名山圣迹/古寺的自然、人文景观,并赋予佛法义理的诠释、阐释
圣严法师所见的山水胜景,真是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满目山河,无非皆是佛法的呈显。例如其在云南鸡足山观赏日出,所得的体悟是:「天下景观,总在山水之间。……对于佛法的修行者而言,……无所谓的山光水色之美,不过是因缘聚散现象。……世人只知以景观怡心,佛法示人用观照明心」。因此圣严法师更进一步的体悟到「云不留定处,水不住定相」,所以出家人亦应当来则来,当去则去,来去自如,了无牵挂。
又例如在九华山上金地藏的肉身宝殿时,圣严法师在描述所踩的每一石级,乃至平铺的石板,都雕刻着莲花的图案,且每一段石头莲花图案设计都有变化后,就是对这人文景观赋予佛法诠释,援引佛经中有关莲华的经文来阐释莲华有佛教中的象征意义。并指出用「火焰化红莲」的精神落实在生活中,使生活处处是莲台,步步有莲华(《步步莲华》)。
又例如:在西藏拉萨的哲蚌寺,当圣严法师描述哲蚌寺的风景:
从哲蚌寺步行下山时,遥见拉萨河,自东至西,像一条好长好长的丝巾,那就是护法龙天,给拉萨诸寺的诸佛菩萨献上的「哈达」。是一件无价的宝物,是一件无价的礼品,拉萨河谷平原的繁荣就是依靠这一条水源的灌溉。在拉萨河岸之南的群山峰顶,飘着游动的几簇白云,被蓝天衬托出一幅极美的油画。
以优美的譬喻、摩写叙述由哲蚌寺步行下山时,遥观拉萨河的自然美景后,圣严法师立刻接着抒发一段议论感想:
云从水出,水化为云,……升降之间,谁在作主呢?山高水自流,不为什么;无心云出岫,如来如去。因缘如此,自然如此。这不正是诸佛菩萨的化世功德吗?行云流水,泽被群生,无我无人,……只要众生得益,管他是水是云。这是一段颇有禅意的佛理阐释。(《步步莲华》页51)
3.大量引用丰富的佛教历史知识,来介绍与圣地古剎有关的寺史沿革、历代高僧、文物珍藏、传说灵验等
例如叙述云南鸡足山巡礼时,根据文献资料介绍鸡足山开山建寺的沿革史;描述鸡足山祝圣寺的景观及建筑形构;讲述摩诃迦叶奉世尊之命在此山中入定等待弥勒出世的传说故事,并特别叙述现代禅宗大师虚云和尚在鸡足山朝山、修行、建寺的故事(《行云流水》)。又如叙述杭州西湖的灵隐寺,考证有关济公活佛的各种传说;而叙述西湖的净慈寺,则将「雷峰夕照」有关的「白蛇传」的故事,做了一番考证(《步步莲华》)。
此外,对于不同古寺的佛教历史文物珍宝,也特加描绘。如叙述太原的崇善寺,特别详细介绍此寺所珍藏的著名绘画及雕塑,认为可把该寺的大悲殿作为「佛教艺术博物馆」来看待。此外,又详述崇善寺藏有多种珍贵的原版藏经。又如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特别叙述有一「佛宝藏珍楼」,中有一幅珍贵的「华严经字塔」11,和一部刺血书写的《金刚经》及明版的《北藏》大藏经等。圣严法师特别提及这座楼在导游手册中没有提到,一般游客也很少知道,平常亦很少开放(《火宅清凉》)。凡此珍贵文物的叙述,又多是经圣严法师亲眼睹见,记录下来,所以特别具有实证的意义,弥足珍贵。
4.描述名山古剎圣迹在当代的人文景观、宗教氛围、僧尼群相等
如今大陆多数古寺已成了纯粹的观光景点,往往缺乏宗教气息。例如叙述在山西善化寺的见闻时写到:
现在像善化寺(位于山西大同市)这样的道场,已经沦为旅游重点的博物馆。……例如像我这样的一位比丘法师,如今竟然也来夹在一般的游客群中,把寺院和圣像作为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来观察、欣赏,内心所感受的痛苦,岂止于仅用笔墨可以形容。(《火宅清凉》页255)
又如叙述龙门石窟时,法师评论到「如今的龙门,仅供旅游者观赏,已无丝毫宗教活动的气息」(《法源血源》)。又如巡礼云南鸡足山,圣严法师叙述在由金顶寺下山时,发现金顶寺周围有许多民宿,不但男女不必分房分床,且饮食提供荤酒。圣严法师认为这对佛教圣地而言,无异在头上长了一片毒瘤,破坏名山的形象和佛教的神圣(《行云流水》)。
又如在南京参观近代律宗第一道场宝华山隆昌律寺的戒台,圣严法师指出这个戒台自明末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大约三百五十年之间,每年都有春、秋两期传授三坛大戒的盛会,但自从民国三十八年(1949)之后只传过一次戒,传戒的盛况已消失了(《步步莲华》)。
对于大陆僧侣的描绘,在旅游书中并不多见,出场的人物多是代表该寺欢迎圣严法师的来访。这些方丈、住持、监院,当家、长老等重要人物,不是和圣严法师同辈就是比他辈份还高的耄年耆老。例如记叙普陀山普济寺的妙善长老年已八十八岁,仍抱病接见圣严法师一行人;而带领圣严法师等礼拜印光大师关房的光智法师,年龄也已七十岁。此外,还有苏州灵岩山寺的方丈明学长老,年已七十四岁;西园戒幢律寺的方丈安上和尚也已七十多岁,并特别叙述安上法师即使在文革期间,宁可做寺中的苦力劳动,也不愿离开西园寺,守护了西园寺的五百罗汉像都能完整无缺。又如天台国清寺的监院圣法法师年已六十九;而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三义长老也已八十五岁(《火宅清凉》)。峨嵋伏虎寺住持是八十一岁的常清比丘尼(《行云流水》)。而焦山定慧寺的方丈茗山长老是圣严法师的师兄,年已八十四岁,是大陆佛教界数一数二的高层领导(《步步莲华》)。这些僧侣可说多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前就已出家,历经政局动荡变革,如今仍能维持或恢复僧侣形象,为大陆佛教撑住门面,惨淡经营以传薪火,实属不易。
至于青年学僧、及壮年持事僧,圣严法师也略有提及。青年学僧,多是在道场附设的佛学院看见的,如峨嵋山伏虎寺中设有「峨嵋山佛学院尼众班」;普陀山有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有九华山佛学院、灵岩山寺有灵岩山寺佛学院等。每所佛学院平均人数约在二十至五十人左右。又如记述在西藏拉萨色拉寺附设的喇嘛学院,有许多青年学僧在露天的辩经苑,大声辩经场面热烈(《行云流水》)。由圣严法师笔下记录各道场开设佛学院的情况,倒很似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政府来台后,早期台湾各道场纷纷附设佛学院的情况;它意味着衰微的佛教,开始露出曙光,走向复兴之路。
5.描述朝圣团在不断移动行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生动插曲
这个部分描述的比例不多,但也有些生动鲜活有趣的事件。例如叙述在西藏拉萨时,有位团员泻腹至全身脱水的危急状况,信众束手无策禀告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当场教导一个小偏方,就对症下药的治好了团员。
又如记叙行经甘肃秦安市区时,发现路边有个卖西北特有的、大如锅盖的大饼摊子,团员伍宗文博士就下车去买了半个锅盖饼给大家分享(因为一个实在太大了)(《火宅清凉》)。在记叙普陀山朝圣行中,圣严法师率众凭吊礼拜已成废墟的佛顶山阅藏楼之际,原本阴霾的天空,突然乍现阳光,那儿的当家师马上把这告诉圣严法师,其云:「法师礼拜有感应,突然天空出现了阳光。」另外记叙在佛顶山礼拜之际,有一车的团员们,同时见到天空出现瑞相,有的见到法轮,有的见到飞天,有的见到莲花;使得那些团员当场感动的涕泣不已,到了晚餐会上,也派出代表提出此感应报告(《步步莲华》)。
综上所述可知以上五个侧面的掌握,应是构成其旅游朝圣寻根情节内容的主要脉络。虽说旅游朝圣寻根的书写形式,基本上是以日记体大事记的形式出现。但每一则日记或书写其中一个或五个侧面,全部的旅游朝圣的情节内容重点,亦不离此五个主要脉络的书写方针。而五者之中的比例,又以3项为重,2项次之,1、4、5三项比例较少。
(二)朝圣/寻根中「自我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论述
在讨论了旅行中朝圣寻根的叙事情节及其叙事模式后,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在情节叙事背后,作者所要论述的是什么?他在文本中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交锋为何?在此关系中作者又如何建构出文本中的「自我主体」形象?
在朝圣寻根之旅中,文本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分二层次来分析:对圣严法师而言,其自我主体在行旅中有二层与「他者」的关系,一是与信众弟子的关系,二是与朝圣寻根之地的关系。1.圣严法师认V.S.弟子信众的关系:建构法鼓山集体记忆的文本
一个宗教群体如果能够建构属于他们自身独特且具体的共同记忆个案,那么此群体中的个人,就容易在这个定位的记忆大框架中,找到他们宗教身分的归属与认同感,这将有助于凝聚此宗教群体的向心力与稳定性。此外,宗教群体中的个别成员,其宗教情感的培养深化,和宗教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和那些习惯于宗教行为、情感的人在一起而学会的,并不是靠规矩来制约的。12从此角度观察圣严法师率领弟子信众,进行的朝圣寻根之旅,就特别具有上述的功效。
首先,朝圣之旅中的佛教圣迹古寺,有历代佛教徒集体营造出来的宗教情境氛围,有特定的建筑艺术、独特的历史文化、古物珍藏,还有许多灵验异象的传说,具有多重宗教符码,是最能召唤激发教徒宗教情感的境域。13因此,特别能够建构属于圣严法师和弟子信众、团员们充满宗教情感的集体共同记忆的具体个案。再加上由圣严法师这样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深刻宗教行为的师父带领,信众在朝圣之旅中和师父的朝夕相处,近距离的频繁接触中,很容易受到其潜移默化,而加强奠立了对法鼓山道场的认同感与向心力,法鼓山创办于民国七十八年(1989),多次的朝圣之旅都是在草创之后的数年间展开的。因此解读圣严法师旅行书中朝圣寻根之旅的宗教社会意涵的面向之一可以视之为:建构法鼓山信众集体共同记忆的具体文本,具有凝聚道场力量,宣扬道场名声的作用信。14
2.圣严法师认V.S.圣地古寺的关系:建构「异化」了的圣地,由俗返圣的「圣化」地位
圣严法师朝圣之旅的书写中,对于每个圣地古寺的历史介绍,是他游记书写的重点。大量的挖掘丰富的历史典故,并融合导览介绍,让文字穿梭出没在圣地古寺的历史与现代场景间,构成一趟趟佛教圣地历史文物的深度之旅。这样大量的积累历史传说,繁文褥节的旅行书写,是否反而淹没了旅行者与当下空间的当下对话?也使读者有屡被打断,被迫常常重回历史文献的追溯中的困扰?
作者为何采用此种叙事模式呢?是否有吊书袋,填充资料之嫌?细读圣严法师全部的朝圣之旅的书写,挖掘碰触到在这些历史文字的叙事底层,实是暗藏着文本中的朝圣主体:圣严法师个人深挚的宗教抒情。
其实不论是到印度、尼泊尔或中国大陆的朝圣之旅,圣严法师当足履圣地,面对断壁残垣的荒凉,或已乏宗教气息成为观光景点的商业俗化,他有感叹;但反思观照自陈心境,言及每到一座古道场,虽已物换星移,但不论那些古道场目前的实景实物是如何。他总是用心揣摩,与那儿古代的高僧大德做生命的结合。他一方面要将现实做记录,留给历史文化,一方面却要将眼前的现实景物与历史的过程结合成活的生命(《步步莲华·自序》)。
因此他用对圣地真实与虚拟,来往穿梭切镜的叙述模式,串起圣地古与今的时间接续,使得佛教圣地古与今的宗教场景、活动、氛围等可以会面互渗,成为活的生命。如此不但不会使真实的朝圣者,或卧游的阅读者,在随其文字所到之处,成了「去圣之旅」,使圣地沦为「负数」的命运,15抹煞过去存在的神圣性。更进一步的赋予异化了的圣地,由俗返圣,重新「圣化」的地位。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